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古土壤互层对土壤水分运移及土体微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李培月 李佳慧 +2 位作者 吴健华 王远航 陈银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大多与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有关,而马兰黄土-古土壤互层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显著。为揭示古土壤阻滞作用下黄土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黄土体微结构的影响,为黄土地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以陕西省...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大多与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有关,而马兰黄土-古土壤互层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显著。为揭示古土壤阻滞作用下黄土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黄土体微结构的影响,为黄土地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以陕西省泾阳县南塬的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模型进行水分入渗试验,研究黄土-古土壤互层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微结构测试、分形维数和概率熵等指标的计算,分析黄土-古土壤互层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对黄土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古土壤层的透水性弱,湿润锋抵达黄土与古土壤界面处产生瞬态滞水,且随着入渗强度增加滞水时间增加;古土壤层影响下黄土与古土壤界面处的滞水会导致孔隙结构相互连通,孔隙空间平均增加4.13%,孔隙方向概率熵平均减少0.029,分形维数平均减小0.076,即古土壤层的阻水作用使得界面处黄土的孔隙空间增大,孔隙排列有序,孔隙形态规则。研究结果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土柱试验 水分入渗 微观结构
下载PDF
地下水系统中的抗生素对反硝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菲 黄福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共10页
微生物反硝化过程是地下水中硝酸盐最重要的脱氮形式。再生水利用和养殖业引起的抗生素污染常与硝酸盐共存。因此,需深入研究抗生素及其存在形式对地下水中硝酸盐反硝化过程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产生、富集和传播的影响,以综合解析地... 微生物反硝化过程是地下水中硝酸盐最重要的脱氮形式。再生水利用和养殖业引起的抗生素污染常与硝酸盐共存。因此,需深入研究抗生素及其存在形式对地下水中硝酸盐反硝化过程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产生、富集和传播的影响,以综合解析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升高的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识别了地下水系统中抗生素的解离/络合形态、吸附形式(层间吸附/表面吸附)、水解与微生物降解产物等存在形式,并从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功能酶的种类与活性、功能基因丰度以及ARGs产生与传播途径阐释了抗生素对反硝化过程的抑制机制。主要结论为:(1)地下水系统中,抗生素以多种形式存在,而不同形式的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毒性有显著差异;(2)在每升纳克至微克水平的抗生素存在下,地下水反硝化过程受到抑制,抗生素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了功能酶活性,增加了ARGs的丰度,在这些作用的协同影响下,硝酸盐降解动力学由零级向一级转变;(3)在抗生素抑制反硝化过程中,还增加了温室气体N2O的释放量,抗生素影响了功能基因nosZ表达,N2O浓度与nosZ丰度呈负指数关系。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1)定量识别典型抗生素进入地下水系统后的存在形式;(2)厘清不同存在形式的抗生素对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功能酶种类与活性、功能基因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3)探索反硝化功能基因在抗生素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输入方式下的变化过程,并建立ARGs产生、富集与传播模式;(4)结合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从分子生物学、环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多尺度研究复合污染下地下水系统的反硝化过程,可为日益复杂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 复合污染 硝酸盐 反硝化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下载PDF
试论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
3
作者 赵勇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228,共7页
随着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尺度场地水文地质工作需求日益强烈。污染场地对水文地质工作的要求具有特殊性,具体包括:(1)小尺度,高分辨率;(2)既要研究污染物泄漏的污染过程,也要研究修复状态下的污染物去除过程;(3)特别需要关... 随着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尺度场地水文地质工作需求日益强烈。污染场地对水文地质工作的要求具有特殊性,具体包括:(1)小尺度,高分辨率;(2)既要研究污染物泄漏的污染过程,也要研究修复状态下的污染物去除过程;(3)特别需要关注注入含水层的修复剂流体(气体、液体、胶体、微生物等)与地层介质、目标污染物的作用。而传统大尺度的水文地质学难以完全满足上述工作的实际需求。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需要多学科协同,其中水文地质学最为关键。因此,有必要提出水文地质与环境工程学科交叉的“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以适应地下水污染场地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文章重点论述了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小尺度地层结构与污染羽的刻画、“污染物—水—岩”作用的定量描述以及非均质地层中污染物在多相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等,提出了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1)小尺度下场地高分辨率刻画;(2)污染过程和修复过程中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定量描述;(3)场地尺度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4)修复剂(助剂)在地下环境中的传输与反应;(5)非均质与低渗透地层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污染水文地质学 小尺度 非均质含水层 修复剂流体 多相体系作用
下载PDF
西宁市富铁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春燕 刘景涛 +9 位作者 荆继红 张玉玺 朱亮 黄冠星 张英 陈玺 周冰 杨明楠 解飞 李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5,共11页
地下水是西宁市的重要供水水源,调查发现其地下水中富铁,限制了开发利用,而针对不同类型含水层中富铁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缺乏研究。以144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借助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等方法... 地下水是西宁市的重要供水水源,调查发现其地下水中富铁,限制了开发利用,而针对不同类型含水层中富铁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缺乏研究。以144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借助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含水层地下水中铁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Ⅰ区)地下水中Fe超过质量浓度0.3 mg/L的水占27.85%,分别是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水层(Ⅱ区)和基岩裂隙含水层(Ⅲ区)的1.6倍和2.7倍,富铁地下水(质量浓度大于0.3 mg/L)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区;还原环境和人类活动(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富铁河水的入渗)可能是影响Ⅰ区地下水中铁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Ⅱ区中富铁地下水除了受还原环境的影响外,农业氮肥的施用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重要影响因素,Ⅲ区中富铁地下水主要受控于还原条件;在区域尺度上,富铁地下水沿河流呈条带或斑状分布,原生地层中铁矿床和人类活动(工业废水)释放的铁是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离子的主要来源,地下水中铁离子的迁移和富集主要受还原条件的控制,径流条件也起到一定作用,与pH无明显相关性,未引起明显的“盐效应”。研究结果可为西宁市及类似干旱—半干旱区城市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人类活动 含水层 Fe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西宁市
下载PDF
页岩气开发的地下水环境效应评估——以贵州习水浅层页岩区块为例
5
作者 利振彬 黄天明 +8 位作者 李义曼 李关访 杨平恒 龙吟 赵雅静 昝朝耀 张芬 李晓 庞忠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9-1477,共19页
大规模水力压裂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包括了地下水污染、诱发地震以及水资源消耗。目前尚未系统地建立页岩气开发的地下水环境效应评价框架,且对地下水主要污染物来源认识不清。本文以贵州习水浅层页岩气区块为例,通过了解页岩... 大规模水力压裂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包括了地下水污染、诱发地震以及水资源消耗。目前尚未系统地建立页岩气开发的地下水环境效应评价框架,且对地下水主要污染物来源认识不清。本文以贵州习水浅层页岩气区块为例,通过了解页岩气开发前地下水环境背景状况、确定水力压裂中水循环过程以及地下水污染源、建立地下水敏感性监测及污染示踪指标确定方法、揭示污染溯源中关键地球化学过程对同位素污染示踪的影响,初步形成了页岩气开发的地下水环境效应评估框架。本研究确定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背景值状况,包括水化学、同位素以及溶解性气体指标。现场水力压裂试验和具有长周期商业开采井的结果表明页岩地层水存在于整个页岩气开发和生产过程,并作为返排液和产出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浅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根据页岩地层水和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建立了确定地下水敏感性监测和污染示踪指标的方法,识别出研究区地下水敏感性指标(Cl^(-)、Na^(+)、Ba^(2+)、Li^(+)、B、87Sr/86Sr和δ11B)。针对气体污染(甲烷作为地下水污染物),建立了浅层地下水溶解气和页岩气甲烷同位素(δ13C-CH_(4))及惰性气体同位素(3He/4He和4He/20Ne)组成的端元。同时揭示了当有黏土矿物存在的情况下,吸附-解吸对同位素示踪的影响。在研究区,黏土矿物B的解吸造成水体B含量的增加及δ11B的减少;溶解态Sr与吸附态Sr的同位素再平衡,增加了水中87Sr/86Sr比值。本项研究对于页岩气开发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完善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地下水环境效应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下水背景值 地下水污染 同位素 吸附-解吸
下载PDF
包气带中手性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6
作者 秦晓鹏 刘菲 +1 位作者 王广才 翁莉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4,共12页
目前,手性抗生素在包气带中的检测、分布、迁移转化等方面缺乏系统总结和全面综述。文章指出手性抗生素不同异构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差异,例如左旋吉米沙星的溶解度、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是右旋吉米沙星的301倍、9.8倍,会影响其在环境... 目前,手性抗生素在包气带中的检测、分布、迁移转化等方面缺乏系统总结和全面综述。文章指出手性抗生素不同异构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差异,例如左旋吉米沙星的溶解度、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是右旋吉米沙星的301倍、9.8倍,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高效液相色谱-手性色谱柱法和手性配体交换色谱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分析手性抗生素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手性抗生素的检出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氟甲喹、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手性抗生素在矿物和微塑料上的吸附速率和分配系数均存在差异,天然有机物的存在导致差异更大,但是不同种类手性抗生素之间并没有规律。手性抗生素会与地下水中的常见阳离子发生络合作用,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不同,例如镁离子-左氧氟沙星络合物的稳定常数是镁离子-氧氟沙星络合物的22.9倍。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不同手性抗生素的可降解性、降解速率不同,另外,抗生素异构体之间还会发生相互转化。文章系统阐述了手性抗生素在包气带中的分布情况和迁移转化行为,可供地下水系统中手性抗生素方面的研究参考。研究认为对于包气带中手性抗生素的环境行为,亟需开展以下研究:(1)手性抗生素的拆分、检测、毒理学和标准建设;(2)多种手性抗生素的调查、迁移转化;(3)手性抗生素的多界面环境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手性 异构体 土壤 环境行为 氧氟沙星
下载PDF
基于健康与恢复力的生态系统退化风险研究——以坝上高原察汗淖尔流域为例
7
作者 陈鹏 张冰 +4 位作者 马荣 石建省 司乐天 吴俊 赵乐凡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4-1045,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恢复力,构建湖泊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体系,从流域尺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坝上高原察汗淖尔流域为例,创建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力交互风险评估矩阵,建立生...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恢复力,构建湖泊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体系,从流域尺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坝上高原察汗淖尔流域为例,创建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力交互风险评估矩阵,建立生态退化风险评估体系,开展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察汗淖尔流域内91.10%的区域生态健康状态处于良好,6.66%为优秀;流域22.76%的区域生态恢复力等级为1~2级,75.00%处于3~4级。交互评估结果表明流域27.51%的区域为低生态退化风险较状态,70.25%的区域处于中等状态。【结论】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由于恢复力较差,导致生态退化风险处于中等。本次研究所提出的评估方法可精准划分流域尺度生态退化风险等级,为科学制定精准生态保护与退化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恢复力 风险评估 察汗淖尔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坝上高原 内蒙古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土壤中赤霉酸自然衰减规律研究
8
作者 李京芳 胡晓蕾 陈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作为一种施用范围广、用量大的微毒农药,赤霉酸(GA3)的高溶解度会造成其在土壤中的弱吸附和强迁移并伴随强烈的自然衰减,且受到间歇性灌溉过程中变化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土壤中GA3的自然衰减规律。通... 作为一种施用范围广、用量大的微毒农药,赤霉酸(GA3)的高溶解度会造成其在土壤中的弱吸附和强迁移并伴随强烈的自然衰减,且受到间歇性灌溉过程中变化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土壤中GA3的自然衰减规律。通过设置10%、20%、30%的3种土壤含水率,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GA3的自然衰减规律,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对GA3自然衰减过程的影响,定性识别了GA3自然衰减产物。结果表明:(1)实验结束(34 d)时初始含水率为10%、20%和30%的灭菌组和未灭菌组土壤中GA3的自然衰减率分别为87.77%、89.70%、90.70%和87.70%、94.47%、95.87%,其自然衰减半衰期分别为12.38,12.16,12.60d和8.56,6.80,7.07d;(2)含水率对灭菌组土壤GA3的自然衰减速率无显著影响,未灭菌组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GA3自然衰减速率有差异(20%土壤含水率最大);(3)在水解作用的基础上,土壤微生物降解进一步促进了GA3的自然衰减,且生物降解贡献率为39.62%±7.58%;(4)GA3主要自然衰减产物为异构赤霉酸与赤霉烯酸(其中异构赤霉酸占比更大),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GA3自然衰减产物在环境中的生物毒性与环境风险。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农业生产过程土壤中GA3的环境行为,并为其环境毒性及潜在风险评估与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酸 土壤 自然衰减 水解作用 生物降解 含水率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及水质标识指数法的高邮湖水质评价
9
作者 金鹏 张斌 +2 位作者 夏同法 郭炳跃 祁超 《地质学刊》 CAS 2024年第2期194-201,共8页
为查明江苏境内高邮湖及其周边出入湖河流水质分布特征,采用SPSS软件对湖区及周边25个水质样品监测数据(2020年8月)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主成分分析将7个水质指标综合为3个主成分进行解释,解释率为7... 为查明江苏境内高邮湖及其周边出入湖河流水质分布特征,采用SPSS软件对湖区及周边25个水质样品监测数据(2020年8月)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主成分分析将7个水质指标综合为3个主成分进行解释,解释率为75.62%,控制指标为总磷、氨氮、总氮和F^(-)。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将水质划分为Ⅳ类、Ⅴ类,综合指数评价水质均未超Ⅲ类,指数大小排序较为一致。分析结果表明:超标严重的指标(总磷、总氮)易掩盖其他水质指标信息,对水质类别判定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法与水质标识指数法对主要污染指标的评价结论基本吻合,点位污染指数次序一致性较好;水质污染程度整体表现为入湖河流水系>出湖河流水系>高邮湖湖体,说明高邮湖入湖水系是湖区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两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既能筛选出水质污染指标,又能在水质优劣排序基础上填补水质类别信息,使评价结果更加详实、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水质标识指数法 水质评价 相关性分析 高邮湖
下载PDF
硫磺强化高氯酸盐衰减的柱试验研究
10
作者 梁凯旋 刘菲 +2 位作者 张莉 杨新敏 段石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5,共8页
高氯酸盐(ClO^(-)_(4))是一种新的持久性污染物,其分子量小、扩散快、稳定性高,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特别是在烟花生产和燃放较为密集的地区检出浓度较高。ClO^(-)_(4)会干扰人体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因此其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 高氯酸盐(ClO^(-)_(4))是一种新的持久性污染物,其分子量小、扩散快、稳定性高,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特别是在烟花生产和燃放较为密集的地区检出浓度较高。ClO^(-)_(4)会干扰人体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因此其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近年来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硫磺强化ClO^(-)_(4)衰减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选取污染场地的天然河沙为试验介质,通过柱试验对硫磺强化ClO^(-)_(4)衰减的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了铁及铁氧化物、地下水基质、硝酸盐(NO^(-)_(3))对硫磺强化ClO^(-)_(4)衰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硫磺具有强化ClO^(-)_(4)衰减的能力,衰减过程主要由微生物驱动,其限制因素主要为微生物必要的无机盐等营养物质;铁及铁氧化物对体系内p H值的降低起到缓冲作用,但对体系内ClO^(-)_(4)衰减的促进作用有限;地下水基质显著提升了硫磺强化ClO^(-)_(4)衰减的能力,提升了微生物的产酸作用;地下水中NO^(-)_(3)的降解优先于ClO^(-)_(4),当NO^(-)_(3)低至10 mg/L以下时,ClO^(-)_(4)才开始明显的降解。硫磺具备作为渗透反应格栅(PRB)的反应介质原位修复ClO^(-)_(4)、 NO^(-)_(3)等污染物的潜力。本研究为环境修复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氯酸盐 硫磺 强化衰减 微生物降解 地下水 铁氧化物 硝酸盐
下载PDF
铁基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非自由基途径主导高效降解诺氟沙星
11
作者 王聪聪 陈家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6,共11页
近年来,环境中新污染物的去除备受关注。其中抗生素诺氟沙星作为一种典型的新污染物,能够大量富集于土壤中,威胁到人类健康。已有研究表明,众多去除手段中,铁基生物炭活化强氧化剂的方式是一种高效、廉价的原位去除手段。铁的含量、价... 近年来,环境中新污染物的去除备受关注。其中抗生素诺氟沙星作为一种典型的新污染物,能够大量富集于土壤中,威胁到人类健康。已有研究表明,众多去除手段中,铁基生物炭活化强氧化剂的方式是一种高效、廉价的原位去除手段。铁的含量、价态和负载情况是影响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然而,如何将去除能力最大化还尚未探明。因此,针对土壤中的典型抗生素诺氟沙星,系统研究了铁基生物炭热解温度和生物质粒径对诺氟沙星的高效去除能力的影响。采用批实验获得了不同铁基生物炭对诺氟沙星的降解效率和能力;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结合多种表征探讨了诺氟沙星降解的关键机制。结果表明,热解温度900°C、生物质粒径为75~150μm时制备出的铁基生物炭能够在10min内完全降解诺氟沙星,并且3次使用后仍能保持50%的降解能力。通过作用机制分析,说明诺氟沙星的降解机制是由单线态氧主导的非自由基途径,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起辅助作用。研究构建的催化氧化体系对诺氟沙星降解效率高,对环境pH适用性强,二次污染风险低,有望用于土壤中诺氟沙星类污染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生物炭 过硫酸盐 抗生素 热解温度 生物质粒径 非自由基途径
下载PDF
穿越复杂岩溶环境的特长隧洞涌突水危险性评价——以滇中引水工程小扑隧洞为例
12
作者 田毅 凌成鹏 +2 位作者 李桦柳 赵永川 李建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697,共11页
在复杂岩溶区,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是保障隧洞施工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以滇中引水工程玉溪红河段小扑隧洞为例,在分析隧洞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岩石的可溶性、地质构造因素、地表汇水条件、地下水化学特征、隧洞埋深... 在复杂岩溶区,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是保障隧洞施工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以滇中引水工程玉溪红河段小扑隧洞为例,在分析隧洞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岩石的可溶性、地质构造因素、地表汇水条件、地下水化学特征、隧洞埋深与地下水位的关系5个控制性因素,采用岩溶隧洞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系统对隧洞的涌突水危险性进行了预测与验证。结果表明:小扑隧洞北段位于鲁纳寺—牛恋村岩溶子系统的径流区。在丰水期,隧洞岩溶涌突水中危险区、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的长度占比分别为15.8%,55.4%,28.8%。小扑隧洞南段位于西河和祭天山—黄营岩溶子系统的补给、径流区。在丰水期,隧洞涌突水中危险区、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的长度占比分别为7.4%,52.7%,39.9%。施工阶段,小扑隧洞北段主洞揭露暗河管道,发生涌突水事故,2#支洞发生突水涌沙事故,与对应的涌突水高-极高危险性结果吻合。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结果有效地支撑了隧洞的涌突水灾害防治与安全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引水工程 特长隧洞 岩溶 涌突水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不同类型含水层中的抗生素污染特征及成因研究
13
作者 王佳林 潘金伟 刘菲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抗生素在含水层中构成的风险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为探明抗生素在不同类型含水层中的污染特征及主控因素,识别含水层中抗生素污染的指示因子,本研究在松嫩平原、华北平原和西南岩溶区共采集309组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 抗生素在含水层中构成的风险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为探明抗生素在不同类型含水层中的污染特征及主控因素,识别含水层中抗生素污染的指示因子,本研究在松嫩平原、华北平原和西南岩溶区共采集309组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分析了35种抗生素含量。结果表明:(1)35种抗生素均有检出,岩溶含水层(34种)和华北孔隙含水层(32种)主要检出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东北孔隙含水层仅检出以红霉素为主的6种抗生素。在孔隙含水层中,松嫩平原整体呈低浓度污染(中位数为2.07ng/L,检出率为100%),华北平原污染偏重(11.76ng/L)但空间占比仅为49%,而岩溶含水层中的抗生素污染整体表现为浓度高,面积广(37.5ng/L,87%);(2)岩溶与孔隙含水层抗生素污染特征差异归因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开放程度和渗透性),而抗生素的排放强度是导致不同地区孔隙含水层差异的主要原因;(3)基于相关系数的聚类分析识别了不同类型含水层中抗生素的指示因子,TOC能有效指示孔隙含水层的抗生素污染,同时NH^(+)_(4)和SO^(2-)_(4)揭示了人类活动与抗生素的正相关关系,地下水性质参数是岩溶含水层中可靠的抗生素污染指示因子,表现为在偏碱性和呈氧化环境的岩溶水中抗生素浓度偏低。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新污染的区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孔隙含水层 岩溶含水层 污染特征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基于Richards方程的区域连续日蒸散量遥感估算
14
作者 王玺煊 孔金玲 +2 位作者 张秋桐 张在勇 王理政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4,共10页
蒸散发作为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尺度上的蒸散量估算一直是研究热点。遥感手段可以实现区域尺度蒸散量的估算,但是受到卫星过境时间的限制,难以获取连续时间序列的蒸散量。土壤水分作为蒸散发的重要控制因素,结合土壤水分数... 蒸散发作为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尺度上的蒸散量估算一直是研究热点。遥感手段可以实现区域尺度蒸散量的估算,但是受到卫星过境时间的限制,难以获取连续时间序列的蒸散量。土壤水分作为蒸散发的重要控制因素,结合土壤水分数据改进遥感蒸散发模型,在提高遥感蒸散量估算精度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大多数遥感方法对土壤水分胁迫性的考虑仍有不足。针对目前蒸散发研究在土壤水分胁迫和连续性方面的不足,以涡度相关法计算的蒸散量作为实际蒸散量,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将土壤含水量信息引入Penman-Monteith(P-M)公式计算实际蒸散量,并用Richards方程进行蒸发条件下一维垂向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的数值模拟,实现土壤水分胁迫下的连续日蒸散量的估算,并结合遥感数据实现区域尺度的扩展。结果表明:涡度相关法计算的实际日蒸散量与P-M公式计算的潜在日蒸散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18;引入土壤含水量信息后的P-M公式,日蒸散量的估算精度显著提升,均方根误差达到0.133 mm/d;基于Richards方程的土壤水分胁迫下连续日蒸散量的估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均方根误差为0.288 mm/d;受研究区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影响,日蒸散量的高值集中在研究区中部的水域和耕地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平均日蒸散量水域>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且区域扩展的结果与站点的实测结果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文章可为土壤水分对蒸散发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及区域蒸散量的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遥感反演 涡度相关法 土壤水分胁迫 RICHARDS方程 P-M公式
下载PDF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前体物质在环境中迁移与转化行为研究进展
15
作者 金宵卉 阎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9,共15页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poly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前体物质是环境中许多PFAS的间接来源,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消防灭火泡沫、金属电镀、纺织涂料及农药等领域。由于PFAS前体物质能够在环境中发生转化以及分析测试方法的限...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poly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前体物质是环境中许多PFAS的间接来源,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消防灭火泡沫、金属电镀、纺织涂料及农药等领域。由于PFAS前体物质能够在环境中发生转化以及分析测试方法的限制,其存在往往被忽视。PFAS前体物质自身的生物学毒性已被证实,如干扰母体内胎儿的正常发育、诱导免疫毒性和细胞凋亡等。深入探究PFAS前体物质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是对其进行污染控制的关键。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对PFAS前体物质的主要来源、赋存特征及在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行为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前体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水体、土壤、悬浮颗粒物、沉积物和大气中均有检出。在迁移过程中,水体是PFAS前体物质污染主要的载体,土壤、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主要起滞留作用,而通过大气进行的长距离迁移是极端地区污染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PFAS前体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滞留和迁移往往伴随转化行为,生成更稳定的PFAS持续危害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文章可以为PFAS前体物质及PFAS的污染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前体物质 赋存 迁移 转化 环境介质
下载PDF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16
作者 李浩乾 孟姝蓉 +4 位作者 董生旺 董少刚 刘凡瑶 崔亚倩 田国良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9-437,共9页
本文以土默特左旗为例,基于地下水系统理论、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揭示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偏碱性,大多处于还原性环境中;(2)潜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水,以及少量Cl-Ca型... 本文以土默特左旗为例,基于地下水系统理论、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揭示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偏碱性,大多处于还原性环境中;(2)潜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水,以及少量Cl-Ca型水、HCO_(3)-Mg型水,HCO_(3)-Na型水与Cl-Na型水;承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型水,以及少量HCO_(3)-Na型水、HCO_(3)-Mg型水与Cl-Ca型水;(3)潜水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影响,承压水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影响;(4)研究区砷的主要来源是河湖相细粒沉积物和大青山富砷岩层,砷化物的主要形态是H_(3)AsO_(3),而铁、锰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HCO_(3)^(-)与H_(3)AsO_(3)的竞争吸附以及缓慢的地下水流速是地下水中砷富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岩相互作用 蒸发浓缩 高砷地下水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17
作者 王蓉 梁雨蕾 陈忠清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2期48-52,共5页
基于大量勘察资料和文献调研,对长三角典型水文地质特征及地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土壤—地下水系统典型地层组合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对重金属污染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的环境水文地质分区以平原区为主... 基于大量勘察资料和文献调研,对长三角典型水文地质特征及地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土壤—地下水系统典型地层组合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对重金属污染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的环境水文地质分区以平原区为主,面积占比达49.2%,地下水类型以孔隙水为主,其次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的低山—丘陵区,面积占比为36.2%,而以孔隙裂隙水及孔隙岩溶水为主的丘陵平原区的面积占比为14.6%。典型地层组合可概化为4类,其中:组合A中饱和带以高渗透性土层为主,对流弥散作用强,土壤吸附能力弱,重金属易随地下水流动迁移;组合B中饱和带高/低渗透性土层交互,重金属易在高渗透性土层中迁移,不易在低渗透性土层中迁移;组合C中饱和带以低渗透性土层为主,对流弥散作用较弱,重金属易被土壤吸附,不易迁移;组合D中饱和带以破碎基岩为主,且基岩埋藏较浅,重金属迁移与包气带厚度及介质类型和基岩岩性及破碎程度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重金属污染土 环境水文地质分区 地层组合 污染迁移
下载PDF
衡水地区“冀枣衡”漏斗演化特征及主控因子研究
18
作者 朱琴 田晓华 杨志光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2-71,共10页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衡水地区1975—2020年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调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冀枣衡”漏斗演化特征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近45年来“冀枣衡”漏斗中心水位持续下降,多年平均下降速率2.1 m/a。漏斗封闭范围...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衡水地区1975—2020年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调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冀枣衡”漏斗演化特征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近45年来“冀枣衡”漏斗中心水位持续下降,多年平均下降速率2.1 m/a。漏斗封闭范围由南向北不断扩展,2005年达到最大,随后有所减小。相关性分析发现地下水开采是影响“冀枣衡”漏斗发展的主控因子。应用回归分析和GIS技术,研究表明水文地质因子对研究区水位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贡献,不同时期影响的解释率为:1984—1992年为38.2%、1992—2005年为21.2%、2005—2016年为4.5%、2016—2020年为16.3%。本研究为衡水地区的地下水位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分析 “冀枣衡”漏斗 主控因子 水文地质因子
下载PDF
基于粗糙集-GRNN算法的近岸海域生态污染风险评估方法
19
作者 李博阳 罗俊 +1 位作者 母凌燕 黄琳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1期13-16,共4页
传统的近岸海域生态污染风险评估方法,只能收集污染物浓度,因此设计一种基于粗糙集-GRNN算法的近岸海域生态污染风险评估方法。从历史监测数据中收集污染物浓度、环境因素和空间坐标等信息,计算污染物从排放口到监测点的迁移时间。确定... 传统的近岸海域生态污染风险评估方法,只能收集污染物浓度,因此设计一种基于粗糙集-GRNN算法的近岸海域生态污染风险评估方法。从历史监测数据中收集污染物浓度、环境因素和空间坐标等信息,计算污染物从排放口到监测点的迁移时间。确定不同污染物的影响范围,从而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基于粗糙集-GRNN算法的近岸海域生态污染风险评估方法对于选取的6个近岸海域风险等级评估均正确,并且模型的输出值均低于标准生态阈值,最高差值达到0.2,证明本文所提方法准确率更高,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集 GRNN 算法 近岸 海域 生态污染 风险 评估
下载PDF
浅谈Python在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中的应用
20
作者 于宪坤 闫梦萍 李海鹏 《低碳世界》 2024年第4期43-45,共3页
为提高地下水连续注入示踪剂-平面连续点源模型求解精度,适应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较低的溶质运移计算,同时减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量,采用Python对该模型推导过程公式进行求解,并将计算结果与传统查表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提出自适应预... 为提高地下水连续注入示踪剂-平面连续点源模型求解精度,适应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较低的溶质运移计算,同时减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量,采用Python对该模型推导过程公式进行求解,并将计算结果与传统查表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提出自适应预测范围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Python程序计算结果相较传统查表法计算结果精度更高,能够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要求,并且自适应预测范围解决方案可行,可以减少计算量及预测范围调整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THON 解析法 溶质运移 地下水 预测范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