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GRV 13001中SiO_(2)相的特征及其成因
1
作者 黄丽霖 温日强 +3 位作者 陈宏毅 陈国柱 罗金连 李春梅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9-418,共10页
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中SiO_(2)相的形成与母体经历的热改造作用密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母体的热变质历史。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发现的一块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GRV 13001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不同产状的SiO_(2)相,发现其可分... 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中SiO_(2)相的形成与母体经历的热改造作用密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母体的热变质历史。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发现的一块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GRV 13001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不同产状的SiO_(2)相,发现其可分为成分较纯的不规则粒状方石英和石英、富Al和K的板条状鳞石英以及高钙辉石边部的蠕虫状SiO_(2)相3种类型。不同产状SiO_(2)相的成因及其指示的陨石母体热变质历史为:(1)母星体浅表层岩浆快速冷却结晶,形成充填型不规则粒状方石英;(2)经历缓慢热变质作用形成4型热变质程度辉石,同时导致充填物中部分方石英转变为石英;(3)缓慢热变质作用期间,相对短暂且高温的重新加热事件引起充填物区域物质部分熔融,从而形成板条状鳞石英,亦导致原生辉石颗粒边缘高钙辉石次生边的形成,生长过程中蠕虫状SiO_(2)相被包裹进次生边。不同产状SiO_(2)相的成因为其陨石母体经历的热改造过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D族陨石 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 GRV 13001陨石 SiO_(2)相 热变质 成因
下载PDF
基于地球河流扇预测模型的火星地表水径流量预测
2
作者 张元福 张森 +5 位作者 黄云英 孙世坦 袁晓冬 王敏 张晓晗 陈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目的】火星表面的水活动地质历史一直是科学界关心的热点,直接影响着火星探测的研究方向。【方法】根据火星和地球的可对比性,建立了融合345个地球现代河流扇沉积的数据集并形成了高精度扇体面积预测模型,从而识别火星上的河流扇沉积... 【目的】火星表面的水活动地质历史一直是科学界关心的热点,直接影响着火星探测的研究方向。【方法】根据火星和地球的可对比性,建立了融合345个地球现代河流扇沉积的数据集并形成了高精度扇体面积预测模型,从而识别火星上的河流扇沉积,预测火星河流扇发育期的地表水径流量。【结果】结果表示,在火星南部高地霍尔顿陨石坑附近识别出一个面积约84.35 km^(2)的典型河流扇沉积,并反向预测出该扇体形成需要的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1.8828×10^(6)m^(3),推测出该区域径流量不是由单一降水构成,为雪山(冰川)融水和降水多种来源。【结论】该成果是河流扇研究在行星沉积学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火星和其他天体地表水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水活动 河流扇 沉积体系 年径流量
下载PDF
火星陨石NWA 13763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其岩浆演化
3
作者 张晋瑜 陈宏毅 +3 位作者 谢兰芳 高旭凯 芦思洁 宋文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6,共13页
NWA 13763陨石为一块新发现的辉长质辉玻无球粒火星陨石,辉长结构和次辉绿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辉石(45.1%,其中普通辉石36.1%,易变辉石9.0%)和斜长石(42.3%,几乎全部熔长石化),次要矿物组成为富硅相(5.1%)、橄榄石(2.7%)、磷酸盐矿物(2.... NWA 13763陨石为一块新发现的辉长质辉玻无球粒火星陨石,辉长结构和次辉绿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辉石(45.1%,其中普通辉石36.1%,易变辉石9.0%)和斜长石(42.3%,几乎全部熔长石化),次要矿物组成为富硅相(5.1%)、橄榄石(2.7%)、磷酸盐矿物(2.4%)、钛铁矿(2.2%),含极少量钛磁铁矿和斜锆石。陨石中广泛发育“铁橄榄石+富硅相”二相后成合晶和“钙铁辉石+铁橄榄石+富硅相”三相后成合晶。辉石主晶核部贫铁富镁(Fs_(24.7-55.3)),边部富铁贫镁(Fs_(61.5-86.1));熔长石成分均一(An_(44.4-54.6Ab43.7-53.7));铁橄榄石(Fa_(84.5-97.7))全部以细粒状分布于后成合晶中。由钛铁氧化物固溶体计算得到岩浆结晶的氧逸度(FMQ)f_(O_(2))=-0.045,钛铁矿结晶温度约975℃。利用全岩成分和MELTS程序模拟计算表明,NWA 13763陨石的母岩浆液相线温度范围可能为1190~830℃,矿物结晶顺序由早到晚可能为:培长石→拉长石→橄榄石→单斜辉石→中长石→磷酸盐矿物→钛铁矿→富硅残余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陨石 NWA 13763 辉玻无球粒陨石 岩石学 矿物学 岩浆演化
下载PDF
小行星撞遇陆地成坑动力学的计算模拟
4
作者 徐文杰 刘芹芹 申旭辉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2,共8页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的大规模计算模拟。基于小行星撞遇陆地三维动力学全过程的数值仿真结果:实现了初始接触、撞遇挖掘、高速抛射和回落调整4个撞击阶段全过程仿真;小行星的碰撞入射角及撞遇过程中动力学行为将影响撞击坑的地形地貌特征。研究也表明大规模数值计算方法可较好地实现小行星撞遇地球这一动力学过程,为小行星防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撞击坑 离散元法 数值仿真
下载PDF
火星表面硫酸盐探测与研究进展
5
作者 凌宗成 鞠恩明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40-53,共14页
作为太阳系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为类似的一颗行星,火星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太空移民的主要候选星球。火星探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共有47次探测任务对火星开展探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硫酸盐作为火星表... 作为太阳系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为类似的一颗行星,火星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太空移民的主要候选星球。火星探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共有47次探测任务对火星开展探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硫酸盐作为火星表面水蚀变/水岩作用重要的产物,对其展开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火星水演化历史和气候变化特征,助力评估地表环境宜居性和生命痕迹的可能性等重大科学问题。本文主要回顾了火星硫酸盐的轨道遥感与就位探测研究进展,探讨了硫酸盐模拟实验研究的科学意义以及硫酸盐对未来火星资源利用的重要价值,以期为未来火星探测任务和火星科研站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硫酸盐 地质演化 模拟实验 资源利用
下载PDF
火星弓激波上游离子回旋波的观测研究
6
作者 李家威 杨磊 +5 位作者 吴德金 戴存礼 李建平 向梁 罗庆宇 程征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8,共13页
离子回旋波广泛分布于火星弓激波上游,在卫星坐标系下其频率接近当地质子回旋频率,准平行于背景磁场方向传播,与在火星外逸层太阳风拾起新生H离子有关。该文基于磁流体理论,对MAVEN探测器观测到的离子回旋波进行事例分析,通过对等离子... 离子回旋波广泛分布于火星弓激波上游,在卫星坐标系下其频率接近当地质子回旋频率,准平行于背景磁场方向传播,与在火星外逸层太阳风拾起新生H离子有关。该文基于磁流体理论,对MAVEN探测器观测到的离子回旋波进行事例分析,通过对等离子体密度扰动、速度扰动以及磁场扰动的参数拟合,发现该离子回旋波事件可用斜传播的快磁声波与平行传播的阿尔文波的叠加来解释。该文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火星上游所观测到的离子回旋波相关扰动的物理本质,对其中等离子体物理过程的重新建模和数值模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回旋波 火星上游 磁流体力学 快磁声波 阿尔文波 慢磁声波
下载PDF
中国南极陨石的收集、研究与展望
7
作者 夏志鹏 杨东亮 +3 位作者 王潇锐 张川统 陈宏毅 缪秉魁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72,共19页
陨石不仅是地球与宇宙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揭开太阳系历史、探索宇宙演化的关键钥匙。南极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冰雪环境使其成为全球发现陨石最多的地区。自1998年在格罗夫山发现第一个陨石富集区以来,中国已收集了12665块陨石,在全球南极... 陨石不仅是地球与宇宙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揭开太阳系历史、探索宇宙演化的关键钥匙。南极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冰雪环境使其成为全球发现陨石最多的地区。自1998年在格罗夫山发现第一个陨石富集区以来,中国已收集了12665块陨石,在全球南极陨石收集数量中排名第三。本文概述了南极陨石发现历史,揭示了冰盖上陨石富集的独特性,集成了中国在格罗夫山陨石收集方面的成绩,并探讨了陨石的分类工作和最新的研究进展。总结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探索收集效率下降、富集区域限制和南极陨石自然“消失”等挑战和问题。最后,面对行星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的大好时机,本文提出了一些未来设想,包括成立南极陨石考察队,以秦岭站和中山站为后勤保障基地,开展横贯南极山脉和查尔斯王子山陨石综合考察,并加强南极陨石科研和科普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陨石 收集与富集区 格罗夫山 南极
下载PDF
SuperCam-LIBS光谱定量分析火星锰元素
8
作者 苏鸣宇 辛艳青 +1 位作者 刘长卿 凌宗成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3-484,共12页
毅力号火星车携带的SuperCam载荷可以探测火星表面锰元素等成分信息。本研究依据SuperCam团队发布的地质标样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火星锰元素定量方法。本研究首先对LIBS光谱进行光谱降噪、去基线等... 毅力号火星车携带的SuperCam载荷可以探测火星表面锰元素等成分信息。本研究依据SuperCam团队发布的地质标样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火星锰元素定量方法。本研究首先对LIBS光谱进行光谱降噪、去基线等预处理,随后进行光谱反卷积和分峰拟合,最终建立锰元素的定量方法,实现了锰元素的含量预测。实验评估了传统多变量定量方法(LASSO、弹性网络)和集成学习方法对锰元素定量精度的差异,发现后者的均方根误差相对于前两种传统方法分别平均下降了49%和30%,定量结果更接近样品真实值,表明基于集成学习的定量方法更适用于火星锰元素的定量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光谱定量方法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集成学习 火星 锰元素
下载PDF
面向近地小行星防御验证的协同监测任务分析与设计
9
作者 冯思亮 高绿化 +5 位作者 宋政吉 武子科 唐梦辉 潘腾 朱圣英 赵坚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3期251-259,共9页
协同监测任务通过全过程链条测定小行星轨道并监测撞击过程,可有效评估以动能撞击手段进行小行星防御的效能,是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全面调研“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评估特点和协同监测情况的... 协同监测任务通过全过程链条测定小行星轨道并监测撞击过程,可有效评估以动能撞击手段进行小行星防御的效能,是实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在全面调研“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评估特点和协同监测情况的基础上,面向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综合分析我国现有地基、天基监测能力以及协同监测任务的特点,按照“远探、近监、回看、联测”的思路设计协同监测任务方案,并梳理出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最后,从推进监测能力体系建设、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启示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论证实施以及天地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行星防御 演示验证 协同监测
下载PDF
柯伊伯带尘埃动力学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杨堃 贾晓宇 +1 位作者 李飞 刘晓东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404,共11页
回顾了针对柯伊伯带开展的空间探测任务,介绍了柯伊伯带尘埃的2类形成机理和3类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前人在柯伊伯带尘埃动力学建模方面所做的工作,探讨了柯伊伯带尘埃表现出的族群迁移机制,以及柯伊伯带尘埃对于内太阳系行星际... 回顾了针对柯伊伯带开展的空间探测任务,介绍了柯伊伯带尘埃的2类形成机理和3类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前人在柯伊伯带尘埃动力学建模方面所做的工作,探讨了柯伊伯带尘埃表现出的族群迁移机制,以及柯伊伯带尘埃对于内太阳系行星际尘埃的贡献。研究有助于理解太阳系边际与星际空间的尘埃环境,从空间环境安全角度为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的轨道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埃动力学 柯伊伯带 太阳系边际探测 尘埃探测
下载PDF
火星无线电掩星探测进展
11
作者 肖洛 肖存英 +3 位作者 胡雄 吴小成 王泽伟 吴小其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研究火星对了解火星、地球乃至太阳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自从1964年美国水手4号发射,首次成功地运用无线电掩星技术探知到火星的环境特征之后,国际上不少的火星任务都开展了掩星实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依据采用... 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研究火星对了解火星、地球乃至太阳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自从1964年美国水手4号发射,首次成功地运用无线电掩星技术探知到火星的环境特征之后,国际上不少的火星任务都开展了掩星实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依据采用了无线电掩星技术进行勘探的火星探测器发射时间顺序展开调研,针对具有开创性的水手系列、火星全球勘测者、火星快车、火星大气挥发演化探测器、天问一号等,梳理分析和总结了各任务的火星无线电掩星方式以及所获取的廓线数量、位置分布、获取方式等产品信息,以及部分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火星无线电掩星探测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可能的对策.火星无线电掩星后续可重点考虑多颗星-星掩星结合星-地掩星方式形成掩星星座;并通过选用适当的信号探测频率、改进反演算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掩星质量;火星掩星探测手段还可与火星顶部探测雷达、直接探测等手段相结合,发展火星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随着探测方式的不断改进,无线电掩星探测将是火星探测的重要手段.未来会有数量越来越多、时间与空间覆盖越来越全面、精度越来越高的掩星数据用于火星的整个空间环境研究,包括大、中尺度乃至小尺度结构的特征与演化规律都将被人类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掩星 火星 深空探测 空间天文学
下载PDF
岁星四纪——回望木星大气探测50年
12
作者 宋心仪 杨军 魏勇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1期67-82,共16页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也是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作为一颗气态巨行星,木星没有海陆分布、复杂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是研究大气动力学的天然试验场.木星的大气成分、大气环流、内部结构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973年12月4日,先驱者1...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也是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作为一颗气态巨行星,木星没有海陆分布、复杂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是研究大气动力学的天然试验场.木星的大气成分、大气环流、内部结构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973年12月4日,先驱者10号飞掠木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木星大气近距离探测.如今木星探测已经积累了50余年的经验,发射了10次木星任务:7次飞掠任务、伽利略号与朱诺号两次环绕任务、正在飞行途中的木星冰卫星探测任务.本文简要回顾了这10次探测任务及其取得的科学成果,重点关注木星的大气成分、波动和急流、大红斑、极地涡旋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我国计划于2030年左右发射天问四号,对木星系进行探测.回顾过去的木星探测任务,对于天问四号如何合理设计科学载荷、制定科学目标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星探测 大气成分 大气动力 急流 大红斑 极地涡旋
下载PDF
火星资源赋存状况及其原位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13
作者 赵健楠 张诗琪 +4 位作者 耿志卿 肖龙 王江 史语桐 陆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1-622,共12页
太空资源的勘探及利用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之一。火星是人类最容易到达和资源利用最为迫切的行星,对火星资源进行勘查和原位利用是未来火星载人探测及基地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火星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壤与岩石矿物资源、... 太空资源的勘探及利用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之一。火星是人类最容易到达和资源利用最为迫切的行星,对火星资源进行勘查和原位利用是未来火星载人探测及基地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火星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壤与岩石矿物资源、风能与太阳能资源等可利用资源的类型及赋存状况进行了分析,制作了火星资源的全球分布图,并从资源分布的角度提出了未来火星资源探测及火星基地建设的首选区域。同时,本文也总结了火星原位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问题,认为未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加强火星资源的针对性勘查与评估;开发新的资源利用模式与技术;建立资源利用成本的综合评估模型;完善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太空资源 原位资源利用 火星基地建设 备选着陆区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小行星微重力撞击采样研究
14
作者 耿焕 朱遥 +1 位作者 刘春 张宸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撞击采样是适用于小行星表面微重力环境的采样方式,目前已成功应用于Hayabusa 1和Hayabusa 2小行星探测任务。文章基于国产高性能离散元软件MatDEM,建立小行星微重力撞击采样模型,探索初始撞击速度和弹体形状对撞击后风化层内部特征和... 撞击采样是适用于小行星表面微重力环境的采样方式,目前已成功应用于Hayabusa 1和Hayabusa 2小行星探测任务。文章基于国产高性能离散元软件MatDEM,建立小行星微重力撞击采样模型,探索初始撞击速度和弹体形状对撞击后风化层内部特征和溅射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初始撞击速度能够增大风化层相同区域内部应力和密实度,提高溅射颗粒数量和来自风化层深部的颗粒数量。在风化层相同区域,锥头弹体能够产生最大的应力峰值,平头弹体产生的应力峰值最小。圆形和平头弹体产生的溅射颗粒数量最多,且具有最好的深部采样能力。锥头弹体产生的溅射颗粒数量最少,深部采样能力最弱。结论有助于理解撞击过程内部机理,为深空探测中的撞击采样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方法 深空探测 小行星 撞击采样 MatDEM
下载PDF
水星可照时间与搜索半径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范玉贵 陈楠 林偲蔚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7-77,共11页
采用光线追踪算法模拟起伏地形下的可照时间时,随着对地形遮蔽状况进行搜索的半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可照时间计算的准确性与高效性.本研究基于DEM数据,针对水星独特的轨道运动特征,太阳高度角随水星运动变化缓慢的特点,研究了水星2种典... 采用光线追踪算法模拟起伏地形下的可照时间时,随着对地形遮蔽状况进行搜索的半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可照时间计算的准确性与高效性.本研究基于DEM数据,针对水星独特的轨道运动特征,太阳高度角随水星运动变化缓慢的特点,研究了水星2种典型地貌下不同太阳高度角的搜索半径和基于搜索半径的平均可照时间变化状况.同时构建了以5种影响搜索半径与可照时间的因子作为输入变量,分别以搜索半径与平均可照时间作为输出变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了检验,5种影响因子与搜索半径影响的显著性由高到低:太阳高度角>高程标准差>地形开阔度平均值>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平均值;与平均可照时间影响的显著性由高到低:太阳高度角>高程标准差>地表粗糙度平均值>地形开阔度平均值>地形起伏度.该模型可为计算水星最搜索半径以及可照时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水星 搜索半径 可照时长 太阳高度角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火星早期分异形成的不均一地幔和地壳结构
16
作者 袁超(编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818,共1页
火星陨石主要为玄武质,年龄通常介于>44亿年和<0.2亿年之间。对火星陨石的研究显示,火星比地球更早完成吸积和核形成,它曾经是完全熔融的,经历早期撞击作用引起的地壳氧化,以及液态水和表面蚀变等过程。在缺少来自火星样品的情况... 火星陨石主要为玄武质,年龄通常介于>44亿年和<0.2亿年之间。对火星陨石的研究显示,火星比地球更早完成吸积和核形成,它曾经是完全熔融的,经历早期撞击作用引起的地壳氧化,以及液态水和表面蚀变等过程。在缺少来自火星样品的情况下,火星陨石对于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成因,构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模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陨石 地球物理模型 撞击作用 地壳结构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吸积 液态水
下载PDF
交代作用是火星上甲烷的来源之一
17
作者 夏群科(编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2-592,共1页
解释火星早期气候更温暖的关键之一是火星大气中存在的还原性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氢气)。甲烷在地球与火星大气中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其它类地行星或系外行星气候的潜在长期影响尚未明确,需要深入研究。为了研究火星壳-幔边界岩浆流体的碳... 解释火星早期气候更温暖的关键之一是火星大气中存在的还原性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氢气)。甲烷在地球与火星大气中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其它类地行星或系外行星气候的潜在长期影响尚未明确,需要深入研究。为了研究火星壳-幔边界岩浆流体的碳化学种型的生成规律,美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和约翰斯霍普金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合作,使用了一种热力学模型—深地球水模型(Deep Earth Water model)来预测流体-岩石交代变质过程中的碳元素分配。这项研究实验条件的温度范围是300~800℃,压强为0.5 GPa,并同时结合了不同的氧逸度情况进行了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科学 交代作用 火星大气 生成规律 碳元素 热力学模型 约翰斯 圣安德鲁斯大学
下载PDF
The occurrence of metallic copper and redistribution of copper in the shocked Suizhou L6 chondrite
18
作者 Xiande Xie Xiangping Gu Yiping Y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827-837,共11页
Copper possesses very strong chacophile properties,but under the conditions found in meteorites,its behavior is like that of siderophile elements.The Suizhou meteorite is a highly shocked L6 chondrite.Troilite and tae... Copper possesses very strong chacophile properties,but under the conditions found in meteorites,its behavior is like that of siderophile elements.The Suizhou meteorite is a highly shocked L6 chondrite.Troilite and taenite are considered the main primary carrier of copper in this meteorite,and the post-shock thermal episode is considered the main reason that elemental Cu migrates from its original host phase and forms metallic grains.The Suizhou meteorite contains a few very thin shock melt veins.The occurrence and behavior of metallic copper in this meteorite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ic examination,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es,and high-resolution X-ray elemental intensity mapping.Our results show that metallic copper is abundant in the Suizhou chondritic rock.Metallic copper grains adjacent to small troilite grains inside FeNi metal are the most common occurrence,and those at the FeNi metal–troilite interface are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se.The metallic copper grains occurring at the interface of FeNi metal/troililte and silicate are rather rare.Metallic copper grains are not observed within the Suizhou shock veins,Instead,Cu in elemental form is transferred through shock metamorphism into FeNi metal+troilite intergrowths.Four diff erent occurrence types of Cu in the FeNi metal+troilite intergrowths have been identifi ed:the concentrations of Cu in the FeNi+FeS intergrowths for four occurrence types are rather close,we estimate it might be lower than 1 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zhou chondrite Shock vein Metallic copper Metal-troilite intergrowth Elemental intensity mapping
下载PDF
Snow and regolith albedo variations using CRISM data at McMurdo crater,Mars
19
作者 Sehajpal Singh Deepak Singh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38-355,共18页
The cryosphere component provides the most reliable and insightful indications of any planet’s climate dynamics.Using data from the Compact Reconnaissance Imaging Spectrometer for Mars(CRISM),we develop a novel appro... The cryosphere component provides the most reliable and insightful indications of any planet’s climate dynamics.Using data from the Compact Reconnaissance Imaging Spectrometer for Mars(CRISM),we develop a novel approach to determining the broadband Visible and Near Infrared(VNIR)albedo of the Martian surface.This study focuses on albedo changes in the McMurdo crater,part of Mars’s south polar layer deposits.We compar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McMurdo surface albedo before,during,and after the Global Dust Storm(GDS)of Martian Year(MY)34.As the seasons progressed from spring to summer,the mean albedo in MY 32 and 34 plunged by over 40%,by about 35%in MY 33,and by slightly more than 30%in MY 35.Compared interannually,however,mean albedo values within both seasons(spring and summer)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ose same years.Notably,interannual albedo difference maps reveal albedo variation of more than±0.3 in certain regions of the crater.Considering only snow-covered pixels,interannual albedo differences suggest that Mars dust had a pervasive impact on Mars’s cryosphere.Variations in maximum and minimum albedo values as high as 0.5 were observed,depending upon differences in the dust levels in Martian snow/ice.The maximum and the minimum snow albedo values were lowest in MY 34,indicating the effect of the intense dust storm event that year.The average snow albedo decreased from 0.45 in MY 32 to 0.40 in MY 33 and to 0.33 in MY 34,and then rose back to 0.40 in MY 35.This trajectory suggests a temporary deposition of dust,partially reversed after the GDS by self-cleaning mechanisms(local aeolian process and CO_(2)sublimation/deposition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S Martian ice ALBEDO dust storm Mars surface Martian climate
下载PDF
Influence of upstream solar wind on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in the Martian nightside ionosphere
20
作者 JiaWei Gao ZhaoJin Rong +3 位作者 Qi Zhang Anna Mittelholz Chi Zhang Yong Wei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28-741,共14页
Using over eight years of 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 N(MAVEN)data,from November 2014 to May 2023,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Martian nightside ionospheric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ps... Using over eight years of 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 N(MAVEN)data,from November 2014 to May 2023,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Martian nightside ionospheric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pstream solar wind drivers,including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BIMF∣),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PS W),solar extreme ultraviolet flux(EUV),and Martian seasons(L s).Our analysis reveals pronounced correlations between magnetic field residuals and both∣BIMF∣and PS W.Correlations observed with EUV flux and Ls were weaker—notably,magnetic field residuals increased during periods of high EUV flux and at Mars perihelion.We find that the IMF penetrates to an altitude of 200 km under a wide range of upstream conditions,penetrating notably deeper under high∣BIMF∣andPSWconditions.Our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EUV flux and IMF cone angle have minimal impact on IMF penetration depth.Those findings provide useful constraints on the dynamic nature of Martian atmospheric escape processes and their evolution,suggesting that historical solar wind conditions may have facilitated deeper IMF penetration and higher rates of ionospheric escape than are observed now.Moreover,by establishing criteria for magnetic‘quiet’conditions,this study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the planet’s magnetic environment under varying solar wind influences,knowledge that should help refine models of the Martian crustal magnetic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tian magnetic field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upstream solar wind drivers IMF penetration altitude magnetic field activity indic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