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钟敬文的民俗教育观 被引量:23
1
作者 关溪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97,共7页
钟敬文既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又是资深的教育家。该文疏理了他的民俗教育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认为这些观点是改造国民性的形势之需和启蒙学者对民间文化关注的产物,不仅在启蒙时代发挥了教育民众、... 钟敬文既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又是资深的教育家。该文疏理了他的民俗教育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认为这些观点是改造国民性的形势之需和启蒙学者对民间文化关注的产物,不仅在启蒙时代发挥了教育民众、改造国民精神的重要作用,对当前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钟敬文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教育观 钟敬文 新文化运动 国民性 民俗文化 民俗学
下载PDF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演述与民族志分析——民俗学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志清 《凯里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59-163,共5页
民俗学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了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演述活动,此举将学生关于家乡非物质文化的认知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有效连接,而以依玛堪体裁归属为例的师生讨论活动则有利于学生将田野调查体验升华为... 民俗学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了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演述活动,此举将学生关于家乡非物质文化的认知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有效连接,而以依玛堪体裁归属为例的师生讨论活动则有利于学生将田野调查体验升华为理论思考。整个教学活动在学校民族志的视野中建构了一个社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圈,建构了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民族志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验式教学 田野调查 依玛堪
下载PDF
“中国民俗”翻转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实践案例研究
3
作者 金乾伟 蔡青 《无线互联科技》 2020年第14期164-168,共5页
2016—2019年,笔者自觉学习和培训翻转课堂教学法,全面认识到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章依托“中国民俗”典型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课题,积极探索翻转课堂融合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归纳出了“三步三... 2016—2019年,笔者自觉学习和培训翻转课堂教学法,全面认识到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章依托“中国民俗”典型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课题,积极探索翻转课堂融合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归纳出了“三步三段九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坚持学生为本,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挖掘学习潜力,有效提高了学习质量,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强了校内外学习交流合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实践案例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肖晓署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75-78,共4页
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获取自由化,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避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出现偏差,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高校教师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始终用正能量武装其头脑,净化其思想... 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获取自由化,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避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出现偏差,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高校教师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始终用正能量武装其头脑,净化其思想。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情况,进而对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提出传统文化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该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文化 课程思政 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底层文化对上层文化的逆袭——论明清亳州割股疗亲陋俗
5
作者 张文禄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5-38,共4页
割股疗亲是源自中国民间的一种底层文化,是中国古代民间为救治患病亲人而采取的一种自残身体的做法,主要体现在晚辈对长辈的治病过程中,是中国孝文化中一种极端表现。明清统治阶级(上层文化)并不提倡这种做法,但在明清时期的亳州,由于... 割股疗亲是源自中国民间的一种底层文化,是中国古代民间为救治患病亲人而采取的一种自残身体的做法,主要体现在晚辈对长辈的治病过程中,是中国孝文化中一种极端表现。明清统治阶级(上层文化)并不提倡这种做法,但在明清时期的亳州,由于各种原因促使这种陋俗行为逆势而行,深刻影响了上层文化,形成了这一时期亳州独特的孝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 割股疗亲 亳州
下载PDF
论民俗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广华 孙宽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0-35,共6页
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精神意蕴的象征,其强大的教育教化价值使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而学校作为社会影响力最广泛的组织机构,其有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优势使其必然要承担起民俗文化的传承责任。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始终将民俗文化的... 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精神意蕴的象征,其强大的教育教化价值使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而学校作为社会影响力最广泛的组织机构,其有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优势使其必然要承担起民俗文化的传承责任。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始终将民俗文化的"教育性"作为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逻辑起点,使培育人才与传承文化相辅相成。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学校应确立引古博今的发展性目标,设计知行合一的立体化内容,开展以文化人的浸润式实施,采用情理交融的生活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学校教育 教育性 传承
下载PDF
学中做,做中学——对“风俗节令”教学的有效尝试
7
作者 高拉飘 《文教资料》 2013年第27期132-133,共2页
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转型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专业课而忽视文化基础课.而历史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传承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 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转型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专业课而忽视文化基础课.而历史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传承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风俗节令.本文从三个维度的课程观,对“风俗节令”教学进行有效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节令 阐明的课程 体现的课程 体验的课程
下载PDF
技工院校民俗文化知识教学探讨
8
作者 董沛涓 《职业》 2020年第16期78-79,共2页
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并把市场作为重要参考条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游专业、烹饪专业、酒店服务专业已成为各技工院校开设的骨干专业,民俗文化知识已成为旅游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针对民俗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并把市场作为重要参考条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游专业、烹饪专业、酒店服务专业已成为各技工院校开设的骨干专业,民俗文化知识已成为旅游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针对民俗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民俗文化教学应把握好四个方面:即教学理念是指导、了解学情是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是关键、开发学习方法是目的,以提高民俗文化教学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工院校 民俗文化知识 教学探讨
下载PDF
拟构中国民俗学史的诗与真——国际视野、学科建设与中国本位 被引量:3
9
作者 岳永逸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101,222,共14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熟稔法国社会学、民族学的杨堃始终在积极倡导新生的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史学和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其事实与可能并重的现代中国民俗学运动的读写,既是过往的批判性总结,还是重新定义民俗学并使之成为中国民俗学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熟稔法国社会学、民族学的杨堃始终在积极倡导新生的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史学和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其事实与可能并重的现代中国民俗学运动的读写,既是过往的批判性总结,还是重新定义民俗学并使之成为中国民俗学演化的动力和有着明确认知论和方法论的学科建设。基于其国际视野而生的中国本位情怀,这种学科建设又是民俗学中国化卓有成效的学术实践,促使中国现代民俗学在文学、史学的民俗学之外形成社会学的民俗学这一支脉。改革开放初,延续其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设,杨堃明确倡导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民俗学的建设。当下,杨堃这些现实性与可能性兼具的历史构图、学术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依然具有垂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史 杨堃 社会学的民俗学 民人学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学科史、学术体制与学科发展——中国民俗学的自我认知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涛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92,158,159,共12页
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发展史肇始于1922年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创刊。一百年来,中国民俗学经历了史前史(20世纪初叶)、探索期(1922-1949)、蛰伏期(1949-1979)、爆发期(1979-1997)、发展期(1997至今),形成了注重历史传承和注重文学特性的... 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发展史肇始于1922年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创刊。一百年来,中国民俗学经历了史前史(20世纪初叶)、探索期(1922-1949)、蛰伏期(1949-1979)、爆发期(1979-1997)、发展期(1997至今),形成了注重历史传承和注重文学特性的两种不同取向的学术传统。在当今严重受制于学术体制制约的背景下,民俗学的发展必须考虑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并重,做到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民俗学的当代性,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寻求更多更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民间文学 民俗学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术体制
原文传递
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利慧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8,159,共13页
中国的非遗教育并非始自21世纪,而应追溯至有着漫长历史的本土民俗教育实践,其中高校及其学者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钟敬文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案例考察可以看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长期开展的"民俗教育",与目前的"非... 中国的非遗教育并非始自21世纪,而应追溯至有着漫长历史的本土民俗教育实践,其中高校及其学者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钟敬文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案例考察可以看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长期开展的"民俗教育",与目前的"非遗教育"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连续性。与此同时,"非遗"概念的传入也为我国民俗教育带来了新变化:"客位教育观"更加向"主位教育观"转变;学院派民俗学日益与公共民俗学相融合。当前,非遗工作的学科化及其与民俗学的关系等,是民俗学界亟待探索并解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教育 非遗教育 主位教育观 客位教育观 公共民俗学
原文传递
基于问题导向与项目驱动的民俗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2
作者 余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3期33-35,共3页
中国民俗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广泛认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拥有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该文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视角出发,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在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改革教学模... 中国民俗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广泛认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拥有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该文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视角出发,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在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改革教学模式,对民俗学课程进行了以问题导向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改革,以期为目前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改革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向 项目驱动 课程思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