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建 岳莹莹 +3 位作者 刘玉局 杨忠 沈鑫华 袁勇贵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87-188,共2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电化学法对483例现患抑郁症患者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进行测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83例抑郁...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电化学法对483例现患抑郁症患者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进行测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83例抑郁症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生率为5.2%(25/48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13.3%(64/483例)。根据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否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396例和异常组8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首发年龄、病程、发病次数、阳性家族史、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近期(3周)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较高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率,但不影响抑郁症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甲状腺功能 流行病调查
下载PDF
氟伏沙明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吕永良 朱宏亮 +1 位作者 蔡黎杰 张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0年第6期406-407,共2页
目的:比较氟伏沙明与氟西汀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1例伴有焦虑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氟伏沙明组36例和氟西汀组35例,分别给予氟伏沙明和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目的:比较氟伏沙明与氟西汀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1例伴有焦虑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氟伏沙明组36例和氟西汀组35例,分别给予氟伏沙明和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HAMD和HAMA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以氟伏沙明组在治疗1周起即显著下降(P<0.01),而氟西汀组在治疗2周起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相仿。结论:氟伏沙明与氟西汀治疗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均安全有效,但氟伏沙明起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 氟伏沙明 氟西汀
下载PDF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尹营营 袁勇贵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77-278,共2页
综述抑郁症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抑郁症 遗传 基因
下载PDF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4
作者 谷巍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2-103,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口服百忧解治疗。将两组的疗效及起效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平均起效时间9.8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平均起效时间14.5天...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口服百忧解治疗。将两组的疗效及起效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平均起效时间9.8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平均起效时间14.5天。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疗效,与药物治疗疗效相仿,但起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抑郁症 针刺治疗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基于社会距离的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态度量表的编制
5
作者 陈宸 郑国庆 +1 位作者 周惠子 姜宏瑶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近年来,同性恋群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依然有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目的:结合社会距离,编制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同性恋排斥态度的问卷.方法:参考前人文献,进行量表的初测与实测,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的梳理分析,探讨265名在校大... 近年来,同性恋群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依然有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目的:结合社会距离,编制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同性恋排斥态度的问卷.方法:参考前人文献,进行量表的初测与实测,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的梳理分析,探讨265名在校大学生对于同性恋排斥态度的内在结构.结果:在校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排斥态度,由三种因子构成,提取的3种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依次为37.185%、26.413%、5.108%;可分别以认知赞同、情感认可与行为接纳命名,因子的负荷介于0.419-0.851之间.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得到NFI为0.870,IFI为0.915,CFI为0.875,RMSEA为0.073.内部的一致性信度为0.956.结论:基于此次调研测量数据编制的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排斥态度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工具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 排斥态度 社会距离 心理测量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与系统性家庭治疗对轻中度产后抑郁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芦延峰 孙文文 代娟霞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年第6期1043-1046,共4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与系统性家庭治疗对轻中度产后抑郁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8年4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轻中度产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9例(认知行为治疗与系统性...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与系统性家庭治疗对轻中度产后抑郁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8年4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轻中度产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9例(认知行为治疗与系统性家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睡眠质量、爱丁堡产后抑郁问卷评分(EPDS)、生活质量。结果分析治疗效果:和对照组轻中度产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3.67%)相比,观察组轻中度产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96%)更高,P<0.05;观察组入睡时间(1.37±0.83)、睡眠时间(1.78±0.65)、睡眠效率(1.61±0.67)、睡眠障碍(1.17±0.45)等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EPD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13.14±2.63)较对照组低,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认知行为治疗与系统性家庭治疗方案,可以更好的改善产后抑郁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睡眠,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 系统性家庭治疗 产后抑郁 生活质量 睡眠质量
原文传递
应激性抑郁患者认知功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变化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宇鑫 赵云 +4 位作者 王瑛 李秀珍 谢方 王雪 钱令嘉 《军事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应激性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和神经递质特点。方法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且发病前有应激性事件的抑郁患者,应用脑涨落图仪检测脑内神经递质水平,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测验(MoCA)评定认知功能,抑郁-焦... 目的探讨应激性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和神经递质特点。方法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且发病前有应激性事件的抑郁患者,应用脑涨落图仪检测脑内神经递质水平,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测验(MoCA)评定认知功能,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应激性抑郁患者认知能力下降。DASS得分显示患者处于重度抑郁、重度焦虑及中度压力水平。MoCA总分与DASS总分负相关。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显著低于常模,而谷氨酸(Glu)和乙酰胆碱(Ach)显著高于常模(P<0.05)。MoCA警觉性和计算力得分均与患者谷氨酸水平呈负相关,计算力与多巴胺水平呈正相关,谷氨酸可能是警觉性和计算力影响因素。结论应激性抑郁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及负性情绪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抑郁 认知 神经递质
原文传递
双相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威 薄奇静 +2 位作者 李峰 李田 王传跃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年第4期640-642,646,共4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的自杀危险因素。方法将参与调查的患者分为伴自杀风险及不伴自杀风险两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自杀风险为因变量,分别以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的自杀危险因素。方法将参与调查的患者分为伴自杀风险及不伴自杀风险两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自杀风险为因变量,分别以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伴自杀风险组的BPD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比率多于不伴自杀风险组(P<0.001),伴自杀风险组有发病诱因多于不伴自杀风险组(P=0.001),伴自杀风险组患者伴精神病家族史的比率高于不伴自杀风险组(P=0.0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PD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有伴焦虑症状(P<0.001),及发病前诱因(P=0.005)。结论 BPD患者中伴有焦虑症状、发病有诱因的患者自杀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 焦虑症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社会支持与失独者抑郁、孤独感及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国民 郑利锋 +2 位作者 周波 倪燕飞 杨开仁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4期622-624,640,共4页
目的评价社会支持与失独者抑郁、孤独感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为从社会支持角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4月—2018年6月失独者13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中文版抑郁自评量表(SDS)... 目的评价社会支持与失独者抑郁、孤独感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为从社会支持角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4月—2018年6月失独者13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中文版抑郁自评量表(SDS)、孤独感量表(UCLA)和生命质量SF-36量表(SF-36)对其进行评定,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对象PSSS平均得分为(45.75±11.62)分,低社会支持状态组的SDS得分高于高社会支持状态组(t=2.658,P=0.009),低社会支持状态组的UCLA得分高于中社会支持状态组(t=2.062,P=0.042)和高社会支持状态组(t=2.907,P=0.005),PSSS的得分分别与SDS及UCLA得分呈负相关(r=-0.376,P=0.013,r=-0.412,P=0.011),低社会支持状态组的MCS得分低于中社会支持状态组(t=-2.331,P=0.022)和高社会支持状态组(t=-2.478,P=0.015),PSSS的得分与MCS得分呈正相关(r=0.560,P=0.007)。结论社会支持对失独者抑郁、孤独感有一定程度影响,社会支持对失独者生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更高的社会支持程度意味着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者 抑郁 孤独感 生命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