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6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SP-RCP耦合情景的城市局地气候分区模拟--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亮 马磊 陈成 《时空信息学报》 2024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基于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能够展现未来城市的多种可能性,是当前土地覆被变化领域的热点。现有研究地表分类体系中的建设用地无法精确刻画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且土地模拟研究中不统一的模拟情景将影响土地模拟结果的可比性,因此,本文采... 基于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能够展现未来城市的多种可能性,是当前土地覆被变化领域的热点。现有研究地表分类体系中的建设用地无法精确刻画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且土地模拟研究中不统一的模拟情景将影响土地模拟结果的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ModelIntercomparisonProject,CMIP)最新提出的三种典型SSP-RCP耦合情景,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开展了未来近期(2030年)、中期(2060年)和远期(2090年)的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s,LCZ)时空模拟。结合马尔可夫模型和多目标规划预测未来耦合情景下各LCZ类型的数量需求,并通过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实现LCZ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①SSP126情景下生态用地(LCZA/B/D/G)得到了有效保护,且建筑用地(LCZ1~6、LCZ8~10)在主城区的扩张得到有效控制。②SSP245情景中,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顾及了生态环境保护,尽管建筑用地扩张明显,但生态用地(LCZA/B/D/G)的面积仅出现了轻微下降。③SSP585情景建筑用地(LCZ1~6、LCZ8~10)和耕地(LCZ D)扩张态势十分显著;21世纪中、后期的林地(LCZ A、LCZ B)和水体(LCZ G)将遭到严重破坏。本文首次开展了自然与人文双重驱动下的城市LCZ时空模拟,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城市气候与规划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模拟 局地气候分区 SSP-RCP情景 Markov-MOP-FLUS模型 时空模拟
下载PDF
基于风热环境评估的平顶山城市通风廊道构建
2
作者 潘攀 李凤秀 +2 位作者 朱业玉 许蓬蓬 梁鑫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9-642,共14页
城市通风廊道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市引入新鲜冷湿空气而构建的通道,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利用平顶山市及周边地区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遥感数据、基础地理信息... 城市通风廊道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市引入新鲜冷湿空气而构建的通道,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利用平顶山市及周边地区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遥感数据、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并结合城市规划,采用数理统计、地表温度反演、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分析平顶山城市风环境、城市热岛及绿源的分布并评估地表通风潜力,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平顶山市城市通风廊道。结果表明:(1)受地形与季风气候共同作用,平顶山市主导风向以西北风、东北风和南风为主,且存在季节差异;(2)平顶山市的城市热岛空间上呈多中心分布,热岛强度由中心城区向周围递减;城市绿源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可为主城区引入新鲜空气;(3)基于城市地表粗糙度、天空开阔度等因子综合评估城市通风潜力,初步构建平顶山市“六主十次”的城市通风廊道系统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通风廊道 风环境 热环境 通风潜力
下载PDF
天山北坡西部雪岭云杉海拔梯度生态弹性变化
3
作者 喻树龙 郭冬 +5 位作者 姜盛夏 张同文 范煜婷 张瑞波 秦莉 尚华明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5期82-90,共9页
基于天山北坡西部温泉哈夏林区间隔100 m海拔高度采集的雪岭云杉梯度样本的断面积生长量资料,分析树木生态弹性变化。干旱事件是区域生态弹性最主要的干扰因子,高温事件也是干扰因子之一。干扰因子的强度会造成生态弹性梯度特征的变化... 基于天山北坡西部温泉哈夏林区间隔100 m海拔高度采集的雪岭云杉梯度样本的断面积生长量资料,分析树木生态弹性变化。干旱事件是区域生态弹性最主要的干扰因子,高温事件也是干扰因子之一。干扰因子的强度会造成生态弹性梯度特征的变化。在极端干旱年份,哈夏林区梯度生态弹性特征最显著,即中高海拔为强抵抗力和弱恢复力,而低海拔则呈相反态势,并出现生长衰退现象。中旱事件时不同海拔均为强抵抗力和较强的恢复力,高温年份低海拔呈现弱抵抗力和弱恢复力。在发生持续干旱时,不同海拔高度的树木生长均受到遏制,但低海拔衰退强度大于高海拔区域,高海拔区域树木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要强于中低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 天山北坡 树木年轮 海拔梯度 生态弹性
下载PDF
中国主要城市气候舒适度时空特征
4
作者 谭凯炎 房世波 俄有浩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人居气候舒适性是评判城市环境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1991-2020年中国31个主要城市的每日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模型,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总体水平、舒适度年内变化类型、冬夏两季的空间差异,并... 人居气候舒适性是评判城市环境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1991-2020年中国31个主要城市的每日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模型,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总体水平、舒适度年内变化类型、冬夏两季的空间差异,并剖析了城市的夏季炎热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城市年平均气候舒适度高于舒适等级水平,但空间差异明显,31个主要城市一年中舒适天气累计日数均超过半年,年平均舒适日数为231天,总体人居气候环境良好。中国31个主要城市气候舒适性年内变化可分为寒冬凉夏型、冷冬凉夏型、冷冬热夏型、暖冬长夏型及四季舒适型5种类型;春秋季节天气普遍舒适,冬夏两季气候舒适性空间差异很大,冬季的差异大于夏季的,12座城市适合夏季避暑,比较适合冬季避寒的城市有海口、广州、昆明、南宁和福州。夏季酷热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近30年其夏季的酷热日数和酷热程度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性 室外天气舒适指数 宜居城市 旅游与康养 避寒避暑气候
下载PDF
21世纪新疆区域气候暖湿化趋势预估分析
5
作者 董思言 石英 +3 位作者 王朋岭 韩雪云 王慧 张太西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5期74-81,共8页
新疆未来暖湿化的预估分析可为区域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全球气候模式在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的结果显示,新疆地区未来2021—2100年总体呈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的“暖湿化... 新疆未来暖湿化的预估分析可为区域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全球气候模式在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的结果显示,新疆地区未来2021—2100年总体呈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的“暖湿化”趋势,但这种变化的具体数值和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其中SSP2-4.5情景下,相对于1995—2014年,预估2021—2040年新疆地区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2℃左右,年平均降水将增加6.8%。对极端事件的预估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未来暖事件将增加,冷事件将减少;极端强降水事件将增多,且高排放情景下的增加更为显著。对新疆气候暖湿化趋势的预估分析,有助于对新疆地区灾害风险时空变化格局的认识,对农业方面的风险防范也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暖湿化 极端指数 预估 CMIP6
下载PDF
1961-2018年长白山气候舒适期变化特征
6
作者 姜忠宝 王玉昆 +4 位作者 杨雪艳 李尚锋 于秀晶 潘春晓 邱译萱 《干旱气象》 2024年第4期620-628,共9页
研究长白山气候舒适期的变化,可以为其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61—2018年长白山二道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和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 研究长白山气候舒适期的变化,可以为其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61—2018年长白山二道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和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分析长白山地区气候舒适期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并利用综合舒适指数对长白山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5—9月为气候舒适期,4月和10月为气候较舒适期。稳定气候舒适初日整体呈提前趋势[1.9 d·(10 a)^(-1)];稳定气候舒适终日整体呈推迟趋势[2.3 d·(10 a)^(-1)],且在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由偏早转为偏晚。稳定气候舒适期平均为177 d,整体呈增长趋势[4.2 d·(10 a)^(-1)],其中1960—1980年代初期为偏短期,1980—1990年代中期为平稳期,1990年代中期以后转变为偏长期,并存在3~5 a周期。当东亚地区春季500 hPa高度场正异常,有利于稳定气候舒适初日异常偏早,反之异常偏晚;当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500 hPa高度场存在负异常,有利于稳定气候舒适终日异常偏早,反之异常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气候舒适度 综合舒适指数 稳定气候舒适期 大气环流
下载PDF
2000-2020年内蒙古NDVI时空动态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皇彦 宋海清 +3 位作者 胡琦 吴昊 卢佳玥 李碧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4,213,共9页
[目的]了解植被生态现状,剖析植被变化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3A3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K检验、Hurst指数、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 [目的]了解植被生态现状,剖析植被变化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3A3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K检验、Hurst指数、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结果]内蒙古NDVI显著增长(p<0.01),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的特征,大部分地区NDVI以增加趋势为主,耕地增长率最大且呈增加趋势面积占比最大。研究期内NDVI变化相对稳定,林地的稳定性最好。未来内蒙古NDVI变化以反持续性为主,反持续性和持续性面积占比分别为76.51%,23.49%。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的区域占78.25%,其中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19.92%;与降水、土壤湿度呈正相关的区域占93.16%,93.53%,其中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分别占51.37%,55.85%。[结论]内蒙古地区植被生态整体趋于改善,未来植被生态可能退化,土壤湿度是影响内蒙古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水热条件 内蒙古
下载PDF
近50年石家庄地-气温差变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卞韬 任国玉 +2 位作者 刘思廷 赵煊 范欣 《气象科技》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利用石家庄17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逐日地面气温、0 cm地温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气温差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5.0℃,然后开始减小,12月达到最小值-0.8℃;地-气温差在11月到次年1... 利用石家庄17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逐日地面气温、0 cm地温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气温差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5.0℃,然后开始减小,12月达到最小值-0.8℃;地-气温差在11月到次年1月为负值;春、夏、秋季均为正值,夏季最大,春季大于秋季,冬季以负值为主;(2)石家庄多年平均地-气温差在1.6~2.6℃之间,平均为2.1℃;整体上东部大于西部。(3)近50年石家庄年平均地-气温差呈显著的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14℃/10a;夏、秋、冬三季的减小趋势均非常显著,夏季的减小趋势最强;石家庄市区和近郊站点年和四季地-气温差的减少趋势更显著。本文结论对科学认识石家庄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 地-气温差 季节变化 变化速率
下载PDF
四川雅安碧峰峡避暑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尚锦 周学云 +3 位作者 吴亚平 钟启琴 曾元 王明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3期124-130,共7页
基于碧峰峡景区逐日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负氧离子浓度观测资料和距离碧峰峡最近的雅安气象观测站逐日日照观测资料,利用温湿指数(I)、风效指数(K)、人体舒适度指数(HBCI)、空气清新度(负氧离子浓度N),构建旅游气象综合指数(TMC... 基于碧峰峡景区逐日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负氧离子浓度观测资料和距离碧峰峡最近的雅安气象观测站逐日日照观测资料,利用温湿指数(I)、风效指数(K)、人体舒适度指数(HBCI)、空气清新度(负氧离子浓度N),构建旅游气象综合指数(TMCI),分析了碧峰峡景区旅游气候资源主要组成要素和各项旅游指数的月季分布特征,探讨了极端天气和气象地质灾害对碧峰峡景区避暑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碧峰峡景区夏季气温、降水、湿度、风速、日照和紫外线强度等气象要素均适宜避暑旅游;碧峰峡景区5—9月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旅游气象综合指数均适宜或非常适宜避暑旅游;碧峰峡景区空气清新,全年92.4%的时间负氧离子浓度等级在I级以上,非常适合旅游;碧峰峡全年极端天气和气象地质灾害危险不大,自然灾害对碧峰峡避暑旅游的影响较小。总体而言,碧峰峡非常适宜避暑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气象综合指数 避暑旅游 气候适宜性
下载PDF
上海地区高温过程中局地气候区尺度城市热岛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颖 陈燕 +2 位作者 张宁 敖翔宇 周玉奇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391-400,共10页
本文以超大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7月为夏季代表月,利用自动气象站网观测得到的逐小时气温和风速数据,基于局地气候分区方法分析了上海市各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温和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本文以超大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7月为夏季代表月,利用自动气象站网观测得到的逐小时气温和风速数据,基于局地气候分区方法分析了上海市各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温和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由于城市几何形态、建筑材料、表面不透水面占比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同,上海市夏季典型月各LCZ的气温和UHII表现出明显差异,在高温日,UHII日变化曲线可以分为"W"型、浅"U"型、"V"型、日间型和平稳型这五类。城市建筑形态对城市风、热环境具有较为复杂的影响,UHII与天空可视因子(Sky View Factor,SVF)的相关系数在00时(北京时,下同)为负,而在12、16时为正,这是由于建筑物对城市冠层内的辐射传输的影响和建筑物的热量储存导致的;城乡风速之比与SVF在00、12和16时都为正相关,说明了高大密集的建筑物对风速有衰减作用,同时风速通过影响大气的平流输送进一步影响UH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区 城市热岛 建筑形态 天空可视因子 风速
下载PDF
过去40 a来祁连山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斐 冯祥 +1 位作者 张飞民 王澄海 《干旱气象》 2024年第3期385-394,共10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植被生长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祁连山植被与气候的关系对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2022年GIMMS NDVI数据及ERA5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祁连山地区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植被生长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祁连山植被与气候的关系对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2022年GIMMS NDVI数据及ERA5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祁连山地区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NDVI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段(0.6~0.8),并自东向西逐渐减小。过去40 a,祁连山地区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主要由于生长季NDVI的显著增加,而在非生长季,祁连山中、东部部分地区NDVI呈减小趋势。祁连山地区NDVI的变化与气温、降水整体呈正相关关系,但生长季NDVI与降水在祁连山东部部分地区呈负相关,非生长季NDVI与气温在祁连山西部部分地区呈负相关。祁连山夏季NDVI与对应时段气温和降水之间存在显著耦合模态,气温和降水的增加整体上对NDVI增加有益,但祁连山东部地区生长季NDVI增加主要由气温升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NDVI 气候变化 耦合模态 祁连山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海东部城市群气候承载力评估与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亚男 李红梅 +2 位作者 刘彩红 段丽君 金显玲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5,共11页
为探索高原地区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气候承载力基本内涵出发,基于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考虑气候资源和极端气候事件双重属性,本文识别并构建了包括气候天然容量、气候极端事件压力、城市气候压力以... 为探索高原地区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气候承载力基本内涵出发,基于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考虑气候资源和极端气候事件双重属性,本文识别并构建了包括气候天然容量、气候极端事件压力、城市气候压力以及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四方面要素的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以青海东部城市群为例,应用模型探讨了气候承载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01—2020年青海东部城市群气候承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因受到气候天然容量和极端气候事件压力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青海东部城市群低和较低气候承载力区主要集中于民和—乐都—西宁—湟中沿线大片区域,中气候承载力区零散分布于湟水谷地两岸区域,高承载力和较高承载力区则主要分布于该地区的西北部和东部北地区。研究结果提示本文建立的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青海东部城市群是合理可行的,可以描述城市群城市气候承载力在时空上的格局演变过程,可作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承载力 多源数据 定量评估 时空格局
下载PDF
大规模灌溉对海河流域气候影响模拟研究
13
作者 桂云鹏 赵勇 +2 位作者 杨明祥 王庆明 翟家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6,共9页
为保障粮食安全,海河流域常年灌溉水量200亿m3以上,而大规模灌溉对区域气候产生显著影响,为揭示大规模灌溉的气候效应,该研究构建海河流域区域气候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在WRF陆面模块中,开发灌溉精细化模... 为保障粮食安全,海河流域常年灌溉水量200亿m3以上,而大规模灌溉对区域气候产生显著影响,为揭示大规模灌溉的气候效应,该研究构建海河流域区域气候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在WRF陆面模块中,开发灌溉精细化模拟的新方案,设计关闭灌溉的控制试验与开启灌溉的敏感性试验,模拟分析大规模灌溉对海河流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使得海河流域潜热通量增加,显热通量减少,4—6月变幅最大。灌溉导致流域3—11月气温降低,其中4—6月降温最大,且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灌溉量越多的地区降温越大,4—6月平原区降温0.64℃,子牙河平原与大清河淀西平原交界地带降温超过1.0℃。灌溉主要影响对流性降水,导致海河流域年降水增加6.07 mm,集中在4—6月,空间上主要在大清河流域与子牙河流域,其中大清河山区4—6月降水增加15~30 mm。灌溉改变近地表气象要素,使得流域参考作物蒸散发量减少,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降低。因此,大规模灌溉的气候效应在供需两侧支撑保障流域水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研究可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资源安全保障布局等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气候变化 气候模型 海河流域
下载PDF
北疆地区城市化对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
14
作者 张爱英 任国玉 +3 位作者 薛晓颖 索南看卓 张盼峰 张思齐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5期99-105,共7页
基于前期研究发展的气温参考站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北疆地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4个代表性城镇站记录的地面气温序列趋势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造成北疆地区城镇站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特殊性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北疆... 基于前期研究发展的气温参考站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北疆地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4个代表性城镇站记录的地面气温序列趋势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造成北疆地区城镇站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特殊性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北疆地区城镇站和基准、基本站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其城市化影响表现为明显的气温负趋势,基准、基本站年平均城市化影响达到-0.05℃/10 a,城市化贡献率为-14.1%,春、夏和秋季城市化影响均为显著的负趋势,秋季最明显,冬季城市化影响表现出不显著的正趋势;乌苏、石河子、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4个城镇站年平均城市化影响为-0.19~-0.07℃/10 a,城市化贡献率为-100%~-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影响 城镇站 北疆 凉岛效应 绿洲化
下载PDF
武夷山市气候承载力的定量评估
15
作者 邹沁垚 杨丽慧 +1 位作者 郑凯端 陈立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62,共7页
【目的】城市气候问题日益显著,开展城市气候风险管理研究,旨在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方法】以武夷山市为例,利用2001—2020年武夷山市气象观测数据和社会统计资料,根据气候承载力评价体系,开展武夷山市气候承载力的评估研究。【结果... 【目的】城市气候问题日益显著,开展城市气候风险管理研究,旨在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方法】以武夷山市为例,利用2001—2020年武夷山市气象观测数据和社会统计资料,根据气候承载力评价体系,开展武夷山市气候承载力的评估研究。【结果】21世纪以来,武夷山市气候承载力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与气候之间的协调力有所减弱;气候天然容量近几年有增大的趋势,气候状态较为稳定;极端气候事件压力(ECI)受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暴雨事件和高温事件的影响,波动较大;城市气候压力(CCP)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CDA)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但CDA仍不足以完全抵消ECI和CCP造成的影响。【结论】未来应尽量减少武夷山市人为因素对气候的负面影响,提升城市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防御能力,以此来提高气候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市 气候承载力 定量评估
下载PDF
局地气候分区视角下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俊 任嘉义 于文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89-4506,共18页
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交互影响。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推动了城市形态刻画与气候演变规律探索,为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统一框架。学术界对其研究大多聚焦在城市热环境和气候风险方面,正在向多要素气候模拟和考... 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交互影响。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推动了城市形态刻画与气候演变规律探索,为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统一框架。学术界对其研究大多聚焦在城市热环境和气候风险方面,正在向多要素气候模拟和考虑社会经济因素方向发展。审查了主题、方法和主要结论,发现“局地气候分区”、“城市热岛”、“地表温度”、“管理”和“社区”出现频率最高。采用文献计量和专题分析方法,梳理并总结了2012—2023年6月LCZ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在LCZ制图、相互作用和适应性策略三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结果表明,(1)全球已在超过280座城市开展了LCZ研究,LCZ全球数据集的推广扩大了研究尺度且丰富了研究内容;(2)大多研究分析了风热环境为主的气候要素在局地尺度上的时空特征,探讨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及其对人居环境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城市蓝绿空间对于优化冷却效果、防范和治理热源等缓解性策略的重要性。其中自2018年起LCZ热环境研究向多元化发展,研究区域开始出现大都市圈或城市群;(3) LCZ能够辅助识别人居环境中高度暴露和脆弱的地区,近年来的研究趋向于在气候/生态风险评估中寻找适应性策略,且更加关注易感人群和低收入者。综述将有利于LCZ框架下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分区 城市气候 人居环境 热风险 适应性策略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水电开发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东川 俞长锦 +4 位作者 孙苗苗 魏奥泽 王思润 李亭蓉 张万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6,共9页
[目的]探究水电开发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预防和减轻水电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方法]选取金沙江中游的龙开口、观音岩及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4个典型水电站,运用气候倾向率、M-K趋势检验... [目的]探究水电开发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预防和减轻水电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方法]选取金沙江中游的龙开口、观音岩及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4个典型水电站,运用气候倾向率、M-K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中下游水电局地气温、降水在蓄水前后的月、季、年变化及在水电开发中的突变情况和周期性特征。[结果](1)蓄水后,水电站对河谷内最高温起抑制作用,最低温起抬升作用;夏季和秋季,下游水电站发挥了降温作用,月平均气温2,6,7,9,10,11月下降显著,而中游水电站调温作用不明显,仅7月平均气温略有下降。(2)蓄水后,各季节降水量均有增加,在4,8,9月增加显著,增幅为0.71~27.95 mm。(3)气温、降水与水电开发相关,中下游水电站的气温、降水在开发中和蓄水后发生不同时间的突变。(4)气温和降水在小波变化周期上呈现相似的特征,蓄水后,局地降水呈现出更显著的周期性,并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结论]不同时间尺度上,水电开发在不同河段上影响局地气温和降水的程度不同,受到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及蓄水时长的多重因素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 金沙江 河谷 蓄水 定量分析 时间尺度
下载PDF
基于多元资料的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 被引量:4
18
作者 程宸 房小怡 +4 位作者 王信 杨袁慧 张硕 覃光旭 杜吴鹏 《气象科技》 2019年第1期116-122,共7页
配合2015年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利用成都市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料,对该市风、热/冷环境和大气环境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成都市主导风向为NE,年平均风速为1.2m/s,静风频率高... 配合2015年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利用成都市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料,对该市风、热/冷环境和大气环境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成都市主导风向为NE,年平均风速为1.2m/s,静风频率高达34%,冬季风速最小。市域内风速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西部沿龙门山岷江口和湔江口为市域2处主要通风口。21世纪00年代城市集中区风速较20世纪80、90年代显著减少,NE和NW风向上减少可达0.5m/s。②该市较强等级以上热岛面积由1992年的53.6km^2发展至2014年的798km^2,且热岛中心呈现多极化。高级别生态冷源集中于龙门山和龙泉山,大规模城市扩张与沿山坡耕地是热/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③成都大气环境状况不佳,空气污染程度呈现城区—近郊—远郊递减特征。2007—2014年城区PM10和NO2平均浓度分别为0.116mg/m^3和0.054mg/m^3,均未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④绘制了成都市城市气候分析图,并结合实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发展诉求,形成了城市规划气候建议图,将全市划分为6类规划分区,明确了对气候影响程度不同的各类空间,进而为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气候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可行性论证 城市战略规划 多元资料 成都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东北耕地潜在适宜区的变化
19
作者 陈武迪 刘晓煌 +8 位作者 李洪宇 刘玖芬 赵晓峰 袁江龙 赵宏慧 王然 邢莉圆 王超 雒新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5-1529,共15页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耕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研究该区域耕地的未来潜在适宜区,对于提升其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0—2020年耕地分布数据与31个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多类环境变...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耕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研究该区域耕地的未来潜在适宜区,对于提升其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0—2020年耕地分布数据与31个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多类环境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和空间统计分析,构建未来近期(2021—2040年)和未来中期(2041—2060年)4种共享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的耕地预测模型,揭示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耕地潜在适宜区空间分布规律和未来演变趋势。结果显示:(1)旱地面积为29.21×10~4 km^(2),其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和不适生区面积分别为5.39×10~4 km^(2)、48.71×10~4 km^(2)、19.82×10~4 km^(2)和30.18×10~4 km^(2)。高适生面积区占旱地面积的15.27%,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影响旱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坡度、最干季度降水量和气温季节变化标准差。旱地最优分布环境条件为:平均温度为18.58~24.8℃、坡度为-1.25°~8.03°、降水量为0~16.3 mm、气温季节变化标准差为930~1400。(2)水田面积为6.07×10~4 km^(2),其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和不适生区面积分别为4.06×10~4 km^(2)、13.67×10~4 km^(2)、20.22×10~4 km^(2)和66.17×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占水田面积的66.89%,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零散分布于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影响水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海拔、年平均气温、坡度和等温性。水田最优分布环境条件为:海拔低于225.9 m、年平均气温为1.69~6.03℃、坡度低于2.28°、等温性低于25.53。(3)在未来气候情境下,旱地和水田适宜区分布与历史气候情景相似,但适生区面积有所变化。在未来近期,旱地高适生区面积在SSP245-30模式下增量最高,为0.4×10~4 km^(2);水田高适生区面积在SSP126-30模式下面积增量最高,为0.03×10~4 km^(2)。在未来中期,旱地和水田高适生区在4种模式下均降低,旱地在SSP126-50模式下降低最多,水田在SSP585-50模式下降低最多。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土地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支撑,为耕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MaxEnt模型 适宜性评价 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佳岚 李双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7,共9页
[目的]在陕西3大地理单元中,秦巴山区土壤侵蚀强度仅次于黄土高原。明晰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与气候变暖的响应关系,对区域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1970—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辅以BG分割法、经验正交函数和Lasso回... [目的]在陕西3大地理单元中,秦巴山区土壤侵蚀强度仅次于黄土高原。明晰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与气候变暖的响应关系,对区域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1970—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辅以BG分割法、经验正交函数和Lasso回归等方法,对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昼晴夜雨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主导模态为全区一致增强。其中,1000 m以下的谷地和平原区,是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变化的敏感区。在影响因素上,秦岭南坡、汉江谷地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变化与气象因子相关性高于关中平原。其中,秦岭南坡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主导气象因子为日照时间,而汉江谷地则受日照时间和平均风速的共同影响。[结论]2003年后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存在突变增强。以白天高温、夜间强降水为侵蚀形态的降水类型,将成为秦岭南北水土保持防治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昼晴夜雨 时空分析 Lasso回归 秦岭南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