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fingerprints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Paleocene mudrocks in the Tano Basin, Ghana: insights from biomarker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s
1
作者 Kojo Amoako Nancy Pearl Osei-Boakye +5 位作者 Ningning Zhong N’Guessan Francois De Sales Konan Gordon Foli Prince Opoku Appau Clifford Fenyi Ebenezer Apesegah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55-279,共25页
The Paleocene mudrocks in Ghana’s Tano Basin have received limited attention despite ongoing efforts to explore hydrocarbon resources.A thorough geochemical analysis is imperative to assess these mudrocks’petroleum ... The Paleocene mudrocks in Ghana’s Tano Basin have received limited attention despite ongoing efforts to explore hydrocarbon resources.A thorough geochemical analysis is imperative to assess these mudrocks’petroleum generation potential and formulate effective exploration strategies.In this study,a comprehensive geochem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en Paleocene rock cuttings extracted from TP-1,a discovery well within the Tano Basin.Various analytical techniques,including total organic carbon(TOC)analysis,Rock–Eval 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and isotope ratio-mass spectrometry,were employed to elucidate their hydrocar-bon potential and organic facies.Thefindings in this study were subsequently compared to existing geochemical data on Paleocene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 Atlantic marginal basin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aleocene samples have TOC content ranging from 0.68 to 2.93 wt%.The prevalent kerogen types identified in these samples were Type Ⅱ and Type Ⅲ.Molecular and isotope data suggest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found in the Paleocene mudrocks can be traced back to land plants and lower aquatic organisms.These mudrocks were deposited in a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withfluctuating water salinity,charac-terized by sub-oxic redox conditions.Maturity indices,both bulk and molecular,indicated a spectrum of maturity levels within the Paleocene mudrocks,spanning from immature to marginally mature,with increasing maturity observed with greater depth.In comparison,the organic composition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Paleocene source rocks in the Tano Basin closely resemble those found in the Niger Delta Basin,Douala,and Kribi-Campo Basins,the Kwanza Formation in Angola,and certain Brazilian marginal basins.However,it is worth noting that Paleocene source rocks in some of the basins,such as the Niger Delta and Brazilian marginal basins,exhibit rela-tively higher thermal maturity levels compared to those observed in the current Paleocene samples from the Tano Basin.In conclusion,the comprehensive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Paleocene mudrocks within Ghana’s Tano Basin has unveiled their margin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The share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Paleocene mudrocks in the Tano Basin and those in the nearby South Atlantic marginal basins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into source rock quality,which is crucial for shaping future strategie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cene source rocks Source inpu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hermal maturity Hydrocarbon potential Tano Basin West Africa
下载PDF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缘古新统沙市组四段含盐岩系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被引量:58
2
作者 王春连 刘成林 +3 位作者 胡海兵 毛劲松 沈立建 赵海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方法,对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缘古新统沙市组四段含盐岩系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时期研究区盐湖的特点是:成盐多期次、沉积连续、淡化—咸化周期性交替,因而成为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方法,对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缘古新统沙市组四段含盐岩系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时期研究区盐湖的特点是:成盐多期次、沉积连续、淡化—咸化周期性交替,因而成为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研究对象。该区沙市组四段盐层间的层段由非砂岩组成,主要由单层厚度为几毫米至几十厘米、累积厚度达几十厘米至几米的含盐韵律组成,为复成分的蒸发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陆源的黏土和细碎屑矿物等组成的混积岩。借助Fe、Mn、Al、Ca、Mg、Co、Ni、V、Cu等元素含量以及Sr/Ba、Mg/Ca、V/(V+Ni)、Ni/Co、Cu/Zn等值,对盐间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沙市组四段盐间段沉积环境为湖泊浪基面之下的缺氧还原环境,为常年性较深水分层湖泊。该时期的湖泊可分为微咸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根据典型暖相盐类矿物(原生钙芒硝层)发育广泛和指示气候干旱程度的Fe2O3/FeO值特征,推断研究区在沙市组沉积晚期的古气候属于暖旱型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江陵凹陷 含盐岩系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盐湖 古气候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环境与演变 被引量:21
3
作者 翟大兴 张永生 +5 位作者 田树刚 吴非蒙 邢恩袁 王猛 施立志 王卓卓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9-370,共12页
内蒙古东部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环境存在争议。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详实的野外观测与室内鉴定,依据古生物、沉积构造与岩相、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林西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从钙藻、苔藓虫、海绵等海相生物化石、B/Ga... 内蒙古东部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环境存在争议。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详实的野外观测与室内鉴定,依据古生物、沉积构造与岩相、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林西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从钙藻、苔藓虫、海绵等海相生物化石、B/Ga值、碳氧同位素和沉积结构构造等方面,认为林西组主体为海相,存在海陆过渡相。林西组沉积环境可划分为三角洲前缘、滨海、浅海和半深海。生物礁主要为蓝绿藻粘结礁和藻粘结骨架礁,指示滨海—浅海环境。林西组沉积环境主要经历了滨海、半深海、三角洲前缘、浅海和滨海的演变,沉积盆地演化分为抬升—断陷—快速充填—稳定沉陷—稳定充填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上二叠统 林西组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咀组含膏盐岩系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9
4
作者 沈均均 陈波 +4 位作者 王春连 昌俊杰 周晓峰 关小曲 赵智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江陵凹陷位于江汉盆地西南部,在其次级洼陷资福寺洼陷和梅槐桥洼陷南部新沟咀组下段(新下段)沉积了一套膏盐岩层。通过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含膏盐岩系地层的岩性、电性及物理性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三维地震剖... 江陵凹陷位于江汉盆地西南部,在其次级洼陷资福寺洼陷和梅槐桥洼陷南部新沟咀组下段(新下段)沉积了一套膏盐岩层。通过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含膏盐岩系地层的岩性、电性及物理性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三维地震剖面资料及正演模拟结果,确定了研究区主要岩性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膏盐岩与泥岩互层表现为强振幅;砂泥岩互层表现为中振幅;质纯的泥岩振幅最弱。应用井点预测与均方根振幅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新下段膏盐岩层的分布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新下段膏盐岩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较为局限,相对于沙市组具有明显的向南迁移萎缩的趋势,物源、构造和沉积环境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凹陷 古近系 新沟咀组 膏盐岩 沉积特征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冈底斯东段古新世朱拉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奋其 刘伟 +1 位作者 张士贞 王保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20-1434,共15页
朱拉岩体位于冈底斯带东部,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发育闪长质包体,二者呈渐变过渡关系。3件寄主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64.6Ma±0.8Ma、64.3Ma±0.8Ma和63.9Ma±0.5Ma,含776Ma的继承岩浆锆石... 朱拉岩体位于冈底斯带东部,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发育闪长质包体,二者呈渐变过渡关系。3件寄主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64.6Ma±0.8Ma、64.3Ma±0.8Ma和63.9Ma±0.5Ma,含776Ma的继承岩浆锆石。1件闪长质包体样品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6.1Ma±0.3Ma。闪长质包体低Si,中Mg(Mg﹟平均41.1),属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Nb/Ta值为22,Sr/Y值为3.69,稀土元素分馏较低,LREE/HREE平均值为1.92,Eu强烈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U、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Sr、Ti),暗示岩浆成分主要为幔源。寄主岩石富Si、K,贫P,属铝质—偏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Nb/Ta值15.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Ba、P、Ti),具有活动陆缘钙碱性岩系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寄主岩石与闪长质包体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闪长岩形成于富集俯冲带组分的地幔熔体,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一定量的壳源物质结晶分异产物,寄主岩石则为底侵作用产生的大量壳源熔体与少量幔源熔体混合并发生一定程度分离结晶后的产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古新世朱拉岩体与雅鲁藏布江大洋的向北消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闪长质包体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岛弧 雅鲁藏布江大洋 冈底斯东段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旗地区中下泥盆统泥鳅河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杜叶龙 程银行 +5 位作者 李艳锋 李敏 胡晓佳 张永 张天福 牛文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5-652,共8页
发育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的泥鳅河组,属于早中泥盆世沉积,厚度约1000m,主要发育泥岩、粉砂岩和灰岩沉积,粉砂岩中常常发育大量腕足类和珊瑚生物化石。首次在本区发现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风暴沉积由下至上包括粒序层理段、平... 发育于内蒙古东乌旗地区的泥鳅河组,属于早中泥盆世沉积,厚度约1000m,主要发育泥岩、粉砂岩和灰岩沉积,粉砂岩中常常发育大量腕足类和珊瑚生物化石。首次在本区发现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风暴沉积由下至上包括粒序层理段、平行层理段、丘状交错层理段和浪成波纹层理段4个层段;Beaconites遗迹化石具管壁和内部水平"V"字型的回填纹构造。通过对岩相、生物化石、风暴沉积和Beaconites遗迹化石的研究显示,东乌旗地区泥鳅河组为浅海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河组 中下泥盆统 沉积相 风暴沉积 遗迹化石 东乌旗 内蒙古
下载PDF
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地层和脊椎动物概述(英文)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元青 李传夔 +1 位作者 李茜 李丁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120,共32页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 潜山盆地中、新生代红层由一套单斜的碎屑岩组成,划分为上白垩统高河埠组、古新统望虎墩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和痘姆组(分上、下两段)。1970年以来,在潜山盆地的持续调查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迄今为止,潜山盆地古新统共报道了45属61种(含9个未命名的种)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其中哺乳动物最为丰富,共有33属46种(含7个未命名种),分属10个目16个科。根据化石产出的层位,可以在潜山古新统中识别出7个化石层位。基于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证据,望虎墩组下段至上段下部可以大致与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和江西池江盆地狮子口组对比,对应于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上湖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和痘姆组可以与南雄盆地浓山组以及池江盆地的池江组对比,与浓山期相对应。综合我国几个古新世盆地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上湖期可以大致与北美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Puercan和Torreionian对比,浓山期则与Tiffanian早中期(Ti1-Ti4a)相当。上湖期和浓山期还可以进一步与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丹尼期(Danian)和塞兰特期(Selandian)对比。因此,潜山盆地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代属于早、中古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潜山 古新世 脊椎动物 地层 对比
下载PDF
安徽潜山古新世裂齿目一新属兼论中国古新世裂齿类(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元青 金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26,共14页
记述了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裂齿目一新属种 ,命名为潜水本爱兽 (Benaiusqianshuiensisgen .etsp .nov .)。标本产于望虎墩组下段底部 ,为一带犬齿和完整颊齿列的左下颌骨。新种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较小 ,下齿列齿式 2 + ?·1·4&#... 记述了安徽潜山盆地古新世裂齿目一新属种 ,命名为潜水本爱兽 (Benaiusqianshuiensisgen .etsp .nov .)。标本产于望虎墩组下段底部 ,为一带犬齿和完整颊齿列的左下颌骨。新种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较小 ,下齿列齿式 2 + ?·1·4·3,i2略有增大 ,p1存在但退化成单根且侧扁 ,p3无下后尖 ,p4次臼齿化且无下内尖 ,下三角座前后压缩且下前尖退化 ,m3三叶。中国曾经记述的和被认为是裂齿类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共有 9个属种 :Lofochaiusbrachyo dus、Meiostylodonzaoshiensis、Anchilestesimpolitus、Dysnoetodonminuta、Interogaledatangensis、Pletho rodonchienshanensis、Huananiusyoungi、Yuesthonyxtingae和Simplodonqianshanensis。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它们的齿列 ,作者认为 ,Lofochaius、Meiostylodon、Interogale、Plethorodon和Simplodon可能属于裂齿类 ,而Anchilestes、Dysnoetodon、Huananius和Yuesthonyx则可能与裂齿类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Lofochaiusbrachyodus的P1和P2退化、P4有一定程度的臼齿化、外架窄、主尖锥状、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端内收 ,显示了裂齿类的特点。湖南茶陵盆地枣市组Meiostylodonzaoshiensis的i2增大、上臼齿主尖锥状、柱尖和后附尖发育、前尖棱和后尖棱的颊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潜山 古新世 裂齿目 中国 系统发育分析 三角座 主要特点 哺乳动物 比较研究 亲缘关系 广东南雄 南雄盆地 分类单元 系统关系 特征 齿列 退化 外架 新属种 sp. 下颌骨 增大 压缩 地上 P4 显示 原始 锥形 V形 标本 P4 作者 尖锥 形态 缺失 相似 新种 釉质
下载PDF
论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古新统划分 被引量:8
9
作者 郭宪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2-329,共8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古新统原来由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两个组构成。根据在阿尔塔什组下伏地层——吐依洛克组发现的有孔虫组合和介形虫的时代,本文将该组厘定为古新统Danian阶而非上白垩统。本文从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稳定同位素... 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古新统原来由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两个组构成。根据在阿尔塔什组下伏地层——吐依洛克组发现的有孔虫组合和介形虫的时代,本文将该组厘定为古新统Danian阶而非上白垩统。本文从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稳定同位素地层学、古气候学和地球化学五个方面确定了古新统的底界;提出了古新统划分新方案,即自下而上包括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三个组;划分出古新统五个有孔虫组合,其中两个为新建;文中还描述了3个有孔虫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相 古新世 地层划分
下载PDF
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的全球事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成善 刘志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88-293,共6页
深海钻探揭示的古新世-始新世界线许多全球性变化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这些变化表现在岩性、粘土矿物组合、大陆植物群、大陆哺乳动物、钙质超微化石、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大气环流强度、海洋环流模式、海平面等方面。通过... 深海钻探揭示的古新世-始新世界线许多全球性变化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这些变化表现在岩性、粘土矿物组合、大陆植物群、大陆哺乳动物、钙质超微化石、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大气环流强度、海洋环流模式、海平面等方面。通过对古新世-始新世地层沉积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的研究,确认古新世-始新世地层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表现为全球板块边界重组、扩张中心和转换断层模式改变、海底热液活动是一至二个数量级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 始新世 全球事件 地层界线
下载PDF
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与事件沉积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志飞 王成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7-42,共6页
深海钻探揭示的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上许多全球性变化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这些变化包括:岩性上从海绿石石英砂岩变化到粘土岩、粘土矿物组合从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变化为高岭石为主、大陆植物群的绝灭和迁移、钙质超微化石物种更... 深海钻探揭示的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上许多全球性变化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这些变化包括:岩性上从海绿石石英砂岩变化到粘土岩、粘土矿物组合从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变化为高岭石为主、大陆植物群的绝灭和迁移、钙质超微化石物种更新速度加快、底栖有孔虫绝灭和分异度降低、碳氧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大陆哺乳动物演化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强度减弱、海洋环流模式改变、海平面上升、海底热液活动呈1~2个数量级加强。通过对古新世—始新世的地层沉积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研究,确认古新统—始新统地层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表现为全球板块边界重组、扩张中心和转换断层模式改变、海底热液活动呈1~2个数量级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 始新世 全球事件 界线 沉积事件 地层
下载PDF
溱潼凹陷北坡阜三段碎屑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晓玲 《江苏地质》 2003年第2期87-91,共5页
基于 2 4口井岩心铸体、岩石薄片的测试数据及砂岩微观结构的观察 ,分析了溱潼凹陷北坡阜三段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不同沉积微相砂岩的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东西部阜三段储层在沉积微... 基于 2 4口井岩心铸体、岩石薄片的测试数据及砂岩微观结构的观察 ,分析了溱潼凹陷北坡阜三段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不同沉积微相砂岩的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东西部阜三段储层在沉积微相、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成岩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指出较好的储层位于本区莫庄北部的上下砂组及茅山北部、叶甸—边城西北部的上砂组中 ;同时认为次生孔隙在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 ,其主要分布在埋深 2 35 0m~ 2 880m。最后对本区储层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 沉积微相 储集空间 成岩作用 江苏中南部
下载PDF
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全球构造事件在沉积学中的反映
13
作者 刘志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11-116,共6页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这一事件在沉积学中表现为:岩性上从海绿石石英砂岩变化到粘土;粘土矿物组合从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到高岭石为主;大陆植物群的绝灭和迁移;钙质超微化石物种更新速度增长...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这一事件在沉积学中表现为:岩性上从海绿石石英砂岩变化到粘土;粘土矿物组合从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到高岭石为主;大陆植物群的绝灭和迁移;钙质超微化石物种更新速度增长;底栖有孔虫绝灭和分异度降低;碳、氧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大陆哺乳动物演化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 始新世 全球构造事件 界线 沉积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古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银平 张克信 +5 位作者 宋博文 王国灿 徐亚东 陈锐明 陈奋宁 骆满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4,共8页
在系统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古新世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的基础上,对青藏高原古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讨论: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北部的阿尔金、祁连、西秦岭,东北部的松潘-甘孜和南部的冈底斯陆缘弧带,... 在系统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古新世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的基础上,对青藏高原古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讨论: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北部的阿尔金、祁连、西秦岭,东北部的松潘-甘孜和南部的冈底斯陆缘弧带,以及北部的阿拉善古陆和南部的上扬子古陆和印度古陆为隆起剥蚀区。西宁-兰州、成都和班戈地区零星分布个别构造压陷湖盆。高原西部和南部为新特提斯海。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的古地理格局为萨嘎以西为残余洋盆,以东为前陆盆地。由此提出,白垩纪晚期—古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起始于东部构造结,新特提斯洋的闭合是自东向西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沉积演化 古新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残留特提斯”的猜想——从中国近海域发现海相中生界——古新统谈起 被引量:15
15
作者 蔡乾忠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9-41,共3页
参加刘光鼎院士主编的“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图时,朱夏院士曾谈起东海南部有海相层应值得注意。事隔10年之后,其间对南海北部陆坡海洋地质调查和东海南部丽水凹陷油气勘探,均获得了有关中生代和古新世,甚至早始新世... 参加刘光鼎院士主编的“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图时,朱夏院士曾谈起东海南部有海相层应值得注意。事隔10年之后,其间对南海北部陆坡海洋地质调查和东海南部丽水凹陷油气勘探,均获得了有关中生代和古新世,甚至早始新世海相沉积的新资料。 晚印支—早燕山期,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边缘,曾发育有晚期特提斯海。它从喜马拉雅北侧经越北红河、沿北西方向的莺歌海而进入南海;再通过南海北部陆坡槽地。至东沙以东受阻于台湾隆起后,分流成南、北两支;北支经台湾海峡向北进入东海南部,南支由台西南盆地东去进入日本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中生界 古新统 海相沉积 残留特征提斯
下载PDF
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侏罗系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10
16
作者 司学强 郭沫贞 +3 位作者 杨志力 陈璇 王鑫 曹全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3-564,共12页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资料、重矿物分析及地震资料,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2种沉积相。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辫状河...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资料、重矿物分析及地震资料,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2种沉积相。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在湖盆北侧大面积分布,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频繁改道、迁移,相互切割,叠置成厚20~50m连片分布的砂体。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马朗凹陷以湖泊相沉积为主,有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局部发育滩坝砂体。西山窑组沉积整体呈现出一个水进过程。分析化验数据表明,西山窑组砂岩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层胶结作用不强,以压实减孔为主。主要发育剩余粒间孔;储集层质量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好的储集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马朗凹陷 西山窑组 辫状河三角洲 相标志
下载PDF
新疆吐哈盆地鲁克沁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4
17
作者 司学强 李亚哲 +1 位作者 王少霞 窦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3-814,共12页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及多种分析化验资料,对吐哈盆地鲁克沁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相标志、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梧桐沟组沉积时期,鲁克沁地区湖盆经历了由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换的过程。梧桐沟...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及多种分析化验资料,对吐哈盆地鲁克沁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相标志、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梧桐沟组沉积时期,鲁克沁地区湖盆经历了由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换的过程。梧桐沟组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东西两侧发育水下扇沉积,扇中水道形成多期叠置的厚层泥质砂砾岩沉积,砂砾岩分布面积大,物性较差。梧桐沟组二段和三段沉积时期,湖盆水体变浅,湖岸坡度变缓,研究区东西两侧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形成了几套厚10~15 m的砂砾岩沉积,分选性好于水下扇形成的砂砾岩,物性相对较好。相比较而言,扇三角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水下扇砂体顶部的含砾砂岩是较好的储集体。该研究成果将对鲁克沁稠油聚集带储集层预测及区带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梧桐沟组 扇三角洲 水下扇 沉积相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早期含有机碳地层的剥蚀和全球变暖
18
作者 Richard A.Beck 韩欣 《地质科学译丛》 1996年第1期42-44,共3页
印度和亚洲大陆碰撞早期新特提斯被动与活动大陆边缘上海相沉积物中含有机碳地层的剥蚀和氧化,可能影响到晚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海相碳酸盐中碳同位素比率向轻的比率转化,并通过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性变暖。碰撞时间的最新确定和喜马拉雅沉积... 印度和亚洲大陆碰撞早期新特提斯被动与活动大陆边缘上海相沉积物中含有机碳地层的剥蚀和氧化,可能影响到晚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海相碳酸盐中碳同位素比率向轻的比率转化,并通过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性变暖。碰撞时间的最新确定和喜马拉雅沉积物源中有机碳含量的降低,允许我们估计古新世纯有机碳的输出。我们的计算表明,大陆碰撞通过含有机碳地层的剥蚀和埋藏,在全球碳旋回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含有机碳 喜马拉雅碰撞 全球变暖 古新世
下载PDF
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的高分辨率记录和环加勒比海火山作用之间的关系
19
作者 Bral.,TJ 侯贵卿 《海洋地质动态》 1998年第1期15-17,共3页
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的高分辨率记录和环加勒比海火山作用之间的关系TJBralower等晚古新世(55Ma)发生的突然变暖是地质记录中最突出的瞬变气候事件(<105a)(Zachos等,1993)。作为晚古新世冰后高... 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的高分辨率记录和环加勒比海火山作用之间的关系TJBralower等晚古新世(55Ma)发生的突然变暖是地质记录中最突出的瞬变气候事件(<105a)(Zachos等,1993)。作为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LPTM),这个事件与地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晚古新世 冰后高温期 高分辨 火山作用
下载PDF
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精细年代框架 被引量:21
20
作者 陈贝贝 丁林 +2 位作者 许强 岳雅慧 谢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7-1054,共18页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出露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冈底斯弧之上的未变形的新生代火山岩,是研究拉萨地块在新特提洋北向俯冲到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的转换过程中古地磁位置、古高程变化及岩浆演化的窗口。位于拉萨市北部约30km的林周盆地是一个...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出露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冈底斯弧之上的未变形的新生代火山岩,是研究拉萨地块在新特提洋北向俯冲到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的转换过程中古地磁位置、古高程变化及岩浆演化的窗口。位于拉萨市北部约30km的林周盆地是一个火山沉积盆地,因其火山岩剖面完整、岩组之间界限清晰而被视为研究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理想地区。本文选取林周盆地林周县典中村北和强噶乡北两条经典的林子宗群火山岩剖面进行详细的地层学及岩石学研究,并在剖面关键位置挑选18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薄片镜下观察、锆石阴极发光及U-Pb年代学研究(LA—ICP-MS)。结果表明:厚约3500m的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火山-沉积岩相的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典中组(E1d)、年波组(E2n)和帕那组(E2P)3个组,其中帕那组又可以分为帕那组一段(E2p^2)和帕那组二段(E2p^2)两个岩性段。典中组主要岩性为玄武安山质熔岩,年龄范围为66~59Ma;年波组主要为一套河湖相泥岩、砂岩及砾岩等碎屑沉积岩,夹有少量的湖相灰岩及薄层凝灰岩,并被后期基性岩墙切割,年龄范围为56~54Ma;帕那组一段由具柱状节理的流纹质安山岩及安山质熔结凝灰岩组成,年龄范围为54~50Ma;帕那组二段则主要由河流相沉积夹数层熔结凝灰岩组成,年龄范围为为49~47Ma。结合本区已有的年龄数据和地质资料,根据上覆典中组底部火山岩的年龄,进一步限定林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与下伏白垩纪设兴组地层之间区域不整合的上限时代为66Ma。典中组与年波组之间存在一个平行不整合,为3Ma的火山活动休眠期,而年波组和上覆帕那组之间为连续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周盆地 林子宗火山岩 区域角度不整合 U—Pb年代学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