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札达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石制品研究
1
作者 朱之勇 熊娟 +3 位作者 唐睿 于春 席琳 张建林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型细石器遗存。根据文化内涵及特征,推断日乌孜细石器地点为一处古人类的临时石器加工场所,年代可能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即距今7200~6000年之间。本项研究详细揭示了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的文化面貌,有利于推动西藏西部的细石器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札达县 日乌孜 细石器
下载PDF
四川广汉联合遗址出土玉石器石料的选择策略研究
2
作者 肖倩 向芳 +2 位作者 辛中华 黄恒旭 何黎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3-417,共15页
四川广汉联合遗址是成都平原内遗存较丰富、时代延续性较好的古遗址。为研究该遗址中出土玉石器石料的选择策略,对玉石器开展手标本鉴定、显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石料类型十分丰... 四川广汉联合遗址是成都平原内遗存较丰富、时代延续性较好的古遗址。为研究该遗址中出土玉石器石料的选择策略,对玉石器开展手标本鉴定、显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石料类型十分丰富,同时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3类岩和极少量的矿石,玉料类型仅可见闪石玉和蛇纹石玉。具体而言,新石器时代以硅质岩和砂岩为主,商周时期以板岩、页岩、砂岩、粉砂岩为主。在石料的认识与利用上,联合遗址的先民能较好利用石料的不同物理性质制作相应功能的石器,但商周时期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更高。与同属商周时期的三星堆遗址相比,联合遗址先民由于所处地位弱势,在玉石器选材较次。结合地质资料和水系分布发现,玉石器原料主要来源于湔江上游和岷江流域的龙门山构造带,这说明联合遗址先民或继承了宝墩文化时期的玉石料利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宝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发展演变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器 石料类型 原料来源 选择策略
下载PDF
黄河流域史前绿松石镶嵌制品初探
3
作者 闫红贤 陈洪海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3,共9页
绿松石镶嵌制品是黄河流域史前时期颇具特色的一类器物,镶嵌技术可分为孔嵌和平面镶嵌两类。孔嵌法最早出现在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时代向晋南和陕北地区传播。平面镶嵌法最早出现在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时期,大致... 绿松石镶嵌制品是黄河流域史前时期颇具特色的一类器物,镶嵌技术可分为孔嵌和平面镶嵌两类。孔嵌法最早出现在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时代向晋南和陕北地区传播。平面镶嵌法最早出现在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时期,大致在龙山时代向东传播到晋南和海岱地区。绿松石镶嵌技术的东西传播与互动,体现出史前时期“玉石之路”上文化交流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史前时期 绿松石 镶嵌
下载PDF
辽金以前北京房山大理石使用历史考述
4
作者 王锋 卢嘉兵 +1 位作者 刘慕之 魏书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6期64-67,共4页
大理石材质细腻温润,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念,被广泛应用于石雕石刻和建筑当中。房山具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在元明清时期大量用于桥梁、宫殿等建筑的建设及各类碑刻,但目前对先秦至辽金时期大理石的使用情况了解较少。该文通... 大理石材质细腻温润,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念,被广泛应用于石雕石刻和建筑当中。房山具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在元明清时期大量用于桥梁、宫殿等建筑的建设及各类碑刻,但目前对先秦至辽金时期大理石的使用情况了解较少。该文通过对文献及相关地区墓葬出土文物的梳理,发现房山大理石的使用与佛教传播、城市发展变迁息息相关。隋代以前,大理石主要作为一种玉石类资源进行使用,而且曲阳石雕的兴盛减缓了房山大理石的开发。隋代房山石经的雕刻,见证其开始进行大规模使用,之后渐渐用于各类佛教造像、石雕,房山大理石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石 石质文物 汉白玉 佛教 雕刻
下载PDF
大理岩石刻文物黑色结壳清洗研究
5
作者 王锋 韩化蕊 +2 位作者 李迪 顾耀奇 魏书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北京地区石刻文物本体及黑色结壳科技分析的基础上,选用碳酸铵法、乙二胺四乙酸法、物理法进行清洗试验用于对比,并于北京不同区域的6处典型石刻上进行现场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优化改良。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光测色仪、显微镜和离子色谱仪对清洗前后状态及可溶盐含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碳酸铵法对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黑色结壳具有较好的清洗效果,清洗方案比较高效合理,有助于相关石质文物病害的清洗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石刻 黑色结壳 文物清洗
下载PDF
试论甑皮岩遗址出土的凹石
6
作者 付永旭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9,共9页
凹石是华南史前时期常见的石质工具之一。针对其使用方式和功能的推论和研究,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了大量凹石,对其类型、颜色、质地、体积和重量,以及器表残留的使用痕迹等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认识凹石的使... 凹石是华南史前时期常见的石质工具之一。针对其使用方式和功能的推论和研究,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了大量凹石,对其类型、颜色、质地、体积和重量,以及器表残留的使用痕迹等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认识凹石的使用方式、功能及其与穿孔石器的关系提供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遗址 凹石 功能 使用方式
下载PDF
浅论丰县大沙河考古发掘出土石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7
作者 王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9期48-51,共4页
2016年1月,丰县大沙河出土一批石质文物,严重残损,雕刻精美,晚明清初风格,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丰县博物馆对其进行了修复保护。
关键词 丰县大沙河 石质文物 修复保护
下载PDF
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 被引量:1
8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4 位作者 何伟 杨紫衣 谭韵瑶 王社江 高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971,共11页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古人类在高原进驻和扩散的历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复杂打制石器技术,极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目前该技术遗存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为探讨古代人群在该区域的迁...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古人类在高原进驻和扩散的历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复杂打制石器技术,极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目前该技术遗存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为探讨古代人群在该区域的迁徙和扩散过程提供了重要材料。青藏高原地域广大,包含多个地理区域,在气候与地貌环境上差异巨大,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借鉴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的研究成果,以自然分区视角观察不同细石叶技术遗存在高原的分布,进而分析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适应过程,为探讨细石叶技术在高原的传播以及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扩散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分区 青藏高原 细石叶技术 高海拔地区 人类迁徙
下载PDF
酶材料及凝胶对碑刻文物表面墨迹的清洗研究
9
作者 郭箐 周双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65,共9页
对于石质碑刻文物表面的墨迹污染,常常使用常规物理清洗方法,但清洗效果一般,酶材料在文物表面墨迹清洗中还没有相关研究。本工作对不同的酶及其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制得的酶清洗剂进行墨迹清洗实验,对比清洗前后的照片、显微照片和色差... 对于石质碑刻文物表面的墨迹污染,常常使用常规物理清洗方法,但清洗效果一般,酶材料在文物表面墨迹清洗中还没有相关研究。本工作对不同的酶及其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制得的酶清洗剂进行墨迹清洗实验,对比清洗前后的照片、显微照片和色差值。其中,碱性蛋白酶对墨迹的清洗效果最佳,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 9)复配后制得酶清洗剂,再与卡波姆940胶凝制成清洗凝胶。该清洗凝胶对石质碑刻文物有很好的贴敷性能,增强了清洗材料与文物表面的接触性,显著提升清洗效果,适合作为清洗剂的载体应用在碑刻文物上,并通过现场实验证明了能够明显清洗干净碑刻表面的浓厚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 墨迹 凝胶
下载PDF
不同类型石质文物的清洗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世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7期49-52,共4页
表面污染物的清洗是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环节,文章概述了石质文物的分类及分类方法,石质文物清洗的目的、要求以及石质文物表面需要清洗病害的类型,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石质文物表面病害的清洗方法及其对比研究。
关键词 石质文物 清洗方法 清洗材料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补配石虎:如何做好残缺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
11
作者 郭建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9期232-234,共3页
本文通过对明代圆雕石虎现状调查,并依据文物保护原则,对该石虎进行科学保护,且对底座和双腿进行补缺,使其结构稳定,恢复石虎站立形象,从而达到科学展览。
关键词 石虎 保护 结构稳定
下载PDF
重庆丰都关田沟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12
作者 高磊(执笔/绘图) 孙治刚 刘娜(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0,共8页
2021年6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丰都关田沟调查时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共采集石制品59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其中工具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凹缺器、手镐和石锤等,石制品面貌和技术显示出南方砾石主工业的鲜明... 2021年6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丰都关田沟调查时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共采集石制品59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其中工具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凹缺器、手镐和石锤等,石制品面貌和技术显示出南方砾石主工业的鲜明特点。通过阶地比对和石器工业面貌对比分析,认为关田沟旧石器地点的石制品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该地点的发现丰富了重庆三峡库区旧石器考古材料,对于认识三峡地区石器技术的演进以及人类适应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关田沟 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中期
下载PDF
迁安市爪村遗址5801地点1988年发现的石制品研究
13
作者 王法岗 《文物春秋》 2023年第4期46-54,共9页
爪村遗址位于河北省迁安市爪村,1958年发现的地点被命名为5801地点。198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对5801地点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00多平方米,发现石制品80件。石制品原料包括硅质灰岩、白云岩、燧石、石英砂岩... 爪村遗址位于河北省迁安市爪村,1958年发现的地点被命名为5801地点。198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对5801地点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00多平方米,发现石制品80件。石制品原料包括硅质灰岩、白云岩、燧石、石英砂岩、石英、火山岩等,剥片以锤击法为主,少量为砸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工具分为刮削器、凹缺刮器、砍砸器等,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片石器为主的工业类型。动物骨骼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为42020~41091 cal BP,铀系法测年结果为距今4.2万~5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始阶段。这批标本为全面认识该地点的石器技术和文化特点,探索小石器技术的延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迁安 爪村遗址 5801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 小石器工业
下载PDF
对正定隆兴寺石质文物科学保护问题的思考
14
作者 李元涛 李园霖 罗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20期40-43,共4页
正定隆兴寺作为我国佛教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其石质文物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却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缺乏科学随机保护措施等。本研究旨在探索对正定隆兴寺石质文物进行科学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正定隆兴寺作为我国佛教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其石质文物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却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缺乏科学随机保护措施等。本研究旨在探索对正定隆兴寺石质文物进行科学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其保护水平。同时,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定隆兴寺 石质文物 科学保护 文物保护 文物修复
下载PDF
遗址类石质文物三维数字化探索——以故宫博物院灵沼轩为例
15
作者 张沛沛 刘欢 +1 位作者 侯琛琛 李鑫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7期98-101,共4页
石质文物的数字化工作面临着保护、研究、展示等多方面的应用需求,其中所涉及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路线也复杂繁多,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的优势满足石质文物三维数字化需求,成为文博工作者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文章以“国家重点研... 石质文物的数字化工作面临着保护、研究、展示等多方面的应用需求,其中所涉及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路线也复杂繁多,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的优势满足石质文物三维数字化需求,成为文博工作者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文章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石质文物超高清三维数字化采集和加工研究与示范”中的遗址类石质文物灵沼轩为例,分析遗址类石质文物在三维数字化采集加工中面临的问题,综合考虑三维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各项数字化技术在成果精度和表达特点上的优缺点,对文物基础空间与纹理信息的采集技术方法、硬件配置及工艺流程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类石质文物 灵沼轩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物三维数字化
下载PDF
大辛庄商代石器原料来源和开发战略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钱益汇 方辉 +1 位作者 于海广 沈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2-620,共9页
石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系统,而石料是石器生产和研究的前提。通过对大辛庄遗址周围考古与地质调查和对出土商代石器标本的细致分析表明,该遗址商代石器原料使用种类丰富,石料的利用率与遗址周围石质类型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原... 石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系统,而石料是石器生产和研究的前提。通过对大辛庄遗址周围考古与地质调查和对出土商代石器标本的细致分析表明,该遗址商代石器原料使用种类丰富,石料的利用率与遗址周围石质类型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原料分布广泛,具有高含量、低质量的特点,明显影响着当地石器工业的面貌和开发与利用自然的策略。大辛庄石料应当来源于当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就地取材;另一种主要来源于南部山区和鲍山一带,主要通过水路运输,陆路运输条件具备。在利用与开发石料的战略上,大辛庄人充分认识到石料特性,尤其对沉积岩的认识与利用,重视选材,考虑石器功能和使用方式,并很好地实施到石器制作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对大辛庄商代石料来源地和开发策略的考察,有利于认识当时人地关系和大辛庄人认识自然、开发自然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辛庄遗址 商代石料 来源 开发战略
下载PDF
传统建筑泥灰类加固材料的性能研究与机理探讨 被引量:33
17
作者 曾余瑶 张秉坚 梁晓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2期1-7,共7页
人们已经发现一些古建筑所使用的传统材料具有较好的加固作用,其耐久性、强度、与建筑本体的和谐、以及与环境的友好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天然材料混合物本身的复杂性,这些传统材料的加固机理... 人们已经发现一些古建筑所使用的传统材料具有较好的加固作用,其耐久性、强度、与建筑本体的和谐、以及与环境的友好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天然材料混合物本身的复杂性,这些传统材料的加固机理一直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为了利用和发展传统材料的优势并为古建筑和文物保护服务,本工作选择最具中国特色的以石灰等无机材料为基料,以糯米浆和蛋清等天然生物材料为配料的古代建筑灰浆配方和三合土配方,开展了一系列加固性能研究,并且结合现代SEM和XRD分析仪器,对一些典型的样品进行了微观结构和形貌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古代配方具有现代复合材料的某些特点,即通过无机/有机相互协同的效应,达到了较好的加固效果;重要的是发现糯米浆具有一定的生物矿化的模板作用,即糯米浆的生物大分子对碳酸钙的结晶和生长起到了调控作用,使方解石结晶体的大小和形貌具有一定程度的有序性。本研究为传统材料进一步科学地应用于古建筑和石质文物的修复加固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材料 灰浆 加固 糯米浆 石灰 生物矿化
下载PDF
贵州观音洞遗址石制品剥片技术辨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锋 李英华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期,英国杂志《自然》(Nature)发表了对贵州观音洞遗址1964-1973年出土石制品的再研究结果,认为该遗址石制品中存在系统的勒瓦娄哇技术;新的光释光测年显示遗址主文化层距今17-8万年。据此,该文作者认为观音洞遗址的石制品组合代表了... 近期,英国杂志《自然》(Nature)发表了对贵州观音洞遗址1964-1973年出土石制品的再研究结果,认为该遗址石制品中存在系统的勒瓦娄哇技术;新的光释光测年显示遗址主文化层距今17-8万年。据此,该文作者认为观音洞遗址的石制品组合代表了东亚最早的勒瓦娄哇技术遗存。本文对观音洞遗址石制品的研究历史、勒瓦娄哇技术研究简史和定义等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同时对观音洞遗址相关石制品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观音洞遗址石制品组合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复合体,与之前学者得出的结论一致;不存在勒瓦娄哇技术。最后,本文对宁夏水洞沟、金斯太、通天洞等遗址发现的勒瓦娄哇技术遗存的简要分析表明,目前尚无可靠证据显示中国在距今5万年前出现过勒瓦娄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洞遗址 勒瓦娄哇技术 石制品 技术分析
下载PDF
石器研究中“操作链”的概念、内涵及应用 被引量:26
19
作者 陈虹 沈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作为旧石器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概念之一,本文对"操作链"的发展史、理论内涵、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操作链"概念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理论视角和研究体系,强调了石器技术系统的两个行为过程(技术表现与思... 作为旧石器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概念之一,本文对"操作链"的发展史、理论内涵、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操作链"概念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理论视角和研究体系,强调了石器技术系统的两个行为过程(技术表现与思维运作)和一个互动关系(操作序列)。实践应用和术语对比,为更好地运用"操作链"研究石器并复原史前技术体系提供了参考。文章还提出了"操作链"概念本身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作链” 操作序列 技术表现 思维运作 动态
下载PDF
石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的副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强 张秉坚 龙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6年第2期1-7,共7页
根据最小干预和不影响文物原貌的原则,使用表面化学防护和化学加固等保护材料被认为是保护石质文物的有效方法。目前,已试用于石质文物表面保护的化学材料主要是有机硅等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材料能起到一定的防水和加固作用,但是也潜... 根据最小干预和不影响文物原貌的原则,使用表面化学防护和化学加固等保护材料被认为是保护石质文物的有效方法。目前,已试用于石质文物表面保护的化学材料主要是有机硅等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材料能起到一定的防水和加固作用,但是也潜在不少问题,一些可能的危害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工作以通用有机硅类防水加固剂为表面保护材料,以砂岩、凝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和花岗岩为保护对象,模拟各种破坏因素,包括干湿循环、盐结晶、冻融和加热等的作用和联合作用,研究了表面化学处理后岩石样品在模拟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发现破坏现象严重。其中,化学保护剂在石材表层产生的亲水/憎水界面导致石材受某些应力的加速破坏是重要原因。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在石质文物的保护中应慎重使用憎水性表面化学保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 防护 加固 化学保护 危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