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生鸟类颈椎形态测定分析及其对中生代鸟类饮食生态的启示
1
作者 刘碧莹 Thomas A.STIDHAM +2 位作者 王小平 李志恒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19,共21页
中生代鸟类的食性推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形态对比和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不完整的化石记录和特异埋藏的稀缺性使得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有用特征和方法来对化石鸟类进行食性评估。鸟类颈部结构是一个高度模块化、形态和功能密切关联的系统;在恐... 中生代鸟类的食性推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形态对比和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不完整的化石记录和特异埋藏的稀缺性使得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有用特征和方法来对化石鸟类进行食性评估。鸟类颈部结构是一个高度模块化、形态和功能密切关联的系统;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前肢由于飞行适应独立出来,使得颈部需要更多地帮助鸟类实现捕食及其他生态功能。因此,颈部有可能成为鸟类食性推断的显著特征之一。利用形态测定和统计分析,建立起现生鸟类和中生代灭绝鸟类的颈椎形态和食性模式之间的量化关系。基于现生鸟类构建了形态-功能框架,评估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5种鸟类的食性模式。结果表明,颈椎形态分异与鸟类取食多样性量化相关,3种反鸟表现出了食虫或食肉鸟类的颈椎形态特征,两种今鸟型类则表现出杂食性或植食性,以及原始的水生适应形态特征。新的分析结果与之前发现的化石直接证据以及其他相关的形态研究基本一致,因此,颈椎作为与取食功能密切相关的骨骼系统,可以为中生代鸟类取食生态的推断提供一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鸟类 颈椎形态 食性 生态分异
下载PDF
马氏副渤海鸟(鸟翼类:反鸟类)新标本对鸟类头骨早期演化的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0-107,共18页
反鸟类是目前已知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中生代鸟类类群,已有超过60个反鸟类物种在近乎所有的大洲相继被发现,其存续时间贯穿整个白垩纪。多数反鸟类以及其他早期鸟翼类的化石材料多以二维平面的形式保存,而且鸟翼类头骨的骨骼大都轻薄而... 反鸟类是目前已知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中生代鸟类类群,已有超过60个反鸟类物种在近乎所有的大洲相继被发现,其存续时间贯穿整个白垩纪。多数反鸟类以及其他早期鸟翼类的化石材料多以二维平面的形式保存,而且鸟翼类头骨的骨骼大都轻薄而不易保存为化石,这些因素对研究早期鸟类头骨的形态学特征造成很大困难。早期鸟翼类头骨化石的稀缺极大地限制了关于恐龙相对笨重和非可动性的头骨与鸟类质轻而具有可动性的头骨之间如何演化的研究。报道了一件反鸟类渤海鸟科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的新标本,并对其头骨形态进行了三维复原。研究结果显示副渤海鸟保留了原始的非鸟类恐龙所具有的颞区和腭区结构,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头骨区域在演化上相对保守,以及多数鸟翼类原始类群仍然保留了非可动性头骨这一最近提出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鸟类 鸟翼类 渤海鸟科 头骨 头骨可动性
下载PDF
钙化软骨中的软骨细胞比骨细胞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埋藏学实验初探
3
作者 艾莉达 吴倩 +2 位作者 李东升 李志恒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22,共15页
近期,在发现于美国和中国的两例早白垩世恐龙中报道了保存有细胞核物质和生物分子的软骨细胞的存在。基于多种原因,研究人员认为,钙化软骨比骨骼更有可能保存远古细胞。通过针对影响细胞保存的最主要因素:机体死亡后细胞自溶过程的停止... 近期,在发现于美国和中国的两例早白垩世恐龙中报道了保存有细胞核物质和生物分子的软骨细胞的存在。基于多种原因,研究人员认为,钙化软骨比骨骼更有可能保存远古细胞。通过针对影响细胞保存的最主要因素:机体死亡后细胞自溶过程的停止,对这一假说进行了首次实验验证。以家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为模型,比较了在不抑制自溶酶的情况下,自然埋藏60天内,软骨细胞和骨细胞的自溶过程。埋藏后的15天内,几乎所有骨细胞均发生了自溶,而钙化软骨细胞则基本未受影响。埋藏30天后,所有骨细胞均已自溶,但一些软骨细胞在埋藏60天后仍然存在。因此,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钙化软骨细胞仍然能够在动物机体死亡后存活数月之久,而这一时间足以实现矿化过程。这一结果与一些法医文献中的数据相吻合,表明透明软骨细胞在机体死亡后能够长时间抵抗分解,且支持了钙化软骨比骨骼更有保存细胞结构的潜力的假说,尤其是在未能快速矿化的化石中。然而,由于所使用的标本预先经过冷冻,所观察到的自溶模式也有可能是细胞由于冰晶形成而死亡的结果,而非严格的自溶过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新鲜标本开展实验以提高结论的准确度。无论如何,研究明确显示透明软骨和钙化软骨的软骨细胞受到冷冻的影响比骨细胞更小。这暗示软骨细胞比骨细胞更可能在发现于永久冻土的化石或木乃伊中保存下来,而软骨(包括透明软骨和钙化软骨)可能是比骨骼更为理想的古DNA研究对象。尽管有必要对未经冷冻的新鲜样品进行后续实验并辅以DNA测序,建议古DNA专家将保存在热带和温带环境的化石中的钙化软骨作为古DNA分析的新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埋藏学 软骨细胞 骨细胞 死后自溶 冷冻相关细胞死亡 细胞和生物分子石化 古DNA研究对象
下载PDF
尾羽龙(Caudipteryx)的新材料及其重要骨骼特征的补充和修订 被引量:28
4
作者 周忠和 汪筱林 +1 位作者 张福成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1-254,333-342,共14页
Two nearly complete specimens of Caudipteryx preserved a lot more new information about its skeletal anatomy. It has some unexpected bird characters such as the manual digital format of “2-3-2” as in advanced birds ... Two nearly complete specimens of Caudipteryx preserved a lot more new information about its skeletal anatomy. It has some unexpected bird characters such as the manual digital format of “2-3-2” as in advanced birds rather than the previously recognized “2-3-4” as in Archaeopteryx, Confuciusornis and most theropods, the ungual of the third manual digit is lost; in the skull the nasal opening is larger than the antorbital fenestra, the tail is composed of 22 unfused caudals, there exist only 9 dorsal vertebrae, there are about 12 cervical vertebrae. On the other hand, both new specimens confirm that the pubis of Caudipteryx is anteroentrally rather than posteriorly oriented; the fibula contacts the calcaneum; the quadratojugal contacts both the squamosal and the quadrate. The teeth of Caudipteryx are restricted to the premaxilla in all known specimens.The scapula is expanded at the distal end. The coracoid has a prominent biceps tubercle and possesses an elliptic supracoracoid foramen. Both new specimens appear to confirm that the first metatarsal articulates with the postero edial surface of the second metatarsal and the hallux of the foot is at least partially reversed, therefore suggesting that the ancestor of Caudipteryx had probably possessed the arboreal capability. The reduction of the third manual digit in Caudipteryx also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homology of the three manual digits in birds and theropod dinosaurs although the reduction of the third digit had obviously appeared many times in the history of dinosaurs and birds. Although Caudipteryx is still accepted as a feathered dinosaur, its newly discovered remarkable birdike characters probably indicate that its phylogenetic position remains a debatable 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尾羽龙 标本 骨骼特征 早白垩世
下载PDF
中国发现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 被引量:10
5
作者 季强 姬书安 +4 位作者 吕君昌 尤海鲁 陈文 柳永清 刘燕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7-210,共14页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missinglink”),但更倾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或鸟类的始祖。由于始祖鸟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围绕鸟类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术观点,使赫胥黎14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学说和理论,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鸟类起源问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没有发现与德国始祖鸟十分接近,或与德国始祖鸟处于同样进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这种缺憾使我们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2年,笔者等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2种初鸟类化石,即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和支序分析,这2种初鸟类要比始祖鸟略微进步一些,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作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鸟类 鸟类定义 桥头组 丰宁 冀北 中国
下载PDF
辽宁北票首次发现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 被引量:9
6
作者 季强 季鑫鑫 +5 位作者 尤海鲁 姬书安 张鸿斌 张建平 袁崇喜 王丽霞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3-736,共14页
本文记述了辽宁北票义县组一件新的初鸟类(Avialae)化石,这是继中华神州鸟(Shenzhouraptor sinensis Ji et al,2002)之后初鸟类化石的又一发现.它以上下颌无齿而具角质喙、胸骨发达且具龙骨突、前肢显著长于后肢等特征与始祖鸟(Archaeop... 本文记述了辽宁北票义县组一件新的初鸟类(Avialae)化石,这是继中华神州鸟(Shenzhouraptor sinensis Ji et al,2002)之后初鸟类化石的又一发现.它以上下颌无齿而具角质喙、胸骨发达且具龙骨突、前肢显著长于后肢等特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不同,以后肢第Ⅰ趾爪已反转而与其它3趾对握等特征与神州鸟相区别,该化石被命名为东方吉祥鸟(新属、新种)(Jixiangornis orientalisgen.et sp.nov.)中国辽西新近发现的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新属、新种)目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真正具有角质喙和飞行能力的原始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化石 东方吉祥鸟 辽宁北票 早白垩世 义县组 初鸟类 鸟类起源
下载PDF
辽宁早白垩世今鸟类一新属种(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英文) 被引量:20
7
作者 周忠和 张福成 李志恒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9-310,共12页
依据一近完整的相关节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小齿建昌鸟(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新鸟个体较大,但从骨化程度分析,正型标本可能属于一亚成年个体。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胸... 依据一近完整的相关节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小齿建昌鸟(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新鸟个体较大,但从骨化程度分析,正型标本可能属于一亚成年个体。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胸骨及龙骨突加长,乌喙骨具有发育的前乌喙突以及和肩胛骨关联的关节窝,叉骨"U"字型,愈合荐椎包括9-10枚荐椎,尾综骨短小,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跗跖骨完全愈合等,表明新属无疑属于今鸟类。在以下特征组合上很容易和已知的早白垩世今鸟类化石相区别:齿骨上至少有16枚细小牙齿,从齿骨前端向后沿齿骨大部密集排列;肩胛骨强烈弯曲;第一掌骨粗壮,较其他掌骨宽;第一指长并且远端延伸明显超过第二掌骨;肱骨+尺骨+第二掌骨与股骨+胫跗骨+跗跖骨的长度比例约为1.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属属于基干的今鸟类。新发现的材料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很好,但近端却未完全愈合,这一特征尚未见于其他已知鸟类,或许表明今鸟类腕掌骨的愈合和现生鸟类的跗跖骨一样是从远端开始的,不同于反鸟类和其他基干鸟类。建昌鸟的下颌还保存了一个前齿骨,这是继早白垩世红山鸟之后的另一例报道,可能进一步表明这一结构在今鸟类中曾普遍出现。新鸟肩带、胸骨和前肢的特征显示了和现代鸟类相近的飞行能力,其后肢、脚趾的比例以及趾爪的形态等显示和燕鸟、义县鸟等相似的地栖特征。保存于标本上的鱼类残骸可能显示了建昌鸟食鱼类的习性。今鸟类新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表明,早白垩世这一进步鸟类类群的分化已不亚于反鸟类,湖滨环境在今鸟类的早期演化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辽宁 早白垩世 今鸟类 新属种
下载PDF
中国早白垩世反鸟类一新科(Bohaiornithidae fam.nov.)(英文)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敏 周忠和 +1 位作者 邹晶梅 Nikita V.ZELENKOV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76,共46页
依据3件近乎完整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湖相地层九佛堂组反鸟类的两个新属种: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库氏长爪鸟(Longusunguis kurochkini gen.et sp.nov.)。这两个新属种与此前报道的渤海... 依据3件近乎完整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湖相地层九佛堂组反鸟类的两个新属种: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库氏长爪鸟(Longusunguis kurochkini gen.et sp.nov.)。这两个新属种与此前报道的渤海鸟(Bohaiornis)、神七鸟(Shenqiornis)、齿槽鸟(Sulcavis)和周鸟(Zhouornis)具有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包括吻端粗壮、牙齿粗大并近似锥形、叉骨上升支的末端明显膨大、胸骨的后外侧突向外侧强烈偏转、跗蹠骨粗短、第三脚趾具有很长的爪子。对包含有大量中生代鸟类和形态特征的矩阵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其结果显示这两个新属种与上述的这些反鸟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基于此建立了一个新科——渤海鸟科。渤海鸟科包括6个属,代表了目前已知的反鸟类中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类群,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于反鸟类高阶分类单元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渤海鸟科强壮的吻端和脚爪表明其占据了不同于其他早白垩世反鸟的生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热河生物群 .反鸟类 Bohaiornis Shenqiornis Sulcavis Zhouornis
下载PDF
辽西早白垩世今鸟类一基干有喙新属种(英文)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爽 周忠和 邹晶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4,共16页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建昌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今鸟类 舵羽 叉尾型
下载PDF
孔子鸟(Confuciusornis)骨骼微观组织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福成 侯连海 欧阳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基于孔子鸟(Confuciusornis)股骨骨骼的微观组织结构与现生鸟类的相似性,认为孔子鸟具有较高而恒定的生长率,其新陈代谢可能已进化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较高的代谢水平的起源要晚于鸟类的系统起源.鸟类骨骼内部的组织结构特征与骨... 基于孔子鸟(Confuciusornis)股骨骨骼的微观组织结构与现生鸟类的相似性,认为孔子鸟具有较高而恒定的生长率,其新陈代谢可能已进化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较高的代谢水平的起源要晚于鸟类的系统起源.鸟类骨骼内部的组织结构特征与骨骼外部的形态特征的进化是不同步的。孔子鸟等的祖先类型应是一生长速率较低而不恒定的、较原始的爬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鸟 微观组织结构 生理
下载PDF
孔子鸟目(鸟类:尾综骨类)的分类厘定(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敏 邹晶梅 周忠和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共37页
孔子鸟目是早白垩世鸟类中具有角质喙和尾综骨的最原始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过去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中,千余件孔子鸟类标本被发现,其数目多过其他中生代鸟类和非鸟类恐龙。目前,共计4个属,10个种被先后归入到孔子鸟目中,然而这些属种的分类... 孔子鸟目是早白垩世鸟类中具有角质喙和尾综骨的最原始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过去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中,千余件孔子鸟类标本被发现,其数目多过其他中生代鸟类和非鸟类恐龙。目前,共计4个属,10个种被先后归入到孔子鸟目中,然而这些属种的分类位置是否有效尚不清楚。通过对已发表的所有孔子鸟类属种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证实了其中多数属种的鉴定特征有误,这些特征或受保存的影响,或代表了种内和个体发育的变化,亦或广泛分布在孔子鸟类或基于鸟类中,而并不能成为这些属种建属或建种的依据。认为此前命名的孙氏孔子鸟、费氏孔子鸟、义县锦州鸟、张吉营锦州鸟和建昌孔子鸟均属于圣贤孔子鸟的同物异名;而川州孔子鸟未保存确切的鉴定特征而难以和其他孔子鸟类相区别,暂将其归入孔子鸟科未定种。至此,对所有已报道的孔子鸟目的分类厘定认为,目前孔子鸟目共包括1科、3属、4种,分别是圣贤孔子鸟、杜氏孔子鸟、横道子长城鸟和郑氏始孔子鸟,并对这些属种各自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鸟类 孔子鸟目 孔子鸟属 分类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辽宁建昌早白垩世孔子鸟一新材料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莉 王晶琦 侯世林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83-187,共5页
记述了辽宁建昌头道营子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一新种—建昌孔子鸟(Confuci-usornis jianchangensis sp.nov.)。尽管新种缺失前肢及肩带,还是在许多特征上很容易与属型种(圣贤孔子鸟)相区别。例如,个体小、鳞骨近三角形、方... 记述了辽宁建昌头道营子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一新种—建昌孔子鸟(Confuci-usornis jianchangensis sp.nov.)。尽管新种缺失前肢及肩带,还是在许多特征上很容易与属型种(圣贤孔子鸟)相区别。例如,个体小、鳞骨近三角形、方骨粗大、齿骨前端有突起、跗蹠骨近端愈合、第V跗蹠骨不存在和尾综骨粗大等。新种是孔子鸟类在建昌地区的首次发现,对于展示孔子鸟类的多样性等具有较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建昌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孔子鸟 新种
下载PDF
辽宁早白垩世早期—鸟化石 被引量:31
13
作者 侯连海 张江永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7-224,250,共8页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宁朝阳地区早白垩世早期一新的鸟类。这是继三塔中国鸟(Sinornis santensis)、燕都华夏鸟(Cathayomis yandica)之后报道的辽宁中生代第三种鸟化石,它的脊柱和腰带与始祖鸟和恐龙相似,但其肋骨又具有现代鸟类的性状,...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宁朝阳地区早白垩世早期一新的鸟类。这是继三塔中国鸟(Sinornis santensis)、燕都华夏鸟(Cathayomis yandica)之后报道的辽宁中生代第三种鸟化石,它的脊柱和腰带与始祖鸟和恐龙相似,但其肋骨又具有现代鸟类的性状,这是早期鸟类化石的又一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鸟纲 化石
下载PDF
辽宁朝阳九佛堂组今鸟类(红山鸟科)一新属种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莉 王晶琦 侯世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200,共6页
记述了辽宁朝阳原家洼九佛堂组发现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朝阳副红山鸟(Parahongshanornischaoyangensis gen.et sp.nov.)。尽管缺失头骨,但其头后特征和红山鸟及一件属于红山鸟科的长腿鸟最为接近,具有该科的一些明显鉴定特征,如前肢... 记述了辽宁朝阳原家洼九佛堂组发现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朝阳副红山鸟(Parahongshanornischaoyangensis gen.et sp.nov.)。尽管缺失头骨,但其头后特征和红山鸟及一件属于红山鸟科的长腿鸟最为接近,具有该科的一些明显鉴定特征,如前肢相对后肢十分短小,"U"字形的叉骨长明显大于宽等,因此可以归入红山鸟科。新鸟在以下特征上可与红山鸟及长腿鸟相区别,如叉骨支近端侧向压扁,联合处有一条深沟;胸骨末端有两对后凹陷,在龙骨突与侧突之间有短的后突;第Ⅱ指第1指节相对更加短粗,第2指节细长;耻骨具有膨大的耻骨脚等。新材料的发现为红山鸟类提供了新的解剖学特征,还为研究早期今鸟类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朝阳 早白垩世 九佛堂组 今鸟亚纲 新属种
下载PDF
山东山旺发现中新世大型猛禽化石 被引量:7
15
作者 侯连海 周忠和 +1 位作者 张福成 李俊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4-110,165,共7页
记述了山东山旺地区发现的首件大型猛禽类化石。一新属种,Qiluornis taishanensisgen. et sp. nov.。新鸟较我国以前发现的中新世唯一一件大型猛禽类化石,江苏泗洪的顾氏中新鹫(Mioaopiu... 记述了山东山旺地区发现的首件大型猛禽类化石。一新属种,Qiluornis taishanensisgen. et sp. nov.。新鸟较我国以前发现的中新世唯一一件大型猛禽类化石,江苏泗洪的顾氏中新鹫(Mioaopius gui Hou 1984)稍小,但保存更加完整并较进步。这一大型猛禽的发现,为研究早期猛禽的演化,以及山旺组地层与相关地层时代对比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山旺 中新世 鹰科
下载PDF
辽宁中生代鸟类综述 被引量:18
16
作者 侯连海 周忠和 +1 位作者 顾玉才 孙玉铁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61-271,共11页
本文对发现于辽宁中生代地层中的鸟类化石,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化石的系统分析表明,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在这一地区存在两个亚纲的鸟类分子:蜥鸟亚纲(Sauriurae)和今鸟亚纲(Ornithurae)。其中,蜥鸟亚纲的成员不仅数量居多,而... 本文对发现于辽宁中生代地层中的鸟类化石,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化石的系统分析表明,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在这一地区存在两个亚纲的鸟类分子:蜥鸟亚纲(Sauriurae)和今鸟亚纲(Ornithurae)。其中,蜥鸟亚纲的成员不仅数量居多,而且存在较大的分异。今鸟亚纲的分子则种类和数量都相对较少。辽西中生代鸟类的大量出现,除了鸟类自身的发展原因外,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这一地区适宜的生态环境也为鸟类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辽西地区陆相中生代地层义县组和九佛堂组的时代分别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辽宁 中生代
下载PDF
孔子鸟与鸟类的早期演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忠和 侯连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大量孔子乌标本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识别这一早期鸟类的一些前所未知的形态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并结合近年来中国发现的其他中生代鸟类资料,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早期鸟类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诸如鸟类飞行的起源等。孔子鸟头骨的最... 大量孔子乌标本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识别这一早期鸟类的一些前所未知的形态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并结合近年来中国发现的其他中生代鸟类资料,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早期鸟类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诸如鸟类飞行的起源等。孔子鸟头骨的最典型特征是进步的角质像的出现和原始眶后骨的完全保留。孔子鸟的眶后骨和颧骨相连接,这一特征尚未见于其他鸟类。由于始祖鸟也已缺失了眶后骨,因此眶后骨在孔子鸟中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始祖鸟在早期鸟类演化中的旁支地位,同时也表明,鸟类真正的祖先比我们以往所了解的更加原始。孔子鸟保留了三个指爪。第三指爪(中间一个)常较退化,这和飞羽附着第三指有关。发育的趾爪及指爪,显示孔子鸟适应攀援树木的生活。基本愈合的尾椎和尚不完善的飞行器官,不仅支持这一假设,而且可能还表明,孔子鸟尚不能从地面起飞。孔子鸟尚未发育小冀羽,这也更加证实了其飞行的原始性。孔子鸟的某些个体,保存一对长的尾羽,这可能代表雄性的特征。另一些个体的头部还保留装饰性羽毛。数百件个体的集中发现或许还表明,孔子鸟具备了某些现生鸟类集群性的行为方式。个体大小的变化在早期鸟类飞行能力演化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早白垩世的反鸟类的成员都明显小于始祖鸟和孔子鸟,加之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鸟 鸟类 早期演化 中生代
下载PDF
从新的古生物学及今生物学资料看羽毛的起源与早期演化(英文)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星 郭昱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1-329,共19页
近年来关于羽毛和羽状皮肤衍生物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我们对羽毛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理解。结合最新的古生物学与今生物学资料,对一些保存了皮肤衍生物的非鸟恐龙标本进行观察研究,为这个重要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见解。推测羽毛的演化在鸟类起... 近年来关于羽毛和羽状皮肤衍生物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我们对羽毛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理解。结合最新的古生物学与今生物学资料,对一些保存了皮肤衍生物的非鸟恐龙标本进行观察研究,为这个重要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见解。推测羽毛的演化在鸟类起源之前就以下列顺序完成了5个主要的形态发生事件:1)丝状和管状结构的出现;2)羽囊及羽枝脊形成;3)羽轴的发生;4)羽平面的形成;5)羽状羽小支的产生。这些演化事件形成了多种曾存在于各类非鸟初龙类中的羽毛形态,但这些形态在鸟类演化过程中可能退化或丢失了;这些演化事件也产生了一些近似现代羽毛或者与现代羽毛完全相同的羽毛形态。非鸟恐龙身上的羽毛有一些现代羽毛具有的独特特征,但也有一些现生鸟羽没有的特征。尽管一些基于发育学资料建立的有关鸟类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模型推测羽毛的起源是一个全新的演化事件,与爬行动物的鳞片无关,我们认为用来定义现代鸟羽的特征应该是逐步演化产生的,而不是突然出现。因此,对于羽毛演化而言,一个兼具逐步变化与完全创新的模型较为合理。从目前的证据推断,最早的羽毛既不是用来飞行也不是用来保暖,各种其他假说皆有可能,其中包括展示或者散热假说。展开整合性的研究有望为羽毛的起源问题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兽脚类 恐龙 皮肤附属物 羽毛 起源与早期演化
下载PDF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鸵鸟化石的特异保存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志恒 艾莉达 +2 位作者 Thomas A.STIDHAM 王敏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9-244,共16页
报道了来自西北地区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一件鸵鸟化石,该标本包括鸵鸟的部分颈椎以及气管,由于缺乏物种级别的鉴定特征,被暂定为鸵鸟(Struthio sp.)。新标本还保留了平齿三趾马(Hipparion platyodus)的部分头骨。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 报道了来自西北地区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一件鸵鸟化石,该标本包括鸵鸟的部分颈椎以及气管,由于缺乏物种级别的鉴定特征,被暂定为鸵鸟(Struthio sp.)。新标本还保留了平齿三趾马(Hipparion platyodus)的部分头骨。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该鸵鸟骨骼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探讨临夏鸵鸟的埋藏条件和古气候背景。在鸵鸟化石的一个脱矿化的骨碎片中发现了软组织(内源性血管和红细胞的化石残留)。同时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成像显示,化石组织切片中存在显著的细菌改变(骨侵蚀现象)。这是中新世临夏盆地脊椎动物遗体中软组织的首次报道。通过相关的地质和沉积学证据与新的古生物数据相结合,认为季风气候可能是造成鸟类化石早期埋葬期间微生物侵蚀的原因,接下来延续了8 Ma左右的盆地剧烈的干旱化作用,导致了微生物活动的停止,并进一步导致了成岩作用后期孔隙方解石的沉淀。这项工作显示出跨学科(包括形态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软组织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西北临夏盆地柳树组的中新世晚期的动物群更替、气候和分子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中新世 三趾马 鸵鸟 软组织 血管 细菌 微观聚焦破坏
下载PDF
甘肃鸟的新材料及其解剖和行为习性的补充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岩 张玉光 +3 位作者 周忠和 李志恒 刘迪 汪筱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5-445,共11页
继1984年首次报道甘肃玉门昌马发现的早白垩世甘肃鸟及2006年记述多件甘肃鸟标本以来,再次对发现于2004~2006年间的9件甘肃鸟标本进行形态的详细观察,补充描述甘肃鸟新的骨骼特征,包括侧面保存的胸骨、有较完整的镰刀形龙骨突及胸骨背... 继1984年首次报道甘肃玉门昌马发现的早白垩世甘肃鸟及2006年记述多件甘肃鸟标本以来,再次对发现于2004~2006年间的9件甘肃鸟标本进行形态的详细观察,补充描述甘肃鸟新的骨骼特征,包括侧面保存的胸骨、有较完整的镰刀形龙骨突及胸骨背侧特征等;部分前肢骨骼上有位于关节位置、呈短长方形的尺腕骨和桡腕骨;指式"2-3-1",小指骨的爪节完全退化消失;后肢各趾中第1趾节最长,趾爪短小且弯曲度小;第Ⅰ趾相对较短、细弱,与其他趾相对握;第Ⅲ趾粗壮,略短于第Ⅳ趾。在胫跗骨和跗跖骨关节处保存有鳞片状的皮肤印痕,趾骨间有蹼的印痕。通过指示性骨骼测量的三元分析,得出甘肃鸟是一类善飞的潜水鸟,其习性接近于部分现生的鸭科成员,与之前有关甘肃鸟生活习性的推测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甘肃鸟 新材料 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