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木织机再研究
1
作者 梁文倩 王燕 杨小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铁木织机是在中国晚清时期振兴实业背景下发展而来的特殊产物,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技术转变角度来说都是中国近代纺织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对铁木织机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再现中国近代手工纺织向动力纺织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通过... 铁木织机是在中国晚清时期振兴实业背景下发展而来的特殊产物,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技术转变角度来说都是中国近代纺织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对铁木织机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再现中国近代手工纺织向动力纺织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其传播过程的考证,对学界现有的部分观点进行考辨与问疑,从而对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具有更准确的认知。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发现:(1)铁木织机通过精巧的机械结构将开口、投梭、打纬、卷布、放经五个工序互联,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布匹质量,缓解了当时洋纱、洋布对市场的垄断,更为中国纺织的机械化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2)铁木织机的发展脉络为19世纪英国将铁木织机传入日本,1887年日本掌握其制作技术,后于1903年由中国考察团将其从日本带回中国天津。铁木织机在政府、企业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仅用数十年的时间便在高阳、潍县等地得到快速发展,为中国近代纺织行业重心的散点式分布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木织机 置产兴业 天津 近代纺织 纺织业
下载PDF
再议汉代单综双踏板斜织机织造原理
2
作者 金琳 罗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汉代流行的单综双踏板斜织机是世界上首先用脚踏提综开口的素织机,它的机械原理已有学者进行复原尝试,但在控制经线开口机构、效率性等方面尚需再研究。文章试图通过汉画像石斜织机经面描绘细节和汉代斜织机釉陶模型,结合元代《农书》... 汉代流行的单综双踏板斜织机是世界上首先用脚踏提综开口的素织机,它的机械原理已有学者进行复原尝试,但在控制经线开口机构、效率性等方面尚需再研究。文章试图通过汉画像石斜织机经面描绘细节和汉代斜织机釉陶模型,结合元代《农书》记载织机,参照目前留存于浙江畲族农村相似类型织机,复原了上下开口单综双踏板斜织机,复原织机分两层经面,其中上层经面张力固定,下层经面通过张力补偿,实现自然和提综开口的高效切换,使用打纬刀引纬和打纬,这种织机可能和采用两层经面张力补偿的斜织机成为汉代单综双踏板斜织机的两类机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综双踏板斜织机 经丝开口 经线张力补偿 畲族 汉代
下载PDF
辽宁辽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分析
3
作者 崔润华 邹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1期110-113,共4页
文章介绍了新石器时代辽宁辽东地区的工具出土情况,按各个典型遗址的时间先后顺序,对其中出土的工具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形态等情况。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 经济形态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劳动工具属性的生成逻辑与社会适应
4
作者 杨述明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一切关系归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活动归源于劳动创造。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具体化为人通过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立统一、迭代演化,演绎出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类一切关系归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活动归源于劳动创造。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具体化为人通过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立统一、迭代演化,演绎出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形态,劳动工具于其中凝练为“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和“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生产工具本质上是人的外化功能体,是吸收人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人的“生产器官”。这一“生产器官”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其基本功能形态由“使能技术”转变为“替人技术”,并演化为“类人技术”。人工智能是当今时代的新型劳动工具。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使能技术”的农业社会、“替人技术”的工业社会和正在出现“类人技术”的智能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工具 工业革命 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适应
下载PDF
中国古代熨斗起源与变迁研究
5
作者 郑新 柴瑾 王燕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10,共8页
中式熨斗历史悠久极具观赏研究价值,通过对熨斗起源、形制演变内核及背后所蕴含的性别信息进行研究,为传统熨斗研究证史、补史,同时也为服饰研究、古代造物思想等提供新的研究路径。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掌握了传统熨斗方面最新的学术成果... 中式熨斗历史悠久极具观赏研究价值,通过对熨斗起源、形制演变内核及背后所蕴含的性别信息进行研究,为传统熨斗研究证史、补史,同时也为服饰研究、古代造物思想等提供新的研究路径。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掌握了传统熨斗方面最新的学术成果并理清疑问,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其次,将实地调研与考古研究相结合,从实践角度完成对熨斗起源、刑制及性别关系等相关疑问的实物印证,最后结合哲学相关知识,对熨斗起源的目的及其形制演变的本质进行分析,由此完成对中式熨斗相关疑问的“二重验证”,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答案。研究认为:熨斗并非起源于商纣时期的炮格之刑而是由更早期的一系列人类活动演变而来;传统熨斗形制以圆底盆型为主,形制变化不大;炭火加热是传统熨斗的主要供热形式;熨斗作为服饰整洁的一环是服务于古代服饰礼仪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熨斗 服饰礼仪 起源 刑具 考古
下载PDF
论商周时期铜犁的性质与功能
6
作者 郑遥 赵越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9期152-156,共5页
商周时期铜犁的发展对原始农业逐步向传统农业过渡所发挥的作用值得探讨。根据出土铜犁的统计与分析可知:殷商时期A型铜犁开始出现,周代存在A、B两种类型铜犁。商代铜犁的性质是在与农业有关仪式中所使用的礼器,至周代铜犁性质已逐渐向... 商周时期铜犁的发展对原始农业逐步向传统农业过渡所发挥的作用值得探讨。根据出土铜犁的统计与分析可知:殷商时期A型铜犁开始出现,周代存在A、B两种类型铜犁。商代铜犁的性质是在与农业有关仪式中所使用的礼器,至周代铜犁性质已逐渐向农具方向转变,耧犁和耕犁分别具有开沟播种、破土耕作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铜犁 性质与功能
下载PDF
传统农具造物美学价值挖掘及当代应用研究
7
作者 胡若馨 刘勤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1-336,共6页
传统农具是现代农业机械的雏形,也是我国农耕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载体,传统农具造物美学是一种艺术与现实、社会与自然相融合的文化,体现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社会的综合关系。以耒耜、秧马、水车三种较具代表性传统农具为例,深... 传统农具是现代农业机械的雏形,也是我国农耕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载体,传统农具造物美学是一种艺术与现实、社会与自然相融合的文化,体现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社会的综合关系。以耒耜、秧马、水车三种较具代表性传统农具为例,深挖中国传统农具造物美学中功能、造型、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等价值,其功能与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具有多种实用功能,造型上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观,为农事劳动增添美感和趣味性,工艺上美观实用、精巧可靠,体现古人巧夺天工之能,因此也成为古代祭祀、诗歌及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例,研究探讨传统农具造物美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途径,其对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具 造物美学 乡村振兴 艺术作品 价值挖掘
下载PDF
《延喜式》中的花楼织机研究
8
作者 刘安定 孙婉莹 秦雨萱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1-167,共7页
针对日本《延喜式》记录中花楼织机是否存在的问题,文章运用中日古文献、纺织品考古两维印证的方法,得到最早在初唐末期,至迟在晚唐时期花楼织机已经传播到日本,并极大促进了日本织造水平提高的结论。研究表明:《延喜式》中绫织机织匠... 针对日本《延喜式》记录中花楼织机是否存在的问题,文章运用中日古文献、纺织品考古两维印证的方法,得到最早在初唐末期,至迟在晚唐时期花楼织机已经传播到日本,并极大促进了日本织造水平提高的结论。研究表明:《延喜式》中绫织机织匠数与花楼织机织匠人数吻合,反映了其绫织机为花楼织机的可能;中国《敦煌文书》辅证了花楼织机最初应用于绫织物的事实,同时,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染织文物实证了日本延长年间花楼织机的存在;《延喜式》中织部寮织机用竹数量符合花楼织机衢脚的需求,并且绫织机综丝用量符合花楼织机装造规律。文章结合《大宝律令》中有关“挑文师”的记录,可以推断最早初唐末期、至迟晚唐时期日本织部司存在着花楼织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喜式 敦煌文书 丝织物品种 花楼织机 绫织物 纺织品考古
下载PDF
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运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谢礼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7期105-107,共3页
我国民间艺术是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宝贵财富。民间艺术具有不可估量的传承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应用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丰富多样、内涵深厚的民间艺术,不仅能够给现代美术设计带... 我国民间艺术是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宝贵财富。民间艺术具有不可估量的传承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应用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丰富多样、内涵深厚的民间艺术,不仅能够给现代美术设计带来更多灵感,更能够推动现代美术设计实现创新和发展。这也要求现代美术设计中,应充分认识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深入挖掘并巧妙应用民间艺术造型元素、色彩元素,不断提升现代美术设计水平,并为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艺术文化提供强大助力。因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探究了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造型 色彩 现代美术设计 应用
下载PDF
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研究
10
作者 严蓉 李强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纺轮是早期人们重要的纺纱工具,近几十年来湖北地区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纺轮,但尚未有人对其进行较全面的统计分析。针对当前湖北地区纺轮研究相对欠缺的现状,文章根据文献考古等资料记载,对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的时代、地址、数量、质... 纺轮是早期人们重要的纺纱工具,近几十年来湖北地区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纺轮,但尚未有人对其进行较全面的统计分析。针对当前湖北地区纺轮研究相对欠缺的现状,文章根据文献考古等资料记载,对湖北地区出土纺轮的时代、地址、数量、质地、纹饰、大小进行了相对完整的信息及数据统计。通过定量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分析纺轮出土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根据纺轮的不同特征,推测其多样性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研究表明,湖北地区不仅有陶纺轮和石纺轮,还存在骨纺轮,同时还大量存在一处遗址出现多层文化堆积,松滋市还出土了宋代纺轮。由此可进一步了解早期湖北地区纺纱的生产方式和聚落关系,从而对湖北原始纺织生产状况进行探源研究,为湖北纺织技术史的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纺轮 遗址 纺织技术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下载PDF
传统农业机具在现代乡村环境中的景观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闫仲旺 单秋收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7期165-167,共3页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大国,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重要地位,而伴随着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应运而生的农业机具见证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兴衰演变。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许多中国传统的农业机具逐步被淘汰而演变为一系列文化符号。...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大国,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重要地位,而伴随着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应运而生的农业机具见证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兴衰演变。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许多中国传统的农业机具逐步被淘汰而演变为一系列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呈现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农耕文化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这些文化符号为乡村的环境设计提供了新的潜力,即挖掘中国农业特色的传统造物,使其在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浪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本文依托典型传统农业机具,通过对其相关的发展历程以及应用现状的研究,探索传统农机在现代乡村环境中作为景观装置的景观转化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机具 乡村环境 景观设计
下载PDF
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历史变迁——基于刘仙洲先生《手摇纺车图》的考证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强 李斌 杨小明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1-46,共6页
基于刘仙洲先生所藏的汉代壁画临摹画《手摇纺车图》,考察该图的出处、图中纺妇的坐姿和发式、中国古代曲柄装置的发展史,质疑其真实性;同时,对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史的变迁进行再审视,以期厘清一些观点对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史的种种误解。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刘仙洲 手摇纺车 历史变迁
下载PDF
龙骨坡遗址第7水平层石制品新材料 被引量:6
13
作者 侯亚梅 李英华 +2 位作者 黄万波 徐自强 鲁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5-561,共7页
文章记述并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出土于第7水平层的16件石制品,包括若干各具特色的工具类型,如原型手镐、原型薄刃斧、大型尖刃器、直刃砍砸器、凸刃砍砸器、长刃石刀、短刃石刀、刮削器、凿刃器等,反映出石器制作... 文章记述并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出土于第7水平层的16件石制品,包括若干各具特色的工具类型,如原型手镐、原型薄刃斧、大型尖刃器、直刃砍砸器、凸刃砍砸器、长刃石刀、短刃石刀、刮削器、凿刃器等,反映出石器制作者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为了达到目标所经历的一个又一个中间过程;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对工具制作的具体需求和适当利用自然环境的事实。研究证据还体现了大约200万年前华南早期人类工具类型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标志着中国早期人类在当时阶段所达到的技术发展水平。龙骨坡遗址很可能是东亚早期人类文化的一个发祥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骨坡 石制品 华南 早期人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纺专研究考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强 李斌 李建强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7-64,共8页
基于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相关的民俗学研究,对中国古代纺专的构成、操作、定名与轮制工具的相关性、起源、形制变迁、研究意义进行考辨和假设,并进行了全面地概括和总结。研究认为:纺轮、纺坠作为纺纱工具时应定名为"纺专"为妥... 基于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相关的民俗学研究,对中国古代纺专的构成、操作、定名与轮制工具的相关性、起源、形制变迁、研究意义进行考辨和假设,并进行了全面地概括和总结。研究认为:纺轮、纺坠作为纺纱工具时应定名为"纺专"为妥。纺专起源于史前人类在投石索和弹弓使用过程中不经意的牵伸和加捻的认识,并随着社会需要而最终发明出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拈杆沿着直状到钩状,纺轮沿着大形的圆饼形、馒头形、圆台形、算珠形、滑轮形、纵断面呈凸字形向小型的圆饼形、圆台形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专 纺纱 中国古代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冶金用坩埚的发现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文丽 刘思然 陈建立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8-370,共13页
坩埚是古代冶金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国内对坩埚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文章梳理了与坩埚有关的文献史料,发现东汉炼丹家最早使用坩埚,宋以后多用于金银冶炼,也有称为"罐"和"筒"的坩埚用于熔铜、炼锌、炼铅、炼铁等。另... 坩埚是古代冶金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国内对坩埚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文章梳理了与坩埚有关的文献史料,发现东汉炼丹家最早使用坩埚,宋以后多用于金银冶炼,也有称为"罐"和"筒"的坩埚用于熔铜、炼锌、炼铅、炼铁等。另外,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总结,发现坩埚可以分为两大类:铸造用坩埚用于熔铜、化铁,可分为三小类;冶炼用坩埚用于炼铁、炼锌和炼铅。最后介绍坩埚研究的常用方法,阐述通过分析坩埚和坩埚渣所能解决的冶金技术、生产效率、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坩埚 铸造 冶炼
下载PDF
夏布腰机的考察与追溯 被引量:12
16
作者 廖江波 李强 杨小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5-111,共7页
江西万载、重庆荣昌等地夏布织造普遍使用单综单蹑的夏布腰机。文章以江西万载夏布织造技艺传承人的口述,对夏布腰机的结构进行详细标注,并揭示其织造技术原理;基于织机开口的特点,从原始腰机的萌芽期,再到单综单蹑明代腰机的过渡期,最... 江西万载、重庆荣昌等地夏布织造普遍使用单综单蹑的夏布腰机。文章以江西万载夏布织造技艺传承人的口述,对夏布腰机的结构进行详细标注,并揭示其织造技术原理;基于织机开口的特点,从原始腰机的萌芽期,再到单综单蹑明代腰机的过渡期,最后到近代夏布腰机的形成期,梳理夏布腰机的技术源流。研究认为,夏布腰机应用普遍、实用性强,其机型在发展与存续过程,沿用腰脊控制经纱张力,脚踏提综开口,改进撞手打纬,成为适宜夏布织造的专门织机与夏布特征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织造 原始腰机 综蹑织机 夏布腰机
下载PDF
云南傣族织锦技艺的调查 被引量:10
17
作者 龙博 赵丰 +1 位作者 吴子婴 彭婕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3-57,共5页
通过对云南省傣族地区使用的傣锦织机、织物及其织造技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将现存的傣族低花本织机进行了归类,研究了其织机的具体形制、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分析了其织物的组织结构、图案风格及色彩运用,有助于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 通过对云南省傣族地区使用的傣锦织机、织物及其织造技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将现存的傣族低花本织机进行了归类,研究了其织机的具体形制、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分析了其织物的组织结构、图案风格及色彩运用,有助于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了解及有效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锦 低花本织机 云南
下载PDF
安徽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切割形态与脱粒农具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妍 王昌燧 +1 位作者 Linda Scott Cummings Patricia C.Anderson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2-66,共5页
石器和植物残体的相关研究证明,脱粒板曾大规模应用于近东地区。为探索古代中国或远东是否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或类似工具,本研究对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周遗址存在切割形态植物残体的证据,以此推测类似脱粒板... 石器和植物残体的相关研究证明,脱粒板曾大规模应用于近东地区。为探索古代中国或远东是否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或类似工具,本研究对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周遗址存在切割形态植物残体的证据,以此推测类似脱粒板的农具在商周时期曾被使用。无疑,这一发现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的脱粒加工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可望深化我国农业考古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残切割形态体 脱粒板 何郢遗址 脱粒工具
下载PDF
中英水力纺纱机形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斌 李强 杨小明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6-49,53,共5页
中国水转大纺车与英国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是2种不同类型的水力纺纱机械,它们在原理上十分相似,然而在锭子的形制、纱线卷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这两类水力纺纱机械的结构和原理入手,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它们的异同点,试图从技术层面上... 中国水转大纺车与英国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是2种不同类型的水力纺纱机械,它们在原理上十分相似,然而在锭子的形制、纱线卷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这两类水力纺纱机械的结构和原理入手,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它们的异同点,试图从技术层面上对李约瑟问题作另一番新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转大纺车 阿克莱水力纺纱机 形制
下载PDF
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出土的炉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延祥 韩汝玢 《有色金属》 CSCD 2000年第3期80-83,共4页
在牛河梁的一座人工建造的金字塔顶部发现的、被认定是从其它地方迁移过去的炉壁残片及其粘附的炉渣是辽西地区年代最早的冶钢遗物.热释光测定其年代为距今3000~3500年,属夏家度下层文化.炉渣含镁较高,夹杂有各种粒度的纯... 在牛河梁的一座人工建造的金字塔顶部发现的、被认定是从其它地方迁移过去的炉壁残片及其粘附的炉渣是辽西地区年代最早的冶钢遗物.热释光测定其年代为距今3000~3500年,属夏家度下层文化.炉渣含镁较高,夹杂有各种粒度的纯铜颗粒.地质文献显示牛河梁附近有多处古代开采遗迹的铜矿点,其脉石矿物也含有较高的镁.这些事实表明这些炉壁残片及其粘附的炉渣是冶炼当地氧化矿石的遗物.炉壁残片测量结果显示,炼炉上部内径约25cm,有两排交叉排列、向下倾斜的12个鼓风孔.这些鼓风孔的设置表明冶炼采用的是人力吹管鼓风,与古埃及等其它地区同类冶炼技术相比,牛河梁炼炉上的鼓风孔显得独特而先进,应该是冶钢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总量相当于1000多个炼炉的炉壁残片的发现.对揭示中国早期炼铜技术的面貌及其在社会和宗教上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炉渣 炼铜技术 吹管鼓风 炉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