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田晶 梁丽 +2 位作者 孟豪 郝赤 马瑞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amosorosea)是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培养条件对其生长和产孢有很大影响.为了明确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以菌落直径及产孢量为指标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amosorosea)是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培养条件对其生长和产孢有很大影响.为了明确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以菌落直径及产孢量为指标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株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5~30℃,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0℃,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初始pH值为7,全光照条件适合菌丝生长,全黑暗条件适合产孢,不封口培养菌丝生长快、产孢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棒束孢 菌落生长 产孢量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曦茁 刘春秀 +2 位作者 汪来发 苟大平 余明忠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0-414,共5页
【目的】对食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优化的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条件。【方法】研究淡紫拟青霉在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H值下对产孢量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培养条件及发酵培养时间。【结果】最佳基础培... 【目的】对食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优化的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条件。【方法】研究淡紫拟青霉在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H值下对产孢量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培养条件及发酵培养时间。【结果】最佳基础培养基配方为A1(g/L):葡萄糖40,NaNO320,KH2PO40.5,MgSO4.7H2O 0.5;最佳复合培养基配方为b(g/L):葡萄糖40,NaNO310,(NH4)2SO45,黄豆粉5,KH2PO40.5,MgSO4.7H2O 0.5;其他培养条件的选择结果:淡紫拟青霉最适产孢的初始pH值为6.0~7.0,发酵温度26℃,发酵培养时间为72h到80h。【结论】通过这些研究获得了淡紫拟青霉液体优化的发酵条件,为该菌大规模产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拟青霉 液体发酵 条件筛选
下载PDF
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及致病力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曦茁 汪来发 +4 位作者 孟繁丽 郭民伟 马建伟 李永 朴春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明确食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和致病力的改变。【方法】测定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及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病力,分析它们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14个淡... 【目的】明确食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和致病力的改变。【方法】测定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及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病力,分析它们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14个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活力和蛋白酶活力由于T-DNA的插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与原始菌株也存在分化,筛选获得了1株致病力增强的突变体BN-11和11株致病力明显下降的菌株;通过分析,这14个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质酶的活性与寄生率之间不呈正相关性。【结论】获得了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质酶的活性与致病力变化的证据,有助于淡紫拟青霉致病机制分析及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拟青霉 南方根结线虫 插入突变 致病力 酶活力
下载PDF
包囊病毒的诊断、鉴定及其世界分布(英文)
4
作者 成小文 黄国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4-539,共6页
专性的昆虫包囊病毒ascoviruses包含一个大小为119-186kbp的环状DNA基因组。因包囊病毒感染昆虫无明显的可辨别症状,它们最近才被发现。广谱性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寄生蜂的自然种群,导致在野外依靠寄生蜂传播的包囊病毒在自然环境... 专性的昆虫包囊病毒ascoviruses包含一个大小为119-186kbp的环状DNA基因组。因包囊病毒感染昆虫无明显的可辨别症状,它们最近才被发现。广谱性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寄生蜂的自然种群,导致在野外依靠寄生蜂传播的包囊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尤为罕见。包囊病毒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东南部和西部沿岸从夜蛾幼虫体内被发现。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类包囊病毒颗粒ascovirus-like particles已被报道于火蚁(膜翅目)和苜蓿叶象甲(鞘翅目)体内;此外,在法国南部的美双缘姬蜂Diadromus pulchellus幼虫体内亦发现包囊病毒。这些数据表明,包囊病毒可能存在于鳞翅目,膜翅目和鞘翅目等不同目的昆虫体内;同时包囊病毒已报道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法国、美国等国家,表明其分布是全球性的。有趣的是,在中国、印度、非洲等广大区域内没有包囊病毒记载。为确认其世界性的地理分布、与昆虫的协同进化,以及明确其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意义,需要进一步努力从中国、印度、非洲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发现更多的包囊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昆虫包囊病毒 鞘翅目昆虫包囊病毒 血淋巴颜色 脂肪体细胞裂解 脂肪体液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