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空间分布与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刘俊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8-655,共8页
应用长江黄河源区及其周边地区16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 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以巴颜喀拉山主峰为中心的黄河源头和长江源东南部地区是年积雪深度高值中心, 黄河源头以西和五道梁以东的长江... 应用长江黄河源区及其周边地区16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 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以巴颜喀拉山主峰为中心的黄河源头和长江源东南部地区是年积雪深度高值中心, 黄河源头以西和五道梁以东的长江源东北部和黄河源西北部广大地区是低值中心. 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占年累积积雪深度的比例>71.0%, 夏半年(6~9月)对其的贡献小, 但夏半年的积雪日数占年积雪日数的1/3. 曲麻莱达日一线以南地区积雪主要发生在1月份, 以北地区一年有两个高值期: 前冬10~11月和春季3~5月. 长江源和黄河源头地区积雪建立早, 积雪季节长, 结束晚, 消退过程缓慢;而黄河源东部地区, 积雪建立稍晚, 积雪发展比较缓慢, 消退过程迅速. 近40 a来长江黄河源区积雪呈确定的增长态势, 长江源区冬春积雪增长了62.11%, 黄河源区增长了60.18%. 但二者积雪变化位相基本相反, 变化幅度长江源大起大落, 而黄河源比较平缓, 多雪年份出现也不一致. 整个源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为积雪偏少期, 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是积雪偏多期. 从20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 积雪明显增加, 90年代积雪增加速度有所放慢, 近40 a江河源区平均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增加了60.95%. 长江源区对整个源区积雪变化起主导作用, 源区平均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变化主要表现长江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黄河源区 积雪 空间分布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