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北山地区早白垩世松柏类植物Podozamites(苏铁杉属)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爱静 杜宝霞 +7 位作者 张明震 林少华 彭静 张静 刘国龙 交巴顿珠 马国蓉 惠建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496,共12页
Podozamites(苏铁杉属)为松柏类已灭绝的形态属,是北半球中生代植物群中的重要分子。经鉴定,甘肃北山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产出的Podozamites包括Podozamites sp.(苏铁杉未定种)、Podozamites aff.distans(间离苏铁杉相似种)和Podozam... Podozamites(苏铁杉属)为松柏类已灭绝的形态属,是北半球中生代植物群中的重要分子。经鉴定,甘肃北山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产出的Podozamites包括Podozamites sp.(苏铁杉未定种)、Podozamites aff.distans(间离苏铁杉相似种)和Podozamites bullus(美丽苏铁杉)3个种。基于Podozamites大化石记录和古地理分布特征,结合中生代古气候分区,对该属的古气候意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Podozamites数量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半球温暖湿润气候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随着干热气候带的扩张,Podozamites丰度下降,分布区域也随温热潮湿气候区变迁而发生迁移。推测Podozamites在中生代的古地理分布主要受到温暖潮湿气候带变迁的影响,其更加适宜生存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可作为温暖湿润气候的指示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北山地区 Podozamites 古气候意义
下载PDF
中国阿尔泰山西部表土花粉研究
2
作者 姚付龙 王新晨 +1 位作者 王晓彤 杨海军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5期213-222,共10页
阿尔泰山是个完整的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地理要素垂直地带性分异显著,对花粉搬运、沉积、保存有较大影响。根据对中国阿尔泰山西部53个表土样品花粉谱特征分析,基于植物群落样方物种调查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区... 阿尔泰山是个完整的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地理要素垂直地带性分异显著,对花粉搬运、沉积、保存有较大影响。根据对中国阿尔泰山西部53个表土样品花粉谱特征分析,基于植物群落样方物种调查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区域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1)阿尔泰山西部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分布基本一致,各植被带均存在特有的花粉组合,荒漠草原带蒿属—藜科—禾本科—麻黄属组合优势明显,草原灌丛带以禾本科—蒿属—蔷薇科—藜科组合为主,山地森林带表现为云杉属(或云杉属+冷杉属)—桦木属—蔷薇科—禾本科—莎草科组合,亚高山灌丛带以桦木属—禾本科—柳属—莎草科组合为主,高山草甸带表现为唇形科—禾本科—桦木属—蔷薇科—莎草科组合。聚类分析可将各植被带准确鉴别开,主成分分析表明湿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2)云杉属、冷杉属、蔷薇科、桦木属、柳属、豆科、麻黄属、禾本科、蒿属、藜科、菊科、唇形科、莎草科、唐松草属含量高、变化幅度大,为该区域主要的表土花粉类型。其中,云杉属、桦木属代表性较好,禾本科、冷杉属、莎草科代表性较低,藜科、蒿属具超代表性。花粉含量高低除自身因素外,某些科(属)还可能与保存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植物群落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阿尔泰山 新疆
下载PDF
C_3、C_4植物及其硅酸体研究的古生态意义 被引量:51
3
作者 吴乃琴 吕厚远 +3 位作者 聂高众 王永吉 孟毅 顾国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41-251,T001,共12页
本文概述了C_3、C_4植物生理、生态学意义、地理分布及其相应的植物硅酸体形态,进一步讨论了C_3、C_4植物硅酸体形态在我国表层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及生态学意义。最后,对洛川黑木沟全新世黄土剖面中C_3、C_4植物硅酸体形态变化特点做了分... 本文概述了C_3、C_4植物生理、生态学意义、地理分布及其相应的植物硅酸体形态,进一步讨论了C_3、C_4植物硅酸体形态在我国表层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及生态学意义。最后,对洛川黑木沟全新世黄土剖面中C_3、C_4植物硅酸体形态变化特点做了分析,表明地层中典型的C_3、C_4植物硅酸体形态,作为古植物的直接证据,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古植被、古环境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硅酸体 古生态 生理
下载PDF
太湖平原全新世中晚期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文化——以苏州绰墩遗址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萧家仪 郭平 +2 位作者 王丹 张瑞虎 丁金龙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1-97,共7页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 ,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 .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 .太湖平原约 5 70 0calyrB .P .以来 ,森林中阔叶树种的减少 ,以及针叶树的增...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 ,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 .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 .太湖平原约 5 70 0calyrB .P .以来 ,森林中阔叶树种的减少 ,以及针叶树的增多 ,主要原因可能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影响不明显 .良渚文化的消亡 ,若是自然环境灾害引起 ,则与 43 0 0~ 3 10 0calyr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平原 全新世中晚期 古植被 古环境 古文化 绰墩遗址
下载PDF
基于银杏类化石Baiera furcata气孔参数定量重建中生代古大气CO_2 浓度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秋军 徐小慧 +3 位作者 金培红 李瑞云 李小强 孙柏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5-1045,共11页
大气CO2与地球温室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化石植物气孔参数已被证明是一种较精确重建古大气CO2的生物指标。从甘肃下侏罗统大西沟组、中侏罗统窑街组和内蒙古霍林河下白垩统霍林河组采集了角质层保存完好的B.furcata,对其表皮构造进行... 大气CO2与地球温室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化石植物气孔参数已被证明是一种较精确重建古大气CO2的生物指标。从甘肃下侏罗统大西沟组、中侏罗统窑街组和内蒙古霍林河下白垩统霍林河组采集了角质层保存完好的B.furcata,对其表皮构造进行了细致分析,详细统计了该种下表皮的气孔参数。应用B.furcata与它最近现存亲缘种Ginkgo biloba的气孔比率,定量重建了早侏罗世Toarcian、中侏罗世Aalenian和Bajocian以及早白垩世Hauterivian的古大气CO2浓度,它们分别是(1263±71)×10﹣6、(1388±24)×10﹣6、(1599±31)×10-6和(1899±198)×10﹣6,结果与Berner全球碳平衡模型GEOCARB I—Ⅲ中CO2浓度变化曲线吻合,证明B.furcata是恢复古大气CO2浓度的良好生物指标。结合我们以前利用陆生植物恢复中生代古大气CO2浓度的结果,发现恢复的中生代大气CO2值均在GEOCARB I—Ⅲ模型中的低值区内,据此推测中生代陆相环境大气CO2要低于海相环境的值。此外,在各地的B.furcata下表皮中均发现了气孔簇,认为这是B.furcata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类 Baierafurcata 古大气CO2 中生代 气孔参数 定量重建
下载PDF
沙漠/黄土过渡带13kaBP以来季风演化的古植被记录 被引量:41
6
作者 李小强 周卫建 +1 位作者 安芷生 董光荣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8期868-872,共5页
利用花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有机碳δ13 C及高精度14 C测年等资料 ,阐明沙漠 /黄土过渡区 1 3kaBP以来古植被记录的季风气候事件。古植被经历了荒漠草原_干草原_半荒漠_湿润草原_荒漠_疏林草原_荒漠草原_草原_荒漠草原 9个阶段。冰后期的半... 利用花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有机碳δ13 C及高精度14 C测年等资料 ,阐明沙漠 /黄土过渡区 1 3kaBP以来古植被记录的季风气候事件。古植被经历了荒漠草原_干草原_半荒漠_湿润草原_荒漠_疏林草原_荒漠草原_草原_荒漠草原 9个阶段。冰后期的半荒漠_湿润草原_荒漠对应于其中冷干_凉湿_冷干的YoungerDryas事件 ,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以及 4.5~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过渡带 古植被 季风演化 气候事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统延安组植物群与古气候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葛玉辉 孙春林 刘茂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68,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统延安组为一套以河流滨湖相沉积为主的中粒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黑色页岩、粘土岩夹煤层。其中产大量的植物化石,计20属39种。经分析认为,这个植物群是一个属于我国北方区以Coniopteris-Phoen...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统延安组为一套以河流滨湖相沉积为主的中粒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黑色页岩、粘土岩夹煤层。其中产大量的植物化石,计20属39种。经分析认为,这个植物群是一个属于我国北方区以Coniopteris-Phoenicopsis为代表的中侏罗世早期植物群,植物群组合反映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为偏潮湿的暖温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侏罗世 植物化石组合 暖温带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被引量:34
8
作者 沈才明 唐领余 王苏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3-385,共13页
本文根据RM孔上部60m210个样品的花粉分析结果,探讨了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过去25万年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可划分为7个阶段。在约250-195KaB.P.(7阶段)... 本文根据RM孔上部60m210个样品的花粉分析结果,探讨了若尔盖地区25万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过去25万年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可划分为7个阶段。在约250-195KaB.P.(7阶段),植被以亚高山莎草草甸为主,气温和降水与现在接近。在195-128KaB.P.(6阶段)和32-11KaB.P.(2阶段),植被主要是荒漠草原,反映寒冷干旱的冰期气候,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6℃,年降水量仅为现在的60-80%左右。128-71KaB.P.(5阶段)是过去25万年中水热条件最好的时期,植被主要是亚高山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大部分时间的气温比现在高1℃左右,降水量稍高于现在;但在此阶段的气温和降水仍有较大的波动,5e、5c和5a阶段的气温和降水高于5b和5d阶段。71-58KaB.P.(4阶段)的植被主要是高山草甸为主,年平均气温比今低3-5℃,年降水量约为现在的80%,在58-32KaB.P.(3阶段),早期植被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和草甸为主,晚期主要是亚高山禾草草甸,气温和降水均明显高于4阶段,在晚期气温呈非线性逐渐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气候 若尔盖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22000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被引量:26
9
作者 沈才明 唐领余 王苏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1-406,共6页
若尔盖RM孔上部637cm的花粉分析研究表明,在22000-18000aB.P.,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为主,气候较现在寒冷干燥;18000-13000aB.P.,主要是高山、亚高山草甸,出现亚高山灌丛,气温趋于升... 若尔盖RM孔上部637cm的花粉分析研究表明,在22000-18000aB.P.,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为主,气候较现在寒冷干燥;18000-13000aB.P.,主要是高山、亚高山草甸,出现亚高山灌丛,气温趋于升高,但仍干燥;13000-11000aB.P,植被以亚高山禾草草甸为主;亚高山灌丛发展,可能已出现亚高山常绿针叶林,气温进一步上升,到后期己接近现在,湿度有所增加;11000-7000aB.P.,亚高山常绿针叶林扩张,亚高山灌丛在地方性植被中的比重又有所增加,草甸除禾草草甸外,可能出现亚高山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气温和湿度均比前期增高,西南季风在11000aB.P.前后侵入本区;70000-3300aB.P.,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大规模扩张,亚高山灌丛基本上被其取代,地方性植被主要是禾草草甸和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气候温暖潮湿;3300-1900aB.P.,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退缩,禾草草甸可能被杂草草甸所取代,仍有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气温下降,湿度下降,西南季风逐渐减弱;1900-1400aB.P.;针叶林进一步退缩,且冷杉在针叶林中的含量大于云杉,莎草草甸或沼泽草甸的规模扩大,气温进一步下降;140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气候 若尔盖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全新世早期植被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艳 巨天珍 +1 位作者 陈发虎 张家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059-1069,共11页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终闾湖泊边缘三角城剖面湖相沉积物 (1 0 .0 - 6 .3 ka.B.P.)高分辨率 (每样平均 40~ 5 0 a左右 )孢粉分析揭示该流域全新世早期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是 :全新世初期 (1 0 - 9.8ka.B.P.) ,温度、湿度开始上升 ,...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终闾湖泊边缘三角城剖面湖相沉积物 (1 0 .0 - 6 .3 ka.B.P.)高分辨率 (每样平均 40~ 5 0 a左右 )孢粉分析揭示该流域全新世早期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是 :全新世初期 (1 0 - 9.8ka.B.P.) ,温度、湿度开始上升 ,山上针叶林发育 ,该期持续较短时间后 ,温度、湿度下降 (9.8- 9.2 ka.B.P.) ,山上森林萎缩 ,山下荒漠范围扩大 ;此后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波动的温度、湿度上升、植被发育状况逐步好转的过程 (9.2 - 7.75 ka.B.P.) ;随后又是短暂的气候冷干、植被恶化阶段 (7.75 - 7.2 5 ka.B.P.)和一个相对持续时间较长 ,植被发育较好的暖湿期 (7.2 5 - 6 .3 ka.B.P.)。石羊河流域全新世早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每个相对暖湿期和冷干期中都有多个次一级的冷干、暖湿波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孢粉记录 植被变化 早全新世 石羊河流域 西北干旱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昆仑山垭口区的植被与环境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清海 阳小兰 +3 位作者 王子惠 张宁佳 李文漪 崔之久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7-393,共7页
昆仑山垭口区小南川剖面和雪水河热水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44000a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40000aB.P.前,推测昆仑山垭口区为典型的灌木荒漠植被,气候极端干燥。40000-30000aB.P.,气... 昆仑山垭口区小南川剖面和雪水河热水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44000a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40000aB.P.前,推测昆仑山垭口区为典型的灌木荒漠植被,气候极端干燥。40000-30000aB.P.,气候稍有好转。30000-24000aB.P.为草原荒漠,降水增加。24000-18000aB.P.为末次冰期极盛期,气候干冷。18000-13000aB.P.气候凉偏干。13000-8000aB.P.气候凉干。8000-6000aB.P.为全新世温暖期,但由于植被的滞后现象,本区仍为草原荒漠景观。6000-5000aB.P.,本区可能也存在着中全新世的降温事件。5000-3000aB.P.在全新世大暖期的影响下,小南川附近的植被演变成温性草原植被,并有人类的放牧活动。3000aB.P.以后,气候变凉,草原迅速地演变为灌木和小乔木荒漠植被,其中3000-1000aB.P.为凉干时期,1000aB.P.以后,可能有过一段凉湿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环境 昆仑山垭口区 晚更新世
下载PDF
定量分析第三纪以来环境变化的新方法——特有种气候分析法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承森 王宇飞 孙启高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2期217-220,共4页
There are many extant endemic plants in China, which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Hemisphere during Tertiary. The global cooling during the Tertiary caused a series of narrow distribution regions of the plants... There are many extant endemic plants in China, which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Hemisphere during Tertiary. The global cooling during the Tertiary caused a series of narrow distribution regions of the plants. Quaternary glaciation invaded most regions of North America and Eurasia where severe destruction was imposed onto vegetation. However, such destruction was lessened in China largely because of specific topographic and geographical and obviously, a number of other conditions accounted for an unusual refugee camp for the relics of plants in China, among which lots of endemic taxa exist. Recently,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such as Metaseqouia, Eucommia , have been employed to conduct multi_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studies so as to analyze Tertiary climate changes quantitatively. Meanwhile, a rigorous method, i.e. climate analysis of endemic species (CAES) has come to maturation. This method is characteristic of some generality because it is supposed to be applicable to the endemic species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CAES is involv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Conduct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iving and fossil species of endemic plants and trace their evolutionary courses. 2. Compare fossil species with living one and clarify which is the nearest living relative (NLR) to fossil counterpart. 3. Fossils and their living counterparts (NLR) are supposed to have similar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ir life cycles. 4. Investigate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living and fossil plants within the same taxa and ascertai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ir distributions in geological age. 5. Analyze climate factor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fic endemic taxa and obtain the data of climatic character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reconstruction of paleoclimate where fossil counterparts lived. 6. Further study the physio_ecology of living species and determinate paleoclimate where fossil counterparts lived. 7. Integrate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steps 4, 5 and 6, and quantitatively reconstruct the climate where fossil and living plants surv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有种 定量分析 第三纪 全球气候 环境变化 气候分析法
下载PDF
我国6 kaBP植被变化的气候模拟研究(英文)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革 刘健 +1 位作者 陈星 薛滨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8-564,共7页
根据花粉恢复的古植被表明中国森林区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在6 ka BP向北扩张,反映了6ka BP夏季和冬季均比现代温暖的气候特征。然而,根据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的气候模式,由于6kaBP时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高于现代,而冬季... 根据花粉恢复的古植被表明中国森林区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在6 ka BP向北扩张,反映了6ka BP夏季和冬季均比现代温暖的气候特征。然而,根据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的气候模式,由于6kaBP时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高于现代,而冬季太阳辐射低于现代,模拟的6ka BP夏季温度比现代温暖,但冬季比现代寒冷。模拟得出的冬季寒冷与地质资料显示的冬季增温不一致,说明6 ka BP的气候和植被变化并不完全受到太阳辐射变化的控制。针对这一重大缺陷,我们利用具有陆面过程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AGCM+SsiB),采用了外动力太阳辐射变化和古地表状况的强迫边界场进行了古气候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能够捕捉到亚洲季风地区6 kaBP冬季气候变暖的气候特征,初步阐明6 ka BP植被变化的气候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kaBP 植被变化 气候模拟 花粉 大气环流模式 下垫面 冬季温度 中国
下载PDF
大青山调角海子地区11ka B.P.以来的植被与生态环境演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志荣 史培军 方修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1-563,共13页
对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并通过14C测年建立了样品的时间序列;通过孢粉分析及孢粉资料的“地层约束聚类分析”,建立了主要孢粉类型的浓度和百分比图谱,划分出5个孢粉带和9个孢粉亚带,重建了区域植... 对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并通过14C测年建立了样品的时间序列;通过孢粉分析及孢粉资料的“地层约束聚类分析”,建立了主要孢粉类型的浓度和百分比图谱,划分出5个孢粉带和9个孢粉亚带,重建了区域植被演化历史,并据此初步探讨了区域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演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角海子 全新世 古植被 生态环境 古植物生态学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32
15
作者 马玉贞 张虎才 +1 位作者 李吉均 PachurHJ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9期871-879,共9页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壁荒漠的山地丘陵上,当时发育着针阔混交林,在古湖边缘上发育着杨柳林和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阶段Ⅱ,约38000~31000aBP,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为以温带、暖温带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湖畔河边发育着草甸植被;阶段Ⅲ,约31000~30000aBP,为针叶林和寒温性高山柳丛大发展时期,气候寒温,为一冷期;阶段Ⅳ,约30000~28000aBP,为冷期过后的升温期,也是湖面扩大期,孢粉组合中藻类含量高,为草甸和沼泽植被;阶段Ⅴ,28000~23000aBP,孢粉组合显示出丘陵山地上发育温带柏和桦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平原上生长着草原植被,湖畔、河边有柳林分布,气候较温暖湿润,但较阶段Ⅰ略干。此剖面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古里雅及格陵兰冰芯δ18O所记录的同期气候变化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 气候 晚更新世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滇西北鹤庆盆地1.0Ma以来构造抬升的植被与气候响应(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羊向东 王苏民 +1 位作者 童国榜 蒋雪中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依据滇西北鹤庆盆地 1 68m钻孔花粉资料 ,对该区 1 .0 Ma BP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该区植被和气候对高原隆升不同阶段的响应特点。明显的气候转型发生在 0 .73Ma BP和 0 .42 - 0 .365Ma BP。 0 .1 7... 依据滇西北鹤庆盆地 1 68m钻孔花粉资料 ,对该区 1 .0 Ma BP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该区植被和气候对高原隆升不同阶段的响应特点。明显的气候转型发生在 0 .73Ma BP和 0 .42 - 0 .365Ma BP。 0 .1 7Ma BP前后 ,山体抬升引起的树线植被响应不甚明显 ,可能与山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和垂直带谱的稳定形成有关。 1 3.2 ka BP,构造的差异升降和气候变化导致湖盆被切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构造抬升 鹤庆盆地 滇西北 古植被 古气候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缘最近10万年来的植被 被引量:35
17
作者 孙湘君 宋长青 +1 位作者 王琫瑜 孙孟蓉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12期982-988,共7页
通过陕西渭南剖面的花粉研究,阐明了近1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南缘植被的演化历史.10万年以来,该地区主要以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为主,两者交替出现反映了温暖半湿润及寒冷干燥的气候旋回.这几个旋回可大致与氧同位素5 期末以来各... 通过陕西渭南剖面的花粉研究,阐明了近1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南缘植被的演化历史.10万年以来,该地区主要以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为主,两者交替出现反映了温暖半湿润及寒冷干燥的气候旋回.这几个旋回可大致与氧同位素5 期末以来各期进行对比.森林植被仅在某些相对短暂的时段出现,如榆树(Ulm us)林约95.1~90.7 ka BP(9.50~9.32 m );榛树(Corylus)林约25.1~21.1 ka BP (4.00~3.48m );铁杉(Tsuga)林约13.7~11.8 ka BP(2.20~1.80 m ).根据植被区划, 现代黄土高原南部的植被归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现代这里塬面缺少森林植被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从渭南剖面及其它一些剖面花粉资料看,10万年中不可能存在足以对植被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为因素.因而可以认为,现在黄土高原塬面上草原植被是原生的,无林的原因可能要从其它方面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 黄土高原 晚更新世
下载PDF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史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23
18
作者 唐领余 沈才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1-337,共17页
从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60余个剖面和钻孔揭示的大量古植物资料来看,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升、地质事件及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发生显著的变化。中新世进入上新世,植被由森林型变为草原型。在中新世晚期植被按纬向分... 从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60余个剖面和钻孔揭示的大量古植物资料来看,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升、地质事件及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发生显著的变化。中新世进入上新世,植被由森林型变为草原型。在中新世晚期植被按纬向分为三带,南带为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雪松林,中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北带即昆仑山北坡为山地常绿针叶林及森林草原。山地的高差已使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上新世早中期气候转凉,原北带出现大范围的灌丛草原,而山地常绿针叶林向南发展,占领冈底斯山北的原中带的落叶阔叶林位置,昆仑山为南北型植物的分界线,西藏南部仍继承中新世广泛分布的常绿硬叶阔叶林,并伴有雪松林。上新世晚期,北半球的迅速降温与3.4MaB.P.起的高原强烈隆起相耦合,降水也有所减少,使青藏中北部地区灌丛草原大发展,替代原先的森林植被。但高原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依然比较暖湿,依次发育为常绿硬叶阔叶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针叶林,一直延续到早更新世初期。在中、晚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变化基本上控制了植被的演替,末次冰期最盛时(23-15KaB.P.),气候极为干冷,气温下降6℃左右,高原绝大部分转为荒漠草原,仅高原东缘、南缘维持森林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生态学 植被史 气候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山西榆社盆地上新世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曹家欣 崔海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69-375,共7页
山西榆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地层十分发育,植物化石丰富。上新世早—中期的代表性植物有:Magnolia Liquidambar, Platycarya和Tsuga等,说明当时的榆社地区为北亚热带森林景观,但已有向干冷方向发展的趋势。上新世晚期,榆社地区为暖温带... 山西榆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地层十分发育,植物化石丰富。上新世早—中期的代表性植物有:Magnolia Liquidambar, Platycarya和Tsuga等,说明当时的榆社地区为北亚热带森林景观,但已有向干冷方向发展的趋势。上新世晚期,榆社地区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同现在华北南部的植被相似。河湖的广泛分布和植被的特征表明,上新世的榆社地区属于季风气候,一年之中季节性的干湿变化和冷暖变化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植物群 古气候 古环境
下载PDF
关于华南地区末次冰盛期植被类型的讨论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金陵 王伟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3-216,共4页
文章通过对现有相关资料的分析 ,支持在华南地区末次冰盛期时热带植被消失 ,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观点 ,但认为在末次冰盛期时该区存在“温带草原”的说法欠妥。认为无论是以蒿属占优势还是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群落 ,都是由... 文章通过对现有相关资料的分析 ,支持在华南地区末次冰盛期时热带植被消失 ,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观点 ,但认为在末次冰盛期时该区存在“温带草原”的说法欠妥。认为无论是以蒿属占优势还是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群落 ,都是由于局部环境的改变所致 ,与气候变化无直接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祛 冰盛期 局部环境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