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伪姬蠊亚科一新纪录属和一新种记述(蜚蠊目,姬蠊科)(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宗庆 车艳丽 张燕宁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3-445,共3页
报道了中国伪姬蠊亚科1新纪录属,拟刺蠊属Shelfordina Hebard(国外分布:东洋区;国内分布:福建),1新种绕茎拟刺蠊Shelfordina volubilis Wang,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标本室。绕茎拟刺蠊,新种Shelfordina volubilis Wang,sp.no... 报道了中国伪姬蠊亚科1新纪录属,拟刺蠊属Shelfordina Hebard(国外分布:东洋区;国内分布:福建),1新种绕茎拟刺蠊Shelfordina volubilis Wang,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标本室。绕茎拟刺蠊,新种Shelfordina volubilis Wang,sp.nov.(图1~13)前胸背板长×宽3.0mm×4.5mm,前翅长14mm,体连翅长16.5mm。本种外形与黄缘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vittata(Brunner,1865)很相似,但很容易通过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及复眼间的横带区别。其主要区别如下:本种与一色拟刺蠊S.uniformis(Hanitsch,1933)的下生殖板非常相似,但可由以下特征区别:头部复眼间具橘黄色横带,前足腿节刺式B3型,雄虫外生殖器中阳茎细长且具两个附属物,下一殖板后缘突出并向上卷,肛上板短目后缘稍圆。词源:拉丁词"volubilis"意为缠绕的,此处主要指中阳茎和两个附属物复杂,缠绕在一起。正模♂,福建和溪,1962-05-11,金根桃采。副模2♂♂,同正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目 姬蠊科 伪姬蠊亚科 拟刺蠊属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拟截尾蠊属二新种和三新纪录种(蜚蠊目,姬蠊科)(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车艳丽 张燕宁 王宗庆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1-750,共10页
记述中国拟截尾蠊属Hemithyrsocera Saussure2新种和3新纪录种:二叉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bifurcata Che,sp.nov.,多突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ulticuspidata Wang,sp.nov.,缘拟截尾蠊H.marginalis(Hanitsch) (中国新纪录种,国... 记述中国拟截尾蠊属Hemithyrsocera Saussure2新种和3新纪录种:二叉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bifurcata Che,sp.nov.,多突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ulticuspidata Wang,sp.nov.,缘拟截尾蠊H.marginalis(Hanitsch) (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云南,广东) ,刺突拟截尾蠊H.macifera(Roth)(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云南,广西)和福拟截尾蠊H.fulmeki Hanitsch(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福建,云南)。文中给出了所有中国种类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南大学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 福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fulmeki Hanitsch,1932中国新纪录前胸背板长×宽2.2 -2.6mm×3.0 -3.5mm;前翅长9.5 -10.3mm;体连翅长11.5 -13.2mm。鉴别特征体红褐色。前胸背板中域及前缘黑色,两侧及后缘黄白色。雄虫第1背板不特化;第7背板特化,中部具1隆起。雄性外生殖器肛上板后缘半圆形,肛侧板片状,稍有不同,尾须间突起弯曲,右侧突起较大,端部均尖锐。下生殖板不对称,两侧缘向后伸出,后缘中部具1突起,端部具长刚毛,尾刺着生在右侧突起近基部。钩状阳茎位于下生殖板左侧,钩状部分粗短,无端前缺刻;中阳茎粗壮,近端部具片状骨片,端部二分叉、尖锐,左分支稍弯曲;右阳茎由大小不同的2个不规则骨片和1个细长骨片组成,大骨片具短的细柄。2缘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arginalis(Hanitsch,1933)中国新纪录 前胸背板长×宽3.2~3.8mm×4.5~5.0mm,前翅长14.2—16.2mm,体连翅长17.2-19.5mm。鉴别特征体棕色。前胸背板中域及前缘黑色,两侧具淡黄色斑纹。雄虫第1背板不特化;第7背板特化,中部具1隆起。雄性外生殖器肛上板对称,后缘半圆形,肛侧板片状、相似,尾须间突起短小。下生殖板后缘稍斜截,左侧2个及右侧近中部1个突起边缘均具小刺,右侧具1刺状突起,指状尾刺着生在刺状突左侧。钩状阳茎位于下生殖板左侧,端部粗短无缺刻;中阳茎基部粗壮,近中部分叉,右分支端部尖锐;右阳茎由大小不同的2个不规则骨片和1个细长骨片组成,大骨片一端尖锐。3刺突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macifera(Roth,1985)中国新纪录 前胸背板长×宽3.2—3.8mm×4.0~5.0mm,前翅长15.2~15.5mm,体连翅长18.2—19.0mm。鉴别特征体黄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中域近后缘具2块黑褐色不规则斑纹。雄虫第1背板不特化;第7背板特化,中部具1毛簇。雄性外生殖器肛上板对称,后缘近三角形,尾须间突起端部球形密布小刺,沿肛上板两侧缘延伸,不达末端。下生殖板后缘左侧斜截,右侧向后延伸,中部具1弯曲突起,1个小尾刺着生与其基部。钩状阳茎位于下生殖板左侧,端部细长;中阳茎近基部分又,近端部弯曲,一分支较粗壮,另一分支纤细,端部尖锐;右阳茎由1个不规则的骨片和1个细长、端部弯曲且具齿的骨片组成。4二叉拟截尾蠊,新种Hemithyrsocera bifurcata Che, sp.nov 前胸背板长×宽3.0—3.2mm×3.8~4.0mm,前翅长18.5—19.0mm,体连翅长21.5-22.0mm 本种外部形态与黄缘拟截尾蠊H.vittata(Brunner,1865),丛刺拟截尾蠊H.fasciocula(Roth,1985)相似,但外生殖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1)肛上板后缘圆,左右尾须间突起相似,短小,端部尖锐;2)下生殖板极不对称,后缘深缺刻,左侧基侧部伸出1大突起;后缘中部具1大的,形态不规则,端部尖锐的突起,表面布满小刺,基部着生刺状长毛;3)中阳茎长,附属物短,细长,源于中阳茎的近端部,二者的端部尖锐。正模♂,海南尖峰岭,1983—07-29,罗天涯采。副模:1♂,海南尖峰岭,1981-09—15,顾茂彬采;1♂,海南尖峰岭,1981-08-07,刘元福采;1♀,海南尖峰岭,1982-09—02,梁承丰采。5多突拟截尾蠊,新种Hemithyrsocera multicuspidata Wang, sp.nov.前胸背板长×宽3mm×4mm,前翅长12.5~13mm,体连翅长14.5~15.0mm.本种和福拟截尾蠊Hemithyrsocera fubmeki Hanitsch,1932相似,但可由以下特征区分:1)后翅的肘脉具1不完全分支;2)中阳茎稍粗,近端部膨大,弯曲,端部尖锐;3)下生殖板复杂,后缘具5个指向尾部的突起。正模♂,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小勐养,850m,1958—09-07,张毅然采。副模:4♂♂,2♀♀,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勐遮,1200m,1958-08-30,蒲富基采;1♀,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勐遮,620.650m,1958—06-.13,张毅然采;2♂♂,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小勐养,850m,1958-09-01,孟绪武采;1♂,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小勐养,850m,1958-10-08,王书永采;1♂,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孔明山,850m,1957—09-20,王书永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目 姬蠊科 拟截尾蠊属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毡蠊属二新种和一纪录种记述(蜚蠊目,姬蠊科)(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宗庆 蒋红云 车艳丽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1-756,共6页
1 弧毡蠊,新种Jacobsonina arca sp.nov.(图19-26)本种与简毡蠊Jacobsonina simplex Hebard,1929相似,可从以下特征区分:1)腹部第7背板不特化,后者特化,具1对圆形凹陷; 2)中阳茎粗壮,呈棒状具1刷状附属阳茎,后者细长无刷状附属阳茎... 1 弧毡蠊,新种Jacobsonina arca sp.nov.(图19-26)本种与简毡蠊Jacobsonina simplex Hebard,1929相似,可从以下特征区分:1)腹部第7背板不特化,后者特化,具1对圆形凹陷; 2)中阳茎粗壮,呈棒状具1刷状附属阳茎,后者细长无刷状附属阳茎; 3)下生殖板的后端部弧状突出,后缘波状弯曲,后者后端部略弧状突出,后缘近平截。正模♂,湖北秭归九头岭, 100m, 1993-06-12 ,李文柱采。副模: 1 ♂,湖北秭归九头岭, 150m, 1993-07-13 ,姚建采; 3 ♂♂, 1♀,同正模; 1 ♂,湖北秭归九头岭, 150m,1993-06-13 ,黄润质采; 1 ♂,湖北秭归九头岭, 150m, 1993-06-12 ,姚建采; 1 ♂,广西龙胜花绑林区, 1963-06-7 ,刘思孔采。2 扭毡蠊,新种Jacobsonina tortuosa sp.nov.(图27 -34)本种与特毡蠊Jacobsonina aliena(Brunner,1893)相似,但可从以下特征区分: 1)下生殖板左侧角呈倒"L"形缺刻,右侧角圆滑呈指状,左侧缘波状弯曲,右侧缘明显弧状突出,但后者的侧缘微凹人,端部窄且平截;2)中阳茎粗壮,呈棒状无附属阳茎,后者中阳茎弯曲且其下具1粗壮的骨片。正模♂,云南西双版纳景洪,650m,1958—07—5,孟绪武采。副模:2♂♂,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650m,1957—06-17,王书永采;1♂,同正模;1♂,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650m,1957—07-10,洪淳培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目 姬蠊科 毡蠊属 新种 新纪录 中国
下载PDF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大羽 程家安 +1 位作者 吴慧明 毛杭军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3-306,共4页
通过敏感性测定、增效作用试验和酶活力测定,分析了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以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采自杭州的德国小蠊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和 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是敏感品系的67.1... 通过敏感性测定、增效作用试验和酶活力测定,分析了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以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采自杭州的德国小蠊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和 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是敏感品系的67.1倍, 18.1倍和11.8倍,利用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剂── 氧化胡椒基丁醚作为增效剂测定抗性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的增效作用,增效3.69倍,离体酶活力测定 的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敏感品系,由此认为,德国小蠊的杭州品系已对拟 除虫菊酯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增强是导致德国小蠊抗药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小蠊 抗药性 多功能 氧化酶
下载PDF
中国云南蝎蛉属Panorpa一新种(长翅目:蝎蛉科)(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付强 花保祯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1-205,共5页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昆明西山的蝎蛉属Panorpa 1新种——昆明蝎蛉Panorpa kunmingensis,sp.nov.,并附有雄虫正模成虫以及翅、雄性和雌性外生殖器照片。与同属其它种类的主要区别有:雄虫腹部第7、8节不延长,第6节背板后缘有1深的"Ⅴ&qu...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昆明西山的蝎蛉属Panorpa 1新种——昆明蝎蛉Panorpa kunmingensis,sp.nov.,并附有雄虫正模成虫以及翅、雄性和雌性外生殖器照片。与同属其它种类的主要区别有:雄虫腹部第7、8节不延长,第6节背板后缘有1深的"Ⅴ"字型凹刻;胸、腹部背中有1条窄的淡色纵带,延伸至腹部第4节;雄性外生殖器腹阳基侧突2分叉。正模:♂,云南昆明西山,1958-Ⅷ-28,程汉华采;副模:5♂♂5♀♀,同正模;1♀,云南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翅目 蝎蛉科 蝎蛉属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云南齿爪蠊属二新种(蜚蠊目:姬蠊科)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平章 郭豫元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339-342,共4页
本文报道了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齿爪蠊属Symplocodes Hebard二新种:臂突齿爪蠊S. brachialis sp. nov. 和长柄齿爪蠊S. manubria sp. nov.。对新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
关键词 蜚蠊目 姬蠊科 齿爪蠊属 新种
下载PDF
中国花蓟马属一新种记述(缨翅目:蓟马科)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建武 张晓晨 冯纪年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175,共4页
记述花蓟马属1新种——海南花蓟马Frankliniella hainanensis Zheng et Feng,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关键词 缨翅目 蓟马科 花蓟马属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锯爪蠊属一新种记述(蜚蠊目,姬蠊科,伪姬蠊亚科)(英文)
8
作者 吴可量 王宗庆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9-532,共4页
记述我国锯爪蠊属Chorisoserrata1新种,即短尾锯爪蠊Chorisoserrata brevicaudata sp.nov.,补充了该属的属征,提供该属分种检索表。短尾锯爪蠊,新种Chorisoserrata brevicaudata sp.nov.(图1-13)新种与Chorisoserrata jendekiVidlik... 记述我国锯爪蠊属Chorisoserrata1新种,即短尾锯爪蠊Chorisoserrata brevicaudata sp.nov.,补充了该属的属征,提供该属分种检索表。短尾锯爪蠊,新种Chorisoserrata brevicaudata sp.nov.(图1-13)新种与Chorisoserrata jendekiVidlika相似,主要区别特征为:1)左阳茎指状凸起短且末端钝圆,后者长且末端尖锐;2)中阳茎端部钝圆,后者端部尖锐;3)中阳茎附属骨片刷状,端部具刺,后者端部钝圆无刺;4)腹部第7背板不特化,后者特化,中部具不明显的腺体。正模♂,云南勐腊勐仑,海拔800m,1981-04-10,李法圣采。副模1♀,云南勐腊勐仑,海拔800m,1981-04-10,李法圣采。词源:新种种名源于拉丁词brevi(短)和cauda(尾),表示该种左阳茎指状凸起短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翅目 蜚蠊目 姬蠊科 伪姬蠊亚科 锯爪蠊属 新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