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地震动放大系数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仕兴 罗麒锐 +5 位作者 唐元旭 吴启红 熊峰 周巧玲 卢丹 张敏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1-58,73,共9页
地震动放大系数是评估地震波在地表传播时放大效应的关键参数,复杂地形(如山脊、河谷、盆地、组合地形等)和复杂地质(如岩土特性、层理结构、发震断层、地下水位等)对地震动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这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了挑战... 地震动放大系数是评估地震波在地表传播时放大效应的关键参数,复杂地形(如山脊、河谷、盆地、组合地形等)和复杂地质(如岩土特性、层理结构、发震断层、地下水位等)对地震动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这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了挑战。对当前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地震动放大效应及放大系数取值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地形、地质特征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探讨了地震动放大系数的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有研究及规范地震动放大系数取值的有关问题,为地震灾害的预防及应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复杂地质 地震动放大效应 地震动放大系数 规范限值
下载PDF
区域性场地地震安评中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研究
2
作者 朱新建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0期187-191,共5页
土体的液化现象是地震导致的破坏主要原因之一,对液化进行准确判别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地震液化判别在区域性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张家口市阳原经济开发区2号地块区域地震安全性... 土体的液化现象是地震导致的破坏主要原因之一,对液化进行准确判别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地震液化判别在区域性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张家口市阳原经济开发区2号地块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为研究背景,研究在区域性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进行地震液化评价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对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的研究,以期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对如何进行区域性场地开展地震液化评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液化 安全评价 区域性 液化判别
下载PDF
“9.5”泸定地震对土壤呼吸及团聚体有机质的影响
3
作者 田钧灵 李育 +5 位作者 代雨 孙乙 薛婧 彭彬 李勋 张艳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7期98-103,共6页
本研究对泸定“9.5”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区域和附近未滑坡区域进行呼吸速率的测定,并进行取样实验,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分别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离,并对各级团聚体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地震对土壤呼吸及团聚体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本研究对泸定“9.5”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区域和附近未滑坡区域进行呼吸速率的测定,并进行取样实验,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分别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离,并对各级团聚体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地震对土壤呼吸及团聚体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滑坡林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未滑坡林地,说明地震会增强土壤呼吸速率,提高土壤中CO_(2)与大气的交换速率。(2)地震对同一粒径下滑坡与未滑坡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会增加粒径为>10 mm、5~1 mm、<0.25 mm的力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粒径为>2 mm、<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中<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增加最多。(3)未滑坡林地土壤力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在7.18%~10.58%的范围之间,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在8.01%~13.92%的范围之间,滑坡林地土壤力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在3.03%~5.72%的范围之间,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则在2.97%~4.25%之间。地震对各级团聚体的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会减少团聚体内的有机质含量,特别是对粒径为0.25~0.5 mm的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减少最多。综上,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会增强土壤呼吸速率,增加小颗粒团聚体占比,而减少各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土壤呼吸 团聚体 有机质
下载PDF
基覆型铁路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与破坏模式研究
4
作者 何博裕 蒋关鲁 +3 位作者 郭玉丰 冯海洲 何梓雷 胡金山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4-82,共9页
基覆型边坡在我国西南铁路沿线分布较为广泛,在地震作用下会对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为探究基岩倾角对基覆型边坡的影响,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两个不同基岩倾角的基覆型边坡模型,加载El-Centro波和Kobe波分析其动力响... 基覆型边坡在我国西南铁路沿线分布较为广泛,在地震作用下会对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为探究基岩倾角对基覆型边坡的影响,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两个不同基岩倾角的基覆型边坡模型,加载El-Centro波和Kobe波分析其动力响应规律,对加速度时程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后研究模型的动力频响差异,最后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振动台模型试验现象探究边坡的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基覆型边坡的PGA放大系数有高程效应且随着输入PGA增大而减小;其他条件相同时,基岩倾角越大基覆型边坡的动力响应越激烈,加载Kobe波时两个模型的动力响应要比加载El-Centro波时更激烈;基岩倾角较小的模型坡面FFT谱主频总体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基岩倾角较大的模型则存在主频大小相同的情况,主频对应的FFT谱幅值(FFT幅值)的变化规律受地震波种类影响,在输入PGA为0.7g的Kobe波作用下两者的坡面位移达到最大,分别为162.8 cm和230.2 cm;随着基岩倾角增大,基覆型边坡的破坏模式由牵引式破坏变成复合式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铁路边坡 地震 数值模拟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下载PDF
露天矿无线微震监测系统建设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卢长伟 戴锐 张达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3年第5期83-88,共6页
我国露天矿逐步进入深部凹陷开采阶段,高陡边坡数量日益增多,滑坡事故已成为露天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矿山安全生产。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覆盖全矿的有效边坡监测预警手段已被行业广泛认可。通过岩体微破裂感知、弱信号... 我国露天矿逐步进入深部凹陷开采阶段,高陡边坡数量日益增多,滑坡事故已成为露天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矿山安全生产。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覆盖全矿的有效边坡监测预警手段已被行业广泛认可。通过岩体微破裂感知、弱信号提取、无线传输、数据处理分析等技术形成了无线微震监测方案,在某露天矿完成了无线微震监测系统建设,采用长短时窗结合AIC方法实现了波形到时自动拾取,采用台网自动优选震源定位方法实现了震源自动定位,经爆破验证,台网内震源定位误差为8.15%,台网边缘震源定位误差为8.28%,满足某露天矿危险源震源定位精度要求,实时有效地保障了矿山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边坡 微震监测 无线 到时自动拾取 震源自动定位
下载PDF
断层泥石英微形貌特征在断层活动性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8
6
作者 申俊峰 申旭辉 +1 位作者 曹忠全 郭士金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6,共7页
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信息载体,其中的石英颗粒微形貌特征能够反映断层活动方式、期次和活动年代。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西藏拉萨那林拉卡断裂白定段断层泥石英样品进行了溶蚀微形貌统计分析及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石英颗粒呈现... 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信息载体,其中的石英颗粒微形貌特征能够反映断层活动方式、期次和活动年代。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西藏拉萨那林拉卡断裂白定段断层泥石英样品进行了溶蚀微形貌统计分析及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石英颗粒呈现出以钟乳状为主和桔皮状为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溶蚀微形貌特征。对照Kanaori Y等关于石英微形貌与年代关系的图谱可知,该断层形成以后至少有过两次再活动,其活动年代分别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这与热释光定年法确定该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间为287.08 Ka±24.40 Ka的结果相吻合;另外,代表晚期活动特征的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显示,同一石英颗粒上发育了代表蠕滑和粘滑两种滑动的阶步状刻痕(蠕滑)-撞击碎裂痕(粘滑)组合,以及阶步状刻痕(蠕滑)-贝壳状断口(粘滑)-平直擦线(粘滑)的组合,说明该断层在晚期(中更新世)曾经历了蠕滑和粘滑两种滑动方式。代表蠕滑的阶步状刻痕清晰突显,而代表粘滑的线状擦痕明显受到溶蚀,这说明粘滑运动在先,蠕滑运动在后。此外,擦痕线的叠加、切穿现象还表明,断层在中更新世的滑动至少有3个亚期次。综合应力痕迹微形貌特征认为,3个亚期次滑动的前两次表现为粘滑,第三次为蠕滑或粘滑向蠕滑过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 石英 溶蚀微形貌 应力痕迹微形貌 断层活动性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佳佳 李海兵 +4 位作者 赵国华 李勇 颜照坤 王焕 云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8-907,共10页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部地区发生了芦山地震(Ms 7.0),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以地震重灾区宝兴作为研究区,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高清航拍图像,以及崩塌滑坡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野外调查研...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部地区发生了芦山地震(Ms 7.0),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以地震重灾区宝兴作为研究区,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高清航拍图像,以及崩塌滑坡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对区内次生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与岩性、断裂和坡度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了宝兴地区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①以中小型崩塌滑坡为主,且沿省道S210集中分布;②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宝兴杂岩区浅表强风化层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③研究区内发育的五龙断裂和小关子断裂不是芦山地震的同震断裂;④该区域70%的崩塌滑坡发生在坡度大于30°的区域范围内,30-40°坡度段崩塌滑坡最为集中;⑤人类工程活动是宝兴地区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发育在S210省道两侧的主要原因;⑥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2次地震及其余震的频繁加载作用下,宝兴地区崩塌滑坡的活动性增加,未来几年将是中小规模崩塌滑坡发育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崩塌滑坡 坡度 宝兴地区 龙门山
下载PDF
辽东湾古近系震积岩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磊 陈洪德 +2 位作者 徐长贵 钟怡江 吴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9-931,共13页
辽东湾古近系地层中发育大量与古地震有关的震积岩,通过岩芯观察识别出包括:微褶皱、阶梯状断层、震塌岩、内碎屑副角砾、液化卷曲构造、串珠状构造、震积砂球—枕状构造、火焰构造、砂泥岩脉、震裂缝、自碎屑角砾共11种震积标志,主要... 辽东湾古近系地层中发育大量与古地震有关的震积岩,通过岩芯观察识别出包括:微褶皱、阶梯状断层、震塌岩、内碎屑副角砾、液化卷曲构造、串珠状构造、震积砂球—枕状构造、火焰构造、砂泥岩脉、震裂缝、自碎屑角砾共11种震积标志,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斜坡和与前三角洲相邻的坡脚。依据塑性与脆性变形建立了震积序列,将其分为I,II,III单元,其所示古地震强度为I〈II〈III。通过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辽东湾震积岩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所反映的古地震强度研究认为:古近纪时期郯庐断裂在辽东湾呈NNE向展布,其构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E2s3,第二阶段为E3s2~E3s1,第三阶段为E3d,其中第一、三阶段为强构造活动时期。E2s3构造活动主要分布于辽西凸起北端,E3s2与E3s1主要分布于辽中凹陷A油田附近,E3d则主要分布于辽中凹陷南端、北端和A油田,辽西凸起中部靠近A油田附近区域。结果表明:通过震积岩时空分布规律反演构造活动是可行的,该方法为今后进行盆地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坳陷 古近纪 郯庐断裂 古地震 震积岩
下载PDF
隐爆角砾岩——古地震的一种成因标志 被引量:4
9
作者 杜建国 仵柯田 +3 位作者 孙凤霞 崔月菊 李静 王昌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3-922,共10页
全球到处发育的隐爆角砾岩表明隐爆作用的普遍性,并标志着古地震的一种形成机制。隐爆角砾岩具有特殊的角砾形状和构造。地震地质资料表明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没有肉眼可观测到的断层位移。材料聚集应变能估算值表明岩石聚集的应变... 全球到处发育的隐爆角砾岩表明隐爆作用的普遍性,并标志着古地震的一种形成机制。隐爆角砾岩具有特殊的角砾形状和构造。地震地质资料表明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没有肉眼可观测到的断层位移。材料聚集应变能估算值表明岩石聚集的应变能不足以产生大地震。携带高能量的地核-地幔流体不仅为自己逸散提供了能量,而且为产生地震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深部流体以运移-聚集-爆炸-运移-聚集-爆炸的循环方式向地表逃逸,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产生了不同震级的地震。因此,超高压流体隐爆应该是地震形成的主要机制。地震隐爆成因机制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各种天然地震(中深源地震、震群、慢地震和非双力偶性地震等)以及全球地震、火山和地热带的空间吻合,而且能够解释隐爆角砾岩及其伴生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爆角砾岩 地震 深部流体 隐爆 应变能
下载PDF
塔拉哈—齐家地区下白垩统震积岩特征及其油气储集问题 被引量:7
10
作者 钟建华 王德金 +1 位作者 李佳 陈熙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04-310,共7页
文章通过对松辽盆地塔拉哈—齐家地区白垩系沉积地层钻孔岩心的观察和研究,识别出大量具有震积岩特征的变形构造,并发现了多个完整的震积垂向序列。在震积岩的识别过程中,认识到震积岩自身可能就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
关键词 震积岩 变形构造 垂向序列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磁铁矿热电效应:地震地电异常的新模式 被引量:8
11
作者 申俊峰 申旭辉 刘倩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27,共7页
采用BHTE-06新型热电测量仪,选择地壳内广泛分布的磁铁矿进行热电性测量,结果表明:磁铁矿的热电导型均为N型,其热电系数σ(单位温差下热电势增量)近似恒值,为-0.05mV/℃,标准偏差1.15,这说明磁铁矿为电子型半导体并具有稳定的热电转换... 采用BHTE-06新型热电测量仪,选择地壳内广泛分布的磁铁矿进行热电性测量,结果表明:磁铁矿的热电导型均为N型,其热电系数σ(单位温差下热电势增量)近似恒值,为-0.05mV/℃,标准偏差1.15,这说明磁铁矿为电子型半导体并具有稳定的热电转换效能。通过不同成因磁铁矿对比测量,以及固定和不固定结晶学方向的对比测量还可知,磁铁矿的热电性不受其成因和结晶学方向的制约,说明磁铁矿聚集体能够将热电效应叠加放大。因此认为,地壳中的磁铁矿聚集体可能是地震过程中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热-电转换器,热电效应可能是导致地震地电场异常的原因之一,即地震地电异常存在热电机制。依据测试所得的热电系数σ值,按照热电和地电基本理论进行的电场模拟计算表明:由磁铁矿热电效应引起的热电场强度能够达到-n×10-6V/m~-n×10-4V/m,该电场强度足以引起地表电场的显著异常,因而是地震地电异常的重要模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矿 热电效应 地震 地电异常
下载PDF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固体—流体相互作用定量恢复及次生孔隙成因预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伟 邱隆伟 姜在兴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9-784,共16页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地层大规模发育典型的湖相滩坝砂体,并获得大量油气发现。作者从固体与流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胶结物和次生孔隙入手,结合盆地的演化和断层的演化阶段,来定量半定量地恢复储集层中流体性质的变化以及对储集层...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地层大规模发育典型的湖相滩坝砂体,并获得大量油气发现。作者从固体与流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胶结物和次生孔隙入手,结合盆地的演化和断层的演化阶段,来定量半定量地恢复储集层中流体性质的变化以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根据流体来源和持续时间,可以把固体—流体作用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流体作用阶段、围岩流体作用阶段、外来流体作用阶段、排烃流体作用阶段和排烃后流体作用阶段。根据滩坝砂体的分带性和次生孔隙形成机理,总体可分为砾质滩坝酸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近岸滩坝酸碱流体共同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和远岸滩坝—中央共振带滩坝碱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并进行了平面上次生孔隙成因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滩坝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 次生孔隙成因
下载PDF
安徽寿县新元古界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的发现及地质初探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熙 王明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6,共8页
安徽寿县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底部粉砂岩层中发现了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剖面观察显示,该沉积变形构造经历了滑塌变形、滑脱变形、震动液化变形等3次以上的变形过程,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面貌和沉积变形特征;分析该沉积... 安徽寿县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底部粉砂岩层中发现了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剖面观察显示,该沉积变形构造经历了滑塌变形、滑脱变形、震动液化变形等3次以上的变形过程,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面貌和沉积变形特征;分析该沉积变形构造的成因,发现变形构造属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形成于浅海陆棚边缘斜坡相带。引起软沉积物变形的动力是地震事件产生的多次震动波作用,造成软沉积物滑塌、滑脱褶皱、震动液化泄水等变形作用,形成了具有复杂变形特征的软沉积物变形复合体,是一次地震事件多次地震活动的沉积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变形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地震事件 变形复合体 泄水构造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巴东库岸段水库地震迁移规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东 王孔伟 +2 位作者 朱伟 靳宝萍 张帆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5-929,共15页
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巴东县库岸段发生上万次与水库蓄水相关的水库地震,最大震级5.1级。近几年发表相关论文50篇左右,侧重于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水库地震与坝前水位的关系、单个较大型水库地震以及微地震群的成因机理问题,... 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巴东县库岸段发生上万次与水库蓄水相关的水库地震,最大震级5.1级。近几年发表相关论文50篇左右,侧重于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水库地震与坝前水位的关系、单个较大型水库地震以及微地震群的成因机理问题,对水库地震时间上的周期性以及空间上扩展规律研究尚少。本论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包括泉水流量的调查)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发表的文献资料,对巴东县库岸段水库地震变迁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以下3点结论:(1)从时间上看,巴东水库地震的爆发具有周期性,表现为长周期和短周期。(2)溶洞坍塌型水库地震的分布呈线状,其形成机理与高孔隙水压以及动水圧过程密切相关。(3)同时野外泉水调查研究也表明三峡库区巴东段水库地震与溶洞坍塌具有密切关系,并且从机理上说明了水库地震空间扩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高桥断裂 泉水调查 溶洞坍塌
下载PDF
贵州地震的分布、分区和区划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尚彦 梁操 +5 位作者 纪星星 罗祎浩 郝婧 刘宇 欧品智 张贤文 《贵州地质》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地震的分布、分区和区划。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划分为威宁—晴隆、遵义—贵阳和铜仁—榕江3个分区。贵州包含在鲜水河—滇东地震带、右江地震带和长江中游地震带。本文将贵州境内的长江中游地震带进一步划分为遵义—贵阳...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地震的分布、分区和区划。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划分为威宁—晴隆、遵义—贵阳和铜仁—榕江3个分区。贵州包含在鲜水河—滇东地震带、右江地震带和长江中游地震带。本文将贵州境内的长江中游地震带进一步划分为遵义—贵阳地震亚带和铜仁—榕江地震亚带。第五代地震区划图中,贵州全境地震动参数大于0.05 g,5个市(州)、18个县(市、区)、160个乡(镇、街道)地震动参数大于0.1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分布 地震分区 地震区划 地震带 贵州地震
下载PDF
安徽巢北地区下石炭统高骊山组风暴沉积 被引量:6
16
作者 钱峥 李淳 马在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5期8-11,共4页
对安徽巢北地区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地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骊山组属浅海陆棚环境沉积,在正常波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存在两期风暴沉积,属事件性沉积。具有风暴沉积特有的垂向层序,反映了一定的古地理环境。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沉积作用 石炭纪 地质学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核环吊楼层反应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守巨 王荣成 +3 位作者 屈福政 苏冬 刘大强 徐宏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5-185,共11页
核环吊楼层反应谱对评估核电结构和设备的抗震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应用ANSYS软件建立三维核环吊结构计算模型,数值模拟了地震作用下核环吊楼层反应谱特性。通过时程分析法,选取3种典型地震动作为输入地震动,模拟得到核... 核环吊楼层反应谱对评估核电结构和设备的抗震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应用ANSYS软件建立三维核环吊结构计算模型,数值模拟了地震作用下核环吊楼层反应谱特性。通过时程分析法,选取3种典型地震动作为输入地震动,模拟得到核环吊楼层的加速度时程曲线,通过Duhamel积分,得到不同阻尼比下核环吊结构的地表反应谱和楼层反应谱。研究表明,核环吊安全壳对地震动存在一种放大机制,与地表反应谱相比,核环吊水平向的楼层反应谱峰值提高2-10倍,而竖向楼层反应谱峰值扩大3-9倍。同时发现合理选择核环吊结构的阻尼和输入的地震动是十分重要的。该结果对于指导下一步核环吊缩尺模型振动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环吊 地震作用 有限元方法 时程分析 楼层反应谱
下载PDF
1948年10月9日贵州省威宁地震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操 纪星星 +3 位作者 郝婧 罗祎浩 张贤文 欧品智 《贵州科学》 2016年第5期69-74,共6页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本次地震是贵州省境内近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地震为双震模式,地震震级为6.2级,宏观震中为N 27.36°、E 103.95°。重新编制的地震等烈度图显示,极震区地震...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本次地震是贵州省境内近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地震为双震模式,地震震级为6.2级,宏观震中为N 27.36°、E 103.95°。重新编制的地震等烈度图显示,极震区地震烈度达到Ⅸ度,等震线呈椭圆形,长轴走向NNE,与主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石门断裂。建议将本次地震命名为"1948年10月9日贵州省威宁6.2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宁地震 石门(坎)地震 震级 等烈度图
下载PDF
基于能力曲线的燃气系统地震脆弱性评估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颜峻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1,共4页
为了定量评估燃气系统在地震中的脆弱性水平,基于能力——需求谱方法建立了燃气系统地震脆弱性评估方法。评估方法从地震潜在危险性分析、结构抗震能力、需求谱与脆弱性曲线建立以及破坏状态预测等四方面着手研究。基于上述模型与方法,... 为了定量评估燃气系统在地震中的脆弱性水平,基于能力——需求谱方法建立了燃气系统地震脆弱性评估方法。评估方法从地震潜在危险性分析、结构抗震能力、需求谱与脆弱性曲线建立以及破坏状态预测等四方面着手研究。基于上述模型与方法,研究了地震动作用下燃气系统最大承载能力、破坏等级及概率。最后以某天然气压缩站主体建筑为例,建立了反映场地地震潜在危险性的地震反应谱,构建了用于确定性能点的抗震能力——需求谱,并基于FEMA 273绘制了不同破坏等级的脆弱性曲线,定量分析了该压缩站遭受破坏等级和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系统 地震 脆弱性 能力曲线 需求谱 评估方法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沿海地区地震活动与发震构造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少红 林江南 曹敬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470,共16页
南海北部沿海地区位于华南陆块与南海的交接地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典型的板内地震活动带。本文通过收集研究区固定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据,开展了双差走时地震重定位计算,获得了更为精确的地震震源参数。从地震活动的时... 南海北部沿海地区位于华南陆块与南海的交接地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典型的板内地震活动带。本文通过收集研究区固定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据,开展了双差走时地震重定位计算,获得了更为精确的地震震源参数。从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可知,南海北部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空间上主要形成了几个典型的集群型震群,如南澳岛外海地震群、阳江地震群、新丰江水库地震群以及海南岛岩浆活动地震群等。时间上,研究区每年地震活动的数量与分布模式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典型的震群区,其他地区零星分布较少的地震。典型震群区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上地壳(<20 km),下地壳也偶有地震发生。但不同震群区地震的分布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南澳岛外海地震分布呈“L”型,以NE向地震活动为主,也存在NW走向的地震分布趋势。阳江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呈现南、北两个震群,其中南部震群主要呈近E-W向展布,地震活动比北部震群更强烈;北部震群覆盖面积较小,大体以S-N走向展布。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贮水盆地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两个峡谷区,其中约78%的地震集中在水库大坝附近的峡谷区,总体呈NW-SE走向;西北部上游峡谷的震群在2010年以前很少被观测到,而2012年以后却呈明显增加趋势。海南岛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呈现4个集群,所有集群的震源深度都具有近垂直状的通道分布特征,表明海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岩浆流体活动存在紧密关联。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典型震群区地壳结构和发震构造,我们发现不同震群区发震构造差异性明显,南澳岛外海与珠江口地区的地震主要受NE向和NW向交错断裂以及地壳内部薄弱层和下地壳高速侵入体的控制和影响;新丰江水库地震主要受断裂带内部流体活动和水库静水压力的影响;海南地震活动可能与地幔柱造成的浅表岩浆流体活动有紧密关联。这些结果说明南海北部沿海地区发震构造与地壳结构的强烈非均质性有关,不能用统一模式给予解释,各震群主要受当地局部构造和流体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地震活动 地震群 发震构造 重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