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5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鲁藏布江下游鮡科鱼类分类整理及三新种和中国一新记录种
1
作者 陈咏霞 谭慧敏 +3 位作者 林鹏程 张驰 王琳 何德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0-949,共30页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1974、2019—2023年间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我国实际控制区内,下同)的403尾鮡科鱼类标本进行分类整理。标本检视结果及结合历史记录表明,雅鲁藏布江下游共分布有鮡科鱼类6属10种,即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1974、2019—2023年间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我国实际控制区内,下同)的403尾鮡科鱼类标本进行分类整理。标本检视结果及结合历史记录表明,雅鲁藏布江下游共分布有鮡科鱼类6属10种,即黑斑原鮡Glyptosternon maculatum(Regan 1905)、穴形纹胸鮡Glyptothorax cavia(Hamilton1822)、墨脱纹胸鮡G.medogensis Chen&He sp.nov.、疑似细体纹胸鮡G.cf.gracilis(Günther 1864)、稀有纹胸鮡G.rara Chen&He sp.nov.、西仁褶鮡Pseudecheneis sirenica Vishwanath&Darshan 2007、扁头异鮡Creteuchiloglanis kamengensis(Jayaram 1966)、细尾鰋Exostoma tenuicaudatum Tamang,Sinha&Gurumayun2015、西藏鰋E.tibetanum Gong,Lin,Liu&Liu 2018和无斑平唇鮡Parachiloglanis immaculata Chen&He sp.nov.。新种墨脱纹胸鮡是安氏纹胸鮡G.annandalei Hora 1923种名的修订,其偶鳍具羽状皮褶,项背骨前突与上枕骨棘相离,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缘垂直下方之后,腹鳍末端远离臀鳍起点,更细的尾柄,以及更长的头长等联合特征区别于同属其他物种。新种稀有纹胸鮡其偶鳍腹面光滑,无羽状皮褶;胸部吸着器心形,皮纹向前延伸至咽部,附着器后缘中部微陷、开放,皮纹不明显;臀鳍不分枝鳍条11根;项背骨前突与上枕骨棘间隔距离远;上颌须延伸超过胸鳍基末端,达胸鳍长的1/2处,其长为头长的134.2%等特征区别于同属其他种。新种无斑平唇鮡是霍氏平唇鮡P.hodgarti(Hora 1923)种名修订,其上颌齿带两侧向后延伸,内侧内凹,呈弯月形,横向宽约为纵向深的2倍;下颌齿带前缘和后缘中部微凹,左右两块紧靠,无明显间隔;鳃孔下角限于胸鳍基前1/3处;脂鳍末端游离,与尾鳍起点有一缺刻;胸鳍分枝鳍条16—17根;尾鳍末端明显内凹;侧线明显,侧线孔周围具白色稀疏圆点,体表和各鳍无明显的斑纹等特征有别于同属其他物种。穴形纹胸鮡为我国新记录种。西仁褶鮡为黄斑褶鮡P.sulcata(McClelland 1842)种名的修订。文章对10种鮡科鱼类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属种分类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喜马拉雅地区 鮡科 种名修订 鉴别特征 新种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延迟投饵和不同开口饵料对中华花鳅仔鱼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杨骏 张云德 +2 位作者 邹成坤 梁勤彪 孙治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61-366,共6页
为积累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人工繁育技术基础资料,通过人工繁殖得到中华花鳅仔鱼,探究延迟投饵和不同开口饵料对其死亡率和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中华花鳅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实验结果表明:仔鱼出膜1.5 d后开口摄食... 为积累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人工繁育技术基础资料,通过人工繁殖得到中华花鳅仔鱼,探究延迟投饵和不同开口饵料对其死亡率和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中华花鳅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实验结果表明:仔鱼出膜1.5 d后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85%,2.5 d达到100%,5.0 d后下降;饥饿不可逆点发生在8.5~9.0 d;中华花鳅仔鱼的最适投饵时间应为仔鱼孵化后1.5 d,可以选择鸡蛋黄悬浊液作为中华花鳅仔鱼开口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花鳅 仔鱼 延迟投饵 开口饵料 生长
下载PDF
团头鲂嗅觉受体基因β亚型的进化与表达模式分析
3
作者 关素华 黄欣 +2 位作者 刘宁 王卫民 刘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2,共9页
为探索鱼类嗅觉受体基因β亚型(OR-β)与食性的关系,对不同食性的12种鱼类,包括植食性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肉食性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三刺... 为探索鱼类嗅觉受体基因β亚型(OR-β)与食性的关系,对不同食性的12种鱼类,包括植食性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肉食性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杂食性的斑马鱼(Danio rerio)、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青鳉(Oryzias latipes)、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花斑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us)的OR-β在其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和分子进化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在12月龄和24月龄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qPCR检测。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OR-β拷贝数差异较大,植食性团头鲂和草鱼分别有20和14个拷贝,而5种肉食性鱼类基因组中平均仅有1个,杂食性的5种鱼类平均有4个;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个分支受到正选择,包括9个OR-β基因和10个分支位点,其中团头鲂的OR-β-4和OR-β-14(P<0.01)受到强烈的正选择。此外,团头鲂、草鱼、斑马鱼和金线鲃4种鲤科鱼类的OR-β聚为一支,这一支受到正选择,其中包括团头鲂的9个OR-β基因;qPCR结果显示,在12月龄和24月龄团头鲂的肌肉、嗅囊、脑及嗅球组织中,10个OR-β均在嗅囊中高表达;除OR-β-9和OR-β-10外,其他OR-β在嗅球和脑组织均不表达。以上结果表明,植食性团头鲂的OR-β基因与其他食性鱼类相比发生明显的特异性扩张,且在嗅囊组织中高表达,推测OR-β在团头鲂植食性适应性进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嗅觉受体β亚型 食性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团头鲂lpin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对肌肉损伤的响应
4
作者 金叶子 石林林 +1 位作者 刘红 王焕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212,共8页
为深入研究lpin1基因在鱼类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团头鲂lpin1基因的时空表达及肌肉损伤后该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团头鲂lpin1基因的... 为深入研究lpin1基因在鱼类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团头鲂lpin1基因的时空表达及肌肉损伤后该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团头鲂lpin1基因的ORF序列长2694bp,编码897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具有高度保守的Lipin-N、Lipin-mid和LNS2(Lipin/Ned1/Smp2)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团头鲂Lpin1与鲤和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pin1在团头鲂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且在成鱼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整胚原位杂交进一步显示lpin1在肌肉效应期和心跳期的头部和体节中特异表达;对团头鲂幼鱼肌肉进行不同程度损伤后,与未损伤组相比,lpin1基因分别在轻度损伤后48 h和重度损伤后72 h的表达量最高,pax7基因表达量分别在轻度损伤后144 h和重度损伤后96 h最高。以上结果表明,lpin1基因可能在团头鲂肌肉损伤和修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lpin1基因 基因表达 肌肉损伤修复
下载PDF
中国大陆沿海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鞍头裸胸鳝的形态与分子系统学
5
作者 何浩斌 杨杰銮 +5 位作者 杨森 梁冠宇 李江涛 李清清 林蠡 梁日深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34,共12页
为完善中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实验报道了采集于中国大陆沿海水域(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汕头市)的新记录种--鞍头裸胸鳝,目前该物种世界上仅日本及中国台湾东部有分布记录。通过对采集样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特征分析,综合利用DNA条形... 为完善中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实验报道了采集于中国大陆沿海水域(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汕头市)的新记录种--鞍头裸胸鳝,目前该物种世界上仅日本及中国台湾东部有分布记录。通过对采集样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特征分析,综合利用DNA条形码COⅠ及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显示,鞍头裸胸鳝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色浅褐色,眼后头顶有一个暗色马鞍状斑纹,背鳍起点前有一黑色三角形大斑块,腹部有黑色条纹从鳃孔下方延伸至肛门,背鳍、臀鳍边缘均为白色;体修长,全长为体高的19.06~19.60倍;上下颌齿均单行,上颌齿每侧8个,下颌齿12~14个,总脊椎数为162~168。基于COⅠ及16S rRNA基因分析,鞍头裸胸鳝与其他裸胸鳝遗传距离分别为COⅠ(0.120~0.255),16S rRNA (0.059~0.132),其中COⅠ遗传距离已远大于Herbert设定的2%最小物种鉴定遗传距离,揭示鞍头裸胸鳝为独立物种。进化树上,鞍头裸胸鳝与白缘裸胸鳝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研究表明,鞍头裸胸鳝在中国大陆沿海也有分布,为有效新记录种。本研究为中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修订提供相关分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头裸胸鳝 新记录种 形态特征 COⅠ基因 16S rRNA基因
下载PDF
鲴亚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琳 陈蔚涛 +3 位作者 汤永涛 周传江 何舜平 冯晨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8-636,共9页
为探讨鲴亚科(Xenocyprinae)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基于2种线粒体基因和5种核基因序列对鲴亚科各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化时间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不同方法和数据类型获得了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3个属的单系性都得到了很好地支撑;但是... 为探讨鲴亚科(Xenocyprinae)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基于2种线粒体基因和5种核基因序列对鲴亚科各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化时间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不同方法和数据类型获得了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3个属的单系性都得到了很好地支撑;但是,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却随着分子标记的不同而改变。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早期的基因流或谱系的随机分选所致。此外,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和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之间呈现出嵌套型的谱系关系,暗示它们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基于化石地层年代校正的分子钟估算结果显示,鲴亚科主要类群的分化发生在中新世晚期,约15—12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Ma),这与东亚季风强盛时期的时间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 多序列分析 分化时间估算 鲴亚科
下载PDF
黄河中上游黄河鮈的年龄鉴定与生长模型筛选
7
作者 王继隆 王鑫月 +4 位作者 李培伦 刘嘉成 刘彦斌 王太 刘凯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6期129-134,共6页
【目的】鉴定黄河鮈的年龄,分析其生长特性,丰富黄河中上游黄河鮈的生物学研究资料。【方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境内共7个站点采捕黄河鮈,以耳石作为年龄鉴定材料,选择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目的】鉴定黄河鮈的年龄,分析其生长特性,丰富黄河中上游黄河鮈的生物学研究资料。【方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境内共7个站点采捕黄河鮈,以耳石作为年龄鉴定材料,选择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Gompertz GF)和幂指数生长方程(Power exponential GF)4种模型分别模拟黄河鮈的体长生长,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通过计算各模型的AIC值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确定黄河鮈的最适生长模型。【结果】共采集到黄河鮈样本550尾,分为5个年龄组,即1~5龄,其中2龄组数量最多,共351尾;体长为2.60~17.41 cm;体重为0.18~99.39 g。4种模型对黄河鮈的拟合结果为,Gompertz生长模型的AIC值最小(4.99),拟合效果最好;其次为Logistic GF(14.58)和VBGF生长模型(16.29);幂指数生长模型AIC值最大(82.42),拟合效果最差。黄河鮈生长模型的Gompertz GF为Lt=18.81×exp{-exp[-0.66×(ti-1.73)]}。【结论】Gompertz GF为黄河中上游黄河鮈的最适生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鮈 耳石 年龄 生长模型 生长 黄河中上游
下载PDF
黄河中上游拟硬刺高原鳅年龄鉴定与生长模型筛选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书玉 王继隆 +6 位作者 李培伦 刘嘉成 刘彦斌 王太 刘凯 赵鹏 张健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4期105-111,共7页
【目的】鉴定拟硬刺高原鳅年龄,探究其生长变化,为高原鳅属鱼类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并为黄河中上游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拟硬刺高原鳅样本采自黄河中上游青海省和甘肃省不同渔业站点,选用耳石材料鉴定其年龄,并分别采用Von Be... 【目的】鉴定拟硬刺高原鳅年龄,探究其生长变化,为高原鳅属鱼类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并为黄河中上游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拟硬刺高原鳅样本采自黄河中上游青海省和甘肃省不同渔业站点,选用耳石材料鉴定其年龄,并分别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Gompertz GF)和幂指数生长方程(Power exponential GF)4个模型模拟拟硬刺高原鳅的全长生长,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通过计算并对比各模型的AIC值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确定适合拟硬刺高原鳅的生长模型。【结果】拟硬刺高原鳅的样本共分为4个年龄组,即2~5龄,其中3龄组数量最多,占54.88%;全长为6.19~13.76 cm;体重为1.58~19.12 g。4个拟硬刺高原鳅生长模型拟合结果表明,Logistic GF生长模型的AIC值最小(-86.66),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Gompertz GF(-86.52)和VBGF生长模型(-86.31);幂指数生长模型的AIC值最大(-82.51),拟合效果最差。拟硬刺高原鳅生长模型的Logistic GF方程为Lt=14.585/[1+e^(0.568(ti-1.948))]。【结论】Logistic GF生长方程为黄河中上游拟硬刺高原鳅的最适生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硬刺高原鳅 年龄 生长 耳石 生长模型 黄河中上游
下载PDF
长江中游湖泊中黄颡鱼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9
9
作者 方耀林 汪登强 +3 位作者 刘绍平 伍刚 廖伏初 陈大庆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61,共6页
运用mtDNAPCR RFLP技术对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涨渡湖、长湖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自然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PCR技术扩增出黄颡鱼mtDNAND1/2基因,选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3个群体的黄颡鱼共检出1... 运用mtDNAPCR RFLP技术对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涨渡湖、长湖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自然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PCR技术扩增出黄颡鱼mtDNAND1/2基因,选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3个群体的黄颡鱼共检出15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 20%~2 08%(0 8135%±0 4095%)。各不同群体的单倍型在系统树上有部分交叉,虽然不同群体在各单倍型中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但每个群体都和其他群体存在共有的单倍型。尽管单倍型的分布或结构有所不同,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不大,与通江型湖泊相比,两个阻隔型湖泊间的遗传距离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湖 洞庭湖 涨渡湖 黄颡鱼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唇鱼骨、花鱼骨及其杂交F_1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3 位作者 胡廷尖 王雨辰 沈土山 姚子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3-499,共7页
运用3种多元分析法分析了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花鱼骨H.maculates及其杂交F1(唇鱼骨♀×花鱼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在体形和体色上完全偏向于母本唇鱼骨,仅背部的小黑点是继承了花鱼骨的形态特征;唇鱼骨、花鱼骨和... 运用3种多元分析法分析了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花鱼骨H.maculates及其杂交F1(唇鱼骨♀×花鱼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在体形和体色上完全偏向于母本唇鱼骨,仅背部的小黑点是继承了花鱼骨的形态特征;唇鱼骨、花鱼骨和杂交种F1的可数性状中背鳍、臀鳍、胸鳍和腹鳍条数基本上一致,各项差异均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9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的形态与唇鱼骨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6.7%~100%(P1)、87.9%~100%(P2),综合判别率为9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鱼骨] 花[鱼骨] 杂交F1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下载PDF
魔芋甘露寡糖对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于艳梅 吴志新 +6 位作者 陈孝煊 赵杨 张朋 周金敏 岳刚毅 王树云 曲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1-355,共5页
以健康黄颡鱼为试验鱼,按投喂饲料的不同分为5组,3个平行。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KM0.1、KM0.2、KM0.3、M0.3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3%的魔芋甘露寡糖及0.3%的酵母甘露寡糖,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甘露寡糖对黄颡鱼非... 以健康黄颡鱼为试验鱼,按投喂饲料的不同分为5组,3个平行。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KM0.1、KM0.2、KM0.3、M0.3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3%的魔芋甘露寡糖及0.3%的酵母甘露寡糖,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甘露寡糖对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0.2%魔芋甘露寡糖14~28 d,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4 d吞噬百分率PP、吞噬指数PI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6.00%、5.24。在整个试验过程中,KM0.3、M0.3组与对照组之间PP、PI均无显著性差异。KM0.2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增强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第35天时溶菌酶活性达到最大值(0.31),第7天时SOD活性达到最大值(136.67)。除第42天外,KM0.3、M0.3组与对照组SOD活性无显著性差异。投喂不同含量魔芋甘露寡糖均能增加黄颡鱼头肾指数、后肾指数、脾体指数,促进生长、降低饵料系数。KM0.2组质量增加率最高(95.68%)、饵料系数最低(1.63)。0.3%酵母甘露寡糖组与对照组相比也能显著促进黄颡鱼的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其中质量增加率为64.91%、饵料系数为1.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甘露寡糖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生长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生长和摄食的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谢仰杰 翁朝红 +1 位作者 苏永全 王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3-130,共8页
于2003-2004年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和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8.5~31.0℃,盐度31.4~34.3条件下.初孵仔鱼经39d培育变态为幼鱼.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2.0... 于2003-2004年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和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8.5~31.0℃,盐度31.4~34.3条件下.初孵仔鱼经39d培育变态为幼鱼.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2.039 8e^0.076 7D;体质量(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65 8e^0.252 8D;全长(L/mm)和体质量(M/mg)的关系式为M=0.0065L^3.2573.对170尾仔、稚、幼鱼的解剖观察结果表明.摄食率达95.88%,饱食率达77.65%.饱食量(F/mg)与体质量(M/mg)呈直线相关,F=0.0433M—0.0039,大多数仔稚鱼在30min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的消化时间为1~2h,稚鱼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1.5~3h和2~4h.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仔鱼白天摄食、晚上不摄食,前期仔鱼在8:00和18:00摄食量较大,后期仔鱼在8:00和16:00摄食量较大,稚鱼昼夜均摄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中午1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仔鱼 稚鱼 摄食 生长
下载PDF
低龄中华鲟外科手术性别鉴定技术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细华 危起伟 +3 位作者 朱永久 杨德国 罗刚 刘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1-374,共4页
取 5 1尾人工养殖 1.5~ 5 .6年龄、体重 2 .6~ 35 .5kg的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 ,通过腹腔外科手术检查性腺并取得性腺组织材料。 5~ 5 .6年龄 (体重 18~ 35 .5kg)的中华鲟性腺都能通过肉眼分辩雌雄 ,是进行性别鉴定的较佳时... 取 5 1尾人工养殖 1.5~ 5 .6年龄、体重 2 .6~ 35 .5kg的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 ,通过腹腔外科手术检查性腺并取得性腺组织材料。 5~ 5 .6年龄 (体重 18~ 35 .5kg)的中华鲟性腺都能通过肉眼分辩雌雄 ,是进行性别鉴定的较佳时期。手术时 ,水温 14 .3~ 30℃、切口位于腹中线或偏离腹中线 1~ 4cm、切口长 4~ 5 .5cm(体重 2 .6~ 9.7kg)或 3.8~ 7.5cm(13.5~ 35 .5kg)、切口采用医用丝线行交叉缝合或一针一结缝合、出池后的全程操作时间 2 0~ 30min ,可较圆满完成性腺检查和性腺组织取材 ,94 .1% (4 8/5 1)的受试鱼存活 ,伤口在 15~ 4 0d天愈合 ,缝合线自行消失。水温高、切口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人工养殖 外科手术 性别鉴定
下载PDF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的急性毒性及组织残留检测 被引量:13
14
作者 卢彤岩 杨雨辉 +2 位作者 徐连伟 赵吉伟 孙大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2-548,共7页
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erenscki,体重75-95 g)暂养于室内玻璃水族箱内7 d后进行实验。所用达氟沙星(Danofloxacin)纯度为99。5%。分别以剂量800、1040、1352、1157.60、2284.88和2970.34 mg/(kg体重)对施氏鲟进行口灌,以400、440、48... 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erenscki,体重75-95 g)暂养于室内玻璃水族箱内7 d后进行实验。所用达氟沙星(Danofloxacin)纯度为99。5%。分别以剂量800、1040、1352、1157.60、2284.88和2970.34 mg/(kg体重)对施氏鲟进行口灌,以400、440、484、532.4、585.6和644.2 mg/(kg体重)进行腹腔注射达氟沙星水溶液,给药后连续10 d观察实验鱼的行为及死亡情况。用改进的寇氏法计算得出施氏鲟腹腔注射达氟沙星的LD50为429.47 mg/(kg体重),LD50的95%可信限为425.22-433.66 mg/(kg体重)。口灌达氟沙星LD50为1502.10 mg/(kg体重),95%可信区间范围为1307.89-1738.60 mg/(kg体重)。对染毒死亡鱼及对照组实验鱼分别进行组织切片,并分别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光镜观察结果表明,染毒死亡鱼的肝细胞的索状结构消失,肝组织呈弥漫性坏死,肝细胞肿胀,有些肝细胞失去正常的多角形形状,细胞核肿胀变形;窦状隙腔变窄,其中的红细胞形状也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染毒死亡鱼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肝细胞内充满脂滴,肝细胞核萎缩、消失,线粒体脊断裂,线粒体破裂,粗面内质网结构疏松有断裂,滑面内质网数量明显减少,溶酶体破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 mg/(kg体重)剂量连续4次口灌给药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血浆、肝脏、肾脏、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氟沙星 施氏鲟 急性毒性 组织残留
下载PDF
盐度变化对多鳞四指马(鱼友)幼鱼鳃丝Na^+/K^+-ATP酶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琴星 张涛 +5 位作者 侯俊利 杨刚 杨阳 黄晓荣 刘鉴毅 章龙珍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0,共7页
设30、24、18、12、6和淡水6个盐度梯度,对平均体重5.19±0.48 g的多鳞四指马(鱼友)(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进行7 d、28 d和56 d的饲养,测定了不同盐度对多鳞四指马(鱼友)幼鱼鳃丝Na+/K+-ATP酶及肝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 设30、24、18、12、6和淡水6个盐度梯度,对平均体重5.19±0.48 g的多鳞四指马(鱼友)(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进行7 d、28 d和56 d的饲养,测定了不同盐度对多鳞四指马(鱼友)幼鱼鳃丝Na+/K+-ATP酶及肝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盐度30、24组饲养7 d、28 d和56 d,同一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养7d后,随盐度的降低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盐度18、12和6组中Na+/K+-ATP酶活性28 d后趋于稳定,与56 d差异不显著(P>0.05);淡水组中,鳃丝Na+/K+-ATP酶活性28 d后趋于稳定,但显著高于其它盐度组(P<0.05)。肝脏抗氧化酶结果显示:盐度30和24组各时间段CAT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18、12、6组,随着盐度降低,7 d时S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28 d后下降并趋于稳定;28 d与56 d无显著性差异(P>0.05)。淡水组中SOD和CAT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P<0.05)。盐度30和24组,同一盐度不同时间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淡水组外,同一时间下MDA含量均随盐度降低而降低,且各盐度组7 d时MDA含量最高,28 d后下降并趋于稳定。多鳞四指马(鱼友)幼鱼对低盐的耐受力较强,盐度0~30均能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鳞四指马(鱼友) 盐度 Na+/K+-ATP酶 抗氧化酶
下载PDF
基于颌骨长度和线粒体Cytb序列变异探讨短颌鲚的分类地位 被引量:25
16
作者 许志强 葛家春 +3 位作者 黄成 窦红霞 潘建林 夏爱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246,共5页
鲚属Coilia鱼类外形十分相似,该属刀鲚C.nasus、短颌鲚C.brachygnathus的分类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分析比较长江流域刀鲚、短颌鲚的纵列鳞数、臀鳍数、幽门盲囊数以及颌骨长度的变异情况,结合线粒体DNA Cyt b序列分析,研究了短颌... 鲚属Coilia鱼类外形十分相似,该属刀鲚C.nasus、短颌鲚C.brachygnathus的分类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分析比较长江流域刀鲚、短颌鲚的纵列鳞数、臀鳍数、幽门盲囊数以及颌骨长度的变异情况,结合线粒体DNA Cyt b序列分析,研究了短颌鲚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虽然纵列鳞数、臀鳍数、幽门盲囊数等特征在刀鲚与短颌鲚的区分上有一定的倾向,但重叠较大,难以截然分开。对110尾刀鲚、40尾短颌鲚以及36尾定居型刀鲚——湖鲚C.nasus taihuensis的上颌骨长度进行测量,与刀鲚的上颌骨长度/头长(1.125±0.091)相比,湖鲚、短颌鲚的上颌骨长度/头长(1.022±0.045、0.981±0.095)均有所降低,其中刀鲚、短颌鲚的上颌骨长度/头长变异系数较大(8.01%和9.77%),而湖鲚的最小(4.55%)。三者的上颌骨长度/头长变异范围存在一定的交叉,表明鲚属鱼类上颌骨长度不是一种稳定的特征,推测其受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影响较大,不能作为判定物种有效性的主要依据。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刀鲚、短颌鲚、湖鲚、凤鲚的mtDNACyt b基因序列,刀鲚与短颌鲚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刀鲚与湖鲚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而湖鲚与短颌鲚之间的遗传距离仅为0.001。以鳀科鳀属的Engraulis encrasicolus和E.japonicus为外群,用NJ法、ML法以及MP法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凤鲚C.mystus分化较早,推测其在进化上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而刀鲚、短颌鲚与湖鲚之间构成多岐分枝,三者之间不能明确区分。综合颌骨长度变异以及mtDNA Cyt b序列分析,认为短颌鲚和湖鲚一样,属于刀鲚在长江的一个淡水生态型种群,而非一个独立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短颌鲚 颌骨长度 CYTB
下载PDF
不同投喂频率下黄颡鱼幼鱼的摄食节律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杨瑞斌 谢从新 +3 位作者 魏开建 郑维友 雷传松 冯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4-276,共3页
对黄颡鱼幼鱼在日过量投喂8次和投喂1次条件下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日过量投喂8次时黄颡鱼幼鱼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0: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8:00。夜间时段摄食率显著高于白天时段摄食率,不同时间段的摄食率... 对黄颡鱼幼鱼在日过量投喂8次和投喂1次条件下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日过量投喂8次时黄颡鱼幼鱼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0: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8:00。夜间时段摄食率显著高于白天时段摄食率,不同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日不同时间段过量投喂1次时,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3: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但8个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不显著。投喂8次组的日摄食率远高于1次组。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为夜行性摄食,但投喂频率、投喂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摄食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食节律 投喂频率 黄颡鱼
下载PDF
皮质醇对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小玲 葛海燕 +2 位作者 田珍 顾泽茂 雷曼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9-754,共6页
用Percoll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经含0.1%牛血清的L-15培养液中培养,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形态、超微结构和吞噬作用;采用硝基四氮唑蓝(NBT)与多孔酶标仪检测细胞在佛波豆蔻酸乙酯(PMA)刺激下产生的呼吸爆发,... 用Percoll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经含0.1%牛血清的L-15培养液中培养,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形态、超微结构和吞噬作用;采用硝基四氮唑蓝(NBT)与多孔酶标仪检测细胞在佛波豆蔻酸乙酯(PMA)刺激下产生的呼吸爆发,并观察外源皮质醇对黄颡鱼体内外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尾黄颡鱼可分离出1.2-1.6 mL浓度为1×10^7cells/mL的高纯度头肾巨噬细胞;培养3-18 h后,贴壁纯化的头肾巨噬细胞达到95%-98%;分离培养的头肾巨噬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对福尔马林灭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F-SA)的吞噬率达95%以上。PMA刺激分离的头肾巨噬细胞产生显著的呼吸爆发活动。在较高浓度和较长作用时间情况下,外源皮质醇对黄颡鱼体内外头肾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均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巨噬细胞 分离培养 吞噬作用 外源皮质醇 呼吸爆发
下载PDF
徽水河宽鳍鱲的年龄、生长和繁殖 被引量:9
19
作者 严云志 闫莉莉 +3 位作者 储玲 梁阳阳 陈毅峰 章星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4-481,共8页
认识鱼类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是鱼类物种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研究了黄山地区徽水河中宽鳍鱲(Zacco platyp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共采集标本352尾,雌雄性比为0.49∶1,与1∶1差异显著... 认识鱼类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是鱼类物种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研究了黄山地区徽水河中宽鳍鱲(Zacco platyp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共采集标本352尾,雌雄性比为0.49∶1,与1∶1差异显著。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雌、雄个体的最大寿命均为3龄;年轮主要形成于3月份。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关系式表达为W=6×10–6L3.10;全长和鳞径呈线性关系,且两性间差异显著,关系式分别表达为L♀=29.58R+38.84和L♂=33.17R+34.99;2龄个体的退算全长在雌、雄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繁殖时间为4—7月份;2龄时达50%初次性成熟,其个体全长为98.22(雌)和105.69 mm(雄);绝对繁殖力为(758±362)卵粒,相对繁殖力为(77.38±22.15)卵粒/g。同已有的少量研究资料相比较,徽水河宽鳍鱲的年龄结构较北京地区种群的相对简单,个体生长较同为黄山地区的浦溪河种群相对快速,这种生活史特征差异可能是生态环境空间异质性的作用结果,但有关宽鳍鱲各生活史特征之间的权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鳍鱲 年龄 生长 繁殖 徽水河
下载PDF
我国胭脂鱼资源现状及其资源恢复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49
20
作者 张春光 赵亚辉 康景贵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5-159,共5页
胭脂鱼为我国特有鱼类 ,已知仅分布于长江和闽江。目前胭脂鱼在长江水系中的资源量明显减少 ,数量已较国家一类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和达氏鲟为少 ;闽江胭脂鱼种群几近绝迹。造成胭脂鱼资源下降的原因主要与其自身繁殖力低 ,发育时间... 胭脂鱼为我国特有鱼类 ,已知仅分布于长江和闽江。目前胭脂鱼在长江水系中的资源量明显减少 ,数量已较国家一类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和达氏鲟为少 ;闽江胭脂鱼种群几近绝迹。造成胭脂鱼资源下降的原因主要与其自身繁殖力低 ,发育时间长 ,以及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等因素有关。人工放流是恢复长江胭脂鱼资源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资源现状 致危原因 资源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