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成果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文津 K.D.Nelson +7 位作者 高锐 L.D.Brown 车敬凯 M.L.Hauck 武长得 郭宗汾 卢德源 黄立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5-125,共1页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的科学目标之一是追踪MCT和MBT的向北延伸,涉及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喜马拉雅 INDEPTH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构造应力场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金荣 彭作林 李益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0-125,共6页
本文运用有限单元法,对柴达木盆地喜山期构造应力场进行计算机模拟。其结果表明盆地内部褶皱构造的形成是与盆地边界断裂作用的性质和基底构造有关。构造应力场除了控制盆内构造的空间分布规律外,对油气运移、储集上也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构造应力场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攀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葛碧如 杨科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4-69,T001,T002,共8页
本文在野外实际考察、陆地卫星遥感资料数字图象处理、判读、彩红外航片构造判读的基础上,指出攀西地区是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印支地槽褶皱系间的构造过渡带.根据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可进一步将它划分为被四条近南北向断裂带分割的... 本文在野外实际考察、陆地卫星遥感资料数字图象处理、判读、彩红外航片构造判读的基础上,指出攀西地区是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印支地槽褶皱系间的构造过渡带.根据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可进一步将它划分为被四条近南北向断裂带分割的三个断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资料 构造判读 中生代 新生代 地壳结构 数字图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与金沙江水系发育 被引量:34
4
作者 吴锡浩 《山地研究》 CSCD 1989年第2期75-84,共10页
4000米山顶面高程等值线,可定为高原东南部与外围地区间的地貌界线。低于山顶面的高原面的形成与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古谷地、盆地的加积相关。元谋运动以来,地貌边界带的发展与高原整体的隆升同步,1500米大河河床高程等值线环绕高原分布,... 4000米山顶面高程等值线,可定为高原东南部与外围地区间的地貌界线。低于山顶面的高原面的形成与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古谷地、盆地的加积相关。元谋运动以来,地貌边界带的发展与高原整体的隆升同步,1500米大河河床高程等值线环绕高原分布,现代水系相继发育。金沙江与长江贯通后东流入海,这是中国大陆地势最终转变为西高东低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边界 金沙江水系 大地构造
下载PDF
横断山区地质构造分区 被引量:18
5
作者 潘裕生 《山地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3-12,75-76,共10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相间并列。文章论述了各条块的发育特征及区域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地质构造分区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质构造框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焰 钟大赉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8年第4期506-509,共4页
构造研究表明,研究区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单元,可以识别出三期构造。印度和亚洲大陆间的碰撞,开成一系列东西向褶皱和逆冲构造(反向逆冲构造)。随着两大陆会聚持续进行,喜马拉雅构造单元逆冲到冈底斯单元之上。
关键词 喜马拉雅构造结 地质构造框架 印度板块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嘉黎断裂新知 被引量:48
7
作者 任金卫 沈军 +1 位作者 曹忠权 汪一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4-350,共7页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活动性不强 ,其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4mm/a。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虽然总体上嘉黎断裂的新活动不强 ,但在局部与张性盆地相邻的地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 ,在这些段上沿断裂发育晚第四纪地表破裂 ,横跨断层的冲沟和河流被错断 ,其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到 15mm/a。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只局限在盆地中 ,盆地以外则截然终止 ,不复存在。从上述事实看 ,嘉黎断裂的走滑活动似乎是伴随张性活动而产生的 ,在断层几何和活动特征上类似于横切大洋中脊的转换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 滑动速率 青藏高原 西藏 走滑活动
下载PDF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地区推覆与反向冲断构造的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郝杰 周新华 +1 位作者 李齐 陈文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0-36,共7页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两岸至少发育着两套断裂系统。其一是断面北倾,由北向南远距离的推覆断裂系,发育着构造窗和飞来峰。该断裂系形成在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两个造山阶段(100~26Ma);其二是断面向南陡倾,由南向北逆冲...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两岸至少发育着两套断裂系统。其一是断面北倾,由北向南远距离的推覆断裂系,发育着构造窗和飞来峰。该断裂系形成在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两个造山阶段(100~26Ma);其二是断面向南陡倾,由南向北逆冲,切割了早期的由北向南的推覆断裂系的反向冲断层系。该断裂系形成于碰撞造山阶段晚期(<26Ma)的局部反向道冲作用或造山期后的重力伸展作用。上述两套断裂系的叠加造成沿江地区构造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体 冲断层 西藏 地质特征 雅鲁藏布江
下载PDF
云南宁蒗地区菱形构造格局及其联合构造型式 被引量:9
9
作者 胡受权 郭文平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5年第4期93-99,共7页
宁哀地区位于杨子准地台西缘;区域上属南北向川西一藏东构造带,其东为南北向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三江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反映了基底和盖层由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系组成的区域菱形构造格局,宁蓑地区基本菱形构造格局实属其有机组... 宁哀地区位于杨子准地台西缘;区域上属南北向川西一藏东构造带,其东为南北向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三江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反映了基底和盖层由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系组成的区域菱形构造格局,宁蓑地区基本菱形构造格局实属其有机组成部分。因各菱形构造的边界条件及应力状态不同,在研究区内形成了各型联合构造。宁蒗东南区发育宁南菱形构造及其所决定的宁南反凸双弧联合构造。宁南反凸双弧联合构造东弧带追踪基底南北向构造所形成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是本区重要的喜山期主于控岩控矿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地区 菱形构造格局 联合构造 云南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推覆体构造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以龙门山推覆体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言志信 马国哲 +4 位作者 龙哲 段建 任志华 彭宁波 刘子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4-493,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害调查及分析表明,目前以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调查为重点的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漏判与误判特大地震问题,从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害调查及分析表明,目前以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调查为重点的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漏判与误判特大地震问题,从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拜尔利定律等普适性原理对龙门山地壳岩体结构力学特征、控震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与地震震级的线性相关性、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对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推覆体型活动地块边界带中的滑脱层是对推覆体区域构造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构造结构面——控震结构面,地震震级与滑脱层的埋深、抗剪切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20km、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4km、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0km,据此对研究区及邻近的古地震进行了深度核定,圈定了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岷山地块的6级以上强震可能发生的范围、对应Ⅶ-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范围。此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根据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历史最大震级与对应地震烈度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因历史地震资料疏漏不全、活动断裂带研究平面与深度范围局限以及忽视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岩体力学实质而导致评价结果常常出现误判与漏判的诸多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体 边界带 控震结构层 剪切滑移 区域构造 稳定性 活动地块
下载PDF
巴颜喀拉-川西边缘前陆盆地演化 被引量:20
11
作者 颜仰基 吴应林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3期16-29,共14页
巴颜喀拉古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反映在巴颜喀拉残留盆地到边缘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记录中。鉴于这个前陆盆地与其向克拉通延伸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现为龙门山逆冲带所分隔,以致已往的沉积盆地研究多将其相割裂,本文将结合巴颜喀拉洋... 巴颜喀拉古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反映在巴颜喀拉残留盆地到边缘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记录中。鉴于这个前陆盆地与其向克拉通延伸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现为龙门山逆冲带所分隔,以致已往的沉积盆地研究多将其相割裂,本文将结合巴颜喀拉洋的消亡过程,把这两个盆地视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加以分析,研究其演变历程。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向百楔入的同时,发生向北(昆仑-柴达木陆块)和向南(羌塘-昌都陆块)的双向俯冲消减。本文提出了巴颜喀拉洋的主体闭合,从而开始转化为边缘前陆盆地阶段的时间是在拉丁中晚期,而不是晚三叠世的见解。这点可由拉丁中晚期时,四川盆地川冲广大地区形成与前陆挠曲沉降相对应的前陆隆起得以证明。此时期发生的前陆沉降,结束了被动边缘的饥饿沉积盆地状态,充填了厚逾2,000—10,000m的类复理石沉积,并向扬子克拉通边缘超覆。随着逆冲带的由北向南推进,在诺利-瑞替期形成了滨海含煤磨拉石和陆相含煤磨拉石(逆冲褶皱带地区大多后期被剥蚀).晚三叠世中晚期,逆冲带侵位推进到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龙门山地带,从而前陆盆地迁移入四川盆地内,进入陆内汇聚的后造山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阶段。晚自垩世-早第三纪,因四川盆地晚期的抬升,这一前陆盆地便逐渐萎缩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特提斯洋 盆地演化 前陆盆地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弧形对突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明是 张树淮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8年第1期47-55,共9页
在总结三峡地区南部川东-八面山弧形构造带及其北部大巴山-大洪山弧形构造带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以巴中、黄陵、汉南和江南基底地块为边界条件,印支-燕山期发生的南、北部弧形构造带的盖层沿与基底之间的滑动面相向逆冲推覆,在... 在总结三峡地区南部川东-八面山弧形构造带及其北部大巴山-大洪山弧形构造带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以巴中、黄陵、汉南和江南基底地块为边界条件,印支-燕山期发生的南、北部弧形构造带的盖层沿与基底之间的滑动面相向逆冲推覆,在两构造前锋相碰的接合部位,形成与南、北部弧形构造带协调一致的褶皱式奉节-巴东构造带,整体显示弧形对突构造样式,并在黄陵基底地块西侧应力缓冲区形成秭归三角形向斜构造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向逆冲推覆 弧形对突构造 形成机制 长江三峡地区 构造盆地
下载PDF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采集工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车敬凯 K.D.Nelson +4 位作者 M.L.Hauck 郭景如 卢德源 武长得 L.D.Brown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6-126,共1页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起还开展了“宽角反射”及“三维地震”测量。最大的震源一接收点偏移距为140—150km。由于地形条件十分困难,INDEPTH-1取弯线,INDEPTH-2取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喜马拉雅 INDEPTH
下载PDF
黔西六枝—朗岱地区构造格局及其应力场遥感图像解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武年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1996年第2期21-28,共8页
黔西六枝—朗岱地区,矿产丰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本文应用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新方法──“区域构造变形场、应力场遥感图像解析法”,对研究区宏观构造组合及与其有关的横张大节理进行了系统解译。根据“遥感图像解析法”的原理建... 黔西六枝—朗岱地区,矿产丰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本文应用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新方法──“区域构造变形场、应力场遥感图像解析法”,对研究区宏观构造组合及与其有关的横张大节理进行了系统解译。根据“遥感图像解析法”的原理建立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场,通过构造变形特征的综合分析,反演了构造应力场。在区域地质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控矿规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应力场 构造格局 图像分析 黔西地区
下载PDF
西藏东部嘉玉桥变质杂岩中片理化岩组主期面理形成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根厚 周详 +1 位作者 曾庆高 普布次仁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8年第2期176-181,共6页
西藏东部嘉玉桥变质杂岩中片理化岩组剪切运动方向为SE140°—NW320°,应变测量求得富林参数K平均值为213,表明主期面理变形为单剪与收缩机制的复合产物。由石英位错密度估算其差应力值平均为1495MP... 西藏东部嘉玉桥变质杂岩中片理化岩组剪切运动方向为SE140°—NW320°,应变测量求得富林参数K平均值为213,表明主期面理变形为单剪与收缩机制的复合产物。由石英位错密度估算其差应力值平均为1495MPa,白云母形成温度383℃。经40Ar39Ar法年龄测定,获得主期变形时间为(1647±133)Ma(白云母)~(16627±099)Ma(角闪石)。因此,嘉玉桥片理化岩组主期变形与区域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形成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杂岩 片理化岩组 主期面理 西藏 杂岩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结合带演化之新探
16
作者 惠兰 王承书 J.C.Aitchison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5-106,112,共3页
关键词 西藏 雅鲁藏布结合带 地层关系 地质年代 泽当地块 白朗地块 大竹曲地块 混杂岩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滇中及邻区大地构造特征
17
作者 彭省临 赖健清 陈国达 《矿产勘查》 1999年第6期680-681,共2页
关键词 构造层 滇中地区 构造特 中甸地区 碳酸盐岩 不整合面 上震旦统 古地台 成矿学研究 地洼学说
下载PDF
中梁山矿区地质构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北平 《凉山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20-23,29,共5页
中梁山矿区所在的中梁山背斜属于川东褶带的重庆弧形构造的观音峡背斜之南延部分.背斜轴迹呈一个略向西凸出的弧形构造.背斜形态呈复舟状,其轴部的次级高点呈雁形排列.断烈发育大多数为压性及压扭性结构面.中梁山矿区成煤后的构造应力... 中梁山矿区所在的中梁山背斜属于川东褶带的重庆弧形构造的观音峡背斜之南延部分.背斜轴迹呈一个略向西凸出的弧形构造.背斜形态呈复舟状,其轴部的次级高点呈雁形排列.断烈发育大多数为压性及压扭性结构面.中梁山矿区成煤后的构造应力作用可分为先后不同的两期:第一期即喜玛拉雅早期,在南北向的反扭和东西向的挤压联合作用下,便产生了重庆弧形构造及中梁山背斜;第二期即喜玛拉雅晚期,由于川黔南北带活动,这种东西向的侧压力波及到本区,使中梁山背斜进一步加强,产生新的构造,又使原有断裂进一步活动,产生顺扭现象.重庆弧形构造与川黔南北带复合,对中梁山矿区起到了后期改造作用,从而形成了中梁山矿区现今的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梁山矿区 地质构造 分析 中梁山背斜 构造体系 喜玛拉雅运动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依据卫星遥感影像研究结果综论西南三江地区构造特征:三江地区...
19
作者 王铠元 《矿产与地质》 1991年第26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大地构造 西南地区 遥感地质 卫星
全文增补中
川西高原第三纪推覆构造
20
作者 朱占祥 潘云唐 《大自然探索》 1993年第2期80-86,共7页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第三纪 推覆构造 地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