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学习在活动构造与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鑫 王诗柔 +7 位作者 石许华 苏程 鲁晨妍 钱晓园 孙侨阳 邓洪旦 杨蓉 程晓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7-296,共20页
活动构造与地貌学主要涉及活动构造的运动学、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相关动力机制,该研究方向是近几十年来地球系统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研究的发展,活动构造与地貌学的研究和深度学习的结合已成为该领域中受到广... 活动构造与地貌学主要涉及活动构造的运动学、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相关动力机制,该研究方向是近几十年来地球系统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研究的发展,活动构造与地貌学的研究和深度学习的结合已成为该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并产出了大量优秀成果。文中总结并综述了现今深度学习在活动构造与地貌研究中的数据来源,以及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定量化解决活动构造与地貌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包括冰川识别、火山活动与地貌、水系分析、滑坡监测和地表形变等)。基于对上述实例的探索,文中运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对华南东南部福建地区的花岗岩岩石构造裂缝开展了基于高精度无人机航拍影像的深度学习自动识别。所搭建的卷积网络模型在55min的运行时间内自动识别出人工需消耗近一周才可识别的9000余条裂缝,并获得了85%的查准率与89%的查全率,表明该模型在准确识别构造裂缝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文中最后讨论并展望了未来深度学习方法在活动构造与地貌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活动构造 地貌 自动识别
下载PDF
地质遗迹资源和旅游地质文化内涵探析:以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岔地质文化村构建为例
2
作者 赵洪菊 王国良 +5 位作者 拜永山 陈光庭 张小永 郝呈禄 李五福 王春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0-1412,共13页
地质文化村已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文化是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根基和灵魂,但地质文化村做为以地质为主的新形态旅游景区,明确和挖掘地质文化村旅游地质文化,是当前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为此... 地质文化村已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文化是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根基和灵魂,但地质文化村做为以地质为主的新形态旅游景区,明确和挖掘地质文化村旅游地质文化,是当前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本文以东岔地质文化村构建为例,开展村域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旅游地质文化内涵探析。经野外实地调查,东岔村地质遗迹以高原高寒碳酸盐岩地貌形成的各类象形石景观、中元古代蓟县纪叠层石化石、阶梯型密集瀑布群为核心,融独特的构造形迹景观以及高原峡中峡组合景观于一体,村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河湟藏民俗民风特色突出,具备打造“地质+生态旅游”类地质文化村的发展潜力。东岔村旅游地质文化扎根于地质环境,融于地质遗迹、自然人文资源和乡村文化。本文经地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旅游地质文化,通过旅游地质文化探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地质文化村建设品质,充分落实“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建设定位,促进区域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知识传播普及,带动区域休闲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资源 旅游地质文化 地质文化村 内涵探析 青藏高原 东岔村
下载PDF
长江武汉段天兴洲低滩沉积物粒度端元对河流-风成沙丘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3
作者 袁瑞 冯文杰 +6 位作者 张昌民 赵康 刘家乐 付文俊 王泽宇 孟庆昊 王令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48,共13页
河床沙波向风成沙丘演变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沉积动力机制。笔者等以68份长江武汉段天兴洲洲头低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数据为例,利用端元分析方法从每个粒度分布中分离提取4个粒度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探讨了河流—风成沙丘不同沉... 河床沙波向风成沙丘演变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沉积动力机制。笔者等以68份长江武汉段天兴洲洲头低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数据为例,利用端元分析方法从每个粒度分布中分离提取4个粒度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探讨了河流—风成沙丘不同沉积环境中粒度端元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EM1和EM3组分在粒度分布中占比与沉积物粒度中值分别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河流沉积物主要由EM1、EM2和EM3组成的跳跃方式搬运,对应滚动次总体的EM4组分占比5%~10%,少悬浮搬运;风成沙纹沉积物主要包括两段跳跃次总体,以EM2组分为主、EM1和EM3组分为辅,少EM4组分;沙丘背风面沉积物主要靠颗粒流顺坡滑塌,以EM2组分为主、EM1和EM3组分为辅,含占比约为5%的EM4组分;未被风成沙纹覆盖的沙丘波谷沉积物记录了河流和小型滞水洼地的沉积特征,代表滚动次总体的EM4组分占比7%~15%,悬浮次总体占比可达20%。本文提取的沉积物粒度端元为弱风环境中河道内局部小型河流—风成沙丘的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布 端元分析 长江天兴洲 河流 风成沙纹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冰川地貌表达维度的研究
4
作者 刘强 刘金花 +4 位作者 王磊斌 陈鑫 赵志斌 赵晓艳 李英奎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1087-1098,共12页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度表达,可以为冰川地貌教学、科普及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素材,也可以辅助读者更加准确地判别冰川遗迹和认知冰川发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虚拟现实 读图者视角 可视化维度 卡若拉冰川
下载PDF
1980—2016年中国北方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变化
5
作者 刘伟 邹学勇 +2 位作者 刘博 王汝幸 王祖正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3-710,共8页
随着修订风蚀方程(RWEQ)的提出,采用增加了冻结因子的气候因子(WF)表达风蚀气候侵蚀力更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基于中国北方风蚀区157个气象站1980—2016年的观测数据,逐月计算了各站点气候因子,并探讨了气候因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 随着修订风蚀方程(RWEQ)的提出,采用增加了冻结因子的气候因子(WF)表达风蚀气候侵蚀力更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基于中国北方风蚀区157个气象站1980—2016年的观测数据,逐月计算了各站点气候因子,并探讨了气候因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0—1997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为快速下降,从940.46 kg/m下降到273.03 kg/m;而1998—2016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相对稳定,在139.81~398.85 kg/m范围内波动。②春季气候因子值约占全年63%,其变化也显著高于其它季节,这也是土壤风蚀发生在春季的主要原因。③气候因子的高值区分布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40°N以北的内蒙古中西部,这与气压中心和高大山体地形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土壤风蚀 全球变暖 北方风蚀区
下载PDF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治理分区研究
6
作者 安科 邓军 +5 位作者 彭正武 吴宁 任晓东 张如松 余正才 毛凯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58-63,共6页
根据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和各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岩溶土壤和森林植被分布,结合碳酸盐岩的类型、岩性组合特征、不同岩溶地貌对区域环境和水土资源的制约、石漠化在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形成和发育特征,统筹考虑岩... 根据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和各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岩溶土壤和森林植被分布,结合碳酸盐岩的类型、岩性组合特征、不同岩溶地貌对区域环境和水土资源的制约、石漠化在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形成和发育特征,统筹考虑岩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因素,将全省88个岩溶监测县划分为6个治理区,并就各分区地理区位、地质地貌、成土母岩、水文、气候类型、森林植被类型分布以及各石漠化区不同类型岩溶土地面积占比等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石漠化土地 治理分区 云南省
下载PDF
晚第四纪构造与气候控制下的金沙江支流巴楚河阶地序列
7
作者 刘妮娜 田开飞 +1 位作者 刘博 温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4,共11页
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研究是理解地区气候变化、构造隆升过程的重要手段。巴楚河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隶属于金沙江支流水系,两岸阶地发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提供了天然场地条件,对该地区金沙江水系的形... 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研究是理解地区气候变化、构造隆升过程的重要手段。巴楚河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隶属于金沙江支流水系,两岸阶地发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提供了天然场地条件,对该地区金沙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补充作用。野外勘查发现,巴楚河发育有四级阶地。对阶地堆积物进行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和光释光测年,得到T1~T4阶地形成时代分别为1.7±0.1 ka、2.3±0.21 ka、4.5±0.5 ka和62.3±2 ka。T4阶地的形成主要为构造活动因素影响,T1~T3阶地的形成和阶地沉积物的堆积主要与气候有关。通过对阶地的拔河高度和形成时代的分析得巴楚河阶地下切速率由慢到快再平稳。研究结果对巴塘地区气候变化及构造运动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促进了该地区金沙江水系形成演化的研究,与前人对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隆升过程的研究相互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沉积年代 巴楚河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原现状及分区保护与修复策略
8
作者 彭正武 袁启慧 +2 位作者 谢燕梅 余正才 毛凯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64-70,共7页
据最新调查数据,云南省石漠化草原主要分布于曲靖、昆明、红河等5个州(市),总面积37.97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53%,其分布最广的海拔区间为1 500~2 500 m,占比47.85%,基岩裸露度分布区间为30%~94%,以植被盖度为10%~19%的分布区间面积... 据最新调查数据,云南省石漠化草原主要分布于曲靖、昆明、红河等5个州(市),总面积37.97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53%,其分布最广的海拔区间为1 500~2 500 m,占比47.85%,基岩裸露度分布区间为30%~94%,以植被盖度为10%~19%的分布区间面积最广,占比37.85%,绝大部分分布于土层薄甚至极薄区域,占比达92.10%。根据石漠化草原空间分布特征,在充分衔接各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规划基础上,统筹考虑岩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云南省石漠化草原区划为6个分区,分区阐述石漠化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草原 分布特点 保护与修复 云南省岩溶地区
下载PDF
贵州碧江石林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学意义
9
作者 赵洪飞 吴桂武 《四川地质学报》 2024年第2期360-364,共5页
贵州碧江石林地质公园是以石林喀斯特为主,溶洞、侵蚀峡谷、泉水溪流为辅,集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油茶树等景观资源为一体的省级小型地质公园。公园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遗迹资源较典型,且具观赏和美学价值,主... 贵州碧江石林地质公园是以石林喀斯特为主,溶洞、侵蚀峡谷、泉水溪流为辅,集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油茶树等景观资源为一体的省级小型地质公园。公园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遗迹资源较典型,且具观赏和美学价值,主要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4个大类,6个类,共30余处地质遗迹景点。在山顶斜坡相对封闭的独立喀斯特单元中,有限可溶地层发育了规模较大的石林喀斯特,代表了贵州高原晚新生代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的典型范例,具有区域对比意义,在地质学、地貌学及地学旅游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结果对于系统认识公园地质遗迹状况、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建立地学科普研学基地等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独立喀斯特单元 地质遗迹 地学意义 碧江石林
下载PDF
右江断裂带旧州—泽屯小段的地貌与第四纪活动图像
10
作者 张沛全 左天惠 +2 位作者 邹衍 莫焱兰 杨会丽 《华南地震》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探讨右江断裂带百色以西段北支旧州—泽屯小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从右江上游的乐里河、澄碧河流域的构造地貌研究入手,首先对两条河流开展遥感地质解译,利用河流地貌与断层活动的响应关系获取断层的可能部位,对断层活动可能出露的部位... 为探讨右江断裂带百色以西段北支旧州—泽屯小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从右江上游的乐里河、澄碧河流域的构造地貌研究入手,首先对两条河流开展遥感地质解译,利用河流地貌与断层活动的响应关系获取断层的可能部位,对断层活动可能出露的部位开展路线地质地貌调查并进行验证,试图勾勒出该小段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图像,最后讨论了该小段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的成熟度。遥感地质解译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显示:旧州—泽屯小段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图像与构造物理实验中的R剪切断层发育阶段图像相似,其成熟度低。这可能是该小段断裂带至今缺乏5.0级以上的高震级地震记录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江断裂带 构造地貌 走滑断层 里德尔剪切 第四纪 断层成熟度 倾斜摄影测量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岩屑的岩石学分析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秉福 吴波 +6 位作者 张云吉 于健 韩旭娇 哈斯额尔敦 苏志珠 孔德庸 李秀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8-2014,共17页
沙漠中的岩屑是沙源母岩风化的暂时性中间产物,是判别母岩性质和来源的最可靠最直接的标志。采用沙薄片岩性显微鉴定,对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堑谷阶地、边缘台地、羽毛状沙丘以及沙漠南部洪积台地、干河床、边缘沙丘和丘间地等地貌单元的... 沙漠中的岩屑是沙源母岩风化的暂时性中间产物,是判别母岩性质和来源的最可靠最直接的标志。采用沙薄片岩性显微鉴定,对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堑谷阶地、边缘台地、羽毛状沙丘以及沙漠南部洪积台地、干河床、边缘沙丘和丘间地等地貌单元的岩块和粗碎屑进行了多样品系统性岩石学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岩屑岩石类型复杂,涵盖3大岩类、14种3级岩类、121种5级岩类,以中酸性喷出岩类和区域变质岩类为主,常见的岩石为流纹岩、霏细岩、安山岩、粗面岩、石英岩和石英化岩。碎屑岩矿组成与粒度关系密切,砾石>90%、粗砂50%~90%是岩屑,粒度1.0 mm左右的沙粒岩石类型最多,沙粒细则碎屑单矿物含量高,这种状况使得沙漠不同区域、不同地貌部位沙粒岩性分布存在差异。岩屑具有不同的颜色,暗色颗粒主要由中酸性喷出岩组成,而浅色颗粒主要由石英质岩类和长英质矿物组成,其中部分同类岩屑既有暗色也有浅色。沙漠中岩屑的岩石特征与阿尔金山山区出露的岩性基本一致,沙漠中不仅含有阿尔金山十分发育的动力变质岩类,而且还含有红柳沟—拉配泉段特有的蛇绿岩套混杂岩系的各种岩类,显示出库姆塔格沙漠的碎屑与阿尔金山母岩的渊源关系,但母岩风化的差异性以及山脉隆起不同历史阶段碎屑物输出的差异,使得岩屑中各类岩石的含量与山区母岩含量不尽相同,细晶质及隐晶质且抗风化的岩石成为沙漠岩屑的主要组分。库姆塔格沙漠中粗晶质岩类和碎屑单矿物南多北少与抗风化岩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是冲洪积物由南向北运移的结果,显示了沙漠沙与冲洪积物岩屑特征的相近性和继承性,揭示了库姆塔格沙漠具有近源就地起沙的物源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屑 物源 中酸性喷出岩 石英质岩 阿尔金山 库姆塔格沙漠
下载PDF
西藏定结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逸夫 潘美慧 +3 位作者 李娜 郝泽文 陈有桂 李晨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8-598,共11页
为了探讨粒度特征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对西藏定结地区现代沙丘进行采样,分析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粒度组成相似,灌丛沙堆与二者粒度组成差异较大。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 为了探讨粒度特征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对西藏定结地区现代沙丘进行采样,分析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粒度组成相似,灌丛沙堆与二者粒度组成差异较大。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和中砂为主,而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以极细砂、细砂和粉砂为主。(2)不同类型沙丘粒度参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分选较好,近对称,中等尖锐,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分选中等,正偏,很尖锐。(3)流动沙丘和爬坡沙丘频率分布曲线呈近似对称的单峰分布,灌丛沙堆频率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差异较为明显。(4)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沉积环境主要以风成沉积为主,少数为河流沉积。(5)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可知,粒度特征的差异主要是沙源、植被覆盖度和风况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表层沉积物 粒度特征 环境意义 定结地区
下载PDF
河套盆地北缘色尔滕山河流地貌参数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3
作者 王平 宋金跃 +9 位作者 酆少英 高守杰 孟祥帅 刘栋梁 邓小娟 李倩 贾佳 花鑫升 宋威 王胜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9-1145,共17页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山带地貌研究的结果显示地貌主要受控于活动构造,关于岩性对地貌演化影响的报道较少。色尔滕山山前断裂为河套盆地北缘的一条重要控盆断裂,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的活动性较强,曾发生过两次较大震级地震(M6.4和M5.9)。前人活动构造研究表明该断裂的活动性具有空间差异,中部乌加河镇活动性最强,两端逐渐减弱。但相对河套盆地北缘其他大型断裂(如狼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北缘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该断裂的地貌参数研究较少。同时其地貌演化特征及发育机理仍然不清楚,这些均制约了对该断裂的变形动力学理解。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对该断裂进行详细的河流地貌学参数研究,包括使用Arcgis和Matlab脚本提取色尔滕山山前33条河流的子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和相应河道陡峭指数(K_(sn))、河道纵剖面及其裂点等地貌学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HI值大部分处于0.40~0.66之间,其中乌加河镇附近具有高值,流域盆地处于发育的壮年期。瞬态河道和稳态河道均沿着色尔滕山山前断裂走向分布,可能表明色尔滕山山前大部分河道目前处于瞬时地貌向均衡地貌演化阶段,并且通过对比发现瞬态河道裂点成因存在岩性和构造共同控制的现象。河道陡峭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乌加河镇附近(S13~S20)陡峭指数较大,向两边陡峭指数逐渐减小,在S8河流以西又有增大的趋势。通过结合岩性和降雨情况分析发现,河道陡峭指数除了受岩性抗侵蚀能力影响外,其分布还与色尔滕山山前断裂垂直滑移速率分布和垂直位错分布基本一致。综合来看,地貌参数的空间分布是岩性差异和色尔滕山山前断裂活动分段差异性共同控制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岩性和构造对地貌的协同塑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尔滕山山前断裂 面积-高程积分 河道纵剖面 裂点 陡峭指数
下载PDF
策勒河下游风积地貌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沙源分析
14
作者 李鑫鑫 毛东雷 +3 位作者 来风兵 薛杰 何强强 马玉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3-1422,共10页
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记载了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对研究沙漠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粒度分析、粒级-标准偏差法和Sahu成因判别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风积地貌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环境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新月形沙... 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记载了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对研究沙漠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粒度分析、粒级-标准偏差法和Sahu成因判别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风积地貌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环境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和低裸平沙地表层沉积物均以中砂、细砂、极细砂为优势粒级,新月形沙丘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最粗,为270.42μm,灌丛沙丘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最细,为95.60μm。(2)三种地貌类型沉积物分选性较差,占比分别为74.47%、90.47%和66.7%,新月形沙丘表层沉积物呈现负偏分布、中等峰态,灌丛沙丘和低裸平沙地表层沉积物呈现对称分布、中等峰态和窄峰态。(3)三种不同风积地貌环境敏感组分集中在22.4~399μm之内,该组分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更能反应沉积环境的变化,表明该区域风沙活动强烈,沉积环境主体为风成沉积环境。(4)灌丛沙丘表层沉积物完全属于风成环境沉积,新月形沙丘和低裸平沙地表层沉积物既有风成环境沉积,又有河流环境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沙丘 新月形沙丘 低裸平沙地 沉积物 粒度特征
下载PDF
贡嘎山玉龙西高寒钙华地貌对冰川活动的记录
15
作者 柴沛然 赵学钦 +3 位作者 王富东 蒋耀曦 张强 朱和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2-562,584,共12页
文章选取贡嘎山西侧玉龙西断裂带附近的钙华及周边冰碛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钙华识别,对钙华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并构建主要钙华体精细化DEM及三维模型,分析钙华分布规律及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研... 文章选取贡嘎山西侧玉龙西断裂带附近的钙华及周边冰碛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钙华识别,对钙华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并构建主要钙华体精细化DEM及三维模型,分析钙华分布规律及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钙华集中分布于玉龙西区域南北向断裂带两侧,沟谷由高向低处延伸,部分残留钙华体长宽比及表面擦痕等形态特征符合鲸背石、羊背石的外观特点。根据XRD半定量测试结果,结合地形特征,推测覆盖于钙华体之上的堆积物可能是冰川活动的产物,冰川活动时期,上部杂谷脑组风化剥蚀的物质随着冰川作用搬运至钙华体之上,活跃的冰川活动导致早期钙华遭受强烈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冰川侵蚀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高寒钙华 高光谱遥感 地形分析 冰川活动
下载PDF
藏东南乌连沟石冰川活动特征与灾变机制
16
作者 李元灵 余斌 +7 位作者 黄海 陈龙 杨东旭 张佳佳 高波 田尤 李洪梁 罗伦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406-416,共11页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石冰川活动性增强,产生灾变的趋势上升。采用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查及气象和径流监测等方法,获取了藏东南地区乌连沟石冰川的特征数据,分析其灾变形成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及过程。结果显示,乌连沟石冰川2010...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石冰川活动性增强,产生灾变的趋势上升。采用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查及气象和径流监测等方法,获取了藏东南地区乌连沟石冰川的特征数据,分析其灾变形成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及过程。结果显示,乌连沟石冰川2010—2017年平均运动速度为1~3 m·a^(-1),且前缘整体运动速度显著高于中后部。石冰川前缘向前运动进而失稳,可持续为沟道输送松散物源,2013年及2014年约有5600~9000 m^(3)石冰川输送的松散物质被启动。形成泥石流除需要充沛的物源外,还需要足够的水源启动。区内降雨量有限,乌连沟最大径流出现在5—6月,主要由高温引发冰雪消融贡献。分析2013年及2014年两次泥石流事件发现,其主要诱发因素是高温,灾变机制为气温快速升高导致表层冰雪快速消融,融水在石冰川表面凹陷处积聚形成湖塘,湖水泄流启动了石冰川前缘积累的松散物质形成泥石流。未来随着气候变暖加剧,石冰川的活动性进一步增强,在急剧升温或强降雨影响下,形成泥石流的规模及频率可能会增加,需防范石冰川灾变形成泥石流的致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冰川 泥石流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湘鄂渝黔交接区隐伏型红色岩溶地貌形态成因及其区域分布
17
作者 姜伏伟 赖海青 +3 位作者 杨庆坤 陈友智 于宁 杨涛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8-956,共9页
红色岩溶为新发现的隐伏型地貌,是埋藏于土下、颜色红艳、形态奇特的岩溶地貌。目前,红色岩溶研究主要集中于定义特征、形成条件、地质成因、演化模式等方面,但其独特的形态的形成机制、塑形过程及隐伏的分布范围尚未深入讨论。文章从... 红色岩溶为新发现的隐伏型地貌,是埋藏于土下、颜色红艳、形态奇特的岩溶地貌。目前,红色岩溶研究主要集中于定义特征、形成条件、地质成因、演化模式等方面,但其独特的形态的形成机制、塑形过程及隐伏的分布范围尚未深入讨论。文章从物质成分差异、节理裂隙切割及差异溶蚀作用三方面分析红色岩溶地貌形态的形成机制,并讨论了塑形的基本过程及关键地质作用。依据红色岩溶地貌发育的判定条件及地层特征,确定了湘鄂渝黔红色岩溶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1)岩层中可溶性物质含量差异及层状韵律层是红色岩溶地貌形态塑形的物质条件。它的动力条件是构造节理裂隙切割与岩体差异溶蚀;(2)红色岩溶地貌形态演化经历四个基本阶段,其中节理裂隙切割、岩土界面溶蚀及节理裂隙面溶蚀是塑形的关键地质作用;(3)湘鄂渝黔四省红色岩溶地貌分布总面积达3433.83 km^(2),主要分布于湘北、湘西北、鄂西南、渝东南及黔东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岩溶 差异溶蚀 隐伏型地貌 凹凸互层
下载PDF
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
18
作者 林广 王妍 +2 位作者 刘云根 徐劲成 林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4,377,共13页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等互不重叠的7类景观类型,应用景观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和热点分析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2000年形态学景观类型分布最广(190.60 km^(2)),2022年分布最少(147.32 km^(2)),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核心是研究区内主要的景观类型,2000年面积最大为121.62 km^(2),2022年面积最少为76.05 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南部区域;孤岛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面积最小,其面积1990年最少为1.12 km^(2),2022年最多为3.07 km^(2),孤岛和分支等景观类型分散分布在各核心之间。②研究区形态学景观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形态学景观多样性、复杂程度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研究时段内,形态学景观类型单一动态度分别为0.10,-0.18和-2.13,说明形态学景观面积呈现收缩趋势并且形态学景观类型1990—2000年发育最为剧烈,2000—2010年发育最为平缓。③形态学景观类型转移方向主要是核心景观类型转移为边缘和孔隙景观类型,总体来看形态学景观主要转移方向是形态学景观转移为背景,并且背景的转入量大于转出量。高—高聚集区域呈现出向磨合村、老街村和安乐村扩张的趋势,低—低聚集区域呈现出向三光村和老街村扩张的趋势。[结论]研究区形态学景观面积处于快速减少阶段且形态学景观类型趋于复杂,核心是主要的形态学景观类型,形态学景观的演变特征主要由核心的变化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分析 峰丛洼地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景观动态度 热点分析
下载PDF
河北承德县北大山公园石海奇观的成因及地学旅游初探
19
作者 李成祥 张绪教 +4 位作者 殷志强 曹静 邵海 田钰琛 彭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7-817,共11页
石海是发育于基岩斜坡带较为特殊的地貌类型之一,因形成动力多样和过程复杂,前人对其成因的争论由来已久。河北省承德县北大山发育壮观的石海,是该森林公园的主要景观和旅游资源,为石海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野外地质调... 石海是发育于基岩斜坡带较为特殊的地貌类型之一,因形成动力多样和过程复杂,前人对其成因的争论由来已久。河北省承德县北大山发育壮观的石海,是该森林公园的主要景观和旅游资源,为石海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野外地质调查、砾石统计和无人机航拍建模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北大山森林公园石海地貌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石海的物源来自沟头被断裂和节理破碎的花岗岩崩塌体;组成石海的巨大砾石具有重力崩塌和短距离流水搬运的特征,与冰川或泥石流搬运的特征并不符合;冻融分选作用是导致巨大石块集中出露地表,进而形成石海的主要动力。本文首次提出承德北大山石海地貌的冻融分选成因的新认识,不仅对石海成因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它区域石海地貌的成因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海 重力崩塌 冻融分选 旅游地学 北大山 承德
下载PDF
漓江流域喀斯特综合干扰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20
作者 樊千涛 马姜明 +1 位作者 于名召 贺桂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4-1417,共14页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辨识和量化人为、自然多重干扰是减少人类干扰影响及制定喀斯特景观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发育地貌特征,旨在建立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社会5类因素以及15个...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辨识和量化人为、自然多重干扰是减少人类干扰影响及制定喀斯特景观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发育地貌特征,旨在建立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社会5类因素以及15个具体干扰指标的喀斯特综合干扰指数,并通过空间相关分析探究地理因子对综合干扰解释力以及因子与指标间交互作用力的特征。结果显示:(1)漓江流域中游综合干扰指数高于上下游,自然地形地貌本底以及不同类型喀斯特景观分布的地带性是分异的主要原因;(2)干扰等级为显著干扰,综合干扰指数为0.336,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与北部低、西部与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综合干扰具有较强解释力,采石采矿、各类灾害、生产活动等多项干扰指标以及海拔高度具有较强空间关联关系。评估了漓江流域喀斯特综合干扰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喀斯特 干扰评价体系 空间交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