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二叠系沉积型铝土矿鲕粒成因机制探讨
1
作者 张启连 韦访 +8 位作者 邓军 李活松 陈文伦 宫研 覃洪锋 辛晓卫 黄尚恒 王学恒 苏可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6,共16页
已有研究表明铝土矿中鲕粒的Al含量普遍高于基质,但鲕粒富集Al过程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桂西地区铝土矿进行宏微观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测试(EPMA)和X粉晶衍射分析,研究了矿石构造和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试图分析铝土矿中鲕粒生长机制。含... 已有研究表明铝土矿中鲕粒的Al含量普遍高于基质,但鲕粒富集Al过程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桂西地区铝土矿进行宏微观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测试(EPMA)和X粉晶衍射分析,研究了矿石构造和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试图分析铝土矿中鲕粒生长机制。含矿岩系层序多变特征表明桂西铝土矿为陆相成因;鲕粒内部圈层Al含量大于50%,而Si含量小于1%,Fe含量波动于1%左右,证明矿石中鲕粒Al的含量比基质的高,同时硬水铝石的结晶程度亦较高;与鲕粒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构造主要为凝胶和裂隙,两者为正反馈关系;胶体在分离过程中出现分凝,主要形成富铝、富硅和富铁凝胶,分凝过程中Fe、Si亲和性强,两者的迁移能力均高于Al。分析认为鲕粒形成于浅埋阶段,是一种凝胶的反复分凝过程,受控于湿润-干热气候,成鲕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充水阶段、湿润阶段和干热阶段,成核机制为脱水收缩,圈层增长机制为成胶-凝胶老化交替。铝土矿型风化壳的物质搬运过程使鲕粒的圈层停止生长,形成夭折鲕,若条件有利则形成再生鲕。首次引入磁场的概念解释了鲕粒保持浑圆形习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凝胶 鲕粒 干裂纹 电负性 老化 磁场 桂西
下载PDF
内蒙古西河盆地新近纪“红土”记录的沉积环境 被引量:4
2
作者 孙黎明 杨用彪 +5 位作者 吴云霞 方晓峰 李路华 李耀辰 赵永峰 田立富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83-690,共8页
笔者从岩性地层、孢粉组合、地层对比等方面,对西河盆地红层的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追朔其地质演化历程。本区首次发现的孢粉组合是以草本植物蒿属为优势种,松、胡桃及禾本科为次优势种的疏林灌丛草原,其中胡桃属... 笔者从岩性地层、孢粉组合、地层对比等方面,对西河盆地红层的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追朔其地质演化历程。本区首次发现的孢粉组合是以草本植物蒿属为优势种,松、胡桃及禾本科为次优势种的疏林灌丛草原,其中胡桃属、榆属为典型的古—新近纪属种。根据岩性特征及生物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西河盆地"红土"地层属于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拉组(N2b),地层层序类型在平面上体现出从盆地边缘到中心沉积环境由河流、冲积扇、三角洲到湖泊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河盆地 新近纪红土 孢粉组合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试论遵义高铁铝土矿与低铁铝土矿的分带性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平 廖友常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49-966,共18页
遵义铝土矿带早石炭世沉积型铝土矿及其含铝岩系,皆沉积—堆积在紫云运动(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时期形成的略微向南倾斜的夷平面上,其中的高铁铝土矿与低铁铝土矿具有明显分带性。铝土矿及其含矿岩系的原始物质,主要是由下奥陶统湄潭组... 遵义铝土矿带早石炭世沉积型铝土矿及其含铝岩系,皆沉积—堆积在紫云运动(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时期形成的略微向南倾斜的夷平面上,其中的高铁铝土矿与低铁铝土矿具有明显分带性。铝土矿及其含矿岩系的原始物质,主要是由下奥陶统湄潭组伊利石页岩形成的含三水铝石的红土风化壳。铝土矿的分带性与红土风化壳物质搬运的距离有关,近处、高处为高铁铝土矿,远处、低处为低铁铝土矿。总体来看,搬运距离较短,属近源搬运、沉积—堆积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铝土矿 高铁铝土矿 低铁铝土矿 分带性 形成机制 遵义铝土矿带
下载PDF
山西兴县铝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泽中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1-44,共4页
研究了山西省兴县铝土岩中的主要元素和微士元素的富集规律及与下伏基岩的关系,认为该铝土岩是由下伏碳酸盐岩和页岩风化而形成的。
关键词 铝土岩 微量元素 富集规律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中国沉积型铝土矿岩(矿)石结构构造与成因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长龄 覃志安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263-275,385-386+2,共13页
沉积铝土矿岩石的结构构造对于矿床成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过去研究很不够,首先在定义上很混乱;把结构当构造,或把构造当结构也是常有的。再者结构构造在铝土矿床空问分布含量上,以及形成作用与形成阶段均需仔细研究,从而得出比较... 沉积铝土矿岩石的结构构造对于矿床成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过去研究很不够,首先在定义上很混乱;把结构当构造,或把构造当结构也是常有的。再者结构构造在铝土矿床空问分布含量上,以及形成作用与形成阶段均需仔细研究,从而得出比较确切的成因认识。作者通过研究,认为我国沉积型铝土岩石的结构构造是各种各样的,其形成作用和形成阶段也是多种多期的,而不能一刀切。其与红土型铝土矿也不同。也不是单纯的“胶体化学沉积”或单纯的“机械沉积”。而是多因素、多阶段、不同程度的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岩石 结构构造 成因
下载PDF
几内亚红土型铝土矿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志如 魏磊 《矿业工程》 CAS 2020年第4期1-4,共4页
通过野外地质勘查对红土型铝土矿成矿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美铝、俄铝等跨国公司所拥有的超大型铝土矿床分析对比,分析几内亚红土型铝土矿成矿地质特征,为后续开展相关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几内亚 红土型铝土矿 成矿地质特征研究
下载PDF
贵州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产出地质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韩忠华 《中国地质调查》 2015年第6期59-65,共7页
贵州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目前共发现2个超大型矿床、9个大型矿床、14个中型矿床,估算各级资源储量7×10^8余t,是贵州乃至全国重要铝土矿产出地。本区含矿岩系与上覆中二叠统梁山组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区内含矿岩系岩石... 贵州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目前共发现2个超大型矿床、9个大型矿床、14个中型矿床,估算各级资源储量7×10^8余t,是贵州乃至全国重要铝土矿产出地。本区含矿岩系与上覆中二叠统梁山组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区内含矿岩系岩石类型主要由粘土岩类、铝质岩类和铁质岩类组合而成;矿体赋存在上石炭统大竹园组的中上部,与铝土岩和粘土岩共生,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体形态以层状、似层状为主;矿石自然类型有灰白、浅灰色碎屑状至土状铝土矿,灰、深灰色致密状铝土矿和灰色豆鲕状铝土矿3种;矿石结构有碎屑结构、豆鲕结构、泥晶结构、粉晶结构和碎屑一豆粒复合结构等5种类型,矿石构造有块状和半土状两种构造。通过含矿岩系含矿岩系时代特征、岩石类型、剖面类型、厚度变化及底板灰岩变化、矿体产出形态、矿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阐述,总结了贵州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的产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出特征 铝土矿 务川-正安-道真 贵州
下载PDF
乡城县硕曲河第四系吾斯顶红土层的建立及古气候意义
8
作者 游再平 罗森林 +1 位作者 姚学良 王帮全 《四川地质学报》 1999年第2期36-40,共5页
吾斯顶红土层分布于乡城县城区及其以南硕曲河V级及以上阶地阶面和两级带状剥夷面之上,为紫红砖红色弱网纹红土或块状红土,属残积岩相类型,根据ESR、14C测年资料,确定其形成时代为150×103~185×103a... 吾斯顶红土层分布于乡城县城区及其以南硕曲河V级及以上阶地阶面和两级带状剥夷面之上,为紫红砖红色弱网纹红土或块状红土,属残积岩相类型,根据ESR、14C测年资料,确定其形成时代为150×103~185×103a,属中更新世末期。吾期顶红土层主体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宽谷环境。硕曲河谷在中更新世末期以来一直处于快速隆升状态,伴随快速隆升,乡城地区硕曲河谷受湿热气流影响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斯顶红土层 中更新世末期 古气候 硕曲河
下载PDF
陕西旬邑新近纪红粘土微形态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薛祥煦 赵景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8-451,共4页
研究证实 ,新近系红土的土壤微形态特征也是判断古气候 ,划分对比地层的可信指标之一。用此方法研究陕西旬邑下墙晚新生代剖面的新近系及第四系最底部的岩石微形态特征及古气候 ,可将其分为 4个大段 ,自下而上第1大段 ,约相当于 6 .8~ ... 研究证实 ,新近系红土的土壤微形态特征也是判断古气候 ,划分对比地层的可信指标之一。用此方法研究陕西旬邑下墙晚新生代剖面的新近系及第四系最底部的岩石微形态特征及古气候 ,可将其分为 4个大段 ,自下而上第1大段 ,约相当于 6 .8~ 5 .3Ma ,成壤作用以弱为主 ,气候是在新近纪总体暖湿背景下的凉干阶段 ;第 2大段 ,相当于5 .3~ 4 .2Ma ,成壤作用以强为主 ,是新近纪最为暖湿的阶段 ;第 3大段 ,约相当于 4 .2~ 2 .6Ma ,成壤作用较弱 ,气候由本阶段前半期较凉干变为后半期的较暖湿 ;第 4大段为进入 2 .6Ma的第四纪初期 ,成壤作用极弱 ,气候由新近纪的总体暖湿突然变得冷干 ,在四大段的基础上还可看出次一级的微形态及气候变化与波动。此外还可根据土壤微形态特征划分中、上新统及上新统、更新统的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形态 古气候 地层 新近系红粘土 陕西旬邑
下载PDF
贵州福泉-凯里地区含铝岩系孢粉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荣 邓克勇 +3 位作者 吴波 黄隆辉 黄勇灵 杨梅 《贵州地质》 2019年第4期335-341,共7页
贵州福泉-凯里地区含铝岩系分布广泛,但其产出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运用孢粉年代学的方法,对凯里-福泉地区铝土矿4条典型剖面采集6件孢粉样品,讨论铝土矿的形成时代。研究表明:本次发现的孢粉样品中四方十字粉Crucisaccites quadratoi... 贵州福泉-凯里地区含铝岩系分布广泛,但其产出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运用孢粉年代学的方法,对凯里-福泉地区铝土矿4条典型剖面采集6件孢粉样品,讨论铝土矿的形成时代。研究表明:本次发现的孢粉样品中四方十字粉Crucisaccites quadratoides、布氏厚角孢Triquitrites bransonii和固定三肩孢Tantillus perstantus等是贵州早二叠世时期最常见的特征属种,因此将本区铝土矿成矿时代限定为早二叠世。与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对比,含铝岩系孢粉组合特征与黔北务正道地区含铝岩系中孢粉组合特征相似度高,含铝岩系应形成于早二叠世紫松期-隆林阶,与黔北务正道地区大竹园组铝土矿形成时代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铝岩系 孢粉组合 形成时代 早二叠世 福泉-凯里地区 贵州
下载PDF
九江红土的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磊 殷科 +6 位作者 朱宗敏 木呷古布 段正纲 杨云淇 刘振东 王朝文 洪汉烈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3-833,共11页
为了解南方红土磁性变化的机理,采用磁化率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荧光光谱分析对九江红土剖面的磁性特征、磁性矿物的特征及风化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九江剖面上部砂土经历的风化改造强度弱于下部的网纹红土,而磁性强度高... 为了解南方红土磁性变化的机理,采用磁化率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荧光光谱分析对九江红土剖面的磁性特征、磁性矿物的特征及风化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九江剖面上部砂土经历的风化改造强度弱于下部的网纹红土,而磁性强度高于下部网纹红土,磁性强度的增加与超顺磁颗粒及多畴磁铁矿的含量密切相关;风化强度的增加导致磁铁矿的晶形遭到破坏,同时导致红土中强磁性矿物向弱磁性矿物转化,这是造成网纹红土磁性强度低于砂土的主要原因;红土中的多畴磁铁矿并不是形成于风化成土作用过程中,而是来自红土原始母质的风化残留。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气候由湿热向冷干转变,风化作用强度逐渐减弱,导致上部砂土相对于网纹红土保留了更多的强磁性矿物。因此,红土中主要的载磁矿物并不是风化成土过程中的产物,其磁性特征不能反映气候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更新世 磁化率 风化强度 铁矿物 气候环境
下载PDF
广西扶绥—崇左地区铝土矿矿产远景调查主要进展及成果
12
作者 邓军 陈粤 +7 位作者 黄宏伟 梁裕平 何海洲 陈胜 吴天生 杨志强 韦访 罗立营 《中国地质调查》 2015年第4期8-12,共5页
在龙州地区首次发现早石炭世的堆积型铝土矿矿源层,提出广西堆积型铝土矿至少存在早石炭世和晚二叠世两个时代的矿源层。探索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寻找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的有效性试验工作。提交新发现矿产地4处,探获新增铝土矿(334_1)... 在龙州地区首次发现早石炭世的堆积型铝土矿矿源层,提出广西堆积型铝土矿至少存在早石炭世和晚二叠世两个时代的矿源层。探索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寻找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的有效性试验工作。提交新发现矿产地4处,探获新增铝土矿(334_1)资源量5 289.15万吨。重新厘定区域地层岩性及岩相特征,系统总结区内铝土矿矿床(点)的时空分布特征、控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预测找矿模型,圈定成矿远景区5处,找矿靶区6处,开展区域矿产预测,初步评价了本区铝土矿资源潜力。为该地区下一步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规划和开发提供了丰硕的基础资料和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绥-崇左地区 铝土矿 矿产远景调查 进展及成果 广西
下载PDF
Do multiple cycles of aeolian deposit-pedogenesis exist in the reticulate red clay sections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2
13
作者 Xuefeng Hu Tianfan Cheng Hexin W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2期1251-1258,共7页
The Xiangyang reticulate red clay section was newly sampled in high-resolution. The viewpoint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17] are put forward after studying Munsell color values, weathering degrees, magnetic ... The Xiangyang reticulate red clay section was newly sampled in high-resolution. The viewpoint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17] are put forward after studying Munsell color values, weathering degrees, magnetic parame-ter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section. They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ves of hue, DCB extracted iron (Fed), DCB extracted iron/total iron ratio (Fed/Fet), weathering index (BA) of the section show that the redness i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weathering degree of the layers though the uppermost yellow-brown-colored layer is relatively weakly weathered. The variation in hues of the section is possibly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hematite and goethite contents. It is in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existence of the multiple deposit-pedogenesis cycles in the section, like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only by the color variation. (2)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 values in the non-reticulate and weakly reticulate layers are high; but are quite low in the reticulate red clay layer. The former are more than ten times higher than the latter because of the leaching and collapse of superparamagnetic (SP) and stable single domain (SSD) magnetic particles during the plinthitic processes. Hence, c values in the section are not controlled by weathering and pedogenic processes, and no longer have clear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 It is not correct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multiple deposit-pedogenesis cycles in the section using c curves. (3) The organic d 13C curve of the section illustrates the reduction of forests and increasing of C4 plants in the study area since the late stage of the Qua-ternary period. It could not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multi-ple deposit-pedogenesis cycles in the section either. (4) As a matter of fact, it is difficult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mul-tiple deposit-pedogenesis cycles in the Xiangyang section like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using the evidence available curr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culate RED CLAY Xianyyang reticulate RED CLAY SECTION (Xiangyang section) c WEATHERING degre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