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81
1
作者 李波 樊启学 +6 位作者 张磊 方巍 杨凯 孙存军 沈志刚 杨磊 周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5,共5页
在高溶氧(10.77±0.40)mg/L、中溶氧(6.89±0.33)mg/L和低溶氧(3.45±0.54)mg/L水平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高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8.1 m... 在高溶氧(10.77±0.40)mg/L、中溶氧(6.89±0.33)mg/L和低溶氧(3.45±0.54)mg/L水平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高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8.1 mg/L(125.03~172.37 mg/L)、206.52 mg/L(164.25~246.23 mg/L);在中等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6.69 mg/L(89.92~123.70 mg/L)、145.77 mg/L(116.77~174.77 mg/L);而低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68.03 mg/L(58.32~77.89 mg/L)、81.33 mg/L(64.76~96.70 mg/L)。结果表明,在3种溶氧条件下,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明显大于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毒性,因而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成为其养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氨氮 亚硝酸盐 溶解氧 急性毒性
下载PDF
哲罗鱼全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徐伟 孙慧武 +3 位作者 关海红 匡友谊 陆九韶 尹家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6-902,共7页
从乌苏里江捕获体质量0.5~2 kg的野生哲罗鱼(Hucho taimen)幼鱼,经人工培育至性腺成熟后催产获得鱼苗,分别饲养于北京房山鲟鱼基地(水温8~22 ℃)和黑龙江渤海冷水鱼实验站(水温3~18 ℃),观察和测定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哲罗鱼的生长和性... 从乌苏里江捕获体质量0.5~2 kg的野生哲罗鱼(Hucho taimen)幼鱼,经人工培育至性腺成熟后催产获得鱼苗,分别饲养于北京房山鲟鱼基地(水温8~22 ℃)和黑龙江渤海冷水鱼实验站(水温3~18 ℃),观察和测定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哲罗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并进行全人工繁殖实验.结果表明,在流水池塘驯养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饵料可以保证哲罗鱼的生长能量需求,性腺能够发育成熟.北京房山基地的养殖池,生长适温期较长,5龄鱼体质量可达(5 560±1 353)g,体长(76.85±6.56)cm.黑龙江渤海站的养殖池,生长适温期较短,5龄鱼体质量可达(3 626±1 282)g,体长(67.32±6.13)cm.在黑龙江渤海站饲养的实验鱼,原始生殖细胞出现明显性别分化的时间在出苗后60 d左右,Ⅰ期卵巢的出现期在3~14个月,Ⅱ期卵巢出现期在15~34个月,Ⅲ期卵巢出现期在35~47个月,Ⅳ期卵巢出现期在48~59个月.所得鱼苗经5年多的人工池塘驯养,2006年分别在北京房山基地和黑龙江渤海站成功进行了哲罗鱼的全人工繁殖,为该鱼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罗鱼 人工养殖 生长 性腺发育 繁殖
下载PDF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芹 龙勇 +2 位作者 屈波 罗莉 刁晓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8,共6页
测定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从出膜至30日龄时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1天,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能检测到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第22日龄才检测到。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日... 测定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从出膜至30日龄时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1天,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能检测到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第22日龄才检测到。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发育而发生变化,其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4日龄时达到最大值(4.193±0.04)U/mgprotein;之后随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降低,直至15日龄达到最小值(0.452±0.07)U/mgprotein。之后从15日龄到30日龄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比活力从1日龄逐渐增加,至4日龄达到最大值(4.611±0.12)U/mgprotein,从10日龄到18日龄维持在一较低水平,随后随日龄的增加淀粉酶比活力增加。脂肪酶比活力从1日龄到3日龄逐渐增加,到3日龄达到最大值(4.398±0.07)U/mgprotein,3日龄以后直到30日龄,脂肪酶比活力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并且一直处于一较低的水平。瓦氏黄颡鱼发育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随生长变化显著,反映瓦氏黄颡鱼随着生长其消化功能逐渐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发育 消化酶 酶活性
下载PDF
大鳍鳠蛋白酶活力的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林仕梅 王友慧 +2 位作者 罗莉 叶元土 李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9-172,共4页
以嘉陵江野生大鳍(Mystusmacropterus)为材料,对其蛋白酶的酶活力影响因素、酶解动力学、体外消化率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大鳍胃、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分别为36、40、40℃,最适pH分别为2 2、7 0、7 0,温度对胃、肠蛋... 以嘉陵江野生大鳍(Mystusmacropterus)为材料,对其蛋白酶的酶活力影响因素、酶解动力学、体外消化率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大鳍胃、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分别为36、40、40℃,最适pH分别为2 2、7 0、7 0,温度对胃、肠蛋白酶的影响大于肝胰脏,pH对胃蛋白酶的影响大于肠和肝胰脏;(2)肠蛋白酶的酶解能力最强,对鱼粉和豆粕酶解产生氨基酸,速度分别为52 288mg/h和33 352mg/h,胃、肝胰脏蛋白酶的酶解能力差异不显著,对鱼粉和豆粕酶解产生氨基酸,速度分别为24 328mg/h、25 275mg/h和19 843mg/h、17 535mg/h;(3)大鳍蛋白酶对鱼粉或豆粕的干物质或粗蛋白消化率均以胃最大,肠次之,肝胰脏最小;鱼粉的体外消化率均大于豆粕的体外消化率。从总体消化能力来看,大鳍蛋白酶对鱼粉和豆粕都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蛋白酶 酶活力 影响因素 酶解动力学 体外消化率 人工配合饵料
下载PDF
3种白鲑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俊丽 高天翔 +2 位作者 韩志强 郭焱 董崇智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4,共7页
对黑龙江水域的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和由俄罗斯引种的贝加尔凹目白鲑(C.autumnalis migrato-rius)和高白鲑(C.peled)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和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比较了3种白鲑间的序列差异。在4... 对黑龙江水域的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和由俄罗斯引种的贝加尔凹目白鲑(C.autumnalis migrato-rius)和高白鲑(C.peled)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和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比较了3种白鲑间的序列差异。在402 bp的Cytb基因片段中,3个乌苏里白鲑个体中出现了2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个碱基的差异,而贝加尔凹目白鲑和高白鲑的个体各出现1种单倍型;在577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中,3个乌苏里白鲑个体出现了2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存在1个碱基的差异,而贝加尔凹目白鲑和高白鲑2个种的序列完全相同。研究结果表明,Cytb基因适用于白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基于Cytb基因片段序列,利用Kimura-2模型构建的NJ树表明:乌苏里白鲑与贝加尔凹目白鲑亲缘关系较近;乌苏里白鲑与贝加尔凹目白鲑和高白鲑的分歧时间分别约为62.5万年和152万年,在更新世。[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白鲑 贝加尔凹目白鲑 高白鲑 细胞色素B 16S rRNA
下载PDF
两种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浩 蔡永祥 +3 位作者 刘文斌 边文冀 李红霞 蒋广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5-38,34,共5页
将180尾黄颡鱼随机分成3组,即Ⅰ、Ⅱ、Ⅲ组,每组3重复,Ⅰ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Ⅱ、Ⅲ为试验组,分别在投喂基础日粮中添加0.01%的芽孢杆菌与0.01%低聚糖复合制剂(Ⅱ)和1%中草药免疫增强剂(Ⅲ),连续投喂60天,测定了黄颡鱼增重率,成活... 将180尾黄颡鱼随机分成3组,即Ⅰ、Ⅱ、Ⅲ组,每组3重复,Ⅰ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Ⅱ、Ⅲ为试验组,分别在投喂基础日粮中添加0.01%的芽孢杆菌与0.01%低聚糖复合制剂(Ⅱ)和1%中草药免疫增强剂(Ⅲ),连续投喂60天,测定了黄颡鱼增重率,成活率及胃肠消化酶,肝胰,血清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均显著提高了黄颡鱼的增重率,成活率(P<0.05)。Ⅱ组胃消化酶,肠蛋白酶和和Ⅲ组胃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提高显著(P<0.05),但Ⅱ组和Ⅲ组肠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肝胰ACP,肝胰AKP,肝胰SOD,血清ACP,血清AKP活性均不同程度提高。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黄颡鱼的生产性能及消化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免疫增强剂 消化酶 免疫酶 生产性能
下载PDF
大口鲇精子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罗相忠 邹桂伟 潘光碧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53,共3页
对大口鲇鲜精在不同水体中、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不同酸碱度溶液中以及离体条件下的生理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精子强烈运动时间 ,在江河水体中为最高 (41 1s) ,其次为养鱼池水 (39 s) ,曝气井水中最低 (31 9s) ;精子寿命以... 对大口鲇鲜精在不同水体中、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不同酸碱度溶液中以及离体条件下的生理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精子强烈运动时间 ,在江河水体中为最高 (41 1s) ,其次为养鱼池水 (39 s) ,曝气井水中最低 (31 9s) ;精子寿命以养鱼池水为最高 (131 5s) ,其余水体差别不大 (为 96~ 98s)。在低浓度氯化钠溶液 (0 3%~ 0 6 %NaCl)中能够延长精子的寿命 ;高浓度氯化钠溶液 (0 85 %~ 1 2 %NaCl)中精子活动被抑制 ,且能在低温 (0~ 4℃ )下得到保存而不影响其活力。pH影响大口鲇精子的活力与寿命 ,其适宜范围为 6~ 8。在pH 5 5以下酸性溶液中精子扩散性差 ,易发生凝聚现象 ;pH 9以上碱性溶液中精子活力与寿命明显缩短。精子头部为椭圆形 ,长径 2 13± 0 36 μ ,短径 1 14± 0 12 μ ;颈部极短 ;尾部细长 ,鞭毛状 ,长度 4 7 775± 3 32 5 μ。精子密度约 1 34× 10 9尾 /ml,精液pH 7 3~ 7 5 ,精子浓度为 9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鲇 精子 活力 寿命 生理特性 形态 大小 水体
下载PDF
索氏六须鲶精子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22
8
作者 尹洪滨 孙中武 +1 位作者 刘玉堂 潘伟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索氏六须鲶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球形或椭圆球形。核前端无顶体 ,后端有植入窝 ,核中染色质致密 ,有核泡。中段包括中心粒和袖套。近端中心粒由两个半圆形中心粒单体相对组成一个空心球体 ,空心处有一核样致密物质 ;远端... 索氏六须鲶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球形或椭圆球形。核前端无顶体 ,后端有植入窝 ,核中染色质致密 ,有核泡。中段包括中心粒和袖套。近端中心粒由两个半圆形中心粒单体相对组成一个空心球体 ,空心处有一核样致密物质 ;远端中心粒呈钟罩形 ,顶端与近端中心粒相连 ,底部开口处与精子尾部轴丝端相连。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 ,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尾部主要结构是轴丝 ,为典型的“9+ 2”结构。尾部内没有囊泡及其它细胞器 ,尾部外表面光滑 ,没有鳍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氏六须鲶 精子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loop区分析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五个淡水湖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朋朋 钟立强 +4 位作者 潘建林 陈校辉 陈友明 王明华 杨家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8-733,共6页
采用线粒体D-loop区测序技术,对巢湖、滆湖、洪泽湖、鄱阳湖和太湖5个地理群体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90个位点中变异位点有151个,简约信息位点24个。143个个体共检测到72个... 采用线粒体D-loop区测序技术,对巢湖、滆湖、洪泽湖、鄱阳湖和太湖5个地理群体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90个位点中变异位点有151个,简约信息位点24个。143个个体共检测到72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51±0.011,核苷酸多样性为指数为0.00614±0.00087。鄱阳湖群体和其它4个湖泊群体的遗传距离相对比较大,滆湖和巢湖的遗传距离最小,总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896(P<0.01)。群体间基因流系数Nm=2.22,表明5个黄颡鱼种群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胡子鲇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及形态学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筱珍 高登慧 许乐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以成年胡子鲇(Clarisfuscuslacepede,体重1.5kg)为研究材料,通过组织化学与形态学研究证实,肥大细胞在胡子鲇肠粘膜与粘膜下数量较多,在头肾和胸腺中也有少量分布,并有沿血管周分布的倾向。肥大细胞以Carnoy氏固定、AB/SO染色的效果最... 以成年胡子鲇(Clarisfuscuslacepede,体重1.5kg)为研究材料,通过组织化学与形态学研究证实,肥大细胞在胡子鲇肠粘膜与粘膜下数量较多,在头肾和胸腺中也有少量分布,并有沿血管周分布的倾向。肥大细胞以Carnoy氏固定、AB/SO染色的效果最好。以AB/SO着色的肥大细胞胞质颗粒呈深蓝色,胞核呈淡褐色;以TB/SO着色的肥大细胞胞质颗粒呈紫红色,胞核呈淡红色。而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对肥大细胞的着染有一定阻断作用。一些曾被国外学者用于鉴定硬骨鱼肥大细胞(或嗜酸性颗粒细胞)的组织化学技术在本研究中未能鉴定出胡子鲇的肥大细胞。电镜观察证实,胡子鲇肥大细胞中含有大量特征性的胞浆颗粒,胞浆颗粒基质电子密度较均匀,个别颗粒中央呈空泡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子鲇 肥大细胞 组织化学 形态学 胞浆颗粒
下载PDF
松江鲈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徐建荣 韩晓磊 +3 位作者 李宁 郁建锋 许璞 包振民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7-441,共5页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辽宁鸭绿江水域丹东段和河北秦皇岛渤海海域两个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6对选择性引物,从两个群体的63个个体共扩增出360个位点,多态位点214个;松江鲈丹东和秦...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辽宁鸭绿江水域丹东段和河北秦皇岛渤海海域两个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6对选择性引物,从两个群体的63个个体共扩增出360个位点,多态位点214个;松江鲈丹东和秦皇岛两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为50.28%、50.00%,平均杂合度和Shannon s指数分别为0.1690、0.1733和0.2534、0.2592,说明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同一水平上;Shannon s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松江鲈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松江鲈UPGMA系统树没有依据群体分别聚类,未出现明显分支,无明显遗传差异;群体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显示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鲈 AFLP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大鳍鳠脑垂体和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德寿 林浩然 张为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大鳍脑垂体匀浆和血清样品的稀释曲线与鲤生长激素(cGH)标准曲线的平行性,采用鲤生长激素的标准品和抗血清(RAG)测定了周年中几个不同时期大鳍脑垂体和血清样品的生长激素(GH)含量,发现脑垂体和血清中的GH含... 根据大鳍脑垂体匀浆和血清样品的稀释曲线与鲤生长激素(cGH)标准曲线的平行性,采用鲤生长激素的标准品和抗血清(RAG)测定了周年中几个不同时期大鳍脑垂体和血清样品的生长激素(GH)含量,发现脑垂体和血清中的GH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脑垂体的GH含量分别在3月份和8月份出现两个峰。4~7月的繁殖期和11~1月的越冬期间,脑垂体的GH含量很低,而且波动不大。受水温和光周期的影响,大鳍血清GH水平表现为从冬季(11~1月)到春季(2~4月)逐渐上升,夏季急剧升高,到夏末(7月底)达到最高,一直持续到秋季。大鳍血清GH含量的变化与生殖周期密切相关,最低的GH含量出现在性腺静止期,其次为性腺发育期,再次为性腺成熟期,在产卵期急剧升高,最高为性腺退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HU 脑垂体 血清 生长激素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黄颡鱼卵巢P-450arom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跑 俞菊华 +1 位作者 唐永凯 吴婷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1-548,共8页
P-450芳香化酶(P450arom)是催化雄激素生物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Ends)法,分离和克隆了黄颡鱼(Pelteobasrus fulvidraco)卵巢P450芳香化酶基因HP450arom A,并使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 P-450芳香化酶(P450arom)是催化雄激素生物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Ends)法,分离和克隆了黄颡鱼(Pelteobasrus fulvidraco)卵巢P450芳香化酶基因HP450arom A,并使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对其组织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P450arom A cDNA全长1914 bp[不包括poly(A)],5′端非翻译区有13 bp,3′端362 bp[不包含poly(A)],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 539bp,翻译成513个氨基酸,计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8.7 kD.同源性分析显示,HP450arom A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卵巢P450arom具有60%~90%的同源性,与其他鱼脑P450arom为57%~60%同源,与鸡卵巢和人胚盘P450arom则为51%和52%同源;但芳香化酶高保守区包括Ⅰ-螺旋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Ⅱ和血红素结合区Ⅲ和其他鱼芳香化酶相比同源性分别高达68%~97%、78%~91%和71%~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HP450arom A与鱼类卵巢P450arom属于同一分支,黄颡鱼和鲇鱼亲缘关系最近,这和传统的分类方法结论一致.荧光实时定量RT-PCR研究结果显示,HP450arom A在前脑、下丘脑、脑垂体、精巢、肝脏中不表达,只在卵巢中表达.这说明HP450arom A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并可推测其对卵巢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与本室分离的HP450arom B在卵巢的表达量相比,卵巢中HP450arom A的表达量是HP450arom B的18.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P450芳香化酶 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 系统发育关系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鲇卵膜形成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8
14
作者 方展强 郑文彪 +1 位作者 马广智 卫焕荣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25-31,119,共8页
对鲇 (SilurusasotusLinnaeus)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 .鲇成熟卵卵膜明显区分为内放射带、外放射带和透明带等 3层结构 ,透明带为颗粒细胞分泌形成 ,内、外放射带则由卵母细胞本身分泌形成 .鲇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形... 对鲇 (SilurusasotusLinnaeus)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 .鲇成熟卵卵膜明显区分为内放射带、外放射带和透明带等 3层结构 ,透明带为颗粒细胞分泌形成 ,内、外放射带则由卵母细胞本身分泌形成 .鲇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形成经历几个阶段 :卵黄蛋白原、卵黄前体颗粒、卵黄中间颗粒 ,最后形成卵黄颗粒 ,其合成或加工分别在肝脏、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内进行 .结果还讨论了卵黄核、合成泡及环状片层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膜形成 卵黄发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日本鳗鲡精卵的超微结构以及受精过程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涛 柳凌 +1 位作者 张洁明 郭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9-778,共10页
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经人工催产获得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卵膜的超微结构以及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实验观察到,除一般硬骨鱼类的精子特性外,日本鳗鲡精子有其独特的结构。精子头部为不规则的梨形,有背腹面之分。一... 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经人工催产获得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卵膜的超微结构以及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实验观察到,除一般硬骨鱼类的精子特性外,日本鳗鲡精子有其独特的结构。精子头部为不规则的梨形,有背腹面之分。一个巨大的球形线粒体位于头部顶端。精子中段向后伸出一支根,支根位于袖套腔外精子的背侧,前端向精子头部线粒体方向延伸,支根的微管结构为"8+2"结构,并在精子入卵过程中起到切断鞭毛的作用。精子的尾部由鞭毛和鞭毛末端的结组成。鞭毛横切面呈圆形,无侧鳍,鞭毛微管结构为"9+0"结构。受精卵的整个表面密布着无规律延伸的脊、脊包围形成的窝和窝中的孔所组成的脊孔复合体,但无典型特征的受精孔。受精卵超薄切片观察发现,日本鳗鲡卵膜分为外层壳膜和内层卵黄膜。壳膜与卵黄膜间为卵周隙。壳膜只观察到放射带,未见透明带。放射带可分为三个亚层:最外层为脊孔复合体的脊,中间层为皱纹层,最内层为致密的平滑层。脊孔复合体的孔横穿整个放射带,在放射带内层形成一个乳突状结构。日本鳗鲡的卵膜不仅具有保护卵子的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受精。实验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精子的入卵过程。观察结果认为:日本鳗鲡精子入卵过程可分为卵膜对精子的吸引、精子对卵膜的锚定、精核的进入和孔封闭等4个阶段。但由于研究只观察到受精过程中日本鳗鲡精子和卵膜的形态变化,因此对精子穿过卵膜的方式和特征等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整个受精过程为1min30s左右。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日本鳗鲡精子结构的特殊性和受精过程的特殊性,为进一步突破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精子 受精卵 受精过程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MSTN基因SNP位点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校辉 刘朋朋 +3 位作者 王明华 陈友明 钟立强 潘建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66-1569,共4页
为研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MSTN基因的多态性与体重之间的相关性,对100条六月龄黄颡鱼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全序列进行测序,获得了8个多态性较高的SNP位点。结果表明,其中有7个位点分布于非编码区,1个位点位于编码区... 为研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MSTN基因的多态性与体重之间的相关性,对100条六月龄黄颡鱼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全序列进行测序,获得了8个多态性较高的SNP位点。结果表明,其中有7个位点分布于非编码区,1个位点位于编码区,但位于编码区的核苷酸突变为同一突变。得出这8个SNP位点中有3个位点的基因型与黄颡鱼的体重有显著的相关性:IJ与体重呈正相关性,而NN和OP与黄颡鱼体重呈负相关性。在黄颡鱼育种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这三个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肌肉生长抑制基因 体重 相关性
下载PDF
CB抑制合浦珠母贝受精卵第一极体释放的染色体分离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毛贤 姜卫国 潘金培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9,共5页
对CB抑制合浦珠母贝受精卵 (3n♀× 2n ,2n× 2n)第一极体释放的染色体分离行为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 ,CB抑制第一极体改变了正常的染色体分离行为 ,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多极分离 ,主要有二极分离 (2 8.6 7% )... 对CB抑制合浦珠母贝受精卵 (3n♀× 2n ,2n× 2n)第一极体释放的染色体分离行为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 ,CB抑制第一极体改变了正常的染色体分离行为 ,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多极分离 ,主要有二极分离 (2 8.6 7% )、三极分离 (40 .5 6 % )及四极分离 (2 3.78% )三种模式 ,不能确定的占 6 .99%。均等的二极分离可能导致四倍体的产生 ,而部分四极分离也能产生四倍体 ,三极分离主要产生非整倍体。未处理组的染色体仍按正常的二极形式进行分离 ,释放两个极体 ,但两极的染色体数目通常存在极大差异 ,导致大量的非整倍体产生。二倍体组 (抑制第一极体 )也存在同样的多极分离模式 ,二级分离占 2 5 .0 0 % ,三极分离占2 1.5 1% ,四极分离占 34.30 % ,不能确定的占 19.19%。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染色体分离 三倍体 极体 细胞松弛素B
下载PDF
南方鲇的排粪量及消化率同日粮水平、体重和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36
18
作者 谢小军 孙儒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27-633,共7页
于1988年2月—1989年2月测定了南方鲇幼鱼的排粪量,从而估算其消化率。结果表明,当水温为25℃时,在日粮水平分别是体重的1%,2%,4%和达饱食的条件下,平均消化率分别为摄入食物能量的80.32%,84.94%,88.40%和87.27%;在平均初始体重... 于1988年2月—1989年2月测定了南方鲇幼鱼的排粪量,从而估算其消化率。结果表明,当水温为25℃时,在日粮水平分别是体重的1%,2%,4%和达饱食的条件下,平均消化率分别为摄入食物能量的80.32%,84.94%,88.40%和87.27%;在平均初始体重分别为8.72,25.43,45.16,78.18和127.5g的实验组中,平均消化率分别为86.59%,81.15%,90.38%,86.91%和81.14%。当初始体重相近时(43.84—47.19g),在温度分别为15,20,25和30℃的条件下,平均消化率分别为78.07%,81.98%,85.23%和90.03%。采用回归分析,建立了由摄食量(C:J/d)、体重(W:g)、和温度(T:℃)预测该种鱼的排粪量(F:J/d)的模型: F=0.868C^(0.981+0.0346lnW-0.100lnT)通过讨论认为:温度对于南方鲇净能转化效率的正效应,主要是通过温度作用于消化率的机制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能量学 消化 排粪量 南方鲇
下载PDF
长吻鮠不同时期脑垂体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晓清 莫艳秀 +2 位作者 欧燎原 肖克宇 鲁双庆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0-396,共7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性周期内不同阶段和不同季节的雌性长吻(Leiocassislongirostris)脑垂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长吻脑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个部分,腺垂体组织中有6种分泌细胞,即促性腺激素(GTH... 采用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性周期内不同阶段和不同季节的雌性长吻(Leiocassislongirostris)脑垂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长吻脑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个部分,腺垂体组织中有6种分泌细胞,即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生长激素(ST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促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分泌细胞、催乳激素(PRL)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神经垂体组织中存在A型(A1、A2)和B型神经分泌纤维,A型分泌纤维轴突中具有不同类型的分泌颗粒,B型分泌纤维轴突中含有许多透明小囊泡。产卵前GTH细胞胞质中充满了电子密度较高的大、小两种分泌颗粒;TSH细胞胞质中分泌颗粒排空,电子密度降低,出现大空泡;STH细胞处于活跃的合成和分泌状态;MSH细胞粗面内质网相当发达,成层围核分布,分泌颗粒极少;PRL细胞电子密度高,具圆球形被膜的分泌颗粒;ACTH细胞分泌物颗粒数量少。产卵后GTH细胞中的分泌颗粒排空;TSH细胞出现空泡;STH细胞中的粗面内质网围核环状排列;MSH细胞分泌颗粒多但比较小,粗面内质网呈扁状或网状;PRL细胞分泌颗粒极少,分布不均匀;ACTH细胞内质网近核分布。秋季GTH细胞中发现GTH1和GTH2两种细胞,GTH1细胞具有大量围核分布的分泌颗粒,GTH2细胞胞质中分泌颗粒数量较少;STH细胞胞质中粗面内质网极发达,围核分布,线粒体数量增加;TSH细胞内质网膨大成泡状;MSH细胞有明显的双核结构,其中一核具核仁,胞质内分泌颗粒较产后增多;PRL细胞具有呈不均匀分布的圆球形分泌颗粒;ACTH细胞线粒体与内质网围核分布,分泌颗粒较少,不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冬季GTH细胞内有少量分泌颗粒散布在核周围;TSH细胞含有较多的小型分泌颗粒,胞核外周有大量长条形的粗面内质网;STH细胞中分泌颗粒数量较少,合成和分泌活动微弱;MSH细胞粗面内质网呈泡化状,绕核排列;PRL细胞、ACTH细胞和秋季时的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神经垂体中的分泌纤维各阶段也有一定的变化,产前阶段具有较多球形的无被膜分泌颗粒,产后阶段分泌颗粒呈现排空,秋季部分可见到分泌颗粒,但数量相对较少,冬季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吻鮠 脑垂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鮋背鳍棘中的毒腺结构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晓萍 于业军 张克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97-603,共7页
于1996年6月—1997年6月,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其背鳍棘中毒腺的形态结构,研究其致毒机理。结果表明,日本鬼背鳍的毒腺呈梭形,位于背鳍棘背外侧的两纵沟内,有结缔组织包绕。在毒腺... 于1996年6月—1997年6月,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其背鳍棘中毒腺的形态结构,研究其致毒机理。结果表明,日本鬼背鳍的毒腺呈梭形,位于背鳍棘背外侧的两纵沟内,有结缔组织包绕。在毒腺内发现两种类型的细胞:Ⅰ型细胞的胞质为均质状,单核;Ⅱ型细胞胞质内充满颗粒,未见细胞核。两种毒腺细胞均呈多边棱柱体,呈辐射状排列。Ⅰ型细胞胞质电子密度中等,有均匀分布的细小颗粒,细胞内仅见少而散在分布的线粒体和线头状结构;Ⅱ型细胞颗粒为许多囊泡及电子密度不同的颗粒状物质。腺体内下方的组织内有一种小细胞,其胞质内含有溶酶体样结构,其内涵物与Ⅰ型细胞胞质类似。提示该毒腺的细胞不同于哺乳动物的分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毒腺 结构 背鳍棘 棘毒鱼类 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