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滑雪气象条件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
1
作者 蒋语童 谢立勇 +1 位作者 高士博 于丽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1期65-72,共8页
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6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辽宁省适宜滑雪场地建设和滑雪运动的气象条件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省中部、北部和东部年结冰日数(日最高气温小于0℃)大于60 d,符合高等级滑雪场建设的气温标准... 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6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辽宁省适宜滑雪场地建设和滑雪运动的气象条件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省中部、北部和东部年结冰日数(日最高气温小于0℃)大于60 d,符合高等级滑雪场建设的气温标准,其中辽宁中东部年平均降雪量超过20 mm,积雪深度超过10 cm,为辽宁省最适宜建设滑雪场地区;综合分析风力、温度和降雪量级日数等对滑雪运动影响最显著的气象因子,发现滑雪气象指数2级以上日数辽宁省中东部最多,超过120 d,是辽宁省最适宜开展滑雪运动的地区。其中抚顺市在发展滑雪项目上有很大优势,有利于承办全国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比赛。滑雪气象条件的长期趋势变化表明,年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年降雪量和年最大积雪深度略减少,最适宜建设滑雪场的区域减小;而滑雪气象指数2级以上日数增加了12.2 d,适宜开展滑雪运动的区域向西扩大,气象条件更加有利于滑雪运动的开展。与气温和风速相关的气象指标为滑雪气象条件长期趋势变化的主要因素。辽宁省中东部在具备有利的气象条件同时,还有地形、经济、交通等方面优势,为发展高品质冰雪运动文旅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雪运动 气象条件 滑雪气象指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垭口地区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姚济敏 赵林 +2 位作者 谷良雷 乔永平 肖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0-658,共9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唐古拉站点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各辐射量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反照率冬春季节较强,夏季较弱,年平均反照率为0.31;气温、比湿、气压及地温等变化均呈现夏季高...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唐古拉站点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各辐射量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反照率冬春季节较强,夏季较弱,年平均反照率为0.31;气温、比湿、气压及地温等变化均呈现夏季高,冬春季低,而风速冬季高于夏季.无论干季(且活动层冻结)还是湿季(且活动层融化),夜晚或清晨由于长波辐射冷却,近地表出现冷中心,形成逆温,大气趋于稳定,湍能活动受到抑制,风速变小,水汽输送也相应变弱,形成高比湿中心;白天加热地表形成热中心,近地表温度较高,湍能增强,风速增强,水汽输送也相应变强烈,形成比湿的低值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气温 比湿 风速 气压 地温
下载PDF
雪盖影响下季节性冻土消融期的土壤温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铭 刘志辉 +2 位作者 陈凯 王荣军 张文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3,共5页
土壤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季节性冻土的冻融过程,进而影响融雪径流的产流机制,且往往是春洪发生的关键之所在,故深入研究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天山北坡军塘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定点对比连续观测的方法,利用2010... 土壤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季节性冻土的冻融过程,进而影响融雪径流的产流机制,且往往是春洪发生的关键之所在,故深入研究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天山北坡军塘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定点对比连续观测的方法,利用2010年3月13日至4月1日融雪期观测到的雪盖和裸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的浅层(5,10,20,30,40cm)土壤温度气温资料,对比分析各层深度的土温变化情况、雪盖对其产生的影响及其与近地面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雪盖对浅层土壤具有明显的绝热保温作用,由浅到深各层土温变化具有传递和延迟现象;土壤日温差也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近地面气温与土壤温度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土壤温度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单谷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 土壤温度 融雪期
下载PDF
辽宁省冰雪气候资源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晓宇 龚强 +4 位作者 赵春雨 崔妍 刘鸣彦 敖雪 张新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5期76-85,共10页
为充分挖掘辽宁省冰雪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开发寒地冰雪资源,利用61个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定性或定量指标等分析方法,评估了辽宁省冰雪气候资源的适宜性。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均具有冰雪资源,东部山区冰雪资源最为丰富,辽西地区结... 为充分挖掘辽宁省冰雪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开发寒地冰雪资源,利用61个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定性或定量指标等分析方法,评估了辽宁省冰雪气候资源的适宜性。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均具有冰雪资源,东部山区冰雪资源最为丰富,辽西地区结冰期长,大连沿海地区冰雪资源相对较少。辽宁省冬季室外冰雪活动温度条件较好,冰雪资源丰富区风速低且日照适中。冬季各地高温融雪、雾和大风、低能见度等气象灾害风险低。11月中旬到翌年3月上旬全省均可人工造雪,人工造雪时段适宜。抚顺、本溪、铁岭、沈阳、丹东、辽阳的大部分地区均是宜冰宜雪的最优地区;西部地区降雪量少,宜冰大于宜雪,可适当开发冰上旅游项目;沿海的葫芦岛和大连地区冰雪期短,可探索发展小规模的冰雪旅游项目和海冰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运动 冰雪旅游 冰雪气候资源 适宜性
下载PDF
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变化趋势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以巩乃斯河谷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丽旭 魏文寿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403-407,共5页
根据位于巩乃斯河谷的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近 30a来的年最大雪深、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观测记录 ,用平均差值法、最小二乘法、自回归滑动平均法检验了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冷季降水、冷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天山西部中山带... 根据位于巩乃斯河谷的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近 30a来的年最大雪深、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观测记录 ,用平均差值法、最小二乘法、自回归滑动平均法检验了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冷季降水、冷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呈增加趋势 ,近 30a来年平均增加 1 .4 3% ,与青藏高原、南极大陆及格陵兰冰盖表面积雪积累增加相一致。天山西部中山带冷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 ,其中冷季降水平年平均增加 0 .1 2 % ,而冷季气温升高了 0 .8℃ ,积雪与冷季气温之间存在着弱的负相关关系 ,而与冷季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积雪 气温 降水 变化趋势 二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抗物热冰川区消融期气候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时银 谢自楚 马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4-251,共8页
根据1993年夏季在希夏邦马峰抗物热冰川考察时取得的部分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尽管夏季气温相对较高,但由于降水频繁,冰川表面降雪,通过增加冰面反射,削弱冰面消融,导致冰川水文循环水平低。温度观测揭示出受西南季风... 根据1993年夏季在希夏邦马峰抗物热冰川考察时取得的部分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尽管夏季气温相对较高,但由于降水频繁,冰川表面降雪,通过增加冰面反射,削弱冰面消融,导致冰川水文循环水平低。温度观测揭示出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冰川区处于高温环境中;又由于相对远离主山脉,且无明显的山谷形态,该冰川区局地环流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物热冰川 气温 降水 消融期 气候特征
下载PDF
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积雪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郑玉萍 宫恒瑞 +1 位作者 崔玉玲 万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年第2期29-33,共5页
利用1971—2011年乌鲁木齐小渠子气象站资料,对南山中山带40 a来的积雪特征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平均稳定积雪期为144 d;近40 a来出现的最大积雪深度为57 cm,年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3月下旬的频率最大,平均... 利用1971—2011年乌鲁木齐小渠子气象站资料,对南山中山带40 a来的积雪特征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平均稳定积雪期为144 d;近40 a来出现的最大积雪深度为57 cm,年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3月下旬的频率最大,平均积雪深度以2月最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稳定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稳定积雪期缩短的趋势。近40 a来最大积雪深度递增趋势主要是由于冬季降水量增加和降雪强度增强所造成;而随着气温的逐渐变暖则造成稳定积雪初日的推迟和终日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中山带 乌鲁木齐 南山 特征
下载PDF
三峡地区覆冰气候特征及个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田宏 陈文秀 张良忠 《四川气象》 2000年第2期47-50,共4页
根据覆冰形成物理机制 ,结合三峡独特地理条件 ,得到了三峡地区覆冰的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对1998年 1月三峡地区强覆冰过程的分析 ,给出了三峡地区强覆冰形成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 覆冰 气候特征 三峡地区
下载PDF
天山麦茨巴赫冰川湖突发洪水特征及其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时银 程国栋 刘景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0-35,共6页
根据1956年以来天山昆马力克河麦茨巴赫冰川湖突发性洪水记录,分析了该冰川湖突发性洪水与气候要素特别是气温间的关系,认为冰川湖迅猛排水受制于年内气温波动引起的伊力尔切克冰川消融期与消融强度的变化,该冰川湖迅猛排水时的... 根据1956年以来天山昆马力克河麦茨巴赫冰川湖突发性洪水记录,分析了该冰川湖突发性洪水与气候要素特别是气温间的关系,认为冰川湖迅猛排水受制于年内气温波动引起的伊力尔切克冰川消融期与消融强度的变化,该冰川湖迅猛排水时的洪峰流量与总洪水量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种增加趋势与天山地区区域性温暖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茨巴赫冰川湖 冰川湖 突发洪水 气候关系
下载PDF
浅谈雪被小气候
10
作者 孙庆丰 杨传萍 《黑龙江气象》 2007年第3期30-31,共2页
雪被小气候是在雪面受到强烈辐射影响下形成的。与其它各种类型的下垫面相比,雪被对入射辐射的反射、吸收和透射性能以及雪面本身的辐射特性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 小气候 雪被 辐射影响 入射辐射 辐射特性 透射性能 下垫面
下载PDF
贵州冻雨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被引量:59
11
作者 严小冬 吴战平 古书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4-701,共8页
利用贵州84个测站冻雨日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借助EOF展开、小波分析及其它诊断技术,分析了贵州冻雨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贵州冻雨的地区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中部多、南北少;冻雨日数变... 利用贵州84个测站冻雨日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借助EOF展开、小波分析及其它诊断技术,分析了贵州冻雨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贵州冻雨的地区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中部多、南北少;冻雨日数变化梯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省的中、西部,尤其是西北部地区;GIS反演的贵州冬季雨凇空间分布更接近实际分布特征,即一般海拔较高处凝冻重,而一般气象观测站大多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城镇附近,导致其观测结果比实际凝冻强度要弱;贵州冻雨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具有非常明显的12年和32年的周期振荡,在4年的时间尺度上,周期振荡也比较明显;贵州冬季冻雨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主要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迎风坡和背风坡、静止锋区、冷空气厚度和不同高度冷空气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冻雨 空间分布 GIS反演 时间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呼伦贝尔市大(暴)雪气候特征及类型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洪丽 杨春荣 +3 位作者 邵志明 郑洪玉 乌尼尔 修俊梅 《内蒙古气象》 2010年第5期13-14,39,共3页
对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大(暴)雪日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大(暴)雪日地域分布不均匀性,林区多于农区,农区又多于牧区;年代际特征是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日数相当,且日数较多,到了90年代日数大幅减少,进入本世纪初,大(暴)雪日又... 对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大(暴)雪日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大(暴)雪日地域分布不均匀性,林区多于农区,农区又多于牧区;年代际特征是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日数相当,且日数较多,到了90年代日数大幅减少,进入本世纪初,大(暴)雪日又呈增多态势;春季3、4月份大(暴)雪日数多、秋季或初冬次之、隆冬反而少的分布特征。呼伦贝尔市大(暴)雪天气有两种主要天气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雪日 气候特征 天气类型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源冰川作用区地方气候的发展过程(摘要)(英文)
13
作者 大畑哲夫 白重瑗 丁良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25-335,共11页
涉及冰川气象研究的冰川周围地方气候的考察已于1983年7月5日至27日在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进行。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1号冰川及其邻近地区。该区地方气候分为三种不同尺度的类型(山区动力热力性环流,山谷风环流和冰川局地环流)。与山区... 涉及冰川气象研究的冰川周围地方气候的考察已于1983年7月5日至27日在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进行。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1号冰川及其邻近地区。该区地方气候分为三种不同尺度的类型(山区动力热力性环流,山谷风环流和冰川局地环流)。与山区外低地相比较,近冰川地区的降水量表现出不同的年变化过程。在山区,夏季的高值降水量是由于强烈的坡地加热作用而引起的对流云旺盛发展所致。从而使地方性对流性降水在夏季降水总量中占优势而与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南美巴塔哥尼亚冰原有所不同。冰川上和邻近地区的观测证实,由于上层西风频繁侵入,不仅使地方性山谷风的发展受到抑制,并导致白天时段的发生频率仅为50%,而且在冰川低温作用下减弱了冰川风产生的潜在能力,致使该地区没有明显的冰川风发生。 对比分析冰川与空冰斗处的气象条件(气温、风速和总辐射)发现,冰川和空冰斗中夏季7月份地方气候的差异并不能更好地解释该区山脊南北两侧冰川发育的不同。因此,山岭地带云形成的观测和对一年中其他季节内与热量平衡相联系的其他气象因素和条件的研究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作用区 地方气候 冰川风
下载PDF
中国“冰灯”气候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烽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1994年第1期46-49,共4页
通过对北京、哈尔滨冰展期间的气候分析,得出举办冰展主要气象条件,并对我国冰展进行简单的气候区划。
关键词 气候条件 旅游业 冰灯
下载PDF
天山一号冰川对周边气候变化的响应
15
作者 加娜尔古丽·木拉提肯 杨涵 +1 位作者 靳镜宇 罗寒垚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5-94,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川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文章以天山一号冰川为研究区,使用的冰川面积变化数据有1962年、1973年、1980年和1986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测量绘制的冰川面积数据;1991—2019年的影像数据是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川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文章以天山一号冰川为研究区,使用的冰川面积变化数据有1962年、1973年、1980年和1986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测量绘制的冰川面积数据;1991—2019年的影像数据是通过谷歌历年影像、GF1、ZY3、GF2和GF6获取的面积数据。通过目视解译提取1962—2019年一号冰川面积现状,分析近60年天山一号冰川时空变化特征,结合近60年周边6个水文观测站和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量数据,通过对一号冰川面积变化与气候气象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了天山一号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得出以下结论:①天山一号冰川面积变化:1962—2019年天山一号冰川面积在不断减少,1993年分为东西两支不同规模的冰川;发现2019年冰川面积已经减少为1.55 km^2,80年代至90年代面积减少量最大,退缩率最快;由遥感影像图发现冰川东西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也通过柱状图对比发现东支面积退缩量比西支更加明显。②研究区气候变化:1957-2019年62年间,周边地区年均总温度和年均总降水量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的上升程度相比年平均气温趋势不明显;但两者都有很高的线性拟合度。根据计算,发现气象站的平均温度趋势率为0.27℃·10a^-1,这意味着在过去60年中,它增加了1.9℃。这个温度趋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0.22℃·10a^-1。③冰川与气候变化关系:根据冰川面积变化图和年均气温变化图发现,随着冰川面积的退缩,周边地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得知冰川退缩的最关键因素是周边地区气温的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加;该地区冰川面积的变化和气候变化可能有10年左右的停滞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一号冰川 气候变化 冰川消融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韬 张明义 +1 位作者 路建国 晏忠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5-153,共9页
为研究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青藏工程走廊西大滩至安多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 为研究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青藏工程走廊西大滩至安多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表变形信息;借助GIS平台,根据经验计算模型,获取研究区体积含冰量、年平均地温、活动层厚度3个影响因素基础数据;利用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法,分析地表变形与影响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年变形速率介于-33~15 mm/a,地表有缓慢下沉趋势,整个研究区年变形速率均值为-13 mm/a;在体积含冰量大于30%、年平均地温高于-1℃的区域,地表变形与影响因素有强相关性,偏相关系数大于0.8,P<0.05。在体积含冰量为10%~30%、年平均地温为-2~-1℃、活动层厚度大于3 m的区域,地表变形与影响因素有较强相关性,偏相关系数介于0.4~0.8,P<0.05。总体而言,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与体积含冰量和年平均地温有正强相关性,偏相关系数均值为0.75和0.70;与活动层厚度有正中等相关性,偏相关系数均值为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青藏工程走廊 地表变形 影响因素 相关性
下载PDF
新巴尔虎左旗大(暴)雪天气特征分析
17
作者 包国良 孟春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第2期282-282,共1页
本文通过对1961—2010年新巴尔虎左旗暴雪气象灾情资料分析,发现新巴尔虎左旗春旱发生频次最多,危害也最大,其次为夏旱,再次为冬旱,秋旱发生频次最少。
关键词 雪灾 气象灾害 特征
下载PDF
挪威山地冰川上雪和粒雪中δ^(18)O的解释及对区域气候的指示意义(英文)
18
作者 何元庆 沈永平 +2 位作者 姚檀栋 陈拓 杨梅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3,共6页
Variations of δ 18 O in the snow which accumulates at a Nordic temperate glacier during the winter are not entirely eliminated after a few months of ablation in the following summer. Survive of isotopic signals close... Variations of δ 18 O in the snow which accumulates at a Nordic temperate glacier during the winter are not entirely eliminated after a few months of ablation in the following summer. Survive of isotopic signals closely relates to the re\|freezing capacity of snow accumulated in winter when its temperature was below 0 ℃. The melt\|water re\|freezing ice layers formed in winter hindered subsequent melt\|water percolation in summer when snow temperature was at melting point and, therefore, varied isotopic record was reserved between these ice layers. The isotopic record in snow pack can provide an estimate of the approximate trend of the most recent winter season tempera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δ 18 O values in the snow pack is affected by many natural factors, but 1989\1990 (a glacier balance year) winter air temperatures were reflected in the snow which remained on the glacier Austre Okstindbreen at an altitude of \{1 350\} m in July 1990. There was larger amplitude of variations of δ 18 O values in the 4.1 m of snow above the 1989 summer surface, but variations in the underlying firn were relatively small. Melt water percolation modifies the initial variations of δ 18 O values in the snow pack. At a site below the mean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on Austre Okstindbreen, increased isotopic homogenization within a ten\|day period in July accompanied an increase of the mean δ 18 O value. Although the isotopic record at a temperate glacier is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more factors than is that at polar glaciers, it can provide an estimate of the approximate trend of recent loc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威 冰川 氧同位素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喀喇昆仑山脉冰川稳定或因冬季降水
19
《浙江气象》 2015年第1期49-49,共1页
亚洲高山地区的喀喇昆仑山脉一带的大部分降雨和降雨都在冬天发生,虽然附近的其他山脉受季风影响,多数是在夏天发生降水,这是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给出的结论。喀喇昆仑山脉因为其冰川异常稳定而一直受到科学... 亚洲高山地区的喀喇昆仑山脉一带的大部分降雨和降雨都在冬天发生,虽然附近的其他山脉受季风影响,多数是在夏天发生降水,这是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给出的结论。喀喇昆仑山脉因为其冰川异常稳定而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关注,这次研究意味着这种不寻常的年降水模式或许保护着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不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发生大量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脉 冬季降水 冰川 稳定 气候变化影响 高山地区 地球科学 科学家
下载PDF
阿尔山地区积雪消融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任喜珍 胡春元 +1 位作者 左合君 余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2-125,共4页
观测了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积雪消融期不同厚度积雪区土壤温度的变化,分析了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积雪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积雪消融速度与2m高处大气温度呈回归关系,大气温度增加1℃,积雪消融速度增加0.0114~0.0912cm/h;2)积雪... 观测了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积雪消融期不同厚度积雪区土壤温度的变化,分析了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积雪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积雪消融速度与2m高处大气温度呈回归关系,大气温度增加1℃,积雪消融速度增加0.0114~0.0912cm/h;2)积雪对土壤温度具有调节作用,并且是双向的,消融期积雪厚度越大,土壤温度越高,变幅越小,同时消融期后土壤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临界状态维持时间长,土壤解冻时间延长;3)消融期内,大气温度在(-29~26.5℃)变化时,大气温度直接影响地表温度的积雪厚度临界值是33cm;4)积雪消融期,无雪处、38cm、60cm积雪处0~30cm温度梯度分别为-3.07~0.15/10cm、-1.07~-0.26/10cm、-0.36~0.56/10cm,积雪消融后,分别为2.47~0.14/10cm、-0.07~2.47/10cm、0.73~4.05/1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积雪 积雪消融 大气温度 土壤温度 阿尔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