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壮族狩猎空间生产的基础
1
作者 黄丽娜 黄家信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61,共11页
空间生产是自然空间“人化”的实践过程。壮族狩猎空间生产以峒地猎场提供空间产品创造的自然基础,狩猎工具简单易造;以集体生产和公平分配为社会关系基础,遵循“见者有份”原始公有制观念。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和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壮族... 空间生产是自然空间“人化”的实践过程。壮族狩猎空间生产以峒地猎场提供空间产品创造的自然基础,狩猎工具简单易造;以集体生产和公平分配为社会关系基础,遵循“见者有份”原始公有制观念。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和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壮族狩猎空间生产逐渐失去自然属性和社会实践,以岩画艺术和传统体育样态的表征形式衍化遗存。壮族狩猎空间生产发展出来的天人合一观念,符合当代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促进现代文明建设;长期沉淀的集体观念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狩猎 空间生产
下载PDF
彝族选美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2
作者 沙马打各 徐伟彦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5-61,共7页
以彝族选美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彝族选美的起源和类型,分析传统选美标准、选美形式和选美的社会功能,在外来选美文化和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的影响下,选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弱化而逐渐失去特色。火把节选美应尊重传统... 以彝族选美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彝族选美的起源和类型,分析传统选美标准、选美形式和选美的社会功能,在外来选美文化和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的影响下,选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弱化而逐渐失去特色。火把节选美应尊重传统选美文化、借鉴现代选美方式,同时政府给予相应的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选美 火把节 传承与变迁
下载PDF
察哈尔婚礼习俗礼仪象征意义探析
3
作者 苏义拉斯琴 《中国蒙古学(蒙文)》 2024年第5期85-92,209,210,共10页
蒙古族婚礼习俗的全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民族习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中融合了传统民俗、宗教信仰、心理因素、美学等多种元素。察哈尔婚礼不仅融合了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还融入了宫廷婚礼、贵族婚礼和平民婚礼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蒙古族婚礼习俗的全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民族习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中融合了传统民俗、宗教信仰、心理因素、美学等多种元素。察哈尔婚礼不仅融合了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还融入了宫廷婚礼、贵族婚礼和平民婚礼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察哈尔婚礼的习俗、礼仪及其象征意义。察哈尔婚礼习俗中的象征意义的种类分为数字象征、颜色象征、形态象征、语言象征、方向象征、预兆象征、时间象征、信号象征等在诸多象征意义。其中常用的是数字象征中“3”,颜色象征中白色,形态象征中花纹图案,语言象征中祝词。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哈尔婚礼 习俗 象征意义
下载PDF
节日建构与民族身份表达——基于德昂族浇花节与傣族泼水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晓斌 段红云 王燕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69,共6页
在挖掘和梳理"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泼水节差异的基础上,德昂族通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建构了一个完全属于德昂族自己的节日——浇花节。随着浇花节成为德昂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文化符号为解读德昂族与... 在挖掘和梳理"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泼水节差异的基础上,德昂族通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建构了一个完全属于德昂族自己的节日——浇花节。随着浇花节成为德昂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文化符号为解读德昂族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关系和德昂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浇花节来进一步确立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则是建构这一节日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浇花节 泼水节 傣族 德昂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身份 文化符号
下载PDF
侗族禁忌文化的生态学解读 被引量:19
5
作者 闵庆文 张丹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37-1443,共7页
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态知识在当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所认识,通过文化多样性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我国禁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 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态知识在当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所认识,通过文化多样性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我国禁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交际中自发地、逐步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禁忌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会随之发生转化甚至消亡,但是有些禁忌却仍然在现实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民族的禁忌习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仍然发挥着其他法律规范、制度措施所不能比拟的积极作用。在大量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一些禁忌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稻作文化中的一些禁忌及其生态学意义,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包括禁忌在内的传统文化对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忌 侗族 黔东南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摆手舞非巴渝舞论——土家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系列研究之五 被引量:29
6
作者 陈廷亮 黄建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47,共4页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该文通过对摆手舞和巴渝舞各自不同的产生年代、产生地区、民族属性、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述,得出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并非巴渝舞在民间流传发展的产物,即...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该文通过对摆手舞和巴渝舞各自不同的产生年代、产生地区、民族属性、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述,得出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并非巴渝舞在民间流传发展的产物,即摆手舞非巴渝舞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摆手舞 巴渝舞
下载PDF
赫哲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弱化 被引量:4
7
作者 黄英伟 王强 杨俊伍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1-255,275,共6页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work in a typical Hezhe community,this paper analysis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ethics of Hezhe nationality,which scattered in traditional Hezhe livelihood style,language,religion ...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work in a typical Hezhe community,this paper analysis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ethics of Hezhe nationality,which scattered in traditional Hezhe livelihood style,language,religion and taboo,revealing that there are harmoni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its exploi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ethics.However,as the result of market power,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dominating Han nationality culture,the natural resources are overloaded and exhausting,while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ethics of Hezhe is in danger of exti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哲族 生态伦理观 自然环境 萨满教 人与自然 民族文化 生态伦理学 赫哲语 自然资源 生态文化
下载PDF
家畜寄生虫病控制技术在凉山半细毛羊场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廖党金 骆佳锐 +7 位作者 俄木阿迁 徐文福 赵兴元 涂浥 宋浪 叶健强 李江凌 文豪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8-70,共3页
关键词 羊寄生虫病 凉山彝族 羊场 控制技术 半细毛 应用 家畜 自然环境条件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民居的装饰色彩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云 王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2-45,共4页
 新疆地域辽阔,维吾尔民居风格多样,其中尤以南疆维吾尔族民居最具代表性。维吾尔族民居装饰喜好绿、红、兰、白、黄色,而且喜好将上述色彩搭配,形成一种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气氛热烈而浓郁的独特效果。对绿、红、白、黄色的崇尚以及运...  新疆地域辽阔,维吾尔民居风格多样,其中尤以南疆维吾尔族民居最具代表性。维吾尔族民居装饰喜好绿、红、兰、白、黄色,而且喜好将上述色彩搭配,形成一种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气氛热烈而浓郁的独特效果。对绿、红、白、黄色的崇尚以及运用,是由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及维吾尔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维吾尔族 民居装饰 色彩
下载PDF
蒙古族苏勒德崇拜与祭祀习俗分析
10
作者 樊永贞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27,共5页
蒙古人自古有崇拜和祭祀苏勒德(sulde)的习俗。苏勒德因其呼虎勒(缨子)装饰所用公马鬃毛颜色的不同,分别称之为察罕(白)苏勒德、哈剌(黑)苏勒德、阿拉格(花)苏勒德。现供奉于乌审旗的察罕苏勒德,由察哈尔部的后裔守护和祭祀;供奉于伊金... 蒙古人自古有崇拜和祭祀苏勒德(sulde)的习俗。苏勒德因其呼虎勒(缨子)装饰所用公马鬃毛颜色的不同,分别称之为察罕(白)苏勒德、哈剌(黑)苏勒德、阿拉格(花)苏勒德。现供奉于乌审旗的察罕苏勒德,由察哈尔部的后裔守护和祭祀;供奉于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园内的哈剌苏勒德,由苏尼特王旗达尔扈特人的后裔守护和祭祀;供奉于鄂托克前旗的阿拉格苏勒德,由察哈尔部的后裔守护祭祀。苏勒德崇拜与祭祀的文化内涵,不但表现在祭祀的程式仪规上,表现在祭词的创作吟诵上,表现在守护者虔诚的心态上,还表现在参与者的理解和感悟上。三大苏勒德的祭祀目的,已由过去体现在战争和军事上,变为了今天人们祈求社会安定、国家兴旺、百姓富庶美好愿望的寄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苏勒德 旄纛 崇拜 祭祀
下载PDF
中国古代饮茶择水研究
11
作者 田嘉敏 徐千懿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3期75-83,共9页
中国古代饮茶择水主要包括择水源和鉴水品两个方面。总的来说,遵循“水就茶而定”和“择近源之水”的原则。“水就茶而定”即以茶为核心选水,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茶叶风味。“择近源之水”即讲究“源泉水穉(稚)”,认为接近源头的水味纯... 中国古代饮茶择水主要包括择水源和鉴水品两个方面。总的来说,遵循“水就茶而定”和“择近源之水”的原则。“水就茶而定”即以茶为核心选水,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茶叶风味。“择近源之水”即讲究“源泉水穉(稚)”,认为接近源头的水味纯澈、污染少,处于“蒙昧状态”,更宜饮茶,若是汇入江河湖泊或通海脉,品质降低。鉴水品则包含理化、感官和审美三个层面:理化层面从水的流动、流速、纯度和重量分析;感官层面以水的甘、寒、厚、香为佳;审美层面注重水的清、活。古代饮茶择水的宝贵经验可为当代饮茶者择水提供借鉴,清泉石流的意趣也为当代快节奏生活下的茶事增添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饮茶择水 水源 水品特征
下载PDF
区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研究之一 被引量:76
12
作者 张捷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28,78,共6页
民俗文化是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民俗文化类型及其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研究和划分。本文认为民俗文化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旅游地整体形象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或贡献。“地方”的概念是阐释旅游地整体形象形成及特征的有效工具。... 民俗文化是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民俗文化类型及其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研究和划分。本文认为民俗文化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旅游地整体形象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或贡献。“地方”的概念是阐释旅游地整体形象形成及特征的有效工具。论文对九寨沟藏族民俗和江苏吴民俗进行了实例比较研究,讨论了其形成与地理环境背景的关系、各自特征、现状及开发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文化 旅游资源 九寨沟 藏文化 江苏 吴文化
下载PDF
关于民族健身舞开展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巴山舞”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华亭 华志 +1 位作者 李率文 韩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50,共5页
探讨和分析影响"巴山舞"发展与推广的诸多因素,指出"巴山舞"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与经济发展、学校体育、健康意识、旅游业等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的市场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 土家族 巴山舞 文化传承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拉萨雪顿节的现代变迁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蔡秀清 刘秋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98-103,110,共7页
文章基于拉萨雪顿节的起源和传承研究,结合现当代雪顿节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分析了雪顿节在性质、内容、空间和功能上的变迁。当代雪顿节适应西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继承传统雪顿节民俗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化因素,不断丰... 文章基于拉萨雪顿节的起源和传承研究,结合现当代雪顿节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分析了雪顿节在性质、内容、空间和功能上的变迁。当代雪顿节适应西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继承传统雪顿节民俗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化因素,不断丰富着雪顿节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超级复合型节日,呈现出从神圣过渡到世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包容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藏族 雪顿节 变迁 文化 复合型
下载PDF
彝族俐侎人民俗生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荣昆 鲁新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7,共5页
彝族俐侎人物质民俗层面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和利用,精神民俗层面更多的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的感恩心理和深厚感情,这些民俗事项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文化的源泉在民间。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俐侎人的生态理... 彝族俐侎人物质民俗层面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和利用,精神民俗层面更多的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的感恩心理和深厚感情,这些民俗事项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文化的源泉在民间。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俐侎人的生态理念愈显珍贵,要充分挖掘弘扬民间深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地方性生态知识,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民俗 俐侎人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萨满文化与吉林省民俗旅游 被引量:9
16
作者 曾亚玲 李娌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3-67,共5页
萨满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日渐式微。其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可与吉林省民俗旅游有效结合。资源丰富、学术理论深厚、政策支持、潜在客源市场等是萨满文化在吉林省民俗旅游中的优势因素。吉林省民俗旅游中的萨满文化模式有博物馆模式... 萨满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日渐式微。其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可与吉林省民俗旅游有效结合。资源丰富、学术理论深厚、政策支持、潜在客源市场等是萨满文化在吉林省民俗旅游中的优势因素。吉林省民俗旅游中的萨满文化模式有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旅游纪念品模式、舞台剧开发模式、文化节庆模式、文化街区模式。这六种模式并不应该独立运行,要互相帮衬,实施起来要有轻重缓急。分析出萨满文化与吉林省民俗旅游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打造出"北有吉林萨满文化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满文化 民俗旅游 模式分析 吉林省
下载PDF
农神崇拜与社会信仰:以明清时期的八蜡庙为对象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宇 郑民德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5-319,共5页
八蜡(又称八腊)是中国古代社会民众所祭祀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灵,其主要功能为祛除蝗害,祈祷风调雨顺与农业丰收,同时还兼有其他神灵信仰的性质。在明清时代,由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加之百姓对水、旱、蝗、震等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所以... 八蜡(又称八腊)是中国古代社会民众所祭祀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灵,其主要功能为祛除蝗害,祈祷风调雨顺与农业丰收,同时还兼有其他神灵信仰的性质。在明清时代,由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加之百姓对水、旱、蝗、震等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所以兴建了众多的八蜡庙,这些庙宇既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区域社会的民间信仰、风俗文化与百姓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神 八腊庙 社会 蝗灾
下载PDF
壮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探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方素梅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0-56,共7页
关键词 近代壮族 饮食文化 历史探析 壮族地区 《岭表录异》 饮食器具 《岭外代答》 壮族先民 饮食思想 《广西通志》
下载PDF
白马藏族的白马老爷信仰及其地域文化认同功能探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权新宇 蒲向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105,共5页
作为白马藏族共同信奉的白马老爷神祇,其原生形态为有形的山,此生形态为部族英雄。实际上,这两种形态均为神话学上的想象,这种想象实际上是基于生存的关照。如果说神山是白马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主义思考,那么部族英雄则是白马先... 作为白马藏族共同信奉的白马老爷神祇,其原生形态为有形的山,此生形态为部族英雄。实际上,这两种形态均为神话学上的想象,这种想象实际上是基于生存的关照。如果说神山是白马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主义思考,那么部族英雄则是白马先民对政治拉锯战的生存状态的考虑。在村落语境中民众基于物质或精神的诉求进而对白马老爷进行了多重形式的文化展演(祭祀),其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现实性需求,也形成了以白马老爷神祗为中心的跨地域信仰圈,与此同时也建构了白马人的族群边界和社会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白马藏族 白马老爷信仰 跨地域信仰圈 文化选择
下载PDF
斯文·赫定日记里的内蒙古民俗文化——兼论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 被引量:8
20
作者 陶继波 崔思朋 夏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3-85,共3页
以斯文·赫定为首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于20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见闻了许多的民俗文化,如二人台、蒙古族民歌、麦德尔节等。通过斯文·赫定对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的记述和评价,来研究在当代... 以斯文·赫定为首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于20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见闻了许多的民俗文化,如二人台、蒙古族民歌、麦德尔节等。通过斯文·赫定对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的记述和评价,来研究在当代如何进行民俗文化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文·赫定 民俗文化 教育 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