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晓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101,175,共10页
古代二十四节气创造者究竟怎样理解太阳的周年运动?二十四节气究竟如何被命名?古代二十四节气通常被称为“二十四气”,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中不仅反映出“两分”“两至”与“四立”构成的“八节”是结构性存在,而且以冬至、夏至为核心存在... 古代二十四节气创造者究竟怎样理解太阳的周年运动?二十四节气究竟如何被命名?古代二十四节气通常被称为“二十四气”,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中不仅反映出“两分”“两至”与“四立”构成的“八节”是结构性存在,而且以冬至、夏至为核心存在着一个对称的阴阳结构。更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称谓中还包蕴着以水的变化联通四季,以寒暑为枢纽,以水气湿燥为表象的反应古人对水之三态变化认识和想象的水系列,这个命名体系中有关气的变化与“太一生水”之间存在同构关系,其背后有深厚的中国哲学气的思想、阴阳的思想、水的本源论思想作为支撑。这个结论提醒我们,时间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最根本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八节 阴阳结构 太一生水 时间哲学
下载PDF
西夏的月令文本与本土时令——以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月之名义”为中心
2
作者 周泽鸿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月之名义”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月令文本的时间结构与思维模式,同时还贯穿了应天顺时、依时寄政的政治理念。其创作思想主要源自儒家主导的月令政治模式、王道政治理想和秦汉以来的岁时文化传统,此外还受到唐宋官... 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月之名义”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月令文本的时间结构与思维模式,同时还贯穿了应天顺时、依时寄政的政治理念。其创作思想主要源自儒家主导的月令政治模式、王道政治理想和秦汉以来的岁时文化传统,此外还受到唐宋官修类书以及《唐月令》的影响。“月之名义”对《唐月令》的绍继,除表明西夏统治者对唐代政治的钦慕效法,还融入了西夏对于自身正统地位的知识构建。“月之名义”中有关社会生活、岁时节庆、娱乐游艺的记述所勾勒出的西夏社会风俗图景,不仅体现出月令思维下西夏统治者推行王化、整齐风俗、规范民众道德精神的理想追求,还反映出西夏对于“中国”的认同以及中原时令知识在西夏的本土化与实用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月令 政教 风俗 《唐月令》
下载PDF
九九消夏图研究
3
作者 张宇娜 《艺术科技》 2024年第6期56-59,73,共5页
目的:文章结合夏至九九歌的内容,对消夏图的形式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探析,了解其中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学习如何将文化内涵与艺术巧妙结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方法:采用文献与图像互证的方法剖析消夏图。首先梳理文献资料,分析... 目的:文章结合夏至九九歌的内容,对消夏图的形式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探析,了解其中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学习如何将文化内涵与艺术巧妙结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方法:采用文献与图像互证的方法剖析消夏图。首先梳理文献资料,分析夏至的由来及习俗,其次结合夏至九九歌对消夏图作图像阐释,最后深入探析其内涵,并利用相关文献典籍进行佐证。结果:夏至是我国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之一,九九歌为民间谚语,用简单的语言预测复杂的天气变化。消夏图记录了炎炎夏日民间、深宫内的消夏活动,与九九歌相互印证其真实性,其简单的数字内含丰富的数理思想。数字“九”既有作为贵数的吉祥寓意,又有“极”和“阳”的特殊含义,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人们盼望秋凉和秋收的愿望。结论:消夏图是古代夏季数九期间记录文人消暑活动的绘画题材,为观赏之用,常与夏至九九歌描绘场景遥相呼应,表达人们苦夏盼秋凉的愿望。古代先民利用言简意赅的九九歌记录和预测复杂多变的天气规律,其中所蕴含的阴阳调和之道的哲理内涵,对后世农耕及日常生活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至 九九歌 消夏图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究
4
作者 王小龙 《艺术科技》 2024年第4期208-210,共3页
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农历的时间系统,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名称,反映了人与季节、自然环境、农业活动的紧密联系。然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认知度下降和传承问题,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其了解不足。基于此,... 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农历的时间系统,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名称,反映了人与季节、自然环境、农业活动的紧密联系。然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认知度下降和传承问题,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其了解不足。基于此,文章通过平面设计的方式,对其进行创新性传承。方法:以平面设计为焦点,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平面设计对传承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平面设计如何影响公众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如何传播文化价值和吸引年轻一代;最后采用归纳法对本次系列设计的材料创新与形式创新进行梳理总结。结果:平面设计在传承二十四节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将二十四节气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作品中,不仅强调特定节气的季节性特点、自然元素,也能通过这些设计元素传达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并借助装饰性文字设计与自然元素、文化符号的融合,生动展现二十四节气的多样面貌,使平面设计更具深度和视觉吸引力。结论:借助平面设计手段,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传承与创新,激发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兴趣。通过设计的创新和应用,可以确保其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相关设计工作者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现平面设计,从而更全面地呈现创意和设计理念,为受众提供更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体验,为其提供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平面设计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的民俗美探析--以春分、清明、谷雨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蒋雨彤 乔秀峰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5期38-40,共3页
春天阳光明媚,和畅的春风带来了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优美景色。同时,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也伴随着劳碌和繁忙,人们纷纷除草耕地、播种施肥。春季包含六大节令,关于春季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范围广泛。本文拟选取诞生于春分、清明... 春天阳光明媚,和畅的春风带来了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优美景色。同时,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也伴随着劳碌和繁忙,人们纷纷除草耕地、播种施肥。春季包含六大节令,关于春季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范围广泛。本文拟选取诞生于春分、清明、谷雨三大节气的诗词、民谚作为切入点,对其体现的民俗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蕴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以小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天 审美活动 审美意蕴
下载PDF
哈萨克族“阿玛勒”与二十四节气的对位研究
6
作者 宋英杰 智利蓉 +1 位作者 隋伟辉 齐鹏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第2期70-80,共11页
不晚于8世纪以来,哈萨克族的“阿玛勒”一直存续于民间,直到1994年才进入学术界的视野。“阿玛勒”在哈萨克语中意为措施,被视为哈萨克民族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生产和生活,是非常独特的节令体系,是哈萨克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阿玛勒... 不晚于8世纪以来,哈萨克族的“阿玛勒”一直存续于民间,直到1994年才进入学术界的视野。“阿玛勒”在哈萨克语中意为措施,被视为哈萨克民族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生产和生活,是非常独特的节令体系,是哈萨克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阿玛勒”在传承过程中,有多种版本,与二十四节气的对位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尊重“阿玛勒”文化习俗的前提下,从气象、天文、物候等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化分析,自诸多版本中,遴选出最确切对应哈萨克族聚居区气候和物候节律及指征的“阿玛勒”节气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二十四节气的对位,有利于理解两种节气体系的时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族 阿玛勒 二十四节气 对位
下载PDF
基于C-STEAM教育理念下的节气测影活动分析
7
作者 马燕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3年第4期63-69,共7页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节气测影科普活动为例,从活动策划思路、内容设计等方面阐述C-STEAM理念在活动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构建科普活动课程创新体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从而达到普及天文知识、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文化自信的...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节气测影科普活动为例,从活动策划思路、内容设计等方面阐述C-STEAM理念在活动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构建科普活动课程创新体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从而达到普及天文知识、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文化自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TEAM 理念 二十四节气 测影活动
下载PDF
论冬至的文化功能——以安徽冬至节俗为例
8
作者 关梦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5-89,共5页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兼具中国农业文明自然与人文的两大内涵。安徽省纵跨中国南北,其冬至节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通过梳理安徽省地方志文献资料发现,庆贺、祭祀和饮食构成了冬至节俗的主要活动内容。从人类学的功能...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兼具中国农业文明自然与人文的两大内涵。安徽省纵跨中国南北,其冬至节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通过梳理安徽省地方志文献资料发现,庆贺、祭祀和饮食构成了冬至节俗的主要活动内容。从人类学的功能主义视角看,作为地域文化表征的冬至节俗,调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维系地方社会的有序运行,发挥个体行为规范的教化功能,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至节 文化功能 功能主义人类学 安徽方志
下载PDF
春天里的节气与民俗
9
作者 陈旭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第5期53-54,58,共3页
关于“春”的定义,公羊高在《春王正月》里写道:“春者何?岁之始也。”而老百姓的理解则更通俗易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承载着人们期盼的春天有哪些节气与传统民俗呢?本文将从仪式民俗、饮食养生民俗、观赏娱乐... 关于“春”的定义,公羊高在《春王正月》里写道:“春者何?岁之始也。”而老百姓的理解则更通俗易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承载着人们期盼的春天有哪些节气与传统民俗呢?本文将从仪式民俗、饮食养生民俗、观赏娱乐民俗三个维度介绍春天里的节气与民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俗 饮食养生 节气 王正月 一日之计 仪式 通俗易懂
下载PDF
从中秋节看中日两国传统习俗的异同 被引量:3
10
作者 江新兴 李环 邹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95-99,94,共6页
中国的中秋节统合了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等要素经过多个朝代逐渐发展形成,而且赏月、祭月等习俗都呈现了由朝廷、贵族向普通大众普及的过程,这也是中秋节在民间迅速流传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日本,八月十五的祭祀具有明显的双重结构,... 中国的中秋节统合了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等要素经过多个朝代逐渐发展形成,而且赏月、祭月等习俗都呈现了由朝廷、贵族向普通大众普及的过程,这也是中秋节在民间迅速流传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日本,八月十五的祭祀具有明显的双重结构,即上层社会和城市居民有赏月、祭月之风,而在农村则多举行与芋、水稻等收获祭祀相关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中国 日本 传统习俗 比较研究 神话传说 祭祀
下载PDF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红 尚超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57-158,共2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农事进行观察、探索、研究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沉积.即使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仍然能够指导农事活动,对群众的生产劳动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农事进行观察、探索、研究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沉积.即使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仍然能够指导农事活动,对群众的生产劳动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如何正确对待二十四节气,是充分发挥二十四节气价值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 农事活动 劳动人民 现代社会 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 生产劳动
下载PDF
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蔡靖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端午节当源自先秦的夏至节。端午节俗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以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为表现形式。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乃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至晚在东汉后期,人们过端午"亦因屈原"而致端午节俗与纪念屈原相联... 端午节当源自先秦的夏至节。端午节俗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以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为表现形式。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乃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至晚在东汉后期,人们过端午"亦因屈原"而致端午节俗与纪念屈原相联系。历经汉魏至唐代的节俗演变,屈原成为端午节俗祭祀的主角,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题,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内容,同时端午节俗又因承了古老夏至节的祈禳传统,由此构成的端午节俗大概在唐代就大体定型。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是历史的造就和民众的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是丰富了节俗内容及相关设施,使得节日活动繁多精彩,更加能够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热情参与并传承发展;二是改变了端午节俗的主题,升华了端午节俗的意义,使得端午节俗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三是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家统一富强,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午 屈原 楚国 节俗 楚风
下载PDF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隋斌 张正尧 王晓鸣 《古今农业》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本文深入阐释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从正本清源,科学定义二十四节气;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丰富内涵及其文化价值;厚积薄发,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措并举,加强二... 本文深入阐释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以二十四节气为例,从正本清源,科学定义二十四节气;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丰富内涵及其文化价值;厚积薄发,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措并举,加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推广普及;建立机制,搭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平台等五个方面,总结凝炼中国农业博物馆在保护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全面梳理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的显著成效,分享了在申遗过程当中可借鉴、易推广、能复制的有益经验,并就如何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文化 传承 保护、弘扬
下载PDF
《月令》记述与王官之时 被引量:9
14
作者 萧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8-55,共8页
《月令》是王官时代的时间表述,王者依托神秘的“天时”,从治政的角度规定着人们的时间生活,月令与明堂关系密切,在帝王明堂制度之下,流动的自然时间转变为国家政治与社会人事活动的时间指南与时间规范。
关键词 月令 明堂 天时 人时 自然时间 《月令》
下载PDF
山东中元节节俗述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刁统菊 赵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67,共8页
中元节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元、流传范围广、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节日。历朝历代中元节普遍以七月十五为期,其活动内容既有与宗教有关者,也有一般人家所行的祭祖之礼,而且通常并行不悖,其中荐新祭祖一直是一般民众的主要活动。目前来... 中元节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元、流传范围广、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节日。历朝历代中元节普遍以七月十五为期,其活动内容既有与宗教有关者,也有一般人家所行的祭祖之礼,而且通常并行不悖,其中荐新祭祖一直是一般民众的主要活动。目前来看,该节在南方比北方要隆重。明清两朝至民国年间,山东中元节亦以"祭祖"这一基本内容最为普遍。当代山东地区的中元节无论是节期还是名称均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习惯,在活动内容上也以祭祖(居家祭祀或上坟祭扫)为主。区域分布上,山东中元节习俗活动几乎涉及全省大部分村落,其中以鲁中地区的祭祖活动最成体系也最为典型。调查表明,尽管中元节在山东节日体系中的地位也存在区域差异,但人们认可中元节是对亲人的感恩与缅怀,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孝心与家族归属感,有其严肃性和神圣性,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应该积极传承下去,这应该就是它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中元节 祭祖
下载PDF
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以七夕研究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毕雪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85,共6页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以期为中国民俗学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中国节日 七夕研究
下载PDF
秦至汉魏民众岁时观念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51,共9页
秦至汉魏时期民众岁时观念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 ,呈现出新的时代特性。虽然人们在时间生活的总体上仍依循着自然时序 ,但岁时信仰中的神秘因素在向日益世俗的方向发展 。
关键词 岁时观念 世俗性 社会规范 秦朝-汉魏时期 民俗 政治性质 岁时信仰
下载PDF
从五行历到四时历--三十时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爱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9,167,共13页
《管子·幼官》和银雀山汉简《三十时》皆记载了一种以十二日为一时、一年为三十时的时令,这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属于五行历系统,带有鲜明的齐地特色。三十时划分时节的依据是气在一年内的消息变化,其测时方法主要有以律候气、... 《管子·幼官》和银雀山汉简《三十时》皆记载了一种以十二日为一时、一年为三十时的时令,这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属于五行历系统,带有鲜明的齐地特色。三十时划分时节的依据是气在一年内的消息变化,其测时方法主要有以律候气、考察星象和测量日影,纪时方法是用干支纪日。在战国时期四时原则被普遍遵循的背景下,三十时呈现出由五行历向四时历转变的发展趋势。在汉初太初历颁布后,三十时因与农事节律不一致,以及与全年时长、十二个月等多方面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被二十四节气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时 五行历 四时历 二十四节气
下载PDF
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都春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2-26,共5页
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原没有关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的竞渡在唐代风行于南... 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原没有关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的竞渡在唐代风行于南北,端午风俗在唐代才基本定型;端午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民间文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五月五日 端午节 民俗习惯 民间文化 岁时忌日 竞渡 水神文化
下载PDF
《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及《周髀算经》所记之节气 被引量:10
20
作者 梁韦弦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年第5期10-12,30,共4页
作者通过考述认为:《周髀算经》及《淮南时则》所记节气于刘歆《三统历》之后尚有改动,《月令》与《吕览十二月纪》所记“时候”表明秦汉间二十四气尚处形成过程中,故所谓先秦已有以卦配候之学的说法不能成立。
关键词 二十四气 七十二候 卦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