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3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及周边地区早期的铜器 被引量:4
1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鉴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存在的地理、地质、气候等方面的阻隔,东亚文明区的人工冶铜技术难以受到来自西亚方面的影响。公元前1000年之后人类才逐渐掌握定量控制铜器化学成分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国早期铜器多样化的化学成分应主要取决于各地所能获取的各自不同的铜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铜技术 东亚文明 定量控制 早期铜器 铜矿资源 锡青铜 中华文明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回鹘戴三叉冠人物身份再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吕钊 马艳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 回鹘三叉冠造型独特,是研究回鹘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关于其佩戴者身份众说纷纭,主要包括回鹘王、回鹘王子、元帅及乐师等。然而,这些解读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论证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回鹘三叉冠佩戴者的身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类,通过比对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将三叉冠的形制及其象征的身份进行了归类,指出其身份象征随时间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并采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三叉冠在回鹘文化中身份象征演变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回鹘在西迁前,受到萨满教及阿尔泰系部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三叉冠主要象征回鹘王或部落首领。西迁后,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佛教的兴盛,三叉冠的身份象征逐渐世俗化,扩展到王子、贵族以及高级军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三叉冠 形制 身份探究 宗教文化
下载PDF
“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笔谈)
3
作者 霍巍 赵宾福 +2 位作者 陈洪海 韩建业 孙庆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共25页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等若干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本刊特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考古学学科评议组霍巍教授、赵宾福教授、陈洪海教授、韩建业教授、孙庆伟教授等五位成员围绕“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这个话题进行笔谈,以期引起更为广泛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科技考古 田野考古 考古学理论 评议组 中华文明探源 韩建业 对话与交流
下载PDF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定期保养维护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秉坚 倪小蒙 沈飞 《石材》 2024年第2期1-4,85,共5页
保养维护是不可移动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地维护保养可以有效阻止或减缓文物病害发展,延长文物寿命。鉴于目前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养维护工作困难,没有技术规程、缺乏专业养护人员、重修缮轻保养等现状。本文试... 保养维护是不可移动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地维护保养可以有效阻止或减缓文物病害发展,延长文物寿命。鉴于目前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养维护工作困难,没有技术规程、缺乏专业养护人员、重修缮轻保养等现状。本文试图从保养维护的法理依据、定义、目标、内容、程序、技术要点等方面出发,对石质文物的定期保养维护工作进行全面阐述,以期建立石质文物定期保养维护的技术规程,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 病害 保养维护 技术规程
下载PDF
不同植被维护措施对三星堆遗址城墙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影响
5
作者 赵凡 钟欣艺 +3 位作者 谢平畅 胡芮 郝建锋 姚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16-8725,共10页
为了解三星堆遗址城墙植被分布和恢复现状,本研究以三星堆遗址城墙草本植物群落为重点,评估自然更新、种植、弃耕、灌木去除、修剪五种维护措施对其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共记录草本植物40科81属103种,各样地类型... 为了解三星堆遗址城墙植被分布和恢复现状,本研究以三星堆遗址城墙草本植物群落为重点,评估自然更新、种植、弃耕、灌木去除、修剪五种维护措施对其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共记录草本植物40科81属103种,各样地类型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重要值较大的科为菊科和禾本科。总体来看,灌木去除样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而种植样地最低;对照样地、弃耕样地、灌木去除样地、修剪样地的4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种植样地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最大,其次是对照样地,弃耕样地最小。所有样地的根分层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20 cm土层中,种植样地的根生物量最大,而修剪样地的根系生物量最低。在20—40 cm土层中,弃耕样地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余样地(P<0.05),在10—20 cm、40—60 cm土层中,各类型样地的根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物种丰富度指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综上,以自然更新为主并辅以针对性干预措施(如灌木去除和修剪)的原生境保护措施,同时控制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减缓其根系劈裂、生物风化等破坏作用,促进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稳定在最有利于遗址保护展示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城墙 原生境保护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人工维护 草本植物群落
下载PDF
贵州岩画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牟孝梅 王娇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期142-145,共4页
贵州岩画艺术语言包括题材、构图、造型、色彩等要素,岩画记录了西南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民风和精神追求,从早期原始艺术的稚拙之美经过中期的融合发展之美到后期包容成熟的精美,完整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西南民族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贵州岩画 艺术语言 审美特征
下载PDF
夷夏东西:从多元到一统的重要过渡阶段
7
作者 栾丰实 王芬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43,165,共17页
中国考古学的初期,依据当时的考古发现,提出了仰韶、龙山东西二元格局的学术观点,与傅斯年先生根据古史传说提出的“夷夏东西说”相呼应。此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仰韶较早、龙山较晚,两者在中原地区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流行20余年... 中国考古学的初期,依据当时的考古发现,提出了仰韶、龙山东西二元格局的学术观点,与傅斯年先生根据古史传说提出的“夷夏东西说”相呼应。此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仰韶较早、龙山较晚,两者在中原地区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流行20余年的仰韶、龙山东西二元格局的主流观点退出了历史舞台。经过数十年的发掘和研究,中国考古学逐渐建立起新石器和早期青铜时代的时空框架,总结出以中原、海岱、江汉、环太湖和燕辽等五大文化区系为主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这一长时段的文化演进过程,自早至晚可以分为若干个历史发展阶段,如多元文化的起源和相互影响、多元演进和一体化进程、夷夏东西、中原中心的确立等,最终汇集和形成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高度统一的秦汉帝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东西 五大区系 多元演进 一体化 中原中心
下载PDF
“王国文明”时期江淮地区冶铜业发展阶段研究
8
作者 张爱冰 陈宁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8,共10页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江淮地区夏商周时期聚落和矿冶遗址考古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研究,认为“王国文明”时期江淮地区冶铜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夏王朝时期铜基冶金的建立、商王朝时期冶铜术的垄断和周王朝时期冶铜术的扩散。淮夷至...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江淮地区夏商周时期聚落和矿冶遗址考古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研究,认为“王国文明”时期江淮地区冶铜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夏王朝时期铜基冶金的建立、商王朝时期冶铜术的垄断和周王朝时期冶铜术的扩散。淮夷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铜术,历史上所谓“江南金锡”“吴越金锡”和“南金”应不仅指长江以南所出,还应包括整个江淮地区的铜产品。江淮地区既有广泛的铜矿开采和青铜冶铸活动,就不仅仅是东南金锡入贡或交易的一条通道。如果冶铜术经由欧亚大陆传播至中原地区,江淮地区冶铜术应由中原王朝主导,经由中原地区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文明 江淮地区 冶铜业 发展阶段
下载PDF
封面图片简介
9
作者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M0001-M0001,共1页
细石叶技术是古人类石器制作技术的巅峰之作,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东亚北部、北亚、北美西北部地区广泛分布,进入新石器时代仍被沿用。该技术以从细石核上剥离出两边刃平行的细石叶为终极目标,其技术产品包括细石核、细石叶,后者产品形态细... 细石叶技术是古人类石器制作技术的巅峰之作,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东亚北部、北亚、北美西北部地区广泛分布,进入新石器时代仍被沿用。该技术以从细石核上剥离出两边刃平行的细石叶为终极目标,其技术产品包括细石核、细石叶,后者产品形态细小化、标准化。考古材料显示,细石叶可以镶嵌为骨柄石刃刀、骨柄石刃矛等复合工具,以满足先民狩猎、生活等多个层面的使用需求,可谓史前的“瑞士军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细石叶 考古材料 瑞士军刀 新石器时代 细石核 产品形态 复合工具
下载PDF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10
作者 李睿文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I0014-I0014,共1页
设计说明:《国宝很有戏》是一档全新的体验类文博短剧,以“祖传国宝唤新生”为主题,联动明星戏骨通过舞台剧表演与数字动画结合共同演绎国宝背后的文化故事,邀请博物馆领域专家、学者对国宝文物进行专业讲解,集学术性、趣味性、教育意... 设计说明:《国宝很有戏》是一档全新的体验类文博短剧,以“祖传国宝唤新生”为主题,联动明星戏骨通过舞台剧表演与数字动画结合共同演绎国宝背后的文化故事,邀请博物馆领域专家、学者对国宝文物进行专业讲解,集学术性、趣味性、教育意义为一体。第三期《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动画设计部分紧密围绕该节目的主题与特色,运用数字化技术,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本作品利用3D扫描和建模技术,将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还原,并在动画中呈现。运用数字特效技术,为文物和场景增添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确保动画设计与实景拍摄、演员表演等环节完美融合。作品根据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设计盛唐时期勤政楼前普天同庆的动画场景。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动画设计 领域专家 盛唐时期 演员表演 数字动画 历史时空 设计说明
下载PDF
《千叟宴诗》四卷
11
作者 乔敏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干叟宴诗》四卷,清圣祖玄烨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内府刻本。框高19.3厘米,广12.5厘米。半页六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康熙皇帝于乾清宫前宴请年六十五岁以上的八旗满洲、蒙古、... 《干叟宴诗》四卷,清圣祖玄烨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内府刻本。框高19.3厘米,广12.5厘米。半页六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初二,康熙皇帝于乾清宫前宴请年六十五岁以上的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680人,初五又宴请340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皇帝 八旗满洲 乾清宫 千叟宴 汉军 正月初二 致仕 内府刻本
下载PDF
秦汉畤祭遗址出土玉人功用研究
12
作者 高崇文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80,共7页
目前发现秦汉畤祭遗址的祭祀坑内,多是男女玉人一对与玉琮组合,应是畤祭礼仪最主要的祭祀形式。文章认为玉琮象征天圆地方,是祭天礼地的祭器。周秦汉时期奉行“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之信仰,男女玉人与琮组合用于祭祀,正符合天为阳,地为阴... 目前发现秦汉畤祭遗址的祭祀坑内,多是男女玉人一对与玉琮组合,应是畤祭礼仪最主要的祭祀形式。文章认为玉琮象征天圆地方,是祭天礼地的祭器。周秦汉时期奉行“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之信仰,男女玉人与琮组合用于祭祀,正符合天为阳,地为阴,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认知。并由此推断,男女玉人应分别是受祭的天神和地神之神主,用驷马车载之前往雍地进行畤祭之礼。西汉畤祭仍然继续沿用秦故礼仪,此正是由春秋至西汉数百年间,畤祭所用男女玉人造型及功用基本相同的缘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畤祭 天圆地方 祭天礼地 男女玉人 天地神主
下载PDF
从绿松石器看晚商王朝与李家崖文化的关系
13
作者 张昌平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2,139,共11页
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 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与晚商王朝中心区域的同类器物高度一致,多数产品很可能直接从晚商王朝中心地区输入。绿松石器可反映晚商王朝与李家崖遗址等北方地区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这还可能与欧亚草原车马资源东渐、商王朝都城北移等现象相关。晚商王朝可能通过对绿松石等资源和生产技术的掌控,从周边获取所需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崖文化 晚商王朝 绿松石器 社会关系
下载PDF
河南淅川马岭遗址西阴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14
作者 余西云 樊钢亮(摄影) 王健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1,共9页
2007~2010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对河南南阳淅川县马岭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西阴文化房址3座、灰坑17个、灰沟1条,出土陶器、石器等丰富遗物。遗存年代介于马岭后冈一期文化三期至朱家台文化一期之间,属于西阴文化晚期阶段,文化面... 2007~2010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对河南南阳淅川县马岭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西阴文化房址3座、灰坑17个、灰沟1条,出土陶器、石器等丰富遗物。遗存年代介于马岭后冈一期文化三期至朱家台文化一期之间,属于西阴文化晚期阶段,文化面貌与汉水中游地区以下王冈二期为代表的西阴文化遗存有明显区别,而与关中地区和陕南汉水上游地区的西阴文化遗存比较接近。马岭遗址的发掘为进一步探讨汉水中游地区西阴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淅川 汉水中游 马岭遗址 西阴文化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码头遗址保护和利用研究
15
作者 马菁 柯琨 郑钦文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7期61-63,共3页
粤港澳码头遗址既是大湾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该文作者在分析国内外码头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三地码头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公众参与、多元化管... 粤港澳码头遗址既是大湾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该文作者在分析国内外码头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三地码头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公众参与、多元化管理、制度建设、数字化保护、融入城乡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策略,实现对码头遗址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为世界讲述大湾区码头遗址保护故事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码头遗址 保护 利用
下载PDF
面向保护和利用的大遗址本体与关联数据研究
16
作者 司莉 周璟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大遗址与所在地的居民生活生产、城乡发展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存在紧密关联,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面临巨大压力。对大遗址知识的有效组织是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前提。本体和关联数据技术为大遗址知识组织提... 大遗址与所在地的居民生活生产、城乡发展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存在紧密关联,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面临巨大压力。对大遗址知识的有效组织是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前提。本体和关联数据技术为大遗址知识组织提供了新的方法及实现路径。文章首先结合文献调研,复用CIDOC-CRM和OWL-Time本体构建上位本体;然后通过构建顶层框架和抽取概念实例,获取大遗址知识概念和实例,并将其转化为大遗址本体的实体、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最后基于关联数据技术,以西安片区大遗址为例,利用D2RQ发布大遗址知识的关联数据集。文章通过构建本体和发布关联数据实现了大遗址知识的语义关联和开放共享,为提升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知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本体 关联数据 知识组织
下载PDF
儒家“藏礼于器”思想的伦理审视及当代启示
17
作者 张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3,175,176,共9页
“藏礼于器”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物制器的基本法则。在“藏礼于器”思想影响下,“器物”成为“礼制”的指示器和强化剂,二者呈现出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器物是礼制的物化形态,器物的设计与使用... “藏礼于器”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物制器的基本法则。在“藏礼于器”思想影响下,“器物”成为“礼制”的指示器和强化剂,二者呈现出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器物是礼制的物化形态,器物的设计与使用要遵循礼制规定,礼制在器物中以物化的形态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器物反作用于礼制,对礼制具有强化作用,发挥着重要的“无言之教”的道德教化功能。“藏礼于器”思想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科技伦理思想资源,对于当代构建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仍然能够对当今科技伦理治理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礼于器 科技伦理 传统建筑
下载PDF
甲骨、金文中的妘姓之周与“洽周”
18
作者 赵庆淼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127,共7页
殷墟甲骨文所见以“周”为名的国族,活动年代要明显早于“太王迁岐”的时间,故无法认定为姬姓之周。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的梳理,认为上述“周”族很可能正是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妘姓之周,其所属母族为“■”,势力范围位于晋陕一带。新见太... 殷墟甲骨文所见以“周”为名的国族,活动年代要明显早于“太王迁岐”的时间,故无法认定为姬姓之周。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的梳理,认为上述“周”族很可能正是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妘姓之周,其所属母族为“■”,势力范围位于晋陕一带。新见太保簋铭的“洽周”当为复合地名,意即洽水流域之周地,在今陕西合阳县境内,或为妘姓之周的族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族 妘姓 太保簋 洽周
下载PDF
霸姬盘、盉铭文“求”字补说
19
作者 马超 陈彩银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霸姬盉(气盉)铭文中的■字,学界旧多释为“某”,并读为否定词“无”或“毋”,认为铭文中的“某弗”为双重否定。新刊布的霸姬盘中此字异体作■、■之形,通过对比可知其下部所从与“某”字的“木”旁判然有别,释“某”之说当非。甲骨金... 霸姬盉(气盉)铭文中的■字,学界旧多释为“某”,并读为否定词“无”或“毋”,认为铭文中的“某弗”为双重否定。新刊布的霸姬盘中此字异体作■、■之形,通过对比可知其下部所从与“某”字的“木”旁判然有别,释“某”之说当非。甲骨金文中的“求(蛷)”字本为多足虫的象形,其写法多变,霸姬盘、盉中旧释“某”之字的不同异体均可与“求(蛷)”字的不同写法相对应,并有相近字形为证,故知其当改释为“求”。“求”有寻求、谋求之义,霸姬盘、盉誓词“余求弗称公命”“女(如)求弗爯(称)公命”,就是说“如果我谋求不遵从公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姬盘、盉 气盉 双重否定
下载PDF
中国考古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
20
作者 霍巍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6-39,共4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方面,中国考古发挥着重要作用,证实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需要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的相互协同。内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方面,中国考古发挥着重要作用,证实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需要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的相互协同。内在是指这个标识体系的文化内涵及其核心要义;外在则是这个标识体系中最具客观显示度的呈现方式。这两者之间既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统一性,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融入其中,又要展现时代性。为此,需要全面、深入地解读并传播中国考古学与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在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有力发挥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突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