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上的雹云特征 被引量:56
1
作者 王令 郑国光 +3 位作者 康玉霞 房文 卞素芬 许焕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87,i0001,共8页
不同的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和社会影响差别很大。通过对北京地区2001年和2002年出现的32次降雹时伴随出现的天气现象分类和对雹云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图像特征的分析统计,得出“大风区”、“中气旋”是经常出现降雹的多普勒径向... 不同的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和社会影响差别很大。通过对北京地区2001年和2002年出现的32次降雹时伴随出现的天气现象分类和对雹云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图像特征的分析统计,得出“大风区”、“中气旋”是经常出现降雹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大风区”常伴随出现强风冰雹,而“中气旋”则常伴随出现暴雨冰雹,这对于判别冰雹云产生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是有指示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多普勒天气雷达 径向速度特征 临近预报
下载PDF
双偏振天气雷达测雨误差及水凝物识别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郑佳锋 张杰 +2 位作者 朱克云 高细桥 张涛 《气象科技》 2014年第3期364-372,共9页
利用北京2011年12次降雨过程的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和自动站雨量资料,统计了不同雨强下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传播相移率KDP、相关系数ρhv值分布,重点对4种雷达测雨方程的测雨效果和误差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实例分析了双偏振产... 利用北京2011年12次降雨过程的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和自动站雨量资料,统计了不同雨强下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传播相移率KDP、相关系数ρhv值分布,重点对4种雷达测雨方程的测雨效果和误差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实例分析了双偏振产品在水凝物识别中的应用。得到了如下结论:①随着雨量的增强,ZDR、KDP和ρhv逐渐变大;冰雹对应的ZDR为负值,KDP比大雨大但小于暴雨;小雨到暴雨ρhv都超过0.90,冰雹的平均ρhv最小,仅为0.804。②对于4种雷达测雨方程,在小中雨时均高估了雨强,在大雨时均低估了雨强,但3种含KDP、ZDR的测雨方程比I-ZH方程的低估误差要小,在短时暴雨时,这3种方程的估测效果有明显的提高,4个方程中I-KDP-ZDR方程的估测效果最优,稳定性最好。③水凝物识别实例分析表明,利用双偏振产品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判断冰雹等水凝物,能清晰地揭示出零度层亮带上下的水凝物相态并判断出零度层亮带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天气雷达 雨量估测 水凝物识别
下载PDF
水平风作用下雨滴水平速度的数值仿真 被引量:3
3
作者 苏小勇 高太长 +1 位作者 刘西川 赵世军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2-288,共7页
为了研究雨滴在水平风作用下的水平移动情况,在分析水平风作用下雨滴受力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曳力系数与雷诺数对应关系的研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别对海平面大气条件和不同大气条件下雨滴水平运动速度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当有水平风... 为了研究雨滴在水平风作用下的水平移动情况,在分析水平风作用下雨滴受力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曳力系数与雷诺数对应关系的研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别对海平面大气条件和不同大气条件下雨滴水平运动速度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当有水平风作用时,雨滴的水平运动速度不等于风的速度,而是随雨滴直径和水平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在水平风作用下,雨滴的水平移动速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小于15 s)达到一个稳定的值;在水平风速相同的情况下,气压越高、温度越低,雨滴达到平衡时的水平移动末速度相对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些结论对基于图像采集原理的光学降水自动观测仪器进行雨滴图像拼合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 水平风 速度 曳力系数 数值仿真
下载PDF
使用物理方法反演中国陆地雨强和水凝物垂直结构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小兰 程明虎 +1 位作者 马启明 张乐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7-463,共17页
使用MM5模式模拟了11个降水个例,获得中国陆地的降水廓线,由蒙特卡罗辐射传输模式计算其上行辐射亮温,构成初始云-辐射数据库。采用对照表方法从中获得Db_m1和Db_m2两个数据集,作为GPROF反演算法的先验数据集。对2007年7月的3次强降水... 使用MM5模式模拟了11个降水个例,获得中国陆地的降水廓线,由蒙特卡罗辐射传输模式计算其上行辐射亮温,构成初始云-辐射数据库。采用对照表方法从中获得Db_m1和Db_m2两个数据集,作为GPROF反演算法的先验数据集。对2007年7月的3次强降水过程的地面雨强进行反演,与微波成像仪(TMI)及NESDIS、GSCAT、PCT-SI 3种经验算法反演的雨强比较,发现Db_m2参与反演的地面雨强和TMI的反演结果比较接近,效果明显优于Db_m1获得的反演结果,甚至优于3种经验算法的反演结果。使用测雨雷达、地面S波段雷达反演的雨强分别检验上述各算法反演雨强的综合效果,表明Db_m2和TMI反演的结果综合效果较好,经验算法中以PCT-SI综合指数法效果比较好。数据集Db_m2参与反演的可降水在垂直分布和含量上与TMI反演的结果非常一致,与地面雷达反演的液态水含量也较接近;而云水、云冰和可降冰与TMI反演结果在垂直高度分布上较接近,含量上高于TMI的结果。使用数据集Db_m1反演的4种水凝物垂直结构与使用Db_m2的结果在垂直分布上基本一致,可降水含量略低一些,云水含量有时偏低。综上,研究使用数据集Db_m1和Db_m2对地面雨强的反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反演的水凝物结构与TMI反演的结果有相近之处,可作为发展适用于中国的由微波亮温反演地面雨强和水凝物廓线的一种物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模式 蒙特卡罗辐射传输模式 微波成像仪(TMI) 云-辐射数据集 GPROF算法
下载PDF
风速对雨滴形状及下落速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卢会国 贾宁 蒋娟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70-274,共5页
为研究风速对雨滴形状和下落速度的影响,忽略其他因素分析雨滴下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通过Beard和Chuang模型发现雨滴直径大于1 mm时雨滴发生形变,在只考虑水平风应力和空气阻曳力的作用下,通过建立模型观察水平风速影响雨滴水平末速度... 为研究风速对雨滴形状和下落速度的影响,忽略其他因素分析雨滴下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通过Beard和Chuang模型发现雨滴直径大于1 mm时雨滴发生形变,在只考虑水平风应力和空气阻曳力的作用下,通过建立模型观察水平风速影响雨滴水平末速度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当风速较小时雨滴更圆润,随着风速的增加雨滴形变更大。当风速小的时候平均粒子大小更大,反之随着风速的增加雨滴的直径变小,分析可能是风导致雨滴破裂产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风 雨滴 形变 末速度 BC模型
下载PDF
强对流(冰雹)云中水凝物的积累和云水的消耗 被引量:45
6
作者 许焕斌 段英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5-584,共10页
在冰雹云中过冷水的累积对冰雹增长起重要作用。文中回顾了水凝物累积和过冷水消耗机制中的不确定性 ,利用三维Euler强对流云模式和三维Lagrange粒子群运行增长模式 ,重新研究了对流云中水凝物粒子的累积机制和过冷水的消耗图像 ,得出... 在冰雹云中过冷水的累积对冰雹增长起重要作用。文中回顾了水凝物累积和过冷水消耗机制中的不确定性 ,利用三维Euler强对流云模式和三维Lagrange粒子群运行增长模式 ,重新研究了对流云中水凝物粒子的累积机制和过冷水的消耗图像 ,得出以下结果 :(1)强对流 (冰雹 )云具有翻滚式对流流场 ,流场的性质决定云中存在着一个动力吸引区 ,它处于主上升气流区旁侧水平气流近于零的区域 ,粒子在增长运行中向这里集中 ,造成水凝物的累积 ;(2 )这种粒子的集中和水凝物的累积 ,是流场动力特征和粒子增长行为相互作用的表现 ;(3)粒子的集中和水凝物的累积是动态循环式的 ,而不是静态平衡式的 ,粒子可以进入吸引区 ,也可以吹离吸引区 ,在进入和吹离的循环中动态地形成了集中和累积 ,累积可以发生在主上升气流上方 ,也可以延伸到其下方 ;(4)粒子的集中和水凝物的累积是受流场和粒子运动的动力过程控制的 ,而累积粒子是液相雨滴 ,或是固相霰粒、雪团和冰雹是受降水发展过程属液相或固相占优势来决定的 ;(5 )云水场中云水量 ,只在大粒子的集中区才被显著消耗 ;而在区外的云水量消耗不显著 ;(6 )对于云水含量高达 6 g/kg的云水场 ,播撒粒子浓度达到 10 0个 /m3 时 ,在考虑消耗时 ,已不能增长成直径大于 1cm的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物 过冷水消耗机制 冰雹 形成机制 强对流云 冰雹云
下载PDF
Desert evolu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since 12 ka BP 被引量:3
7
作者 冯起 苏志珠 金会军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9年第S1期101-112,共12页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since 12 kaBP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sedimentary phase, the features of som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biomarks in the sedimentary strata and ...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since 12 kaBP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sedimentary phase, the features of som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biomarks in the sedimentary strata and desert evolution. During the Holocene, cool-dry and temperate-dry climates resulted in apparent alluvial-fluvial and weak aeolian activities. During 10—8 kaBP, the climate was dry and cold, large-scale sand dunes activities led to regional desert expansion. During the hypsithermal (8—3 kaBP), the climate was dry and warm, shifting sand areas decreased and a lot of sand dunes were fixed along the banks of the Tarim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lowlands and lakes. As a result, fluvial-alluvial areas increased. Since 3 kaBP, the aeolian activity and sandstorms have been enhancing due to the combined influences of climatic warming and illogical exploitation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climate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have been persistently dry and alternated by warm and cold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River 12 KABP DESERT evolution CLIMATIC changes.
原文传递
为什么在南半球和北半球,云的旋转方式不同?
8
《知识就是力量》 2001年第7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南半球 北半球 旋转方式 大气运动 地球自转 低气压
原文传递
为什么云总是以西向东运动
9
《科技园地》 2001年第3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卫星云图 大气环流 运动方向 大气运行
原文传递
为什么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
10
《科技园地》 1999年第3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卫星云图 天气预报 运动方向 成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