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伶仃洋有孔虫生物群和埋葬群的比较及河口沉积作用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罗宪林 李春初 牟崇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9-74,共6页
对伶仃洋沉积物表层中的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进行了比较分析 ,有效地分辨  出河口湾内拦门沙区的高速沉积带、深槽里的有孔虫异地埋葬分子、东、西槽内陆架咸水作用的差异以及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向等 .证明用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的对... 对伶仃洋沉积物表层中的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进行了比较分析 ,有效地分辨  出河口湾内拦门沙区的高速沉积带、深槽里的有孔虫异地埋葬分子、东、西槽内陆架咸水作用的差异以及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向等 .证明用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的对比分析可判释出沉积动力环境的更细微的差别和变化 ,较单纯据死有孔虫群的分析效果要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有孔虫 沉积作用 珠江河口 伶仃洋 生物群 埋藏群
下载PDF
渤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程广芬 刘东生 +1 位作者 武心尧 杨桂进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依据渤海中、南部底质样品的分析资料,探讨该地区现代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特征;结合聚类分析,讨论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 渤海 表层 沉积物 有孔虫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底质柱状样中有孔虫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维林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93-300,共8页
本文通过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7个柱状样计79块样品中的有孔虫分析,阐述了海峡柱样中有孔虫组合及其特征,并由此讨论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有孔虫 环境 柱状样 海域
下载PDF
浮游有孔虫Fourier形态分析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李铁钢 薛胜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有孔虫 形态 环境 相关性
下载PDF
南海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类群变化所表征的古海洋学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两全 涂霞 +1 位作者 罗又郎 陈绍谋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2期62-69,共8页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古海流特征的参数。温凉组合的发育与南海存在冷涡有关。利用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南海南部表层古水温,冰期与间冰期的表层水温平均变化冬季为4.7℃和2.9℃,夏季为3.0℃和2.1℃,季节性温差冰期最大可达8.6℃,间冰期最大可达5.0℃,均比太平洋同一纬度海区的大。冬季表层古水温波动比夏季的大。全新世的表层水温呈上升趋势,但在NS86-43柱中有一变冷现象,这可能和the younger Younger Drya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因子分析 古海流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北部浮游有孔虫同海流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方惠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42-551,共10页
于1987年7月和8月及1988年5月和7月,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利用浮游生物网和蚌式采泥器分别采集了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和表层沉积里的浮游有孔虫遗壳样品。对活体和遗壳在数量和组成方面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海区暖水性最强的... 于1987年7月和8月及1988年5月和7月,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利用浮游生物网和蚌式采泥器分别采集了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和表层沉积里的浮游有孔虫遗壳样品。对活体和遗壳在数量和组成方面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调查海区暖水性最强的水域位于东南角的A5站一带,海峡暖流水由此向北延伸,在海坛岛以东D1站附近,因与闽浙沿岸水交汇而减弱。遗壳高值区位于深水的盆地,活体则出现在台地上,两者分布不一致。其原因在于盆地受冲刷,沉积作用缓慢,遗壳被浓缩;台地沉积速率高,遗壳数量被稀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活体 海流 沉积速率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方惠瑛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41-147,共7页
本文根据我所1981—1982年调查资料,分析了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东山湾有孔虫的组成、分布、分异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有孔虫 分布 海湾 沉积物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及其环境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方惠瑛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2期54-61,共8页
本文分析了闽南-台湾浅滩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计有132属、328种。根据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可将海区划分为6个动物群区,每个动物群区各有自己的环境特点。文中分析了动物群种类组成特征与其所赋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浅... 本文分析了闽南-台湾浅滩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计有132属、328种。根据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可将海区划分为6个动物群区,每个动物群区各有自己的环境特点。文中分析了动物群种类组成特征与其所赋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浅滩西南303站底栖有孔虫的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沉积物 分布 环境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北部上升流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方惠瑛 《热带海洋》 CSCD 1995年第3期58-66,共9页
分析1987—1988年在台湾海峡中、北部用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研究调查海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有孔虫计有16种,以泡抱球虫Globigerin... 分析1987—1988年在台湾海峡中、北部用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水层中的浮游有孔虫标本,研究调查海区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有孔虫计有16种,以泡抱球虫Globigerinabulloides为主要优势种类,其次是袋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和红拟抱球虫G.ruber。在夏季的7月和8月(特别是7月),浮游有孔虫密集在福建中部沿岸的南日岛至闽江口外海海域一带沿岸水域,其中90%以上的个体由泡抱球虫组成。此现象推测与夏季出现在福建沿岸的上升流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密集 上升流 台湾海峡 生态
下载PDF
玻璃质壳类底栖有孔虫卷转虫属Ammonia spp.的DNA保存方式和提取效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吕曼 类彦立 李铁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6-353,共8页
对有孔虫的DNA进行有效保存及提取是开展有孔虫分子鉴定工作的前提。本研究以探索适合玻璃质壳类底栖有孔虫的DNA保存及提取方法为目的,以中国近海优势属——玻璃质类底栖有孔虫卷转虫属(Ammonia spp.)为模式生物,考察不同温度(20—120&... 对有孔虫的DNA进行有效保存及提取是开展有孔虫分子鉴定工作的前提。本研究以探索适合玻璃质壳类底栖有孔虫的DNA保存及提取方法为目的,以中国近海优势属——玻璃质类底栖有孔虫卷转虫属(Ammonia spp.)为模式生物,考察不同温度(20—120°C,间隔10°C)烘干、冷冻(–20°C、–80°C,有水、无水)以及脱氧胆酸钠裂解液(Na deoxycholate,简称DOC)处理(含和不含EDTA)保存有孔虫DNA方法,同时进行了DOC裂解液法和Guanidine裂解液法对Ammonia spp.DNA提取效能的比较。结果显示,烘干保存法中20°C组和30°C组显著优于40°C组(P<0.05);冷冻保存法中无水组显著优于有水组(P<0.05);DOC裂解液保存法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保存方法综合效果表现为冷冻组显著优于烘干组和裂解液组(P<0.05);两种DNA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都很好,但DOC法更廉价且操作简便。本文给出了一套适用于玻璃质壳类有孔虫的DNA保存和提取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质壳 底栖有孔虫 分子生物学 AMMONIA DNA提取 保存
下载PDF
印度东南部海岸拉梅斯沃勒姆滨外保克湾底层水特征对底栖有孔虫的影响
11
作者 Kumar V 高莉玲 《海洋地质动态》 2001年第12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印度 底栖动物 有孔虫 生态学 海洋污染 分布模式
下载PDF
NotesBenthic foraminiferal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sediments along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dependance on water masses and food supply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荣 李铁刚 +2 位作者 杨作升 阎军 曹奇原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Benthic foraminiferal analysis of 29 sample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nthic foraminiferal abundance decreases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 Benthic foraminiferal analysis of 29 sample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nthic foraminiferal abundance decreases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Percentage frequencies of agglutinated foraminifera further confirm the modern shallow carbonate lysocline 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From continental shelf edge to the bottom of Okinawa Trough, benthic foraminiferal fauna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5 assemblages: (1)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assemblage, dominated by 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 corresponds to subsurface water mass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2) upper continental slope assemblage, dominated by Cassidulina carinata , 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 corresponds to intermediate water mass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3) intermediate continental slope assemblage, dominated by Uvigerina hispi-da, corresponds to the Okinawa Trough deep water mass above the carbonate lysocline; (4) lower continental slope- trough bottom assemblage, dominated by Pullenia bulloides, Epistominella exigua and Cibicidoides hyalinus, corresponds to deep water mass of the Okinawa Trough; and (5) trough bottom agglutinated assemblage, dominated by Rhabdammina spp. , Bathysiphon flavidus, corresponds to strongly dissolved environment of the trough bottom.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fauna 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are controlled jointly by water masses and food supply. Water temperature,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ate dissolution of the water masses are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 especially for the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and trough bottom assemblages. The food supply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along the western slope of the Okinawa Trough. Both the abundance and the 5 assemblages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correspond well to the organic matter supply along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a lateral transport of TSM (total suspended matter) and POC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rom the shelf break to the deep water is also an important food supply for benthic fauna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thic foraminifer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DISSOLUTION KUROSHIO food supply
下载PDF
Variation on Foraminiferal Composition in Cretaceous Black-Gray-Red Bed Sequence of Southern Tibet, China 被引量:1
13
作者 WanXiaoqiao SiJialia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1期46-54,共9页
关键词 CRETACEOUS FORAMINIFERA black shale red bed Tibet.
下载PDF
Carbon isotopic record of foraminifer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significance 被引量:7
14
作者 CHENGXinrong WANGPinxian HUANGBaoqi LIUChuanlian JIANZhimin ZHAOQuanhong LIJianru TIANJun XUJ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2期162-166,共5页
The study is based on stable carbon isotopic measurements of 112 foraminiferal samples from surface sediments at 40 si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δ 13C of foraminifers and ?δ C between planktonic and benthic 1... The study is based on stable carbon isotopic measurements of 112 foraminiferal samples from surface sediments at 40 si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δ 13C of foraminifers and ?δ C between planktonic and benthic 13 foraminiferal species exhibit a low value area at the north- eastern and southern ends of the SCS. It is correlated with the nutrient distributional pattern in the SCS and circumja- cent area, the influence of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monsoons on water flow and water chemistry in the SCS. The monsoons have not only brought nutrients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a but also disturbed water and decreased dif- ference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Its influence is most obvious at both ends, which resulted in the low value areas in δ 13C and ?δ 13C at the ends. The distributional pat- tern of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e in the SCS is a reflectio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标记 有孔虫 表面沉积物 南海 季候风 营养分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