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1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曲率和分形理论的构造复杂程度评价及构造煤预测
1
作者 张永强 张健 +1 位作者 薛海军 常宇飞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125-128,共4页
为了提高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精度,以龙滩煤矿为研究对象,在矿井地质构造发育特征与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矿井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构造主曲率值和分维值,将结果归一化处理获得了井田构造综合复杂程度指标值,并对其复杂程... 为了提高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精度,以龙滩煤矿为研究对象,在矿井地质构造发育特征与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矿井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构造主曲率值和分维值,将结果归一化处理获得了井田构造综合复杂程度指标值,并对其复杂程度进行定量评价,预测了矿井构造煤的分布,评价结果与矿井实际构造特征相吻合,达到了预期效果,证实了该综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为煤矿未来瓦斯防治及采掘部署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复杂程度 构造曲率 分形维 构造煤 预测
下载PDF
湘西两河口-观音寺牛蹄塘组石煤特征
2
作者 王崇敬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09-112,共4页
为了研究两河口-观音寺地区石煤层特征,通过对该地区进行地质填图和样品测试,采用地质填图、样品采集和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开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石煤层分布范围较广,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平均厚度为25.91m,平均发热量为953.7~98... 为了研究两河口-观音寺地区石煤层特征,通过对该地区进行地质填图和样品测试,采用地质填图、样品采集和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开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石煤层分布范围较广,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平均厚度为25.91m,平均发热量为953.7~982.5kCal/kg,平均灰分为84.9%~86.3%,平均挥发分为5.0%~7.6%,具有较好的煤质特征和工业价值,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蹄塘组 石煤 发热量
下载PDF
煤储层厚度与其渗透性及含气性关系初步探讨 被引量:53
3
作者 秦勇 叶建平 +2 位作者 林大扬 焦思红 李贵中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4-27,共4页
煤储层厚度对其渗透率和含气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明显分布在两个区域 ,构造煤发育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具有负相关趋势 ,原生结构保存完好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关系... 煤储层厚度对其渗透率和含气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明显分布在两个区域 ,构造煤发育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具有负相关趋势 ,原生结构保存完好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关系以渗透率 0 5m D为界 ,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相关趋势 ;我国部分地区煤储层含气量具有随厚度增大而增高的规律 ;我国具有商业性开发价值的煤储层的临界渗透率似乎应在 0 5m D左右。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之间关系分别受控于沉积作用、地应力、煤级煤岩特征或构造变形特征 ,但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主要控制因素可能有所侧重。煤储层厚度越大 ,煤层气向顶底板扩散的阻力就越大 ,这也许就是某些地区煤储层厚度与含气量之间具有正相关越势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厚度 渗透率 含气性 相关关系
下载PDF
华北晚古生代煤中黄铁矿赋存特征与地质成因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刘大锰 杨起 +2 位作者 周春光 汤达祯 康西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0-350,共11页
应用煤岩学、煤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华北晚古生代8 层主采煤层中黄铁矿的赋存特征和地质成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镜下可划分出莓球状、自形粒状、鱼子状、块状、均一球形、他形... 应用煤岩学、煤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华北晚古生代8 层主采煤层中黄铁矿的赋存特征和地质成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镜下可划分出莓球状、自形粒状、鱼子状、块状、均一球形、他形、结核状和节理裂隙充填等八种类型的黄铁矿。根据黄铁矿的形态、大小、共生组合关系,与其他组分的空间配置关系,黄铁矿的S、Fe 含量及S/Fe 原子比以及伴生元素等特征,划分出四个不同的形成世代。应用S 同位素研究了煤中黄铁矿硫的形成世代。指出沼泽水介质性质是煤中S 含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赋存特征 形成世代 地质成因 煤矿床
下载PDF
华北晚古生代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成因 被引量:13
5
作者 康西栋 杨起 +3 位作者 张瑞生 周春光 汤达祯 刘大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3-417,共5页
为揭示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地质成因,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和硫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华北地区山西大同、太原西山、霍州以及安徽淮南4 个矿区的8 层晚古生代的煤层进行了研究.海水的作用对有机硫的聚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煤的不... 为揭示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地质成因,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和硫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华北地区山西大同、太原西山、霍州以及安徽淮南4 个矿区的8 层晚古生代的煤层进行了研究.海水的作用对有机硫的聚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煤的不同显微组分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镜质组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高于其在惰质组的质量分数.硫在煤中的聚集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有机硫的聚集一般滞后于黄铁矿硫的聚集.泥炭沼泽条件控制着硫源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动性,进而影响了煤中有机硫质量分数的高低.凝胶化指数越大,有机硫的质量分数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硫 晚古生代 赋存状态 煤矿床 矿床成因
下载PDF
沁水盆地山西组煤储层含气性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贵中 秦勇 +3 位作者 戴西超 桑树勋 曾勇 范炳恒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0-352,393,共4页
依据实测资料,在统计分析研究区3号煤层含气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控气地质机理进行了探讨.总体上来看,研究区甲烷含量较高及甲烷浓度较大,而含气饱和度偏低.在埋深1000m以浅,向盆地内部方向以及随煤层埋深加大,甲烷含量、... 依据实测资料,在统计分析研究区3号煤层含气性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控气地质机理进行了探讨.总体上来看,研究区甲烷含量较高及甲烷浓度较大,而含气饱和度偏低.在埋深1000m以浅,向盆地内部方向以及随煤层埋深加大,甲烷含量、甲烷浓度和含气饱和度具有增大趋势,显示出埋深控气以及次级向斜相对富气的特点,这种特征可能起源于地质历史时期中煤层抬升卸压过程所导致的煤层气解吸扩散作用.因此,进一步查明次级构造的发育展布特征,精细分析其与煤层含气性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山西组 储层 含气性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的显微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代世峰 任德贻 +4 位作者 彭苏萍 毛鹤龄 周强 张建华 李宝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1-146,共6页
通过对研究区主采煤层显微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分析,并利用三角图解(在三角图解中,考虑了煤中矿物特别是自生矿物对指示煤相的意义)和组分含量平面图,论述了显微煤岩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潮控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煤层其活... 通过对研究区主采煤层显微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分析,并利用三角图解(在三角图解中,考虑了煤中矿物特别是自生矿物对指示煤相的意义)和组分含量平面图,论述了显微煤岩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潮控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煤层其活性组分和硫分含量较之河控下三角洲平原含量高,并且三角图解三端元的离散率小;在潮坪沉积基础上形成的煤层其惰性组分含量高并分布稳定;相同沉积环境形成的不同煤层显微组成相似,但它们的显微组成由于聚煤环境的变迁而在平面分布上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惰性组分 煤矿床 煤层 显微成分
下载PDF
超化井田二1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定量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曹代勇 刘钦甫 +4 位作者 彭苏萍 贺日兴 穆宣社 施先忠 张守仁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32,共5页
超化井田二1煤层空间展布具有分带性、定向性、等距性和岛列性等基本规律。趋势面分析揭示了井田尺度煤厚变化的主体特征;方向梯度和滑动窗口变异系数分析是对煤厚变异性定量描述的一种新参数。
关键词 煤层厚度 方向梯度 变化规律 定量研究
下载PDF
台北凹陷煤中有机质的成烃动力学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卢双舫 陈昕 付晓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6-129,共4页
在恒速升温热解实验和PY-GC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数学优化求解技术,建立并标定了台北凹陷煤有机质成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结合我们近期报导的木栓质体成烃的动力学模型,定量计算了干酪根成油、木栓质体成油的理论剖面,并... 在恒速升温热解实验和PY-GC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数学优化求解技术,建立并标定了台北凹陷煤有机质成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结合我们近期报导的木栓质体成烃的动力学模型,定量计算了干酪根成油、木栓质体成油的理论剖面,并进一步定量探讨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烃源岩评价中的生烃门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成烃 动力学模型 油气成因
下载PDF
梅田矿区岩浆热变煤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运泉 莫洁云 任德贻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9-296,共8页
梅田矿区主采煤层———龙谭组12 号煤层主要是受矿区北部骑田岭花岗岩侵入体影响的典型岩浆热液变质无烟煤,煤的变质指标如挥发分(Vdaf)和镜质组反射率Ro(max)等与岩体有密切关系。本次研究按距离岩体由近而远采集了... 梅田矿区主采煤层———龙谭组12 号煤层主要是受矿区北部骑田岭花岗岩侵入体影响的典型岩浆热液变质无烟煤,煤的变质指标如挥发分(Vdaf)和镜质组反射率Ro(max)等与岩体有密切关系。本次研究按距离岩体由近而远采集了一系列煤样,运用中子活化(INAA)和微区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样品中近40 种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s、Cd 、Hg 、Pb、Se 等对人体有毒元素在煤中的质量分数较地壳克拉克值高数倍至数十倍,灰基质量分数则高数十至数百倍;(2) 绝大多数元素的灰基质量分数较植物灰和粘土+ 板岩样中的质量分数高;(3)Ce、Cr、Eu、Hf、K、La、Lu 、Na、Nd 、Ni、Rb 、Sc、Th 、U、W、Yb 等元素的质量分数随离岩体距离的增大而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Cd、Cu 、Hg、Pb、Sb、Se 等元素则逐渐增高。微量元素的这种分布特征与岩浆热液作用的阶段性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分布特征 岩浆热液作用 煤矿床
下载PDF
四川晚二叠世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唐跃刚 任德贻 +2 位作者 刘钦甫 姚光华 甘志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61-167,共7页
本文从沉积学、成煤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并详细阐明了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煤中硫的赋存状况,不仅受成煤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其顶板沉积环境的影响。成煤环境奠定了煤中硫的分布基础,而顶板环... 本文从沉积学、成煤环境、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并详细阐明了煤中硫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煤中硫的赋存状况,不仅受成煤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其顶板沉积环境的影响。成煤环境奠定了煤中硫的分布基础,而顶板环境则是促使煤富硫、高硫的重要因素。微咸水浑水潮坪的顶板沉积环境,导致了下伏煤高黄铁矿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煤环境 晚二叠纪 煤矿床
下载PDF
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毕华 彭格林 +1 位作者 赵志忠 钟建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9-354,共6页
湘中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煤种单一,绝大部分为无烟煤,故以往有关其变质作用的研究较煤种多样化的龙潭组煤来说要少得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对研究区测水组煤镜质组反射率的系统测定和收集及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涟源... 湘中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煤种单一,绝大部分为无烟煤,故以往有关其变质作用的研究较煤种多样化的龙潭组煤来说要少得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对研究区测水组煤镜质组反射率的系统测定和收集及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煤级、煤变质分区、煤变质带展布、煤变质梯度、煤化学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煤盆地周缘印支-燕山运动期岩体的产热储热条件及埋深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及与煤共生的区域性热液蚀变、内生矿床、煤中次生气孔发育等特征均表明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是湘中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变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水组 岩浆 热变质作用 盆地 煤矿床
下载PDF
变形煤镜质组反射率演化的地化机理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姜波 秦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9-22,共4页
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子顺磁共振(EPR)和核磁共振(NMR)等方法深入探讨了高温高压实验和构造煤样的化学结构演化特征,阐明了变形煤镜质组反射率的变化是其微观化学结构演化的外在反映。变形煤镜质组反射率的演化又受... 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子顺磁共振(EPR)和核磁共振(NMR)等方法深入探讨了高温高压实验和构造煤样的化学结构演化特征,阐明了变形煤镜质组反射率的变化是其微观化学结构演化的外在反映。变形煤镜质组反射率的演化又受到应力和变形环境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其真实地记录了构造变形历史中应力作用和应变环境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煤 反射率 化学结构 实验室研究 地化机理
下载PDF
华北盆地南部早二叠世早期聚煤作用的成因机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胡益成 廖玉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B05期111-115,共5页
华北盆地南部早二叠世早期形成的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含有多达30余层煤。这些为数众多的煤层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进退和风暴潮2种动力作用的控制。频繁的海水进退,虽然多次为本区的聚煤场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未能给滨海沼泽... 华北盆地南部早二叠世早期形成的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含有多达30余层煤。这些为数众多的煤层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进退和风暴潮2种动力作用的控制。频繁的海水进退,虽然多次为本区的聚煤场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未能给滨海沼泽内泥炭物质的持续堆积带来足够的时间。频繁的风暴潮作用对策煤场所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风暴上升流可以强烈地侵蚀滨海沼泽的泥炭层,风暴下降流又可将大量的泥炭物质携带到浅海环境再沉积;风暴上升流可以在平缓开阔的潮汐地带上建造成平行海岸线的沙脊,使沙脊靠陆一侧成为新的聚煤场所,下一次较大的风暴上升流又可荡平这些新建立起来的聚煤场所。因此本区的聚煤作用既复杂又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海 海水进退 风暴潮作用 聚煤作用 煤矿床
下载PDF
大麦地中泥盆统角质残植煤的物质组成及成因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延斌 韩德馨 毛鹤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8-41,共4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大麦地一带中泥盆统地层中产有透镜状分布的煤,其物质组成、结构等和著名的云南禄劝煤相似[1].通过对煤的组分、沉积环境的研究,对它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为研究地质历史过程中早期聚煤作用的发生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关键词 中泥盆统 角质残植煤 物质组成 煤矿床 矿床成因
下载PDF
东胜煤系砂岩型高岭土的富集机理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焱球 程守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16,共4页
通过对东胜含煤地层成煤期沉积环境、古介质等的分析,并用有机吸附实验对高岭石与有机质的吸附关系进行了实验,探讨了东胜砂岩型高岭土的富集机理。结果表明,高岭石在河流环境中的富集成矿与水介质中大量有机质的存在有关,植物分解... 通过对东胜含煤地层成煤期沉积环境、古介质等的分析,并用有机吸附实验对高岭石与有机质的吸附关系进行了实验,探讨了东胜砂岩型高岭土的富集机理。结果表明,高岭石在河流环境中的富集成矿与水介质中大量有机质的存在有关,植物分解产生的腐殖质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在pH值>5.5和适量的多价阳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介质水中的腐殖质可通过多价阳离子与高岭石和石英相互牢固吸附,形成高岭石—有机质—石英复合体,从而使高岭石能够与石英一起搬运、沉积;某些具有一定疏水性的有机质与矿物的吸附,改变了矿物颗粒表面的亲水性,促进了高岭石的沉积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煤系 有机物 沉积作用 砂岩型 高岭土
下载PDF
湘中涟源煤盆测水组煤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毕华 彭格林 +1 位作者 赵志忠 钟建华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6-40,共5页
从煤变质程度、煤变质特征、煤变质带展布、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构造、煤化学结构等方面.论述了湘中涟源煤盆早石炭世测水组煤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煤矿床 动力变质作用 矿床成因 涟源煤盆
下载PDF
河东煤田晚古生代层序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贵东 温显端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9,共5页
系统分析了河东煤田上石炭统(C2)—下二叠统下部(P11)45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在层序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碳氧同位素应用于层序划分及对比、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及晚古生代地层沉积相研究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碳氧同位... 系统分析了河东煤田上石炭统(C2)—下二叠统下部(P11)45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在层序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碳氧同位素应用于层序划分及对比、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及晚古生代地层沉积相研究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碳氧同位素在C2及P11的三级层序中的分布特征是不相同的,从TST到HST,在C2的三级层序中,δ13C及δ18O不断变重;在P11的三级层序中,δ13C不断变轻,而δ18O不断变重。这种规律在P11每个三级层序中均相似,垂向上显示出韵律性。横向上,δ13C及Z值总体具有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碳氧同位素在层序中的分布是受聚煤作用、陆源物质的注入、古气候、沉积环境及时间等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层序地层学 晚古生代 河东煤田
下载PDF
煤储层条件下水分——平衡水分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庆玲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5-28,共4页
通过温度、粒度、时间等对平衡水分的影响实验,分析了各因素对平衡水分影响的原因,并在大量样品测试研究基础上,修改完善了平衡水分测定方法的技术参数,确定了实验的最佳条件,为等温吸附实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保证。
关键词 等温吸附 平衡水分 测定方法 储集层
下载PDF
云南第三纪白泡煤的成煤植物及煤的成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士俊 于冰 +1 位作者 张井 唐家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12,共5页
通过对云南金所盆地和潦浒盆地晚第三纪浅色褐煤(白泡煤)中植物残体的详细研究,认为白泡煤不是由泥炭藓植物形成,而主要是由松柏类和被子植物形成,其中草本被子植物可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由成煤植物所反映的古气候条件,白泡煤... 通过对云南金所盆地和潦浒盆地晚第三纪浅色褐煤(白泡煤)中植物残体的详细研究,认为白泡煤不是由泥炭藓植物形成,而主要是由松柏类和被子植物形成,其中草本被子植物可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由成煤植物所反映的古气候条件,白泡煤也不是在干燥或氧化的环境中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残体 成煤植物 白泡煤 煤矿床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