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法海洋卫星产品体系及风浪数据精度综述
1
作者 孙从容 刁宁辉 +1 位作者 徐莹 郎姝燕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由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于2018年发射并已在轨运行5年多,星上的载荷包括SWIM(Surface Wav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波谱仪和扇形波束旋转扫描微波散射计(CFOSAT SCATte... 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由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于2018年发射并已在轨运行5年多,星上的载荷包括SWIM(Surface Wav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波谱仪和扇形波束旋转扫描微波散射计(CFOSAT SCATterometer,CSCAT),提供了全球海面风场和海浪谱的大面积联合遥感观测资料。中法海洋卫星1—4级数据产品包括后向散射系数、沿轨海面风场和海浪谱、全球网格化风场和海浪谱、宽刈幅海浪、极地海冰、多星融合风场和有效波高等,为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灾害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文中具体介绍了中法海洋卫星产品体系以及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海风、海浪数据精度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法海洋卫星(CFOSAT) SWIM波谱仪 扇形波束旋转扫描微波散射计 海浪谱 海面风场
下载PDF
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风场产品精度评价
2
作者 穆博 郎姝燕 +2 位作者 卫然 孙从容 杨晟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4期22-29,共8页
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搭载的微波散射计(SCATterometer,简记为“CSCAT”)首次采用扇形波束旋转扫描观测体制,相比笔形波束旋转扫描体制,可以实现海表同一面元的多入射角观测,具备更高精度海面风场... 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搭载的微波散射计(SCATterometer,简记为“CSCAT”)首次采用扇形波束旋转扫描观测体制,相比笔形波束旋转扫描体制,可以实现海表同一面元的多入射角观测,具备更高精度海面风场的观测能力。CSCAT的原始空间分辨率可达10.0 km×12.5 km,生产了两种空间分辨率产品:25.0 km标准产品和12.5 km近岸产品。文中给出了CSCAT两种空间分辨率产品业务化真实性检验评估结果,研究表明采用美国国家数据浮标中心(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NDBC)浮标得到CSCAT风速均方根误差小于1 m·s^(-1),风向均方根误差小于17°。采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CSCAT两种空间分辨率的风场产品在不同风速、交轨方向不同位置条件下的精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CSCAT数据处理中风向去模糊解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标准产品的精度要高于近岸产品,对于产品精度需求更高的用户,建议使用25.0 km标准产品。因此,业务化真实性检验评估对CSCAT在轨运行期间的性能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有助于用户更全面地了解CSCAT风场产品的精度特性,促进CSCAT海面风场产品的定量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法海洋卫星(CFOSAT) 微波散射计 中法散射计(CSCAT) 海面风场 真实性检验
下载PDF
长江口一次持续性强浓雾过程特征和成因分析
3
作者 韩苗苗 高雅文 +2 位作者 钟剑 杜树浩 周彤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2,共9页
使用船载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葵花八号云图资料,对2022年3月11—14日发生于长江口的持续性浓雾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预报的实用性方法。结果表明:本次浓雾过程包含辐射雾和锋面平流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雾区在锋面... 使用船载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葵花八号云图资料,对2022年3月11—14日发生于长江口的持续性浓雾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预报的实用性方法。结果表明:本次浓雾过程包含辐射雾和锋面平流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雾区在锋面的前后部都相继出现,且锋面移动往往影响着雾的移动。在雾的生消和维持过程中,气温和相对湿度通常呈负相关,温度露点差和能见度呈正相关,当温度露点差大于3℃时,长江口也会有雾生成,但能见度不低于3 km。雾生时段通常盛行偏南风和偏北风,偏西风和西北风则会导致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不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可见光云图上雾的特征明显,颜色纹理均匀,边界清晰整齐,外围无丝状或纤维状云系扩散,而红外云图上对应处是一片灰暗区,只有边界隐约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长江口雾 生消过程 水汽输送 预报
下载PDF
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一次浙江海雾数值模拟的敏感性研究
4
作者 陆桥 高丽 +3 位作者 翁之梅 郭九华 李渊 方奎明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6,共14页
通过欧州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资料驱动WRF模式,对2019年6月4—6日发生于浙江沿海的一次平流雾过程开展模拟实验,并利用浙江省气象自动站逐小时气象观测数据检验4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QNSE、ACM2、MYJ)的模拟能力。... 通过欧州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资料驱动WRF模式,对2019年6月4—6日发生于浙江沿海的一次平流雾过程开展模拟实验,并利用浙江省气象自动站逐小时气象观测数据检验4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QNSE、ACM2、MYJ)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从对地面气象要素的检验来看,各边界层方案整体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模拟效果较好,但对风速的模拟均较观测结果存在一定的高估,其中ACM2与YSU方案对相对湿度和风速的预报效果总体好于QNSE与MYJ方案,且ACM2方案在相对湿度的预报平稳度以及误差检验上要优于YSU方案。ACM2方案可以较好地再现此次过程海雾的生消演变及雾区分布;YSU方案预报的雾区范围偏大,存在一定空报;而QNSE与MYJ方案则对海-陆雾区分布的把控能力有限。边界层高度直接反映湍流运动的强度,继而影响海雾的生消与发展。局地闭合模型QNSE与MYJ相较于非局地闭合模型YSU和ACM2对沿海地区的湍流混合强度估计不足,造成了对沿海雾区的一定漏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海 平流雾 数值模拟 效果评估
下载PDF
Long-term ocean temperature trend and marine heatwaves
5
作者 Min ZHANG Yangyan CHENG +4 位作者 Gang WANG Qi SHU Chang ZHAO Yuanling ZHANG Fangli QIAO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037-1047,共11页
Marine heatwaves(MHWs)can cause irreversible damage to marine ecosystems and livelihoods.Appropriate MHW characterization remains difficult,because the choice of 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temporal baseline strongl... Marine heatwaves(MHWs)can cause irreversible damage to marine ecosystems and livelihoods.Appropriate MHW characterization remains difficult,because the choice of 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temporal baseline strongly influences MHW identification.Following a recent work suggesting that there should be a communicating baseline for long-term ocean temperature trends(LTT)and MHWs,we provided an effective and quantitative solution to calculate LTT and MHWs simultaneously by using th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method.The long-term nonlinear trend of SST obtained by EEMD shows superiority over the traditional linear trend in that the data extension does not alter prior results.The MHWs identified from the detrended SST data exhibited low sensitivity to the baseline choice,demonstrating the robustness of our method.We also derived the total heat exposure(THE)by combining LTT and MHWs.The THE was sensitive to the fixed-period baseline choice,with a response to increasing SST that depended on the onset time of a perpetual MHW state(identified MHW days equal to the year length).Subtropical areas,the Indian Ocean,and part of the Southern Ocean were most sensitive to the long-term global warming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heatwaves(MHWs)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 long-term temperature(LTT)trend total heat exposure(THE)
下载PDF
基于Resnet50的江苏近海海面风场预报订正方法研究
6
作者 郝雨辰 杨勤胜 +2 位作者 霍雪松 曹卫青 戴强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5,共9页
海面风场的精确预报对于海上风能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2019—2021年ERA5再分析数据系统评估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C细网格10 m风场预报在江苏近海区域的预报准确性,发现EC细网格对于该区域4级风的预报准确性最高,24 h(48 h... 海面风场的精确预报对于海上风能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2019—2021年ERA5再分析数据系统评估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C细网格10 m风场预报在江苏近海区域的预报准确性,发现EC细网格对于该区域4级风的预报准确性最高,24 h(48 h)风速预报的均方根误差为2.28 m/s(2.34 m/s),但是随着风级增大,风速预报的准确性大幅降低,5~11级风24 h(48 h)预报的均方根误差(RMSE)由2.39 m/s(2.58 m/s)增加到8.67 m/s(8.51 m/s)。此外,风速预报误差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误差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此基础上,基于Resnet50模型构建了江苏近海海面风场预报订正模型,并利用2022年的预报数据对其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订正模型可以显著改善EC细网格24 h(48 h)的10 m风速预报结果,订正后的RMSE为1.45 m/s(1.66 m/s),较订正前降低了45%(40%)。对于3~10级风,订正模型24 h和48 h预报的RMSE为1.13~6.67 m/s和1.21~5.68 m/s,同样明显低于订正前(2.33~7.65 m/s和2.58~9.97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海面风场 订正 Resnet50
下载PDF
月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重建与应用 被引量:93
7
作者 刘芸芸 李维京 +1 位作者 艾(孑兑)秀 李清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23,共10页
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监测中使用的月时间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的问题,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4种指数重新进行定义和计算,重建了1951—2010年逐月... 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监测中使用的月时间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的问题,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4种指数重新进行定义和计算,重建了1951—2010年逐月历史时间序列。面积指数、强度指数采用真实的面积和体积进行定义和计算,脊线指数则同时利用50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切变线进行定义,且不仅仅局限于588 dagpm等值线,充分考虑了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高压系统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作用。选取其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指数——脊线指数与西伸脊点,通过对这两个指数的9种组合类型的构建,最大程度上涵盖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各种雨型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面积指数 强度指数 脊线指数 西伸脊点
下载PDF
基于20年卫星遥感资料的黄海、渤海海雾分布季节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吴晓京 李三妹 +3 位作者 廖蜜 曹治强 王璐 朱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72,共10页
目前对海上雾分布的认识多基于沿岸测站和海上船舶、浮标观测,但这些数据非常稀少,且存在代表性和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一直缺乏对海雾分布更全面、清晰的了解。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均一、覆盖范围广、质量一致,具有对无云条件下大范围... 目前对海上雾分布的认识多基于沿岸测站和海上船舶、浮标观测,但这些数据非常稀少,且存在代表性和数据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一直缺乏对海雾分布更全面、清晰的了解。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均一、覆盖范围广、质量一致,具有对无云条件下大范围、离岸海雾监测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算法检测出的1989-2008年黄渤海海雾及云的频数、分布百分率信息,得到了黄渤海海雾季节变化的较全面特征。除印证其他资料或研究的结论外,还发现:(1)黄海海雾频数随季节变化的幅度较渤海明显;(2)黄海、渤海海域存在冬季海雾多发时段;(3)海雾生消过程中有覆盖区变化的东传特征;(4)春夏雾季中存在黄海中部和西朝鲜湾两处海雾多发区,其中西朝鲜湾也是全年海雾最多的海域。另外,在样本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对检测出的低云、中高云覆盖百分率和海雾频数的分析统计,还能估算出黄海、渤海部分季节20年海雾发生的平均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海雾 频数 季节特征 NOAA/AVHRR
下载PDF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及其指数定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琚建华 陈琳玲 李崇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7-624,共8页
通过对太平洋地区海温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其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春夏秋冬四季在印度洋中西部大范围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大范围地区的海面温度西太平洋地区的相反,这一特征向量在四个季节的方差贡献率均大于33%,说明这一海温... 通过对太平洋地区海温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其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春夏秋冬四季在印度洋中西部大范围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大范围地区的海面温度西太平洋地区的相反,这一特征向量在四个季节的方差贡献率均大于33%,说明这一海温场的空间分布结构是稳定的,我们称之为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并对这种模态经过认真分析比较和研究后定义了该模态的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印度洋 海温异常模态 指数
下载PDF
渤海海域的风特性统计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欧进萍 段忠东 +2 位作者 陆钦年 刘春厚 杨国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0-28,共9页
利用渤海海域12个气象台站1965~1986年20余年的定时测风资料,统计确定了该海域年最大风速的概率分布参数、常风向及风速相关系数;并利用该海域Jz20-2平台二个冬季的连续测风资料和相关台站20余年的定时测风资料,统计确定了渤海辽东湾... 利用渤海海域12个气象台站1965~1986年20余年的定时测风资料,统计确定了该海域年最大风速的概率分布参数、常风向及风速相关系数;并利用该海域Jz20-2平台二个冬季的连续测风资料和相关台站20余年的定时测风资料,统计确定了渤海辽东湾疲劳风速的概率分布及其分布参数,从而为该海域的海洋结构物设计和疲劳累积损伤分析提供了直接可用的风特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海域 风向 风速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基于JASON-1资料的南海海域海面风、浪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荷霞 刘永学 +3 位作者 李满春 王加胜 汪业成 邹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57,63,共6页
南海海域地形复杂,风浪多变,由极端的水文气象条件引起的大风、巨浪等海况灾害频发,对航道运输、石油开发、海岸工程、军事活动等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基于2002年1月15日至2012年2月15日共372周期的JASON-1GDR数据,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分... 南海海域地形复杂,风浪多变,由极端的水文气象条件引起的大风、巨浪等海况灾害频发,对航道运输、石油开发、海岸工程、军事活动等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基于2002年1月15日至2012年2月15日共372周期的JASON-1GDR数据,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南海海域海面风速和有效波高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提取大风和巨浪灾害的高发区域,为航道运输安全和海洋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南海海域年均海面风速和有效波高皆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呈舌状高值区,并逐渐向外减小;季均海面风速和有效波高均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变化规律;大风高发区多集中于南海东北部海域、台湾海峡和吕宋海峡附近;巨浪高发区则位于东沙群岛以南、中沙群岛以北、西沙群岛以东、菲律宾以西这一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JASON-1 克里金插值 核密度估计 海面风速 有效波高
下载PDF
2009年春季一次黄海海雾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帅 傅聃 +2 位作者 陈德林 李鹏远 傅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94,共13页
利用5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对2009年5月2-5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所取个例的整个生命过程受同一高压系统影响,该高压在海雾过程后期的形变... 利用5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对2009年5月2-5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所取个例的整个生命过程受同一高压系统影响,该高压在海雾过程后期的形变促使海雾消散,这在以往的黄海海雾中较为罕见。2)黄海北部形似"7"的雾区形态的出现和演化与1~3℃气海温差的变化吻合,气海温差对海雾形成和演变的重要作用得到再次验证。3)RAMS模式具有一定的海雾数值模拟能力,得到的雾顶高度分布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形态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黄海 观测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海表热通量异常和海气相互作用——基于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长期积分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学洪 俞永强 刘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11-521,共11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长期积分所给出的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海表湍流热通量(潜热和感热)异常及其对海表温度(SST)异常的影响,并比较了海表热通量诸分量和海洋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对SST变化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冬...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长期积分所给出的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海表湍流热通量(潜热和感热)异常及其对海表温度(SST)异常的影响,并比较了海表热通量诸分量和海洋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对SST变化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冬季热带外海洋上的湍流热通量是影响SST的主要因子,但在北太平洋中部海水的平流作用也不可忽视。冬季热带外海洋向大气释放的潜热和感热通量与SST倾向(而不是SST本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这同Cayan和Reynolds等利用COADS资料和NCEP资料同化模式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模式诊断的结果支持这样一种看法:和热带海洋不同,冬季热带外海洋上的海气相互作用主要地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作用,而不是相反。模式给出的SST倾向的第一个EOF分量及其与海平面气压场的相关特征同Walace等从观测资料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冬季北太平洋的大部分区域(特别是西太平洋),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SST的异常,而这种决定作用正是通过它对湍流热通量的强烈影响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热通量 北太平洋 海气耦合模式 冬季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与气候变率特征及其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施能 邓自旺 +1 位作者 潘蔚娟 杨永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95-803,共9页
研究了近100多年冬季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气候变率的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基本态的标准差的高值区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区、冰岛低压区的西北部及西伯利亚高压区。基本态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 研究了近100多年冬季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气候变率的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基本态的标准差的高值区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区、冰岛低压区的西北部及西伯利亚高压区。基本态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弱西伯利亚高压、强北大西洋高压的强纬向环流的特征;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弱阿留申低压及强北太平洋高压。研究还指出,阿留申低压区及冰岛低压区在基本态改变的同时,标准差也有长期变化,而且主要表现为近百年中变率线性增大。此外,北半球冬季气温及我国冬季气温的长期变化都与北半球冬季海平面的基本态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基本态 气候变率 海平面气压场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面风场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心一 郝增周 +3 位作者 潘德炉 黄思训 龚芳 施东升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利用1987年9月—2013年9月连续26a的多源卫星融合数据,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 (EOF)分析中国近海海面风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指出中国近海海面风场的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63.94%,呈现为冬-夏季风振荡类型,揭示了中国近海风场的季节... 本文利用1987年9月—2013年9月连续26a的多源卫星融合数据,用经验正交函数方法 (EOF)分析中国近海海面风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指出中国近海海面风场的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63.94%,呈现为冬-夏季风振荡类型,揭示了中国近海风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第二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12.35%,呈现为春-秋振荡类型,反映了冬季风和夏季风过渡时期的变化特征;第三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3.49%,呈现出近似半年周期的波动,体现了中国近海风场季节内变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多源卫星 海面风场 EOF
下载PDF
北极海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相互影响及其与El Nino的联系 被引量:12
16
作者 钱步东 范钟秀 +1 位作者 彭公炳 周恩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25-334,共10页
对北极海冰面积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了交叉相关分析,揭示了北极海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时空特点,并讨论了ElNino与北极海冰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Ⅴ-Ⅵ区冬季海冰面积能够对以后各季的赤道东太平洋海... 对北极海冰面积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了交叉相关分析,揭示了北极海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时空特点,并讨论了ElNino与北极海冰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Ⅴ-Ⅵ区冬季海冰面积能够对以后各季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产生持续的影响,而北极Ⅶ区夏秋季的海冰面积能够影响来年夏秋季的海温;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海冰的影响表现为前期海温能够影响北极Ⅰ区春季海冰的消融。此外,前期北极海冰状况对ElNino的发生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冬季北极Ⅴ-Ⅵ区海冰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持续影响可能与极涡异常、东亚冷空气活动有关,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Ⅰ区海冰的影响则可能与大气对海温响应的PNA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 赤道 海温 相关分析 厄尔尼诺
下载PDF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磊 王丽娅 魏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1-357,共7页
利用 7年 (1993~ 1999)月平均的 SST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 ,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 利用 7年 (1993~ 1999)月平均的 SST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 ,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 ,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 ,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 1999年 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 2月的 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 ,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 ,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 ,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资料 南海 陆架 SST 东北季风 黑潮流套 海洋表层温度锋
下载PDF
南海北部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谭浩波 吴兑 毕雪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25,共5页
利用2004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全程使用多波段太阳光度计观测获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对南海北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空分布特征、气溶胶类型和来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岸海域AOD值大,基本在0.5(500nm)以上,远离大陆的区域AO... 利用2004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全程使用多波段太阳光度计观测获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对南海北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空分布特征、气溶胶类型和来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岸海域AOD值大,基本在0.5(500nm)以上,远离大陆的区域AOD值小,基本在0.2(500nm)以下。AOD值与污染源区工业生产水平和气流输送密切相关,受珠三角地区工业高度发展和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在珠江口南部出现AOD高值中心;由于受台湾西南部工业区和东北信风的影响,台湾岛西南部海域AOD值偏大。3天的个例分析显示,海洋上空的AOD值上午和下午略高,中午最小,AOD与大气水汽含量呈正相关。ngstr m波长指数分析显示,大陆沿海海域气溶胶以小粒子为主,远离大陆海域以海盐粒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气溶胶光学厚度 水汽含量 输送
下载PDF
我国登陆台风频率变化与太平洋海表温度场的关系 被引量:26
19
作者 邓自旺 屠其璞 +1 位作者 冯俊茹 熊方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55-61,共7页
该文研究了1951~1997年我国登陆台风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研究表明,ElNino年登陆台风偏少,第二类LaNina年的当年登陆台风也偏少,而其相邻年登陆台风将偏多.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正常年我国登陆台风数偏多... 该文研究了1951~1997年我国登陆台风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研究表明,ElNino年登陆台风偏少,第二类LaNina年的当年登陆台风也偏少,而其相邻年登陆台风将偏多.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正常年我国登陆台风数偏多或正常,偏少的可能性较小.登陆台风数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太平洋海温
下载PDF
中国南极考察航线上气旋大风过程统计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虎林 秦听 +2 位作者 魏立新 汪雷 马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6,共13页
综合使用“雪龙”号走航气象观测数据、SeaSpace极轨卫星云图、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中国第19~34次南极考察航线上由南大洋气旋导致的气旋大风过程,分析了其发生数量及时间间隔、强度和空间分布等特征,探讨了气旋大风发生间隔... 综合使用“雪龙”号走航气象观测数据、SeaSpace极轨卫星云图、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中国第19~34次南极考察航线上由南大洋气旋导致的气旋大风过程,分析了其发生数量及时间间隔、强度和空间分布等特征,探讨了气旋大风发生间隔与南极涛动的关系。南大洋气旋对中国南极考察航线影响频繁且强烈,气旋大风过程数量与航次时长呈显著正相关,平均而言每个航次出现约18(4)次气旋大风过程(强过程),平均每间隔6.5(30)天就出现一次;气旋大风过程中,过程风速平均达8级,最大可达12级。但气旋大风过程的数量、发生时间间隔、最大风速都存在较为明显的航次差异。气旋大风过程时间间隔与南半球夏季南极涛动指数呈负相关,且对于发生在55°S以南的过程负相关更为显著;南极涛动通过调整中高纬度风压带强弱,并影响气旋活动数量和活动区域,进而影响考察航线上气旋大风过程发生数量和频率。气旋大风过程可以发生在南大洋和极区内的任意航段,其中以45°~60°S绕极西风带内发生最为频繁,尤其易出现在气旋中心及其北侧与副热带高压配合产生的强梯度风区内。在4个重点考察海域中,由于阿蒙森低压的存在,阿蒙森海气旋大风过程和强过程发生最为频繁,其次是南极半岛海域,而普里兹湾和罗斯海气旋大风过程频率明显低于前两个海域,由于罗斯海最为偏南,不易受到气旋大风过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考察航线 南大洋气旋 气旋大风过程 强过程 南极涛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