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朝和平接管河西,不由攻夺强占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正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4,共5页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单于伊稚斜怒浑邪王、休屠王被汉军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休屠二王恐,谋降汉。与汉共谋既定,休屠王却悔而不降,浑邪王杀休屠王而兼并其众。霍去病迎降大军渡过黄河,与浑邪王众相望,忽闻浑邪王部下颇有...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单于伊稚斜怒浑邪王、休屠王被汉军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休屠二王恐,谋降汉。与汉共谋既定,休屠王却悔而不降,浑邪王杀休屠王而兼并其众。霍去病迎降大军渡过黄河,与浑邪王众相望,忽闻浑邪王部下颇有疑汉军掩杀而逃跑者,霍去病轻骑驰见浑邪王,坚其降汉决心,促使其果断平乱。之后,浑邪王遂率四万余众降汉,河西之地由此纳入汉朝版图。浑邪王降汉之事,《史记·匈奴列传》等篇皆有所载。班固亦取《史记》之说,在《汉书·武帝纪》等诸多篇章中亦屡屡载之。确知浑邪、休屠王降汉,是匈奴单于逼出来的,不是汉朝迫降的。但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上)》将票骑将军于元狩二年春夏两次"击破匈奴右地",同当年秋"降浑邪、休屠王"二事笼统混言,给后世造成"票骑将军迫降浑邪王"的误解,又在《汉书·地理志后叙》说:"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给后世造成"汉朝武力夺得河西之地"的误解;本属匈奴内部矛盾,而无端改换为汉匈矛盾,显然都是错误的,亟应加以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邪王 休屠王 河西之地 河西之民 降汉 匈奴伊稚斜单于 霍去病
下载PDF
中国本土早已失传的玄奘图像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玉权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由于历史变革的诸多原因,无论是在中国古文献记载里,还是在中国现存图像中,描写玄奘生平故事的一些绘画作品,在中国本土早已失传了,但在日本的某些美术馆、博物馆或寺院的收藏品里往往可以见到。今选出两幅作品介绍给中国同好及广大读... 由于历史变革的诸多原因,无论是在中国古文献记载里,还是在中国现存图像中,描写玄奘生平故事的一些绘画作品,在中国本土早已失传了,但在日本的某些美术馆、博物馆或寺院的收藏品里往往可以见到。今选出两幅作品介绍给中国同好及广大读者并略加评论,一是"玄奘梦游须弥山图",另一幅是"玄奘巡礼天竺圣迹图"。它们都出自日本镰仓时代的《玄奘三藏绘》长卷。这两幅画的名字,系为叙述方便笔者所加,特先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传玄奘生平图像 玄奘三藏绘 玄奘梦游须弥山图 玄奘巡礼天竺圣迹图
下载PDF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岩画及其“梦幻”世界观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傅轶飞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70-74,共5页
文章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岩画为切入点,阐释"梦幻"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接近客体,构建其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框架。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认知模式与当今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模式不同,他们认为始祖的神灵无处不在,"梦幻"时代发生的... 文章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岩画为切入点,阐释"梦幻"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接近客体,构建其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框架。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认知模式与当今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模式不同,他们认为始祖的神灵无处不在,"梦幻"时代发生的每一件事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延续到今天,并将穿越时光,延绵至未来。在"梦幻"世界中他们可以永远与先祖交流。只有了解澳大利亚原住民特有的民族认知取向——"梦幻"世界观,才更利于去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原始文明,更好地去诠释历史文化遗产之瑰宝——岩画,并向解开澳洲原住民遗留的众多万古之谜迈进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原住民岩画 “梦幻”世界观 认知
下载PDF
《三藏法师像》初探——一件珍贵的图像文献 被引量:3
4
作者 孙英刚 《中国民族博览》 2014年第Z1期15-22,14,共9页
得古字画鉴赏修复专家陆宗润先生提供方便,笔者2014年在大阪汉和堂见到一幅题款为泽村专太郎转手给永观文库的《三藏法师像》。这一西域画(装画的桐木盒云"五代,西域画")内容非常丰富,画面的主角为汉人高僧形象,身着交领儒衫... 得古字画鉴赏修复专家陆宗润先生提供方便,笔者2014年在大阪汉和堂见到一幅题款为泽村专太郎转手给永观文库的《三藏法师像》。这一西域画(装画的桐木盒云"五代,西域画")内容非常丰富,画面的主角为汉人高僧形象,身着交领儒衫,右手持拂尘,左手持壶,身背竹笈,有圆形的伞盖,左上方云气环绕有小型佛像出现,旁边则有一只白虎相伴。虽与敦煌藏经洞所出多幅《伴虎行脚僧图》相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藏法师 毗沙门天王 行脚僧 敦煌藏经洞 多闻天王 永观 左手持 伞盖 修复专家 胡僧
下载PDF
从哲蚌寺藏《蝲蚌经》谈敦煌藏文写经誊抄年代
5
作者 勘措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0-105,共6页
西藏山南隆子县卓卡寺和拉萨哲蚌寺保存的吐蕃时期专供赞普御用的《喇蚌经》,与敦煌藏经洞所出藏文写经《十万颂般若》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抄经生和校经师的姓名完全一致,可以认定西藏发现的《蝲蚌经》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十万颂般若经... 西藏山南隆子县卓卡寺和拉萨哲蚌寺保存的吐蕃时期专供赞普御用的《喇蚌经》,与敦煌藏经洞所出藏文写经《十万颂般若》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抄经生和校经师的姓名完全一致,可以认定西藏发现的《蝲蚌经》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十万颂般若经》是同一时代、同一批人誊抄的作品。此外,本文根据哲蚌寺藏《蝲蚌经》封皮上的题记,提出敦煌藏文《十万颂般若经》的誊写年代至少是从赤德松赞时期开始的,而不是现在所说的自赤祖德赞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蚌寺 《喇蚌经》 敦煌藏文写经 誊抄年代
下载PDF
胡素馨《衍相:七至十世纪中国和中亚佛教壁画》中译本序
6
作者 荣新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7-119,共3页
胡素馨教授著《衍相:七至十世纪中国和中亚佛教壁画》,2004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后的中译本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序文叙述了此书的学术历程,以及作者与中国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些背景情况。此书是作... 胡素馨教授著《衍相:七至十世纪中国和中亚佛教壁画》,2004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后的中译本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序文叙述了此书的学术历程,以及作者与中国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些背景情况。此书是作者对整个佛教艺术史和敦煌石窟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有关敦煌壁画创作过程的深入研究,并讨论了敦煌粉本与白画两种画稿,以及绘制绢本画幡和纸本仪轨图的不同画稿等问题,在内容、方法上,都令人耳目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相:七至十世纪中国和中亚佛教壁画》 胡素馨 佛教艺术研究
下载PDF
西伯利亚岩画研究论析——历史、成果与方向
7
作者 肖波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9-47,共9页
本文以国内外公开出版和发表的学术论著和论文为线索,通过对西伯利亚岩画几个世纪以来研究历史的回顾,着重从岩画的研究方法、年代、内容以及与萨满教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学术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西伯利亚岩画跨区域比较研究... 本文以国内外公开出版和发表的学术论著和论文为线索,通过对西伯利亚岩画几个世纪以来研究历史的回顾,着重从岩画的研究方法、年代、内容以及与萨满教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学术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西伯利亚岩画跨区域比较研究中存在的脱离考古学文化的倾向以及对岩画整体性把握不够的情况,提出了在考古学文化分区的基础上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对岩画中包含的符式进行研究,进而逐步建立起岩画年代发展序列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 岩画 历史 成果 方向
下载PDF
美洲地区“蹲踞式人形”岩画的分类与内涵阐释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嘉馨 孙晓勇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89-95,共7页
远去的人们已经沉默,但留下的岩画还在诉说着久远而生动的故事,展现着史前先民对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认知与解读。本文通过对美洲大陆蹲踞式岩画的梳理和内涵挖掘,探讨蹲踞式岩画与当地风俗、神话、天地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每个... 远去的人们已经沉默,但留下的岩画还在诉说着久远而生动的故事,展现着史前先民对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认知与解读。本文通过对美洲大陆蹲踞式岩画的梳理和内涵挖掘,探讨蹲踞式岩画与当地风俗、神话、天地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每个地区独特性的基础上抽象出蹲踞式岩画这一世界性语汇的"通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陆 蹲踞式岩画 象征意义 比较分析
下载PDF
撒哈拉沙漠中的石雕
9
作者 王文清 《科学之友》 2004年第4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撒哈拉沙漠 石雕 长颈鹿 图案
下载PDF
《嘉言幻网》的伦理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10
作者 尼旦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1年第4期37-44,共8页
《嘉言幻网》为13世纪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所著,文体独具特色,全篇用散语体写就,不同于印藏前贤用韵文体创作的《格言幻网》等伦理学著作。《嘉言幻网》以前人的伦理学著作和相关文献为基点,根据藏族社会现状和藏族民众的道德风尚,依次... 《嘉言幻网》为13世纪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所著,文体独具特色,全篇用散语体写就,不同于印藏前贤用韵文体创作的《格言幻网》等伦理学著作。《嘉言幻网》以前人的伦理学著作和相关文献为基点,根据藏族社会现状和藏族民众的道德风尚,依次论及身、语、意三个层面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全篇言简意赅、易于践行,不仅在藏族伦理史和藏族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净化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公民素养诸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纵观学界研究成果,除个别注疏性著作外,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在深入解读文本和查阅前人伦理学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伦理学和文献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嘉言幻网》所论及的行为标准进行较为详细的诠释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言幻网》 教育 伦理
下载PDF
《意悦法盛苑》中佛行六度的比喻手法
11
作者 仁青更尕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1年第4期14-24,共11页
18世纪,第三世土观活佛•洛桑却吉尼玛诗作名篇《意悦法盛苑》从建造玉苑的意义,即对世间妙欲生起无边厌离之心,尤其应奉上师法令赴帝王宫邸参与政事,在佑宁寺和土观府邸等处违心参涉政事而不能自拔,更因此等琐事无暇修法,阻碍精修,从而... 18世纪,第三世土观活佛•洛桑却吉尼玛诗作名篇《意悦法盛苑》从建造玉苑的意义,即对世间妙欲生起无边厌离之心,尤其应奉上师法令赴帝王宫邸参与政事,在佑宁寺和土观府邸等处违心参涉政事而不能自拔,更因此等琐事无暇修法,阻碍精修,从而心生厌离,为此刻意修建意悦法盛苑入手,依次对意悦法盛苑的仲夏景色,以及以莲花等为喻体,喻示诗人精进修行的境界。其中“以六度为喻体吟诵颐苑”为全诗的重点,也为诗人修行的最高境界,以优美顺达的诗句道出“施度”等六度的本质、类次、境界等核心义谛。本文将其列为重点研究对象,依据《菩提道次第》等经典论著和相关文献为理论依据,主要从莲花与布施的比喻入手,剖析了诗章中对六度的拟喻、理喻、训喻、喻义等喻言方法,从而揭示诗人依法修行的圆满次第和最终正果。认为这篇颂诗以比喻为表象,实则为深刻明释作者潜修无上菩提之行的证悟启示的观点,进而提出以《意悦法盛苑》为代表的藏族历代山水诗对培养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悦法盛苑》 佛行六度 比喻手法
下载PDF
《伽腻色迦书信》的伦理思想及艺术特色
12
作者 洛绒当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1年第4期25-36,共12页
《伽腻色迦书信》是公元8世纪末从梵文翻译成藏文的一部书信体著作,其对藏族佛教、诗学、伦理及公文书信等方面起着重要影响,并被宗喀巴、杰曹·达玛仁青、松巴·益西班觉、章嘉·阿旺洛桑却旦等佛学大师们尊崇,在他们的著... 《伽腻色迦书信》是公元8世纪末从梵文翻译成藏文的一部书信体著作,其对藏族佛教、诗学、伦理及公文书信等方面起着重要影响,并被宗喀巴、杰曹·达玛仁青、松巴·益西班觉、章嘉·阿旺洛桑却旦等佛学大师们尊崇,在他们的著书立说中频频引用《伽腻色迦书信》的名言金句。然而,学界对其研究较为滞后,专题的研究更显甚微。文章在梳理藏汉文相关佛典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献比较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对《伽腻色迦书信》的作者、译者进行探究,并在藏族传统文学语境下剖析其主要思想。同时,对《伽腻色迦书信》义理从国政与佛法的辩证关系、伦理道德、知识教育及生态和谐等十个方面进行阐释和科学归纳,提出佛教与当今社会适应有利于发挥新时代社会道德积极作用。最后,将《伽腻色迦书信》为文学经典看待,对其文学思想、语言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做了研究。《伽腻色迦书信》是一部音律优美、词藻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腻色迦书信》 马鸣大师 迦腻色迦王
下载PDF
太平洋小岛的石胜之谜
13
作者 张新存 《风景名胜》 1994年第10期42-42,共1页
这在太平洋海图上只是一个点,只是在蔚蓝的大海中露出的一片石头。 1722年的复活节,一名荷兰籍船长首先发现了此岛。当他和船员们上岸后所看到的一切使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小岛上不仅有居民,还有众多的雕像。9米多高的巨大石像... 这在太平洋海图上只是一个点,只是在蔚蓝的大海中露出的一片石头。 1722年的复活节,一名荷兰籍船长首先发现了此岛。当他和船员们上岸后所看到的一切使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小岛上不仅有居民,还有众多的雕像。9米多高的巨大石像沿海边成行地排列着。有的石像仍笔直地耸立着,有的已经扑倒在地面。是谁雕琢了这些奇怪的石像呢?岛上的居民似乎并不知晓。石像的存在超出了任何人的记忆。但雕刻它们的人却付出了极大的工作量。每座石像重达50吨,皆由坚硬的火山岩刻成。还有许多石像只在该岛一座山脉的岩石表面雕琢了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表面 阿达尔 太平洋
下载PDF
西方文学与建筑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锡民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34-41,共8页
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文学来审视其与建筑之交往,认为两者之所以沾亲带故的最基本的内在契合点在于围绕“人”互动;而这种互动使双方萌生创意,相得益彰;而双方相得益彰之祈盼无非是:文学渴求一种建筑感,建筑渴慕一种文学性,力图实现... 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文学来审视其与建筑之交往,认为两者之所以沾亲带故的最基本的内在契合点在于围绕“人”互动;而这种互动使双方萌生创意,相得益彰;而双方相得益彰之祈盼无非是:文学渴求一种建筑感,建筑渴慕一种文学性,力图实现共同的然而又独具个性的美的追求、美的表现之欲求,以期获致发展之活力。那种认为在两者之间作比较是“危险的”论调显然差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 建筑 契合点
下载PDF
从史前岩画中试谈图像的特性
15
作者 孙谋 阙琪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第5期48-48,50,共2页
图像在被创作者创造之后,将是一种沉默的存在,虽然是人造物,但如同自然里的某个物件一般天然。图像能够超越自然事物的生与死,它在被创造的那一刻,便拥有神秘而长远的生命。创作者的性格、时代理念的差异,让图像更加具备模糊性和误读性... 图像在被创作者创造之后,将是一种沉默的存在,虽然是人造物,但如同自然里的某个物件一般天然。图像能够超越自然事物的生与死,它在被创造的那一刻,便拥有神秘而长远的生命。创作者的性格、时代理念的差异,让图像更加具备模糊性和误读性,使观者产生种种错觉或臆断。而这种由图像引发的错觉正如贡布里希所说,是一种"无害的谬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默的存在 诠释 误读
下载PDF
拯救“长颈鹿”
16
作者 戴蓉 《大自然探索》 2001年第9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长颈鹿 石雕 达博斯 艺术品 复制品 尼日尔
下载PDF
1万2千年前的艺术
17
《国外科技动态》 2003年第7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考古 旧石器时代 山洞壁画 大不列颠岛 艺术品
下载PDF
罕见的古玉雕像之谜
18
作者 MichaelAbrams 仲元 《科学与生活》 2003年第5期49-49,共1页
1804年,自然主义者亚历山大·冯·汉堡德特在回到法国时从中美洲带回一件由古代奥梅克人雕刻的玉石雕像,这一雕像是由半透明的绿色玉石雕成的。
关键词 玉石雕像 中美洲 奥梅克人 石料 制作
下载PDF
玛雅壁画所提示的宗教信仰
19
作者 FrancescoFiondella 仲元 《科学与生活》 2003年第5期32-32,共1页
威廉·司徒诺的那次考古探险已经成为一场噩梦,本来可以用5小时就到达目的地的旅程变成了在雨林中3天艰难跋涉,而且他们雇用的向导忽然莫名其妙地算错了他们要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关键词 玛雅壁画 宗教信仰 考古 科学探险 玛雅文明
下载PDF
25000年前的蚀刻画
20
作者 DianeMartindale 李向平 《科学与生活》 2002年第12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蚀刻画 考古 公元前2500年 人类历史 史前人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