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北部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7
1
作者 黄福明 马廷著 +2 位作者 李群芳 黄佩玉 王静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本文根据震源机制、原地应力测量、小震应力降和形变测量等资料,结合有限元数值计算的结果,研究了华北北部(东经114°─117°,北纬39°─41°)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并根据库仑剪切破裂准则,进一步研究了... 本文根据震源机制、原地应力测量、小震应力降和形变测量等资料,结合有限元数值计算的结果,研究了华北北部(东经114°─117°,北纬39°─41°)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并根据库仑剪切破裂准则,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危险区的应力标志。结果表明,强震危险区的应力标志是:(1)最大剪应力相对集中的高值区;(2)围压相对较小的引张区;(3)发震断裂走向与临界走向断裂的走向相同或相近。据此,综合判定研究区未来的强震危险区主要有4个,若依危险程度的大小顺序排列,则是:(1)怀安-化稍营危险区;(2)怀来-涿鹿危险区;(3)广灵-灵丘危险区;(4)怀柔-大兴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断裂 地震 库仑准则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关于华北盆山体系动力学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15
2
作者 邵济安 张长厚 +1 位作者 张履桥 张永北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8-224,共7页
根据已有的初步研究,发现用目前较为流行的盆岭构造模式去解释华北中生代的盆岭体系成因有些困难。因此,尝试将晚中生代的华北盆地与周围山脉作为一个体系,探讨软流热物质上涌及其侧向扩展与该体系上部地壳的水平运动-变形之间的关系;... 根据已有的初步研究,发现用目前较为流行的盆岭构造模式去解释华北中生代的盆岭体系成因有些困难。因此,尝试将晚中生代的华北盆地与周围山脉作为一个体系,探讨软流热物质上涌及其侧向扩展与该体系上部地壳的水平运动-变形之间的关系;探讨底侵作用对地壳演变的影响;通过热-动力学的数值模拟,建立华北中生代盆山体系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盆山体系 地球动力学模型 盆岭构造模式 地壳演变 中生代
下载PDF
河北平泉下营坊不对称褶曲的厘定及控岩控矿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雷世和 李运怀 胡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59-466,共8页
着重介绍了河北平泉下营坊一带主干构造格架──NE向S状不对称褶曲的几何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环境及控岩控矿作用。区域应力场分析及岩组分析揭示了该区在NE向左行斜冲剪切机制下,夹持在块状太古代变质基底及侏罗系火山岩间的元... 着重介绍了河北平泉下营坊一带主干构造格架──NE向S状不对称褶曲的几何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环境及控岩控矿作用。区域应力场分析及岩组分析揭示了该区在NE向左行斜冲剪切机制下,夹持在块状太古代变质基底及侏罗系火山岩间的元古界层状岩层,因上、下界面的滑脱剪切所造成的变形效应以及所处的中温、低压变形环境。不对称褶曲翼部地层的顺层滑脱和转折端部位的虚脱为本区中酸性岩浆活动提供了侵位通道和空间。向SWW倾伏的不对称褶曲的背斜转折端与EW向及NNE向断裂的复合构造是控制下营坊南梁斑岩体及斑岩型铜矿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褶曲 滑脱构造 下营坊 河北 控岩 控矿
下载PDF
华北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59
4
作者 高战武 徐杰 +1 位作者 宋长青 孙建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5-404,共10页
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沧东断裂为发育于上地壳的上陡下缓的铲状断裂 ,断面于 10km深处的上地壳底部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滑脱面。沧东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 ,开始形成于晚侏罗世 ,此时为正断裂性质 ,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 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沧东断裂为发育于上地壳的上陡下缓的铲状断裂 ,断面于 10km深处的上地壳底部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滑脱面。沧东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 ,开始形成于晚侏罗世 ,此时为正断裂性质 ,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动使断裂反转为逆断裂 ,并有一定的左旋走滑 ,形成正花状构造。早第三纪始新世时在中生代断裂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正断裂 ,控制了黄骅坳陷下第三系的分布。早第三纪为断裂主要活动时期 ,塑造了现今沧东断裂的主要形态 ,断裂不同区段的产状、发育历史和活动强度表现出鲜明的分段性。晚第三纪以来断裂活动微弱。从浅层地震勘探结果看 ,沧东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基本不活动 ,不是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东断裂 铲状断裂 裂陷过程
下载PDF
华北地区跨断层垂直形变分区特征及其对块体划分的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谢觉民 杨国华 郭良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7-394,共8页
对 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 :山西带、郯庐带、阴山 -燕山带西段、阴山 -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 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断层垂直... 对 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 :山西带、郯庐带、阴山 -燕山带西段、阴山 -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 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断层垂直活动平均年速率为 0 335mm/a ,但各分区之间的断层活动速率值相差很大。山西断陷带的断层形变速率最高 ,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活动块体边界 ;其它构造带的断层形变速率都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垂直形变 块体边界 华北地区 断层形变测量
下载PDF
太原地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被引量:16
6
作者 关英斌 李海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5,共4页
分析了太原地区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及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时期,太原东山、西山矿区连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沁水向斜的西北偶;太原盆地形成使太原东、西山分离,清交等断层下盘(上升盘)的掀斜作用,使西山地区形成了向斜构... 分析了太原地区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及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时期,太原东山、西山矿区连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沁水向斜的西北偶;太原盆地形成使太原东、西山分离,清交等断层下盘(上升盘)的掀斜作用,使西山地区形成了向斜构造,鄂尔多斯块体的逆时针旋转,使太原东、西山地区地质构造展布方位产生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构造应力场 成因机制 太原地区 山西
下载PDF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拉张史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树根 赵锡奎 +1 位作者 罗志立 龙学明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34-41,共8页
该文用地质恢复法研究了内蒙古海拉尔盆地的拉张历史。结果发现:海拉尔盆地的拉张强度在平面上西强东弱,南强北弱;在纵向上可分为A,B,C,D四种不同的类型。拉张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盆地(断陷)中生油岩的发育。
关键词 拉张史 地质恢复法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界的构造变形与演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胡骁 牛树银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2年第1期75-82,共8页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地区,在中元古代形成了相似的沉积岩石组合,分别称为狼山群和渣尔泰群,本文对其褶皱、构造、变形与演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元古代 构造 变形 演化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北部温都尔庙群北带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9
作者 徐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6-411,共6页
乌拉特中旗以北的中蒙边境地区和苏尼特左旗以南地区的温都尔庙群北带是可以互相对比的。它们由成分成熟度高的细碎屑夹钙质、泥质沉积物和特殊的硅铁质沉积组成,缺乏代表强水动力条件的沉积构造,因而代表封闭、补偿条件不佳及水动力... 乌拉特中旗以北的中蒙边境地区和苏尼特左旗以南地区的温都尔庙群北带是可以互相对比的。它们由成分成熟度高的细碎屑夹钙质、泥质沉积物和特殊的硅铁质沉积组成,缺乏代表强水动力条件的沉积构造,因而代表封闭、补偿条件不佳及水动力条件很弱的古环境特征。对该群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它们属拉斑系列,构造环境图解显示其碱度相当于板内玄武岩的最低范围或介于岛弧与板内玄武岩之间。上述古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温都尔庙群 沉积环境 构造意义
下载PDF
河北南部煤层构造变薄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
10
作者 杜振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48-750,共3页
通过对河北南部已采掘揭露的煤层构造变薄带特征的研究,论述了由于煤系地层的层状岩石组合及其力学性质的差异,构造变动时引起层间挤压,在断层附近出现煤层变薄与增厚带。煤田构造主要受北北东向构造所控制,其煤层构造变薄带也主要呈北... 通过对河北南部已采掘揭露的煤层构造变薄带特征的研究,论述了由于煤系地层的层状岩石组合及其力学性质的差异,构造变动时引起层间挤压,在断层附近出现煤层变薄与增厚带。煤田构造主要受北北东向构造所控制,其煤层构造变薄带也主要呈北北东向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变薄带 成因分析 南部地区 煤层构造 分布规律 力学性质
下载PDF
邯郸地区地貌与构造 被引量:9
11
作者 闫纯有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63-65,共3页
本文论述了邯郸地区的地貌及其特征,并对控貌构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地貌 断层 邯郸地区 盆地 河北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交其尔复杂构造带构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德臻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8-22,共5页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地区苏尼特左旗等8幅图(约3000km2)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了交其尔构造带。该构造带由浅部的逆冲推覆断裂与深部的韧性剪切带上、下叠置而成。
关键词 内蒙古 逆冲推覆断裂 韧性剪切带 交其尔构造带
下载PDF
内蒙中部居里面计算分析
13
作者 刘代志 姚汝信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11-116,共6页
首次给出据航磁资料求得的内蒙中部地区的磁性体下界面(居里面)等深线图,结合大地构造与现今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成果,对其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推断解释。
关键词 居里面 大地构造 岩石圈 内蒙
下载PDF
河北平原构造组合特征与找煤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增昌 《河北煤炭》 2003年第4期4-5,共2页
依据基岩地层褶皱和新生代活动断裂的叠加组合关系,将河北平原划分为四种构造组合类型,阐述了各种构造组合对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赋存的控制与改造作用,指出了找煤的方向。
关键词 河北平原 构造特征 褶皱 断裂 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 组合类型 找煤
下载PDF
马圈子构造带构造特征研究
15
作者 范锋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1年第8期65-65,共1页
马圈子构造带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中部,与整个辽河盆地的构造演化史一致,经历了早第三纪的张裂、沉陷、挤压和抬升,在东营末期由断陷转为坳陷,区域的构造格局基本成形,主要的含油层系为兴隆台油层,区域构造形态为大的背斜形态,主要发... 马圈子构造带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中部,与整个辽河盆地的构造演化史一致,经历了早第三纪的张裂、沉陷、挤压和抬升,在东营末期由断陷转为坳陷,区域的构造格局基本成形,主要的含油层系为兴隆台油层,区域构造形态为大的背斜形态,主要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断裂系统,将背斜分割成多个小断块,控制着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披覆背斜 坳陷
下载PDF
内蒙古朱沿沟超单元地质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玉生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4期304-308,303,共6页
朱沿沟岩体是中酸性复式岩体,共圈定出26个侵入体,建立5个单元。该岩体是在燕山早期同一大地构造环境下,上地慢基性岩浆在一次热事件中,经多次脉动所形成的超单元。
关键词 地质构造 超单元 内蒙古 朱沿沟地区
下载PDF
对冀北深大断裂构造的认识 被引量:3
17
作者 傅朝义 《华北有色金属地质》 1990年第1期1-9,共9页
关键词 河北 深大断裂构造 区域构造 控岩作用 控矿作用
下载PDF
天津市断裂及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宏维 《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年第1期81-86,共6页
一、自然地理及地层简况天津是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地理座标界于北纬38°33′57″至40°14′57″东经116°42′5″至118°3′31″之间。南北长约186公里,东西宽约101公里。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为海... 一、自然地理及地层简况天津是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地理座标界于北纬38°33′57″至40°14′57″东经116°42′5″至118°3′31″之间。南北长约186公里,东西宽约101公里。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为海河五大支流的汇合处和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海河、永定新河、潮白河等河流入海处。本区地势总趋势为北—西北高,南—东南低。区内发育有山地、丘陵、平原、洼淀、海湾等多种地貌形态。其中平原广阔,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95%。山地主要分布于本区北部,为燕山山脉东伸的南翼,大部为200—500米高的低山丘陵,最高峰为蓟县、兴隆交界处的大北楼山、海拔1076米。最低为大沽口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天津 断裂 断块构造
下载PDF
内蒙古丰镇朱沿沟超单元就位机制
19
作者 张玉生 崔德元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本文对丰镇朱沿沟中侏罗世复式岩体进行分析研究,圈出26个侵入体,建立了5个单元(连石窑单元、三道洼单元、石堤沟单元、泉子沟单元、西施沟单元)。据各单元之间接触关系、演化特征、同位素年龄,归并为朱沿沟超单元,探讨了岩体... 本文对丰镇朱沿沟中侏罗世复式岩体进行分析研究,圈出26个侵入体,建立了5个单元(连石窑单元、三道洼单元、石堤沟单元、泉子沟单元、西施沟单元)。据各单元之间接触关系、演化特征、同位素年龄,归并为朱沿沟超单元,探讨了岩体就位型式及侵入体就位的构造与应力特征,根据包体变形与片麻理特征讨论了岩体就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超单元 中侏罗世 地层 内蒙古
下载PDF
早寒武世巨型化石带的发现及内蒙古地轴的解体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东方 陈从云 杨森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70-373,共4页
1944—1945年间,黄汲清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首次把内蒙古地轴作为太古宙基底长期隆起单位和构造单元提出.它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几十年来见于国内外文献及大地构造或地质图件.1987—1989年,作者在研究华北地台北缘地质构... 1944—1945年间,黄汲清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首次把内蒙古地轴作为太古宙基底长期隆起单位和构造单元提出.它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几十年来见于国内外文献及大地构造或地质图件.1987—1989年,作者在研究华北地台北缘地质构造演化时对内蒙古地轴进行工作.从板块构造观点分析: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轴 内蒙古 早寒武 化石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