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1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苔藓植物对模拟大气氮沉降的生理响应
1
作者 宋泊沂 王明明 庄伟伟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苔藓植物是地表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研究苔藓植物对氮沉降的生理响应可以在机理机制上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利用苔藓指示大气氮沉降。以西北地区3种苔藓植物——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真藓(Bryum argenteum)和尖叶匐灯藓(Plagiom... 苔藓植物是地表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研究苔藓植物对氮沉降的生理响应可以在机理机制上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利用苔藓指示大气氮沉降。以西北地区3种苔藓植物——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真藓(Bryum argenteum)和尖叶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研究对象,设置0、2、4、6 g·m^(-2)4个不同氮素处理梯度(分别计为N_(0)、N_(2)、N_(4)、N_(6)),研究氮素增加对不同苔藓植物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氮素处理水平均能促进尖叶匐灯藓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合成,尤以N_(4)处理的促进作用最佳,而N_(2)处理对齿肋赤藓和真藓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齿肋赤藓的抑制作用更强)。(2)苔藓体内可以产生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蛋白(SP)来调节细胞渗透平衡。不同氮素处理均促进了真藓和尖叶匐灯藓Pro,SS和SP的含量,但N_(2)处理下齿肋赤藓的3种物质含量开始下降,说明其对氮较为敏感。(3)在设定的氮素添加处理下,低浓度氮素促进3种苔藓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但高浓度氮素抑制苔藓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4)齿肋赤藓的抗氧化系统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而真藓和尖叶匐灯藓的抗氧化系统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过氧化氢酶(CAT)。综上所述,3种苔藓植物中,齿肋赤藓对氮素增加最为敏感,其次是真藓和尖叶匐灯藓,据此可将齿肋赤藓作为大气氮沉降的指示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苔藓植物 叶绿素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第四纪晚期以来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林防 王建中 +2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康慧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79-884,共6页
对渤海莱州湾南岸央子镇YZ1钻孔取微体古生物样品18个,通过分析鉴定和地层对比,以及对微体古生物化石进行属种、丰度和分异度分析,共划分出4个化石组合层段。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分析认为:第Ⅰ、第Ⅱ微体化石组合为全新世海侵的产物。第Ⅰ... 对渤海莱州湾南岸央子镇YZ1钻孔取微体古生物样品18个,通过分析鉴定和地层对比,以及对微体古生物化石进行属种、丰度和分异度分析,共划分出4个化石组合层段。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分析认为:第Ⅰ、第Ⅱ微体化石组合为全新世海侵的产物。第Ⅰ组合代表了海进序列,沉积环境为潮上带—潮间带;第Ⅱ组合为海退序列,沉积环境为潮间带—潮下带。第Ⅲ、第Ⅳ组合分别是晚更新世2次海侵的产物。第Ⅲ组合为晚更新世末期海侵的产物,海侵规模较大,沉积环境为滨海潮坪—潮间带;第Ⅳ组合海侵规模较小,陆相因素增大,沉积环境为河口—滨岸带或者为海陆交互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介形类 有孔虫 化石组合 沉积环境 第四纪
下载PDF
浙江天台盆地蛋化石与恐龙的绝灭 被引量:23
3
作者 方晓思 卢立伍 +1 位作者 蒋严根 杨良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12-520,共9页
综合报道了浙江天台盆地产出的蛋化石,其中包括新建立的龟鳖化石蛋科(新科)Testudoolithidaefam.nov.和天台蛋属(新属)Tiantaioolithusgen.nov.,以及5个新种:Dendroolithusshuangtangensissp.nov.,Elongatoolithuschichengshanensissp.n... 综合报道了浙江天台盆地产出的蛋化石,其中包括新建立的龟鳖化石蛋科(新科)Testudoolithidaefam.nov.和天台蛋属(新属)Tiantaioolithusgen.nov.,以及5个新种:Dendroolithusshuangtangensissp.nov.,Elongatoolithuschichengshanensissp.nov,Elongatoolithuslaijiaensissp.nov,Spheroolithusjincunensissp.nov,Tiantaioolithusjiangisp.nov。这批蛋化石以赤城山组出现的类型最为丰富,有长形蛋、树枝蛋、圆形蛋、龟鳖类化石蛋等;赖家组蛋化石数量少,仅见长形蛋和圆形蛋类,其时代均为晚白垩世。推测天台蛋化石消失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冷,受精卵不能正常孵化所致。孵化率降低,生殖链打断,可能是引起恐龙绝灭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化石 晚白垩世 恐龙绝灭 浙江天台
下载PDF
滇东埃迪卡拉(震旦)系顶部旧城段多样宏体化石群的发现 被引量:9
4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2 位作者 刘鹏举 王自强 高林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33-540,共8页
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埃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新发现了多样的宏体化石群,其中除了丰富的Vendotaenia与Tyrasotaenia类化石以外,以形体较大的Tawuia类和Longfengshaniaceae科等具固着构造的底栖多细胞藻类化石占据... 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埃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新发现了多样的宏体化石群,其中除了丰富的Vendotaenia与Tyrasotaenia类化石以外,以形体较大的Tawuia类和Longfengshaniaceae科等具固着构造的底栖多细胞藻类化石占据优势,另有一些形态奇特、亲缘关系不明的宏体化石,该组合与华南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石板滩段的宏体化石组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依据形态特征,概述了部分产自江川旧城段的具有不同类型固着构造的底栖藻类和归属不明的宏体化石特征。滇东地区旧城段形态多样的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埃迪卡拉纪末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浮游微生物和后生植物的共同繁盛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奠定了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地区 埃迪卡拉(震旦)系 旧城段 宏体化石组合
下载PDF
据牙形石论鄂西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面形成时代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志宏 牛志军 +1 位作者 陈立德 黄照先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7-158,共2页
鄂西二叠纪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面粘土层中产丰富的牙形石 ,计有 3属 3种 2未定种 ,标本色泽和被磨损特征等显示它们均为再沉积产物。通过对上述牙形石属种的演化特征、地质时限及产出层位的研究 ,认为该古岩溶不整合的形成时代为二... 鄂西二叠纪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面粘土层中产丰富的牙形石 ,计有 3属 3种 2未定种 ,标本色泽和被磨损特征等显示它们均为再沉积产物。通过对上述牙形石属种的演化特征、地质时限及产出层位的研究 ,认为该古岩溶不整合的形成时代为二叠纪Wordian晚期—Capitanian早期 (M .aserrata带上部—M .postserrata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茅口组 古岩溶不整合面 牙形石 湖北 地质时限 再沉积特征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湖相沉积介形类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彭金兰 张虎才 马玉贞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30,共9页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断头梁剖面分析出介形类7属7种,分别为Limnocythereinopinata,Darwinulastevensoni,Candonaneglecta,Cyprideistorosa,Ilyocy...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断头梁剖面分析出介形类7属7种,分别为Limnocythereinopinata,Darwinulastevensoni,Candonaneglecta,Cyprideistorosa,Ilyocyprisgibba,Cyclocyprisserena,?Neocypridopsissp.,其中Limnocythereinopinata和Darwinulastevensoni为优势种。根据丰度、分异度及百分含量变化情况,研究剖面划分出四个介形类组合,进一步结合年代数据、沉积物及孢粉资料识别出四个气候期。距今约42000-23000年间研究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间有几次幅度较小的变冷期;介形类显示出淡水至中盐水环境,这一特征持续整个沉积时期,没有出现干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环境意义 晚更新世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贵州龙天洞和郑家大洞内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群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黎道洪 罗蓉 宋锡章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0-88,共9页
对龙天洞和郑家大洞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两洞共获标本847个,隶属3门6纲15目28种。并对两洞的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群落A(2.2308),而最低是群落F(0.94... 对龙天洞和郑家大洞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两洞共获标本847个,隶属3门6纲15目28种。并对两洞的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群落A(2.2308),而最低是群落F(0.9404);相似性指数最高是群落E-F(0.6363),而最低是群落D-F(0.1552)。此外,还对两洞的动物季节数量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群落 龙天洞 古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缘宁蒗-盐源地区志留系牙形刺生物地层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忠雄 管士平 钱咏臻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257,共5页
本文详细研究了宁蒗 盐源地区志留系岩石地层和牙形刺生物地层特征 ,自下而上建立了 3个牙形刺组合带 :①Panderodusgracilis Panderodussimplex组合带 ;②Pterospathoduscelloni组合带 ;③Pterospathodusamorphog nathoides组合带。从... 本文详细研究了宁蒗 盐源地区志留系岩石地层和牙形刺生物地层特征 ,自下而上建立了 3个牙形刺组合带 :①Panderodusgracilis Panderodussimplex组合带 ;②Pterospathoduscelloni组合带 ;③Pterospathodusamorphog nathoides组合带。从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和区域对比的角度分析了Pterospathoduscelloni带和Pterospathodusamor phognathoides带之间的相互重叠关系 ,并认为其相互关系为渐变演化关系 ,不是突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泸沽湖 志留系 牙形刺 扬子地台 生物地层学 沉积学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早奥陶世几丁虫生物地层及生物古地理 被引量:18
9
作者 汪啸风 陈孝红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20-738,797-800,共19页
基于鄂西、黔北、川南及滇东一些地区早奥陶世地层中几丁虫(10属31种)地质地理分布的分析,指出上扬子地台迄今发现有可靠证据的几丁虫的最低产出层位。初步建立了该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统底部至Nemagraptusgrac... 基于鄂西、黔北、川南及滇东一些地区早奥陶世地层中几丁虫(10属31种)地质地理分布的分析,指出上扬子地台迄今发现有可靠证据的几丁虫的最低产出层位。初步建立了该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统底部至Nemagraptusgracilis带底部)9个几丁虫组合,并阐明了这些组合在地质及古生物地理方面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区 早奥陶世 几丁虫类 古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贵州台江中寒武统Olenoides一新种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元龙 袁金良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67-375,413,共9页
早寒武世晚期发生、中寒武世繁盛、晚寒武世早期灭绝的Olenoides(拟油节虫),主要分布于寒武纪稳定区边缘及毗邻的活动区,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于贵州台江凯里组中部的Olenoidesparaptussp.nov.,其... 早寒武世晚期发生、中寒武世繁盛、晚寒武世早期灭绝的Olenoides(拟油节虫),主要分布于寒武纪稳定区边缘及毗邻的活动区,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于贵州台江凯里组中部的Olenoidesparaptussp.nov.,其尾部间肋沟清楚,属于一种肋沟、间肋沟均较宽深的aptus型的Olenoides.台江中寒武统Olenoides的发现有一定的生物演化及地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台江 拟油节虫 寒武世 新种
下载PDF
关于几丁虫种的判别——以Conochitina brevis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啸风 陈孝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8-74,T001,T002,共9页
本文以四川秀山大田坝龙马溪组D.triangulatus带中采集的Conochitina brevis为例,结合国内外一些几丁虫种的发育特点,对几丁虫种内存在的形态、大小和装饰的变异性进行了讨论,揭示了Conochitina brevis的形态和大小的变异性,分析了其壳... 本文以四川秀山大田坝龙马溪组D.triangulatus带中采集的Conochitina brevis为例,结合国内外一些几丁虫种的发育特点,对几丁虫种内存在的形态、大小和装饰的变异性进行了讨论,揭示了Conochitina brevis的形态和大小的变异性,分析了其壳表大量发育的圆瘤状构造,认为这些构造是其在石化过程中受黄铁矿化等次生作用的影响而形成,并不是真正的装饰.同时对Conochitina brevis进行了描述和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虫 志留纪 壳体 海相微体生物 形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晚三叠世伟齿蛤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华舟 段其发 +4 位作者 甘金木 崔江利 张仁杰 曾波夫 牛志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8期651-654,共4页
青藏高原北部雀莫错附近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伟齿蛤类等双壳类化石,包括Neomegalodon cornutus(sp.nov.),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 Yao et al.,Q.longitatus Yao et al.,Q.circularis(sp.nov.),共生有Bakevellia praecursor(Quenstedt... 青藏高原北部雀莫错附近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伟齿蛤类等双壳类化石,包括Neomegalodon cornutus(sp.nov.),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 Yao et al.,Q.longitatus Yao et al.,Q.circularis(sp.nov.),共生有Bakevellia praecursor(Quenstedt)等.据此,该含化石地层确定为上三叠统;指出它们属典型的特提斯动物群;并为修订伟齿蛤科的现行分类方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三叠世 伟齿蛤动物群 双壳动物群 化石地层
下载PDF
一个中元古代具壳后生动物群——“洛南生物群”的初步报道 被引量:2
13
作者 翦万筹 胡云绪 +1 位作者 华洪 刘洪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77-81,共5页
初步报道产自洛南中元古界洛南群巡检司组底部的以具壳化石为代表的多门类生物组合,经多种方法估算的地质年龄为12亿年,是本世纪中期发现的伊迪卡拉软躯生物群的2倍。由于标本及其图象显示明确的化石属性,年代古老。对于地球后生动物早... 初步报道产自洛南中元古界洛南群巡检司组底部的以具壳化石为代表的多门类生物组合,经多种方法估算的地质年龄为12亿年,是本世纪中期发现的伊迪卡拉软躯生物群的2倍。由于标本及其图象显示明确的化石属性,年代古老。对于地球后生动物早期演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洛南生物群 具壳化石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菊石类 被引量:2
14
作者 阴家润 刘桂芳 谢尧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4,共14页
在东喜马拉雅范围以内的西藏康马、洛扎和隆子地区有国内首次发现的晚三叠世诺利期—早侏罗世Glyphidites、Phormedites、Epideroceras、Phricodoceras Uptonia等菊石。晚三叠世诺利期有Tibetites sp.、Anatibetites sp.、Glyphidites ... 在东喜马拉雅范围以内的西藏康马、洛扎和隆子地区有国内首次发现的晚三叠世诺利期—早侏罗世Glyphidites、Phormedites、Epideroceras、Phricodoceras Uptonia等菊石。晚三叠世诺利期有Tibetites sp.、Anatibetites sp.、Glyphidites sp.、Cyrtopleurites sp.、Parajuvavites sp.、Sagenites sp.和Phormedites sp.。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有Arnioceras ceratoides、Angulaticeras sp.、Arnioceras sp.、Juraphyllites sp.、Epideroceras sp.以及普林斯巴赫期Phricodoceras cf.cornutum、Uptonia sp.、Galaticeras sp.、Gleviceras cf.paniceum等。东喜马拉雅地区的菊石动物群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的幕式出现与海侵和沉积环境变深有关,代表受海平面变化控制的晚三叠世的诺利中期(Columbianus带)、早侏罗世的辛涅缪尔期(Semico-statum带)、以及普里斯巴赫早期(Jamestoni带)的全球性菊石动物群扩散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 西藏 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 菊石类
下载PDF
大庆市区常见实验无脊椎动物的种类调查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改霞 徐长君 +1 位作者 张国发 史典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34-137,共4页
对大庆市区野生与市售的主要实验无脊椎动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庆共有野生无脊椎实验动物7大门、16大纲、38目,多数动物集中在4~10月份大量出现;市售4门、9纲、18目,大部分常年可见。
关键词 大庆地区 实验无脊椎动物 种类调查
下载PDF
桂林北郊岩山中泥盆世吉维期珊瑚-层孔虫礁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建伟 俞昌民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86-701,793-796,共16页
桂林北郊灵川县岩山大村剖面和乌龟山剖面为中泥盆世吉维期沉积,其沉积构造、生物组成、微相序列反映出生物礁的特点,大量层孔虫为造礁的主要生物,其生长形式为:(1)厚板状;(2)半球状和穹窿状;(3)大型柱状和不规则状;(... 桂林北郊灵川县岩山大村剖面和乌龟山剖面为中泥盆世吉维期沉积,其沉积构造、生物组成、微相序列反映出生物礁的特点,大量层孔虫为造礁的主要生物,其生长形式为:(1)厚板状;(2)半球状和穹窿状;(3)大型柱状和不规则状;(4)披覆状或薄板状。珊瑚有3层,或作为礁基,或参加造礁,前者为单体珊瑚,后者为复体珊瑚。刺毛虫主要为根茎状,常被层孔虫包统,也是造礁的主要生物。藻类生物很少。横向上可以分出礁核相,礁后相和礁前斜坡相。主要的微相类型有13种,纵向上可以识别出两个造礁旋回,从礁基-珊瑚、层孔虫礁-礁后外带-礁后内带,两个造礁旋回之上为礁坪所覆。根据礁的规模、礁体与上下沉积物的关系、礁生物组成的变化和古地理位置的讨论推测为一岸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层孔虫礁 吉维期岩山 桂林
下载PDF
中国志留纪牙形刺属的修订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成源 奥德里奇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5-100,共6页
中国志留纪牙形刺文献中已命名的属有16个,但全部为形态属,必须用现代多分子器官属的概念加以修订。重新厘订后,仅一属可用;另一属可用但存疑;其它14个属均不宜再使用。
关键词 牙形刺 器官属 志留纪 中国
下载PDF
三叠纪奥氏虫科有孔虫在云南的发现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36,共6页
云南永胜发现奥氏虫科(Oberhauserelidae)Oberhauserela及Kolmannita的5个种,其中O.fuchsisp.nov.更接近后世的抱球虫类,为探讨浮游有孔虫起源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根据此... 云南永胜发现奥氏虫科(Oberhauserelidae)Oberhauserela及Kolmannita的5个种,其中O.fuchsisp.nov.更接近后世的抱球虫类,为探讨浮游有孔虫起源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根据此科的已知种及其它种类含化石地层应属三叠纪晚诺利(瑞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奥氏虫科 诺利期 上三叠统 云南
下载PDF
湖南的一些泥盆纪竹节石 被引量:3
19
作者 阮亦萍 穆道成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5-284,393-398,共20页
描述湖南中部中、上泥盆统的薄壳竹节石8属27种(或亚种),其中4新种,将它们划分为3个类群:中泥盆统类群以 Nowakia, Viriatellina和Costulatostyliolina 为主,弗拉斯阶下部类群为Homoctenus tenuicinctus tenuicinctus组合,弗拉斯阶上部... 描述湖南中部中、上泥盆统的薄壳竹节石8属27种(或亚种),其中4新种,将它们划分为3个类群:中泥盆统类群以 Nowakia, Viriatellina和Costulatostyliolina 为主,弗拉斯阶下部类群为Homoctenus tenuicinctus tenuicinctus组合,弗拉斯阶上部类群为H.ultimus ultimus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泥盆纪 竹节石
下载PDF
层孔虫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得源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46-549,共4页
最古老的层孔虫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苏联学者亚沃尔斯基(Yavorsky)在1932年描述了西伯利亚西部中寒武世的Clathrodictyon和Anostylostroma属的几个分子。此后,哈尔菲娜 (Khalfina,1960)又收集了一些资料,把Anostylostroma vologdin... 最古老的层孔虫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苏联学者亚沃尔斯基(Yavorsky)在1932年描述了西伯利亚西部中寒武世的Clathrodictyon和Anostylostroma属的几个分子。此后,哈尔菲娜 (Khalfina,1960)又收集了一些资料,把Anostylostroma vologdini改为Praeactinostroma vologdini,而Clathrodictyon的一些分子定名为Korovinella属。它们是不是层孔虫?采集的层位是否有问题,曾为弗吕格尔(Flugel,1957)讨论过,指出它们不是层孔虫而可能是古杯。盖洛威(Galloway,1957)更为明确的提出它们就是古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孔虫 发生 消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