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邢台地区钻孔三维层序-构造可视化建模
1
作者 李姜 孟立朋 +2 位作者 李津津 李铁纯 冯军 《华北地震科学》 2024年第2期18-24,共7页
通过收集邢台地区已有的钻孔资料,结合浅层地震勘探成果、深部探测成果及部分石油物探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Petrel建模软件,解决了建模中复杂地质现象的难题,精细地表达了研究区域的地质现象,建立了邢台地区第四系三维模型,详细分析了邢... 通过收集邢台地区已有的钻孔资料,结合浅层地震勘探成果、深部探测成果及部分石油物探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Petrel建模软件,解决了建模中复杂地质现象的难题,精细地表达了研究区域的地质现象,建立了邢台地区第四系三维模型,详细分析了邢台地区第四系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邢台地区的南部中央部位为一大型隆起区,直径达5km左右;区域内新近系和第四系为连续沉积,无明显分界线;地层整体上呈现东厚西薄的特征,在邢台东断裂的西部新近系较薄或基本缺失;Q1、Q2、Q3地层相对较厚,达到60~150m厚度,其地层南部的中央位置缺失,直径范围达3~5km左右;R地层主要分布在邢台东断裂以东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建模 第四系分布特征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强震后江苏地区同震效应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郑江蓉 徐桂明 +1 位作者 李鸿宇 唐振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发生8.7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省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进行了及时的清理和分析,发现凡是能监测地下应力活动的前兆观测手段,如应变、地倾斜、水温和水位,在这次特大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著的异常,且异常的...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发生8.7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省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进行了及时的清理和分析,发现凡是能监测地下应力活动的前兆观测手段,如应变、地倾斜、水温和水位,在这次特大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著的异常,且异常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将这些异常列出并浅析之,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次地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8.7级强烈地震 前兆观测 同震异常
下载PDF
强夯地振动统计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倪永军 滕忻利 +1 位作者 张雪峰 王万洪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2,共5页
强夯法加固地基由于其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强夯引发的地振动对邻近的建(构)筑物的影响受到业内的日益关注.基于高速公路强夯加固地基施工现场采集的207条振动记录,对强夯振动的峰值加速度与峰值速度随... 强夯法加固地基由于其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强夯引发的地振动对邻近的建(构)筑物的影响受到业内的日益关注.基于高速公路强夯加固地基施工现场采集的207条振动记录,对强夯振动的峰值加速度与峰值速度随振源距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参照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1999)的烈度分级和《安全爆破规程》(GB6722-2003)的允许振速,对强夯的地震动效应作出评价,并建议在该强夯能级下不同结构类型的允许安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 地振动效应 统计分析 评价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周民都 王椿镛 曾融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4-233,F0002,F0003,共12页
本文收集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四川台网的130个台站1980-2002年间记录的3 229个区域地震(MS≥1.5)和168个远震资料,从55 024个区域地震震相中挑选出了51 210个最大走时残差为3.0s的震相,选取了2 651个远震震相。层析成像结果显示:... 本文收集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四川台网的130个台站1980-2002年间记录的3 229个区域地震(MS≥1.5)和168个远震资料,从55 024个区域地震震相中挑选出了51 210个最大走时残差为3.0s的震相,选取了2 651个远震震相。层析成像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下地壳存在大范围的P波速度低速异常,上地幔顶部多数地区平均P波速度为8.05km/s左右,接近于大陆下方全球的Pn波平均速度8.1km/s,使得莫霍间断面比较清晰,莫霍面反射波能量较强;(2)研究区内发生大震的震中大多位于深度图中10km的低速区、30km的高速区附近和50km的低速区附近,表明这些区带为孕震区;(3)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主要断裂带均是逆冲兼走滑断裂,多数位于速度正负异常的过渡区上,且很可能是超壳断裂;(4)从张掖经海原、平凉再向南拐的弧形地带可能就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且预示着阿拉善地块有地台活化的迹象;(5)从层析成像结果中切出的二维速度扰动剖面与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震层析成像 莫霍面 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下载PDF
地震台站综合防雷技术 被引量:10
5
作者 全建军 郑志泓 +7 位作者 郑永通 方传极 陈美梅 刘水莲 赖见深 刘礼诚 陈珊桦 龚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68-178,共11页
雷电危害是影响地震台站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台站进行雷电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雷电的形成、雷击的种类和雷电对数字化前兆地震台站的危害,从配电系统防护、信号线路防护、屏蔽措施和布线防护、接地与等电位连接、雷电预警... 雷电危害是影响地震台站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台站进行雷电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雷电的形成、雷击的种类和雷电对数字化前兆地震台站的危害,从配电系统防护、信号线路防护、屏蔽措施和布线防护、接地与等电位连接、雷电预警、防雷装置维护与管理6个方面对台站雷电防护进行探讨,在实际地震监测中取得较好效果,可以有效减轻雷灾损失,特别是减轻雷电对地震观测技术系统仪器设备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站 雷电 防护技术
下载PDF
岷县漳县M_S6.6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翠芹 沈旭章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8-454,共7页
利用距离2013年岷县漳县地震最近的固定台站岷县台2008-2009年的远震接收函数,确定了该地震震源区及临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表明:岷县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较强,各方位接收函数差异较大,特别是震源区与临近区域... 利用距离2013年岷县漳县地震最近的固定台站岷县台2008-2009年的远震接收函数,确定了该地震震源区及临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表明:岷县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较强,各方位接收函数差异较大,特别是震源区与临近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临近区域的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层,而震源区中下地壳中存在明显的高速区;且震源区地壳平均波速比为1.76,上地壳的波速比仅为1.62。据此推断:震源区是坚硬的上地壳覆盖在较软的中下地壳之上,岷县漳县地震破裂有可能是下地壳流的活动导致上地壳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破裂带 震源区接收函数 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地表流体变化对跨断层形变观测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崔泽岩 张肖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09-112,共4页
对易县台2007—2012年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降雨量及地下水位变化等引起的地表流体变化会引起点位的上升或下沉,这种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并且与降雨量的多少(或地下水位变化)有关。当降雨量呈季节性变化时,水准观测值变化也... 对易县台2007—2012年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降雨量及地下水位变化等引起的地表流体变化会引起点位的上升或下沉,这种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并且与降雨量的多少(或地下水位变化)有关。当降雨量呈季节性变化时,水准观测值变化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季节性变化;当地表流体呈现低值或不规律时,断层变形行为也会失去周期性,因此认为地表流体变化会引起断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观测 地表流体变化 断层变形行为
下载PDF
探索预报大城市直下型灾害性地震的一种技术措施 被引量:3
8
作者 庄灿涛 《国际地震动态》 2002年第8期35-37,共3页
提出了用于大陆地震成因研究的地震层概念。我国大陆的灾害性地震几乎全发生在震源深度为 5~ 2 5km的地震层中 ,因此对地震层物理参数变化的动态监测是地震预报的一个根本办法。到目前为止 ,对大城市直下型灾害性地震区的地震层动态和... 提出了用于大陆地震成因研究的地震层概念。我国大陆的灾害性地震几乎全发生在震源深度为 5~ 2 5km的地震层中 ,因此对地震层物理参数变化的动态监测是地震预报的一个根本办法。到目前为止 ,对大城市直下型灾害性地震区的地震层动态和定量监测还没有好的办法。文章提出用常时精密可控震源监测地震层物理参数的方法 ,指出了它的技术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 常时精密可控震源 动态监测 环保震源 直下型灾害性地震
下载PDF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徐辉龙 叶春明 +2 位作者 丘学林 孙金龙 夏少红 《华南地震》 2010年第S1期10-18,共9页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断裂带西北部为华南亚板块的典型陆壳,地壳厚30km,上地壳下部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埋深约10~18km;断裂带东南部为南海亚板块减薄型陆壳,厚25~28km,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逐渐减薄并最后尖灭。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SE的低速破碎带,宽度6~10km。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滨海断裂带的发震构造属NEE向与NW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NEE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NW向断裂带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海陆联测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1世纪地震预报战略之浅见
10
作者 杨军 《国际地震动态》 2002年第8期6-9,共4页
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从未间断 ,既取得过喜人的预报效果 ,也出现过失望的情景 ,还发生了忧喜参半的尴尬局面。总结以往的预报经验 ,检讨预报战略和策略 ,大有裨益。文章对 2 1世纪地震预报战略的思考归纳为 :确定 1个目标 ,实现 2个突破 ... 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从未间断 ,既取得过喜人的预报效果 ,也出现过失望的情景 ,还发生了忧喜参半的尴尬局面。总结以往的预报经验 ,检讨预报战略和策略 ,大有裨益。文章对 2 1世纪地震预报战略的思考归纳为 :确定 1个目标 ,实现 2个突破 ,完成 3项变革 ,走出 4个误区。 1个目标为 :预报地震震级下限不应小于 5.5级。小于下限的地震预报属于科学研究内容。实现 2个突破 ,即观念突破和理论突破。完成 3项变革 :变监测为探测 ,变宏观为微观 ,变分散为集中。走出 4个误区 :概率性预报误区 ;“以震报震”误区 ;地震断层误区 ;综合预报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地震预报 战略 目标 震级 概率性预报 断层
下载PDF
地震预报思路的再讨论
11
作者 郭增建 《国际地震动态》 2002年第6期1-4,共4页
文中回顾了 1 974年提出的“块、带、源、兆、触、报”六字预报思路 ,并基于近2 0年来的研究对此进行了补充和深化。
关键词 构造块体 地震带 震源 触发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利用断层围陷波资料研究汶川M_S8.0地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译 赖晓玲 《华北地震科学》 2014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汶川地震区不同地段的断层围陷波记录,分析了该地震断层的分段性特征。对断层北东段的关庄测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内破碎带的宽度大约160~180m,地下破碎带的中间与地表破裂的位置对应,并且地下破碎带在断层的两盘边缘较均匀地分... 利用汶川地震区不同地段的断层围陷波记录,分析了该地震断层的分段性特征。对断层北东段的关庄测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内破碎带的宽度大约160~180m,地下破碎带的中间与地表破裂的位置对应,并且地下破碎带在断层的两盘边缘较均匀地分布,反映了北东段的断层倾角较陡,近似直立断层。对断层南西段的虹口测线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内破碎带的宽度大约180~200m,地下破碎带主要分布在地表断层陡坎上盘所对应的地壳内,反映了南西段断层倾角比北东段断层倾角小。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汶川8.0级地震的构造背景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断层围陷波 地震记录 破碎带
下载PDF
两种类型共炮点域相关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可洋 《内陆地震》 2012年第1期17-27,共11页
研究不同偏移方法的成像机理是实现复杂构造高精度成像的前提,研究了两类共炮点域的相关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基于单程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成像方法和基于双程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成像方法,同时对比了它们在计算效率、数据存储量、成... 研究不同偏移方法的成像机理是实现复杂构造高精度成像的前提,研究了两类共炮点域的相关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基于单程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成像方法和基于双程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成像方法,同时对比了它们在计算效率、数据存储量、成像精度、成像机理、速度敏感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共性。以复杂构造模型为例,采用了傅里叶有限差分法(FFD)和逆时成像法(RTM),这两种方法实现了121个共炮点道集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计算结果表明,当速度准确时,两种深度域波动方程成像方法均可以恢复出各个地质反射界面,其中逆时偏移对陡倾角成像效果显著,当速度存在百分比误差和随机扰动情况时,逆时成像结果要差于单程波方法,因此,逆时偏移方法对速度的敏感性较大,且低频噪声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炮点域 单程波成像方法 双程波成像方法 相关型成像条件 叠前逆时偏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断裂几何学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雨帆 宫伟 +3 位作者 罗佳宏 汤兰荣 董非非 查小惠 《华北地震科学》 2017年第4期1-10,共10页
根据P波走时地震数据,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震源重定位及P波速度结构图件结果;并结合水深地形数据、断裂特征资料,绘制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断裂几何学剖面图件;划分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 根据P波走时地震数据,使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震源重定位及P波速度结构图件结果;并结合水深地形数据、断裂特征资料,绘制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70km深度内的断裂几何学剖面图件;划分了西北太平洋俯冲带的断裂级别,一级断裂包括:Itoigawa-Shizuoka构造线(ISTL)、Tartary断裂(TF)、Tartary-Tanakura断裂(TTF)、Tartary-Ishikari断裂(TIF)、东日本海断裂(EJSF)、中央萨哈林—北海道断裂(CHSF)、Abashiri断裂(AF)、千岛盆地南部边界(KBB2)、西鄂霍次克断裂(WOF)、东鄂霍次克断裂(EOF);二级断裂包括:中央构造带(MTL)、Hatagawa构造线(HTL)、日本盆地边界(JBB1、JBB2)、北海道断裂(R8断裂、R9断裂、R10断裂、R11断裂、R12断裂、R13断裂)、千岛盆地北边界(KBB1)、东萨哈林断裂(ESF)、鄂霍次克海断裂(S1断裂、S2断裂、S3断裂)、堪察加半岛断裂(Ka1断裂、Ka2断裂、Ka3断裂、Ka4断裂);三级及以上断裂数量较多,如逆断性质的R1~R7断裂、R14~R25断裂以及正断性质的N1~N4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沟 千岛-堪察加海沟 地震层析成像 断裂几何学特征 断裂分级
下载PDF
廊固凹陷韩村断裂活动性探测与研究
15
作者 朱坤静 彭远黔 《山西地震》 2020年第1期14-20,共7页
在廊坊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中(2008-2013)布设4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探测韩村断裂。该文对浅层地震勘探数据进行重新处理,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清晰地显示出韩村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结合石油地震、深地震反射资料,获得韩... 在廊坊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中(2008-2013)布设4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探测韩村断裂。该文对浅层地震勘探数据进行重新处理,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清晰地显示出韩村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结合石油地震、深地震反射资料,获得韩村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研究表明,断裂在浅部为一条视倾角较陡的正断层,上断点埋深160~170 m,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在深部,韩村断裂归并到向西倾的牛坨镇断裂上,在深约9.5 km左右终止在结晶基底T G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村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深部构造特征
下载PDF
基于TPACK理论的地震灾害教学研究
16
作者 吴雪扬 董瑞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第29期191-191,共1页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概念框架有效地解决了当前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为了研究在中国课堂教学中TPACK的应用效果,以高中地理的地震灾害学习为例,提出TPACK框架下的地震灾害教学设计。通过该教学设计研究的实施提...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概念框架有效地解决了当前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为了研究在中国课堂教学中TPACK的应用效果,以高中地理的地震灾害学习为例,提出TPACK框架下的地震灾害教学设计。通过该教学设计研究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ACK 地震灾害教学 灾害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