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盆地早寒武世生态地层及生物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肖传桃 姜衍文 朱忠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2-91,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江汉盆地6个地区早寒武世地层剖面古生态研究,建立了23个化石群落,通过群落生境型的分析,揭示了江汉盆地早寒武世海平面及古地理特征的演变,并将研究区早寒武世生态体系的演化划分8个阶段。通过对江汉盆地早寒武世生态地层的... 本文通过对江汉盆地6个地区早寒武世地层剖面古生态研究,建立了23个化石群落,通过群落生境型的分析,揭示了江汉盆地早寒武世海平面及古地理特征的演变,并将研究区早寒武世生态体系的演化划分8个阶段。通过对江汉盆地早寒武世生态地层的研究,本文建立了该盆地生态地层系统,其中包括23个群落带和11个群落组,并阐述了各群落组的分布、组成、生态环境特征和顶底界线以及各群落组与油气的关系。古生物地理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西南缘石门杨家坪地区早寒武世早沧浪铺期之前属过渡区系,自晚沧浪铺期开始隶属于扬子生物区系。最后对过渡区与扬子区的界线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层 群落组 生物古地理 早寒武世
下载PDF
辽东半岛上寒武统长山阶生物地层分带及对比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鸿俊 张梅生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41-249,T002,共10页
根据辽东半岛上寒武统长山阶三叶虫的纵向分布和演化序列,划分了6个生物带和2个亚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进行了对比.长山期三叶虫包括80个种,分属50个属或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描述部分新种,地层剖面从略.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分带 对比 长山阶 寒武山
下载PDF
中国晚前寒武纪的宏体化石概观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孟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44-255,共12页
本文综述了目前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中所发现的宏体化石,从18亿年起直到6亿年左右。蓟县剖面高于庄组(14亿年)中发现Grypanta等大化石,再次证明生物演化大阶段的世界性。包括后生动物实体化石在内的淮南生物群可能是前冰期的,也就是先伊... 本文综述了目前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中所发现的宏体化石,从18亿年起直到6亿年左右。蓟县剖面高于庄组(14亿年)中发现Grypanta等大化石,再次证明生物演化大阶段的世界性。包括后生动物实体化石在内的淮南生物群可能是前冰期的,也就是先伊迪卡拉期的。震旦纪晚期的西陵峡生物群,现有伊迪卡拉期的典型分子,又有丰富的蠕虫管和高级的红藻、绿藻类。蠕虫管的大量出现预告了带硬部动物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宏体 化石 生物群
下载PDF
剖析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的曲解 被引量:1
4
作者 曹芳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0年第1期51-53,共3页
前寒武纪瓶状微化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内。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 ,有人曾提出过异议。笔者在文中对因方位不同的切磨导致的瓶状微化石的各种形态差异 (如横切面、弦切面等 )做了详尽的解释 ,以确证该类化石在峡东陡山沱组的... 前寒武纪瓶状微化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内。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 ,有人曾提出过异议。笔者在文中对因方位不同的切磨导致的瓶状微化石的各种形态差异 (如横切面、弦切面等 )做了详尽的解释 ,以确证该类化石在峡东陡山沱组的存在 ,而并非所谓的“沉积构造”或“核形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陡山沱组 生物地层 前寒武纪
下载PDF
前寒武纪地层中的生物标志物与生命演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史继扬 向明菊 徐世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34-638,共5页
对山西五台、北京十三陵和河北蓟县前寒武纪 2 .5~ 0 .85Ga岩样中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了正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烷基环己烷、烷基甲基环己烷、五环三萜烷以及甾烷类等 ,讨论了生物标志物与前寒武纪生物的演化 ,提出类异... 对山西五台、北京十三陵和河北蓟县前寒武纪 2 .5~ 0 .85Ga岩样中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了正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烷基环己烷、烷基甲基环己烷、五环三萜烷以及甾烷类等 ,讨论了生物标志物与前寒武纪生物的演化 ,提出类异戊二烯是合成早期生物的重要单体 ,2 .5Ga前寒武纪时期 ,巳经产生了厌氧光合细菌和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生成时期可能早于 2 .5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生命演化 生物标志物 真核生物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赤峰红花沟清河镇动物群的特征及层位对比
6
作者 谭励可 刘效良 《沈阳黄金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206-209,共4页
总结了赤峰红花沟石头道村清河镇动物群化石特征,根据其中发现的梅树村动物群分子Microcornus(?),Coleoloides和Rugatotheca,结合国内外资料认为该区发现的清河镇动物群相当于梅树村阶第1~第3小壳化石组合,得出该区含化石的硅... 总结了赤峰红花沟石头道村清河镇动物群化石特征,根据其中发现的梅树村动物群分子Microcornus(?),Coleoloides和Rugatotheca,结合国内外资料认为该区发现的清河镇动物群相当于梅树村阶第1~第3小壳化石组合,得出该区含化石的硅质大理岩层时代应归属早寒武世早期的结论.进而提出该区太古宇建平群小塔子沟组中包含有早寒武世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沟 清河镇动物群 梅树村动物群 早寒武世
下载PDF
辽东半岛南部晚先寒武纪宏体生物序列 被引量:6
7
作者 洪作民 杨雅君 +1 位作者 黄镇福 刘效良 《辽宁地质》 1991年第3期219-236,共18页
辽东半岛市部上先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4群15组,其中细河群的三个组即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产宏观藻类化石;五行山群的长岭子组、南关岭组产蠕虫和宏观藻类化石;金县群兴民村组产类水母化石,葛屯组产蠕虫、宏观藻类化石,上覆的下寒... 辽东半岛市部上先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4群15组,其中细河群的三个组即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产宏观藻类化石;五行山群的长岭子组、南关岭组产蠕虫和宏观藻类化石;金县群兴民村组产类水母化石,葛屯组产蠕虫、宏观藻类化石,上覆的下寒武统碱厂组产三叶虫和古杯动物化石。上先寒武系7个宏体生物化石层位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宏体生物序列,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细河期宏观藻类发生发展阶段;②五行山期蠕虫发生发展阶段和宏观藻类发展阶段;③兴民村期类水母发生发展阶段;④葛屯期蠕虫和宏观藻类新的发展阶段。据此可以划分为4个生物群,即细河生物群(800Ma前)、五行山生物群(800—700Ma)、金县生物群(677Ma)、满家滩生物群(600Ma)。另外早寒武世三叶虫和古杯动物组成葫芦套生物群,为早寒武世晚期。辽东半岛与苏皖北部晚先寒武纪地层不仅沉积序列相同,而且宏体生物序列也基本相同,两区生物地层完全可以对比。辽东半岛南部晚先寒武纪宏体生物序列的建立及其在同一地层区的延展性,提高了本区晚先寒武纪地层剖面的地位。使其可能成为全球晚先寒武纪生物地层层型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序列 生物群 晚前寒武纪
下载PDF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 被引量:5
8
作者 裴放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1年第3期210-220,共11页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可划分为3统9组26个化石带。华北地台早寒武世辛集期海侵来自扬子浅海北部。华北海与扬子海中、晚寒武纪时彼此分离。通过与澳大利亚、北美、西伯利亚等地的寒武系对比,认为在寒武纪华北海与澳大利亚海相连,与北美海...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系可划分为3统9组26个化石带。华北地台早寒武世辛集期海侵来自扬子浅海北部。华北海与扬子海中、晚寒武纪时彼此分离。通过与澳大利亚、北美、西伯利亚等地的寒武系对比,认为在寒武纪华北海与澳大利亚海相连,与北美海相通,与西伯利亚海先远而后近。上述海域都位于赤道附近的远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群 寒武纪 河南 华北型
下载PDF
东濮凹陷西部下第三系的遗迹相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澂林 姜在兴 刘孟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89年第1期1-8,共8页
本区下第三系地层中发育有大量的遗迹化石,类型多,分异度大。按其生态习性分为六大类:居住迹(Domichnia)、觅食迹(Fodichnia)停迹(Cubich-nia)、爬迹(Repichnia)、逃逸迹(Fugichnia)和牧食迹(Pascichnia),共计13个属。文中描述了类属的... 本区下第三系地层中发育有大量的遗迹化石,类型多,分异度大。按其生态习性分为六大类:居住迹(Domichnia)、觅食迹(Fodichnia)停迹(Cubich-nia)、爬迹(Repichnia)、逃逸迹(Fugichnia)和牧食迹(Pascichnia),共计13个属。文中描述了类属的特征及其成因,并建立了适于本区的遗迹化石相模式,由五个相组成,即石针迹(Skolihtos)相、卷迹(Intortusichnus) 相、伸展迹(Aductusichnus)相、始网迹(Protopaleodictyon)相和古网迹(Paleodictyon)相,分别对应于滨湖、浅湖上部、浅湖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 下第三系 遗迹相 化石 陆相
下载PDF
绝灭事件之后的^(13)C最小值——动物群辐射的线索
10
作者 Mordeckal Magaritz 韩欣 《地质科学译丛》 1990年第3期41-45,共5页
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二叠纪/三叠纪以及白垩纪/第三纪三个主要界线中,时间界线处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的变化显示了相似的模式.在时间界线后δ^(13)C 从高值降到最小值,然后再增加到新值.这种变化反映了可能与总生物量变化有关的外生碳循... 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二叠纪/三叠纪以及白垩纪/第三纪三个主要界线中,时间界线处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的变化显示了相似的模式.在时间界线后δ^(13)C 从高值降到最小值,然后再增加到新值.这种变化反映了可能与总生物量变化有关的外生碳循环的变化。这个变化模式可能反映了老动物群生物量减少的顺序,老的和新的动物群总数达到相似规模的时间以及随后的扩散期.每一个界线处同位索模式的相似性,表明了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附近不仅仅是一个辐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首次出现带壳动物群,而且老动物群绝灭的记录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灭事件 最小值 动物群 辐射
下载PDF
河套盆地第三系及其生物群 被引量:15
11
作者 傅智雁 袁效奇 耿国仓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4-29,共6页
河套盆地第三系及其生物群傅智雁,袁效奇,耿国仓(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庆阳,745101)河套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黄河河套地区,第三系发育较全。在进行石油地质综合勘探期间,随钻分析抱粉、介形类和轮藻... 河套盆地第三系及其生物群傅智雁,袁效奇,耿国仓(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庆阳,745101)河套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黄河河套地区,第三系发育较全。在进行石油地质综合勘探期间,随钻分析抱粉、介形类和轮藻岩样共计1300余块,获得较丰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第三纪 地层 生物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