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推覆体构造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以龙门山推覆体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言志信 马国哲 +4 位作者 龙哲 段建 任志华 彭宁波 刘子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4-493,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害调查及分析表明,目前以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调查为重点的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漏判与误判特大地震问题,从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害调查及分析表明,目前以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调查为重点的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漏判与误判特大地震问题,从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拜尔利定律等普适性原理对龙门山地壳岩体结构力学特征、控震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与地震震级的线性相关性、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对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推覆体型活动地块边界带中的滑脱层是对推覆体区域构造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构造结构面——控震结构面,地震震级与滑脱层的埋深、抗剪切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20km、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4km、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0km,据此对研究区及邻近的古地震进行了深度核定,圈定了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岷山地块的6级以上强震可能发生的范围、对应Ⅶ-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范围。此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根据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历史最大震级与对应地震烈度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因历史地震资料疏漏不全、活动断裂带研究平面与深度范围局限以及忽视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岩体力学实质而导致评价结果常常出现误判与漏判的诸多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体 边界带 控震结构层 剪切滑移 区域构造 稳定性 活动地块
下载PDF
西藏东部嘉玉桥变质杂岩中片理化岩组主期面理形成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根厚 周详 +1 位作者 曾庆高 普布次仁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8年第2期176-181,共6页
西藏东部嘉玉桥变质杂岩中片理化岩组剪切运动方向为SE140°—NW320°,应变测量求得富林参数K平均值为213,表明主期面理变形为单剪与收缩机制的复合产物。由石英位错密度估算其差应力值平均为1495MP... 西藏东部嘉玉桥变质杂岩中片理化岩组剪切运动方向为SE140°—NW320°,应变测量求得富林参数K平均值为213,表明主期面理变形为单剪与收缩机制的复合产物。由石英位错密度估算其差应力值平均为1495MPa,白云母形成温度383℃。经40Ar39Ar法年龄测定,获得主期变形时间为(1647±133)Ma(白云母)~(16627±099)Ma(角闪石)。因此,嘉玉桥片理化岩组主期变形与区域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形成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杂岩 片理化岩组 主期面理 西藏 杂岩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嘉黎断裂新知 被引量:48
3
作者 任金卫 沈军 +1 位作者 曹忠权 汪一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4-350,共7页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活动性不强 ,其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4mm/a。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虽然总体上嘉黎断裂的新活动不强 ,但在局部与张性盆地相邻的地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 ,在这些段上沿断裂发育晚第四纪地表破裂 ,横跨断层的冲沟和河流被错断 ,其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到 15mm/a。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只局限在盆地中 ,盆地以外则截然终止 ,不复存在。从上述事实看 ,嘉黎断裂的走滑活动似乎是伴随张性活动而产生的 ,在断层几何和活动特征上类似于横切大洋中脊的转换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 滑动速率 青藏高原 西藏 走滑活动
下载PDF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地区推覆与反向冲断构造的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郝杰 周新华 +1 位作者 李齐 陈文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0-36,共7页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两岸至少发育着两套断裂系统。其一是断面北倾,由北向南远距离的推覆断裂系,发育着构造窗和飞来峰。该断裂系形成在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两个造山阶段(100~26Ma);其二是断面向南陡倾,由南向北逆冲...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两岸至少发育着两套断裂系统。其一是断面北倾,由北向南远距离的推覆断裂系,发育着构造窗和飞来峰。该断裂系形成在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两个造山阶段(100~26Ma);其二是断面向南陡倾,由南向北逆冲,切割了早期的由北向南的推覆断裂系的反向冲断层系。该断裂系形成于碰撞造山阶段晚期(<26Ma)的局部反向道冲作用或造山期后的重力伸展作用。上述两套断裂系的叠加造成沿江地区构造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体 冲断层 西藏 地质特征 雅鲁藏布江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隆起——简短总结 被引量:1
5
作者 N-A. Morner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69-170,共2页
青藏高原位于北纬30—40°,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它横跨30—40个经度,相当于地球赤道的1/9。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为4 000—5 000m,包含众多超过7 000m的山峰,少数高峰超过8 000m,故被称为“世界屋脊”。让我首先引用中国国家地震局地... 青藏高原位于北纬30—40°,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它横跨30—40个经度,相当于地球赤道的1/9。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为4 000—5 000m,包含众多超过7 000m的山峰,少数高峰超过8 000m,故被称为“世界屋脊”。让我首先引用中国国家地震局地壳动力研究所陈学波教授的论述:“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挤压 隆起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结合带演化之新探
6
作者 惠兰 王承书 J.C.Aitchison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5-106,112,共3页
关键词 西藏 雅鲁藏布结合带 地层关系 地质年代 泽当地块 白朗地块 大竹曲地块 混杂岩带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藏区域地质基本特征 被引量:24
7
作者 马冠卿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8年第1期16-24,共9页
西藏是青藏高原主体,大地构造位置居于南、北大陆之间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山系东段,是特提斯构造域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西藏区域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及变质作用、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特征,阐述其形成环境及分布特点,从时空... 西藏是青藏高原主体,大地构造位置居于南、北大陆之间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山系东段,是特提斯构造域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西藏区域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及变质作用、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特征,阐述其形成环境及分布特点,从时空角度展示西藏特提斯构造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蛇绿岩 区域地质 特提斯构造 冈瓦纳构造
下载PDF
闽东北鹫峰山顶部植被演变规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敏 《林业勘察设计》 2009年第2期138-141,共4页
闽东北鹫峰山顶部植被经过半世纪的演变进程,森林经多次火烧、放牧,到20世纪70~80年代演变为草地,之后经过20多年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到21世纪初再次演变为森林。文章分析了鹫峰山顶部草地的形成与植被恢复,旨在为探讨植被恢复措施... 闽东北鹫峰山顶部植被经过半世纪的演变进程,森林经多次火烧、放牧,到20世纪70~80年代演变为草地,之后经过20多年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到21世纪初再次演变为森林。文章分析了鹫峰山顶部草地的形成与植被恢复,旨在为探讨植被恢复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演变规律 闽东北 鹫峰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日土地区构造单元划分、特征及演化
9
作者 张安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2期73-80,共8页
西藏高原的构造单元及深断裂基本上汇聚在日土地区,是揭开青藏高原成因奥秘关键之地。笔者将该地区划分为6个亚一级和若干次级构造单元:昆仑海西、冈底斯早燕山两褶皱系和巴颜喀拉印支褶皱带具典型地槽性质,喀喇昆仑晚海西、喜马拉雅晚... 西藏高原的构造单元及深断裂基本上汇聚在日土地区,是揭开青藏高原成因奥秘关键之地。笔者将该地区划分为6个亚一级和若干次级构造单元:昆仑海西、冈底斯早燕山两褶皱系和巴颜喀拉印支褶皱带具典型地槽性质,喀喇昆仑晚海西、喜马拉雅晚燕山两褶皱系和羌塘地块趋于准地台性质。各单元由活动转稳定过程、深断裂形成与封闭、岩浆活动等均具北老南新逐渐阶段性迁移特征;岩石圈固结有自北而南逐渐推移扩大趋势。巨大蛇绿岩带显示新生地槽的发展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区划 深大断裂 地槽 西藏高原
下载PDF
关于上海地区金山群大地构造属性的思考 被引量:7
10
作者 顾澎涛 《上海地质》 2006年第4期10-13,共4页
根据上海地区金山群的岩石组合、原岩及原岩建造、变质作用、构造形变特征,以及已有的同位素年龄值,认为金山群与浙东南陈蔡群基本一致,是华厦古陆块的基底组分。参照华厦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岩多期聚合的观点,推断分布在(?)径——川沙断... 根据上海地区金山群的岩石组合、原岩及原岩建造、变质作用、构造形变特征,以及已有的同位素年龄值,认为金山群与浙东南陈蔡群基本一致,是华厦古陆块的基底组分。参照华厦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岩多期聚合的观点,推断分布在(?)径——川沙断裂南东侧的金山群块断体,是晋宁期末二古板块碰撞对接、于结合带内形成的构造推叠岩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山群 陈蔡群 华厦古板块 扬子古板块 结合带 构造推叠岩片
下载PDF
藏北地区首次发现大型表皮构造:青藏大冰盖的新证据之一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同林 褚爱臣 《西藏地质》 1993年第1期7-19,共13页
关键词 藏北 表皮构造 冰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活动构造带基本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允中 《西藏地质》 1991年第1期12-24,共13页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构造带 西藏
下载PDF
对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研究规划的建议
13
作者 高锐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6期28-29,共2页
青藏高原的形成大致可认为是由若干地体拼合而成.各地体的拼合经历了“洋壳俯冲一陆陆碰撞一陆内俯冲”的过程,其间也可能发生过地壳增厚与隆起、侵蚀与剥失等作用.但是,真正的大陆碰撞发生在中始新世(45Ma)。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圈构造 动力学 研究规划
下载PDF
西藏古荣超单元的地质特征及就位机制
14
作者 胡敬仁 《西藏地质》 1994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关键词 西藏 冈底斯 岩浆岩带 古荣超单元 地质特征
下载PDF
西藏碧土地区怒江缝合带基本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尹光侯 侯世云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8年第3期247-254,共8页
碧土地区怒江缝合带由二叠纪—早三叠世蛇绿混杂岩和志留纪─晚三叠世不同类型沉积岩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带所组成。带中零星出现的蓝闪石、3T型多硅白云母等组合表明为中高压变质带,以逆冲断裂、褶皱构造构成的双向背冲叠瓦构造为... 碧土地区怒江缝合带由二叠纪—早三叠世蛇绿混杂岩和志留纪─晚三叠世不同类型沉积岩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带所组成。带中零星出现的蓝闪石、3T型多硅白云母等组合表明为中高压变质带,以逆冲断裂、褶皱构造构成的双向背冲叠瓦构造为变形特征。该带经历了6个阶段的演化,最终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和亲扬子的昌都陆块缝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今两弧夹一带之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怒江缝合带 蛇绿混杂岩 碧土地区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藏1:20万区调工作进展及主要成果
16
作者 刘鸿飞 王全海 《西藏地质》 1995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关键词 西藏 地质调查 区域调查 工作进展
下载PDF
根据大陆碰撞模式推断亚洲岩石圈地幔向西藏下部的俯冲作用
17
作者 Sean D.Willett 成中梅 《地质科学译丛》 1996年第1期27-28,共2页
印度次大陆在与亚洲大陆碰撞后,其相对向北的运动引起了地壳的广泛变形,产生了世界最高山链——喜马拉雅山脉——和最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宽阔造山带的形成表明,与板块构造最初的理论相反,远离板块边界的岩石圈板块经历了广泛的变形... 印度次大陆在与亚洲大陆碰撞后,其相对向北的运动引起了地壳的广泛变形,产生了世界最高山链——喜马拉雅山脉——和最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宽阔造山带的形成表明,与板块构造最初的理论相反,远离板块边界的岩石圈板块经历了广泛的变形。已提出几种模式来解释这种碰撞后变形分布于印度和亚洲板块岩石圈内部的方式。提出另外一种模式认为,亚洲岩石圈地幔俯冲开始于与印度板块碰撞后。地壳变形和增厚的数值计算支持这一模式,并且该模式与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相吻合。此模式认为,岩石圈地幔并不随地壳一起变形,可能意味着大陆碰撞带与洋壳俯冲带比以前认为的更加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地幔 俯冲作用 大陆碰撞模式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