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9篇文章
< 1 2 2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灌区冻土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作者 杨洋 贾彪 李阳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2期22-31,共10页
为掌握气候背景下宁夏灌区季节性冻土变化及其对农事活动的影响,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挖掘生产潜力,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灌区冻土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利用宁夏灌区4个代表性站点1961—2020年冬季逐... 为掌握气候背景下宁夏灌区季节性冻土变化及其对农事活动的影响,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挖掘生产潜力,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灌区冻土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利用宁夏灌区4个代表性站点1961—2020年冬季逐日冻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宁夏灌区逐年最大冻土深度、土壤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及冻结日数变化特征,并分析冻土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20年冬季各代表性站点中最大冻土深度均有明显的变化趋势,2001年以前各地最大冻土深度明显变浅,2001年以后惠农、永宁、吴忠整体冻土深度有所增加,永宁、吴忠呈波动性变化,无明显趋势性变化;1961—2020年中宁最大冻土深度明显变浅。土壤冻结日期、完全解冻日期分别有不同程度延后和提前趋势;各站点冻土持续日数年变化呈缩短的趋势,其中中宁的冻土持续时间缩短趋势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灌区 土壤冻结 冻土深度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北翼第一硬土层理化特征及其地质成因
2
作者 朱锦旗 龚绪龙 +4 位作者 苟富刚 张平 张岩 杨磊 刘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长江河口两翼广泛分布第一硬土层(FHSL),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工程地质特性对工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根据调查资料(钻孔935个,累计进尺42128 m)和试验资料,首次精确确认了长江河口北翼第一硬土层分布界线,研究了第一硬土层的形成年... 在长江河口两翼广泛分布第一硬土层(FHSL),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工程地质特性对工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根据调查资料(钻孔935个,累计进尺42128 m)和试验资料,首次精确确认了长江河口北翼第一硬土层分布界线,研究了第一硬土层的形成年代、粒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工程地质特性等。研究表明:第一硬土层形成年龄为20~11 ka B.P.(多个光释光和14C测年资料);硬土层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表明气候自下向上逐渐变凉和变干;第一硬土层的颗粒级配、粒度分布频率曲线、C-M沉积图等特征显示,第一硬土层主要由粉砂、极细砂和粘土粒级组成,样品的粒度频率曲线主要呈单峰分布,反映出物质沉积前所受搬运营力性质单一,土体颗粒沉积以均匀悬浮占绝对优势,沉积环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低能环境。第一硬土层的发育受气候控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20~15 ka B.P.)为沉积与成土交替作用时期,且以沉积作用为主,硬土层剖面厚度主要受该阶段控制,至末次盛冰期结束;第2阶段(15~11 ka B.P.)为暴露成土期,这时洪水不能形成越岸沉积,加积作用基本停止,硬土层厚度不再明显增加,已形成的第一硬土区域受到频繁变迁的分合河网的侵蚀切割,形成多条不规则古河道和台地,硬土层逐渐脱水成陆,经历了风化成壤的过程;第3阶段(11 ka B.P.至今)为淹埋期,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硬土层被其上覆的海相沉积层掩埋,成岩作用开始直到现今。土体易溶盐含量较高,为典型氯盐渍土类型,自下而上具有从低变高的趋势,为海相层覆盖硬土层以后成岩过程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硬土层 硬质粘土层 粒度 沉积环境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渗流作用下粗粒土冻结壁交圈规律及预测模型探索
3
作者 刘爽 李晓康 +3 位作者 李旭 聂雯 林旸 盛志刚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247-259,共13页
由于渗流作用下的冻结壁发育规律不明等原因,部分冻结法施工工程依靠人工经验,缺乏科学的预测模型,与精准化设计和控制还有很长的距离。为探索渗流作用下冻结法施工中粗粒土层冻结壁的演化规律,本文首先建立冻结法施工数值模型,并通过... 由于渗流作用下的冻结壁发育规律不明等原因,部分冻结法施工工程依靠人工经验,缺乏科学的预测模型,与精准化设计和控制还有很长的距离。为探索渗流作用下冻结法施工中粗粒土层冻结壁的演化规律,本文首先建立冻结法施工数值模型,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反演验证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之后,考虑渗流速度、冻结管间距、环境温度、含水率和导热系数等五个因素,开展冻结壁形成正交数值试验,确定冻结壁交圈时间和厚度的主控因素。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主控因素作用下冻结壁的发育和演化规律。基于结果建立临界流速、冻结壁厚度、冻结壁交圈时间的预测模型,给出冻结法施工参数的选择方案。结果表明,建立的冻土水热相变耦合模型可有效模拟渗流条件下土体冻结过程,能够满足冻结壁发育过程计算分析的需要。基于正交数值试验结果发现,渗流速度对冻结壁厚度和交圈时间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78%和52%,是影响冻结壁能否交圈和最终厚度的主控因素。当渗流速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冻结壁无法交圈。本文将这一阈值定义为冻结法施工中的临界流速。当冻结壁能够交圈,其最终形成的冻结壁厚度也主要由渗流速度决定,二者呈负指数函数关系。冻结管间距对冻结壁最终厚度影响不大,但是对冻结壁交圈时间影响较大,它们之间存在负指数函数关系。本文给出了0~6 m·d^(-1)条件下的临界流速、冻结壁厚度、冻结壁交圈时间计算模型,它们可为粗粒土地层的冻结法施工参数选择和施工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冻结 粗粒土 温度场 数值模拟 水热耦合
下载PDF
基于细观结构演化的冻结砂岩热融软化规律研究
4
作者 贾海梁 王振阳 +2 位作者 赵涛 孙强 唐丽云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578-591,共14页
冻结岩石热融过程中强度会出现软化,是最易发生破坏的阶段。研究冻结岩石的热融软化规律对冻结地层解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开展了不同融化温度下冻结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在还原岩石孔隙结构及对细观参数进行精确... 冻结岩石热融过程中强度会出现软化,是最易发生破坏的阶段。研究冻结岩石的热融软化规律对冻结地层解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开展了不同融化温度下冻结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在还原岩石孔隙结构及对细观参数进行精确标定的基础上,利用颗粒流软件(PFC^(2D))模拟了冻结岩石的压缩破坏过程。基于微裂纹起裂规律和微裂纹扩展规律分析,探讨了孔隙冰对冻结砂岩热融软化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冻结岩石的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两阶段变化趋势,在-4℃至-2℃之间存在某一温度,使得试样的强度及变形参数发生骤降。(2)当温度低于-15℃时,微裂纹的起裂扩展主要由矿物颗粒之间的接触强度控制;当温度在-2℃和-15℃之间时,主要由冰颗粒之间和冰-矿物之间的接触强度控制;而当温度大于-2℃时,则主要由冰颗粒之间的接触强度控制。(3)通过分析孔隙冰在冻结岩石受荷破坏过程中所起的“支撑作用”和“黏结作用”,发现在-6℃至-4℃之间,冰颗粒之间黏结强度和冰-矿物黏结强度均迅速衰减,导致冰的支撑和黏结作用弱化,是该温度区间力学性质快速弱化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岩石 热融软化 细观结构 微裂纹扩展 PFC2D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冻土路基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5
作者 何菲 雷婉玉 +3 位作者 岳亚强 毛尔清 刘清泉 王旭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891-908,共18页
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对于寒区公路与铁路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冻土路基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冻土路基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 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对于寒区公路与铁路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冻土路基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冻土路基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共纳入1 027篇中文文献和854篇英文文献。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冻土路基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17年开始,英文文献的发布数量逐渐超过中文文献,其中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占到80%左右;国内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北京交通大学为核心的科研机构及院校在冻土路基的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国际机构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关键词聚类与突现图谱表明,冻土路基的研究主要围绕多年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路基病害与补强措施、季节冻土路基的病害防治展开。近几年,冻土专家学者们聚焦于新型路基稳定措施,路基的水、汽迁移机理,以及高铁路基的冻胀防治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及新结构不断被引入到冻土路基研究。未来随着新能源、材料学、人工智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新一代技术与机械化的融合,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补强措施和季节冻土路基的防冻胀措施会在提高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理念,冻土路基的施工、管理及监测也会不断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路基 稳定性措施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土工格室加筋正常固结粉质黏土应力应变响应
6
作者 宋飞 石磊 樊明尊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93,共10页
土工格室加筋正常固结粉质黏土对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基于土工格室与填土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增量法,采用弹塑性理论、邓肯-张双曲线模型、修正剑桥屈服函数以及剪胀方程,推导了土工格室加筋正常固结黏土的应力应变响应计算模型,进行了土工... 土工格室加筋正常固结粉质黏土对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基于土工格室与填土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增量法,采用弹塑性理论、邓肯-张双曲线模型、修正剑桥屈服函数以及剪胀方程,推导了土工格室加筋正常固结黏土的应力应变响应计算模型,进行了土工格室加筋正常固结黏土的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实测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采用三轴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此外,采用所提理论模型进行了参数敏感分析,研究了填土的力学性质参数、格室的网格尺寸和力学性质参数对于加筋土应力应变响应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与砂砾料相似,土工格室约束作用对于正常固结黏土的内摩擦角影响较小,而黏聚力有所增加;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或围压的减小,加筋效果逐渐明显;加筋正常固结黏土的强度和刚度随着非线性弹性常数k的增加、强度参数φ的增加和Rf的减小而增大,常数n对于加筋土应力应变响应影响较小。本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室 加筋正常固结粉质黏土 应力应变响应 三轴压缩试验 参数敏感分析 轴向应变
下载PDF
煤气化粗渣改良季节冻土区黄土填料的冻融特性及其微观机理研究
7
作者 武立波 杨嘉伟 +1 位作者 刘惠阳 陈宏信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930-943,共14页
由于周期性的冻融循环作用,中国西北黄土区路基工程极易发生冻融病害,常用的解决方法是用改良黄土作为路基填料。目前工业废弃物改性不良路基土已成为工程地基改良处理的新趋向,鉴于西北地区煤气化渣堆存量巨大且资源化利用率低,尝试用... 由于周期性的冻融循环作用,中国西北黄土区路基工程极易发生冻融病害,常用的解决方法是用改良黄土作为路基填料。目前工业废弃物改性不良路基土已成为工程地基改良处理的新趋向,鉴于西北地区煤气化渣堆存量巨大且资源化利用率低,尝试用煤气化粗渣改良季节冻土区黄土,以素黄土与单掺石灰改良黄土作为对比试验组,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电镜扫描、CT扫描试验来探究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的冻融特性及其微观机理,为季节冻土区黄土路基工程稳定性及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提出一些新的思考。试验结果表明:(1)经历1次与2次冻融循环后,单掺15%煤气化粗渣试验组的冻胀率为0.02%与0.29%,融沉系数为0%与0.05%,素黄土、单掺4%石灰试验组的冻胀率分别为0.43%与0.63%、0.38%与0.42%,融沉系数分别为0.26%与0.22%、0%与0.13%,但在经历3次冻融循环后,单掺15%煤气化粗渣试验组的冻胀率和融沉系数开始增大,5次冻融循环周期内的平均冻胀率和融沉系数分别为0.38%与0.17%,已接近甚至大于素黄土与单掺4%石灰试验组的数值。在前两次冻融循环周期内,平均冻胀率和融沉系数较素黄土组分别减小了70.8%和89.6%。(2)单掺15%煤气化粗渣试样各位置的温度梯度最小,其次是双掺煤气化粗渣与石灰试样,并且这两组试样正负温条件下的导热系数最小。(3)经过5次冻融循环后,单掺15%煤气化粗渣试样各高度的含水率最低。(4)单掺适量的煤气化粗渣在冻融循环的初期能明显地改善黄土的冻融特性,再掺入少量的石灰能使试样在冻融循环前后的孔隙率较素黄土分别降低41.5%与47.8%。总的来说,黄土中掺入煤气化粗渣在冻融循环次数少于3次时能改善黄土路基填料的寒区服役性,但其在更多次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冻融特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区 煤气化粗渣 黄土 路基填料 冻融特性 微观机理
下载PDF
粗颗粒硫酸盐渍土水盐迁移规律及变形特性研究
8
作者 周凤玺 杨金银 +1 位作者 巨文涛 马强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199-210,共12页
针对封闭系统下粗颗粒硫酸盐渍土在冻结过程中的水盐迁移和变形特性开展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基于非饱和多孔介质热弹性理论,考虑孔隙水盐相变,建立了适用于粗颗粒盐渍土水-热-盐-力多场耦合模型,并对单向冻结条件下粗颗粒盐渍土的温度场... 针对封闭系统下粗颗粒硫酸盐渍土在冻结过程中的水盐迁移和变形特性开展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基于非饱和多孔介质热弹性理论,考虑孔隙水盐相变,建立了适用于粗颗粒盐渍土水-热-盐-力多场耦合模型,并对单向冻结条件下粗颗粒盐渍土的温度场、水分场、盐分场和位移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配制含硫酸盐的细砂作为土样开展了单向冻结条件下的室内试验,测定了冻结过程中的温度、水分、盐分以及变形的分布,并与数值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砂土结构孔隙更大,水分和盐分更容易渗透和迁移,在单向冻结试验中,水盐迁移速度更快;细砂的轴向位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且收缩变形持续时间较黏土更长;由于暖端水分向冷端迁移致使暖端土体孔隙减小,下部土体变得更加密实,土柱下部侧壁压力大于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颗粒盐渍土 多场耦合 水盐迁移 变形特性
下载PDF
基于非饱和渗流的粗粒土冻胀特性
9
作者 王莉莉 张钰 +2 位作者 付世博 刘英杰 马松浩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24-432,共9页
为探究冷端温度与初始含水率对粗粒土冻胀特性的影响,在封闭不补水条件下进行粗粒土单向冻结试验研究,并建立冻土水热力耦合模型,分析了多因素影响下的粗粒土冻胀特性。结果表明:冷端为-20℃时,冻结区域内各土层的降温速率约为冷端-5℃... 为探究冷端温度与初始含水率对粗粒土冻胀特性的影响,在封闭不补水条件下进行粗粒土单向冻结试验研究,并建立冻土水热力耦合模型,分析了多因素影响下的粗粒土冻胀特性。结果表明:冷端为-20℃时,冻结区域内各土层的降温速率约为冷端-5℃的3~4倍,土体冻结深度比冷端-5℃时增加约41.1 mm;饱和土样在冷端处的冰体积含量为71.6%,其冻胀率约为含水率5%土样的4.5倍;冷端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土体内部的温度梯度更大且降温速率更快,土体含水率与冰体积含量、冰透镜体厚度呈正相关,对冻胀率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冻结试验 粗粒土 水热分布 冻胀特性 含冰量
下载PDF
基于土壤景观模型的生态地质调查方法
10
作者 卫晓锋 樊刘洋 +4 位作者 孙紫坚 殷志强 蒋颖 肖春蕾 陈自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3-755,共13页
建立在调查者经验思维基础上的传统技巧性生态地质调查,野外观察点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会导致调查结果不可重复,部分推断过程无法验证。建立了一套基于土壤景观模型、地质建造划分和专家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体系,提取影响生态格局的关键... 建立在调查者经验思维基础上的传统技巧性生态地质调查,野外观察点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会导致调查结果不可重复,部分推断过程无法验证。建立了一套基于土壤景观模型、地质建造划分和专家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体系,提取影响生态格局的关键环境因子,建立环境因子数据库;对环境因子进行模糊聚类,建立景观模型,得到环境因子组合隶属度分布图;划分地质建造;根据隶属度值和地质建造类型,遴选野外调查点,获取基质(土壤)类型、植物群落组合信息;将环境因子组合与生态系统类型对应,提取地质建造-环境因子-生态格局关系知识集,划分生态地质单元。该方法在河北承德市柴白河流域的应用结果表明,通过435个野外验证点,可获取环境因子-地质建造-生态系统关系规则知识集,编制的生态地质图验证精度达到84.8%。该研究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生态地质野外调查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地质建造 土壤景观模型 生态-地质关系规则知识 生态地质图
下载PDF
基于地质建造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下段土壤特征和植被时空变化
11
作者 周雪妮 巴仁基 +2 位作者 肖成志 曹亚廷 计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0-673,共14页
为探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地质建造对土壤性质的控制以及对植被分布的制约,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治理工作,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下段为研究区,采用地质建造调查、元素分析测试和遥感解译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从地质建造类型、土... 为探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地质建造对土壤性质的控制以及对植被分布的制约,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治理工作,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下段为研究区,采用地质建造调查、元素分析测试和遥感解译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从地质建造类型、土壤特征、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方面分析地质建造单元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第四纪松散堆积建造区土壤层厚、养分丰富,由于人类活动改造作用较强,区内植物种类以经济作物为主;三叠纪复理石建造区土壤层较厚,养分丰富,基岩构造裂隙较发育,富水性较好,适宜灌木和少量乔木生长,该区植被覆盖度高;泥盆纪泥页岩-碳酸盐岩建造土壤层较厚、土壤钙等养分含量高,分布大量喜钙侧柏;志留纪泥砂质-碳酸盐建造区区发育非贯穿性裂隙,受构造作用影响浅表层的岩石风化破碎程度高,水土极易流失,以低矮灌木和草地为主;元古宙中酸性岩浆岩建造区土壤层薄,裂隙发育,土壤中磷等养分含量较高,土壤层含水率最低,以灌丛植物生长为主;中元古代火山岩-熔岩建造区发育闭合状裂隙,含水性差,仅适合灌草丛生长,植被覆盖度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建造 土壤特征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变 干旱河谷
下载PDF
基于地貌单元分区的地表基质结构调查方法与实践——以长春地区为例
12
作者 王建伟 宋立东 +3 位作者 佟智强 刘浩 杨洪祥 高博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地表基质是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内容,如何开展这项调查还未形成统一的工作指南.本文在长春地区地表基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貌单元分区的地表基质结构调查方法,并系统总结该区地表基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地表0~20 cm深度内... 地表基质是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内容,如何开展这项调查还未形成统一的工作指南.本文在长春地区地表基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貌单元分区的地表基质结构调查方法,并系统总结该区地表基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地表0~20 cm深度内,河谷冲积平原、山前台地和山间盆谷地区地表基质以土质为主、泥质为辅,低山丘陵区地表基质以岩石为主、砾质为辅;0~5 m,漫滩和一级阶地区地表基质典型结构分为壤土+砂土和壤土+黏质壤土+黏质壤土两种类型,二级阶地、山前台地和山间盆谷地区地表基质典型结构为灰黑色壤土+黄褐色黏质壤土+黄色黏质壤土,低山丘陵区地表基质典型结构为壤土+砂土(或粗骨土)+岩石;0~50 m,漫滩和一级阶地区地表基质典型结构为壤土+砂土+岩石,二级阶地区地表基质典型结构为黏质壤土+砂土+岩石,山前台地区地表基质典型结构为黏质壤土+岩石,山间盆谷地区地表基质结构基本与二级阶地或山前台地区相同,低山丘陵区地表基质典型结构为壤土+砂土(或粗骨土)+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 地貌分区 土壤结构 长春地区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饱和渗透性与孔隙分布特征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枝艳 张常亮 +3 位作者 沈伟 秦涛 李萍 李同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古土壤较上覆黄土致密,其饱和渗透系数应低于黄土,但试验结果却显示二者的饱和渗透系数相近。为揭示这一现象的机理,在陕西泾阳南黄土塬开挖33m的探井,沿井壁按1m间距取黄土和古土壤原状试样,进行变水头渗透试验,测... 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古土壤较上覆黄土致密,其饱和渗透系数应低于黄土,但试验结果却显示二者的饱和渗透系数相近。为揭示这一现象的机理,在陕西泾阳南黄土塬开挖33m的探井,沿井壁按1m间距取黄土和古土壤原状试样,进行变水头渗透试验,测定试样的饱和渗透系数。同时用压汞试验(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MIP)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测试分别获取试样的孔隙分布曲线和微观结构图像,以分析黄土-古土壤饱和渗透性与孔隙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土-古土壤地层的饱和渗透系数整体上沿深度方向规律性减小,但相邻黄土和古土壤层的饱和渗透系数无明显差异;(2)MIP及SEM测试结果表明,黄土结构均匀、孔隙大小较为一致,而古土壤具有不均匀的团块-裂隙结构,虽然团块内部较黄土致密,但团块间存在裂隙;(3)饱和渗透系数的大小取决于透水孔隙的体积分数,其中黄土的透水孔隙主要为较大孔隙(孔径>2μm),而古土壤的透水孔隙主要为团块间的微裂隙,虽然二者渗透系数相近,但渗透机理完全不同。为研究黄土与古土壤的孔隙分布特性和解决黄土区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饱和渗透系数 孔隙分布 微观结构
下载PDF
基于地貌区划的新疆地表基质质地分类方案
14
作者 李洪宇 刘晓煌 +3 位作者 刘玖芬 赵晓峰 张文博 李福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6-717,共12页
地表基质调查是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地质工作的新领域,分类是地表基质调查的前提。为尽快掌握全国或省级更大区域的地表基质空间格局,需借鉴相关学科概念、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调查成果,探索分类方案。质地是地表基质内不同颗粒的组... 地表基质调查是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地质工作的新领域,分类是地表基质调查的前提。为尽快掌握全国或省级更大区域的地表基质空间格局,需借鉴相关学科概念、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调查成果,探索分类方案。质地是地表基质内不同颗粒的组合状况,基于质地类型刻画地表基质类型,有助于明确其孕育林草生态要素的本底特征。新疆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地貌是该区自然资源与地表基质质地分类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本研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土壤性质、植物特征等多源信息,确定新疆地貌三级区划方案,基于地貌区划提出地表基质质地的分类方案。将新疆按坡度、起伏度、高程和成因分为47种地貌类型,划分6个一级、27个二级和1056个三级地貌区。山地区的三级地貌区数量高于平原区,中海拔丘陵是分布最广泛的三级地貌类型,中起伏中山和中海拔风积地貌分别是山地和平原内面积最大的三级地貌类型。大部分地貌类型的植被根系深度平均值低于100 cm, 0~200 cm的土壤信息足以描述新疆地表基质结构。不同三级地貌类型的0~200 cm内主要土壤质地类型的数量占比均值为70.9%,表明在新疆采用基于地貌的地表基质质地分类具有一定可靠性。粉壤质、砂质和砾质是新疆的主要地表基质质地,分别占全疆面积的49.6%、27.1%和10.3%。粉壤质是新疆森林、草原与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最高的质地分类。基于地貌类型的地表基质质地分类方案兼顾了水热条件与地表物质组成,有助于评价不同类别自然资源的适宜性,可为新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地貌区划 地表基质质地分类 自然资源
下载PDF
典型流域河流相粉质黏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史敬涛 颜翔锦 +4 位作者 田野 王末 王江玉龙 姜禹戈 孙欢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2期246-253,195,共9页
基于辽宁省辽阳市平原区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粉质黏土的土工试验结果,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粉质黏土16种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异性及相互间关系进行数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深度、不同地点的土质类型主要是粉质黏土,其含水率较高,且... 基于辽宁省辽阳市平原区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粉质黏土的土工试验结果,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粉质黏土16种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异性及相互间关系进行数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深度、不同地点的土质类型主要是粉质黏土,其含水率较高,且多呈湿、可塑状态;2)粉质黏土湿密度、天然重度、土粒比重、饱和度、孔隙率、液限、塑限7种物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压缩系数、压缩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4种力学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3)粉质黏土湿密度与天然重度、液限与塑性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 粉质黏土 土工试验 物理力学指标 回归分析 辽宁省
下载PDF
路桥工程勘察中地基土体液化判别方法设计研究
16
作者 唐小东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第6期112-114,共3页
本文指出土体液化直接影响地基质量,是路桥工程的重要勘察项目之一;相较于传统的经验方法,利用标准贯入试验对土体液化进行判别更为精准、可靠。本文以此为目标,在梳理基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数理模型进行推演与拟合,并利用工程... 本文指出土体液化直接影响地基质量,是路桥工程的重要勘察项目之一;相较于传统的经验方法,利用标准贯入试验对土体液化进行判别更为精准、可靠。本文以此为目标,在梳理基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数理模型进行推演与拟合,并利用工程案例对其具体流程进行了设计与应用,旨在为后续勘察工作中的地基土体判别提供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桥 工程勘察 地基 液化 贯入试验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石油污染土物理性质、石油迁移及修复现状
17
作者 晏忠瑞 黄健 +2 位作者 万旭升 路建国 刘志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6-1347,共12页
随着多年冻土区石油资源的开发,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概述了多年冻土区石油污染土的物理性质和修复技术,以及石油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模型。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发现:①在微观结构上,多年冻土区石油污染土平均孔隙度没有变化,但孔径增... 随着多年冻土区石油资源的开发,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概述了多年冻土区石油污染土的物理性质和修复技术,以及石油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模型。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发现:①在微观结构上,多年冻土区石油污染土平均孔隙度没有变化,但孔径增大,孔隙数量减少,各向异性程度降低。②土壤受到石油污染后,其导热率和冻结温度会显著降低,从而减少了土壤冻结成冰的分凝量和冻胀量。③位于多年冻土上部活动层的石油随冻融循环调控水分而发生迁移,而低渗透率的多年冻土层是有效阻止石油垂直迁移的天然屏障。④现有的石油迁移模型可分为两类:一是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模型,二是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浓度分布模型。多年冻土区石油迁移模型的建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要考虑多年冻土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如低温、淋滤和冻融循环等。⑤多年冻土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其中,物理修复是应急首选,快速高效但成本较高;化学修复效果明显,但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经济环保,但在多年冻土区受到诸多限制,且时效性长。总体而言,由于多年冻土区的石油污染场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单一的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解决污染问题,联合使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区 石油污染 物理性质 迁移过程 修复方法
下载PDF
高海拔季节冻土区完全融化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适用性
18
作者 张海生 翁白莎 +3 位作者 严登华 栾清华 李文文 邓彬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7,358,共12页
以怒江源区那曲流域为例,基于4个试验场完全融化期(6—9月)的土壤体积含水量(0.15~0.51 cm^(3)/cm^(3))和土壤基质势数据(0~200 kPa)实测数据,选择Van Genuchten(VG)、Brooks-Corey(BC)和Campbell 3个模型进行拟合,以均方根误差ERMS和... 以怒江源区那曲流域为例,基于4个试验场完全融化期(6—9月)的土壤体积含水量(0.15~0.51 cm^(3)/cm^(3))和土壤基质势数据(0~200 kPa)实测数据,选择Van Genuchten(VG)、Brooks-Corey(BC)和Campbell 3个模型进行拟合,以均方根误差ERMS和决定系数R2为评价指标,分析3个模型对高海拔季节冻土区不同土层和不同土壤质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VG模型(平均R2为0.992,平均ERMS为0.006 cm^(3)/cm^(3))的拟合效果优于BC模型(平均R2为0.972,平均ERMS为0.019 cm^(3)/cm/3)和Campbell模型(平均R2为0.984,平均ERMS为0.014 cm^(3)/cm^(3));但是在不同土层和不同土壤质地情况下模型的适用性有所区别,VG模型更适用于壤土和壤质砂土(平均R2为0.987,平均ERMS为0.008 cm^(3)/cm^(3))以及土壤深层(10~35 cm土层,平均R2为0.990,平均ERMS为0.007 cm^(3)/cm^(3)),Campbell模型更适用于砂质壤土(平均R2为0.985,平均ERMS为0.009 cm^(3)/cm^(3))以及土壤表层(5 cm土层,平均R2为0.993,平均ERMS为0.006 cm^(3)/cm^(3)),BC模型在不同条件下都不是最优模型;参数θr取值大小会显著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形状。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高海拔季节冻土区的土壤水分运动特性以及中华水塔区的水源涵养作用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模型优选 土壤质地 Van Genuchten模型 那曲流域
下载PDF
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多年冻土探测的研究与应用
19
作者 杜海双 王书明 +4 位作者 宋庆元 周传芳 殷启春 张天恩 孙桐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3期339-348,共10页
多年冻土退化后,融区周期性冻结和融化作用会严重损害输油管道的稳定性.为查明原油管道埋设区多年冻土分布、发育现状,计划分别采用二维、三维高密度电法进行探测.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密度电法不同探测方式的有效性和冻土的电阻率响应特征... 多年冻土退化后,融区周期性冻结和融化作用会严重损害输油管道的稳定性.为查明原油管道埋设区多年冻土分布、发育现状,计划分别采用二维、三维高密度电法进行探测.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密度电法不同探测方式的有效性和冻土的电阻率响应特征,首先在管道下部空间建立未融化、半融化、贯穿融化3种模型,采用EarthImager 2D和EarthImager 3D软件进行有限单元法正演和圆滑约束的最小二乘法反演;随后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研究3种模型电阻率响应特征及反演结果的差异性,总结二维、三维高密度电法勘探效果;最后利用勘探实例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高密度电法在多年冻土探测领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二维高密度电法对未融化、贯穿融化探测效果优于半融化状态;三维高密度电法采集数据更加丰富,目标体形态展示更加直观精细,反演结果更加接近理论模型,适用各种冻土融化状态.野外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三维高密度电法的应用也对多年冻土精细探测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二维模型 三维模型 多年冻土 原油管道
下载PDF
基于复电阻率的非饱和黄土频谱特性
20
作者 李鑫 谷天峰 崔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2,共11页
使用直流电阻率法进行黄土水分监测时,黄土介质中的容性成分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该文以宜川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复电阻率试验和土水特征测定,获取了非饱和黄土基质吸力与复电阻率参数的关系,揭示了其频谱特性变化规律,推导了黄土... 使用直流电阻率法进行黄土水分监测时,黄土介质中的容性成分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该文以宜川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复电阻率试验和土水特征测定,获取了非饱和黄土基质吸力与复电阻率参数的关系,揭示了其频谱特性变化规律,推导了黄土饱和度与复电阻率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激励频率与复电阻率的幅值和相位呈负相关关系,在频率小于1 000 Hz时黄土的复电阻率的幅值和相位波动较大,超过1 000 Hz时会逐渐趋于稳定;随着基质吸力的升高,黄土的幅值、实部电阻率和虚部电阻率也逐渐增大,其相关性受通电频率的大小影响;黄土电容量与介电常数随基质吸力的升高逐渐减小;利用实部电阻率和虚部电阻率建立了黄土饱和度复电阻率模型,模型可用于黄土水分变化的监测。研究结果为利用黄土的频散特性进行黄土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复电阻率法 频谱特性 基质吸力 饱和度复电阻率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