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花百合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高洁 王元忠 黄衡宇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7,共6页
建立绿花百合(Lilium fargesii Franch.)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体系,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重要植物资源提供高效、稳定的再生技术途径。以绿花百合鳞片为外植体,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激素种类及其质量浓度对绿花百合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胚状... 建立绿花百合(Lilium fargesii Franch.)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体系,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重要植物资源提供高效、稳定的再生技术途径。以绿花百合鳞片为外植体,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激素种类及其质量浓度对绿花百合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胚状体和小鳞茎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适宜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5 mg·L^(-1)+2,4-D 0.1 mg·L^(-1),出愈率达89.29%,小鳞茎发生系数亦达4.7;胚性愈伤组织增殖及小鳞茎发生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2,4-D 0.1 mg·L^(-1),繁殖倍数5.0/35 d;根的诱导则在1/2MS+NAA 0.2 mg·L^(-1)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率达100%,幼苗移栽至排水良好的沙土中,保温保湿培养35 d后,成活率可达90%以上。本研究为保持绿花百合优良品种特性、种苗繁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保护其野生资源,发展人工栽培和利用胚状体进行无性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花百合 胚性愈伤组织 小鳞茎 组织培养
下载PDF
大聚藻断枝不同扦插方式对其生长及分株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庭兴 陈晓德 杜珲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5-58,共4页
以大聚藻断枝为试材,研究了在正向扦插、反向扦插、水平放置3种不同扦插方式下,大聚藻断枝、侧枝生长的生物学规律,以期为大聚藻无性繁殖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依据,并为科学制定大聚藻管理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反向扦插... 以大聚藻断枝为试材,研究了在正向扦插、反向扦插、水平放置3种不同扦插方式下,大聚藻断枝、侧枝生长的生物学规律,以期为大聚藻无性繁殖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依据,并为科学制定大聚藻管理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反向扦插处理的断枝最早形成克隆分株,且形成的克隆分株最多,该处理断枝不发生伸长生长,但地上茎变粗;正向扦插处理的断枝形成的克隆分株数与水平放置处理相近,产生的克隆分株生物量与反向扦插处理相近,该处理断枝茎段继续伸长生长,地上茎变粗,地下茎则变细;水平放置处理的断枝形成的克隆分株生物量最大,并产生大量二级克隆分株,该处理断枝茎段也继续伸长生长,并变粗;反向扦插能形成最多的克隆分株,水平放置能形成更优势的克隆分株,二者更有利于分株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聚藻 断枝 扦插 克隆分株 生长 生物学规律 繁殖
下载PDF
大叶蚁塔组织培养技术
3
作者 陈锁良 吕秀立 +4 位作者 崔心红 王铖 张群 朱义 陆亮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8-332,共5页
以大叶蚁塔茎尖作为外植体诱导出无菌苗,再以无菌苗的嫩叶诱导不定芽发生,研究了其离体培养和不定芽再生的过程,成功建立了低成本的快速繁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1)无菌苗增殖培养基为MS+BA 1.0mg·L-1+NAA 0.1 mg·L-1,培养30... 以大叶蚁塔茎尖作为外植体诱导出无菌苗,再以无菌苗的嫩叶诱导不定芽发生,研究了其离体培养和不定芽再生的过程,成功建立了低成本的快速繁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1)无菌苗增殖培养基为MS+BA 1.0mg·L-1+NAA 0.1 mg·L-1,培养30 d,增殖率稳定为3.80;(2)叶片可直接诱导再生出不定芽,其最佳培养基为MS+ZT 1.0 mg·L-1+NAA 0.1 mg·L-1,诱导率达95%,分化幼苗众多;(3)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1 mg·L-1+蔗糖20 g·L-1时,生根率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蚁塔 离体培养 快速繁殖
下载PDF
中国穗状狐尾藻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吕天锋 蒿飞 +1 位作者 熊争 刘星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利用叶绿体DNA三个片段(trnK-matK、trnL-trnF、rpl32-trnL)对中国大陆广布的水生植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探讨其自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及具有广泛分布格局的可能机制。AMOVA分析显示,穗状... 利用叶绿体DNA三个片段(trnK-matK、trnL-trnF、rpl32-trnL)对中国大陆广布的水生植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探讨其自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及具有广泛分布格局的可能机制。AMOVA分析显示,穗状狐尾藻8个居群间的遗传变异为84.97%,而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15.03%,居群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85,表明穗状狐尾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d=0.83)且主要存在于居群间,奠基者效应可能导致了最初的遗传差异,而隔离障碍(Nm=0.09)又进一步导致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基于17个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图均显示,单倍型H5和H6在居群中的分布范围最广且出现频率最高,表明H5和H6可能为最古老的祖先单倍型。Mantel检验表明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失配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穗状狐尾藻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扩张事件,而Tajima’s、Fu&Li’s D*和F*检测发现,该物种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格局,这可能与穗状狐尾藻种子的长距离扩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状狐尾藻 叶绿体DNA片段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