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侏罗世Sphenobaiera(楔拜拉)一新种 被引量:6
1
作者 孙革 苗雨雁 陈跃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7-722,共6页
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玛纳斯及白杨河中侏罗世西山窑组(J2x)银杏类楔拜拉属的一个新种准噶尔楔拜拉(Sphenobaierajunggarensissp.nov.)的首次发现。该新种以表皮构造为双面气孔式、上表皮气孔少、下表皮气孔密度大、孔缝基本定向、... 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玛纳斯及白杨河中侏罗世西山窑组(J2x)银杏类楔拜拉属的一个新种准噶尔楔拜拉(Sphenobaierajunggarensissp.nov.)的首次发现。该新种以表皮构造为双面气孔式、上表皮气孔少、下表皮气孔密度大、孔缝基本定向、普通表皮细胞具不规则角质化隆丘及气孔器保卫细胞角质化放射纹之间发育有梳状“细耙”等特征,区别于楔拜拉属已知种。还讨论了该新种的发现在研究楔拜拉属的分类及其古气候等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拜拉(Sphenobaiera) 新种 中侏罗世 准噶尔盆地 新疆
下载PDF
吉林洮南下侏罗统红旗组假篦羽叶的发现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佳林 宋维民 +5 位作者 杨雅军 庞雪娇 陶楠 杜继宇 郑少林 张宜 《地质与资源》 CAS 2014年第5期429-434,共6页
下侏罗统红旗组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南部吉林洮南万宝盆地的红旗-碱土一带,由一套含煤的陆源碎屑沉积岩组成,其上与中侏罗统万宝组底砾岩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下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凝灰岩角度不整合接触,属局部山间断陷盆地的湖相、沼泽... 下侏罗统红旗组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南部吉林洮南万宝盆地的红旗-碱土一带,由一套含煤的陆源碎屑沉积岩组成,其上与中侏罗统万宝组底砾岩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下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凝灰岩角度不整合接触,属局部山间断陷盆地的湖相、沼泽相沉积.1982年杨学林和孙礼文首次报道了红旗组植物化石,其中缺乏苏铁植物.最近,在红旗组化石研究中,发现了数块伊什假篦羽叶(Pseudoctenis eathiensis)植物化石,伴生植物有拟刺葵和异羽叶等.尽管该组已发现的新芦木、枝脉蕨、假篦羽叶、异羽叶、茨康叶、苏铁杉和松型叶可以和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下侏罗统植物化石相比较,但假篦羽叶和异羽叶等苏铁植物实际并不丰富,反映了暖温带到"似热带"气候控制下的大陆植物区的植物群特征.这一特征可与热带气候控制下的具丰富苏铁植物的滨海植物区形成明显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蓖羽叶属 下侏罗统 红旗组 大陆植物区 古气候 吉林 洮南
下载PDF
水杉属和红杉属化石叶表皮鉴定参照系的特殊性 被引量:7
3
作者 马清温 李承森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2年第6期413-416,T001-T002,共6页
杉科植物的许多属种在小枝的形态和叶片排列上相似 ,而杉科植物的化石标本多保存为枝叶形式。表皮的特征作为压型化石枝叶标本细胞信息的重要来源 ,甚至是惟一来源 ,一直作为杉科植物化石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水杉和北美红杉分别是水杉... 杉科植物的许多属种在小枝的形态和叶片排列上相似 ,而杉科植物的化石标本多保存为枝叶形式。表皮的特征作为压型化石枝叶标本细胞信息的重要来源 ,甚至是惟一来源 ,一直作为杉科植物化石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水杉和北美红杉分别是水杉属和红杉属植物化石的惟一现存最近亲缘种 ,以往关于北美红杉的气孔分布和排列等方面的报道存在分歧。根据作者的研究 ,北美红杉的表皮特征变异幅度非常广 ,水杉的气孔分布也与以往报道有差异。利用表皮的特征鉴定杉科植物化石时 :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角质层的完整程度和观察数量等均可以影响植物表皮特征的正确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属 红杉属 化石 叶表皮 鉴定 参照系 特殊性 枝叶标本 北美红杉 杉科
下载PDF
早白垩世松柏植物似密叶杉Athrotaxites的三个种 被引量:9
4
作者 陈芬 邓胜徽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7-37,T003,共12页
本文对产自辽宁铁法盆地早白垩世小明安碑组的Athrotaxites berryi Bell进行了带叶小枝及球果的补充描述,并做了角质层研究。描述了发现于内蒙古霍林河盆地早白垩世霍林河组的一个新种A.orientalis sp.nov.将辽宁阜新盆地早白垩世阜新... 本文对产自辽宁铁法盆地早白垩世小明安碑组的Athrotaxites berryi Bell进行了带叶小枝及球果的补充描述,并做了角质层研究。描述了发现于内蒙古霍林河盆地早白垩世霍林河组的一个新种A.orientalis sp.nov.将辽宁阜新盆地早白垩世阜新组原定为Athrotaxopsis? sp的化石改归Athrotaxites属,并定新种为A.magnifolius(Chen et Meng)sp.nov.。后两者也都做了角质层的生物镜下鉴定。全部的三种还都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论文对它们的时代,生态及属的含义也做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松柏纲 Athrotaxites
下载PDF
内蒙古准葛尔旗山西组内蒙科达(新种)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照华 耿宝印 +1 位作者 王士俊 李承森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4期383-388,共6页
对内蒙古准葛尔旗二叠纪山西组的一种科达叶的角质层,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国内外研究较详细的几种科达叶表皮构造,表明当前标本为科达属一新种,命名为内蒙科达(Cordaitesneimengensissp... 对内蒙古准葛尔旗二叠纪山西组的一种科达叶的角质层,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国内外研究较详细的几种科达叶表皮构造,表明当前标本为科达属一新种,命名为内蒙科达(Cordaitesneimengensis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组 角质层 内蒙科达 新种
下载PDF
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煤核中的科达植物雄性繁殖器官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士俊 田宝霖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43-749,808-810,共7页
本文描述了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中的3种石化科达植物雄性繁殖器官的解剖构造特征。Cordaianthus ramcnt-rarus sp. nov. 具螺旋状排列的苞片及生殖短枝,生殖短枝呈扁状,不育鳞片数目很少。C. ximinensis sp. nov. 的苞片... 本文描述了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中的3种石化科达植物雄性繁殖器官的解剖构造特征。Cordaianthus ramcnt-rarus sp. nov. 具螺旋状排列的苞片及生殖短枝,生殖短枝呈扁状,不育鳞片数目很少。C. ximinensis sp. nov. 的苞片及生殖短枝呈四列状着生于主轴上,主轴横切面呈菱形或四边形。C. cf. concinnus Delevoryas与欧美植物区的C. concinnus Delevoryas的区别在于其鳞片排列较紧密。欧美植物区的Cordaianthus的苞片及生殖短枝几乎都是呈二列状着生于主轴上。本文报道的C. rament-rarus sp. nov. 的苞片及生殖短枝在主轴上则以螺旋状排列,代表一种新的类型,其进化程度可能比二列状排列的类型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达穗属 繁殖器官 煤核 晚古生代
下载PDF
武汉出土的两种古木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齐国凡 杨家驹 苏景中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3年第9期722-726,共5页
研究了长江中游北岸武汉市汉口境内深埋地下45—47m,1990年新出土的两种古木。经鉴定:一种为针叶树材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另一种系阔叶树材的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 Airy-Shaw)。地质年代属第四纪... 研究了长江中游北岸武汉市汉口境内深埋地下45—47m,1990年新出土的两种古木。经鉴定:一种为针叶树材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另一种系阔叶树材的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 Airy-Shaw)。地质年代属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11280±19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木 水杉 重阳木
下载PDF
银杏型胚珠器官的异时发育起源 被引量:8
8
作者 周志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1-139,263,共9页
比较中侏罗世以来银杏属各种的胚珠器官,显示除了胚珠大小外,它们在形态上并不构成明显的年代梯变。中侏罗世出现的义马银杏型(Ginkgoyimaensis)的胚珠器官具有分别单独着生在珠柄上的2—4个胚珠,不同于(现生)... 比较中侏罗世以来银杏属各种的胚珠器官,显示除了胚珠大小外,它们在形态上并不构成明显的年代梯变。中侏罗世出现的义马银杏型(Ginkgoyimaensis)的胚珠器官具有分别单独着生在珠柄上的2—4个胚珠,不同于(现生)银杏型的胚珠器官仅有1个直接生在总柄上的能育胚珠,但和现生银杏胚珠器官发育阶段产生的某些畸型(通常不育)却形态相同。推测银杏型胚珠器官是由义马银杏型胚珠器官在k型选择压力下,胚珠不断增大,最终导致胚珠数目减少、珠柄消失而形成的,并且是属于异时发育(heterochrony)中过型形成(或作超越形成peramorphosis,以超期发生hypermorphosis为主)起源。目前已知最早的银杏型胚珠器官化石见于古新世的铁线蕨型银杏(Ginkgoadiantoides)。此种的叶部化石曾被记载于中生代晚期,因而银杏型胚珠器官很可能在第三纪以前即已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胚珠 器官 进化 起源
下载PDF
山西保德早二叠世Cordaites baodeensis sp. nov.叶表皮构造及Cordaites分类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孙革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7-185,共19页
一、前言早已绝灭的裸子植物——科达树(Cordaites)曾繁盛于石炭—二叠纪植物界。由于化石保存条件等限制,古植物学家们以往多以器官属名或限于部分器官的解剖属名作为科达树各组成部分的分类。在众多的古植物文献中,常见的属名主要有:... 一、前言早已绝灭的裸子植物——科达树(Cordaites)曾繁盛于石炭—二叠纪植物界。由于化石保存条件等限制,古植物学家们以往多以器官属名或限于部分器官的解剖属名作为科达树各组成部分的分类。在众多的古植物文献中,常见的属名主要有: 叶部化石:Cordaites Unger, 1850, Eu-cordaites Grand'Eury, 1877, Dory-cordaites Grand'Eury, 1877, Poa-cordaites Grand'Eury, 1877, Scuto-cordaites Renault et Zeiller, 1885, Dictyo-cordaites Dawson, 1890, Noeggerathiopsis Feistmantal, 1879, Cordaites(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子植物 科达树 二叠纪 山西
下载PDF
晚第四纪陆均松属在中国南方的分布 被引量:24
10
作者 郑卓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1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华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和广东)的晚第四纪孢粉分析,揭示了陆均松在中国过去的分布范围。陆均松属在中国大陆的现代植物群中不存在。然而,仅有一个种(Dacrydium pierrei)Hickel)见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山地雨林中。在形态上与 D.pierrei ... 华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和广东)的晚第四纪孢粉分析,揭示了陆均松在中国过去的分布范围。陆均松属在中国大陆的现代植物群中不存在。然而,仅有一个种(Dacrydium pierrei)Hickel)见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山地雨林中。在形态上与 D.pierrei 可以对比的化石花粉粒在中国较大地区的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中发现。甚至在最后一次玉木亚间冰期(4—2万年 B.P.),其分布可达到北纬22—24°附近。末次冰期(晚玉木)的气候恶化和环境变迁是导致华南地区植物群受到明显改变的主要因素。陆均松在同一时期退缩到今天的海南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均松 第四纪 分布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椭圆斜羽叶的解剖研究及斜羽叶的系统分类位置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英廷 田宝霖 韩德馨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0年第10期799-804,共6页
本文根据对椭圆斜羽叶(Plagiozamites oblongifolius)钙质石化化石的研究,认为其主要特征如下:羽状复叶,叶肉无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分化。羽片叶脉维管束外韧式,木质部外始式,与现代苏铁属叶脉特征相近。羽轴维管束为“U”形,外始式木质... 本文根据对椭圆斜羽叶(Plagiozamites oblongifolius)钙质石化化石的研究,认为其主要特征如下:羽状复叶,叶肉无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分化。羽片叶脉维管束外韧式,木质部外始式,与现代苏铁属叶脉特征相近。羽轴维管束为“U”形,外始式木质部、梯状纹孔管胞,与现代苏铁属的羽轴维管束相似。根据上述特征,目前可将斜羽叶属归入原始苏铁类植物。但是,如果斜羽叶的生殖器官同 Noeggerathia 一样,为异孢型孢子囊穗,则斜羽叶可能为一种与苏铁类起源有关的原裸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斜羽叶 解剖 分类
下载PDF
浙江东部馆头组一些坚叶杉新种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93-600,667-671,共8页
本文报道的Pagiophyllum属4新种,是在对它们的角质层构造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标本产自浙东新昌县苏秦村附近的馆头组,共生的植物化石尚有Ruffordia goepperti, Zamiophyllum buchianum, Pseudofrenelopsis parceTflogoso, P. papi... 本文报道的Pagiophyllum属4新种,是在对它们的角质层构造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标本产自浙东新昌县苏秦村附近的馆头组,共生的植物化石尚有Ruffordia goepperti, Zamiophyllum buchianum, Pseudofrenelopsis parceTflogoso, P. papillosa, Cupressinocladus elegans等;另在苏秦村南面镜岭的相当层位中还找到双壳类化石Plicotounio(P.)zheijiangensts。这些化石都表明馆头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叶杉属 早白垩世 馆头组 浙江
下载PDF
浙江下白垩统几种裸子植物化石及其表皮构造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35-446,444-446+557-561,共12页
在浙江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中,含有较多的各门类化石。植物化石虽颇丰富,但几乎全为印痕化石,且一般保存较差;比mosa (Fontaine) Watson和M.(Manica) papillosa Chow et Tsao两种产自新昌苏秦的松柏类标本(周志炎、曹正尧,19... 在浙江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中,含有较多的各门类化石。植物化石虽颇丰富,但几乎全为印痕化石,且一般保存较差;比mosa (Fontaine) Watson和M.(Manica) papillosa Chow et Tsao两种产自新昌苏秦的松柏类标本(周志炎、曹正尧,1979)。本文记述苏铁类1新种和松柏类叶枝化石3种(其中较完整的标本不多,具有角质层的更是稀罕。至今对植物化石角质层的工作做得很少,已发表的仅有原定为 Manica (Manica) parcera-1旧种、2新种)。它们分别隶属于蕉羽叶(Nilssonia Bron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纪 裸子植物化石 表皮构造
下载PDF
槲栎叶复合群及其地史学和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浙昆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8期666-671,共6页
根据槲栎叶复合群研究的最新成果订正了国产槲叶栎属 (Dryophyllum)的化石。通过对该属 9种化石的整理 ,将 Dryophyllum dewalquei、D.parvum、D.relongtanense、D.yunnanensis和 D.sp.等 5种分别归入 Berryophyllum dewalquei、B.parvu... 根据槲栎叶复合群研究的最新成果订正了国产槲叶栎属 (Dryophyllum)的化石。通过对该属 9种化石的整理 ,将 Dryophyllum dewalquei、D.parvum、D.relongtanense、D.yunnanensis和 D.sp.等 5种分别归入 Berryophyllum dewalquei、B.parvum、B.relongtanense、B.yunnanensis和 B.sp.;将 D.fushunense归入 Castaneophyllum fushunense;将 D.nervosaum归入 Quercusnervosum;将 D.relongtanense的一部分归入Q.lantenoisii;D.subfalcatum尚不能确定归属 ,但可以肯定不属槲栎叶复合群。同时 ,还讨论了槲栎叶复合群的地史学意义。该复合群是原始壳斗科向现代壳斗科过渡的中间类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栎叶复合群 古粟叶属 古壳斗叶 地史学
下载PDF
晚古生代的科达科——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士俊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03-310,共8页
科达科Cordait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晚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目前包括3个自然属:Mesoxylon、Pennsylvanioxylon和Shanxioxylon。根据目前资料,欧美植物区只见有前两个属,而在华夏植物区这3个属则都有分布。本文详细讨论了这3... 科达科Cordait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晚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目前包括3个自然属:Mesoxylon、Pennsylvanioxylon和Shanxioxylon。根据目前资料,欧美植物区只见有前两个属,而在华夏植物区这3个属则都有分布。本文详细讨论了这3个属的茎的初生构造、雄性球果穗及胚珠,认为在这3个属中Mesoxylon最原始,Pennsylvanioxylon较进化,Shanxioxylon的茎的初生构造虽具一定的原始性(如具中始式叶迹),但其生殖器官却相当进化。因此,本文提出Shanxioxylon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科达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有可能演化为新的植物类群,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Pennsylvan-ioxylon则是一种较为特化的植物,其结局是走向绝灭。结合地层中科达科化石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最早出现的科达植物应是Mesoxylon,它可能是由某种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再由其演化至Shanxioxylon和Pennsylvanioxylon。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各自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演化。其中,欧美植物区科达科的演化路线可能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M.multirame,Mitrospermun bulbosum)→Mesoxylon的较进化的类型(如M.thomp-sonii)→Pennsylvani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P.iowe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学 科达科 晚古生代 起源 演化
下载PDF
中国第三纪的栎类 被引量:9
16
作者 江泽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3年第5期397-408,共12页
栎属(Quercus L.)的化石最早见于始新世。早期的栎类为常绿种类,它们与现代种的亲缘关系难以确定。渐新世时落叶的栎类开始繁衍,这与当时全球气候不断恶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高纬度地区栎类的南退有关。中新世是我国栎类发展的鼎盛时期,到... 栎属(Quercus L.)的化石最早见于始新世。早期的栎类为常绿种类,它们与现代种的亲缘关系难以确定。渐新世时落叶的栎类开始繁衍,这与当时全球气候不断恶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高纬度地区栎类的南退有关。中新世是我国栎类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上新世时,绝大多数现存种的原始类型已经出现,栎类的分布格局已与今日的面貌接近。新第三纪时,中亚荒漠的形成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我国栎类的演化有重要影响。文中还分析了我国第三纪栎类与北美、欧洲同期栎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属 第三纪
下载PDF
我国某些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的发现兼论苏铁类起源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雨帆 《植物学通报》 CSCD 1995年第2期43-48,62,共7页
本文对苏铁类化石的系统分类作了概要的介绍。重点报道了笔者在近廿年来所采集的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特别是中晚石炭世的一枚苏铁大孢子叶化石的发现,将苏铁类起源的时间大大地推前了,并指出其起源地应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地区。所有这... 本文对苏铁类化石的系统分类作了概要的介绍。重点报道了笔者在近廿年来所采集的苏铁类生殖器官化石,特别是中晚石炭世的一枚苏铁大孢子叶化石的发现,将苏铁类起源的时间大大地推前了,并指出其起源地应在中国西北的甘肃地区。所有这些生殖器官的发现将推动苏铁化石生殖生物学的发展,对其起源、分布、演化和苏铁路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学 苏铁类 生殖器官化石 发现 起源 中国
下载PDF
内蒙古霍林河煤田罗汉松科几种丝炭化木化石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金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5年第8期636-640,共5页
对采自内蒙古霍林河煤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的丝炭化木化石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描述。经鉴定属于Podocarpoxylon dacrydioides sp. nov. 、Podocarpoxylon sp.、Phyllocla... 对采自内蒙古霍林河煤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的丝炭化木化石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描述。经鉴定属于Podocarpoxylon dacrydioides sp. nov. 、Podocarpoxylon sp.、Phyllocla-doxylon sp. 1和Phyllocladoxylon sp.2 。Podocarpoxylon 和Phyllocladoxylon 是罗汉松科的两种古老的木材类型。所观察的12块标本中,7块属于Podocarpoxylon, 5块属于Phyllocla-doxyl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松科 霍林河组 早白垩世 木化石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上泥盆统美木属的两个种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重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571-578,577-578+691-695,共8页
美木属(Callixylon Zalessky,1911)是具有裸子植物解剖特征的茎干器官属,它主要产自晚泥盆世地层,仅个别可上延至下石炭统底部。迄今只在北半球发现,除两处产自高纬度外,其余均产自北纬35°-50°的狭长区域,其中以美国产地最多... 美木属(Callixylon Zalessky,1911)是具有裸子植物解剖特征的茎干器官属,它主要产自晚泥盆世地层,仅个别可上延至下石炭统底部。迄今只在北半球发现,除两处产自高纬度外,其余均产自北纬35°-50°的狭长区域,其中以美国产地最多,次为苏联,北极加拿大、联邦德国、比利时和蒙古(Chaloner and Sheerin,1979;Lemoigne et al.,1983)、我国首次发现的美木属(蔡重阳,1986),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布克赛尔县城东南约30km的布龙果河西岸山坡上,地理位置大致为北纬45°,东经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泥盆统 美本属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细茎苏铁植物—新属Cathaysiocycas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关秀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3期38-43,T001,共7页
新属Cathaysicycas产自河南禹县早二叠世早期神垕组(“山西组”)的中部。该属具Taeniopteris型叶,松散螺旋状着生于较光滑的细轴上。大孢子叶的中上部全部深裂成线形裂片,种子着生于线形细裂片之顶端。Cathaysiocycas线形裂片顶端着生... 新属Cathaysicycas产自河南禹县早二叠世早期神垕组(“山西组”)的中部。该属具Taeniopteris型叶,松散螺旋状着生于较光滑的细轴上。大孢子叶的中上部全部深裂成线形裂片,种子着生于线形细裂片之顶端。Cathaysiocycas线形裂片顶端着生种子的形式可视为自Spermopterist种子着生于叶边缘的类型进一步演化的阶段,并由此而进化为中生代Beania状的复合种子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铁植物 早二叠世 华夏苏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