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2年11月18日至12月21日,在黄、东海沿从南向北(26~36°N)一个断面24个站采样调查了表层(4 m)砂壳纤毛虫群落。共发现砂壳纤毛虫17属,32种。各站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为2~15种,砂壳纤毛虫总丰度为2478~88550个/m3。整个断面...于2012年11月18日至12月21日,在黄、东海沿从南向北(26~36°N)一个断面24个站采样调查了表层(4 m)砂壳纤毛虫群落。共发现砂壳纤毛虫17属,32种。各站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为2~15种,砂壳纤毛虫总丰度为2478~88550个/m3。整个断面优势种为筒状拟铃虫、白领细壳虫、小领细壳虫和钝囊坎虫。巴西拟铃虫仅出现在青岛近岸(24号站),但丰度很高(10960个/m3)。砂壳纤毛虫种类多样性从南向北降低,从近岸向远岸增加,黏着壳的比例在近岸水浅处较多,在水深大于50 m 的站位,透明壳所占比例大大增加。不同种类的砂壳纤毛虫有着不同的分布区域,根据分布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南方种,北方种和广布种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的砂壳纤毛虫可以分为3个群落。展开更多
我国水母暴发主要发生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在南海海域较为少见。文章对2019年5月海南海口、文昌和广东茂名等南海北部多处海域的水母暴发原因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海口与文昌附近海域的暴发水母为同一种水...我国水母暴发主要发生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在南海海域较为少见。文章对2019年5月海南海口、文昌和广东茂名等南海北部多处海域的水母暴发原因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海口与文昌附近海域的暴发水母为同一种水母,其伞部为半球形,生殖下穴呈梨形突起,口腕布满丝状物并在末端有1条鞭状附属物,与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形态相似;而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区别于海口和文昌,该水母伞部呈较平的半球形,生殖下穴乳状突起,口腕无丝状物,与端棍水母(Catostylus townsendi)形态相似。基于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基因(16S r RNA)序列比对,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东太平洋鞭腕水母相似性为97.5%和97.7%,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马六甲海峡端棍水母相似性为93.5%。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16S r RNA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水母为同一种水母,与鞭腕水母聚在一支,而茂名附近海域水母与端棍水母亲缘关系近。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数据认为,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端棍水母(Catostylus sp.)。展开更多
文摘于2012年11月18日至12月21日,在黄、东海沿从南向北(26~36°N)一个断面24个站采样调查了表层(4 m)砂壳纤毛虫群落。共发现砂壳纤毛虫17属,32种。各站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为2~15种,砂壳纤毛虫总丰度为2478~88550个/m3。整个断面优势种为筒状拟铃虫、白领细壳虫、小领细壳虫和钝囊坎虫。巴西拟铃虫仅出现在青岛近岸(24号站),但丰度很高(10960个/m3)。砂壳纤毛虫种类多样性从南向北降低,从近岸向远岸增加,黏着壳的比例在近岸水浅处较多,在水深大于50 m 的站位,透明壳所占比例大大增加。不同种类的砂壳纤毛虫有着不同的分布区域,根据分布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南方种,北方种和广布种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的砂壳纤毛虫可以分为3个群落。
文摘我国水母暴发主要发生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在南海海域较为少见。文章对2019年5月海南海口、文昌和广东茂名等南海北部多处海域的水母暴发原因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海口与文昌附近海域的暴发水母为同一种水母,其伞部为半球形,生殖下穴呈梨形突起,口腕布满丝状物并在末端有1条鞭状附属物,与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形态相似;而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区别于海口和文昌,该水母伞部呈较平的半球形,生殖下穴乳状突起,口腕无丝状物,与端棍水母(Catostylus townsendi)形态相似。基于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基因(16S r RNA)序列比对,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东太平洋鞭腕水母相似性为97.5%和97.7%,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马六甲海峡端棍水母相似性为93.5%。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16S r RNA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水母为同一种水母,与鞭腕水母聚在一支,而茂名附近海域水母与端棍水母亲缘关系近。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数据认为,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端棍水母(Catostylus 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