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7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acuta)热休克蛋白HSP70家族特征及进化分析
1
作者 李子若 罗晏杰 +2 位作者 曹政 Chin yaoxian 王沛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6,共14页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在生物细胞或组织免受热或氧化应激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已知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之一。由于全球环境持续升温,珊瑚大面积白化、死亡,珊瑚如何应对持续升温的抗逆机制是科学研究热点。本研究...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在生物细胞或组织免受热或氧化应激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已知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之一。由于全球环境持续升温,珊瑚大面积白化、死亡,珊瑚如何应对持续升温的抗逆机制是科学研究热点。本研究从高温胁迫短指软珊瑚测序蛋白序列数据库分析鉴定出了28个HSP70蛋白家族成员,均为酸性亲水蛋白,大部分蛋白质结构较为稳定。亚细胞定位表明HSP70蛋白主要分布在珊瑚细胞核、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内质网上也有少量分布。信号肽预测表明, 28个HSP70蛋白成员中26个没有信号肽,大部分不属于分泌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短指软珊瑚HSP70蛋白家族成员聚成5大类。短指软珊瑚HSP70蛋白家族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中预测到了10条保守基序motif分为5个亚族。短指软珊瑚HSP70蛋白家族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α-螺旋的含量占比大。28个HSP70家族蛋白中有25个预测到了N-糖基化位点,且位点个数在1~9范围内。28个HSP70家族蛋白均预测到磷酸化位点和O-糖基化位点,总个数分别在41~96和1~23范围内。本研究HSP70家族蛋白结果为今后珊瑚在应对全球升温胁迫中的适应机制等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指软珊瑚 热休克蛋白 HSP70家族 进化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抗氧化酶、Na^+/-K^+-ATP酶及Hsp70 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罗胜玉 徐冬冬 +3 位作者 楼宝 陈睿毅 詹炜 毛国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9-194,共6页
为探讨低温处理对黄姑鱼幼鱼生理机能的影响,以18℃为对照组,设置8℃、10℃和14℃3个低温胁迫组,测定不同温度急性胁迫对黄姑鱼幼鱼(Nibea albiflor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Na^+/-K^+-ATP酶活力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 为探讨低温处理对黄姑鱼幼鱼生理机能的影响,以18℃为对照组,设置8℃、10℃和14℃3个低温胁迫组,测定不同温度急性胁迫对黄姑鱼幼鱼(Nibea albiflor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Na^+/-K^+-ATP酶活力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组(8℃、10℃和14℃)的SOD和CAT酶活力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及其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2 h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肌肉中的Na^+/-K^+-ATP酶活力则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0℃和14℃组能够在72 h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8℃组则在72 h仍显著低于对照组。低温胁迫下黄姑鱼肌肉的Hsp70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10℃和14℃组能够在72 h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8℃组则在72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SOD、CAT、Na^+/-K^+-ATP以及Hsp70蛋白参与了黄姑鱼低温胁迫应答过程,可以作为其低温胁迫应答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低温胁迫 黄姑鱼 SOD酶 CAT酶 Na^+/-K^+-ATP酶 HSP70
下载PDF
PARASOUND P70浅剖在大洋科考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吕国涛 温明明 +1 位作者 吴衡 李永航 《内江科技》 2013年第2期104-105,共2页
本文简单介绍了浅地层剖面仪工作原理和ATLAS Parasound P70浅剖,分析了P70浅剖在大洋科考中取得的成果,为以后浅剖在海洋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反射系数 参量阵 浅地层测量
下载PDF
Effects of Salinity Fluctuation Frequency on the Osmolarity,Na^+-K^+-ATPase Activity and HSP70 Expression in Juvenile Chinese Shrimp,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被引量:1
4
作者 DING Sen WANG Fang +2 位作者 SUN Hao GUO Biao DONG Shuangl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9年第1期71-76,共6页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alinity fluctuation frequency on the osmolarity, Na^+-K^+-ATPase activity and HSP70 of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ruth initial wet body weight of 1....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alinity fluctuation frequency on the osmolarity, Na^+-K^+-ATPase activity and HSP70 of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ruth initial wet body weight of 1.460g±0.091 g. The salinity in the control group (DO) was 28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whereas treatments D2, D4, D6 and D8 we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salinity fluctuation frequencies of 2, 4, 6 and 8d, respectively. The salinity in treatments D2, D4, D6 and D8 was kept at 28 for 2, 4, 6 and 8d, respectively, decreased abruptly to salinity 24, lasted for another 2 d, and then was raised to its initial value 28. This was a complete salinity fluctuation cycle that afterwards repeated itself. After 32 days, the osmolarity in treatments D2, D4, D6 and D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reatment DO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th muscle and eyestalks HSP70 expression among groups. The HSP70 expressions in muscle and eyestalks in group D4 were 61.4% and 57.0%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DO (P〈0.05). There were,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ill or hepatopancreas Na^+-K^+-ATPase activity between the treatments and the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Salinity fluctuation frequency OSMOLARITY Na^+-K^+-ATPase activity HSP70
下载PDF
北半球冰期的开始和印度东北季风的增强——东赤道印度洋的ODP758站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勇军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10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北半球冰期 印度东北季风 东赤道印度洋 ODP758站位 印度-亚洲陆块 季风环流
下载PDF
辽河口浅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来源
6
作者 丁喜桂 叶思源 +3 位作者 苏大鹏 袁红明 王锦 郭志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8,共11页
基于辽河口浅海湿地采集的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试其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含量,系统分析了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分子组合特征,对正构烷烃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以双峰群分布为主,表明本区有机质受陆... 基于辽河口浅海湿地采集的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试其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含量,系统分析了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分子组合特征,对正构烷烃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以双峰群分布为主,表明本区有机质受陆源和海源共同作用;前峰群偶碳数正构烷烃优势明显,以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来源为主;后峰群奇碳数正构烷烃占明显优势,以陆生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其中木本植物来源约占49%,草本植物来源约占39.6%;陆、海源烷烃含量之和的比值(ΣT/ΣM)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与陆、海源优势烷烃含量之和的比值(TAR)均指示本研究区域陆源有机质贡献大于海源有机质。特别是,高比值区均集中分布于辽河河口近岸区域,且显示自近岸向外呈降低的趋势,表明河口处陆源输入最强。对正构烷烃分子组成特征指数的深入剖析表明辽河口浅海湿地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定量估算结果显示陆生植物贡献比例最大,平均为66.41%±10.74%。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对近岸海区的碳汇贡献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正构烷烃 有机质 浅海湿地 辽河口
下载PDF
南海主要断裂(带)与构造分区
7
作者 邱燕 杜文波 +3 位作者 鞠东 韩冰 马浩明 胡小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53,共18页
构造分区是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由于区域性构造分区的界线基本上都以深大断裂(带)为依据,因此在划分构造单元之前,研究区域内规模较大的主要断裂(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分析南海主要断裂(带)的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完善... 构造分区是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由于区域性构造分区的界线基本上都以深大断裂(带)为依据,因此在划分构造单元之前,研究区域内规模较大的主要断裂(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分析南海主要断裂(带)的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完善了南海的构造分区。南海主要断裂(带)分为以俯冲带、碰撞带、大型逆冲带、大型走滑带为特征的一级断裂带;切穿沉积基底与上地壳、延伸至下地壳的二级断裂带;错断沉积基底的三级断裂。本区一级构造单元为“南海次板块”,其边界基本以一级断裂带,个别以二级断裂带为界;二级构造单元有微板块、断阶带、隆起区、深坳带、深坳区、碰撞带等;三级构造单元在微板块之内划分为隆坳带和微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断裂(带) 构造活动 构造分区 南海
下载PDF
深圳湾表层沉积物砷、镉、汞和营养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征
8
作者 甘华阳 林海 何海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基于2020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深圳湾(深圳管辖区)表层沉积物中砷、镉、汞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富集、来源以及生态风险等特征,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As、Cd、Hg、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6.46±3.78μg/g、0.26±0... 基于2020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深圳湾(深圳管辖区)表层沉积物中砷、镉、汞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富集、来源以及生态风险等特征,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As、Cd、Hg、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6.46±3.78μg/g、0.26±0.10μg/g、0.110±0.044μg/g、947±281μg/g、631±214μg/g和1.41%±0.41%。三种重金属含量在内湾深圳河口外和蛇口港沿岸相对较高;TN、TP和TOC含量则在内湾含量较高。排污等人类活动输入导致了TN、TP、As和Cd在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富集,其中TN在整个海湾都明显富集,后三者则主要富集于内湾的深圳河口、北部沿岸和湾口港口区。As、Cd可能主要来源于港口船只排污,而TN、TP则可能主要来源于沿岸污水溢流。虽然深圳湾大部分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Cd、Hg和TOC含量均低于我国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阈值,满足目前一般工业用水、滨海风景旅游的环境功能要求,但As、TN、TOC和TP含量仍可能会对某些敏感底栖生物产生负面影响,需持续保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营养元素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深圳湾
下载PDF
渤海西部海域百年以来有机碳来源和影响机制
9
作者 吴淑玉 刘俊 +7 位作者 褚宏宪 白大鹏 冯永财 李梦婷 阎琨 鲍宽乐 陶昱君 常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百年以来演化的控制因素和来源尚不明确。本文选取该海域4个柱状样沉积样品(ZY009、ZY035、ZY045和ZY054),基于210Pb年代学测定,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有机碳、总氮、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讨了有机碳的来源、... 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百年以来演化的控制因素和来源尚不明确。本文选取该海域4个柱状样沉积样品(ZY009、ZY035、ZY045和ZY054),基于210Pb年代学测定,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有机碳、总氮、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讨了有机碳的来源、埋藏通量以及影响有机碳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百年以来黄河入海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主要为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混合。有机碳主要富集在细粒沉积物中,其中ZY009柱状样75 cm以下以陆源有机质为主,而75 cm以上则以海洋溶解碳占主导;ZY054样品中的有机碳主要以黄河C3陆生植物为主。此外,有机碳的分布对黄河入海口5次迁移极为敏感,其中入海口的北移导致研究区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南移则有机碳含量降低。在有机碳埋藏通量方面,自1886年以来,ZY009样品显示逐年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气候事件、黄河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有关,同时由于其距离河口较远,受到流域以及人类干扰较小。相反,ZY054样品自1886年以来有机碳埋藏通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在1988年后,由于黄河断流等因素,通量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由于人为调水调沙措施以及海岸带人类活动的增强,海洋初级生产力得到提升,进而导致靠近黄河入海口区域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增加。百年以来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复杂,粒度特征、黄河入海口迁移和人类活动对有机碳的分布和埋藏通量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来源 粒度 影响机制 百年尺度 渤海西部海域
下载PDF
MIS3至MIS1时期闽东沿海地区高分辨率沉积与孢粉地层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
10
作者 王继龙 戴璐 +8 位作者 丁大林 曾剑威 吴中海 牛漫兰 王凤 彭博 武彬 张艺武 于俊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1,共13页
为探究气候与环境剧烈转变背景下沉积物及古植被的响应特征,在前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MIS3时期至MIS1早中期的沉积与孢粉地层数据,重建了古植被与沉积演化序列,讨论了古植被、沉积特征对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的关系... 为探究气候与环境剧烈转变背景下沉积物及古植被的响应特征,在前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MIS3时期至MIS1早中期的沉积与孢粉地层数据,重建了古植被与沉积演化序列,讨论了古植被、沉积特征对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的关系。结果显示该区段岩性以砂质粉砂、粉砂质砂为主,每个钻孔均存在4个孢粉带,指示了不同的气候环境阶段。在MIS3早期与MIS1早—中期过渡阶段,出现了海相沟鞭藻囊孢及有孔虫内衬。通过地层沉积特征、孢粉特征与全球海平面、石笋δ18O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宁德沿海岩芯在MIS3至MIS1时期沉积环境存在明显的波动,导致不同区域存在沉积间断。孢粉特征指示的MIS3中期区域气候冷期可能受H4事件影响,H3事件在沉积特征上有所响应,表明宁德地区环境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影响,在万年尺度上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驱动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千年尺度也受到亚洲季风及Heinrich事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MIS1 孢粉组合 气候演化 HEINRICH事件 宁德三都澳
下载PDF
1984—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锋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郝祚千 陈民强 +5 位作者 赵盖博 任兆鹏 江文胜 王涛 胡连波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8,共14页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平均距离分别为45.6与24.2 km。通过黄河口海域表层悬浮物浓度的年代际变化推测SSF在1984—2021年向河口方向收缩了大约25.6%。黄河口附近气象站的风速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在近40年的减小是SSF向河口收缩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水沙虽然也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对黄河口SSF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锋面 Landsat卫星 黄河口 年代际变化 悬浮物浓度
下载PDF
浙闽入海河流重矿物组成自动识别及物源指示意义
12
作者 崔育华 刘梦佳 +4 位作者 黄湘通 杨守业 岳伟 赵希林 靳国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2,I0001-I0003,共17页
沉积物重矿物组成分析是开展物源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常规重矿物人工鉴定存在误差大、统计量小、重复性差等问题,在如何通过重矿物组成揭示物源特征和示踪沉积物源汇过程等方面还具有很大挑战。通过矿物自动定量分析技术TIMA(TESC... 沉积物重矿物组成分析是开展物源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常规重矿物人工鉴定存在误差大、统计量小、重复性差等问题,在如何通过重矿物组成揭示物源特征和示踪沉积物源汇过程等方面还具有很大挑战。通过矿物自动定量分析技术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本文对钱塘江、椒江、闽江等浙闽流域8条主要入海河流的26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矿物分析,通过对人工鉴定结果对比及流域地质背景的比较,探讨了TIMA重矿物分析在物源示踪方面的潜力。共分析了209019个矿物颗粒,区分出36种不同类型的重矿物。与人工鉴定方法比较,二者对河流主要重矿物类型及其相对含量变化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但TIMA耗时更少,鉴别出的重矿物数量和类型更多,且鉴定结果重现性好。TIMA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浙闽流域主要的重矿物组合为帘石族、角闪石族与铁质金属矿物,其中,绿黝帘石占重矿物百分比高,是浙闽流域的典型重矿物;角闪石族矿物主要为普通角闪石,其次为铁阳起石,含量在不同流域样品间有显著差异;铁质金属矿物百分比在大部分样品中大于40%,含有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钛铁矿与自生黄铁矿等矿物。整体上,浙西北、浙东南与闽西北、闽西南、闽东地区出露地层岩性的差异决定了浙闽河流重矿物组成的特征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磷灰石、角闪石族和榍石的较高正载荷(>0.88)与主成分1相关,指示了主成分1受岩浆岩源岩的控制;而主成分2与黑电气石、石榴石族和绿泥石的较高正载荷相关,代表了受变质岩源岩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在对重矿物精确性要求较高的研究中利用TIMA等自动矿物识别方法对河流至海域的重矿物进行从源到汇的系统研究更为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入海河流 重矿物组成 TIMA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部中生代多幕构造变形及其形成机制
13
作者 李金月 黄志 +5 位作者 胡志伟 赵淑娟 戴黎明 杨宇 李法坤 占华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7,共14页
为揭示渤海湾盆地中部印支期与燕山期多幕变形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为潜山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构造解析,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的地层划分、构造变形序列及晚期变形对早期变形的叠加改造过程,并探讨了... 为揭示渤海湾盆地中部印支期与燕山期多幕变形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为潜山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构造解析,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的地层划分、构造变形序列及晚期变形对早期变形的叠加改造过程,并探讨了各阶段构造变形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部在中生代期间主要发育三组断层,其中印支运动表现为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形成NW-近EW向叠瓦式逆断层,其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发生负反转活动,而该时期形成的NNE-近SN向的捩断层调节了不同块体之间的差异运动。燕山运动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中侏罗世末和晚白垩世的两幕NW-SE向挤压,形成了NE-SW向逆断层,其局部继承印支期断层面活动,而印支期捩断层在燕山期演变成压扭性的左行走滑断层,并约束了NE向逆断层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改造 中生代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吕宋海峡海域黑潮对近惯性内波传播的调制作用研究
14
作者 廖晓娴 许行 +1 位作者 黄晓冬 桑康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本文基于2010年8月—2011年4月吕宋海峡黑潮两侧潜标观测的流速数据,研究了台风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在黑潮调制下的传播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台风“鲇鱼”经过吕宋海峡附近后,上层海洋有强烈的近惯性内波生成,最大近惯性流速达到0.4 m·... 本文基于2010年8月—2011年4月吕宋海峡黑潮两侧潜标观测的流速数据,研究了台风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在黑潮调制下的传播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台风“鲇鱼”经过吕宋海峡附近后,上层海洋有强烈的近惯性内波生成,最大近惯性流速达到0.4 m·s^(-1),黑潮东侧(太平洋)的最大近惯性动能比西侧(南海)的强2~3倍。这种空间差异与风能输入不一致,黑潮东侧的风功要弱于西侧。流速和剪切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台风“鲇鱼”期间黑潮东侧明显的上层近惯性谱峰的频率在黑潮东侧明显低于黑潮西侧。黑潮形态变化引起的相应流场和涡度场变化能够对近惯性内波传播进行调制。射线追踪实验结果表明,黑潮的平流作用可以使近惯性内波远离源地,其流轴西侧正涡度阻碍近惯性内波传播,而其东侧负涡度可以使近惯性内波聚集。该结果所揭示的近惯性内波的传播过程和分布特征可为理解全球海洋近惯性内波的再分配问题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近惯性内波 台风 黑潮 射线追踪
下载PDF
电聚合苯胺改性碳纤维海洋电极电化学性能及其电场响应研究
15
作者 田翔 孙久哲 付玉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9,共12页
本文应用碳酸氢铵弱碱性溶液作为电解质电化学原位聚合苯胺制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海洋电极,研究其电化学性能与电场响应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生成还原态聚苯胺并出现特征氧化还原峰;交流阻抗谱表明改性电极表面等效电路增加了膜电... 本文应用碳酸氢铵弱碱性溶液作为电解质电化学原位聚合苯胺制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海洋电极,研究其电化学性能与电场响应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生成还原态聚苯胺并出现特征氧化还原峰;交流阻抗谱表明改性电极表面等效电路增加了膜电容和膜电阻,电场响应由纯电容耦合改变为电容电阻共同作用的混合机制,有利于低频低强度信号的响应。在电场响应测试中,改性电极电位漂移量达0.66 mV/d;能够较好响应10 mV,10 mHz的低频率低强度电场信号;线性度最小值为0.072%。水流冲刷4h后聚苯胺膜质量损失为6.30%,相比于盐酸溶液电聚合制得的聚苯胺膜(质量损失7.55%)具有更好的结合力。该海洋电极可望成为新一代低成本、高性能电场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电极 聚苯胺 碳酸氢铵 电化学性能 海洋电场响应
下载PDF
海底氢气成藏模式与全球分布 被引量:1
16
作者 索艳慧 姜兆霞 +1 位作者 李三忠 吴立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今地球表面面积2/3的海底,发育洋壳甚至有地幔物质的直接剥露,具备蛇纹石化形成天然氢的巨大潜力。海底天然氢有沿微板块边界的大量氢气产出机制和海底裂缝导致的海底渗透型的另类机制,现今海底微板块边界、洋底高原、海底裂隙系统、沿超慢速-慢速洋中脊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出露的微幔块都是寻找天然氢的有利目标,南海东北陆缘的“陆壳裂洞”也十分值得关注。由于不同构造环境的天然氢的形成和储存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天然氢在生成、运移和存储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难以建立一套统一的氢气成藏模式,也无法精准确定潜在资源量。已有的氢气显示和预测的有利生氢场所,能否成藏、成藏机制如何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也依然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氢气藏 成藏模式 蛇纹石化 微板块 热液系统 海底裂隙
下载PDF
基于残差U-net网络的地震资料分辨率提高方法
17
作者 董博艺 张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8,共9页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是获取高品质地震资料、实现薄储层良好地震地质解释的关键。传统提高地震分辨率的方法应用条件苛刻,关键参数求取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诸多限制。深度学习中的U-net网络以纯数据驱动的优势,可学习低分辨率地震记...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是获取高品质地震资料、实现薄储层良好地震地质解释的关键。传统提高地震分辨率的方法应用条件苛刻,关键参数求取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诸多限制。深度学习中的U-net网络以纯数据驱动的优势,可学习低分辨率地震记录到高分辨率标签的非线性关系,实现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本文设计了残差U-net网络结构,同时提出了基于概率密度函数控制的同分布反射系数集生成方法,将测井反射系数的概率密度函数作为一种先验约束信息融入训练样本,不仅保证了足够的同分布样本来训练网络,还确保了训练样本更符合工区实际情况,以此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提高,同时拓宽频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分辨率 U-net 残差结构 同分布
下载PDF
渤海海冰漂移及其动力影响因子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卫婷婷 拾兵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渤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上枢纽,每年冬季均会发生不同程度水位的海冰灾害,严重威胁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为研究渤海海域海冰的生长消融与动态分布过程,本文综合考虑潮流、风场、气温等影响因素,建立渤海海冰三维数学模型,对比分析潮流和风... 渤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上枢纽,每年冬季均会发生不同程度水位的海冰灾害,严重威胁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为研究渤海海域海冰的生长消融与动态分布过程,本文综合考虑潮流、风场、气温等影响因素,建立渤海海冰三维数学模型,对比分析潮流和风场协同作用,不考虑海冰运动,仅风场作用以及仅潮流作用工况下渤海海冰的运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潮流的不对称性会造成海冰漂移,仅潮流作用下的海冰漂移具有明显周期性;渤海三个海湾海冰面积在1月25日—3月3日、1月12日—2月20日与1月16日—2月13日呈现明显周期性变化,对应周期为16、17和18 d;三个海湾仅有风作用时与潮流和风协同作用时的海冰面积变化趋势一致;风对海冰分布有重要影响,海冰所受主要风会对其造成同向输送;渤海海域冬季盛行偏北风,促进渤海海冰从近岸向海漂移,当风向一定时,风速变化引起不同厚度海冰的面积变化及质心位置改变;随着风速增大的加剧,东北风向对辽东湾海冰漂移影响最大,西北风向对渤海湾与莱州湾海冰漂移影响最大。本研究丰富了对渤海海冰演变机理与运动过程的科学认知,可为区域灾害防范与应对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冰 风场 潮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西北洼原型盆地及迁移演化特征
19
作者 钟锴 肖张波 +4 位作者 朱伟林 黄鑫 边利豪 吴琼玲 冯凯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陆丰凹陷西北洼是发育在珠一坳陷惠陆低凸起上的古近系残留型洼陷,总体表现为古近系“北断南削”型箕状半地堑和新近系坳陷型洼陷的双层结构特征,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基于对研究区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精细解释、平衡剖面恢复、洼陷结... 陆丰凹陷西北洼是发育在珠一坳陷惠陆低凸起上的古近系残留型洼陷,总体表现为古近系“北断南削”型箕状半地堑和新近系坳陷型洼陷的双层结构特征,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基于对研究区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精细解释、平衡剖面恢复、洼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西段、中段和东段在原型盆地及其动力学机制、洼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岩浆底侵期次及强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分段差异性,并表现出由东向西的迁移性演化特征。由东到西,洼陷变形机制由脆-韧性变形转变为脆性变形,洼陷伸展量、伸展率逐渐变大;岩浆底侵作用总体上东强西弱,强烈底侵期东早西晚;控洼断裂的滑脱作用东强西弱,滑脱时期东早西晚;早断陷期文下段沉积厚度总体上东厚西薄,晚断陷期恩下段西厚东薄;古近系地层翘倾、剥蚀作用总体上东强西弱,时间上东早西晚。结合研究区地温梯度及岩浆底侵作用的横向差异,提出了热机制是西北洼成盆机制及分段差异演化的主控因素,并导致了西北洼从东到西、由早到晚的迁移性演化特征。西北洼迁移性演化特征的新认识将对其石油地质条件分段差异性的深入研究及推动勘探进程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型洼陷 原型盆地 洼陷演化 岩浆底侵 热机制 陆丰凹陷西北洼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盛期以来有机碳通量变化及驱动机制
20
作者 高健祺 周辛全 刘传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通过分析南海东北部台湾西南岸外MD18-3569柱状样岩芯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探讨了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南海东北部有机碳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为0.13%~0.40%和0.017%~0.061%,均呈冰期高、... 通过分析南海东北部台湾西南岸外MD18-3569柱状样岩芯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探讨了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南海东北部有机碳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为0.13%~0.40%和0.017%~0.061%,均呈冰期高、全新世低的特征;C/N比值和有机碳同位素值分别为5.90~8.58和−25.15‰~−22.61‰,指示了研究站位海陆混合的有机碳来源,海源有机碳主要来自于海洋初级生产者(海洋藻类为主),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台湾西南部河流。海陆端元模型计算的海陆有机碳通量结果显示,海源有机碳和陆源有机碳通量分别为0.01~0.12 g·cm^(−2)·ka^(−1)和0.05~0.21 g·cm^(−2)·ka^(−1)。LGM以来,海源有机碳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冰期高海源有机碳通量可能是由于冰期较强的东亚冬季风加强了海水垂向混合,导致上层海水营养物质含量升高,从而提高了海洋初级生产力;陆源有机碳通量呈自LGM以来的上升趋势,可能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对台湾西南河流通量的影响,冰期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通过改变河口位置也对这一过程起到了一定作用。这表明LGM以来,东亚季风系统对南海东北部有机碳埋藏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东亚季风 末次冰盛期 海平面变化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