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2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遗存中难产死亡推判、成因及案例研究
1
作者 李海军 刘力铭 +2 位作者 贺乐天 周亚威 肖小勇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4,92,共9页
难产是导致古代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相关案例的具体体质形态在文献中却鲜有记载,考古学证据也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考古遗存中发现的难产死亡案例,对难产死亡的考古学推判标准和难产成因作简要综述,同时对郑州洄沟等遗... 难产是导致古代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相关案例的具体体质形态在文献中却鲜有记载,考古学证据也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考古遗存中发现的难产死亡案例,对难产死亡的考古学推判标准和难产成因作简要综述,同时对郑州洄沟等遗址的典型难产案例进行分析。难产研究的梳理,对相关的墓葬发掘、人骨收集、资料整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遗骸 难产死亡 推判标准 成因 案例
下载PDF
“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笔谈)
2
作者 霍巍 赵宾福 +2 位作者 陈洪海 韩建业 孙庆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共25页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等若干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本刊特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考古学学科评议组霍巍教授、赵宾福教授、陈洪海教授、韩建业教授、孙庆伟教授等五位成员围绕“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这个话题进行笔谈,以期引起更为广泛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科技考古 田野考古 考古学理论 评议组 中华文明探源 韩建业 对话与交流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高温技术与发明人工冶铜
3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2期42-46,共5页
几十万年前中华文明地区就掌握了人工制造火、控制火并保留火种的能力,成为发展早期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基础。通过捶打在周边环境中捡拾到的自然铜,人类逐渐掌握了变形加工以制作铜器的能力。相对于环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末期中国各地烧... 几十万年前中华文明地区就掌握了人工制造火、控制火并保留火种的能力,成为发展早期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基础。通过捶打在周边环境中捡拾到的自然铜,人类逐渐掌握了变形加工以制作铜器的能力。相对于环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末期中国各地烧制陶器所使用的高温加热技术逐渐呈现出一定领先优势,不仅为发明人工冶铜并顺利进入铜器时代提供了高温技术支撑;而且随后基于领先于全世界的高温技术,率先发明了需1200℃以上加热才能制作出来的瓷器,为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高温基础。早期铜器的化学成分主要取决于所获得铜矿石的天然成分,高温冶铜则有利于促使铜器化学成分的均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技术 冶铜 天然成分 领先优势 地中海地区 变形加工 自然铜 人工制造
下载PDF
中国及周边地区早期的铜器
4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鉴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存在的地理、地质、气候等方面的阻隔,东亚文明区的人工冶铜技术难以受到来自西亚方面的影响。公元前1000年之后人类才逐渐掌握定量控制铜器化学成分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国早期铜器多样化的化学成分应主要取决于各地所能获取的各自不同的铜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铜技术 东亚文明 定量控制 早期铜器 铜矿资源 锡青铜 中华文明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社区考古学:概念与实践
5
作者 王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1期1-2,共2页
作为学术概念的“社区考古学”,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但对其准确定义的探讨至今尚无统一认识。但无论如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家已经形成一些与此相关的基本认识,比如:社区考古是公众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考古离不开“社... 作为学术概念的“社区考古学”,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但对其准确定义的探讨至今尚无统一认识。但无论如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家已经形成一些与此相关的基本认识,比如:社区考古是公众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考古离不开“社区”和“考古”双方(或多方),“社区”是考古工作开展的情境,考古是“社区考古”这一概念成立的核心纽带。几十年来,如同公众考古学一样,社区考古也存在理念和实践2个向度的不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考古学 学术概念 考古 社区 理念和实践 统一认识 20世纪80年代
下载PDF
战国时期古史系统简论
6
作者 李锐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共5页
战国时期的古史系统,①可以分别从诸侯国和诸子两个方面进行考查,两者既有交集,也有差别。根据笔者的考察,周人的古史系统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到虞夏商周四代,再到炎黄古史系统的发展,此后诸侯与诸子竞相发展古史系统,但最终黄帝一元古史... 战国时期的古史系统,①可以分别从诸侯国和诸子两个方面进行考查,两者既有交集,也有差别。根据笔者的考察,周人的古史系统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到虞夏商周四代,再到炎黄古史系统的发展,此后诸侯与诸子竞相发展古史系统,但最终黄帝一元古史系统成为主流。②黄帝的传说来源久远,西周时期的《逸周书·尝麦》就已有了关于黄帝的记载。③但是出土文献中黄帝的出现相对较晚。田氏代齐之后,齐威王因齐在著名的陈侯因敦中提到了“高祖黄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古史重建 古史系统 疑古派 三皇五帝 中国上古史 剑及履及 传统文献
下载PDF
殷墟王陵四论
7
作者 何毓灵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殷墟王陵始建于洹北商城时期,是洹北商城始建之时都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考古发现仍说明殷墟王陵废弃于西周早期,这与周革殷命的政治策略有关。王陵东区大量祭祀坑的年代为殷墟早期,特别是...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殷墟王陵始建于洹北商城时期,是洹北商城始建之时都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考古发现仍说明殷墟王陵废弃于西周早期,这与周革殷命的政治策略有关。王陵东区大量祭祀坑的年代为殷墟早期,特别是武丁时期,大规模祭祀是“武丁中兴”重要的政治举措。以妇好为代表的诸多王族成员死后仍葬于宫殿宗庙区,反映出当时的族邑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陵 始建年代 废弃年代 祭祀坑年代 王后陵墓
下载PDF
从肥袋足鬲看商时期北方长城地带东段地区的文化互动
8
作者 常怀颖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8,共9页
肥袋足鬲是商时期在北方长城地带东段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共有的一类器物。虽然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肥袋足鬲形态存在差异,但在面对商文化的扩张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肥袋足鬲消长、中断与复兴的时间却几乎相同。肥袋足鬲所体现的文化... 肥袋足鬲是商时期在北方长城地带东段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共有的一类器物。虽然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肥袋足鬲形态存在差异,但在面对商文化的扩张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肥袋足鬲消长、中断与复兴的时间却几乎相同。肥袋足鬲所体现的文化传播,反映了华北平原北缘地区与晋陕高原地区人群的交流与互动。晚商时期使用肥袋足鬲的人群往往与佩戴卷云形金耳饰的人群在空间上重合,反映了北方长城地带东段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袋足鬲 卷云形耳饰 商时期 北方长城地带东段 文化互动
下载PDF
《千叟宴诗》四卷
9
作者 乔敏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干叟宴诗》四卷,清圣祖玄烨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内府刻本。框高19.3厘米,广12.5厘米。半页六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康熙皇帝于乾清宫前宴请年六十五岁以上的八旗满洲、蒙古、... 《干叟宴诗》四卷,清圣祖玄烨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内府刻本。框高19.3厘米,广12.5厘米。半页六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康熙皇帝于乾清宫前宴请年六十五岁以上的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680人,初五又宴请340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皇帝 八旗满洲 乾清宫 千叟宴 汉军 正月初二 致仕 内府刻本
下载PDF
回鹘戴三叉冠人物身份再考
10
作者 吕钊 马艳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类,通过比对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将三叉冠的形制及其象征的身份进行了归类,指出其身份象征随时间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并采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三叉冠在回鹘文化中身份象征演变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回鹘在西迁前,受到萨满教及阿尔泰系部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三叉冠主要象征回鹘王或部落首领。西迁后,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佛教的兴盛,三叉冠的身份象征逐渐世俗化,扩展到王子、贵族以及高级军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三叉冠 形制 身份探究 宗教文化
下载PDF
设计学视阈下的清末民初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研究
11
作者 彭莉 王兴业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1期62-63,共2页
针对清末民国时期醴陵瓷业革新前后的产品,从设计学的本体语言对醴陵粗瓷与釉下五彩瓷展开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工艺技术、装饰艺术、设计理念等方面均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促进醴陵瓷业从粗瓷到细瓷转变。
关键词 设计学 釉下五彩 清末醴陵陶瓷 技术 创新
下载PDF
从绿松石器看晚商王朝与李家崖文化的关系
12
作者 张昌平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2,139,共11页
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 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与晚商王朝中心区域的同类器物高度一致,多数产品很可能直接从晚商王朝中心地区输入。绿松石器可反映晚商王朝与李家崖遗址等北方地区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这还可能与欧亚草原车马资源东渐、商王朝都城北移等现象相关。晚商王朝可能通过对绿松石等资源和生产技术的掌控,从周边获取所需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崖文化 晚商王朝 绿松石器 社会关系
下载PDF
中古时期丝绸之路莲花纹瓦当的流变
13
作者 任政 毛秋瑾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9,共9页
丝绸之路是联系中亚、南亚及欧洲文化的重要桥梁,它将佛教装饰艺术传入中国,连接了中原与西域的瓦当装饰风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使莲花纹样在装饰领域中大量应用,莲花纹瓦当重新迸发生机,在文化内涵、装饰风格方面与秦莲... 丝绸之路是联系中亚、南亚及欧洲文化的重要桥梁,它将佛教装饰艺术传入中国,连接了中原与西域的瓦当装饰风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使莲花纹样在装饰领域中大量应用,莲花纹瓦当重新迸发生机,在文化内涵、装饰风格方面与秦莲花纹瓦当产生了不同。据此,本文以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为背景,通过时空维度分析莲花纹瓦当的发展演变,从佛教艺术与装饰风格两个角度探讨丝绸之路佛教艺术对莲花纹瓦当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莲花纹瓦当 莲花化生 装饰风格
下载PDF
陕西神木市北宋高世忠墓出土人骨研究
14
作者 陈靓 张悦 +1 位作者 邢福来 苗轶飞 《草原文物》 2024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一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一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 神木市地处陕、晋、蒙边界,素称要塞,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人群往来与交融的关键之地。神木市小庙M7是一座北宋时期双人合葬墓,埋葬方式为土葬与火葬并存。墓中出土一方碑石,显示墓主为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高世忠。本文对墓中的女性土葬个体进行了颅面部形态测量,结果表明该颅骨以东亚类型因素为主,同时包含部分北亚类型的因素。此外,对属于高世忠骨骼的火葬个体进行了形态观察。通过M7人骨的考察,结合碑石志文所蕴含的信息,折射出北宋边地汉人与党项人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小庙 人骨 高世忠 火葬
下载PDF
明代民窑青花瓷分析
15
作者 罗志安 秦涛 +1 位作者 李帅 程天奥 《佛山陶瓷》 CAS 2024年第4期141-143,共3页
青花瓷作为我国古陶瓷的典型代表之一,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SEM、SEM-EDS、XRD等科技手段分析了出自淮安古运河的明代晚期民窑青花瓷碎片坯釉的形貌特征与物相组成。结果表明:釉层中气孔直径较大但较为稀疏,坯体中气孔虽小但较... 青花瓷作为我国古陶瓷的典型代表之一,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SEM、SEM-EDS、XRD等科技手段分析了出自淮安古运河的明代晚期民窑青花瓷碎片坯釉的形貌特征与物相组成。结果表明:釉层中气孔直径较大但较为稀疏,坯体中气孔虽小但较为密集。烧成制度较好的情况下,釉层中残余石英会比坯体中少。釉层相对于坯体Ca含量高、Al含量低,坯体呈现“高硅低铝”特征,属于我国典型的南方陶瓷。明代民窑青花瓷釉层厚度小于0.5mm,且中间层发育完好。明代民窑青花瓷坯体中主要的物相为石英和莫来石,釉层中物相主要以玻璃相的形式存在,其中也含有少量方石英与莫来石分散于玻璃相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 SEM XRD 微观结构分析
下载PDF
马家窑时期彩陶蛙纹纹饰分析
16
作者 沈愈 王馨悦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1期37-39,共3页
蛙纹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上重要的纹饰之一,彩陶上的蛙纹具有代表性的是马家窑文化时期。在长达跨度千年的时间内,蛙纹形态不断演变,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可概括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马家窑类型为代表的写实手法表现的... 蛙纹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上重要的纹饰之一,彩陶上的蛙纹具有代表性的是马家窑文化时期。在长达跨度千年的时间内,蛙纹形态不断演变,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可概括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马家窑类型为代表的写实手法表现的具象蛙纹;中期以半山类型为代表的意象手法表现的人形蛙纹;晚期以马厂类型为代表的抽象手法表现的蛙肢纹及以绘饰与堆饰相结合综合表现手法的浮雕纹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蛙纹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下载PDF
河南郏县西狮王寺墓地M38、M39发掘简报
17
作者 韩长松 皇小够(文/绘图) +2 位作者 刘焕龙 王珍珍 李小龙(绘图) 《文物春秋》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河道施工,2010年3月至9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对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狮西村西部的西狮王寺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战国、西汉,新莽、东汉时期墓葬80座。其中,M38、M39保存较为完整,均为竖井式...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河道施工,2010年3月至9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对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狮西村西部的西狮王寺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战国、西汉,新莽、东汉时期墓葬80座。其中,M38、M39保存较为完整,均为竖井式墓道砖室画像石墓,出土少量陶器和钱币。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和两墓的打破关系推断,M38的年代应为东汉早期或中期,M39的年代稍晚,但不晚于东汉中期。两墓均出土有图案精美、工艺精湛的画像石墓门,为研究汉代画像内容和题材,尤其是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狮王寺墓地 河南郏县 画像石墓 东汉早中期 南阳画像石
下载PDF
河南禹州阎寨遗址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18
作者 魏继印 付永敢(绘图) +2 位作者 文春峰 韩涛 崔彦春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0,共8页
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禹州市阎寨遗址发掘汉代墓葬6座。其中,M5和M7两座新莽时期墓葬形制较为特殊,所见随葬品组合及葬俗特征鲜明,双墓室四人合葬、海蓝宝石珠等在河南地区尚不多见,为了解新莽时期豫中地区的葬俗与社会增加了... 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禹州市阎寨遗址发掘汉代墓葬6座。其中,M5和M7两座新莽时期墓葬形制较为特殊,所见随葬品组合及葬俗特征鲜明,双墓室四人合葬、海蓝宝石珠等在河南地区尚不多见,为了解新莽时期豫中地区的葬俗与社会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禹州市 阎寨遗址 新莽时期 墓葬
下载PDF
面向保护和利用的大遗址本体与关联数据研究
19
作者 司莉 周璟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大遗址与所在地的居民生活生产、城乡发展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存在紧密关联,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面临巨大压力。对大遗址知识的有效组织是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前提。本体和关联数据技术为大遗址知识组织提... 大遗址与所在地的居民生活生产、城乡发展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存在紧密关联,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面临巨大压力。对大遗址知识的有效组织是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前提。本体和关联数据技术为大遗址知识组织提供了新的方法及实现路径。文章首先结合文献调研,复用CIDOC-CRM和OWL-Time本体构建上位本体;然后通过构建顶层框架和抽取概念实例,获取大遗址知识概念和实例,并将其转化为大遗址本体的实体、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最后基于关联数据技术,以西安片区大遗址为例,利用D2RQ发布大遗址知识的关联数据集。文章通过构建本体和发布关联数据实现了大遗址知识的语义关联和开放共享,为提升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知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本体 关联数据 知识组织
下载PDF
都兰热水所出银盘及其相关问题
20
作者 冉万里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本文参照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并结合犍陀罗地区出土化妆盘和黏土块上的装饰题材,认为都兰热水墓群所出银盘的装饰题材表现的是罗马神话中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故事,其中的人物包括阿波罗、达芙妮、达芙妮之父河神佩涅斯以及达芙妮变成的月桂... 本文参照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并结合犍陀罗地区出土化妆盘和黏土块上的装饰题材,认为都兰热水墓群所出银盘的装饰题材表现的是罗马神话中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故事,其中的人物包括阿波罗、达芙妮、达芙妮之父河神佩涅斯以及达芙妮变成的月桂树。与此同时,将日本美秀美术馆收藏的吐蕃鎏金银盘作为辅助材料进行了简要论述,旨在探讨希腊罗马文化因素曾经丝绸之路青海道向中原地区传播的情况。在对都兰出土银盘装饰题材释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还对都兰银盘上的月桂树树叶样式与唐代月宫故事镜上的桂树纹样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银盘 阿波罗与达芙妮 化妆盘 月桂树 月宫故事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