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龙游仆虫无性生殖期间的形态发生学研究(原生动物,纤毛虫)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梅 宋微波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33-238,共6页
卡龙游仆虫(Euplotes charon)为海洋中自由生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和DNA复制开始,口原基(OA)发生于老口围带(AZM)后方皮膜下一龛腔内,后由前至后组装成... 卡龙游仆虫(Euplotes charon)为海洋中自由生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和DNA复制开始,口原基(OA)发生于老口围带(AZM)后方皮膜下一龛腔内,后由前至后组装成围口小膜而演化为后仔虫的AZM。老口围带及口侧膜(PM)在原位被前仔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两组(各5条)棘毛原基(FVT-原基),其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9根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缘棘毛原基也为独立发生,初为单一,后断裂为二并分别演化为前、后仔虫的缘棘毛;4.新背触毛发生在老结构中部(每列各一),后横断为两组并取代老的背触毛。在最右缘的两列原基之后端分别产生1—2根尾棘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龙游仆虫 纤毛虫 无性生殖 形态发生学
下载PDF
团头鲂寄生吸管虫一新种,双泡毛管虫的研究
2
作者 李连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3-87,共5页
描述了寄生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鳃上的一吸管虫新种,双泡毛管虫。活体无色透明至淡黄色,正面观为卵圆形至长椭圆形,稍扁平;侧面观为棒状或香肠状,常附着在鳃小片上。身体的表膜中有不明显的细小颗粒。吸管指状,一束,着... 描述了寄生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鳃上的一吸管虫新种,双泡毛管虫。活体无色透明至淡黄色,正面观为卵圆形至长椭圆形,稍扁平;侧面观为棒状或香肠状,常附着在鳃小片上。身体的表膜中有不明显的细小颗粒。吸管指状,一束,着生在虫体前端,一般有4—8根,最多达23根,收缩时其表面出现明显的螺旋纹8—11个。两个伸缩泡,交替地进行伸缩,彼此间隔约为10μm,位于吸管基部的胞质中。大核短杆状或椭圆形,核膜明显,染色质均匀。小核圆球形。成虫和幼虫没有固着柄,游泳幼虫的纤毛带宽6.0—7.0μm,由7—11行纤毛纹组成,无锥形的钻孔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管虫 双泡毛管虫 新种 团头鲂
下载PDF
中国广东新海盘虫属(单殖吸虫,锚首虫科)三新种描述
3
作者 李海燕 张耿鑫 吴毅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6-852,共7页
记述了寄生于广东海洋鱼类五带豆娘鱼Abudefduf vaigiensis、六带豆娘鱼Abudefduf sexfasciatus和孟加拉豆娘鱼Abudefduf bengalensis鳃上的新海盘虫属Neohaliotrema Yamaguti,19653新种,瘤钩新海盘虫Neohaliotrema tukerhamatus sp.no... 记述了寄生于广东海洋鱼类五带豆娘鱼Abudefduf vaigiensis、六带豆娘鱼Abudefduf sexfasciatus和孟加拉豆娘鱼Abudefduf bengalensis鳃上的新海盘虫属Neohaliotrema Yamaguti,19653新种,瘤钩新海盘虫Neohaliotrema tukerhamatus sp.nov.,倒钩新海盘虫Neohaliotrema antiacanthus sp.nov.和孟加拉新海盘虫Neohaliotrema bengalensis sp.nov.3新种的中央大钩具有瘤状突起而相似于大棘新海盘虫Neohaliotrema macracanthum Zhukow,1976,但新种背中央大钩具有附片及腹中央大钩内突上有小钩与已知种不同,交接器尤其是支持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瘤钩新海盘虫N.tukerhamatus sp.nov.的交接管末端有1锥状结构,支持器较长,前端为窄片状,末端分叉,腹中央大钩内突上有1小钩,背中央大钩具有1"C"形的附片;倒钩新海盘虫N.antiacanthus sp.nov.的支持器位于交接管中部弯曲处,呈倒钩形,腹中央大钩内突上有1小钩;孟加拉新海盘虫N.bengalensis sp.nov.的背中央大钩具有1"C"形的附片,支持器位于交接管的末端,顺着交接管的方向观察,呈"9"字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新海盘虫 豆娘鱼 新种 广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