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季风环流与臭氧时空分布变化关系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余珂 朱珠 +2 位作者 柴文咪 王卫国 王颢樾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利用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搭载在美国环境监测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数据和NCEP气象资料,在夏季风环流指数定义方法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南亚区域冬季风环流指数,并分别计算了南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环... 利用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搭载在美国环境监测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数据和NCEP气象资料,在夏季风环流指数定义方法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南亚区域冬季风环流指数,并分别计算了南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环流指数.结合冬夏两季环流的强弱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等方法,探讨了环流异常形势下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南亚夏季纬向环流与经向环流的强度变化存在一致性,冬季经向环流与纬向环流的强度变化差异较大.(2)南亚臭氧柱总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且近13年来臭氧柱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3)夏季(冬季)风环流指数与对流层中低(中高)层和平流层中低层臭氧的相关性显著,但夏季平流层和对流层的相关趋势相反.(4)夏季风环流增强对应青藏高原-伊朗高原上空及南侧区域的上升运动增强,对臭氧的输送作用是造成对流层臭氧分布呈现差异的原因.(5)冬季风环流强弱期的垂直上升和下沉运动中心的移动,以及南北向、东西向气流交汇区的差异是造成臭氧分布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臭氧监测仪(OMI)卫星数据 南亚季风环流指数 合成差异分析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2016—2021年呼和浩特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朝宝 马秀枝 +1 位作者 萨日盖 武玉龙 《内蒙古气象》 2023年第1期14-19,共6页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气O_(3)的污染不容忽视。文章以呼和浩特市2016—2021年大气O_(3)浓度为研究对象,结合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大气O_(3)浓度年际、季节以及月份动态特征规律,探讨大气O_(3)浓度与...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气O_(3)的污染不容忽视。文章以呼和浩特市2016—2021年大气O_(3)浓度为研究对象,结合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大气O_(3)浓度年际、季节以及月份动态特征规律,探讨大气O_(3)浓度与关键影响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大气O_(3)作为空气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在逐年增加;6年间O_(3)浓度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以-0.02μg·m^(-3)的年均速率变化;O_(3)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O_(3)月平均浓度呈倒“V”形单峰变化,主要在6—8月浓度较高,12月浓度最低,O_(3)浓度超标日主要集中在6、7月;O_(3)浓度与气象要素呈密切关系,在非采暖期,O_(3)-8 h浓度与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具有正相关趋势,与日平均气压、日平均相对湿度以及平均风速具有负相关趋势,降水对大气O_(3)的消除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呼和浩特市 时间变化 气象要素
下载PDF
2001年春季临安地区对流层臭氧异常增加的一次过程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崔宏 赵春生 +4 位作者 郑向东 郑永光 秦瑜 陈尊裕 陈鲁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9-266,共8页
20 0 1年春季在临安 (30 30°N ,119 75°E)进行的臭氧垂直探测发现 ,从 3月 2 5到 31日有一次明显的臭氧异常增加过程 ,其中尤以 2 9日和 30日对流层上层的臭氧异常增加最具代表性。结合分析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演变和高空位... 20 0 1年春季在临安 (30 30°N ,119 75°E)进行的臭氧垂直探测发现 ,从 3月 2 5到 31日有一次明显的臭氧异常增加过程 ,其中尤以 2 9日和 30日对流层上层的臭氧异常增加最具代表性。结合分析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演变和高空位势涡度的变化表明 ,这是一次显著的平流层空气由上向下穿过对流层顶深入对流层的下传过程 ,此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与冷空气南下的天气过程和副热带急流、极锋急流移动造成的辐合下沉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臭氧 过程分析 异常 临安地区 春季 高空气象要素 副热带急流 垂直探测 位势涡度 结合分析 对流层顶 天气过程 交换过程 下沉运动 平流层 代表性 冷空气 上层 辐合 极锋
下载PDF
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电化学测量 被引量:19
4
作者 孔琴心 王庚辰 +3 位作者 刘广仁 顾志芳 万小伟 白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36-640,共5页
用球载电化学O_3探空仪于1990年6月20日测量了0—32km高度范围内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具有多层次结构,在25km附近臭氧分压达最大值.从臭氧廓线推算出大气柱臭氧总含量为327.8D.U.
关键词 大气 臭氧 电化学 分布 测量
下载PDF
清洁地区气象因子与地面O_3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丁国安 罗超 +3 位作者 汤洁 刘奇俊 房秀梅 吴凡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50-355,共6页
文章分析了地面O3和不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资料取自1991年8~11月在浙江临安本底站进行的中美大气化学联合考察。结果表明总辐射强弱是决定地面O3浓度的关键因子之一。
关键词 地面 臭氧 气象因子 总辐射 清洁地区
下载PDF
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测量平流层臭氧 被引量:27
6
作者 胡欢陵 王志恩 +1 位作者 吴永华 周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01-708,共8页
我们研制了一台紫外差分吸收(UV-DIAL)激光雷达,用于18~45km高度的平流层臭氧垂直廓线的长期监测。位于合肥的这一激光雷达于1996年8月全面建成并投入常规运行。本文将给出该激光雷达系统的结构和平流层臭氧测量... 我们研制了一台紫外差分吸收(UV-DIAL)激光雷达,用于18~45km高度的平流层臭氧垂直廓线的长期监测。位于合肥的这一激光雷达于1996年8月全面建成并投入常规运行。本文将给出该激光雷达系统的结构和平流层臭氧测量数据处理。给出的一些测量结果和与其他手段测量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激光雷达对平流层臭氧能够进行可靠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臭氧 平流层 紫外差分吸收
下载PDF
中国地区臭氧前体物对地面臭氧的影响 被引量:81
7
作者 漏嗣佳 朱彬 廖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1-459,共9页
利用GEOS-Chem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研究中国地区NOx和两类VOCs对O3质量浓度分布及其化学机理的影响。研究表明,NOx的减少会使得中国西部O3质量浓度显著降低,但在冬季NOx的减少会使得东北、华北地区O3质量浓度上升。而京津唐地区由于VOCs... 利用GEOS-Chem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研究中国地区NOx和两类VOCs对O3质量浓度分布及其化学机理的影响。研究表明,NOx的减少会使得中国西部O3质量浓度显著降低,但在冬季NOx的减少会使得东北、华北地区O3质量浓度上升。而京津唐地区由于VOCs/NOx比值偏低,不能通过单一减少NOx来控制O3质量浓度。VOCs排放的减少会使得我国东部地区O3质量浓度大幅减少,其中人为VOCs的减少能降低我国东部地面O3质量浓度,而生物VOCs的减少只能在夏秋季有效减少我国东部地区35°N以南区域的地面O3质量浓度。控制地面O3质量浓度时,中国西部主要考虑NOx的减排,东部35°N以北主要考虑AVOCs的减排,而30~35°N应同时考虑AVOCs和BVOCs的减排,在30°N以南的地区,则需要全面考虑NOx和VOCs的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O3 NOx 人为VOCs 生物VOCs
下载PDF
2001年春季临安、昆明和香港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郑永光 陈鲁言 +3 位作者 陈尊裕 崔宏 郑向东 秦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利用 2 0 0 1年 3月到 4月上旬在中国临安、昆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臭氧探测获得的资料 ,对这 3个地点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发现 3个地点的臭氧分布特征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其主要不同点有 ,最大臭氧分压和所处... 利用 2 0 0 1年 3月到 4月上旬在中国临安、昆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臭氧探测获得的资料 ,对这 3个地点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发现 3个地点的臭氧分布特征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其主要不同点有 ,最大臭氧分压和所处高度不同 ;临安 10~ 16km高度的臭氧浓度远远大于昆明与香港 ;在对流层低层 ,香港有一特别突出的高臭氧浓度层 ,昆明次之 ;临安对流层的中上层没有像昆明和香港出现的臭氧低值区现象。根据NCEP分析资料给出的 2 0 0 1年 3月的背景大气环流特征表明不同的大气环流有不同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 ,临安地区易受北方冷气团的影响 ,昆明和香港则受低纬度暖湿气团影响较大 ;对流层高层的副热带急流对 3个地点臭氧垂直分布也有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垂直分布 对比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地面和低层大气臭氧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肖辉 沈志来 +1 位作者 黄美元 吴玉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21-628,共8页
本文介绍了1987—1989年在以重庆、成都和贵阳三地区为代表的西南地区进行了地面和低层大气臭氧的观测结果,给出了该地区大气臭氧时空分布的一些特征.分析表明,成都、重庆和贵阳等地区O_3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但都与前体... 本文介绍了1987—1989年在以重庆、成都和贵阳三地区为代表的西南地区进行了地面和低层大气臭氧的观测结果,给出了该地区大气臭氧时空分布的一些特征.分析表明,成都、重庆和贵阳等地区O_3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但都与前体污染物特征以及日照强度、大气层结稳定度.天气过程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层 日变化 污染物 低层大气
下载PDF
近十五年全球臭氧变化 被引量:24
10
作者 任福民 王梅华 +2 位作者 周秀骥 李维亮 史久恩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85-492,共8页
利用卫星观测臭氧总含量TOMS(第7版)资料,在剔除季节变化后对全球60°S-60°N范围首先进行了沿纬度分布的线性趋势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自本世纪70年代末,各纬带上的臭氧总量都呈下降趋势,强度随纬度升高... 利用卫星观测臭氧总含量TOMS(第7版)资料,在剔除季节变化后对全球60°S-60°N范围首先进行了沿纬度分布的线性趋势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自本世纪70年代末,各纬带上的臭氧总量都呈下降趋势,强度随纬度升高而加剧,并发现总体上北半球臭氧的下降趋势较南半球更加明显;同时证实了准两年振荡是臭氧变化中除年周期外最显著的周期。并对臭氧变化中的准两年振荡作了遥相关分析;发现准两年振荡在强度和位相上基本呈纬向分布并主要表现出赤道对称的特征。135~170°E地区臭氧总量变化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原因可能是这一地区常年频繁出现的对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臭氧层 臭氧变化 准两年振荡
下载PDF
上海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彭丽 高伟 +2 位作者 耿福海 冉靓 周厚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上海市宝山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臭氧探空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臭氧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化学和动力输送作用影响控制。光化学作用对臭氧分布的影响在边界层和平流层中上层非常明显。边界层内臭氧浓度呈正梯度变化,...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上海市宝山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臭氧探空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臭氧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光化学和动力输送作用影响控制。光化学作用对臭氧分布的影响在边界层和平流层中上层非常明显。边界层内臭氧浓度呈正梯度变化,受气温、辐射、水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边界层臭氧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在26 km以上的平流层中上层,光化学作用使得夏季平流层中上层臭氧浓度最高,冬季反之。动力输送过程对于对流层上层至平流层低层10-17 km高度影响显著,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使得春季该层臭氧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垂直分布 光化学作用 动力输送 臭氧积分浓度
下载PDF
近33a来北半球大气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郭世昌 黎成超 +5 位作者 郭漪然 陈艳 张秀年 黎海凤 李豪杰 常有礼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9-326,共8页
利用ECMWF的再分析资料,研究近33 a来北半球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⑴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⑵最近19 a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臭氧都有微弱回升的趋势,回升... 利用ECMWF的再分析资料,研究近33 a来北半球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⑴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⑵最近19 a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臭氧都有微弱回升的趋势,回升趋势最大在东亚地区,达到0.057 9 DU/a;⑶自1993、1994年以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冬季臭氧总量都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最大在北极地区,为1.157 7DU/a;⑷前期(1979—1994年)四个季节的北半球中高纬基本上都为下降趋势,春季俄罗斯中北部地区下降趋势最大,为4.5 DU/a,而在后期(1994—2011年)冬季挪威、瑞典、芬兰及其周边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区域上升趋势最大,为1.8 DU/a;⑸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下降趋势最大的层次都是10 hPa,北美地区下降速率最快,为1.641×10-8/a,而这4个区上升趋势最大的层次是3 hPa,北极地区上升速率最快,为3.843×10-8/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大气臭氧 趋势变化 季节变化 垂直分布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与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闯 田文寿 +5 位作者 田红瑛 霍彦峰 舒建川 谢飞 宣越健 万小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5-303,共9页
利用臭氧和温度探空廓线,结合NCEP/NCAR资料、TOMS臭氧总量卫星观测资料和NOAA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附近臭氧垂直分布的因子和过程。结果表明,动力过程是影响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分布的主要因... 利用臭氧和温度探空廓线,结合NCEP/NCAR资料、TOMS臭氧总量卫星观测资料和NOAA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附近臭氧垂直分布的因子和过程。结果表明,动力过程是影响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特别是中高纬度高臭氧浓度的空气向南入侵会导致高原上空臭氧浓度的升高,影响高原上空臭氧低谷的范围大小和形态;尽管大气化学过程对高原上空的平流层下层臭氧垂直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高原上空的平流层臭氧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还发现,对流层上层的强反气旋系统,特别是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边缘有明显的平流层空气向对流层入侵,从而导致对流层内臭氧浓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臭氧分布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反气旋
下载PDF
北半球臭氧总量与平流层环流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郑光 吴统文 +1 位作者 贺慧霞 瞿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本文利用北半球30年臭氧资料分析了臭氧总量变化与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1)臭氧总量和平流层大气环流一样季节变化很明显。冬半年与平流层极涡对应的是极地臭氧高值区;夏半年与极地高压区对应的是极地臭氧低值区。(2)北半球臭氧... 本文利用北半球30年臭氧资料分析了臭氧总量变化与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关系,发现:(1)臭氧总量和平流层大气环流一样季节变化很明显。冬半年与平流层极涡对应的是极地臭氧高值区;夏半年与极地高压区对应的是极地臭氧低值区。(2)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形势由冬到夏转换的时间和平流层中低层大气环流(由极涡转换为极地高压)的转换时间都出现在5—6月;由夏到冬前者出现在10—11月比后者(出现在9—10月)迟1月。(3)全年内北半球各纬带的臭氧总量都随平流层超长波振幅的增减而增减,两者均为正相关。(4)平流层突发性增温前期(前两个月)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与该月多年平均分布有显著差异。(5)从增温前2个月到增温当月,增温地区的臭氧总量中心强度每月都以20%以上的增长率增加;从增温前期到增温后期(后两个月),增温地区的臭氧总量始终保持10%以上的负距平,即突发性增温出现在臭氧总量长期持续负距平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总量 平流层 环流 北半球
下载PDF
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春夏季臭氧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天航 银燕 +6 位作者 高晋徽 陈魁 肖辉 安俊琳 严家德 李爱华 陈建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3-698,共16页
利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对2008年4月18日-7月28日和2009年5月19日-8月20日在黄山光明顶的两次外场观测中臭氧(O3)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O3的质量浓度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5、6和7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7.7... 利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对2008年4月18日-7月28日和2009年5月19日-8月20日在黄山光明顶的两次外场观测中臭氧(O3)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O3的质量浓度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5、6和7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7.73、101.93和68.02μg·m^-1,其中5月和6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相对于国内其他本底站(除上甸子外)以及南极地区高出25~60Iμg·m^-1,7月与其他地区质量浓度相差较少。该地区的0,质量浓度相对于其他地区整体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高质量浓度超标事件发生的次数很少,只占总观测时间的3.9%。质量浓度EI最大值多出现在夜间21时一次日06时(北京时间,下同),呈多峰分布,并且变化幅度很小,在15—20μg·m^-1,通过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当地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和晴空湍流等要素的变化发现,O3质量浓度和对流层顶折叠现象有关。不同天气条件下,其质量浓度在晴天最高,雨天最低,雾天和阴天在二者之间。臭氧质量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其他污染气体(CO、N0和NO3)浓度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而与风速相关性相对较弱;5月北面来风占主导,各风向所对应的O3质量浓度分布较均匀,而6月和7月西南风占主导,北面来向的风对应的质量浓度要高于南面来向。在利用KZ过滤器将O3原始数据分解成不同组份后,发现当地O3质量浓度整体上受低频组份(CBL组份)的控制,其余各高频组份(CSY、CDU和CID组份)只是会使其质量浓度在基准线附近波动。随后对发生在2009年5月28—31日和6月12—15日期间的两次0,质量浓度超标事件中CSY、CDU和CID对基线的贡献做了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光明顶 臭氧 平流层和对流层交换 KZ过滤器 位涡 晴空湍流
下载PDF
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异常低值监测和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维和 张艳 +3 位作者 李晓静 张兴赢 郑照军 刘瑞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0-317,共8页
利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FY-3A)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连续监测全球臭氧总量分布的遥感数据,分析后发现,自2011年3月初开始,北极地区臭氧总量急剧下降,形成一个臭氧低值区,3月中旬低值区中心部分... 利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FY-3A)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连续监测全球臭氧总量分布的遥感数据,分析后发现,自2011年3月初开始,北极地区臭氧总量急剧下降,形成一个臭氧低值区,3月中旬低值区中心部分臭氧总量日平均值只有同期的一半左右。分析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及国外卫星1979—2011年北极地区春季臭氧监测结果与北极平流层低层极涡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总量异常低值是极冷的极涡引起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极春季臭氧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北极春季臭氧总量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北极极涡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卫星 北极臭氧异常低值 极涡 臭氧洞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臭氧洞期间O_3廓线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松 周秀骥 +1 位作者 郑向东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8-82,共5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5年臭氧洞期间在中山站用Brewer臭氧仪通过Umkehr(逆转)方法观测和反演得到大气臭氧垂直高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与O3洞闭合后及1995年1~3月的O3廓线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还与国外测...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5年臭氧洞期间在中山站用Brewer臭氧仪通过Umkehr(逆转)方法观测和反演得到大气臭氧垂直高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与O3洞闭合后及1995年1~3月的O3廓线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还与国外测站的资料进行了对比,指出南极臭氧洞期间大气臭氧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平流层下层(14~25km),这说明发生在平流层气溶胶冰晶云(PSC)表面的非均相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14~25km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臭氧洞 臭氧廓线 观测研究
下载PDF
近地面O_3变化化学反应机理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2
18
作者 杨昕 李兴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7-438,共12页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 M M5) 及区域化学模式( R A D M) 对中国地区近地面 O3 变化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了近地面 O3 变化与其主要前体物 N M H C( 非甲烷烃) 、 N Ox 、 C O 等之间复...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 M M5) 及区域化学模式( R A D M) 对中国地区近地面 O3 变化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了近地面 O3 变化与其主要前体物 N M H C( 非甲烷烃) 、 N Ox 、 C O 等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关系。主要结论为:(1) 污染地区近地面 O3 变化主要受光化学作用控制;而清洁地区地面 O3〗变化主要受大气背景 O3 浓度影响。(2) N M H C和 N Ox 的变化对 H O2 和 O H 自由基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O3 的反馈作用对自由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3) 在高 N Ox 污染地区的地面上空可能出现高 O3 污染。(4) 在 O3 光化学反应机理中同样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臭氧 化学反应机理 数值研究 臭氧 中国
下载PDF
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和气溶胶的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煜 郭彩丽 +1 位作者 李维亮 周秀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8-945,共8页
通过分析SAGEⅡ资料,发现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存在递减趋势,15—50 km臭氧的变化对臭氧总量变化贡献最大,其中25—50 km和15—25 km两层的贡献大致相当。通过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地区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对比,清楚地看出:两地臭氧总量变化的... 通过分析SAGEⅡ资料,发现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存在递减趋势,15—50 km臭氧的变化对臭氧总量变化贡献最大,其中25—50 km和15—25 km两层的贡献大致相当。通过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地区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对比,清楚地看出:两地臭氧总量变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在15—25 km臭氧变化不同所致。5—7月臭氧变化趋势的情况与年平均的变化类似,两地臭氧变化的差异主要在平流层低层,即15—25 km。青藏高原平流层气溶胶面密度的时间变化序列显示:大的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平流层气溶胶具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可持续6年左右。从1997年至今,青藏高原18—25 km气溶胶面密度增加,最大的增长出现在23 km,每年大约增长4%—5%。而在16—17 km气溶胶的面密度出现减少趋势。与此同时,在37 km以下,青藏高原的温度出现递减的趋势,而且其递减速度比中国东部地区快;在37—50 km,温度出现增加的趋势,青藏高原的增温也比中国东部地区快。青藏高原平流层低层气溶胶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都将增强该区域非均相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平流层 臭氧 气溶胶 温度
下载PDF
WACCM3对夏季青藏高原臭氧谷双心结构的模拟性能评估! 被引量:13
20
作者 万凌峰 郭栋 +2 位作者 刘仁强 施春华 苏昱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6,共10页
利用全大气气候通用模式WACCM3对青藏高原夏季臭氧谷(OV)的双心结构进行了模拟。通过模式输出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MLS卫星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模式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WACCM3能模拟出青藏高原夏季OV的双心结构,尤其... 利用全大气气候通用模式WACCM3对青藏高原夏季臭氧谷(OV)的双心结构进行了模拟。通过模式输出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MLS卫星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模式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WACCM3能模拟出青藏高原夏季OV的双心结构,尤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UTLS)的OV中心位置模拟较好,强度偏强。平流层上部的OV模拟较差,中心偏东,强度偏强。因为WACCM3对夏季高原邻近地区上空UTLS区的环流尤其是南亚高压模拟较好,而UTLS区的臭氧损耗的主要原因是动力输送作用,所以模拟效果好。上部OV模拟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环流场模拟不佳导致了氯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分布模拟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臭氧谷 双心结构 WACCM3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