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8”黑龙江极端强降水过程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
1
作者 齐铎 王承伟 +5 位作者 白雪梅 公衍铎 孙琪 栾晨 唐凯 赵玉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统计、天气分析及物理量诊断等角度,分析2023年8月2—4日黑龙江省东南部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高空持续辐散、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北部冷涡稳定少动、西南低空急流持...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统计、天气分析及物理量诊断等角度,分析2023年8月2—4日黑龙江省东南部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高空持续辐散、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北部冷涡稳定少动、西南低空急流持续水汽输送等有利条件是此次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层和大气饱和层深厚,大气层结为弱对流不稳定;中层受西北气流控制,低层西南急流发展、伴随弱低涡东移,形成水平风速辐合及系统性上升运动,产生大范围持续性降水;该阶段以层积混合云为主,降水效率高,个别时段伴有列车效应,造成极端小时降水量及较大累积降水量。第2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集中在对流层低层,且中心强度较大,对流层低层暖湿、饱和,中高层干冷,大气具有较强对流不稳定;在中层槽和低层暖式切变的系统性抬升以及地形辐合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局地有积云发展,引发短时强降水,降水强度分布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西南急流 列车效应 地形效应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位涡比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毛江玉 赵雪洁 +2 位作者 刘屹岷 何编 吴国雄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基于我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从位势涡度(位涡)强迫垂直运动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及差异。基于改进的两种事件定义方法,识别出197... 基于我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从位势涡度(位涡)强迫垂直运动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及差异。基于改进的两种事件定义方法,识别出1979—2020年梅雨区共发生了24次持续性暴雨事件及24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事件合成分析表明,持续性暴雨事件最强雨带主要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极端强降水事件最强雨带则位于长江及其以北地区。持续性暴雨事件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其中南亚高压偏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因而高空偏南的西风急流附近具有高值位涡的干冷空气向南和向低空入侵,在中低层与西南暖湿气流辐合并形成梅雨锋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更大程度地取决于偏北的西风急流南侧的高空辐散及位涡强迫的强冷空气。对于极端强降水事件位涡收支的定量诊断表明,在强降水达到峰值及之前,高层负的位涡倾向主要由负的垂直位涡平流所导致,而中低层正的位涡倾向则主要取决于垂直非绝热加热的位涡制造和垂直位涡平流。结合典型个例的垂直速度分解,进一步证实梅雨区上空水平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的垂直分布激发的上升运动分量在极端强降水事件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持续性暴雨 极端强降水 位涡
下载PDF
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环境参量特征对比分析
3
作者 张武龙 杨康权 +1 位作者 康岚 银航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75-82,共8页
利用2010—2021年5—9月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62个国家级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及时间分辨率为1 h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两区域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汽、热力和垂直风切变等环境参量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和攀西地... 利用2010—2021年5—9月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62个国家级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及时间分辨率为1 h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两区域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汽、热力和垂直风切变等环境参量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午后至前半夜是川西高原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时段,攀西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夜雨特征。就川西高原而言,较好的水汽、热力条件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上升运动均有利于高级别短时强降水的产生;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的CAPE值差异显著,1100 J·kg^(−1)可作为判断是否出现20 mm·h^(−1)以上短时强降水的参考阈值。就攀西地区而言,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在暖云层厚度、700 hPa比湿、700 hPa假相当位温、CAPE、0~3 km垂直风切变等环境参量的值域分布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当700 hPa比湿大于13 g·kg^(−1)、CPAE值超过1100 J·kg^(−1)、0~3 km垂直风切变达到10 m·s^(−1)时,极易出现50 mm·h^(−1)以上的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攀西地区 短时强降水 环境参量 ERA5再分析资料
下载PDF
山西极端暴雨环流特征及水汽异常研究
4
作者 周晋红 王秀明 +3 位作者 田晓婷 张泽秀 李树文 蔡晓芳 《干旱气象》 2024年第3期426-436,共11页
研究山西极端暴雨发生规律对开展预报预警、灾害防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采用标准化距平作为异常度,运... 研究山西极端暴雨发生规律对开展预报预警、灾害防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采用标准化距平作为异常度,运用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研究1981—2018年6—9月山西17次极端暴雨的气候特征、环流影响系统和水汽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极端暴雨主要出现在7—8月,暴雨区主要位于中南部,2010年以来极端暴雨明显多发;影响系统主要是700 h Pa低涡和台风系统,有偏南和偏东两支水汽通道。极端暴雨过程中,低层水汽含量明显偏高,从暴雨区平均比湿的过程最大值看,大部分过程850 h Pa超过14.2 g·kg^(-1),700 h Pa则可超过9.8 g·kg^(-1)、对应暴雨区平均异常度达1.6以上;水汽的极端性在低层水汽通量辐合中心表现突出,17次极端暴雨700、850 h Pa暴雨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过程最大值的异常度均值分别达-8、-6,其中台风减弱低压影响下的极端暴雨850 h 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最大异常度达-12。根据以上环流和水汽特征建立极端暴雨概念模型,并给出极端暴雨低层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辐合强度预报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环流特征 水汽异常 预报指标
下载PDF
2021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
5
作者 闵爱荣 廖移山 张文 《暴雨灾害》 2024年第5期617-626,共10页
利用2021年中国大陆2424个站日降水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对当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概述了其主要影响系统及降水情况,并对2008—2021年4—10月暴雨日数、主要暴雨过程次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4—1... 利用2021年中国大陆2424个站日降水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对当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概述了其主要影响系统及降水情况,并对2008—2021年4—10月暴雨日数、主要暴雨过程次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9个暴雨日、32次主要暴雨过程,暴雨日数比前13a(2008—2020年)同期平均偏多10.6d,主要暴雨过程次数比前13a同期平均偏少3.7次。2021年4—10月主要暴雨过程平均每月5.3次,7月最多(7次),5月和8月次多(均为6次),4月最少(1次),10月次少(3次),另外6月和9月分别出现了5次和4次,其中5次由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所致。当年全国最大日降水量为552.5 mm,7月20日出现在河南郑州。本年度暴雨过程累积雨量最大为820 mm,也出现在河南郑州(7月18—22日)。当年影响最为广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重大暴雨事件是7月18—22日的北方暴雨,即郑州“7.20”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台风 影响系统 2021年
下载PDF
河北“23·7”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6
作者 李超 王贺 +1 位作者 付真真 赵凯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56,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4G卫星的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数据对河北地区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动、热力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副高与大陆高压打通...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4G卫星的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数据对河北地区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动、热力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副高与大陆高压打通,在河北北部形成了准东西向的“高压坝”,台风“杜苏芮”登陆后减弱为低空气旋,该气旋在副高西侧气流的引导下北上,受“高压坝”阻挡停滞于山西一带,在暴雨区上空形成东高西低的有利环流形势;中尺度对流系统在暴雨期间呈阶段性特征反复出现,先后以大范围的螺旋雨带、集中的旺盛对流、零散的对流云团对暴雨的维持产生了重要影响,降水的落区与TBB低值区对应较好;暴雨期间水汽条件充足,低空存在大范围的水汽辐合中心,低涡倒槽、暖式切变线和偏东南急流影响为暴雨提供了强盛的上升气流,太行山对水汽及气流的阻挡作用使得降水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环流形势 中尺度对流系统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一次桂北暴雨过程中低涡的发展维持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覃皓 周云霞 +2 位作者 农孟松 黄晴 苏洵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数据及ERA5再分析数据,从动力和热力角度对引发2020年5月24—25日广西北部暴雨过程的低涡发展维持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在滇黔桂交界一带生成,随后逐渐发展东移,对流云团及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低涡东侧及...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数据及ERA5再分析数据,从动力和热力角度对引发2020年5月24—25日广西北部暴雨过程的低涡发展维持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在滇黔桂交界一带生成,随后逐渐发展东移,对流云团及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低涡东侧及南侧。涡度方程诊断表明,低涡的发展维持主要受涡度平流项和水平散度项影响。水平风场对涡度的输送使局地涡度减小,水平风场的辐合效应使局地涡度增大。将原始风场分解为地转风和非地转风分量后发现,非地转风分量主导了局地涡度的变化,非地转风水平散度项正贡献最大,扭转项次之,两者是造成低涡发展维持的主要原因。在热力作用方面,低涡发展移动过程对流层中层附近的潜热加热正反馈有利于低层低涡的发展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涡度方程 非地转 潜热加热
下载PDF
2021年“7·20”河南特大暴雨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闫玮 欧阳智 +2 位作者 王泳棋 黄建平 赵庆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出现极端暴雨,降水量达624.1 mm,最大小时降水量201.9 mm,突破中国内地小时降水量历史极值.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分析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大尺度环...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出现极端暴雨,降水量达624.1 mm,最大小时降水量201.9 mm,突破中国内地小时降水量历史极值.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分析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异常形成的持续偏东风和南风的水汽输送,导致河南大范围持续暴雨;持续存在的低涡是降水长时间持续的原因,同时高、低空环流系统配置,为暴雨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日郑州南边界水汽输送的急剧增加,是造成极端暴雨的关键;暴雨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700 hPa高度上来自南海的水汽贡献(61.0%)和太平洋通道(33.0%);850 hPa,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贡献达82.3%,来自南海水汽贡献为1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拉格朗日方法
下载PDF
2021年7月20—22日豫北地区暴雨过程中尺度低涡和垂直运动发展的位涡动力学诊断
9
作者 刘柯 毛江玉 +3 位作者 汪小康 生宸 张冠舜 任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8,共13页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简称河南“21.7”特大暴雨)。20—22日暴雨中心移至豫北地区,在太行山东侧新乡、鹤壁等地引发了洪涝灾害。基于自动雨量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位涡倾向方程和垂直运动分解...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简称河南“21.7”特大暴雨)。20—22日暴雨中心移至豫北地区,在太行山东侧新乡、鹤壁等地引发了洪涝灾害。基于自动雨量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位涡倾向方程和垂直运动分解方法,对河南“21.7”特大暴雨事件中豫北地区暴雨过程中中尺度低涡及垂直运动发展的热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强降水凝结潜热引起的大气非绝热加热,因其垂直分布在低空随高度上升而制造位涡,使得低层大气位涡增强,表明中尺度低涡发展;另外,加深的中尺度低涡又使得等熵面进一步下凹、倾斜坡度增大,从而增强大尺度东南暖湿气流向豫北地区的辐合与抬升,特别是沿等熵面上滑的上升运动分量和与凝结潜热有关的上升运动分量,导致降水进一步加强。由此,中尺度低涡、垂直运动和强降水发展之间形成一定的正反馈,在豫北造成持续性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暴雨 位涡 垂直运动 非绝热加热 中尺度低涡
下载PDF
复杂下垫面对四川一次暴雨影响的敏感性模拟研究
10
作者 梁沛乐 王磊 +1 位作者 李谢辉 符梓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6-1301,共16页
四川盆地下垫面复杂多样,暴雨频发,探究不同下垫面要素对区域性降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全球再分析资料和不同类别的土地利用资料,其中包括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USGS... 四川盆地下垫面复杂多样,暴雨频发,探究不同下垫面要素对区域性降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全球再分析资料和不同类别的土地利用资料,其中包括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2015年LUCC2015(Land use datasets in China 2015)和2015年GLASS(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土地利用资料,使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对四川省一次暴雨事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四组土地利用实验和两组地形敏感性实验,研究了地表类型和地形高度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试验对强降水区域影响较大,相比MODIS试验,USGS的降水区域更集中,强中心范围更大;LUCC2015试验在盆地东北部的降雨强度减弱,但降水区域更集中;由于土地利用较单一,GLASS试验的两个强降水中心强度均减弱,东北部的降水中心南移。不同土地利用对模拟的近地表气象要素场也产生影响:城市建筑群减少时,2 m温度降低0.5~1℃;植被覆盖度减少,导致2 m温度增加,10 m风速增强;地表粗糙度降低,10 m风速明显增强,为2~4 m·s^(-1)。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显著,盆地西部山地降低后,由于缺少山脉阻挡,低层的水汽和能量更丰富,水汽和能量能够输送到四川更北的地区。低层气流在山前辐合加强,激发更强的气流抬升运动,导致降水强度增强、位置西移、范围更集中。相反,地形抬升后,山脉阻挡了南部的暖湿气流进入,致使水汽和能量分散,盆地西部和东部的气流辐合减弱,低层气流抬升减弱,最终降水强度减弱,降水面积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土地利用 地形 四川
下载PDF
季风低压诱发2018年8月广东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11
作者 黄玉蓉 黄绮君 +2 位作者 郭炳瑶 葛旭阳 陈明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7,共13页
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2018年8月27日—9月1日季风低压环境下广东特大暴雨过程的形成成因。利用扰动天气图方法分析发现,季风低压和西南急流为此次广东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熵变零线位置... 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2018年8月27日—9月1日季风低压环境下广东特大暴雨过程的形成成因。利用扰动天气图方法分析发现,季风低压和西南急流为此次广东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熵变零线位置与降水落区位置有较好的对应,零线处能量有最大累积,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对预报暴雨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为进一步验证季风低压的影响机制,构建不同季风低压尺度的敏感性试验,即通过滤去季风低压环流中的扰动分量来改变季风低压的强度。结果表明:暴雨强度与季风低压尺度和强度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季风低压强度较强时,暴雨过程总雨量强;当季风低压强度较弱时,降水大为减少甚至无降水。诊断分析指出,能量螺旋度指数能够较好反映出不同情形下降水发生发展,在季风低压背景下,暴雨区能量螺旋度指数较大,降水强度较强。反之,随着季风低压强度减弱,能量螺旋度指数减小,降水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低压 暴雨 能量螺旋度 水汽条件
下载PDF
CMPAS融合降水产品对河北省“23·7”极端暴雨的表征能力分析
12
作者 杨荣芳 幺伦韬 +1 位作者 刘文忠 孔祥如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18,共14页
选取河北省2023年7月28~31日极端暴雨事件(简称“23·7”极端暴雨),采用相关系数、多种误差指标以及客观评分指标,综合解析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多源融合降水近实时实况分析产品(Chinese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Multi-sourc... 选取河北省2023年7月28~31日极端暴雨事件(简称“23·7”极端暴雨),采用相关系数、多种误差指标以及客观评分指标,综合解析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多源融合降水近实时实况分析产品(Chinese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Multi-source Merged Precipitation Analysis System,CMPAS)对河北省“23·7”极端暴雨的表征能力,研究发现:CMPAS融合降水数据对地面观测降水的表征能力较好,能较为准确地刻画地面降水强度、范围以及暴雨中心落区,且降水量级越大、落区越集中,刻画效果越好,但仍存在高估降水低值和低估降水高值的情况;CMPAS融合降水产品在低海拔、地势平坦地区的表征能力更好,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误差也随之增大。总体来说,CMPAS融合降水产品对于大雨及以下量级降水强度、落区以及暴雨中心落区的刻画较为精准。另外,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对于无法获取观测站点降水资料的地区,CMPAS融合降水产品可作为站点实况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PAS融合降水产品 极端暴雨 误差指标 晴空准确率 TS评分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攀西一次突发性山地暴雨成因分析
13
作者 徐金波 卢萍 +1 位作者 曾波 吕俊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40-49,共10页
利用地面气象站、LMF1.0三维雷电监测系统、CMPAS多源融合降水、FY-4A卫星云顶亮温等综合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8月20—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攀西地区的一次突发性山地暴雨的动热力及水汽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地面气象站、LMF1.0三维雷电监测系统、CMPAS多源融合降水、FY-4A卫星云顶亮温等综合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8月20—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攀西地区的一次突发性山地暴雨的动热力及水汽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背景下,500 hPa和700 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且MCS后向发展较为明显;(2)在中低层高能高湿和强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持续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性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局地经向环流的上升支加剧了大暴雨区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致使极端短时强降水出现;(3)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地形对云贵高原偏东、偏南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中低层水汽大量堆积,边界层水汽强辐合,以及中高层较强的垂直水汽通量对局地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强降水区大部分水汽输送集中在边界层至低层,并以云贵高原偏东转偏南路径为主,水汽净收支的演变对降水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暴雨 经向环流 凝结潜热 水汽收支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9·7”极端暴雨精细观测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训来 徐婷 +5 位作者 王蕊 李媛 张舒婷 王书欣 王明洁 陈元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2023年9月7—8日珠江三角洲出现极端特大暴雨(简称“9·7”极端暴雨)。应用多源资料分析该过程的精细化观测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9·7”极端暴雨由高层辐散、中层弱引导气流、低层西南季风和台风海葵(2311)残涡共同造成,水平... 2023年9月7—8日珠江三角洲出现极端特大暴雨(简称“9·7”极端暴雨)。应用多源资料分析该过程的精细化观测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9·7”极端暴雨由高层辐散、中层弱引导气流、低层西南季风和台风海葵(2311)残涡共同造成,水平尺度约为100 km的带状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长时间维持,列车效应和暖云降水特征显著,雷达回波质心低,最强降水阶段不低于45 dBZ的强回波质心位于4 km高度以下,不低于30 dBZ的强回波在深圳持续时间长达21 h。该天气过程以中小雨滴为主且数浓度较大,当降水强度大于20 mm·h^(-1)时,雨滴粒径增大但数浓度明显降低。“9·7”极端暴雨持续时间、强度和落区与边界层低空急流脉动、急流核区位置对应很好,强降水出现在低空急流指数迅速加强后的1~2 h内,低空急流和低空急流指数变化对强降水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台风海葵(2311)残涡在珠江三角洲的长时间滞留是此次极端暴雨的天气尺度原因,深厚的边界层低空急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对流风暴的持续生成和维持是此次极端暴雨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残涡 雨滴谱 列车效应
下载PDF
陕北两次不同强度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特征对比
15
作者 刘胜男 屈丽玮 +1 位作者 张蔚然 赵强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3期48-57,共10页
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地面加密站和常规探空资料,对2019年7月21日和2020年8月4日陕北地区两次不同强度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的持续性是造成“0804”过程累计降水量大于“0721”过程的直接原因。... 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地面加密站和常规探空资料,对2019年7月21日和2020年8月4日陕北地区两次不同强度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的持续性是造成“0804”过程累计降水量大于“0721”过程的直接原因。(2)“0804”过程中,陕北上空层-积混合云回波在夜间的走向和移动方向一致,“列车效应”使低质心暖云降水长时间维持。(3)两次过程降水强度的区别与高低空急流、低涡路径和水汽有密切联系。与“0721”过程相比,“0804”过程中200 hPa高空急流更为稳定,700 hPa西南急流强度更大,强雨带更靠近低涡中心,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均偏强。(4)两次过程对流触发机制存在差异,“0804”过程前期地面较强的偏东风更有利于地形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陕北 高低空急流 低涡 水汽输送
下载PDF
潜热对江淮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
16
作者 邵立瑛 郑淋淋 +2 位作者 朱红芳 王悦 章颖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4期68-75,共8页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潜热和垂直运动诊断技术,分析江淮地区2020年7月一次强降水维持时间长、小时雨强及累计雨量大的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研究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按影响系统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受第一个低...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和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潜热和垂直运动诊断技术,分析江淮地区2020年7月一次强降水维持时间长、小时雨强及累计雨量大的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研究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按影响系统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受第一个低涡和暖式切变线影响,第二阶段受第二个低涡和冷式切变线影响,强降水均发生在低涡和切变线南部的低空急流中,为暖区强降水。两阶段强降水的维持机制存在异同点,相同点:在天气尺度系统上升运动中潜热的正反馈作用,加强了上升运动和低空急流;在“急流自激机制”作用下,导致边界层上升运动的发展,提供对流发展的动力条件;不同点:边界层上升运动与天气尺度上升运动在第一阶段有一定的距离,第二阶段二者的位置几乎一致,形成边界层到对流层中上层的深厚上升运动区,维持深对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潜热 急流自激机制 维持机制
下载PDF
河西走廊西部一次暴雨过程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君霞 黄武斌 +2 位作者 王一丞 赵彦琴 王基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2022年8月12日20:00至13日20:00(北京时)酒泉市金塔县发生一次极端暴雨过程,金塔站24 h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均突破历史极值。利用逐分钟、逐小时、日降水观测数据及地面-雷达-卫星三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CMA Multi-source Merged Precipit... 2022年8月12日20:00至13日20:00(北京时)酒泉市金塔县发生一次极端暴雨过程,金塔站24 h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均突破历史极值。利用逐分钟、逐小时、日降水观测数据及地面-雷达-卫星三源融合降水分析产品(CMA Multi-source Merged Precipitation Analysis System, CMPAS)1 h降水量数据,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特征及极端性。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过程雨量大,局地性强,小时雨强强,对流性明显等特征,主要降水时段为夜间,暴雨中心位于酒泉市金塔县。11个气象观测站累计雨量达建站以来最大值,金塔站88 mm,是酒泉市所有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观测的次大值,超过62年来(1961-2022年)汛期平均值的58%;13个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达建站以来最大值,金塔站56.2 mm,位居酒泉市所有气象站小时降水量的首位,接近62年来金塔站8月平均雨量的3倍,历史极端性明显。金塔站有3个降水时段,强降水主要发生在第二时段,逐分钟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强降水中心首先出现在金塔站东南部,随后向西北移至金塔站附近,且强降水范围扩大,持续3 h后降水强度减弱并向东南方向移出,暴雨区降水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暴雨 极端降水 对流 分钟降水
下载PDF
基于多源资料的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分析
18
作者 宋雯雯 李国平 叶瑶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FY-4A TBB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水汽和动力条件、能量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对2020年8月14—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导... 利用常规观测、FY-4A TBB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水汽和动力条件、能量和不稳定条件等方面,对2020年8月14—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导致高原低槽东移受阻而稳定维持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低层有切变线和急流维持,配合地面冷空气南下,为持续性极端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加强,受地形阻挡及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切变线和中尺度低涡的持续影响,对流云团强中心维持在四川盆地西部,是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雨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在地形辐合抬升作用下,四川盆地西部形成强水汽辐合中心,暴雨过程中各水汽物理量呈现极端性,为持续性极端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上空始终有气流辐合与正涡度发展,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加强;暴雨区位于假相当位温密集的锋区中,锋区的动力强迫有利于能量和水汽向上输送,使暴雨区持续维持高能、高湿环境,雨区上空有广义湿位涡异常。暴雨区位势不稳定主要由其散度分量造成,代表水平散度和位势稳定度的耦合作用,位势散度正值区由散度分量和垂直风切变分量共同决定,850 hPa位势散度高值区与强降雨落区有较好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持续性极端暴雨 广义湿位涡 位势散度
下载PDF
“23.7”河北罕见特大暴雨过程降水演变与中尺度特征分析
19
作者 杨晓亮 杨敏 +6 位作者 金晓青 孙云 梁天 谷欣蕊 闫雪瑾 张珊 张唯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减弱低压影响,河北出现罕见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3.7”暴雨过程),其中位于冀南的邢台市梁家庄自动站52 h累积降水量高达1003.4 mm。利用常规地面与探空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雷...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减弱低压影响,河北出现罕见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3.7”暴雨过程),其中位于冀南的邢台市梁家庄自动站52 h累积降水量高达1003.4 mm。利用常规地面与探空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拼图与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3.7”暴雨过程的降水演变特征、环流形势与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覆盖范围广等特征;台风“杜苏芮”登陆北上后,受500 hPa华北北部“高压坝”阻挡而停滞,河北大部地区整层水汽总量达到其气候平均态的2倍以上,环境大气具有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及一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以及850 hPa倒槽切变线稳定少动提供的持久辐合抬升条件,使得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在河北西南部太行山前和河北中部。边界层东南风急流伴随台风倒槽向北发展,急流核风速在河北中部超过22 m·s^(-1),大暴雨过程中地形作用明显。边界层急流影响河北西南部期间,回波强度30~40 dBz、质心高度低于6 km的多个对流单体先后移过梁家庄站上空,造成梁家庄站累计出现24 h的短时强降水;边界层急流北移后,8 m·s^(-1)左右的偏东风使太行山前层积混合云降水回波继续长时间维持造成雨区重叠,是梁家庄站52 h累积降水量超过1000 mm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台风“杜苏芮” 边界层急流 地形作用
下载PDF
冀中汛期一次对流暴雨诊断分析
20
作者 王志超 张会 常适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8期96-99,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冀中地区的一次对流暴雨天气进行了多角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中、低纬度系统...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冀中地区的一次对流暴雨天气进行了多角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两个热带低压外围暖湿气流远距离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的条件。强降雨区与低层925hPa散度辐合区配合较好,表明边界层输送来的水汽在低层就很快降到地面,没有经过充分的垂直上升运动即可出现强降雨。降雨出现在地面辐合线附近,东南暖湿气流到达的前端位置决定了本次降雨出现的落区和强度。两处暴雨中心对应回波中心较低,且回波强度在45dBZ以上,降水效率较高。北部易县强回波中心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是低空急流左前侧的辐合。南部强回波在曲阳附近维持一段时间后向东移动,其南侧回波不断发展并入是暴雨区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辐合线 热带低压 低空急流 逆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