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4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白垩纪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怀春 李山 +14 位作者 王成善 褚润健 王璞珺 高远 万晓樵 贺怀宇 邓成龙 杨光 黄永建 高有峰 席党鹏 王天天 房强 杨天水 张世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1-445,共15页
白垩纪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也是全球大规模烃源岩形成时期,但对于温室气候背景下陆地的环境状态、气候变化、生命响应及其演化规律尚不清楚;陆相有机质及大规模烃源岩堆积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中国东北的松辽盆地发育... 白垩纪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也是全球大规模烃源岩形成时期,但对于温室气候背景下陆地的环境状态、气候变化、生命响应及其演化规律尚不清楚;陆相有机质及大规模烃源岩堆积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中国东北的松辽盆地发育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烃源岩在盆地内广泛分布,是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环境变化和烃源岩形成机制的绝佳地点。但由于露头剖面沉积记录“连续性”和“完整性”较差,缺乏高精度的综合年代地层格架约束,导致松辽盆地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存在较多争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白垩纪陆地古气候、古环境演化的研究进程。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实施的松科1井、松科2井和松科3井共钻取了8197 m完整且连续的白垩纪陆相地层岩心记录。本文通过综合科探井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旋回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松辽盆地白垩纪高分辨率综合年代地层格架,为探索白垩纪陆地深时气候-环境演化及服务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细的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ICDP) 松辽盆地 地质年代学 旋回地层学
下载PDF
松科2井早白垩世沙河子组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
2
作者 张德军 郑月娟 +4 位作者 张淑芹 张健 黄欣 陈树旺 孙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9-442,共14页
为探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2井深层(3395.46~3901.35 m)地层的时代特征,分析地史时期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条件演变,利用孢粉学方法对松科2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井段可划分为Leiotriletes sp.-Cyathidites australis-Chasmatosporites ... 为探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2井深层(3395.46~3901.35 m)地层的时代特征,分析地史时期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条件演变,利用孢粉学方法对松科2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井段可划分为Leiotriletes sp.-Cyathidites australis-Chasmatosporites sp.孢粉组合(3832.94~3901.35 m)和Klukisporites triangulus-Aequitriradites sp.-Pristinuspollenites sp.孢粉组合(3395.46~3613.62 m),孢粉组合指示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Hauterivian)—巴列姆期(Barremian)早期,可作为松辽盆地沙河子组上部生物地层学对比的标志;此外,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类型演化规律是针叶林、灌草丛—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针阔叶混交林,揭示研究区沙河子组后期气候带演替规律是暖温带—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气候干湿变化规律为湿润—半湿润—湿润—半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科2井 早白垩世 沙河子组 孢粉组合 古气候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白垩纪恐龙时代陆相地质记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成善 高远 +22 位作者 王璞珺 吴怀春 吕庆田 朱永宜 万晓樵 邹长春 黄永建 高有峰 席党鹏 王稳石 贺怀宇 冯子辉 杨光 邓成龙 张来明 王天天 胡滨 崔立伟 彭诚 余恩晓 黄何 杨柳 毋正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2-430,511-534,共43页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索大规模陆相有机质富集机理为科学目标,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框架下,成为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项目历时16年,以超97%的取心率获得连续完整的8187 m岩心,建立了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高精度年代地层框架,重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多时间尺度陆地气候旋回与气候事件,揭示了白垩纪湖海平面波动机理,确认了松辽盆地发生过海侵事件。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推动了全球地质学家合作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带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为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国际与国内影响。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代表了探索深时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借助科学钻探,人类会不断增强对深时气候环境演化等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松辽盆地 白垩纪 古气候 年代地层格架 海侵事件
下载PDF
腾冲地块晚白垩世小龙河花岗岩年龄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金梁 陈永清 尚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858,共20页
为厘定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和花岗岩成矿意义,对小龙河花岗岩开展全岩地球化学、年龄和锶-钕-铅同位素研究。小龙河花岗岩由细粒淡色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U-Pb年龄数据指示它们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67.... 为厘定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和花岗岩成矿意义,对小龙河花岗岩开展全岩地球化学、年龄和锶-钕-铅同位素研究。小龙河花岗岩由细粒淡色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U-Pb年龄数据指示它们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67.0±1.0 Ma和68.5±1.6 Ma,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分别为67.15±0.99 Ma和69.02±1.22 Ma,同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产物。锶-钕-铅同位素与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细粒淡色二长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87)Sr/^(86)Sr)_(i)=0.757~0.763);ε_(Nd)(t)=-8.89~-8.99,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TDM2=1.59~1.60 Ga)上地壳富粘土硬砂岩部分熔融,其与小龙河锡-钨多金属矿床形成密切相关;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87)Sr/^(86)Sr)_(i)=0.711,ε_(Nd)(t)=-8.72~-9.16),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TDM2=1.58~1.62 Ga)下地壳富粘土硬砂岩重熔。腾冲地块晚白垩世小龙河花岗岩及其锡-钨矿化是中特提斯班公-怒江洋闭合后腾冲地块与保山地块碰撞-后碰撞阶段引发的岩浆活动与热液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地块 晚白垩世 锆石SHRIMP U-Pb定年 辉钼矿RE-OS定年 锶-钕-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红层砂岩纳米级致色剂赋存状态及地质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红层砂岩为例
5
作者 马勇 杨程宇 +4 位作者 蔡超 秦长彩 张朝辉 李磊 钟宁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3-1813,共11页
红层是地球上广泛分布且具有特定指示环境意义的沉积物,一般认为在水体氧化环境下形成的赤铁矿胶结物是其主要致色矿物。目前,针对红层致色矿物的研究多停留在矿物识别层面,缺乏对其微观赋存状态及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本文以鄂尔多斯... 红层是地球上广泛分布且具有特定指示环境意义的沉积物,一般认为在水体氧化环境下形成的赤铁矿胶结物是其主要致色矿物。目前,针对红层致色矿物的研究多停留在矿物识别层面,缺乏对其微观赋存状态及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陆相红层为例,采用岩芯-薄片-阴极发光-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的多尺度表征技术,首次揭示了红层砂岩纳米级致色剂——赤铁矿胶结物的微观赋存状态,并在此基础重新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研究发现,红层砂岩致色剂赤铁矿胶结物主要为针状或片状,具有两种微观赋存状态:①呈包裹型发育在净砂岩的颗粒周缘,单个矿物颗粒长度在500~1000nm之间,宽度在50nm以下;②呈充填型发育在黏土矿物及云母等矿物颗粒的解理缝中,常常顺解理定向排列,受解理缝空间限制,单个矿物颗粒更小,长度一般小于500nm,宽度在30nm以下。红层砂岩中赤铁矿的产状和赋存状态表明其为褐铁矿早期脱水形成,在此之后又发育两期方解石胶结物,因此赤铁矿胶结物应主要形成于沉积和浅埋藏期,而非沉积后的抬升期。砂岩中赤铁矿胶结物的形成过程指示了一个干旱内陆沉积背景下大气水氧含量高的环境特征,这同样也是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冰室状态,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的红层砂岩对研究该时期全球冰室状态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铁矿 胶结物 红层砂岩 志丹群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琼西南晚白垩世千家岩体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6
作者 陈沐龙 吕昭英 +7 位作者 马昌前 薛桂澄 何玉生 魏昌欣 袁勤敏 黄武轩 常振宇 吕嫦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3-515,共13页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岩体,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主要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均属于壳幔混源成因,斜长石发育正反环带及振荡环带,记录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镜下观察发现,千家岩体各类岩石中存在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的环带结构,针状产出的磷灰石,以及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的嵌晶结构等,结合暗色微粒包体的分布组合及形态特征,认为千家岩体形成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综合来说,岩石及矿物化学证据均表明,岩浆混合作用是研究区岩石形成的主因,矿物学证据表明,千家岩体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属钙碱性岩浆,黑云母矿物化学数据表明岩石形成环境为相对较低的氧逸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海南岛 千家岩体 矿物学 壳幔混合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物源定量分析研究
7
作者 刘持恒 李子颖 +4 位作者 贺锋 张字龙 李振成 凌明星 刘瑞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9,共20页
下白垩统是鄂尔多斯盆地晚中生代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同时也是近年来新发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层位。恢复该时期的源汇系统对认识燕山运动晚期在华北克拉通西部的构造沉积响应、古气候转变和盆地内砂岩铀矿的富集规律均有较大的帮助。本文... 下白垩统是鄂尔多斯盆地晚中生代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同时也是近年来新发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层位。恢复该时期的源汇系统对认识燕山运动晚期在华北克拉通西部的构造沉积响应、古气候转变和盆地内砂岩铀矿的富集规律均有较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进行古流向测量、不同层位碎屑锆石U-Pb测年,优化周缘潜在物源区锆石U-Pb年龄数据集的汇编方案,定量计算出各物源区对盆内的碎屑贡献比例,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白垩世的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中碎屑锆石具有1.79~1.64 Ga、2.02~1.82 Ga和2.58~2.45 Ga 3个稳定的前寒武纪年龄峰值,以及336~257 Ma和476~425 Ma两个稳定的显生宙年龄峰值。定量的物源分析结果表明,阴山、狼山、桌子山贺兰山和阿拉善地区以不同的贡献比例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具多物源同时供给的特征。阴山在整个早白垩世一直是主要的物源供给区,与狼山共同向盆地内部提供河流相沉积。阿拉善地区则通过原地风蚀将物质从桌子山北部和贺兰山顶以风沙搬运的方式带入鄂尔多斯盆地,在洛河罗汉洞沉积期共同构成了研究区风成与水成交替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碎屑锆石U-PB年龄 物源分析 古流向 砂岩型铀矿 源汇系统
下载PDF
北大别木子店地区早白垩世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构造环境的指示
8
作者 万俊 孔令耀 +4 位作者 刘成新 杜小锋 廖明芳 郭盼 邓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6-1458,共13页
为揭示大别造山带基性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应用LA-ICP-MS锆石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北大别木子店地区雷家湾辉长岩的成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与安徽段基性—超基性岩对比,揭示了大别造山带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和构造环境。结... 为揭示大别造山带基性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应用LA-ICP-MS锆石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北大别木子店地区雷家湾辉长岩的成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与安徽段基性—超基性岩对比,揭示了大别造山带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和构造环境。结果显示,北大别木子店地区雷家湾辉长岩成岩年龄为122.3±1.0 Ma。雷家湾辉长岩的SiO2含量介于45.00%~50.69%之间,平均值为48.02%;Mg#值变化范围在45.62~53.49之间,平均值为47.86;K2O+Na2O含量变化于4.68%~7.03%之间,平均值为6.31%,属于碱性系列;富集Rb、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亏损Ta、Nb、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与安徽段基性—超基性岩具有相似的野外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岩石成因研究显示,雷家湾辉长岩的幔源母岩浆有地壳物质的加入,作用方式应该为源区的混合,地壳物质的加入可能与三叠纪以来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后加厚岩石圈的拆沉作用有关。大别造山带130 Ma左右基性—超基性岩的出现可能暗示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辉长岩 木子店 北大别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广东河源地区早白垩世径尾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9
作者 胡飞 何翔 +5 位作者 李锐 叶升明 胡昆 黄蔚 张克信 肖唐付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3-1766,共24页
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等报道了分布于华南板块东南部河源地区径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探讨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研究表明,径尾岩体岩性较为单... 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等报道了分布于华南板块东南部河源地区径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探讨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研究表明,径尾岩体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在143.2±1.3~145.4±1.1 Ma之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具有富SiO_(2)(71.15%~76.11%),富K_(2)O(4.68%~5.89%),贫Al_(2)O_(3)(12.58%~14.03%)的特点,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Ti、Ba、Sr等元素,稀土配分型式呈燕式分布,δEu值为0.11~0.26,负Eu异常明显,Y/Nb>1.2,锆石饱和温度较高,为791~829℃,属于高分异的A2型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具有低的εHf(t)值(-7.3~-0.4),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198~1632 Ma,指示其可能是在伸展构造环境中及低压、高温条件下由古老壳源基底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并伴有少量幔源岩浆的加入,随后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俯冲古太平洋板块的后撤所导致的岩石圈伸展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A型花岗岩 早白垩世 板片回撤
下载PDF
Early-diverging Titanosauriform(Dinosauria,Sauropoda)Teeth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Northeast China
10
作者 ZHANG Honggang YIN Yalei +1 位作者 PEI Rui ZHOU Changf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03-310,共8页
Three eusauropod teeth(SDUST-V1064,PMOL-AD00176,PMOL-ADt0005)are report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Ningcheng,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China.Two of them(SDUST-V1064,PMOL-AD00176)are assigned to ... Three eusauropod teeth(SDUST-V1064,PMOL-AD00176,PMOL-ADt0005)are report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Ningcheng,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China.Two of them(SDUST-V1064,PMOL-AD00176)are assigned to early-diverging titanosauriforms in having slightly mesiodistal expansion at the base of the tooth crown,a slenderness index value>2.0 and<4.0,and D-shaped cross section.Furthermore,SDUST-V1064 and PMOL-AD00176 are referred as an Euhelopus-like titanosauriform on the basis of having a sub-circular boss on the lingual surface and an asymmetrical crown-root margin which slants apically,respectively.CT scan data of SDUST-V1064 reveals new dental information of early-diverging titanosauriforms,for example,the enamel on the labial side thicker than that on the lingual side,an enamel/dentine ratio of 0.26 and a boss present on the lingual side of the dentine of the cro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eth TITANOSAURIFORMES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Ningcheng
下载PDF
Review of the Cretaceous avian diversity of Antarctica:a changing scenario for the evolution of early Neornithine birds
11
作者 Carolina ACOSTA HOSPITALECHE Facundo IRAZOQUI +1 位作者 Paula BONA Ariana PAULINA-CARABAJAL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The worldwide record of Cretaceous Neornithes and Neornithine-like birds is both controversial and poorly understood.However,in recent years,the Antarctic continent has yielded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Maastrichtian av... The worldwide record of Cretaceous Neornithes and Neornithine-like birds is both controversial and poorly understood.However,in recent years,the Antarctic continent has yielded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Maastrichtian avian specimens,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is group.Simultaneously,the keen interest and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various paleornithologists have resulted in a wealth of knowledge,which we have thoroughly reviewed,updated,and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discov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ASTRICHTIAN Antarctic Peninsula Vega Island Seymour(Marambio)Island Neornithes BIRDS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旗北部梅勒图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12
作者 邱庆伦 赵鸿燕 +3 位作者 瓮纪昌 吕际根 刘家橙 李丛 《西部资源》 2024年第3期73-80,共8页
内蒙古东乌旗北部地区梅勒图组玄武岩及安山岩K-Ar年龄分别为99.7 Ma和98.3 Ma,考虑到研究区内K-Ar年龄偏年轻约24 Ma左右,推测消除误差后其年龄分别约为123.7 Ma、122.3 Ma,属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指示该套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具... 内蒙古东乌旗北部地区梅勒图组玄武岩及安山岩K-Ar年龄分别为99.7 Ma和98.3 Ma,考虑到研究区内K-Ar年龄偏年轻约24 Ma左右,推测消除误差后其年龄分别约为123.7 Ma、122.3 Ma,属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指示该套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具有偏铝质特征;岩石总体富集Rb、Ba、K、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弱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富集。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δEu为0.41~0.72,Eu负异常不明显。综合研究表明,区内早白垩世梅勒图组火山岩均为岛弧钙碱性玄武岩向板内玄武岩转换环境,应该是太平洋板块西北向俯冲后地壳伸展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勒图组 K-AR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早白垩世 东乌旗
下载PDF
山东胶莱盆地五莲地区早白垩世红层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13
作者 鲍晶 胡羽 +4 位作者 栗兵帅 颜茂都 柳永清 许克民 崔明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1-396,共16页
胶东半岛中生代以来的旋转变形对限定郯庐断裂的剪切走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胶莱盆地中生代旋转变形与否及其幅度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选择胶莱盆地南部五莲地区早白垩世莱阳群龙旺庄组红层开展系统古地磁学研究,共采集11个采... 胶东半岛中生代以来的旋转变形对限定郯庐断裂的剪切走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胶莱盆地中生代旋转变形与否及其幅度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选择胶莱盆地南部五莲地区早白垩世莱阳群龙旺庄组红层开展系统古地磁学研究,共采集11个采点82个定向古地磁岩芯样品。岩石磁学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部分样品同时含有少量磁黄铁矿和磁铁矿;系统热退磁实验共分离出8个采点58个样品的稳定特征剩磁方向,并认为其可能代表岩石沉积时期的原生剩磁方向。8个采点的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s=169.5°、Is=33.2°、ks=40.9、α_(95)=8.8。相对于稳定东亚极,五莲地区发生了显著的(22.8°±8.8°)逆时针旋转变形。结合前人在胶莱盆地白垩纪沉积岩中获得的古地磁结果,指示胶莱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可能经历了整体的逆时针(10°~20°)旋转变形,而沿五莲断裂带向南西方向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幅度增大,表明受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的影响增强。此外,沿郯庐断裂带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不同方式和幅度的旋转变形,其不仅受郯庐断裂带左行剪切活动影响,还与断裂带周缘不同地体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早白垩世 五莲 郯庐断裂 古地磁旋转
下载PDF
伊拉克南部白垩系层序格架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海英 郭睿 +5 位作者 王君 秦国省 孙晓伟 余义常 苏海洋 高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38,共17页
白垩系是伊拉克南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的重要目的层,但各大油田之间缺乏系统的层序地层研究,制约了开发生产的精细部署,因而开展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岩心、录井、... 白垩系是伊拉克南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的重要目的层,但各大油田之间缺乏系统的层序地层研究,制约了开发生产的精细部署,因而开展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层序边界进行识别并对层序进行划分,分析了伊拉克南部白垩系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研究认为伊拉克南部白垩系以生物碎屑灰岩沉积为主,层序界面有不整合面、暴露面、岩性突变面及沉积相转换面等类型,据此可划分为两个一级层序(AP8,AP9)、6个二级层序(SS1-SS6)、22个三级层序(SQ1-SQ22),单个三级层序持续2~4 Ma不等。下白垩统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SS1自南向北发育了内缓坡到深水盆地的沉积体系,自下而上为由盆地泥晶灰岩渐变到内缓坡颗粒灰岩的沉积序列;SS2下部沉积自西南向东北由三角洲砂岩渐变为深水陆棚碳酸盐岩,上部发育了盆地泥灰岩到浅水陆棚碳酸盐岩的沉积序列;SS3下部自西南向东北由辫状河粗砂岩演变为浅海相细砂岩,上部发育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序列。上白垩统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SS4自西向东发育了从深水陆棚到浅水碳酸盐岩缓坡-台地沉积,纵向上看为水体逐渐变浅的沉积序列;SS5发育以细粒碳酸盐岩为主的缓坡沉积体系,浮游有孔虫灰岩占主导地位;SS6发育了三期向上变浅的缓坡碳酸盐岩沉积序列,顶部发育陆棚相白云岩。碳酸盐岩缓坡滩、台地边缘滩和两期陆源碎屑砂体是最有利的勘探开发对象。构造活动对内缓坡滩和台地边缘礁滩的发育及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伊拉克 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生物碎屑灰岩
下载PDF
渝东南正阳盆地晚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
15
作者 林雨 王俊 +6 位作者 罗亮东 李德亮 熊璨 肖明 张赛柯 方瑞泽 杨代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7-1688,共12页
重庆黔江正阳盆地位于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发育上白垩统正阳组,其1段为冲、洪积相砾岩,2段为河、湖相砂岩、粉砂岩,含丰富的恐龙化石。该盆地是燕山运动在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形成的典型山间盆地,研究该盆地的构造... 重庆黔江正阳盆地位于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发育上白垩统正阳组,其1段为冲、洪积相砾岩,2段为河、湖相砂岩、粉砂岩,含丰富的恐龙化石。该盆地是燕山运动在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形成的典型山间盆地,研究该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对探讨晚白垩世渝东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该盆地的研究较少。笔者等通过测量和分析正阳组中的沉积、构造特征,探讨了盆地的控盆断裂、古水流方向、沉积物来源以及构造演化史。对正阳组古流向恢复的研究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燕山期,北西—南东向的区域挤压作用在川东南地区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节理系及逆冲断层,这些断层随着挤压应力的持续将各滑脱层连通,岩层在断坡附近堆叠,背斜扩展,逐渐形成隔槽式褶皱。燕山末期,渝东南地区在局部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发育了正断层——“阿蓬江断裂”,其控制了正阳盆地的形成,并形成“东断西超、东低西高”的古地理格局,西侧地质体为盆地提供物源,沉积了正阳组。此后,局部挤压使得该地区抬升,遭受剥蚀,南侧抬升剥蚀较北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上白垩统正阳组 古水流 构造演化 山间盆地 沉积物源
下载PDF
西藏南部绒布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
16
作者 曹玉婷 丁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35,共19页
宗卓组地层作为中生代海相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西藏南部地区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等重要地质历史信息。通过对砂岩进行镜下观察、物源分析、粒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笔者等对绒布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演化有了... 宗卓组地层作为中生代海相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西藏南部地区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等重要地质历史信息。通过对砂岩进行镜下观察、物源分析、粒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笔者等对绒布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演化有了新的认识。粒度分析指示沉积时期水体搬运动力较弱、存在浊流沉积;宗卓组内3种不同类型的砂岩镜下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指示3类砂岩的物源不同。笔者等在宗卓组共识别出陆棚相、大陆斜坡相和深海盆地3类沉积相,并对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俯冲结束后印度—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结合研究区构造背景分析,笔者等推测这是导致研究区沉积环境由半深海环境变为深海环境的原因。对研究区宗卓组地层和砂岩来源进行分析后得出:在洋壳俯冲阶段,宗卓组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在之后印度—亚洲陆陆碰撞的初始碰撞阶段,特提斯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已不复存在,并完全过渡为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宗卓组 沉积相 沉积环境演化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下载PDF
安庆早白垩世洪镇花岗岩成因及其对基底构造格局的启示
17
作者 闫峻 宋庆尧 +2 位作者 刘建敏 谢建成 汪志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32-2046,共15页
花岗岩可以有效示踪大陆基底物质,并区分具有不同地壳结构和演化历史的构造块体。洪镇花岗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北A型花岗岩带的西延位置,距离郯庐断裂带约30 km。锆石SIMS定年表明,安庆怀宁县洪镇花岗岩形成于126.2±2.0 Ma,与... 花岗岩可以有效示踪大陆基底物质,并区分具有不同地壳结构和演化历史的构造块体。洪镇花岗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北A型花岗岩带的西延位置,距离郯庐断裂带约30 km。锆石SIMS定年表明,安庆怀宁县洪镇花岗岩形成于126.2±2.0 Ma,与长江中下游A型花岗岩以及大别造山带I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致。洪镇花岗岩高硅、富钾,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其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中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经历了角闪石为主的结晶分异。洪镇花岗岩具有较为富集的Sr—Nd—Hf同位素,和低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其n(^(87)Sr)/n(^(86)Sr)(t)为0.7065~0.7066,ε_(Nd)(t)值为-10.9~-12.0,锆石ε_(Hf)(t)为-6.7~-13.2,n(206Pb)/n(^(204)Pb)(t)、n(^(207)Pb)/n(^(204)Pb)(t)和n(^(208)Pb)/n(^(204)Pb)(t)分别在17.063~17.109、15.568~15.572和37.351~37.373之间。综合研究表明,洪镇花岗岩起源于古—中元古代中低成熟度沉积岩的水致部分熔融,为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物质来源上,洪镇花岗岩岩浆源区类似于大别造山带经历过俯冲、折返后的中上地壳,而显著不同于长江中下游同时代A型花岗岩源区,表明洪镇地区具有上下地壳分属长江中下游和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属性。在早白垩世早期郯庐断裂带南段西盘向南的强烈挤压下,大别造山带下地壳发生不规则流动,越过郯庐断裂带进入到洪镇地区下地壳成为洪镇花岗岩的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同位素 锆石定年 基底 安庆洪镇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Early Cretaceous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Central Jiangnan Orogen in South China: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e Evidence from the Tuanshanbei Dolerite
18
作者 WANG Cheng WEI Hantao +1 位作者 LIU Qingquan YANG Z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02-616,共15页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Cretaceous magmatism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SCB)is related to the Paleo-Pacific subduction.However,the starting time and the associated deep crust-mantle processes are still debatable.Maf...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Cretaceous magmatism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SCB)is related to the Paleo-Pacific subduction.However,the starting time and the associated deep crust-mantle processes are still debatable.Mafic dike swarms car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deep earth(including mantle)geodynamics and geochemical evolution.In the Jiangnan Orogen(South China).there is no information on whether the Mesozoic magmatic activities in this region are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cific subduction or not.In this study,we present detailed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wholerock element and Sr-Nd isotope data for Early Cretaceous Tuanshanbei dolerite dikes,and provide new constraints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mantle dynamics of the SCB during that time.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suggests that this dolerite erupt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145 Ma).All samples have alkaline geochemical affinities with K_(2)O+Na_(2)O=3.11-4.04 wt%,K_(2)O/Na_(2)O=0.50-0.72,and Mg^(#)=62.24-65.13.They are enriched in LILE but depleted in HFSE with higher initial^(87)Sr/^(86)Sr ratio(0.706896-0.714743)and lower ε_(Nd)(t)(-2.61 to-1.67).They have high Nb/U,Nb/La,La/Sm and Rb/Sr,and low La/Nb,La/Ta,Ce/Pb,Ba/Rb,Tb/Yb and Gd/Yb ratios.Such geochemical signatures suggest that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is obvious but crustal contamination play a negligible role during magmatic evolution.Tuanshanbei dolerite were most likely derived from low-degree(2%-5%)partial melting of a phlogopite-bearing mantle material consisted of~85% spinel peridotite and~15% garnet peridotite previously metasomatized by asthenospherederived fluids/melts with minor subduction-derived fluids/melts.Slab-rollback generally lead to the upwelling of the hot asthenosphere.The upwelling of asthenosphere consuming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y thermo-mechanical-chemical erosion.The lithospheric mantle may have partially melted due to the heating by the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and lithospheric extension.It is inferred that the Tuanshanbei dolerite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nitial slab rollback and corresponding lithospheric extension occurred potentially at ca.14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Cretaceous mafic dike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Tuanshanbei dolerite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下载PDF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朝阳翼龙科(Chaoyangopteridae)化石一新种
19
作者 姬书安 张立军 路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3-1740,共18页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龙类化石非常丰富,其上部的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以含有丰富的无齿的古神翼龙科、朝阳翼龙科等进步类型而与下部的义县组翼龙类组合相区别。本文描述了辽宁西部建昌盆地九佛堂组一新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其以上下颌无...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龙类化石非常丰富,其上部的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以含有丰富的无齿的古神翼龙科、朝阳翼龙科等进步类型而与下部的义县组翼龙类组合相区别。本文描述了辽宁西部建昌盆地九佛堂组一新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其以上下颌无齿、吻端指数为3.7、前颌骨背支细长且封闭鼻眶前孔背缘、很大的鼻眶前孔后端超过上下颌关节位置、轭骨的上颌骨突基部宽大而应被归入朝阳翼龙科(Chaoyangopteridae)神州翼龙属(Shenzhoupterus)。其以较大的体形(翼展2.05 m)、平直的上下颌咬合面、轭骨的眶后骨突较泪骨突长且基部略宽、第4~7颈椎长度依次减小等特征,区别于朝阳神州翼龙(Shenzhoupterus chaoyangensis),而被命名为三亚神州翼龙(新种)(Shenzhoupterus sanyainus sp.nov.)。这是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展最大且不具牙齿的翼龙类属种,它的发现丰富了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内容,对认识朝阳翼龙科的骨骼形态与生态习性亦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龙亚目 朝阳翼龙科 三亚神州翼龙(新种)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辽宁西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上、下白垩统界线研究:以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松科3井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航 王璞珺 +4 位作者 高有峰 万晓樵 杨光 户景松 吴怀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440,共16页
国际上公认的上、下白垩统界线绝对年龄为100.5 Ma,该界线的“金钉子”位于海相地层中,而陆相层序中有关该地层界线的“金钉子”迄今尚无报道。陆相上、下白垩统界线的研究对于了解白垩纪中期温室条件下陆地上所经历的古地理、古环境、... 国际上公认的上、下白垩统界线绝对年龄为100.5 Ma,该界线的“金钉子”位于海相地层中,而陆相层序中有关该地层界线的“金钉子”迄今尚无报道。陆相上、下白垩统界线的研究对于了解白垩纪中期温室条件下陆地上所经历的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我国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发育完整的白垩纪陆相地层,可能为陆相的上、下白垩统地层界线的研究提供连续的地质记录。本文基于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松辽盆地南部松科3井全取心资料,通过对岩石类型、岩性序列和沉积相研究,于井深1191.6 m处的泉头组二段上部滨浅湖相沉积序列中发现灰色、灰绿色流纹质岩屑晶屑沉凝灰岩。通过同沉积期岩浆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96.8±2.9)Ma,时代属于塞诺曼中期。结合前人资料得到研究区登娄库组—泉头组沉积速率为90.54~110 m/Ma,由此确定出上、下白垩统界线位于松科3井泉一段中部(井段1526.6~1598.6 m)。本文在考虑测年结果误差的情况下,另外计算出松科3井上、下白垩统界线介于泉二段中部至登四段上部(井段1279.6~1917.6 m)。其他学者基于松辽盆地北部松科1井和松科2井年代学研究结果,推测该界线应位于登娄库组内部。松科3井连续取心结果揭示的登娄库组和泉头组为连续发育的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序列。地震反射层位对比结果显示,在整个松辽盆地内普遍发育登娄库组—泉头组的地层和连续沉积记录,因此在松辽盆地其他地区的登娄库组—泉头组地层中也应存在上、下白垩统界线的连续沉积的地质记录。本文为在松辽盆地及邻区探寻上、下白垩统陆相地层界线的全球“金钉子”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松科3井 上、下白垩统地层界线 陆相地层界线潜在金钉子 白垩系登娄库组—泉头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