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蜀青铜兵器热镀锡工艺 被引量:8
1
作者 姚智辉 孙淑云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05-1009,共5页
采用SEM、XRD和矿相分析方法对几件战国带虎斑纹的巴蜀兵器样品进行分析.样品基体为铸态组织且铸后经过加热;斑纹与基体有明显的界面,斑纹是高锡的铜锡合金,厚度在20~40μm;斑纹主要是由SnO2与Cu41Sn11组成.根据分析结果并分别用镀高... 采用SEM、XRD和矿相分析方法对几件战国带虎斑纹的巴蜀兵器样品进行分析.样品基体为铸态组织且铸后经过加热;斑纹与基体有明显的界面,斑纹是高锡的铜锡合金,厚度在20~40μm;斑纹主要是由SnO2与Cu41Sn11组成.根据分析结果并分别用镀高锡合金法、热镀锡法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为虎斑纹系人工表面处理得到,处理工艺应为热镀锡.组织观察到从基体向镀层方向生长的柱状晶,应是铜向液态锡中溶解扩散所致;镀层中δ相的存在,可能热镀锡后又经过退火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斑纹 热镀锡 退火
下载PDF
中国古代铜器的显微组织 被引量:31
2
作者 韩汝玢 孙淑云 +1 位作者 李秀辉 潜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9-230,共12页
总结了28年来作者对中国考古发掘出土逾千件铜器显微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铜及铜合金有纯铜、砷铜、锡青铜、铅青铜、铅锡青铜、黄铜、铅黄铜、银铜、砷白铜及镍白铜等;它们的显微组织显示了铸造、冷热加工组织以及室温长... 总结了28年来作者对中国考古发掘出土逾千件铜器显微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铜及铜合金有纯铜、砷铜、锡青铜、铅青铜、铅锡青铜、黄铜、铅黄铜、银铜、砷白铜及镍白铜等;它们的显微组织显示了铸造、冷热加工组织以及室温长期埋藏条件下铜合金组织发生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显示的特征等;与现代铜及铜合金金相图谱有诸多不同.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铜及铜合金金相学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铜器 显微组织 冶金考古
下载PDF
古代砷铜研究综述 被引量:34
3
作者 潜伟 孙淑云 韩汝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0年第2期43-50,共8页
通过总结有关古代砷铜研究的文献资料,回顾了人类使用砷铜的历史,汇集了学者们对砷铜组织和性能的测试结果以及模拟古代实验条件冶炼砷铜的实验方法和结论,并简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早期砷铜器物,提出了我国砷铜技术来源的... 通过总结有关古代砷铜研究的文献资料,回顾了人类使用砷铜的历史,汇集了学者们对砷铜组织和性能的测试结果以及模拟古代实验条件冶炼砷铜的实验方法和结论,并简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早期砷铜器物,提出了我国砷铜技术来源的问题,以期引起中外考古学、冶金史专家的重视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铜 延展性 加工硬化 直接还原 共熔还原
下载PDF
斯里兰卡的冶铁考古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全胜 李延祥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0-33,共4页
介绍了斯里兰卡20世纪80年代以来冶铁考古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古代斯里兰卡的铁产品主要是块炼铁和高碳钢,冶铁技术主要有阿腊口腊瓦瓦的自然通风竖炉和以季风为鼓风动力的撒马纳腊瓦瓦开放性矮炉两种,可能与缅甸的自然通风竖炉、日本的... 介绍了斯里兰卡20世纪80年代以来冶铁考古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古代斯里兰卡的铁产品主要是块炼铁和高碳钢,冶铁技术主要有阿腊口腊瓦瓦的自然通风竖炉和以季风为鼓风动力的撒马纳腊瓦瓦开放性矮炉两种,可能与缅甸的自然通风竖炉、日本的踏踏拉以及西非的多哥兰地区抽风式竖炉存在某些历史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里兰卡 古代冶铁 冶金考古
下载PDF
旧石器时代亚欧大陆高纬度地区人群的扩散及其对中国旧石器文化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潮 《南方文物》 2014年第2期83-96,共14页
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气候与资源环境迥异于人类的起源地——热带非洲。人类需要具备更多的文化适应手段才能适应高纬度地区的生存。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向该地区的迁移扩散极为有限,而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技术、社会组织等文化层面... 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气候与资源环境迥异于人类的起源地——热带非洲。人类需要具备更多的文化适应手段才能适应高纬度地区的生存。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向该地区的迁移扩散极为有限,而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技术、社会组织等文化层面的进步,人类开始广泛向高纬度地区扩散,打破了东亚地区与欧亚大陆西侧的文化隔离屏障,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西北、东北及华北地区的文化格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拟通过人类适应的视角,结合考古材料,分析人类向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带的扩散历程及由此而引发的人类迁徙、交流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格局产生的具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 中国北方 流动性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古代含砷麻江型铜鼓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邹桂森 李延祥 梁燕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研究古代麻江型铜鼓的成分、工艺和矿料来源及麻江型铜鼓与遵义型铜鼓的发展源流关系,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等方法,对所取4面含砷麻江型铜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为Cu-Sn-As-Pb四元合金... 为研究古代麻江型铜鼓的成分、工艺和矿料来源及麻江型铜鼓与遵义型铜鼓的发展源流关系,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等方法,对所取4面含砷麻江型铜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为Cu-Sn-As-Pb四元合金。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可知,古代麻江型铜鼓中含砷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含量较高。将该4面麻江型铜鼓与含砷遵义型铜鼓进行成分及铅同位素比值对比及地缘、矿产进行相关研究可知,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存在着一定的源流关系,并且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的矿料可能来源于云南文山地区与广西百色地区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麻江型铜鼓 遵义型铜鼓 Cu-Sn-As-Pb四元合金
下载PDF
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述评(上)——以史前生业模式为视
7
作者 丛德新 贾伟明 《新疆社会科学(哈文)》 2021年第1期75-91,共17页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址、塔什巴遗址、塔尔加尔河流域的游牧考古和巴尔干半岛的动物考古等为例,评述了国外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对国内史前畜牧、游牧考古研究的评述,集中于新疆东天山地区和阿敦乔鲁遗址以及西藏三个典型地点。利用一切手段积极开展对生业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目前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游牧考古 生业模式 游牧起源 拜尕什遗址 塔什巴遗址 阿敦乔鲁遗址
下载PDF
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述评(下)——以史前生业模式为视角
8
作者 丛德新 贾伟明 《新疆社会科学(哈文)》 2021年第2期58-73,共16页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址、塔什巴遗址、塔尔加尔河流域的游牧考古和巴尔干半岛的动物考古等为例,评述了国外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对国内史前畜牧、游牧考古研究的评述,集中于新疆东天山地区和阿敦乔鲁遗址以及西藏三个典型地点。利用一切手段积极开展对生业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目前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游牧考古 生业模式 游牧起源 拜尕什遗址 塔什巴遗址 阿敦乔鲁遗址
下载PDF
尼安德特人重新被发现
9
《发现.图形科普》 2002年第10期2-2,共1页
尼安德特人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一带。据我们的经验,著名的化石或文物的发现都与艰苦的工作,长时间的坚持相联系,但是对布鲁诺·莫瑞勒来说,他的最新发现是如此轻而易举,只不过是去一趟博... 尼安德特人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一带。据我们的经验,著名的化石或文物的发现都与艰苦的工作,长时间的坚持相联系,但是对布鲁诺·莫瑞勒来说,他的最新发现是如此轻而易举,只不过是去一趟博物馆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安德特人 旧石器时代 化石 考古学 古人
下载PDF
十三年爯壶断代新考
10
作者 史红庆 《殷都学刊》 2007年第4期54-60,共7页
十三年爯壶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该窖藏内虽有共王时期的标准器——墙盘,但此壶的断代仍争议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共王、懿王时期说;懿王、孝王时期说;孝王、夷王时期说。时间跨度过大。先前学者多只注重断代中... 十三年爯壶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该窖藏内虽有共王时期的标准器——墙盘,但此壶的断代仍争议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共王、懿王时期说;懿王、孝王时期说;孝王、夷王时期说。时间跨度过大。先前学者多只注重断代中纹饰、铭文书体及西周中、晚期各王在位年数等要素的一种或是几种,由于角度单一,所得结论不免有所偏颇。本文综合考虑该器的形制、纹饰、铭文书体和内容,并对西周中、晚期各王在位年数进行讨论,从多角度重新审视该壶的时代归属,认为此壶当为西周晚期偏早厉王时期之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年再壶 纹饰 形制 铭文书体 王年
下载PDF
萨满教:研究中石器文化和早期宗教的文化历史工具
11
作者 C.Melvin Aikens 张锋 《农业考古》 2000年第1期27-37,共11页
关键词 萨满教 中石器文化 早期宗教 文化并行
下载PDF
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国际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1
12
《农业考古》 2000年第1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中石器文化 中石器时代 学术研讨会 农业起源
下载PDF
把最好的项目介绍到中国——澳大利亚联邦国际合作协会秘书长、法人代表谭云
13
《国际人才交流》 2004年第5期8-8,共1页
关键词 谭云 澳大利亚联邦国际合作协会 科技交流 中国 培训实习班
下载PDF
城市、钱币与艺术——“丝绸之路上的希腊化文明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4
作者 杨巨平 王潇 邵大路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6-140,共5页
2018年8月17日至20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丝绸之路上的希腊化文明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维克森林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高师和中国社会... 2018年8月17日至20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丝绸之路上的希腊化文明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维克森林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高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大学、敦煌研究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丝路希腊化城市的变迁、希腊化钱币的演变、希腊化宗教艺术的传播、希腊化文明遗产在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明研究 丝绸之路 宗教艺术 希腊化 研讨会综述 遗产 城市
原文传递
考古学文化功能研究的战略性起点——戈登·威利的《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译介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银玲 陈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4,共9页
20世纪中叶,考古学逐渐发展成一门以人为本的人文学科。美国考古学家戈登·威利在维鲁河谷首先采用的聚落形态研究,标志了考古学范式的重大变革。维鲁河谷项目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和遗迹变迁的分析、史前遗址的断代和功能类型的划分... 20世纪中叶,考古学逐渐发展成一门以人为本的人文学科。美国考古学家戈登·威利在维鲁河谷首先采用的聚落形态研究,标志了考古学范式的重大变革。维鲁河谷项目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和遗迹变迁的分析、史前遗址的断代和功能类型的划分、聚落形态变迁的研究等,推导出维鲁河谷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的历时过程。这一开创性研究,被誉为考古学史上最重要的方法论突破,自汤姆森三期论创立以来最重要的发明。聚落形态成为考古学文化功能分析的战略性起点,聚落形态的整合分析为考古学家提供了全方位的视野,为考古学透物见人、由器物转向人地关系与社会变迁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研究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借鉴西方的理论方法时,应该吃透其原始概念、科学定义和产生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形态 聚落考古学 考古学方法 戈登·威利 《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
原文传递
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考古调查——铜石并用时代至希腊化时代 被引量:9
16
作者 任萌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67,共14页
位于欧亚大陆腹心地带的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丰富多彩而又颇具特色.并与古代中国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1年5~6月、9~10月,西北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 位于欧亚大陆腹心地带的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丰富多彩而又颇具特色.并与古代中国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1年5~6月、9~10月,西北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察队.先后对中亚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国家的24个重要文化遗产点和13个博物馆进行了考察(图一)。现以时代为序.将所考察的文化遗产点分别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考古调查 铜石并用时代 希腊化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亚地区 古代文化
原文传递
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述评--以史前生业模式为视角 被引量:11
17
作者 丛德新 贾伟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8,168,共21页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址、塔什巴遗址、塔尔加尔河流域的游牧考古和巴尔干半岛的动物考古等为例,评述了国外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对国内史前畜牧、游牧考古研究的评述,集中于新疆东天山地区和阿敦乔鲁遗址以及西藏三个典型地点。利用一切手段积极开展对生业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目前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游牧考古 生业模式 游牧起源 拜尕什遗址 塔什巴遗址 阿敦乔鲁遗址
原文传递
人类早期文明中的自然铜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常明 金正耀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113,共6页
自然铜是人类使用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它与人类早期文明存在重要联系。本文介绍了自然铜的属性、地质与世界分布,并结合考古证据和相关文献对人类早期自然铜的认识、利用、开采、加工及其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对自然铜与早期金属文明之... 自然铜是人类使用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它与人类早期文明存在重要联系。本文介绍了自然铜的属性、地质与世界分布,并结合考古证据和相关文献对人类早期自然铜的认识、利用、开采、加工及其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对自然铜与早期金属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自然铜 红铜器 文明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史前史》中译本评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弛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132,共6页
《丝绸之路史前史》是俄罗斯学者叶莲娜·伊菲莫夫纳·库兹米娜(Elena Efimovna Kuzmina)关于欧亚草原考古的力作。原稿由俄文写成,后因故未能出版。20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梅维恒(Victor H.Mair)教授征得作者同意后,将其译... 《丝绸之路史前史》是俄罗斯学者叶莲娜·伊菲莫夫纳·库兹米娜(Elena Efimovna Kuzmina)关于欧亚草原考古的力作。原稿由俄文写成,后因故未能出版。20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梅维恒(Victor H.Mair)教授征得作者同意后,将其译为英文出版,中译本由英文版翻译而成,译者李春长,2015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中译本 史前史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科学出版社 评介 欧亚草原 英文版
原文传递
阿尔泰地区早期游牧文化实用性马衔和马镳研究
20
作者 包曙光 王禹夫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41,共9页
通过对公元前1千纪阿尔泰地区的麦耶米尔文化、比肯文化和巴泽雷克文化的实用性马衔和马镳进行类型学研究,认为阿尔泰地区早期游牧文化的马衔是由双环首马衔向单环首马衔演变;马镳由三孔向双孔或无孔演变。公元前6世纪巴泽雷克文化开始... 通过对公元前1千纪阿尔泰地区的麦耶米尔文化、比肯文化和巴泽雷克文化的实用性马衔和马镳进行类型学研究,认为阿尔泰地区早期游牧文化的马衔是由双环首马衔向单环首马衔演变;马镳由三孔向双孔或无孔演变。公元前6世纪巴泽雷克文化开始,铁质马衔和马镳逐渐增多。这种时代特征和演变规律与同时期中国新疆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衔镳演变具有同步性,这应与欧亚草原东部区内部存在文化趋同性和互动交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地区 马衔 马镳 早期游牧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