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5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北部不同区域暖区暴雪过程水汽特征分析
1
作者 庄晓翠 陈丽娟 +1 位作者 李博渊 苗运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5,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主要运用HYSPLIT(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追踪了1980-2020年冬季新疆北部27次暖区暴雪天气水汽特征,分析不同源地水汽源-汇关系及其对暴雪的贡献。结果表明,500 hPa主要水汽源地为格陵兰岛和大西洋及其沿岸...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主要运用HYSPLIT(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追踪了1980-2020年冬季新疆北部27次暖区暴雪天气水汽特征,分析不同源地水汽源-汇关系及其对暴雪的贡献。结果表明,500 hPa主要水汽源地为格陵兰岛和大西洋及其沿岸、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对阿勒泰地区暴雪贡献最大的水汽源头是大西洋及其沿岸附近,塔额盆地为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沿途损失均较大;700 hPa主要为北欧、大西洋及其沿岸附近、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对阿勒泰地区暴雪贡献最大的是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塔额盆地是北欧,沿途损失最大前者是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后者为大西洋及其沿岸;850 hPa上主要为中亚、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前者对暴雪的贡献最大,到达暴雪区后增加较多。各源地水汽随西风气流达到关键区后,主要从偏西(西南)和西北两条路径输入暴雪区,前者占主导地位;对流层低层阿勒泰地区较塔额盆地水汽源地和路径更复杂。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暖区暴雪水汽来源及路径的贡献模型,对阿勒泰地区、塔额盆地各层水汽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暖区暴雪 水汽特征 HYSPLIT模式
下载PDF
Spatial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near-surface high temperature increases in mountain areas using MODIS and SRTM DEM
2
作者 WANG Yanxia YANG Lisha +1 位作者 HUANG Xiaoyuan ZHOU Rul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2025-2042,共18页
Abrupt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in mountainous areas are a special component of the mountain climate system.Fast and accurate measurements of the locations,intensity,and width of the near-surface changes are n... Abrupt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in mountainous areas are a special component of the mountain climate system.Fast and accurate measurements of the locations,intensity,and width of the near-surface changes are necessary but highly difficult due to th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instrumental issues.This paper develops a spatial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to measure the near-surface high temperature increase(NSHTI),one of the lesser-attended changes.First,raster window measurement wa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temperature lapse rate using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RTM DEM data.It fully considers the terrain heights of two neighboring cells on opposite or adjacent slopes with a moving window of 3×3 cell size.Second,a threshold selection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NSHTI cells using a threshold of-0.65℃/100 m.Then,the NSHTI strips were parameterized through raster vector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Taking Yunnan,a mountainous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as the study are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SHTI cells concentrate in a strip-like pattern along the mountains and valleys,and the strips are almost parallel to the altitude contours with a slight northward uplift.Also,they are located mostly at a 3/5 height of high mountains or within 400 m from the valley floors,where the controlling topographic index is the altitude of the terrain trend surface but not the absolute elevation and the topographic uplift height and cutting depth.Additionally,the NSHTI intensity varies with the geographic locations and the proportions increase with an exponential trend,and the horizontal width has a mean of about 1000 m and a maximum of over 5000 m.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cognize NSHTI boundaries over mountains,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modeling of weather and climate syst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increase Mountain areas MODIS Spatial pattern recognition Raster window measurement Threshold selection
下载PDF
基于HSIC核函数聚类的湖北省降雪气候区划
3
作者 魏华兵 史瑞琴 +3 位作者 温泉沛 廖冬生 张俊 朱云柏 《气象科技》 2024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无资料地区雪灾防御参数常采用周边有资料的气象站参数替代,基于气候背景相似的降雪气候区划可以为代表站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选取了降雪初终日、雪日数、积雪日数、降雪量、... 无资料地区雪灾防御参数常采用周边有资料的气象站参数替代,基于气候背景相似的降雪气候区划可以为代表站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选取了降雪初终日、雪日数、积雪日数、降雪量、最大积雪深度等12个多维时间序列指标,采用Hilbert-Schmidt Independence Criterion(HSIC)核函数的有偏估计公式计算12个指标的整体相似性,对湖北省降雪气候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降雪气候可以划分为东南部、中部、西北部和西南部4个气候分区,分区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与湖北省强降雪天气由北方冷空气南下产生的气候背景一致;初雪日从西北部向中部、西南部、东南部降雪区推迟,终雪日则正好相反,西北部的降雪日数和积雪日数最多;东南部代表站为黄石站,中部代表站有麻城、武汉、钟祥,西南部代表站有咸丰、巴东,西北部代表站郧西、老河口。HSIC核函数能很好处理较大年际波动的指标序列集之间的相似性,其聚类方法对湖北省降雪的气候区划较为合理,区划结果为湖北省精细化雪灾防御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IC 聚类 降雪 气候区划 湖北省
下载PDF
黄河上游水库蒸发损失估算
4
作者 白鹏 蔡常鑫 +2 位作者 刘小莽 田巍 刘璐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90,110,共6页
水面蒸发是水库水量损失的主要方式之一,水库蒸发损失的准确估算对于流域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Penman模型和全球水库水面面积变化数据集估算了黄河上游大中型水库1985-2018年水面蒸发损失量。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大中型水库水面... 水面蒸发是水库水量损失的主要方式之一,水库蒸发损失的准确估算对于流域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Penman模型和全球水库水面面积变化数据集估算了黄河上游大中型水库1985-2018年水面蒸发损失量。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大中型水库水面面积以10.1 km^(2)/年的速率显著增加,总蒸发损失量以0.07亿m^(3)/年呈显著增加趋势;水面面积的增加是导致水库蒸发损失增加的主要因素。水库蒸发损失占黄河上游(兰州站)年径流的比例为0.27%~1.64%,多年平均值为1.05%。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水库 蒸发损失 水面蒸发
下载PDF
44%of steep slope cropland in Europe vulnerable to drought
5
作者 Wendi Wang Eugenio Straffelini Paolo Tarolli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CSCD 2024年第1期89-95,共7页
Steep-slope cropl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food production,economic development,ecosystem diversity,and 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However,these systems are susceptible to extreme weather events.The 2022 summer droug... Steep-slope cropl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food production,economic development,ecosystem diversity,and 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However,these systems are susceptible to extreme weather events.The 2022 summer drought significantly impacted European agriculture,but the specific effects on steep-slope crops remain uncer-tain.Clarifying this is essential for comprehending similar future events and for implementing effective wa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steep-slope agriculture and associated ecosystem services.This study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welve major European steep-slope(>12%)crops and assesses agricultural drought severity during the 2022 events using open-access spatial data.The satellite-based Vegetation Health Index(VHI)is utilized to identify critical hotspots.Results show that olive grove is the most widespread crop in steep slope agriculture(34%of total area),followed by wheat(24%),maize(16%),and vineyard(11%).Almost half of the steep-slope agriculture in Europe suffered drought during summer 2022.Vineyards were hardest affected at 79%,primarily in northern Portugal,northern Spain,southern France,and central Italy.Sunflowers followed at 62%,mainly in Spain,central Italy,southern France,and northern Roma-nia.Olive groves ranked third at 59%,with the most impact in northern Portugal,southern and central Spain,and southern Italy.Maize was als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at 54%.In this paper,we therefore highlight the need to increase steep-slope agriculture resilience by improving water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land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Steep slope cropland EUROPE SUSTAINABILITY
下载PDF
川渝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董新宁 吴遥 +2 位作者 黄安宁 唐红玉 周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9-272,共14页
利用川渝地区1991~2012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总降水、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极端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受西高东低的地形影响,降水量总量(precipitation amounts,简称PA)也呈西少东多分布,具体是川西北... 利用川渝地区1991~2012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总降水、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极端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受西高东低的地形影响,降水量总量(precipitation amounts,简称PA)也呈西少东多分布,具体是川西北高原少、川西南山地及东部盆地多,盆周山区多、盆中丘陵区少;降水频率(precipitation frequency,简称PF)则呈西高东低的相反分布,高原地区PF较高;降水强度(precipitation intensity,简称PI)的分布与PA较为一致,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极端降水的PA、PF、PI空间分布特征与总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东部的四川盆地乐山、雅安地区和达州、广元地区,以及西南山地区的西昌、攀枝花地区的PA大主要是由于PI大。西昌地区北方小部分西南山地区的PA大主要是由于PF大。川西高原区PA小是因为PI小。PA日峰值自西向东递增,PF日峰值呈相反变化趋势,自西向东递减。两者几乎全部都出现在夜间,“夜雨”特征显著。海拔较高的地区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前半夜,而海拔较低的地区大多出现在后半夜,自西向东日峰值出现时间逐渐推迟,因此川渝地区的降水系统可能存在自西向东传播的特征。聚类得到四类区域站点的典型形态降水日变化曲线分析表明,一区主要为川西高原地区,二区主要为高原向盆地过渡的南部山区,三区为盆地区域,四区为盆地向东部过渡的丘陵地区,PA、PF和PI的日变化曲线均有“一峰一谷”的特征,区域一到四的PA峰值在午夜到凌晨,谷值在午后到傍晚,且自西向东逐渐推迟,PF峰谷值时间均与PA峰谷值接近,PI日变化波动较PA和PF的曲线大。位于高海拔地区的第一区PA小,主要是其PI小,高原向盆地过渡的南部山区的PA较大主要是PF较大,盆地区域及其向东部过渡的丘陵地区的PA的主要贡献是PI大。极端降水日峰值及其出现时间的分布特征都与总降水相似。川渝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的阈值西低东高,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重自西向东呈增大趋势,极端降水量对川渝地区东部总降水量贡献大,对西部贡献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 夏季 极端降水 日变化
下载PDF
石河子热岛效应和通风廊道气候分析
7
作者 蒲云锦 《石河子科技》 2024年第1期9-11,共3页
选取石河子城区站(高中城站)和郊区站(乌兰乌苏站)2016~2021年的月平均气温及四季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石河子近6年来石河子热岛效应,得出石河子6年中7月到9月热岛强度大部分为中等,其余月份热岛强度为弱或无,石河子近6年的年平均... 选取石河子城区站(高中城站)和郊区站(乌兰乌苏站)2016~2021年的月平均气温及四季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石河子近6年来石河子热岛效应,得出石河子6年中7月到9月热岛强度大部分为中等,其余月份热岛强度为弱或无,石河子近6年的年平均热岛强度等级均为弱。选用2010~2021年来近12年逐小时2分钟风向风速自动观测数据,筛选出风速在0.3~3.3m/s之间软轻风,结果表明:石河子软轻风出现频率占所有风速的87%,年软轻风风向频率以西南偏南方向的风居多,四季中春秋季以东北偏东风居多,夏季以西南偏南和西南风居多,冬季西北偏西风居多,石河子白天软轻风以西北偏西风居多,夜间则西南偏南风为主,最后提出石河子通风廊道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 热岛 软轻风 通风廊道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固原市生态的影响评价
8
作者 陈炜 王桂芳 +2 位作者 杨文海 景博 余文梅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利用1991—2020年固原市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2000—2020年的MODIS卫星数据,基于气候统计学原理,对固原市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较20世... 利用1991—2020年固原市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2000—2020年的MODIS卫星数据,基于气候统计学原理,对固原市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较20世纪90年代有明显上升;21世纪10年代开始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变慢;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降水量线性气候倾向率为每10 a上升54 mm, 2012年开始年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加大;21世纪10年代平均降水量上升趋势明显;2000年以来,固原市NDVI呈上升趋势,得益于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固原市植被生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气候变化具有波动和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要树立多灾种并防意识,针对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 固原市
下载PDF
近50年广东春运期间气温和降水协同变化的气候特征
9
作者 汪明圣 胡娅敏 +2 位作者 胡婷 董少柔 赵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根据近50年(1971—2020年)广东省86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NOAA海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广东春运期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气温降水协同变化的角度切入划分了气候异常类型,并... 根据近50年(1971—2020年)广东省86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NOAA海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广东春运期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气温降水协同变化的角度切入划分了气候异常类型,并对比分析了其异常成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广东省春运期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最明显。而降水日数则表现出显著减少趋势,粤西北、粤东和粤西沿海最明显。气温和降水协同变化的异常年(冷湿(4年)、冷干(6年)和暖干(11年))共有21年,占全部年份的42%。冷湿年和冷干年,欧亚大陆中高纬度都表现出经向环流特征,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有利于冷空气活跃南下。不同的是冷湿年东亚西部地区“北高南低”,低纬度地区“东高西低”,对应的冷空气路径为中、西路,有利于水汽输送;而冷干年东亚东部地区“北高南低”,低纬度地区一致偏低,对应的冷空气路径偏东,不利于水汽输送。另外,冷湿年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偏暖,呈现ElNiño状态,受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大偏强,西太暖池偏冷,在菲律宾海区域激发出一个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西南水汽输送到广东地区,降水偏多;而冷干年则相反。暖干年,东亚中高纬表现出“北低南高”的纬向环流分布,东亚大槽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不利于冷空气的生成和南下,广东上空受反气旋式环流控制,辐散下沉,温高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春运 协同变化 气候特征 冷湿 冷干 暖干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开汛早晚与入梅时间的类型划分和特征分析
10
作者 李英发 赵俊虎 +3 位作者 臧乃珲 季飞 范培义 封国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2014年发布的《华南汛期监测业务规定》与《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华南前汛期开汛和长江中下游入梅日期资料,对1961~2021年我国南方地区雨季进程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客观划分,划分为4种类型:偏早型(前汛期和入梅均偏早)、偏晚... 利用中国气象局2014年发布的《华南汛期监测业务规定》与《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华南前汛期开汛和长江中下游入梅日期资料,对1961~2021年我国南方地区雨季进程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客观划分,划分为4种类型:偏早型(前汛期和入梅均偏早)、偏晚型(前汛期和入梅均偏晚)、前早后晚型(前汛期偏早而入梅偏晚)、前晚后早型(前汛期偏晚而入梅偏早)。不同雨季进程相联系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我国中东部春季和梅雨期降水异常分布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偏早型年,3月底至5月初西风急流强度偏强且第一次北跳偏早,6月副高北跳明显,菲律宾附近维持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偏晚型年与偏早型年环流形势相反。前早后晚型年,西风急流前期偏强后期偏弱,菲律宾附近前期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后期转为气旋性环流异常且副高位置异常偏南;前晚后早型年与前早后晚型年环流形势相反。南方地区雨季进程与热带海温演变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不同雨季进程与ENSO演变的关系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雨季进程 东亚夏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东亚副热带急流
下载PDF
基于降水特征的华西雨屏地理范围界定
11
作者 胡文斌 乔雪 +1 位作者 陈科艺 唐亚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2-675,共14页
华西雨屏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是中国西部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明确其地理范围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山区发展和灾害防治。本文基于1975—2014年地面降水数据和2010—2019年CMORPH卫星降水数据... 华西雨屏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是中国西部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明确其地理范围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山区发展和灾害防治。本文基于1975—2014年地面降水数据和2010—2019年CMORPH卫星降水数据,通过计算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空间距平值及应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华西雨屏带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首次界定了华西雨屏的地理范围。结果表明:(1)华西雨屏带的整体范围北起广元市嘉陵江附近,沿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及山前平原逆时针向南,止于宜宾市中东部,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明显高于周边地区;(2)华西雨屏带由核心区、南支区和北支区组成,核心区位于雅安—峨眉山地区,即狭义华西雨屏区,南支区主要在冬半年表现出较高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北支区在7—9月因多发暴雨而降水量偏高,南、北两支均是周期性的“准雨屏带”;(3)华西雨屏带降水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在研究华西雨屏带气候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时应注意区分季节和地区。本研究能提高人们对华西雨屏的认识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 气候特征 生态建设 降水分布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江西地区冬半年极端低温事件主模态及环流特征
12
作者 马锋敏 刘冬梅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基于1961—2022年江西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极端低温阈值,分析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分布特征;再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获得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主模态,分析相应的关键环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大部... 基于1961—2022年江西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极端低温阈值,分析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分布特征;再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获得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主模态,分析相应的关键环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冬半年极端低温阈值在0℃以下,南北分布差异较明显。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1985年前后由偏多转为偏少的年代际振荡。极端低温发生频次主模态的变化受冬季风系统关键成员的影响显著,东亚冬季风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大槽加深、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都利于江西地区出现极端低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 阈值 频次 主模态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攀枝花市避寒气候适宜度精细化分析
13
作者 严晶 李玄 +2 位作者 资晶 刘馨语 李永军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S01期138-143,共6页
采用攀枝花1991—2020年3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2017—2020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计算无冬日指数、冬季空气优良日指数、避寒适宜日指数,综合分析避寒气候适宜度指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攀枝花冬季无冬日天数≥60d占63%,冬暖显著;四个国... 采用攀枝花1991—2020年3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2017—2020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计算无冬日指数、冬季空气优良日指数、避寒适宜日指数,综合分析避寒气候适宜度指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攀枝花冬季无冬日天数≥60d占63%,冬暖显著;四个国家站的冬季空气优良日数均值大于80d,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近30年攀枝花市避寒适宜日数均值为47d,避寒适宜日数与温度、日照、海拔高度密切相关;避寒气候适宜度指数≥60分占50%,攀枝花大部分地区很适合避寒,避寒气候适宜度指数较高的地区多位于攀枝花市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 无冬日指数 空气优良日指数 避寒适宜日指数 避寒气候适宜度指数
下载PDF
1997—2021年四川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蔡怡亨 李帅 +3 位作者 张强 邓彪 罗玉 孙蕊 《干旱气象》 2023年第2期241-250,共10页
构建适宜的气象干旱指标是开展干旱监测和干旱评价业务服务的基础。基于1997—2021年四川省15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以及各县(市、区)农作物播种面积资料,通过改进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 构建适宜的气象干旱指标是开展干旱监测和干旱评价业务服务的基础。基于1997—2021年四川省15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以及各县(市、区)农作物播种面积资料,通过改进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中的季节调节系数,形成改进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odified 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_(m));再结合历年干旱受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修订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并识别出四川省历年区域性干旱过程51次,然后再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区域性干旱过程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7—2021年四川省发生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持续日数呈现出“先变短再增长再变短”,平均影响范围呈现出“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平均强度和综合强度呈现出“先减弱再增强再减弱”的变化趋势。平均年干旱过程累积日数总体呈现盆地多于盆周山区、盆周山区多于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的特征。年累积MCIm距平EOF分解空间型存在全区一致特征,同时也存在南北反位相特征。四川省可划分为6个区域性干旱气候区,2009—2015年各区年累积MCI_(m)周期变化比2001—2008年更明显。改进后的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的干旱过程与干旱灾情更为吻合,更能准确反映四川省干旱发生的实际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干旱 识别 干旱评估 改进MCI 四川省
下载PDF
低纬高原气候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以云南昆明大理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解明恩 姚愚 +1 位作者 段玮 彭启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依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选取我国低纬高原地区2个典型旅游城市——昆明和大理,进行了气候季节平均态,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气温演变分析。(1)昆明、大理是高原“无夏区”,一年仅有春、秋、冬三季,属“... 依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选取我国低纬高原地区2个典型旅游城市——昆明和大理,进行了气候季节平均态,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气温演变分析。(1)昆明、大理是高原“无夏区”,一年仅有春、秋、冬三季,属“春秋型”城市,春、秋季为295d和290d,占全年的80.8%和79.5%。(2)随着气候变暖,昆明、大理春、秋、冬三季比例发生了改变,春、秋季增加,冬季缩短,昆明变化幅度强于大理。(3)昆明、大理春季始于2月9日和2月10日,春季长度为117d和123d;秋季始于6月7日和6月13日,秋季长度为178d和167d;冬季始于12月1日和11月27日,冬季长度为70d和76d;昆明、大理“春常在、秋长驻、冬短暂”特征显著。(4)近60年来,昆明、大理春季开始日呈提早趋势,秋季开始日呈稍推迟趋势,冬季开始日呈推迟趋势;昆明、大理春季长度增加;昆明秋季长度略增加,大理秋季长度略减少;昆明、大理冬季长度减少。(5)昆明、大理春分节令日气温阀值为14.8℃和14.2℃,夏至为20.3℃和20.5℃,秋分为17.4℃和17.5℃,冬至均为7.9℃;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昆明、大理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令上具有“春暖、夏凉、秋爽、冬暖”特征;近60年来,四个节令日气温年际变化呈升高趋势,尤以春分、秋分增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季节 昆明 大理 节令 低纬高原
下载PDF
中国西南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阳 严小冬 +3 位作者 刘芷含 胡萍 严锐 张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5,共13页
利用贵州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Hadley中心全球逐月海温(HadISST)资料,对中国西南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有69个站点(占比85.2%)的单次... 利用贵州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Hadley中心全球逐月海温(HadISST)资料,对中国西南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有69个站点(占比85.2%)的单次凝冻过程最长连续日数和63个站点(占比77.8%)的冬季凝冻总日数极值出现在1976年、1983年和2007年,其中以威宁的66 d(1976年)和39 d(2007年)为最多;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主模态(方差65.04%)呈全区一致型分布,大值中心位于贵州中部;在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异常偏多年,欧亚中高纬地区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东亚大槽共同作用在东亚地区形成稳定的经向环流,而中亚地区低值系统活跃并引导阻塞高压和蒙古冷高压前部的冷空气南下,在贵州及其以北地区的对流层低层形成浅薄的异常冷垫。同时,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在异常环流圈作用下沿着云贵准静止锋锋区附近的冷空气堆边缘爬行抬升,在贵州上空对流层中形成上暖下冷的不稳定垂直层结异常,导致贵州冬季凝冻的形成。此外,分别来自上游的北大西洋地区和低纬热带地区的波扰动能量传播对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阻塞形势和低值系统异常的形成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相较而言,在贵州凝冻日数异常偏少年,上述形势则相反。初步分析表明,贵州冬季凝冻日数异常还与赤道中东太平洋中部型La Ni?a事件的发展以及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地区的海温异常具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冬季凝冻 气候特征 环流异常
下载PDF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被引量:125
17
作者 马柱国 黄刚 +1 位作者 甘文强 陈明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1-681,共11页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干湿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和分析, 突出了在全球增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 揭示了中国北方四个不同时段干湿变化趋势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由于受温度升高的影响, 近100年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尽管增加但并不存在变湿趋势, 而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增加的地区明显呈现出变湿趋势, 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增加的范围大, 且强度明显增强, 这与这个地区温度的降低有关.在近50年, 100°E以东的北方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化趋势; 西北西部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增加的范围为小, 而东部干旱化区域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减少的区域大.这充分说明了增暖能够减弱降水增加对地表水分收支的贡献, 也就是加剧降水减少的干旱化程度.在近20年, 新疆北部尽管降水量有所增加, 但并未改变该地区干旱化的时空格局, 也未发现显著的变湿趋势存在, 这个时段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干旱化趋势为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有些地区干湿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在20年和近100年时段上,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在一个干旱化的进程中, 而华北地区在20年和50年时段上均表现为一个干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和气 温增 暖干湿指标 变化趋势 中国北方 变湿
下载PDF
长江下游4.2 kyr BP事件年代学讨论
18
作者 王晓翠 蒋玉波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26-35,共10页
全球古气候与古文明的研究表明,4.2 kyr BP前后的突变事件可能与文明的衰落关系密切。然而,4.2 kyr BP古气候事件的冷暖及干湿性质还存在争议,导致其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衰落的关系并不明确。为了探究争议产生的原因,我们分析了已发表的... 全球古气候与古文明的研究表明,4.2 kyr BP前后的突变事件可能与文明的衰落关系密切。然而,4.2 kyr BP古气候事件的冷暖及干湿性质还存在争议,导致其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衰落的关系并不明确。为了探究争议产生的原因,我们分析了已发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包含该事件前后年代的古环境研究文献。通过分析发现:对4.2 kyr BP事件性质等认定不清晰主要是由对年代框架认定的不准确造成的。由于年代框架出现的问题,所得出的4.2 kyr BP事件与良渚文化衰落关系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今后我们需要更多建立在可靠年代基础上的相关研究,以解决良渚文化灭亡与4.2 kyr BP事件关系这一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4.2 kyr BP事件 年代问题
下载PDF
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27
19
作者 孙洪波 王让会 +2 位作者 张慧芝 黄俊芳 赵振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发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发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通过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疆近4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探讨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荒漠 新疆 耦合类型 内陆干旱区 种质资源库 结构与功能 中国西北 山地系统 绿洲系统 地貌类型 空间格局 水文特征 植被类型 气候变化 形成区 水资源 营养库 生产力 环境相 子系统 40年 矿质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17
20
作者 郭其蕴 蔡静宁 +1 位作者 邵雪梅 沙万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NCEP的海平面气压(SLP) 资料,按6月~8月10oN~50oN陆(110oE)、海(160oE) 气压差≤-5 hPa的累计值代表夏季风强度。每年的值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值除作为夏季风指数(SMI)。近50年的SMI序列表明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之... 利用NCEP的海平面气压(SLP) 资料,按6月~8月10oN~50oN陆(110oE)、海(160oE) 气压差≤-5 hPa的累计值代表夏季风强度。每年的值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值除作为夏季风指数(SMI)。近50年的SMI序列表明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之前强夏季风年(SMI > 1) 占优势,1976年开始均为弱夏季风年(SMI < 1)。同时研究了SMI与中国夏季(6月~8月) 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的关系。发现夏季风强时中国东部华北多雨,长江少雨,同时长江到淮河气温高,但中国西部在夏季风强时南部多雨,北部少雨,气温为北高南低。夏季风弱时情况相反。同时指出,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还影响到夏季风与中国气候的年际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率 气候影响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