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出土文物所见燕国地名考 被引量:8
1
作者 后晓荣 陈晓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37,共4页
传世文献中有关燕国地名的记载很少,难窥其全貌;但是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燕国文物中涉及地名的资料不少,因而为研究燕国地名提供了重要史料。本文主要利用考古文物资料,结合文献,考证战国时期燕国的相关地名,以补史书之缺佚。
关键词 燕国 文物 县邑 考证
下载PDF
有关古蔡国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昌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年第3期231-243,256,共14页
本文就古蔡国历史地理的四个问题与何光岳、刘宝和、尚景熙进行商榷,以为:“蔡”的本意是草,后被用作地名,又因该地产龟,故又称龟为蔡龟;蔡叔度的始封地不在祭城,也不在长垣,而是庸阝城;蔡国初建都于上蔡,迁至新蔡;上蔡在西... 本文就古蔡国历史地理的四个问题与何光岳、刘宝和、尚景熙进行商榷,以为:“蔡”的本意是草,后被用作地名,又因该地产龟,故又称龟为蔡龟;蔡叔度的始封地不在祭城,也不在长垣,而是庸阝城;蔡国初建都于上蔡,迁至新蔡;上蔡在西周春秋时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庸阝城 上蔡
原文传递
试析金代中都路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喜波 韩光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33,共9页
:本文以金代中都路地区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和空间布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本文认为,金代是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金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都路城市群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同时,金中都地... :本文以金代中都路地区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和空间布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本文认为,金代是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金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都路城市群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同时,金中都地区政治格局的改变、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交通格局的改善也使中都路城市群在地域结构上出现新的变化。在空间布局上,区域城市群呈现出以交通道路为骨架,按照河流流域组团分布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都路 城市群 发展演变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南宋“四蜀”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吴业国 张其凡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南宋"四蜀",即为北宋时的四川,继有先秦巴、蜀两个方国和秦汉以后巴郡、蜀郡的地域范围。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前蜀、后蜀两个政权的先后存在,"蜀"便成了对四川地区的专称,并为宋代人所继承。此外,"四蜀"有... 南宋"四蜀",即为北宋时的四川,继有先秦巴、蜀两个方国和秦汉以后巴郡、蜀郡的地域范围。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前蜀、后蜀两个政权的先后存在,"蜀"便成了对四川地区的专称,并为宋代人所继承。此外,"四蜀"有其特定的内涵。行政区划上,是"川峡四路";职官设置上,为四安抚使和四都统制。这充分表现在有关南宋史实的文献记载中。在标点时,"四蜀"应该是一专有名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四川 四蜀
原文传递
宋代番禺县治所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宏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6,121,共11页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细致考证,认为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番禺县曾被省并,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为了加强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开发与管理,复置番禺县,具体治所是在今广州市番禺区西南的紫坭,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出于广州军...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细致考证,认为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番禺县曾被省并,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为了加强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开发与管理,复置番禺县,具体治所是在今广州市番禺区西南的紫坭,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出于广州军事防卫的考虑,又将番禺县治北迁至广州旧城东的赤泥巷,即今广州仓边路一带。再者,南宋新置香山县和明代新置顺德县,皆可视作是政府进一步努力协调珠江三角洲区域沙田开发与广州城防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番禺县 治所变迁 沙田开发 广州城防
原文传递
元代沈阳路的机构设置及其变迁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晓春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80,共7页
本文在重新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元代沈阳路的机构设置及其变迁问题。其中特别讨论了"安抚高丽总官府"的性质,认为是一虚设的机构。
关键词 沈阳路 沈州高丽总管府 安抚高丽总官府
原文传递
晋侯苏编钟的作战地点与行军路线 被引量:3
7
作者 周书灿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年第4期221-225,共5页
晋侯苏编钟的铭文有较高的历史地理文献价值。本文通过对有关铭文的深入分析,探讨了晋侯苏编钟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作战地点与行军路线问题。
关键词 晋侯苏编钟 作战地点 行军路线
原文传递
福建汀州城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小昭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4,共9页
汀州初置于唐中期,设治初期治所曾屡有变动,至大历十四年(779年)以后稳定在今长汀县城关镇。唐代汀州城已建有子城、罗城双重城郭,而长汀县治则居于汀州城外;至宋代,城外街区又得到长足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明中期,先于汀州府城郭南... 汀州初置于唐中期,设治初期治所曾屡有变动,至大历十四年(779年)以后稳定在今长汀县城关镇。唐代汀州城已建有子城、罗城双重城郭,而长汀县治则居于汀州城外;至宋代,城外街区又得到长足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明中期,先于汀州府城郭南垣外另筑新城,作为长汀县城,复拆除二城间城垣,将府、县城合而为一。在汀州城市发展及形态演变历程中,军事政治控制与商业发展需求交替发挥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空间结构 汀州
原文传递
唐宋時期邕州入交三道 被引量:6
9
作者 廖幼华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65,共13页
《宋史》记载,中国在唐代以后,曾发展出十六道通往交趾的水陆交通路线,可惜史书并无具体行经路线的说明。本文透过文献记载,考证出当时邕州进入交趾的三条主要交通路线。受到桂西山脉的环境限制,这三条道路大致沿着明江、水口河及平而... 《宋史》记载,中国在唐代以后,曾发展出十六道通往交趾的水陆交通路线,可惜史书并无具体行经路线的说明。本文透过文献记载,考证出当时邕州进入交趾的三条主要交通路线。受到桂西山脉的环境限制,这三条道路大致沿着明江、水口河及平而河三个河谷平原前进,作者因此分别称之为:明江道、水口道与平而道。文中除对三条路线具体描述以外,也对中国与安南重要边境城市"永平砦"的形成背景、功能、存续时间及确切位置,详加考证与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州 邕州 明江道 水口道 平而道 永平砦
原文传递
《旧唐书·地理志》幽州建置沿革四考
10
作者 陈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2,共3页
本文对《旧唐书.地理志》幽州建置沿革选取四条进行考辨,对于其中前后矛盾的内容加以辨析,对照其他文献并根据文例对于以前学者的论点进行重新论述。
关键词 《旧唐书·地理志》 幽州 建置沿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