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波列对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年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3
1
作者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27-734,共8页
利用1980~1988年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指出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际变化,同时它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当夏季东北亚阻... 利用1980~1988年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指出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际变化,同时它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当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频发时,江淮地区降水偏多;而当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维持日数少时,江淮地区降水偏少。为考察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我们分析了全球海温异常,并利用合成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模拟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亚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影响。最后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的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波列是产生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 遥相关型 东北亚阻塞高压 年变化
下载PDF
2003年淮河流域异常降水期间副热带高压的特征 被引量:35
2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刘还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401,共9页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太副高相对偏北并且相对稳定;西太副高活动呈现出南北移动和东西进退的特征,但是东西进退明显于南北移动;副高脊...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3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太副高相对偏北并且相对稳定;西太副高活动呈现出南北移动和东西进退的特征,但是东西进退明显于南北移动;副高脊线从低层到高层向北倾斜,并且在副高脊线附近的低层以下沉运动为主,在其上层以上升运动为主;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双阻型的建立、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以及热带异常活跃的对流,均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相对稳定;淮河流域异常的持续降水,加强了对流潜热的释放,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副高 OLR 西风急流 热带对流 潜热
下载PDF
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演变规律的分析和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马福慧 胡伯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15-20,共6页
根据卫星观测的OLR(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涝年的异常特征及持续性。结果表明,密切关注11月—2月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分布特征和3—6月赤道辐合带南侧低纬洋面积云... 根据卫星观测的OLR(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全球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涝年的异常特征及持续性。结果表明,密切关注11月—2月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分布特征和3—6月赤道辐合带南侧低纬洋面积云对流的强弱,是预报长江流域特大洪涝发生的重要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 高压 赤道 辐合带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期变化的数值试验 Ⅰ.青藏高原热源的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巩远发 纪立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6-112,共7页
用一个全球谱模式作数值试验研究了1979年6月中旬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中期天气过程中青藏高原热源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副高北侧锋区的形成、锋区的强度以及与锋区对应的对流层中上层西风急... 用一个全球谱模式作数值试验研究了1979年6月中旬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中期天气过程中青藏高原热源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副高北侧锋区的形成、锋区的强度以及与锋区对应的对流层中上层西风急流的强度有较大的影响,有高原热力作用时,锋区和西风急流的强度都很强,反之则很弱;另外还发现青藏高原感热和潜热作用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的天气过程中,孤立起来讨论其各自的相对重要性不太合符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试验 副热带高压 感热 潜热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冬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变异的关键区 被引量:2
5
作者 严华生 万云霞 程建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3-650,共8页
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1951~2001年500hPa高度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有三个区域(180°E~150°W,45~60°N;70~100°W,45~75°N;60~100°E,65~80°N)方差最大,是大气环流发生变... 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1951~2001年500hPa高度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有三个区域(180°E~150°W,45~60°N;70~100°W,45~75°N;60~100°E,65~80°N)方差最大,是大气环流发生变异的关键区。各个关键区平均高度的变化和不同的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相关关系不同,与同期500hPa高度场之间的线性相关较密切,能代表同期500hPa高度场约88%的变化,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后期3~4月的500hPa大气环流的变化情况,对后期大气环流的演变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但时间间隔越大,可预报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北半球 高度场 关键区
下载PDF
南亚高压多年平均变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蕾 毛文书 +1 位作者 高楷祥 雷天行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55-161,共7页
为了掌握南亚高压活动变化的一般规律,为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新的预报思路。利用Fortran数据处理及DrADS等绘图工具处理1960~2010年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5°×2.5°经纬网格,并依据... 为了掌握南亚高压活动变化的一般规律,为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新的预报思路。利用Fortran数据处理及DrADS等绘图工具处理1960~2010年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5°×2.5°经纬网格,并依据大气环流观测事实及天气学原理,系统地分析了南亚高压多年平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强度、中心位置经纬度及东伸脊点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具体表现如下:从当年1—7月一翌年1月,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呈由弱-最强-弱的波动变化特征;冬季南亚高压主体位于西太平洋,而在春季北跳上亚洲大陆,但未形成闭合高压中心,夏季南亚高压主体位于亚欧大陆-西太平洋,成为100hPa上最强大最稳定的闭合环流系统;冬季,其主体位置东退至120。E以东的洋面。南亚高压初次形成闭合中心的时间为5月第1侯;初次上青藏高原的平均时间是6月第1候;退出亚洲大陆的时间为11月第2侯。南亚高压东伸脊点的东西位移在夏季的7月和8月也有周期为10天左右的明显振荡周期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气候特征 南亚高压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长波稳定性的季节变化
7
作者 吕克利 农尚尧 蒋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利用多层模式导得了多层斜压大气中的斜压不稳定的必要条件,还利用迭代-还原法计算了春夏秋冬实际基流上不稳定波的增长率。结果显示,长波扰动的增长率及其不稳定波的波长范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增长率最大,不稳定波的波长范围也最宽... 利用多层模式导得了多层斜压大气中的斜压不稳定的必要条件,还利用迭代-还原法计算了春夏秋冬实际基流上不稳定波的增长率。结果显示,长波扰动的增长率及其不稳定波的波长范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增长率最大,不稳定波的波长范围也最宽,春季次之,夏季最弱;β参数对长波不稳定起稳定化作用,它减小不稳定波的增长率,缩小不稳定波的波长范围;Froude数的影响与β参数相反,它对长波起不稳定化作用.地形的存在,使不稳定波的波长范围缩小,对增长率的影响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 季节变化 稳定性 大气
下载PDF
西伯利亚高压特征指数及其变率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侯亚红 杨修群 +1 位作者 李刚 王茜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6-330,共5页
使用1948—2005年的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根据海平面气压场的演变特征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面积、中心强度、中心经度和中心纬度4个特征指数,通过分析西伯利亚高压的特征指数,揭示了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5年... 使用1948—2005年的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根据海平面气压场的演变特征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面积、中心强度、中心经度和中心纬度4个特征指数,通过分析西伯利亚高压的特征指数,揭示了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5年,西伯利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表现出随时间变化先减弱、缩小,后又振荡增强、加大的趋势。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变化趋势是先西撤、后东进,1999年后又西撤。另外,西伯利亚高压是随时间向南推进的。西伯利亚高压各指数异常变率存在不同的变化周期。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和中心强度距平指数存在周期为24 a和14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和周期分别为8 a左右和4~6 a的年际振荡;中心经度和纬度距平指数都存在周期为准30 a及12~14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同时还存在周期为8 a和3~6 a的显著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异常变化 面积指数 中心强度指数 中心经度指数 中心纬度指数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and Heat Preference of the South Asia High 被引量:32
9
作者 钱永甫 张琼 +1 位作者 姚永红 张学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821-836,共16页
By use of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is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level atmospheric temperatures, the ... By use of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is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level atmospheric temperatures, the visible heat sources, and the diabatic heating rates in the whole atmospheric column o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AH are discuss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H has two seasonal balancing modes, one of which is the land high in summer and the other the ocean high in winter. The land high itself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tterns as well, that is the Tibetan high and the Iranian high. Heating fields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AH. The SAH is a warm high and its center has the property of heat preference, usually locating over or moving to an area with relatively larger heating rates. The annual cycle of the SAH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easonal process of the latent and sensible heating in South Asia. Strong shortwave radiative heating in the north at high latitudes and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lso has an effects on the northward mov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AH. The cooling effect of infrared radia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in weakening the S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outh Asia high seasonal balancing modes seasonal variation heating fields mechanism study
下载PDF
RCP8.5情景下未来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海表温度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元元 雒佳丽 +1 位作者 王飞洋 李申涛 《干旱气象》 2022年第5期804-813,共10页
热带太平洋是大气对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响应最活跃的地带之一,了解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响应的变化特征有助于全面了解大气环流、ENSO、季风爆发、台风活动甚至平流层的物理、动力学过程。利用CMIP5的GFD... 热带太平洋是大气对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响应最活跃的地带之一,了解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响应的变化特征有助于全面了解大气环流、ENSO、季风爆发、台风活动甚至平流层的物理、动力学过程。利用CMIP5的GFDL-ESM2G和CMCC-CESM模式研究未来RCP8.5排放情景下,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6—2100年热带太平洋SST逐年增加,而2080—2100年热带太平洋SST与对流活动、2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垂直速度异常的相关性较2006—2030年明显减弱,预示未来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可能减弱。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减弱进一步导致平流层温度对未来热带太平洋SST增加的响应减弱。CAM5的敏感性试验结果亦证实了未来热带太平洋海域大气对SST变暖的响应可能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热带太平洋区域平均SST从2006—2030年的27.4℃增加至2080—2100年的29.4℃。已有研究表明,当热带太平洋SST在27.5℃附近时,深对流活动会随着SST增加而线性加强,而当SST超过28℃时,SST的增加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变小。因此,未来热带太平洋SST超过28℃,SST的持续增加对对流活动的影响变小,从而导致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海表温度 大气 平流层温度
下载PDF
ON THE KEY REGIONS OF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S OVER NORTHERN HEMISPHERE IN WINTER
11
作者 严华生 万云霞 程建刚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5年第1期23-30,共8页
Variance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a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circulation at 500 hPa. In winter, there are three regions (180°E – 150°W, 45°N – 60... Variance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a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circulation at 500 hPa. In winter, there are three regions (180°E – 150°W, 45°N – 60°N, 70°W – 100 °W,45°N – 75°N, 60°E – 100°E, 65°N – 80°N) whose variations are strong. Those regions are the key regions in whic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an change. Those regions are correlated to some teleconnections and can present a part of variations of 500 hPa to some degree. The linear contemporary correlation between those regions and the height at 500 hPa is significant. Those regions can account for 88 % of variations of concurrent height at 500 hPa. Those regions can present and forecast some variations to some degree in March and April. The longer the time interval, the worse the forecast effect will b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Q1, Q2 and the SST are weak in the western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位势海拔 北半球 冬季 气压观测 数据统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