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54
1
作者 卢造勋 蒋秀琴 +7 位作者 潘科 白云 姜德录 肖立萍 刘建华 刘福田 陈辉 何建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8-351,T004,共15页
根据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 (东经 1 1 7°0 0′— 1 2 6°0 0′ ,北纬 36°0 0′— 44°0 0′) 1 980— 1 997年的 380 0 0余条P波走时数据 ,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通过分析及同人工地震... 根据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 (东经 1 1 7°0 0′— 1 2 6°0 0′ ,北纬 36°0 0′— 44°0 0′) 1 980— 1 997年的 380 0 0余条P波走时数据 ,利用正交投影法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通过分析及同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详细对比 ,证明了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中朝地台东北缘地区地壳上地幔介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 ,直至 1 2 0km深度处依然明显 ;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清楚地反映了不同岩石单元的分布与该区不同性质的基岩分布基本吻合 ;从上、中地壳的速度图像中发现了研究区存在海城、朝阳、义县、丹东南、唐山等几个低速异常区(即速度逆反层区 ) ,其中海城、唐山、朝阳等地区的壳内低速层已由深地震测深资料所证实 ;研究区陆地发生的几次强震均发生于壳内低速层上方的高速脆性介质内 ,而渤海发生的强震 ,此现象不明显 ,但都发生于横向介质速度显著突变的位置 ;在地壳不同深度上发现了普兰店至山海关横跨渤海的北西向低速异常带 ;地震层析二维速度图像与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对比表明 ,研究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地幔 中朝地台 横向不均匀性 壳内低速层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 被引量:200
2
作者 邓起东 程绍平 +2 位作者 闵伟 杨桂枝 任殿卫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13-21,共9页
鄂尔多斯块体除西南边界为挤压边界外, 四周被共轭剪切拉张带所围限,东西和南北两侧分别为右旋和左旋剪切拉张带, 全新世水平和垂直滑动速率分别达5m m /a 和03~3m m /a。鄂尔多斯块体自始新世起从西南挤压边界两端... 鄂尔多斯块体除西南边界为挤压边界外, 四周被共轭剪切拉张带所围限,东西和南北两侧分别为右旋和左旋剪切拉张带, 全新世水平和垂直滑动速率分别达5m m /a 和03~3m m /a。鄂尔多斯块体自始新世起从西南挤压边界两端开始发育,逐渐向远端发展, 至上新世最后形成山西断陷盆地带。新生代以来块体不断缓慢上升, 距今 140 Ma 以来的隆起总量为 160m 。形变测量说明块体现代隆升速率为 1~28m m /a, 周缘断陷盆地带现代下降速率为- 4~- 5m m /a。块体内部莫霍面变化平缓, 埋深40km ~42km , 上地幔高导层埋深123km ~131km , 它们在周缘断陷盆地带相对隆起, 前者隆起幅度 15km ~6km , 后者埋深仅70km ~100km 。6 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块体周边活动构造带内, 块体内部无6 级以上地震发生, 4~5 级地震也很少。震源机制、地应力和断层滑动矢量测量等得到的主压应力方位为 N E N E E向,与控制块体周边活动构造的区域应力场一致,主要与青藏块体的 N E向挤压作用相关,盆地地下深部物质上涌产生的垂直力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新构造活动 动力学 新生代
下载PDF
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记录的海底扩张 被引量:28
3
作者 吕炳全 徐国强 +1 位作者 王红罡 赵会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南海 4个碳酸盐台地及其淹没事件的分析来阐明南海海底扩张的演化史。南海碳酸盐台地出现在最大海底扩张期 ,淹没事件出现在海底扩张和地壳下降速率进一步加快时期 ,因而它记录了海底扩张的阶段性和不均一性。南海共经历了早... 本文通过对南海 4个碳酸盐台地及其淹没事件的分析来阐明南海海底扩张的演化史。南海碳酸盐台地出现在最大海底扩张期 ,淹没事件出现在海底扩张和地壳下降速率进一步加快时期 ,因而它记录了海底扩张的阶段性和不均一性。南海共经历了早中新世晚期(距今 1 7± 0 5Ma)、晚中新世早期 (距今 1 0 0~ 8 2Ma)和上新世早期 (距今 3 4~ 3 0Ma)等 3次大的淹没事件 ,表明南海经历了 3次大的海底扩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碳酸盐台地 淹没事件 海底扩张 南海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云南特提斯带保山-腾冲地块早古生代岩浆岩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福坤 李秋立 +1 位作者 王秀丽 李向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93-93,共1页
云南滇西地区作为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大地构造格局和对全球特提斯演化意义长期以来是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热点。滇西特提斯构造带(包括川西南部分)是由多个地块和地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如腾冲地体、保山地体、思茅地... 云南滇西地区作为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大地构造格局和对全球特提斯演化意义长期以来是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热点。滇西特提斯构造带(包括川西南部分)是由多个地块和地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如腾冲地体、保山地体、思茅地体及它们之间的属新特提斯带的高黎贡碰撞带和属古特提斯带的昌宁-孟连缝合带等。经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和中生代—新生代新特提斯造山作用的影响,该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变质变形。由于地块内部基底出露局限和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影响,特提斯构造带内的变质基底地体的属性和演化历史难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构造带 地块 早古生代 腾冲 保山 云南 岩浆岩 大地构造格局 组成部分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地块差异性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衍景 富士谷 +2 位作者 胡受奚 陈泽铭 周顺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系由嵩箕地块、华熊地块等构成,两地块在中岳(吕梁)运动时(1850Ma)沿三门峡-宝丰断裂带拼合。两地块各自具有独立的地质演化史,二者在基底、盖层、岩浆岩、构造线方向和矿产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差异... 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系由嵩箕地块、华熊地块等构成,两地块在中岳(吕梁)运动时(1850Ma)沿三门峡-宝丰断裂带拼合。两地块各自具有独立的地质演化史,二者在基底、盖层、岩浆岩、构造线方向和矿产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差异。用块体构造认识华北前寒武纪基底的组成不均一性,对认识与研究华北及其周边的构造特征并确定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差异 成矿 块体构造 华北
下载PDF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28
6
作者 冯增昭 陈继新 吴胜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5-55,共41页
华北地台,北至阴山以北,西至贺兰山以西,南至祁连山、秦岭、伏牛山和大别山,东至海,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地台.自1975年开始,笔者等开始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研究,至今已14年矣!在此14年中,与校内广大师... 华北地台,北至阴山以北,西至贺兰山以西,南至祁连山、秦岭、伏牛山和大别山,东至海,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地台.自1975年开始,笔者等开始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研究,至今已14年矣!在此14年中,与校内广大师生、校外各工业部门、科研部门以及有关院校等26个单位60多位志同道合者合作,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石油工业部以及我校的支持和资助下,实测了基干剖面32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古生代 岩相 古地理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北侧的古板块构造演化 被引量:18
7
作者 牛树银 胡骁 孙爱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7-21,共5页
在华北地台北侧原兴蒙华力西褶皱带内相继确立了加里东褶皱带和中晚元古代褶皱带,并划分了早、晚华力西褶皱带,探讨了定位于中亚—蒙古古大洋中的微大陆。本文概述了华北地台北侧古板块构造格局、各板块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华北... 在华北地台北侧原兴蒙华力西褶皱带内相继确立了加里东褶皱带和中晚元古代褶皱带,并划分了早、晚华力西褶皱带,探讨了定位于中亚—蒙古古大洋中的微大陆。本文概述了华北地台北侧古板块构造格局、各板块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华北地台北侧元古代—古生代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华北 地台 古板块 构造
下载PDF
中国三大地块的碰撞拼合与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被引量:54
8
作者 马醒华 杨振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76-488,共13页
根据最新取得的华北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并与目前收集到的按一定判据经过筛选的华南地块、塔里木地块、蒙古褶皱带与中亚褶皱带、西伯利亚板块以及稳定欧亚大陆的数据对比分析,对中国三大地块——华北、华南、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及其... 根据最新取得的华北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并与目前收集到的按一定判据经过筛选的华南地块、塔里木地块、蒙古褶皱带与中亚褶皱带、西伯利亚板块以及稳定欧亚大陆的数据对比分析,对中国三大地块——华北、华南、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及其与北邻的西伯利亚板块的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尝试作了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碰撞拼合 古欧亚大陆重建
下载PDF
地幔的的热侵蚀——中国东部大陆壳体后地台活化的一种深部过程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国达 范蔚茗 杨心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2年第1期76-78,共3页
中国东部大陆地区由不同地壳年龄、地质演化史差异甚大的岩石圈块体(壳体)组成。自中生代以来,这些曾经经历过时间长短不一地台阶段“稳定”时期的壳体,在其内部发生了强烈的活化。
关键词 地幔 热侵蚀 大陆 壳体 地台 活化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地块的pTt轨迹及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泰然 刘树文 张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87-492,共6页
内蒙古温都尔庙至白乃庙一带分布了一系列的中新元古代地块,其变质程度均已达到角闪岩相,是研究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主要对象.通过对白乃庙群、乌拉乌苏斜长角闪岩地层和德言其庙岩系等不同时代典型地块的岩石组合... 内蒙古温都尔庙至白乃庙一带分布了一系列的中新元古代地块,其变质程度均已达到角闪岩相,是研究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主要对象.通过对白乃庙群、乌拉乌苏斜长角闪岩地层和德言其庙岩系等不同时代典型地块的岩石组合特征和pTt轨迹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地块主要是拉张条件下板底垫托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与表壳岩系的绿片岩相岩石组合特征相一致,分别代表了同一拉张构造环境中不同构造层次的产物,反映了华北地台北缘在中新元古代经历了漫长的拉张过程,也是华北地台北缘遍布了支离破碎的中新元古代地块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代 PTT轨迹 构造演化 华北地台 地块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样式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援朝 魏显贵 +2 位作者 吴德超 杜思清 何政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91-99,共9页
四川省南江地区出露的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存在有晚太古—元古代时期形成的多期面理及面理置换叠加;断裂构造以韧性剪切带占主导地位;褶皱构造则随时代的演化依次发育等轴卵形穹盆构造、短轴卵状背、向形构造、线状同斜倾竖褶皱。
关键词 扬子地台 结晶基底 构造样式 穹盆构造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华熊联合地体的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红樱 胡受奚 +3 位作者 周顺之 郭坤一 贺菊瑞 戚建中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26-440,共15页
华北地台南缘原划分的华熊地体可进一步划分出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和鲁山4个地体 ,它们之间均由NE -NNE向边界断裂所分隔 ,在基底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石主元素和稀土元素、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 华北地台南缘原划分的华熊地体可进一步划分出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和鲁山4个地体 ,它们之间均由NE -NNE向边界断裂所分隔 ,在基底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石主元素和稀土元素、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它们先经历了各自独立的形成过程 ,后在 185 0± 15 0Ma的中岳运动中 ,这些分散的范围较小的火山活动中心所形成的地体才逐渐拼贴在一起构成了华熊联合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断裂 基底地层 地球化学 成矿作用
下载PDF
中、新生代华南陆缘离散地块的基本特征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海龄 杨树康 +2 位作者 刘昭蜀 陈森强 陈斯忠 《热带海洋》 CSCD 1991年第3期37-43,共7页
华南陆缘晚中生代以来大规模的地块离散运动形成了华南陆缘离散地块-地堑系,其演化过程可分为K_2—E_1~3,E_2~1—E_3~1,E_3~2—N_1~1和N_1~2—Q等四个阶段。南海即是该陆缘离散地块-地堑系演化的产物。
关键词 地块 中生代 新生代 华南陆缘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中生代热液成矿的构造环境 被引量:16
14
作者 胡受奚 叶瑛 +1 位作者 赵懿英 刘红缨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8-66,共9页
本文阐述的是在海西末期自初始欧亚板块形成后,具有早前寒武结晶基底的华北地台,自中生代开始(250Ma),便处于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以及与北面西伯利亚板块、南面华南板块进一步挤压俯冲(A型)所造成的两大构造应力场... 本文阐述的是在海西末期自初始欧亚板块形成后,具有早前寒武结晶基底的华北地台,自中生代开始(250Ma),便处于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以及与北面西伯利亚板块、南面华南板块进一步挤压俯冲(A型)所造成的两大构造应力场和构造环境中。前者所造成的构造线方向主要为NE和NNE走向,并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作用于我国东部大陆的Farallon、Kula和Izanagi板块都具有左行运动的特征,这就造成华北地台、整个中国东部大陆NE和NNE的构造带及有关花岗岩带和成矿带的分布,并使矿床、矿田、矿带等普遍地具有左行走滑的特征;后者板块间南北向挤压造成EW向花岗岩带和有关的热液矿床、矿带的分布。古太平洋板块作用于初始欧亚板块所产生的“远距离效应”是随着离开俯冲带或海岸线而减弱。本文以华北地台东缘胶北地体和南缘华熊地体内部中生代金、钼等热液矿床、矿田、矿带和成矿带为例,讨论了热液成矿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中生代 热液成矿 地台 构造环境
下载PDF
湘西吉首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梁百和 朱素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9-44,共6页
本文通过岩石组分、组构、沉积构造及岩石共生组合分析,认为湘西吉首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主要形成在浅水碳酸盐台地.各类灰岩中的内碎屑、藻团粒、生物碎屑及低能鲕粒等颗粒类型广泛发育,白云岩中的残余组分及上述两类岩石普遍含有数量... 本文通过岩石组分、组构、沉积构造及岩石共生组合分析,认为湘西吉首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主要形成在浅水碳酸盐台地.各类灰岩中的内碎屑、藻团粒、生物碎屑及低能鲕粒等颗粒类型广泛发育,白云岩中的残余组分及上述两类岩石普遍含有数量不等的陆源物并具各种流动浅水特征的沉积构造标志等事实支持了这一认识.与上述岩石共生间隔发育的砾屑灰岩(云岩)多属风暴沉积类型,在台地边缘斜坡上部—浅海陆棚环境中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灰岩 碳酸盐 台地 沉积构造
下载PDF
闽、浙、赣晚前寒武纪构造格局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邓家瑞 张志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1-567,共7页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在长期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通过闽、浙、赣地区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研究;浙西—赣东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板块在赣东北断裂带一线碰撞,...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在长期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通过闽、浙、赣地区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研究;浙西—赣东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板块在赣东北断裂带一线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新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块碰撞后的构造演化存有明显的差异;新元古代本区主要由华南新元古代早期大陆碰撞带和闽西南—赣南裂陷槽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陆缘 晚前寒武纪 华夏古陆 构造格局 地块
下载PDF
中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稳定地块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加鹏 张兴洲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2期53-57,共5页
中国大陆主要由塔里木、华北和扬子三个比较大的古老克拉通组成。中、新生代以来,由于受到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两大构造域的影响,这三个克拉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不具备了稳定地块的特点。从这... 中国大陆主要由塔里木、华北和扬子三个比较大的古老克拉通组成。中、新生代以来,由于受到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两大构造域的影响,这三个克拉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不具备了稳定地块的特点。从这些地块目前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壳及岩石圈的改造方面(主要包括:其上主要盆地和演化史、盆地结构、地壳和岩石圈(软流圈)结构、以及地球物理场、可能的动力学机制等)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各稳定地块呈现共性和异性的统一,其中塔里木、鄂尔多斯和扬子是较为稳定的地块。这一结果将为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稳定地块 大地构造 中生代 中国大陆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西南定边—大罗山大地电磁剖面解释 被引量:4
18
作者 屈健鹏 朱佐全 +2 位作者 杨国栋 李柱国 司水月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2-37,共6页
鄂尔多斯块体定边—大罗山段大地电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电性结构简单,成层性好,上地幔第一高导层顶面埋深基本在109km左右,相当平坦,块体内部不存在壳内高导层。而靠近大罗山处,上地幔第一高导层向上隆起,隆起最高... 鄂尔多斯块体定边—大罗山段大地电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电性结构简单,成层性好,上地幔第一高导层顶面埋深基本在109km左右,相当平坦,块体内部不存在壳内高导层。而靠近大罗山处,上地幔第一高导层向上隆起,隆起最高处距地表92km,此处测点壳内有电性分层,但由于断裂带的切割使测点之间的壳内分层不易连接,形成不连续层。分析认为该处为深大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上地幔 高导层 鄂尔多斯地块
下载PDF
试论华北地块中生代以来的盆—山运动 被引量:8
19
作者 白文吉 杨经绥 胡旭峰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1年第4期356-365,共10页
华北地块内自中生代以来,不存在蛇绿岩套。因此,该区不可能用板块观点解释其地壳演化问题。作者根据华北地块内盆地与山脉的构造格局及其应力场分析,认为该地块内盆地地壳的扩张拉伸体制与周边山脉的收缩挤压体制,二者相互作用与转化才... 华北地块内自中生代以来,不存在蛇绿岩套。因此,该区不可能用板块观点解释其地壳演化问题。作者根据华北地块内盆地与山脉的构造格局及其应力场分析,认为该地块内盆地地壳的扩张拉伸体制与周边山脉的收缩挤压体制,二者相互作用与转化才是地壳运动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还从山脉隆升速度、地震分带、岩浆活动性质、大地热流差异、岩石的变质和变形作用、上地幔的波动等方面,探讨了华北地块在中—新生代以来地壳演变的特点及其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华北 中生代 盆一山运动
下载PDF
论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属同一个岩石圈板块 被引量:23
20
作者 耿树方 严克明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1年第2期97-113,105-113,共17页
本文运用“区域控制论”和“成矿作用不可逆论”理论,首次从6个方面论证了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是同一个岩石圈板块。并根据板块“基底”深度和板块边界切割深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地壳(小)板块,莫霍面亚板块和岩石圈板块,华北地台与扬... 本文运用“区域控制论”和“成矿作用不可逆论”理论,首次从6个方面论证了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是同一个岩石圈板块。并根据板块“基底”深度和板块边界切割深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地壳(小)板块,莫霍面亚板块和岩石圈板块,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在各地质发展阶段中多数属于莫霍面亚板块,少数阶段为地壳小板块。文中详细论述了秦岭构造带是一个复杂的多旋回裂开—碰撞的重叠造山带,它经历过5个演化阶段和9个演化期,其中包括6次裂开(裂解)和6次挤压、碰撞,以及陆壳塑性推覆和刚性块断作用的复杂演化过程。研究证明,秦岭构造带虽然张裂次数多,但是历次张裂深度都不大,一般多为几十公里;虽然岩浆活动很频繁,但是超镁铁岩不发育,尤其纯橄岩类较少见,因此本区蛇绿岩套都不标准、不典型,作者称为”类蛇绿岩套”,代表了过渡型洋壳的地质环境,说明秦岭构造带多旋回的裂开—碰撞演化过程都是在同一个岩石圈板块内进行的。确定秦岭构造带地壳类型以过渡壳为主,因此其金属成矿作用以贵金属Au、Ag和有色金属Pb、Zn、Mo、Cu等为主,尤其是Au为整个演化过程中的贯通元素,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本文提出,晚古生代时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是整体从赤道附近向北漂移的,整体漂移过程就是扬子地台最后一次向华北地台挤压、并使南秦岭过渡壳海槽逐渐收缩、直至中三叠世碰撞和完全封闭的过程。由于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始终属于同一个岩石圈板块,因此它们既不属于世界南方的冈瓦那古陆,也不属于世界北方的劳亚古陆,而是属于可能在世界南,北方之间的第三个古大陆(可能是“古太平洋古陆”)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台 板块 扬子地台 华北地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