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度对恒电场下BaTiO_3单晶中畴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冰 白洋 +2 位作者 褚武扬 宿彦京 乔利杰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90-1094,共5页
通过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了在恒电场作用下湿空气对BaTiO_3单晶畴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电场下,湿度对不同的畴结构有不同的影响.较低的湿度对a-b和b-c畴结构没有影响.而在较高的湿度下,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b-c畴结构发生了变化,b畴逐渐向... 通过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了在恒电场作用下湿空气对BaTiO_3单晶畴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电场下,湿度对不同的畴结构有不同的影响.较低的湿度对a-b和b-c畴结构没有影响.而在较高的湿度下,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b-c畴结构发生了变化,b畴逐渐向c畴转变;但是较高的湿度对a-b畴结构无影响.可用水分子在a(b)畴和c畴上的吸附差别解释上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畴变 湿度 BaTiO3单晶 恒电场
下载PDF
外场作用下BaTiO_3单晶裂纹扩展和畴变 被引量:3
2
作者 姜冰 邢献然 郭志猛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5-610,共6页
通过偏振光显微镜对连续应力和恒电场作用下的BaTiO_3单晶中的裂纹扩展和畴变过程进行原位观察.结果表明.在连续应力的作用下,裂尖处应力集中导致出现畴变带,裂纹与畴变带垂直相交,畴带和裂纹一起向前移动,畴变在先,裂纹扩展在后;在恒... 通过偏振光显微镜对连续应力和恒电场作用下的BaTiO_3单晶中的裂纹扩展和畴变过程进行原位观察.结果表明.在连续应力的作用下,裂尖处应力集中导致出现畴变带,裂纹与畴变带垂直相交,畴带和裂纹一起向前移动,畴变在先,裂纹扩展在后;在恒电场作用下,畴变引起的不协调应变导致电致裂纹扩展,畴变始终发生在裂纹扩展之前.裂纹向前扩展时不断的切过前方的畴带,直到不再有畴变发生时裂纹停止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畴变 裂纹扩展 原位观察 BaTiO_3单晶
原文传递
尼尔·波兹曼论媒介技术演进与社会话语变迁 被引量:10
3
作者 谢清果 赵晟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0-75,共6页
波兹曼的媒介发展史观探究了口语、书写文字、印刷文字、电报和摄影术、电视、互联网等主要媒介技术及其演进过程中带来的社会话语变迁。他认为不同时代的媒介技术是各自时代的主导隐喻,并区分定义了各个时代本身。新旧媒体的交替绝不... 波兹曼的媒介发展史观探究了口语、书写文字、印刷文字、电报和摄影术、电视、互联网等主要媒介技术及其演进过程中带来的社会话语变迁。他认为不同时代的媒介技术是各自时代的主导隐喻,并区分定义了各个时代本身。新旧媒体的交替绝不是单纯的媒介工具之间的对抗,而是媒介技术俨然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钥匙,同时也引发话语权力的转移,进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尔·波兹曼 媒介技术 社会话语
原文传递
物的构成及其空间表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庆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5-61,共7页
作为对象构成前提的时间—空间统一体并不是现成的,而是人类认识生成的结果,是传统引导和理性论证的结果。时间—空间统一体的概念只有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才形成比较严格的规定:基于辩证法的互相限制的关系,即表现为内与外的对立上。在... 作为对象构成前提的时间—空间统一体并不是现成的,而是人类认识生成的结果,是传统引导和理性论证的结果。时间—空间统一体的概念只有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才形成比较严格的规定:基于辩证法的互相限制的关系,即表现为内与外的对立上。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理解不同形式的物及其空间表征:自然物、艺术物和技术物并不仅仅是物的类型划分,更有"先于"的意思。"先于"意味着逻辑批判的顺序,对前者的批判总是引出后者——对自然物批判的反思引出了艺术物,对艺术物的批判最终导致技术物的出场。空间表征则意味着空间价值的顺序。以切近人的空间性规定而言,这种价值性表现为技术物优先于艺术物,而艺术物优先于自然物。技术物相比艺术物和自然物更能带来与人相关的空间性规定。通过技术物,我们对人类此在的空间性本质有了本真的把握。人类"此在"借助现代技术物,将自身本真地释放、置入,并生成移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性 移动
原文传递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风险之维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龙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5-90,共6页
人类正处于"基因治疗""基因预防"的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编辑的应用和推广是其前沿和核心领域。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是对人体基因组序列的定点"修饰"和"替换",由于主体的有限理性、技术工具的缺... 人类正处于"基因治疗""基因预防"的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编辑的应用和推广是其前沿和核心领域。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是对人体基因组序列的定点"修饰"和"替换",由于主体的有限理性、技术工具的缺陷、失灵以及客体复杂的功能性特征,它在临床、社会实践领域存有潜在的未知风险,涉及到人的重塑、责任归属、基因隐私权保护、社会基因歧视等一系列伦理、法律问题。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挑战了生命伦理的内在要求,并且在临床上呈现不可逆的技术后果。合理且正当的措施是将其技术限定于体细胞基因治疗边界之内,以实现社会公益和私益保护的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责任归属 基因隐私权 基因歧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