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南黄海热输送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佳 冯明 袁业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74-280,共7页
本文应用守恒法计算并讨论了冬季南黄海的环流热输送以及海-气界面的热收支,同时提出了一个应用于边缘海的冬季热量输送的物理模型,并将海流的平流热输运与垂直的海-气热交换结合起来,计算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及其物理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 黄海 热输送 热交换 海流
下载PDF
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分布特征、变化模态及观测手段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晓芬 许建平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1期46-54,共9页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与西太平洋年际变化事件(ENSO)的关系、热带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变化的主要模态以及热含量估算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太平...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与西太平洋年际变化事件(ENSO)的关系、热带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变化的主要模态以及热含量估算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异常变化最大的区域,上层热含量异常影响了暖池上空的环流(如南海夏季风、副热带高压系统)特征,进而影响气候;(2)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以浅的热含量在ENSO发生之前有明显的积聚,其变化明显领先于赤道东太平洋SSTA的变化,领先时间可达数月之久,从而使热含量与ENSO的相关性,以及利用热含量的变异对ENSO进行更长时间的预报成为可能;(3)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存在纬向变异和经向变异两种模态,其中纬向变异模态占主导地位,且超前经向变异模态;(4)由于海洋深层资料难以获取,各种仪器本身存在系统误差,以及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海洋上层热结构分布与变异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由3000多个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建成,Argo数据库每年可以提供多达10万个剖面(0~2000m层)的温、盐数据。Argo资料与其它海洋资料的结合,有助于研究全球海洋温、盐度和海流场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准确估算逐月甚至逐年的全球海洋热含量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将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暖池 气候变化 全球Argo实时观测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温排水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3
作者 周巧菊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46,共10页
为了研究大亚湾海域核电站温排水热污染问题,本文利用POM模式建立了大亚湾潮流三维数值模型,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结合建立在对流扩散理论基础之上的输运扩散模型,对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合排后夏季两核电站温排水的稀... 为了研究大亚湾海域核电站温排水热污染问题,本文利用POM模式建立了大亚湾潮流三维数值模型,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结合建立在对流扩散理论基础之上的输运扩散模型,对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合排后夏季两核电站温排水的稀释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涨憩、涨急、落憩、落急四个典型时刻温升场的特征值,并进一步分析了温升场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温排水 数值模拟 温升场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的CSEOF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晓芬 许建平 +1 位作者 张启龙 刘增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6,共10页
基于月平均Argo温、盐度剖面、纬向风和Ni o3.4指数等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 基于月平均Argo温、盐度剖面、纬向风和Ni o3.4指数等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距平场具有显著的东-西向反位相振荡,且这种振荡除了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较强的准2a振荡。此外,热含量距平场还存在着"负-正-负"的三极式经向模态,该模态除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显著的准4a振荡。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含量的准2a振荡与ENSO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有1—2月的滞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时空变化 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析 ENSO事件 Argo剖面资料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海水物质平衡浮标对北冰洋中心区海冰温度与物质平衡的观测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娜 刘骥平 +2 位作者 张占海 崔琳 雷瑞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6,共7页
利用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Ice Mass-Balance buoy,IMB)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冰洋中心区多年冰2008年8月—2009年7月温度与物质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温廓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降温过程从海冰表面开... 利用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Ice Mass-Balance buoy,IMB)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冰洋中心区多年冰2008年8月—2009年7月温度与物质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温廓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降温过程从海冰表面开始向冰体内部传播。海冰底部的生长/消融率受海水温度控制,随水温的降低,在2月初达到的最大值为1.7 cm/d;在2008年10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下旬为海冰的生长期内,海冰底部平均生长率为0.6 cm/d,海冰底部厚度增长量为160.3 cm;海冰底部的消融较海冰表面约有1个月的滞后。分析海面风场对海冰漂移的影响显示,海冰漂移速率约为风速的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海冰物质平衡 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 浮标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LICOM to the numerical study of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oceans 被引量:24
6
作者 CAI Shuqun LIU Hailong +1 位作者 LI Wei LONG Xiaom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0-19,共10页
On the basis of 900-year integration of a 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model-LICOM driven by ECMWF reanalysis wind data with uniform 0.5°-grids, a quantitative estimate of the annual and monthly mean water exchange o... On the basis of 900-year integration of a 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model-LICOM driven by ECMWF reanalysis wind data with uniform 0.5°-grids, a quantitative estimate of the annual and monthly mean water exchang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ith its adjacent oceans through 5 straits is obtained. Among them, the annual transport is the largest in the Luzon Strait, then in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n in the Sunda Shelf, in the Balabac Strait and in the Mindoro Strait in turn, the largest monthly transport variation appears in the Luzon Strait and Sunda shelf. It is shown that the mass transport through the Taiwan Strait is affected by monsoon, while the transport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bifurcation position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off the east Philippines shore; the transports in the Luzon Strait and Sunda Shelf are out of phase in direction but well correlated in magnitude. The annual and monthly mean heat and salinity exchange of the SCS through the straits are also calculated and shown to be in phase with the mass transport. The Kuroshio water carries about 0.43 PW heat transport and 151.33 kt/s salinity transport into the SCS, while most of them is carried out of the SCS through the Taiwan Strait and Sunda Shelf annually. The further mode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900-year integration for another 44 a from 1958 to 2001 driven by real wind data (ERA40 data) shows that the monthly mean mass transport via these straits varies annually with a large variation range,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current field and sea surface height in the SCS. The mean mass transport through the Taiwan Strait, Luzon Strait, Mindoro Strait, Balabac Strait and Sunda Shelf is 2.012×10^6, -4.063×10^6, -0.124×10^6, -0.083×10^6 and 2.258×10^6 m^3/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s transport heat transport salinity transport numerical model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8
7
作者 YANG Xiaoqiu SHI Xiaobin +14 位作者 ZHAO Junfeng YU Chuanhai GAO Hongfang CHEN Aihua LU Yuanzheng CEN Xianrong LIN Weiren ZENG Xin XU Hehua REN Ziqiang ZHOU Shengqi XU Ziying SUN Jinlong KAMIYA Nana LIN Jia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7,共12页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底温度边界。这将有助于海底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估。同时,这批实测数据表明:1)水深超过3500m的海域,其底水温度在南海约为2.47℃,比东印度洋(~1.34℃)和西太平洋(~1.60℃)稍微偏高。这与大洋传送带模式所预测的情况比较吻合。该模式认为:低温高盐的海水,从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和冰岛附近海域下沉到深层,然后向南流动,再与南极洲周围海域的低温高盐海水一同向北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而南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热带边缘海,其内部海水与印度洋和菲律宾海交换有限,导致海水温度整体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2)台西南盆地水深在2700~3000m的部分站位,其底水温高达约3.00℃,明显高于其周边同水深海域底水温度(平均值约为2.33℃)。这可能是台西南盆地海底水热活动导致的结果。3)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水深超过4800m海域,底水温度随着水压增大稍有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10.6mK·MPa^(-1)和12.0mK·MPa^(-1)。这与理论估算的深层底水绝热压力温度梯度范围较为吻合。这也意味着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深层底水,主要由绝热自压作用导致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水温度(BWT) 南海(SCS) 东印度洋(EIO) 西太平洋(WPO) 大洋传送带模式
下载PDF
温盐双扩散系统对流扩散的罚函数迎风有限元模拟
8
作者 张涤明 李琳 陈虹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89-497,共9页
对温盐双扩散系统的对流扩散问题采用了罚函数迎风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该方法具有稳定性好,二阶精度,可直接求解原始方程等优点,并用一个具有横向受热的方腔加以验证。所得定常结果和前人用速度压力法所做非定常结果的趋势很吻合。... 对温盐双扩散系统的对流扩散问题采用了罚函数迎风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该方法具有稳定性好,二阶精度,可直接求解原始方程等优点,并用一个具有横向受热的方腔加以验证。所得定常结果和前人用速度压力法所做非定常结果的趋势很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方法对具有横向受热,设置障碍物的方腔中的温盐双扩散问题数值计算,得到了温度雷诺数Ra=106及热浮力比N=1,3,5,7下的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情况,考察了N与障碍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双扩散系统 罚函数迎风有限元法 对流扩散
下载PDF
海洋转换断层的热结构
9
作者 M. D. Behn M. S. Boettcher +3 位作者 G. Hirth 陈玉香(译) 杜建国(校) 俞言祥(复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7年第2期40-46,共7页
用三维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了海洋转换断层下部的温度结构。我们说明,使用岩石层脆性弱化的流变可以沿着转换断层形成地幔强烈上涌和温度升高的区域;推测邻近转换断层中心部位的岩石层温度最高、厚度最薄。以前采用简化的流变定律模拟岩... 用三维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了海洋转换断层下部的温度结构。我们说明,使用岩石层脆性弱化的流变可以沿着转换断层形成地幔强烈上涌和温度升高的区域;推测邻近转换断层中心部位的岩石层温度最高、厚度最薄。以前采用简化的流变定律模拟岩石层及其下部软流层的行为,推测海洋转换断层底部地幔温度比相邻板内的地幔温度低很多,在其中心处岩石层最厚。由于考虑了更真实的脆性流变,所以本研究计算得到了相对高温的热结构。此温度结构与洋脊-转换断层环境中的大量观测结果相符。这些观测资料包括地震活动的深度、沿洋脊临近部位的地球化学异常以及在板块运动变化过程中长的转换断层有分裂为小的内部扩张中心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断层 热结构 海洋 温度结构 地球化学异常 模拟方法 三维有限元 岩石层
下载PDF
日气温变化下杭州湾水温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求顺 李志永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3-309,共7页
杭州湾内水温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均存在变化,这对河口生态等会产生影响。由于昼夜气温变化大,空气和海水的热量交换较为频繁。另外,随着气温的逐日下降,水温也随之降低。为研究日气温变化下杭州湾内的水温变化,建立了三维数学模型,通过考... 杭州湾内水温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均存在变化,这对河口生态等会产生影响。由于昼夜气温变化大,空气和海水的热量交换较为频繁。另外,随着气温的逐日下降,水温也随之降低。为研究日气温变化下杭州湾内的水温变化,建立了三维数学模型,通过考虑水面和空气的热交换通量,复演了日气温变化下湾内水温特征。经过和实测潮流数据比较,本文模型很好地模拟出了杭州湾内大、中和小潮期间水流的变化。在综合考虑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和水气感热交换下,模型成功再现了日气温变化下水温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认识强潮河口湾内水温变化特征,另一方面将为研究温度对泥沙运动的影响提供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交换 气温 三维模型 杭州湾 水温
下载PDF
Variabilities of Surface Curren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被引量:4
11
作者 WANGOi HURuijin AnnaZaklikowsk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002年第2期130-134,共5页
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package is us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riabilities of surface current transpor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from 1950 to 1999. Seasonal variation, interannual and decada... 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package is us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riabilities of surface current transpor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from 1950 to 1999. Seasonal variation,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analyses are conducted on the three major surface currents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NEC), the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 (NECC), and the South Equatorial Current (SEC). The transport of SEC is quite larger than those of NEC and NECC. The SEC has two maximums in February and August. The NEC has a small annual variation. The NECC has a maximum in October and is very weak in March and April. All currents have remarkable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ies. The variabilities of the NEC and the SEC relate to the winds over them well,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CC and the wind over it is not close. Analysis related to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suggests that before El Nio (La Nia) the SEC is weaker (stronger) and the NECC is stronger (weaker), after El Nio (La Nia) the SEC is stronger (weaker) and the SEC is weaker (stronger). There is no no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C and EN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热带地区 北赤道气流 北赤道反向气流 南赤道气流 热交换
下载PDF
美国夏威夷开式循环及海水实验
12
作者 吕日恒 张淑芝 《海洋技术》 1990年第1期89-93,共5页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紧缺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海洋能则被认为是可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据理论统计,使用现代技术,每年可从海洋存储的能量中获取相当于1750亿吨以上的标准燃料的能量。可以解决...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紧缺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海洋能则被认为是可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据理论统计,使用现代技术,每年可从海洋存储的能量中获取相当于1750亿吨以上的标准燃料的能量。可以解决人类今后若千年的能源需求。海洋热能的利用是海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日本已有中型(20~50kW)的海洋热能转换(OTEC)发电装置。目前,美国海洋能开发公司在美国能源部(DO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海水实验 循环实验 海水导热 能源利用
下载PDF
杭州湾温排水热扩散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3
作者 汪求顺 刘成刚 +2 位作者 李志永 吴修广 俞婷婷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0-636,共7页
杭州湾水域潮强流急,强潮流紊动混合作用使得表底层水体垂向交换充分。根据现场水文测验数据,沿水深各层水温变化不明显。该文为研究杭州湾强潮水域电厂温排水过程中热扩散规律,建立了非结构网格下有限体积法的平面二维温排水数学模型... 杭州湾水域潮强流急,强潮流紊动混合作用使得表底层水体垂向交换充分。根据现场水文测验数据,沿水深各层水温变化不明显。该文为研究杭州湾强潮水域电厂温排水过程中热扩散规律,建立了非结构网格下有限体积法的平面二维温排水数学模型。在强潮流复演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参数进行测试,确定了强潮水域温排水过程的横纵向热扩散系数。通过对取水口附近潮差在4.25-7.46 m变化过程中9台机组温排放下温升特征的研究,探讨潮动力对热扩散的影响,给出了水位和流速对温升的定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温排水 强潮河口 数学模型 热扩散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沿海热含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
14
作者 满红聪 禹凯 +2 位作者 陈莹莹 谢文鸿 蔡於杞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0,共9页
对中国东部沿海热含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目的是得出中国东部沿海热含量的多尺度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机制。在年际尺度上,将热含量与尼诺3.4指数(Nino 3.4 Index)进行相关分析;在年代际尺度上,将热含量与北太平洋环流振荡指数... 对中国东部沿海热含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目的是得出中国东部沿海热含量的多尺度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机制。在年际尺度上,将热含量与尼诺3.4指数(Nino 3.4 Index)进行相关分析;在年代际尺度上,将热含量与北太平洋环流振荡指数(NPGO Index)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PDO Index)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200 m水深以浅的陆架海域热含量与NPGO指数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关性最高,为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40,置信度超过90%。流场与NPGO指数的回归及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黑潮区流场与NPGO指数存在负相关。我们将影响机制归纳为:NPGO正异常时,中国东部沿海黑潮流速减慢,由于地转平衡作用,会有大量高温高盐的黑潮水侵入中国东部沿海,将热量传输到黑潮左侧的中国东部沿海陆架区域,引起该区域海水热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沿海 热含量 多尺度变化 NPGO指数 合成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