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南西南涡暴雨的热动力特征分析
1
作者 姚静 李培荣 +2 位作者 肖贻青 蒋伊蓉 王晓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利用10年(2013-2022年)4-10月逐日700 hPa高空图、西南低涡年鉴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陕西省站点降水数据对陕南西南涡暴雨个例进行了统计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10年间共有119个暴雨日,其中由西南涡引起的暴雨日数38天,约... 利用10年(2013-2022年)4-10月逐日700 hPa高空图、西南低涡年鉴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陕西省站点降水数据对陕南西南涡暴雨个例进行了统计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10年间共有119个暴雨日,其中由西南涡引起的暴雨日数38天,约占总暴雨日数的三分之一(32%),主要发生在5-9月,6月最多,根据统计降水时段多开始于夜间,结束于白天。(2)影响陕南的西南涡,源地主要是盆地涡,一般东移12~24 h后可造成陕南地区暴雨天气。陕南西南涡暴雨区主要位于700 hPa西南涡中心的东北象限附近,切变线以南区域,假相当位温的梯度大值区,500 hPa西风槽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的交汇区域且对应200 hPa强辐散区。(3)对西南涡的垂直结构研究表明,700 hPa强辐合中心位于正涡度中心东侧。这一区域与暴雨落区对应较好。高空急流下的强辐散引起空气质量调整,低层辐合,促使锋生。(4)存在三支水汽输送:通道一来自孟加拉湾西部的暖洋面;通道二源于孟加拉湾东部暖洋面;通道三源于南海洋面。暴雨期间秦巴山区地形产生的气旋式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与系统性的涡度、散度和水汽通量散度叠加,增强低层辐合,这也是陕南西南涡暴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地形涡度 锋生 对流不稳定 水汽追踪
下载PDF
一次北上中亚气旋的结构演变与发生发展机制分析
2
作者 张昕 熊秋芬 姜晓飞 《暴雨灾害》 2023年第3期303-311,共9页
中亚气旋是造成新疆暴雨、暴雪、大风和沙尘等灾害性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为深入了解中亚气旋的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以2017年8月11—12日一次典型北上路径中亚气旋活动过程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水汽图像与NCEP再分析资料... 中亚气旋是造成新疆暴雨、暴雪、大风和沙尘等灾害性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为深入了解中亚气旋的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以2017年8月11—12日一次典型北上路径中亚气旋活动过程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水汽图像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该中亚气旋的活动特征及环流形势,揭示了其垂直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重点根据准地转理论和位涡守恒原理讨论了其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中亚气旋形成于500hPa高空槽前、伴有850hPa低涡和切变线影响以及高空辐散等有利环流背景之下。(2)水汽图像显示中亚气旋从初生、发展到减弱阶段,对应云系经历了由斜压叶状转变为逗点状、再由逗点状演变为螺旋状的过程。(3)地面气旋中心物理量垂直剖面显示,地面气旋初生时,其中心西侧有明显锋区并伴有正相对涡度柱,上升运动仅位于锋区以上;地面气旋发展时,锋区增强且变陡,锋区上下均存在强上升运动,气旋中心上空对流层低层正相对涡度值增大,其西侧对流层高层有正相对涡度高值区东移接近地面气旋中心;气旋减弱时,气旋西侧锋区减弱,其上空垂直上升运动也变弱,低层正相对涡度减小、整层正涡度区变陡。(4)气旋活动过程中,700hPa暖平流明显增强、高低空涡度平流差值增大以及高空辐散增强有利于气旋发生发展;另外,高空干空气的高值位涡区下沉及位涡梯度正值中心东移伴随地面气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气旋 准地转理论 位涡 位涡梯度 物理机制
下载PDF
夏季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下云南大雨暴雨的分布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慧君 郑建萌 +3 位作者 马涛 张万诚 何钰 朱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3-416,共14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历史天气图、云南125个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 Interim资料,对1991-2018年夏季高原低涡切变造成云南大雨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暴雨平均每...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历史天气图、云南125个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 Interim资料,对1991-2018年夏季高原低涡切变造成云南大雨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暴雨平均每年出现12次,出现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1998年出现最多达25次,2010年最少。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最多的是6月,平均为5次,其次是7月。(2)高原低涡切变可以造成云南全省性的大雨以上降水过程,从影响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西、滇中及以东地区,滇西北的东部是多发区,最多位于丽江东部至昆明,以及哀牢山附近;(3)产生全省性暴雨过程的合成特征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强度较弱,滇缅之间维持弱脊区,高原低涡切变容易从四川西北部边缘南移影响云南,受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出现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部分来自高原,两支水汽在云南汇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水汽。(4)2014年8月初的全省性大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原低涡切变与700 hPa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中低层的正螺旋度远大于高层的负螺旋度,说明中低层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高于高层负涡度辐散,这为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研究表明700 hPa湿螺旋度水平分布对高原低涡切变影响造成的强降水落区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切变 大雨暴雨 分布特征 滇缅高压 云南
下载PDF
不同类型九龙涡的水汽输送与热力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
4
作者 屈顶 李跃清 +1 位作者 李娟 范旭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1-1494,共14页
应用1989~2018年6~8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在西南涡之九龙涡新定义的基础上,通过观测、诊断、合成分析,深入研究了川西高原涡源子区域1和子区域2源地型、偏东型、东北型、偏南型九龙涡的水汽输送、热力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夏... 应用1989~2018年6~8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在西南涡之九龙涡新定义的基础上,通过观测、诊断、合成分析,深入研究了川西高原涡源子区域1和子区域2源地型、偏东型、东北型、偏南型九龙涡的水汽输送、热力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夏季九龙涡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受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影响,源地型、偏东型、东北型生成区主要为西南水汽输送,偏南型则为西北水汽输送。伴随九龙涡生成,生成区水汽辐合逐渐加强,结束时次,移动型九龙涡在对应的移动方向下游具有异常的水汽通量辐合。(2)九龙涡涡区主要为热量消耗,其中源地型九龙涡热量消耗较大且无充足补给成为其消亡的原因之一,初生时次低层(高层)水汽消耗(增加),但发展后均为消耗;子区域1(子区域2)下垫面、环流影响复杂(简单),视热源、视水汽汇项垂直分布多样(单一),具有多个(一个)极值中心;辐射冷却和小尺度涡旋垂直输送可使视热源项中心高于视水汽汇项中心。(3)九龙涡的视热源、视水汽汇的大值区主要位于低涡东北部,且视水汽汇强于视热源,分别对应低涡强对流区和强夜发性;移动型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分布及变化一般都强于源地型,其中,子区域1的东北型、偏南型始终保持较强分布,子区域2的移动型和源地型初生时次差异不大,结束时次东北型显著增强。(4)源地型低涡的消亡最先表现为视水汽汇在低涡外围的减弱,而偏东型、东北型则在移动方向扩展、增强,形成视热源、水汽汇大值区,分别预示着九龙涡的减弱消亡和发展移动;偏南型西南侧有一热源大值系统,可能成为其偏南移出的外强迫因素。综上,区域和环境水汽、大气热力条件等异常变化与九龙涡演变密切相关,两者可能是九龙涡生成、消亡、发展、移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九龙涡 热力特征 演变机制
下载PDF
Thermodynamics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Extreme Rainfall Ev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Low-level Jet over the South China Coast
5
作者 徐碧裕 黎慧琦 +7 位作者 叶朗明 刘显通 饶晓娜 肖辉 徐加民 林青 蒲义良 黄青兰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3年第2期216-235,共20页
In this paper,the data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AWSs),ERA5 reanalysis,sounding,wind profile radar,and dual-polarization radar are used to study an extreme rainfall event in the south China Coast on 11 to 12 May 2... In this paper,the data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AWSs),ERA5 reanalysis,sounding,wind profile radar,and dual-polarization radar are used to study an extreme rainfall event in the south China Coast on 11 to 12 May 2022 from the aspects of thermodynamics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ow-level jets(LLJs).Results show that:(1)The extreme rainfall ev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the first stage(S1)from 0000 to 0600 LST on May 12 and the second stage(S2)from 0700 to 1700 LST on the same day.During S1,the rainfall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upper-level shortwave trough and the boundary layer jet(BLJ),characterized by strong upward motion on the windward side of mountains.In S2,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he BLJ and synoptic-system-related low-level jet(SLLJ)increases the vertical wind shear and vertical vorticity,strengthening the rainstorm.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ffect of topography,a warm and humid southwest flow continuously transports water vapor to farther north,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ainfall over the study area(on the terrain’s windward slope).From S1 to S2,the altitude of a divergence center in the upper air decreases obviously.(2)The rainfalls in the two stages are both associated with the mesoscale convergence line(MCL)on the surface,and the wind field from the mesoscale outflow boundary(MOB)in S1 i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environmental winds.Due to a small area of convergence that is left behind the MOB,convection moves eastward quickly and causes a short duration of heavy rainfall.In S2,the convergence along the MOB is enhanced,which strengthens the rainfall and leads to strong outflows,further enhancing the surface convergence near the MOB and forming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It results in a slow motion of convection and a long duration of heavy rainfall.(3)In terms of microphysics,the center of a strong echo in S1 is higher than in S2.The warm-rain process of the oceanic type characterizes both stages,but the convective intensity in S2 i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in S1,featuring bigger drop sizes and lower concentrations.It is mainly due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LLJs,which makes small cloud droplets lift to melting levels,enhancing the ice phase process(riming process),producing large amounts of graupel particles and enhancing the melting and collision processes as they fall,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liquid water content(LWC)and the formation of large raindrops near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level jet THERMODYNAMICS MICROPHYSICS heavy rain south China coast
下载PDF
夏半年川西高原600hPa低涡活动特征
6
作者 武敬峰 徐晓芳 +3 位作者 邹玲 张雷 蒋清 刘潇 《气象科技》 2023年第5期693-703,共11页
600 hPa天气系统能够分析川西高原低涡变化的主要特征,并能识别低涡的发展移动和川西高原强降水落区的关系。利用1979—2020年逐3 h的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和2011—202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夏半年川西高原600 hP... 600 hPa天气系统能够分析川西高原低涡变化的主要特征,并能识别低涡的发展移动和川西高原强降水落区的关系。利用1979—2020年逐3 h的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和2011—202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夏半年川西高原600 hPa低涡活动特征、低涡与降水的关系及致雨低涡动力和热力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42年间低涡年均80个,持续时间1 d以内占总数的95.7%;在川西高原本地生成、移入和移出低涡年均61.5个、18个和5.3个;低涡源地和消散地分别在甘孜州白玉县和理塘县为中心的区域。(2)生命史大于12 h的低涡占比36.4%,都会带来降水,其中超83.7%会造成中雨以上降水;低涡伴随的日降水强度最大值中心位置随月份先由川西高原东部与南部地区北移到中部,之后逐渐移回到东部与南部地区,相对应7—8月多低涡从北部南移到中部摆动消亡,其余月份多低涡从中部生成影响到东部和南部地区或在南部生成并停滞或摆动。(3)强烈垂直上升运动和正涡度区的耦合发展以及深厚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加强是致雨低涡发生发展并产生强降水的动力特征和热力层结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600 hPa低涡 气候特征 移动路径 物理量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49
7
作者 李国平 卢会国 +2 位作者 黄楚惠 范瑜越 张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根据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研究了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气候学特征,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与低涡生成频数的时间相关性及其物理成因。得到如... 根据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研究了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气候学特征,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与低涡生成频数的时间相关性及其物理成因。得到如下认知: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气候均值为58 W m-2,近30年地面感热总体呈微弱的减小趋势。其中在198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前10年的大部分时段,地面感热呈增大趋势,而中间时段呈波动式下降。地面感热具有准3年为主的周期振荡,1996年前后是其开始减弱的突变点。高原夏季地面潜热通量的气候均值为62 W m-2,近30年呈波动状变化并伴有增大趋势。地面潜热的周期振荡以准4年为主,地面潜热增大的突变始于2004年前后。夏季高原地面热源的气候均值为120 W m-2,其中地面感热与地面潜热对地面热源的贡献在夏季大致相当。地面热源总体呈幅度不大的减弱趋势,其中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末偏强,21世纪前6年明显偏弱,随后又转为偏强。地面热源亦呈准3年为主的周期振荡并在1997年前后发生由强转弱的突变。根据MICAPS天气图资料的识别和统计,近30来夏季高原低涡的生成频数整体呈现一定程度的线性减少趋势,低涡高发期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后期。低涡生成频数有准7年为主的周期振荡现象,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低涡生成频数的减少态势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夏季高原低涡生成频数与同期高原地面感热呈高度正相关,与地面潜热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但与同期地面热源仍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气候尺度上,高原地面热源偏强特别是地面感热偏强的时期,对应高原低涡的多发期。本研究从气候统计的时间相关性角度揭示了高原地面加热作用对催生高原低涡乃至高原对流活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低涡 地面热源 气候特征
下载PDF
气旋发展中平流层空气干侵入现象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伟 陶祖钰 +2 位作者 胡永云 王洪庆 黄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7,共7页
以一次黄海气旋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M5数值模式对此个例数值模拟结果,使用五维大型可视化系统LiveView这一新的可视化手段,力图较详细的揭示此事件中发生的平流层空气干侵入现象,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在这次气旋快速发展中所起的作... 以一次黄海气旋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M5数值模式对此个例数值模拟结果,使用五维大型可视化系统LiveView这一新的可视化手段,力图较详细的揭示此事件中发生的平流层空气干侵入现象,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在这次气旋快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文中给出“干侵入”的各种水平剖面和垂直剖面以揭示其三维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构。并采用轨迹分析方法,较完整地揭示了“干侵入”过程中空气块的运动。探讨了发生“干侵入”的机制和它与气旋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侵入是影响气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发展 干侵入 数值模拟 可视化
下载PDF
热带低压远距离对西南涡稳定加强的作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云川 张迎新 +4 位作者 马翠平 田秀霞 李宗涛 赵娜 赵利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51-1561,共11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FY-2C卫星红外云图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0年7月19-20日河北省南部和中东部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海上热带低压对西南涡的稳定和维持有远距离作用。由于热带低压的存在而...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FY-2C卫星红外云图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0年7月19-20日河北省南部和中东部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海上热带低压对西南涡的稳定和维持有远距离作用。由于热带低压的存在而促使西南低涡的发展,使西南低空急流在河北突然增强,降水得以再度加强;冷空气从高空侵入、下沉,加强了大气斜压性,迫使对流层中层空气的抬升,为西南涡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暖湿气流主要来自西南涡携带的西南气流及海上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南气流输送,为暴雨加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压 远距离作用 西南涡 暴雨
下载PDF
空间加密探空观测资料对西南低涡暴雨天气过程数值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卢萍 李旭 +2 位作者 李英 李跃清 郑伟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0-742,共13页
本文基于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结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低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得到的探空观测第一手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3~4日四川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0120703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基于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结合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低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得到的探空观测第一手资料,通过对2012年7月3~4日四川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0120703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雨带的分布主要取决于西南低涡移动路径,不同初值会使得低涡路径在磨合协调期产生强摆动,稳定后则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流场继续移动发展。(2)引入4个加密探空站点资料会对整个大气物理量场造成一定影响,最大差值分布在这些站点附近,热力和动力物理量场最大偏差中心并不重合。时间演变直观地说明了初值对局地大气状态的影响时段有限,主要集中在前期,与模式自身调整期相重叠。(3)初始的大气状态必然会随着模式的磨合过程进行调整,不同初值在调整期能对中小尺度低涡系统的位置及强度产生影响,形成各自稳定的低涡系统初态。(4)低涡中心所对应的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关系非常密切,但三者强度和发展高度的演变并非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 Model)模式加密探空初值移动路径
下载PDF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持续活动的典型个例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肖递祥 郁淑华 屠妮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54,共12页
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500 hPa分别为西风槽、切变线和切变流场影响背景下、移出高原后维持48 h以上的3次典型高原低涡个例,分析了低涡维持期间500 hPa环境场、主要影响系统、涡度与温度平流、200 hPa形势... 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500 hPa分别为西风槽、切变线和切变流场影响背景下、移出高原后维持48 h以上的3次典型高原低涡个例,分析了低涡维持期间500 hPa环境场、主要影响系统、涡度与温度平流、200 hPa形势场及垂直动力结构,并利用涡度方程对总涡源和各强迫项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西风槽影响时高原低涡移动路径受槽前西南气流引导,切变线影响时低涡沿切变线自西向东移动,切变流场影响时低涡移动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进退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出现明显西伸时,可导致低涡折向西退,3次个例均持续有正涡度平流和冷平流向涡区输送;(2)西风槽和切变线影响时南亚高压为东西带状分布,切变流场影响时南亚高压为北拱形;(3)高原低涡东移发展达到最强时,3次个例在200hPa均有低槽或低压叠加,从而形成深厚的正涡度柱;(4)500 hPa存在正涡度变率中心,低涡沿正涡度变率中心方向移动,高空槽和切变流场影响时正涡度变率主要来自水平输送项,切变线影响时主要来自辐合辐散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西风槽 切变线 切变流场 影响系统
下载PDF
一次温带气旋涡度场演变特征及气旋发生发展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熊秋芬 张昕 陶祖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气旋是涡旋运动,因此相对涡度(以下简称涡度)是确切表征气旋中心位置和强度的物理量,分析气旋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分析涡度的变化机理。文中采用1000 hPa地转风涡度表征地面气旋,利用常规地面观测、6 h一次的NCEP 1°×1°再... 气旋是涡旋运动,因此相对涡度(以下简称涡度)是确切表征气旋中心位置和强度的物理量,分析气旋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分析涡度的变化机理。文中采用1000 hPa地转风涡度表征地面气旋,利用常规地面观测、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场等资料,对2014年6月一次具有螺旋式回转路径的北方温带气旋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利用Petterssen地面气旋发展公式,再结合300 hPa涡度平流、散度场与850 hPa热力场的配置关系,考察了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平流、500 hPa涡度平流以及300 hPa涡度平流引起的辐散对地面气旋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1)这次气旋过程中500、300 hPa存在两个正涡度区及涡度中心的替换:即在地面气旋发生发展阶段,第一个涡度中心为主要的涡度中心;在气旋减弱阶段,第二个涡度中心成为主要的涡度中心。(2)地面和高空涡度中心均以逆时针螺旋式路径移动。在地面气旋初生和发展阶段,高低层涡度中心及正涡度区呈后倾结构;当高低层涡度中心及正涡度区几乎垂直重合时,地面气旋停止发展。(3)温度平流项在气旋初生阶段起主要作用;500 hPa涡度平流决定了地面气旋的发展。(4)当300 hPa正涡度平流引起的辐散区叠加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斜压锋区上时,地面气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涡度 演变 涡度方程 物理机制
下载PDF
2003年夏季梅雨期一次强气旋发展的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赵兵科 吴国雄 姚秀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41-1255,共15页
通过位涡诊断和回推轨迹分析,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一次强江淮气旋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旋发展初期,非绝热加热在气旋的低层发展中起了主要作用,随后由于高层水平平流的增强,通过垂直平流使高低层大值位涡耦合在一起,从而... 通过位涡诊断和回推轨迹分析,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一次强江淮气旋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旋发展初期,非绝热加热在气旋的低层发展中起了主要作用,随后由于高层水平平流的增强,通过垂直平流使高低层大值位涡耦合在一起,从而使气旋迅速发展。从中、高、低层对位涡柱形成所起的作用来看,低层主要是非绝热加热,中层是垂直平流,而高层主要是水平平流;从构成气旋的气流来说,在气旋迅速发展阶段,低层主要以西南暖湿气流为主,高层(500 hPa以上)主要以沿急流轴下降的高层干冷气流和对流层底层流向气旋东北部并迅速上升的暖湿气流为主。高低层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600 hPa及以上层次,因凝结加热引起的垂直运动通过垂直平流可能在冷暖气流相互作用和上下大位涡的垂直耦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气旋 位涡 轨迹
下载PDF
台风强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玲丽 高领花 +3 位作者 王东法 张陆 翟国庆 陆小勇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0-335,共6页
利用严重影响浙江东南地区的2005年05号台风的雷达和地面加密风场资料,分析对比台风中尺度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与实况降水、中尺度地面流场与暴雨之间的关系,结果得到:多普勒雷达近地面强回波带或中心往往达到50 dbz时,与一小时的强降水... 利用严重影响浙江东南地区的2005年05号台风的雷达和地面加密风场资料,分析对比台风中尺度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与实况降水、中尺度地面流场与暴雨之间的关系,结果得到:多普勒雷达近地面强回波带或中心往往达到50 dbz时,与一小时的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中心区也与地面加密的中尺度流场中出现的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和汇合气流有关,强暴雨区落在同时刻中尺度涡旋或汇合线附近.当台风移近大陆时,靠近沿海地区的地面流场中尺度涡旋特征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台风近地面偏东南气流出现分支,形成偏东与偏东南气流,有利于在沿海地区形成局部气流汇合并引起或增强对流.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高分辨输出结果,分析了近地面流场特征及演变,证实了暴雨带近地面流场中存在气流汇合,它在沿海地区台风暴雨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中尺度分析 中尺度数值模拟
下载PDF
陆地上爆发性温带气旋的暖锋后弯结构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熊秋芬 牛宁 章丽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9-249,共11页
温带气旋的暖锋后弯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现场科学试验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科学成果,修正了经典温带锋面气旋模式中锢囚锋的概念。在地球同步卫星云图上,经常可以观测到欧亚大陆的气旋云系也存在与暖锋后弯非常类似的演变... 温带气旋的暖锋后弯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现场科学试验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科学成果,修正了经典温带锋面气旋模式中锢囚锋的概念。在地球同步卫星云图上,经常可以观测到欧亚大陆的气旋云系也存在与暖锋后弯非常类似的演变过程。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观测,NCEP的1°×1°再分析场和FY-2E水汽图像等资料,通过分析2012年5月11—14日一次蒙古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构特征,揭示了在内陆地区温带气旋发展过程中若暖锋锋区增强而冷锋锋区减弱,则该类气旋也存在暖锋后弯和暖核被隔离的事实。分析结果还表明该类蒙古气旋中暖核强度虽不如海洋爆发性气旋,但其厚度可伸展到600 hPa,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低压中心附近不仅有暖核,而且存在与暖核近乎重合的干中心,但干暖中心与气旋中心并不重合。另外,单站探空及垂直剖面的分析显示,在后弯的暖锋锋区附近存在强的湿上升运动,干暖核内以干空气和下沉运动为主,在边界层内后弯暖锋锋区比冷锋锋区强;在冷锋后部的干输送带中对流层中高层锋区明显,且总体上相对湿度较小、上升运动微弱,最显著的干区位于锋区上方下沉的暖空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锋后弯 暖核被隔离 爆发性温带气旋 陆地
下载PDF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曹震峰 杨世福 +1 位作者 宋世荣 周剑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4-42,共9页
在现有探地雷达反射法剖面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提出一个数据处理方法模式,包括数据编辑、常规滤波、时间增益、数字处理、图形处理、显示和解释等。主要以实例阐述了模式各阶段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强调数据处理方法的组合方式应简洁... 在现有探地雷达反射法剖面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提出一个数据处理方法模式,包括数据编辑、常规滤波、时间增益、数字处理、图形处理、显示和解释等。主要以实例阐述了模式各阶段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强调数据处理方法的组合方式应简洁至上,遵循地质解释的处理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勘探 探地雷达 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
下载PDF
登陆热带气旋海马(0421)变性加强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程正泉 陈联寿 李英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8-641,共14页
利用台风年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旋转风及辐散风动能诊断方程对热带气旋海马(2004)的变性加强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海马变性加强发生在向极运动过程中,与高空槽前急流发生耦合,西风槽引导冷空气侵入海马环流内部,形成半... 利用台风年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旋转风及辐散风动能诊断方程对热带气旋海马(2004)的变性加强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海马变性加强发生在向极运动过程中,与高空槽前急流发生耦合,西风槽引导冷空气侵入海马环流内部,形成半冷半热结构。进一步利用辐散风动能方程诊断分析发现,海马变性加强的主要能量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西风槽带来的冷空气下沉侵入低压环流释放的有效位能,另一个是海马与环境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其低压环流不均匀分布的总动能通过辐散风向低压动能的转化。二者的值为同一量级。此外,此两种能量来源均可使海马低层平均风速在6h增加10m/s以上,地面摩擦和大气内摩擦是TC动能消耗的主要原因,而动能垂直通量的散度项使得动能由低层输送至高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海马 变性 辐散风 动能方程
下载PDF
一次爆发性气旋的发展与湿位涡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牛宝山 丁治英 王劲松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6,共9页
通过对一次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数值模拟与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发现 ,气旋的爆发与湿位涡的平流关系密切 ,气旋的发展并不是在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才开始 ,而是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的后部 ,并在 2 0 0 h Pa以下有明显的倒圆锥形下伸区... 通过对一次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数值模拟与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发现 ,气旋的爆发与湿位涡的平流关系密切 ,气旋的发展并不是在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才开始 ,而是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的后部 ,并在 2 0 0 h Pa以下有明显的倒圆锥形下伸区时 ,才有利于气旋的发展。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 ,气旋发展开始减慢。湿位涡局地变化的大小与水平方向位涡梯度的大小有关。湿斜压位涡负值区的上下贯通与气旋发展也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湿位涡平流 湿位涡梯度 湿斜压位涡
下载PDF
基于NCEP资料的近30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6
19
作者 李国平 赵福虎 +1 位作者 黄楚惠 牛金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6-769,共14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通过人工识别与天气图对比,本文对1981~2010年夏季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了高原低涡高发年和低发年的大气环流场和低频分量场的特征,主要结果有:(1)近30年来夏季高原低涡平均每年生...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通过人工识别与天气图对比,本文对1981~2010年夏季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了高原低涡高发年和低发年的大气环流场和低频分量场的特征,主要结果有:(1)近30年来夏季高原低涡平均每年生成32个,低涡发生频数呈现较明显的增多趋势,并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特征,低涡频数在2000年和2005年出现显著突变,在2000年由增多趋势转为减少趋势,在2005年又转为增多趋势,同时低涡频数具有显著的准5年、准9年和准15年周期振荡,6月生成的高原低涡呈减少趋势,而7月和8月生成的高原低涡均呈现增多趋势;(2)夏季高原低涡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西藏双湖、那曲和青海扎仁克吾一带,其中高原中部涡占50.8%,西部涡占27.0%,东部涡占22.2%,6月、7月和8月生成的高原低涡分别占夏季低涡总数的44.7%、29.9%和25.4%,高原低涡生成时绝大多数为暖性涡,占总数的90.7%.近30年来平均每年夏季有1.3个高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并在下游大范围地区产生强降水天气;移出的高原低涡以东移为主,占移出高原低涡的56.4%,而东北移和东南移的分别占移出高原低涡的20.1%和20.5%;(3)高原低涡高发年,低层的大气环流场和低频大气环流分量场均表现出较强的水平辐合及偏南气流,高层的青藏高压在高原主体范围内较气候态偏强;高原低涡低发年的情况则与之相反,伊朗高原上空的气旋、青藏高原低槽和高原南侧反气旋的配置对高原低涡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低涡 气候特征 低频振荡
下载PDF
EOF分析用于β中尺度暴雨系统的探索 被引量:11
20
作者 于杰 张继权 张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5-803,共9页
本文将2008年上海"8.25"暴雨过程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作为实况资料集,应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方法对该资料集进行诊断,以探讨将该方法应用于暴雨β中尺度系统的可行性。主要结论有:当数值模式输出足... 本文将2008年上海"8.25"暴雨过程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作为实况资料集,应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方法对该资料集进行诊断,以探讨将该方法应用于暴雨β中尺度系统的可行性。主要结论有:当数值模式输出足够稠密、精细的样本,能够较好反映实况时,利用EOF方法对天气尺度和α、β中尺度系统的天气过程进行诊断是可行的。对本文的暴雨过程,EOF分解位势偏差场的前三个模态分别反映了α中尺度中端、低端和β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分别对应于波长和振荡频率不同的驻波波列。其可分别称之为暴雨背景模态、暴雨系统模态和暴雨雨团模态。各波列物理性质不同,分别属于准地转的Rossby波、准平衡的涡旋波和非平衡的重力惯性波。天气系统EOF分解的物理本质为:可将一个变形和移动的天气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物理性质且时空尺度不同相互独立的模态(驻波波列)。这有助于明确和深化对天气系统的认识。EOF分解能够进行天气系统的尺度分离,且分离后得到的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是独立和有特定物理意义的,这更体现了该尺度分离方法的优点。本文中当EOF分解后各波列(模态)在某地时空指数发生三波锁相,且该地的位势表现为低空为负、高空为正,同时低层位势急剧降低时,则有可能在此处发生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析 Β中尺度 暴雨 位势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